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2018-01-09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0篇

  《呼兰河传》是一本由萧红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14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2004-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萧红——真实存在

  一向比较喜欢张爱玲作品,对萧红只是闻其名,未读其书。直到前几天,结束了呼兰河传的阅读,心中的压抑久久不能平复。作品的基调似是平淡的拉家常,却时不时让人感到一阵酸楚与讽刺。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日复一日发生事情,都充斥着人类的愚昧与迷信。人啊,无知的人啊,在麻木中如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的生活

  先是女性的悲惨命运。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在十二岁的青春年华便廉价的许配了人家开始自己悲惨的生活婆婆的毒打,村里人的议论纷纷(只因为她走路太快,吃得多,不是贤良淑妇的典型代表)。但这怪谁呢?她的婆婆也只是遵循祖上的规矩。在呼兰河,人命还不如一头猪值钱更何况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十几岁女孩!还有王大姐,过去做姑娘时候,因为声音洪亮,干活有劲而收到城中婆娘的一致夸赞,是标准理想媳妇。可当她和冯歪嘴子不声不响生下孩子后,便遭到了责难纷纷,原先的优点全成了一无是处,她的生命也在寂寞中一天天的逝去。有什么办法呢?那个时代的贫苦女性,大概就是这样混混沌沌过来的罢!

  再说说文中提及的那些人。在呼兰河,几乎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怜虫。有二伯,老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份,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他们单纯内心没什么罪恶的邪念,但太愚昧,太保守,让人感到阵阵悲哀。我想萧红并不只是讽刺他们,而是要告诉读者,这悲哀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那个年代让人麻木,让人不思进取,让人甘当安分守己的愚昧的国民!

  最后看看作者本人的童年。萧红的童年无疑是悲凉的,是落寞的,她不受父母的喜欢,只有祖父和后花园是她的好朋友。他们一起读书识字的时光一生都在凄风苦雨中挣扎的萧红增添了几许明媚回忆。而大多数时候,她是孤寂的,她看着呼兰河城中发生的一切,看着那些她想改变却又无力改变的的事情,将心中的无奈哀愁写进了一张张纸里,也就成就了这部《呼兰河传》。

  张爱玲的作品多是描写没落贵族的生活,充满了典型的上海女子味道。而萧红的作品则多着重描写劳苦大众的生活场面,有着东北黑土壤一般的芬芳世间“张迷”无数,是为着张的才华。而读者对萧红的喜爱,大概是爱她这最接近生命原色的描写吧。

  闲话多说无益,只望你翻开这本书,体会呼兰河的个中味道。

  《呼兰河传》读后感(二):可爱地讽刺

  看了《呼兰河传》,才知道小学课本上那篇《火烧云》是萧红写的。以前当做课文的时候并不觉得有趣联系上下文才觉得萧红的可爱。

  萧红描写严冬的冷,她讲“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写团圆媳妇婆婆给团圆媳妇烧“替身”的时候,她写到“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她想要从火堆中把衣裳抢出来,但又来不及了,就眼看着让它烧去了。这一套衣裳,一共花了一百多吊钱。于是她看着那衣裳的烧去,就像眼看着烧去了一百多吊钱”。才知道这种心理活动原来是由来已久:哎!忘拍照片,白白去了趟星巴克!

  《呼兰河传》里面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大家买瘟猪肉的部分,写出了大家想吃低价猪肉又自欺欺人的心理活动:

  “等买回家来才细看一番,似乎有点不大对,怎么这肉又紫又青的!可不要是瘟猪肉。

  但是又一想,哪能是瘟猪肉呢,一定是那泥坑子淹死的。

  于是煎、炒、蒸、煮,家家吃起便宜猪肉来。虽然吃起来了,但就总觉得不大香,怕还是瘟猪肉。

  可是又一想,瘟猪肉怎么可以吃得,那么还是泥坑子淹死的吧!”

  多么可爱又自欺的中国形象

  当然有些讽刺就不那么可爱了,而是让人异常难过。尤其是写团圆媳妇的部分,一个好好的孩子,就因为活泼了些大方了些,被讲“不像个团圆媳妇”。于是婆婆用皮带抽,烙脚心...要给她个下马威。后来又被说是狐仙上身,给她吃偏方、跳大神,折磨得她喝不下水,吃不下饭,一惊一乍的....家人邻居都打着关心的旗号,把个好好的小姑娘折磨致死。更让人痛心的是,厨子和有二伯参加完葬礼后回来谈到的只是葬礼饭菜多么好吃...

  尤其喜欢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就是那么传神的一句话,让文中的人物都有了灵魂。全文把小孩子的单纯,小地方的愚昧,小市民的迷信可笑...勾画得淋漓尽致

  《呼兰河传》读后感(三):做一只黄瓜,爱开花就开花

  第一次看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的心情已经忘记了,只模模糊糊对书中的一些情节还有印象,比如开头的小水洼,团圆媳妇。

  文字画面感很强,一百年前的故事,现在看也会浮现出一个个场景,一个个形象。这是一本自传吧,萧红用小孩子的视角再回头看那些故事,也没有评价也不带引导,只是说着一个个故事,就连被爸爸一脚踢翻也说得那么不痛不痒

  很喜欢爷爷在一起的后花园,放佛都能想象出爷爷的样子,像我爷爷和姥爷加在一起的形象。小时候,也常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爷爷也有一个园子,种着菜,但记忆已经不多了。只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片段,都是慈爱的。

