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维基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维基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维基经济学》经典读后感10篇

  《维基经济学》是一本由[加] 唐·泰普斯科特 / [英] 安东尼·D·威廉姆斯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80元,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一):《维基经济学》摘要与心得

  注:【】部分笔者心得,非原文摘抄。

  * 维基经济学以四个新法则为基础:开放、对等、共享以及全球协作。

  * 以信任为基础并与外部协作者建立灵活和相互信赖关系企业能够建立起生机勃勃的商业生态系统,而且这些企业能比实行层级组织结构的企业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 大规模协作即使初衷很好但也不是灵丹妙药

  * 公司为了维持行业的领先地位,必须向企业外部的全球人才库敞开大门

  * 透明是商业成功的新力量

  * 明智的公司将知识产权视为一种共同基金——他们尽量使知识产权平衡组合,一些进行保护,一些则进行共享。

  * 对“创作共用”的贡献并不是无私的,通常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加速增长创新的共享技术和知识来建立生机勃勃的商业生态系统。

  * 真正的全球公司没有物质地区的界限。

  * 与世界连接,一个人只需具备终生学习的技巧、动力能力以及基本的收入水平就可以了。

  * 失败者创建的是网页,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生机勃勃的社区。失败者创建的是有墙的花园,而胜利者创建的则是一个公共的场所。失败者的创新是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而胜利者的创新则是和用户共同进行的。失败者精心守护他们的数据和软件界面,以防被盗,而胜利者则将资源与每个人共享。

  * 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和激情做事事情总是比较容易成功。——乔什·彼特森(Josh Petersen)

  * 当用户开始意识到是他们一直在创造所有的内容,他们自然就想管理好它。——坦塔克·塞里克(Tantek Celik)

  * 当你信任你的顾客的时候,他们就会相信你——坦塔克·塞里克

  *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单独决定价格,价格是由所有企业共同决定的。

  * 声誉和舆论已经变成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利用的强大的武器。

  * 不同年龄的人对自由需求将带来很多意想不到变化

  * 协作会降低成本

  * 从理论上讲,市场是将供求联系起来、确定价格和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最大效用的最好的场所。

  * 每次交易都会产生交易成本,而这种成本会超过从竞争压力中所得到的任何节省。

  * 科斯定理:一家企业会持续扩张知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超过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

  * 未来取决于跨国界、跨文化、跨公司和跨学科的合作。只狭隘地关注“国家目标”或者内向型发展的国家在下一个新的阶段是不会成功的。

  * 利用全球智力资源与投机无关,而与能力有关。——山姆·帕米萨诺(Sam Palmisano)

  * 在协作经济中,全球采购的真正优势不在于节约成本,而是增长,创新和多元化的无限可能

  * 新的全球性商业规则是:要么协作,要么消失。

  * 不同实体的协作是当今合作的唯一方式

  * 大规模协作生产是出于自愿的。这一方法能够比传统公司更加有效率地把工作分配给最合适的人。诀窍在于自我选择

  * 大规模协作生产在资源配置上更加有效。

  * 当至少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大规模协作生产将运行得最好

  *

  1. 生产的目标如果是信息或者文化,则可以使贡献者的参与成本最低;

  2. 任务可以分解成小块,这样单个生产者能够以小的增量进行贡献,并且独立于其他生产者,这使得他们投入的时间精力比起他们得到的利益报酬来要少得多;

  3. 最后,将这些模块整合成一个成品的成本,包括领导能力和质量控制机制的成本必须要低。

  * 大规模协作生产社区需要同行评审系统并且需要有人指导和管理这些相互间的协作并整合来自用户分散的贡献。

  * 恰当的开源能够加速创新和卸下巨大的成本负担

  * 从战略角度看,大规模协作生产的方法是一种合作性的外包。合作性的外包在产品的非核心领域会运行的很好。

  * 不要放弃垂直一体化和层级制,相反,应该对私有产权和开源模式加以整合。一个整合的方法是使你战略能够适应随着项目发展可能会出现的干扰。

  * 大规模协作生产给企业带来的主要收益

  *

  * 从利用外部的人力资源中获益;

  * 跟上消费者的步伐

  * 促进对互补供给的需求;

  * 降低成本;

  * 改变竞争的焦点;消除合作中的摩擦;

