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10篇

2018-01-05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10篇

  《千古文人侠客梦》是一本由陈平原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一):荐书|千古文人侠客梦

  荐书|千古文人侠客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1MTIzNDQ5Nw==&mid=403865776&idx=1&sn=d97ffe332c64de376007c1e70db8e40c#rd

  2016-04-14 空山泥 止思

  一、从游侠诗文到武侠小说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幽并游俠兒。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邊城多警急,胡虜數遷移。

  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

  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建安精神青年人的意气风发,曹植写此诗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雄心壮志诗人所塑造的游侠儿形象,仿佛就是自己的化身,这对后世游侠诗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李白游侠诗颇多。“鞍马如飞龙,黄金络马头”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其《侠客行》则更具代表性。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李太白写游侠诗尚不为奇,但连温庭筠这样“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婉约词人也写游侠诗。

  欲出鸿都门,阴云蔽城阙。

  宝剑黯如水,微红湿余血。

  白马夜频惊,三更霸陵雪。

  龚自珍有“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可以说相当准确地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理想人生境界。苏东坡也叹“要当啖公八百里,豪气一洗儒生酸。”这基本道出了古代文人偏好武侠诗文的原因。侠客独立不羁的个性,豪迈跌宕的激情,以及如火如荼飞扬燃烧的生命情调,确实令文弱书生心驰神往。李白慨叹“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更重要的是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而游侠诗以下,又有唐传奇。前段时间侯导的《刺客聂隐娘》正取材于唐传奇,以后发展至20世纪,武侠小说遂为大宗。

  至70、80年代,港台武侠小说更是风靡,金庸、古龙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小李飞刀》等经典电视剧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更何况现在翻拍不断。

  二、本书的写作

  《千古文人侠客梦》作者为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本书成书于上个世纪,主要从学理的角度叙述了武侠小说的历史沿革以及分析武侠小说作为一个小说类型中的构成要素。另平原君文风浅近,不如其他学术类的佶屈聱牙。

  作者写此书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小插曲。前言中说到自己在广州火车站时,装书稿的皮箱被一辆飞驰而去的摩托车所掠走,当时他的想法是,若是自己是腾飞自如的侠客该有多好,既不能成,就当那位摩托车主成为他书的第一个读者吧!

  三、本书大纲

  第一部分解释侠这一基本概念的由来以及千百年而不衰的原因;

  第二部分简述了武侠小说的历史沿革;

  1、最早可追踪于唐代的豪侠小说,与以《史记·游侠列传》为代表的实录阶段不同,这一阶段的发展体现在行侠主题的延伸和以武行侠的兴起。

  2、清代侠义小说。(1)公案小说的结构影响;(2)英雄传奇对于打斗场景描写和侠义主题展现的提升;(3)风月小说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以及结构的影响。

  3、20世纪的武侠小说。小说商品化、文化意味的提升、情感色彩的突出,是这一时期小说的主要特色。

  第三部分阐述了武侠小说的结构要素;

  1、行侠手段——仗剑行侠;主要在于剑的文化与伦理意味,与之相对的还有暗器、毒药等带有负面伦理的手段;最后内功的引进使得打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不仅使得打斗场景更加精彩,也突出庄禅意味。

  2、行侠主题——快意恩仇;重在精神气质的表达,延伸出仇家儿女相爱的典型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中更能吸引读者。

  3、行侠背景——笑傲江湖;解释了“江湖”如何从一个地理名词转变为一个带有文化属性的词语,进而介绍了三种典型场景:悬崖洞穴(一是学武心无旁骛的好去处,二是绝境中蕴藏的生机)、大漠荒原、佛庙道观(庄禅意味)。

  4、行侠过程——浪迹天涯;除了串联小说场景意外,最重要的是突出一种精神气质。

  第四部分是研究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这一部分学理较强。

  四、节选

  「江湖」原指长江与洞庭湖,也可泛指三江五湖,只是个普通的地理名词,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史记·货殖列传》述范蠡「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其中的「江湖」即指五湖。《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云: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共安。有感于范蠡的超然避世,后人再谈「江湖」,很可能就不再只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三江五湖。高适诗「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其中的「江湖」,就隐然有与朝廷相对之意,即隐士与平民所处之「人世间」。「江湖」的这一文化意义,在范仲淹如下名句中表现得最为清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杨过、令狐冲、段誉之成长,主要不体现在打斗本领,也不坐实武林地位世俗虚名,最重要的是心灵的启悟与精神的超越──对世俗人生,对朝廷王法,乃至对江湖规则理解与超越。这种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傲视千古纵横六合的自由境界,才是大侠精神的精髓,也是侠客「漫游」真正的哲学意蕴。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二):不过是一种情怀一个梦