  一百年的呼兰河,一百年前的中国,已经无需再花费语音形容那时候的人有多么的愚昧,多么的无知,多么的可怜。人类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愚蠢着,一直到现在。萧红的确才气过人,没有犀利的语言,只是叙述着,给你看,大概你看了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她也是不在乎的。她也没有表达出对谁的爱,谁的恨,也没有表达出多少怀念。那时候的人活着太难,但也有歪嘴子那样的人,不管他的结局如何,他也算是那些人中的“明白人”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四):萧红的呼兰河

  好长时间没有看书了,

  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小学学过的火烧云那篇课文便出自本文,

  现在还记得当时要求背诵痛苦的背不下来。

  全文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

  慢慢勾勒出一个萧索的呼兰河。

  一点一点的描述,

  零星碎片的拼接,

  感觉在玩儿拼图一样,

  突然一个雾蒙蒙的呼兰河就跳了出来。

  呼兰河传看的非常萧索,

  大泥坑、童养媳、二伯、歪嘴子,

  每个的故事世态炎凉的刻骨,

  半讽刺半同情

  流言蜚语一地鸡毛,

  就像本文结尾处写的一样:

  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

  但又难以忘却。

  萧红一定是一个寂寞的人。

  这篇文章写的很悲伤

  《呼兰河传》读后感(五):萧萧落红情依依

  年少的时候,读过一本中国近代十大才女的传记,在那里看过萧红的照片,对她敏感聪慧的大眼睛和她与萧军传奇般的邂逅印象深刻。无法设想,当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贫如洗地被丈夫抵押在旅馆的时候,去解救她的萧军,是如何会爱上这个处于窘迫之境的年轻女人。可以解释的,就是萧红那熠熠闪光的才情,和那奇妙的机缘吧。

  很多次在书店中徜徉,都看到过萧红的成名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只是屡次简单的翻阅中,与它失之交臂。只简单的读上几句,觉得她的文字平淡浅显,似乎没有情节,无法在瞬间吸引我,抓住处于漂移不定中的思绪

  可是呼兰在全国的闻名,就是缘于萧红的那本小说。很多人因为她而去呼兰找寻那变幻的火烧云,去听萧红中学那朗朗的读书声,去看萧红的塑像……凭古怀今,去感叹世间的沧桑和变幻,让眼前的盛世繁华与她笔下的历史云烟形成鲜明的对照。

  或许是因为以上的种种,触动了我的好奇心,某一天上网,我去找了《呼兰河传》来读。一九四O年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读来令人触目惊心。萧红居然将吃一块豆腐的感受描述得如此津津有味,令人垂涎欲滴。而她的冷幽默更是让人忍俊不禁:五岁的孩子的理想是将来开一个豆腐坊,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吃豆腐了,传说有的人,为吃一块豆腐竟会倾家荡产,一位家长咬了咬牙,狠心说:“不过了!买块豆腐吃去!”

  读到这里,让一向不怎么吃豆腐的我爆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忍不住想打电话好友,告诉他萧红写的情节是怎样的好笑。可是随即又感到那小说中的沉痛和辛酸,让人无法言传的悲伤。

  那是怎样难以想象的情节:手感染了,肿得象倭瓜,发烧得昏昏沉沉,却舍不得去买一点药;粉坊的人,住在摇摇欲坠的草房里辛苦劳作,却每天唱着歌;刚出生的婴儿呆在温度在零下的磨房里,身上只盖了几条面口袋……

  贫穷艰辛,带来了人们的愚味和麻木。婆婆虐待儿媳的行为令人发指:常常有事没事痛打她一顿,吊在房梁上抽鞭子;用针扎她的手指,用烙铁烙她的脚心……而理由却是轻描淡写:谁家的媳妇不是这样过来的呢?当儿媳妇生病,被治疗的方式更是骇人听闻:跳大神,画符、吃乱七八糟的偏方,当众被剥掉衣服,硬按到装有滚烫开水的缸内“洗澡”……直至被折磨至死。

  那时的人说:“人死了,就像小鸡,蹬一下腿,就算完事。”在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时候,生命脆弱而令人忽略。只是萧红仍旧是对她的乡亲们充满着感情的,她写着这样残酷环境里,人们之间的温情:她的祖父对她的疼爱,她对那些处于弱势的人们的关心;还有王大姑娘和孙歪嘴之间纯朴的爱情……

  那是一群苦难而质朴的人们,在那个过去的年代里,他们的卑微与挣扎,他们的简单而朴素的人生观,他们逆来顺受忍耐和对命运的宽容……

  我喜欢上这部小说。在如今充斥市面的浮显的,充满****和脆弱激情的文字里,已经很少看到如萧红一般直指人心的作品。那些生动细致的描写,那些真切的生活场景,很轻易的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颠沛流离、多愁多病的萧红,像流星一样过早地在世间消逝。萧萧落红情依依,她所留下的一切仍旧为后人所怀念,仍在六十几年后的今天,让我为之唏嚅欢笑哀伤落泪。在心中,不免也生了一个愿望:有一天,看一下今天的呼兰,去追寻萧红曾经走过的足迹,愿九泉之下的她的魂灵有感,也为现在她的故乡的人们的生活而欣慰微笑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