  * 发展社会资本

  * 不断的变革与发展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 适应能力最强、反应最灵敏的企业往往是那些最愿意与别人联系的企业;而最愿意与别人联系的企业往往是最擅长合作的企业;最擅长合作的企业,往往是最擅长创造、发现并运用伟大思想的企业,也就是那些能保持长期增长的企业。——A. G. 拉夫

  * 信息缺乏流动性使得本来就困难的工作更加困难。

  * 许多企业给予专利的研发人员许多奖赏。其实也应该奖赏那些发现并吸收外部技术的雇员。

  * 按照把产品成功推向市场的能力,而不是根据创意是源于内部还是外部来进行奖赏的激励机制才是公正的。

  * 准确定位自己所寻求的知识的能力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从外部获取实用的创意和技术。

  * 为避免不在盲目的信息搜寻过程中偏离轨道,企业需要清晰地定义自己的目标和指导纲领。

  * 只有创造性的设计才能抓住机会——企业应考虑将客户的最终需要与技术/商务结构所能提供的可能性结合起来。

  * 在创造性的设计进程中,企业应该坚信这一原则:市场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人才。利用创意集市建立你的核心能力。把你的研发集中在你拥有最大竞争优势且最具价值的创新领域,并利用创意集市获取其它创新。

  * 吸收外部技术或知识产权的能力取决于如何将现有知识与过去已经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内部研发和外部获取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替代。

  * 明智的公司将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创新活动,如企业风险投资、消费者协作创造、开放社区中同行提出的有价值的建议以及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专用的网络等。

  * 增强技术系统的运转能力。

  * 企业的技术研发应该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考虑企业内部的要求和能力,二是考虑如何从外部市场获取新的专利技术和能力。

  * 创新必须超越公司的界限,进入网络世界。

  * 产品使用者应该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中来。

  * 热衷于发明创新的人在推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明智的公司会把客户带入他们的商业网站,并赋予他们开发下一代产品和服务的重要角色

  * 维系一个健康、有活力的自由社会和自由经济的关键在于减少控制,要允许创作和试验在无政府状态下进行。

  * 如果你想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不被淘汰,你的公司需要想方设法参与并主导产消者社区。客户并不在乎他们的创新让你赚了多少钱,他们只想要一个更先进的产品和更美好的体验,也许还包括一些收益。

  * 人类知识的储量已经到了每五年就翻一番的程度

  * 人类创造新思想、新知识的能力是艺术科学和经济发展的源泉。

  * 保持竞争力意味着公司必须在其业务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

  * 成功使人自满。

  * 以原有的产品路线图为主导的研究很少带来全新的业务或企业战略的重大改变。而新业务与企业战略的不断改变对于保持员工斗志和支持企业长期发展是必要的。

  * 只局限于改善现存产品,会不可避免地使公司无力于突破性创新的探索,而这些创新也许会影响到产品路线图本身。

  * 当工作走向技术和产品开发时,在项目的下游阶段获取产权优势才更有效。

  * 不能仅仅依赖竞争和短期利己来促进创新和优化经济。充满活力的市场依赖于强健的共同基础:由公众与个体部门主动构建规则、机构、知识、标准和技术的共同框架。

  * 创建共享的知识基础是加强创新和进行成功合作的良好途径。

  * 对创造力与投资的鼓励是促进创新的核心。

  * 科学和商业取决于观察、学习以及检验别人的工作的能力。离开有效取得数据、材料和刊物的方法,科技型企业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 如果学术在一个充满知识产权的领域中被挤出,产业会被切断其最重要的生命线。

  * 任何一个产业中的任何一家企业的领导人都应该问这样的问题:我怎样才能使我的组织成为一个分享平台?怎么样、什么时候、在哪里我要开放我的业务?我怎样才能够吸引一群积极的人来分担创新的负担?