  自初中开始喜欢武侠,向往金庸笔下的侠之大者,倾心古龙笔下的侠骨柔情。捧起一本武侠小说,就不忍放下,看完一段故事,总念念不能忘。我想书里那个遥远的江湖,那些仗剑而行的侠客,那些恩怨情仇,那些高手之间的对决,那些江湖儿女的爱情,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情怀,一个明知不存在却不忍释怀的梦。

  我想陈平原的这篇长文章的题目,的确是道出了这自司马迁至今谈及侠客故事的文人书写的缘由,我想这也是一种情怀一个梦吧,这个梦实在很美,让千古文人不断编织,不断创新,改变,至今不灭。于是我也一直不肯理解视武侠小说为堕人心志之物的人,我想未曾感知到那种情怀的人,是不够资格来批评它的价值的。

  对于喜欢武侠之人,《千古文人侠客梦》实在是一本必读书了,前半部分讲述了武侠小说的前世今生,自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唐宋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到二十世纪的武侠小说。作者思路相当清晰,分析也极客观,我也至此才明白自己以为的武侠小说实在是很狭隘的一部分。后半部分写了武侠小说里的一些要紧的意象:剑(武器),侠(快意恩仇),江湖(故事背景),浪迹天涯姿态)。也就是这些小说中离不开的意象创造了这么一个世界,一个梦境,让世俗世界中手无缚鸡之力的人可以幻象着快意恩仇,让无力挣脱命运牵绊的人可以想象着洒脱浪荡。或许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是需要武侠小说的,因为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一份世俗无法给予的自由和释放,哪怕只是一场梦。

  不过是一种情怀一个梦,但实在美的不忍释怀。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三):侠之大者

  陈平原这部书研究介绍的对象是武侠小说,全书九章,24万字。第一章“千古文人侠客梦”分析了侠的概念,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史体裁里的侠的形象,介绍了研究思路和取径。第二至四章,以唐宋豪侠小说、清代侠义小说和20世纪武侠小说回顾了武侠小说的发展史,这是切合“千古”二字的史论;第五至八章,以仗剑行侠、快意恩仇、笑傲江湖和浪迹天涯,描绘了武侠小说的行侠手段、主题、背景和过程,这是切合“侠客”二字的解构;最后一章从类型学入手,分析武侠小说作为一种独立小说类型,区别于其他类型如言情、英雄、侦探等小说的特点及前景。 武侠小说走进学术殿堂,一直以来是有争议的,陈平原没有回避,而是很小心的处理了这个争议。他不但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层面解释研究武侠小说的动机,而且坚持认为,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角度,也应予以关注。在新世界版后记中,他引用了李零的书评,“通俗文学里面毕竟有人类的基本兴奋点,也照样埋着人类的永恒主题,”可谓用心良苦。 说到侠的起源,包括陈平原在内,都指向“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出自《韩非子》“五蠹篇”里的话。五蠹,按韩非的原义,指的是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和工商之民,这五者,对于力行耕战的集权国家,都是不愿、不甘或不能被驾驭的人群。所以说,侠之一词,最早是作为集权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所谓以武犯禁,犯得是集权的禁,在反集权这一点上,侠与儒是相同的,虽然他们追求的自由有所不同。 后来司马迁为游侠立传,又讲“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这就把侠与扶危济困、替天行道结合起来了,发展到后来,就有了金庸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种侠,恰如陈平原在书中所说,“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会公正平等强烈愿望,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 陈平原在解释研究武侠小说的动机时,曾说过这样一层意思,“我则认定其代表了大众的欲望潜意识,作为文化史资料阅读,甚至比高雅的文人小说更有意思。”那么,武侠小说代表的大众欲望和潜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不外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这两点。在清代侠义小说这一章里,陈平原曾从文体发展的角度分析过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分离,我觉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里把侠义公案小说合并处理则更有社会学上的意义。侠义公案合流,就像《三侠五义》,清官如包公对理想秩序的维护靠的不是法治,而是侠客的义气和手段,这可是吊诡的很。在西方,地位与武侠小说相当的应该是侦探小说,大侦探行走江湖靠的是法律框架内的逻辑推理,这与大侠的“以武犯禁、替天行道”相较,是很有意思的。 “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的这两句诗抒发的便是千古文人侠客梦,这其实也是一个历时已久的中国梦。此梦,可能有效的调剂着理想与现实,也多少平衡着国人的心理。但是,正如陈平原所说,“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或许,这个结论才是最有启发性的,这应当是新时代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吧?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四):每个人都有一个侠客梦

  昨天晚上开例会的时候,旁边一位同学告诉我:我们下个月做武侠专题吧~!并且非常热情的把自己写的策划给我看。

  作为一个看了多年武侠的人,俺非常不动声色地凑过去瞧了瞧。

  大概内容就是什么金庸啊古龙啊电视剧啊电影啊。

  我能猜测得出她大概就是想讲什么江湖不再啊,当今武侠梦破碎啊什么的。

  让我无语的是,居然把沧月的沧字打错了。我只能默默指出,她说:啊对,我后来查了查,然后忘记改了。然后我又只能默默的背了一句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这是这化的。

  看完之后我说:做吧做吧,我支持你的。其实我以前也想过,但是看师姐们的取向(....)建议了也白建议。于是,那只写了个头的策划我一直没在去管。她说:不会啊,你看,我把这策划和人文结合得很好啊。我就只能再重复一次了:好,做吧,支持你。

  就像宪法老师说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怎么想你管得着吗?哇,原来孔子就已经有了宪法思想。好吧,说多了。我就是想说别人对武侠怎么理解我管不着,纵然我觉得她们完全无法理解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当然,她们也许也是这样看我的。

  如果只知道金庸、古龙而不知史记、郭解、风尘三侠以及后世各种文学作品中的侠的意向什么的,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人的武侠情结如此深厚。

  如果不是读了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我也不会有以上理解。

  对于当代武侠,如果只知道什么步非烟,沧月,也是非常狭隘的。

  其实,对这本书的时候,在被陈老师的语言所折服的同时,心情其实并不是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作为一本学术著作,有些时候看得心情有点沉重。

  “如此来说,一个民族过于沉溺于侠客梦,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就是时代过于混乱,秩序没有真正建立;要不就是个人愿望无法得到实现,只能靠心理补偿;要不就是公众的独立人格没有很好健全,存在着过多的依赖心理。”这是陈老师所说。

  但是我觉得,这样一个侠客梦其实是东方式的对自由的争取。追求笑傲江湖实则是对自由生活的追求(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后记中也有类似意思)。那种独立的人格,追求快意人生,只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与世同流合污,是千古文人追求的侠客梦。当然,这是不同于最初的游侠的梦的了。游侠们惩恶扬善,劫富济贫,老百姓对游侠的赞颂也是这个原因,于是陈老师就有了以上说法。

  最近看《资治通鉴》,发现古人们的价值观确实是个变量。而且,正史中的种种都是帝王将相。谁知道呢。谁都不知道。

  并不是要当侠客,要仗剑天涯,只是有一个梦,有一个追求。只想以一种绝世而独立的姿态立于世间,坚持自我。这就是我的原因。

  而至于那位同学所说的:“武侠,失落的东方浪漫主义,如今只剩下武侠的躯壳,只有武,没有侠。...对于中国人来说,武侠融入影视艺术的迷人之处固然有场面上的精彩与美感,更多的则是场面背后的东西,一种为人处世的滋味以及武学的精义。这里面有超乎世情的东西,更能让人动心。...武侠片无可逆转地走向了没落,也走向了技术时代,但是,技术时代的武侠已经远远没有了当年的豪情与舒畅感,而流于技术的胜利而人物形象的单薄。武侠的阵地一点一点地被侵蚀。这其中最要命的是创造力的匮乏。....它已经成了一种伦理,一种文化,已经上升为一种“侠”,一种精神,甚至成为一种民族的象征,一种独特的集体潜意识的人格崇拜,一种追求人格完美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这所代表的伦理重义轻利、重亲情讲友爱、互助互利、出世与入世相结合的精神,为从古至今的中国人提供了一个从精神上复归传统的最便捷的途径,提供了一个传统道德上的乌托邦。...武侠不仅仅只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武侠”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诸子百家、儒释道、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中国戏剧、建筑、中医、中华武术一样,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宝贵财富。”