  * 找到怎样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足够的激励机制的同时,利用开放式平台力量的公司必定获得巨大的收益。

  * 要在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世界中获得胜利,必须建立一个忠实的发明群体来确保你的生态系统在为顾客创造价值时比你的对手更加强大,更加充满活力而且方便快捷。

  * 一个真正的全球企业,打破了集中在国内经营的模式,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和能力的配置,跨越国界和组织边界地利用人力资本的力量。

  * 全球设计和生产的生态系统的兴起翻开了企业进化的新篇章。

  * 对那些负责在价值创造网络中牵线搭桥的企业来说,创新与发明和生产物质性产品的关系不大,而更多的是关于协调并综合好的想法

  * 逆向工程的目的是尽可能更精确地重新制造原产品的关键部分。

  * 面对面相互交流的机会可以产生更多的信任,当生产出现问题时这便很有用。

  * 转变到模块化的生产方式意味着放弃“外包只是一种减少成本”的观点。外包已日益成为获取速度、创新和知识的方法。

  * 分享重要的商业信息,是为了让每个协作者都获得最大的利益。

  * 让用户去分享决策,这能真正地培养信任。

  * 工作环境中无形的社会性要素比信息系统更难改变。

  * 创新者能够进击那些低质量、低成本的市场,而这对于一个市场领导者来说是从来不会考虑的。从产消者团体的角度来看,创新者可以利用低成本或者零成本的自愿生产资源。

  * 互联网三条黄金规则:没有人拥有它,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它,任何人都可以往上面添加服务。

  * 稳定已经一去不复返,商机不会受科技影响的时代也结束了。

  * 维基经济学的设计原则

  *

  * 从主要消费者那里获得启发;

  * 建立客户基数;

  * 为协作提供一个基础;

  * 慢慢地使你的组织和管理走上正轨;

  * 确保每个参与者都能获得一些收益;

  * 遵守社区规则;

  * 让协作过程进化;

  * 磨练你的协作思维

  * 开放不是意味着公司需要放弃对它们自己命运的控制。它意味着在对你的内部目标有很好发展和很好理解的基础上去指导外部的联盟策略。

  * 单一的、独立的、自我封闭的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了!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二):我不相信所谓的共享经济

  我其实并不相信所谓的开放和共享经济,但是对等和大规模协作确实是我认同的方式,所以其实维基经济学在我的思考下其实是有待揣摩的。 不可否认有大公司通过开放和共享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被拿出来单独说我觉得本身也是因为是大公司,大公司能做的事小公司未必做得到,所以开放共享其实他并不算亲民化。而我认为的开放共享其实就是资源互换啊,我得到我想要的,你得到你想要的,难道不是这样的吗?这是一个什么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世界,从何谈起绝对意义上的共享呢。 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很赞同对等和大规模协作,这是很有用的,就拿我说的资源互换来说,前提的是对等的,所以这么一来,其实也是互通有无了。我更欣赏的是大规模协作,通过大规模协作可以完成很多事。小到提升个人思想,大到获得经济效益,从我的角度来看是有益无害的。但是能做到这点的企业或者公司真的是少之又少,所以只能从自身来学习协作精神。 总得来说,开放,对等,共享和大规模协作并不冲突,且还有互帮互助意思,但未必完全适用于任何企业,带着脑子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真的。 以上,来自貌美如花的我不负责任的评论。

  《维基经济学》读后感(三):以偏概全

  在国外很多大型的企业,他们有非常庞大的研发团队,积累了无数的科研成果。但随着市场的饱和,不是所有的研发成果都能转化为实际有效的产品,为企业创造出价值。研发是企业创新比不可少的部分,但是研发投资远远大于收益。

  比如宝洁,宝洁公司九千多的研发人员。企业的专利积累的超级多,但是能产生价值的非常少。于是,他们开放了部分的科研成果与大家共享,并借助平台进行任务悬赏。就是维基经济学里面说的协作。宝洁不会把最核心的科研成果拿出来。他提供的之是一些剩余的专利生产力(跟公司发展方向完全无关)但是这些对宝洁无用的专利,很有可能是一些小企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获得的东西,所以对于一些小企业很宝贵。所以这个协作的平台才能实现。

  在中国:1,中国根本没有企业有强大的研发能力,所以根本不可能像宝洁一样有剩余专利2.如果有公司把专利放出来,它自己就完蛋了。因为大家都是来找方案的,不可能会相互帮助。3借鉴了别人专利而创造的新产品,产权归属就更是问题了。

  这本书的作者说,宝洁通过协作平台创造了怎么怎么辉煌的成绩。事实上,协作平台只是宝洁很小很小的一些尝试,因为他到了一个瓶颈,肯定需要有些突破现在的实验的触角。宝洁的成功更依赖于传统的科研,领导战略等等~~根本不是协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