  对于无论什么都跟传统结合起来的各种言论我也不想再对其叹气,红头文件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让各种人以各种言论趋之若鹜。武侠,是一种东方浪漫主义,但是它并没有失落。如果对武侠的理解只是小说和电影,实在太狭隘,如果说武侠片走向没落就是武侠走向没落,也实在不能成立。其实,比较传统的人对打打杀杀的武侠片是不屑一顾的。那些优秀的武侠片之所以受人称赞,要不是其让人们看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要不是其以武侠的形式在说另外的道理。真正存在人们心中的武侠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因为,那并不是纯粹的一个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梦,那是对自由、幸福人生的追求。而且,什么民族的象征,民族情结,文化的宝贵财富等等好听的可以用来定义各式各样的东西的词语,哦,好吧,是的,有些东西不喜欢的时候就可以弃之如敝履,需要的时候又来捧到天上去,就好像当初可以无情的抛弃,现在又想又快又好加大力度深入切实贯彻落实文化建设一样。我还是想引用陈老师的那段话,武侠梦或者说侠客这个梦,其实也是有民族的诟病在里面的。好吧,作为一个法学的学生,在引用陈老师一句话作为这次吐槽的结束:

  “正因为侠客形象代表了平民百姓要求社会公正平等的强烈愿望,才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或者社会形态的转变而失去魅力。”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五):武与侠的传统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武侠小说的书,说实在我并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书,因为这样的书只有一个作用,增长一下你的见识,除此之外再无它用。大约在高二的时候,我就委托人在网上买了这本书。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当当网,如今十几年过去了,当当网依然在卖书,没见有太大的长进。这本书里面有不少引用,引用的东西大概可以增长一下对“武侠”这个概念的见识,犹记得我当初看到这书名的时候,还以为它是一本写李白啊这样的诗人们行侠仗义的书,或者干脆就是文人们行侠仗义的传记,买回来一看大失所望,居然是一本“掉书袋”的学术性书籍。

  我对学术性书籍并不排斥,我看许多哲学类书籍依然津津有味,因为这些书籍有一个特色:只要你进入作者的思维模式,你就可以理解作者的思想与概念。然而这本《千古文人侠客梦》,名字虽然好,但是讲的东西翻来覆去并无作者的思想在里面,看到最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所以有时候我会怀疑是我个人能力不能理解这本书呢,还是这本书不是人所能理解的。

  不过,话说回来,作者最大的贡献就是资料的搜集,这里面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例如,关于“武侠”的定义的问题。作者先引用了韩非子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我相信韩非在写《五蠹》这样的文章的时候,他的立足点是代表君王的权威,侠客与儒生一个以文章去“乱法”,另一个以武艺去“犯禁”,对权力统治极为不利,所以理应隔绝。

  然而我们回到韩非子的发家思想诞生的那个时代,这个时代同时也是侠客纵横的时代。礼乐崩坏到了极致,整个社会丧失了统一的思想——礼法制度。礼法制度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效应之后,各种思潮兴起,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韩非子将侠与儒并列一起说,并认为他们都是社会的毒瘤,由此可见侠客在当时社会影响力极大。

  这些思潮有一个目的,也就是让社会变得“更加好”,可以说当时社会有见识的知识分子都在为此努力。法家思想也诞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它站在“君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人民需要严酷的法律来管制”;而侠客应该是那个时代最具独立意识的人了,他们掌握了武技,并依靠它“犯禁”。由此可见,侠客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挑战者与不合理规则的对抗者出现。他们似乎并没有如其它诸子一样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更多的是以生命去实践自己作为一个侠客的本分,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所记载的那些侠客便如此。

  然而,在现代的大部分武侠小说中,侠客们反抗者与挑战者的角色变淡了,在一般的作品中,他们可能会作为“补偿者”出现,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千古文人侠客梦》读后感(六):侠客演

  无论是以《白骑士》为代表西方骑士小说,还是唐传奇以降的东方武侠小说,主人公都有极高的道德标准,甚至到了严苛的地步。在小说家用笔墨构造的理想社会中,善恶如黑白一样分明,有着明确的规则来支撑起整个社会的秩序。其统治者有着柏拉图所推崇的“哲人王”般的高尚素质,甚至有着朴素的民主意识。

  溯其根源二者不免有相近之处,即认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对现世难掩失望之情。西方自文艺复兴之后,面对被教会和黑死病搅得一塌糊涂的现状,渴望回归“希腊之荣誉、罗马之辉煌”;中国士人阶层则一直认为“法古之圣王”、一切回归“三皇五帝”的时代才是zhui幸福的。

  那怎么能回到呢?第一步就是先把现在的清空,毒瘤恶草挖干净。地方恶霸、贪官污吏自然就是绝对的反面典型:蒙蔽圣听、陷害忠良,把国家搞得乌漆麻黑。但是他们往往还会有庞大的势力,绝对不会束手待毙。这让正人君子们咬碎钢牙,却也只能唉声叹气。

  “天下多有不平事,世上难遇有心人”,受困于法制、伦常,恐怕还是有心无力者多。自然界讨厌真空,于是小说家创造了骑士、游侠这样一种游离于法制之外的灰色力量,通过绕过司法程序付诸更原始的自然法,使“不平事”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不只作恶的要打倒,动机不纯良的也要未雨绸缪提前防患。“伪君子”和地方恶霸、贪官污吏一样位列最令人唾弃的群体中,甚至更让人不齿。其危险性在于身份的模糊,可以轻易的隐藏在正人君子的队伍中不被发现。

  说句题外话:这种要求队伍成分绝对干净的“洁癖”,可谓是自从“组织”形成的那天起就随之出现了。罗马帝国内部最剧烈的宗教冲突并没有发生在多神教和一神教之间,虽然二者经常发生对于不同神祗权威性以及是否存在唯一真神的争论。反而是同属于天主教的不同教派间经常发生血腥的倾轧(争论焦点一度在于基督与三位一体的关系),并且激烈的争先指出对方的邪恶。

  于是游侠们在日常的锄强扶弱之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负责揪出企图浑水摸鱼的“伪君子”,顺便拥立真正的正统名门。当然如果过程中有滥用私刑的特殊情况,也是为了达到正义目标的必要手段…

  作为类型文学的重要分支,对侠客故事的演绎也自有变化。亚里士多德提出过:一切文字性质的叙述,不是历史便是诗歌。我个人的理解是:历史偏重于事实,诗歌则多了些创作者的幻想及设计的戏剧性。

  《史记》《汉书》中最早为游侠列传,记述朱家、郭解、剧孟等人豪侠之事;其后史家着墨渐少,侠客事迹多被乐府诗文引用,抒发士人胸襟;唐宋之后,以《红线传》《三侠五义》为代表的传奇、话本记述更详,虚实相间重现仗剑侠客在诡谲时代中的奇遇;直到现代武侠小说最终成型,幻想成分更浓,甚至架空历史新搭舞台。在这一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缕出一条大致的脉络:由历史性的记述到趋于诗歌化的艺术加工。

  最后要提的是,对于何为侠者的定义,也会随着士人理想、民间思潮的演变有所改变。如《七侠五义》中的展昭,协助名臣包拯破案,同白玉堂等“五鼠”缠斗,因有功被封“御猫”。但自清以后,展昭之“协助”被视为“依附”,“御猫”一号也成其作为官府爪牙、走狗的直接证据,为真正的豪侠所不齿。

  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当时对侠客定义上的变化(也可以说是复古):即侠客要有“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潇洒飘逸。此等人居功不邀功,功成后遁自山林不问世间事,有神秘的隐者之风。有趣的是,这一被追捧的侠隐形象在有宋一朝却并未被认可,相反宋朝的作者认为侠客如果不能建功立业、外抗敌虏内辅君王,则和流寇无异。

  突然想到:我们现在所珍视之侠义形象,是否也会沦为二流俗人被嘲笑奚落?还是留待后世读者自行评说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