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末世之城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末世之城读后感10篇

2018-01-10 21: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末世之城读后感10篇

  《末世之城》是一本由[美] 保罗·奥斯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1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世之城》读后感(一):求生时的不堪,或感动

  1987年奥斯特幻想的末世之城里,没有数码电子产品,因而像一则老派的末世类型小说

  一本书,只是一封长信,写在蓝色笔记本上(依然很奥斯特的道具)。名叫ANNA的女孩去一个颓败的城找哥哥,别说人,连地址都不存在了,一切都在消失。

  消失是一个漫长过程,脑体内,文明内,一切的终点莫过于此。奥斯特写到这永恒真理,并借ANNA之手描述,当她像所有幸存者一样在消亡的过程中求生,当她几乎忘却希望,奥斯特会出场让她看到一点点苗头,再浇熄所有火光。

  人物消沉,世界沦陷,作家就有机会涂抹希望。奥斯特书中注定要有书写者的角色,注定要有善举之人,多少有一点文字游戏,还要有生死攸关的巧合。透过这些个性化的密码,你就依然认得出奥斯特的笔迹,哪怕,这一次他讲述的故事不同以往格局

  不管是不是要弘扬爱的主旨,对我来说,一个总是消极软弱的旁观者,所看到最多的是人类求生时的不堪,文明的徒劳,恶的强大。也许这只是我2011年看到此书时的感受,也许多年后依然。有时我想,很多作家书写的原动力看似是对文字的过度依赖,实则是对现实若即若离,又因为书写必须思考,令他们过早想到终结,因而无法不悲凉。在这本书里,人人失落,并看到终结的迫近。

  正所谓,反乌托邦。

  当然,我觉得在这类虚构末世作品中,再也没有比萨拉马戈的《失明症》更震撼的了。虽然奥斯特这本早了近十年,但每一个人物没有充分展开,情节走势流水化,哪怕有“长信”可为局限的理由,终究是可惜的了。

  《末世之城》读后感(二):见信如面。

  首发于技术宅社区 http://www.gn00.com/thread-243189-1-1.html

  次发是微博

  ==============================================

  【跳,不存在的鞋子,跳】

  忽然想起安娜跳楼的样子,不是自杀,而是求生,尖叫着破窗而出。后来她活下来了。而她曾以为已经死掉的恋人,居然也活了下来。然后她就这样拿起了笔,写满了那个蓝色封面的本子。开头几页的字并不是她的,而是伊莎贝临终前写下的,硕大的字,歪歪扭扭的字,我努力想象油墨怎样小心地抓住纸面,才不至于从颤抖的笔尖滑落。或许那不是油墨而是铅笔。安娜有没有提,我不记得。

  看完书的时候想把书紫色封套去掉,让它裸着。内里的黑色封面封底很性感,也很荒芜。人性。神性。兽性。好像其实并没有多少区别,区别只在于猜疑、病痛、伤害和呼吸,还有懒惰欲望,无休无止地在大地上打着滚。埋葬尸体是非法的,不是因为浪费地面,而是因为浪费燃料。大罪。要坐牢。抢劫是合法的。甚至杀人也是合法的。杀手公司生意兴隆,而最重要业务是助人自杀。闯私宅不但合法,而且将人从住处赶出去也是合法的,因为房子的产权永远是一个迷。

  书。图书馆。读完的时候静静地烧掉,好温暖一个冬夜。肚子里的宝宝一定也很怀念。虽然后来都不见了,但只有那一刻,安娜和肚子里的宝宝依靠在山姆的肩头,似乎还有更加美好未来。安娜说,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愚蠢,也许就不必用写信的方式告诉你我这个故事,她可以站在你我面前,带着她的孩子

  愚蠢是一双鞋子。一个图书馆里看似热情的,看似好人的人。一个新的看不到承诺的承诺。陌生人亲戚多出来的鞋子。交易了一半的交易。我们这些精明的读者也会随着她的脚步前进,去确认一个我们想要的交易,仿佛能够保证我们和她真正的权益似的,全然不知在书中的和在我们心底里这个一致的自我的脆弱的真面目。而这世上总有些恐怖传说,只有当亲眼见证甚至为时已晚时我们才刚刚相信

  安娜转身,在他们的抓捕中跳出窗口,以一条半的性命为代价逃离了人肉屠宰场。

  【跑,或者慢慢走,在强盗中拾荒】

  我看书看得很快,但有些印象还是能留下来。她对我们说似乎维多利亚允许她爱上她。爱恋或者情欲,或者只是互相依靠的可能。她们应该都是美人,维多利亚必然是的——无论安娜是否强调这一点,单凭故事本身我们就能知道。而安娜,虽然在安娜的笔下从未提及,仅仅是偶尔转述了一些话语状况。比如伊莎贝的丈夫的谩骂和侮辱。又比如伊莎贝担忧着街上的暴徒而特地将安娜打扮成男孩黑夜,白昼,我原以为这个城市应该是腐臭的,但读过之后,我想还不至于。虽然尸体随处可见,但尸体也是值钱的。安娜和伊莎贝从顶楼推下那个男人之后,第二天,街上依旧是干干净净的。

  安娜确定是伊莎贝掐死了他,虽然是自己先动的手。而一个女孩在住处遭遇强暴未遂的夜里逃到街上游荡,这世界究竟哪里是危险的也许都不重要了,哪里都是危险的。

  关键是如何走下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很重要。走步的方式,呼吸。不会有人修路了,只有拾荒业是最热门的。收尸者都是公务员。对,杀手们收入很高,但是要成为杀手并不容易。这里的笑话我就留给安娜讲好了。安乐死公司也不错年轻的女孩往往是为购买高级服务的安乐死客户准备的享乐项目,当然这种死法一定很贵,能赚多少就不知道了。安娜没说。她提过其他的死亡方式,但很显然安娜没有那个兴趣,她只提过跑死族。跑死族都吃得太少。他们就是这样的,不停的奔跑,同时吃得太少。不如此则无法达到目的。这是他们自杀的方式——一直跑,直到体力消耗殆尽而死。他们说他们的灵魂会继续奔跑下去。于是他们也成了这座城市活力风景,如同一两疯狂的电车,哪怕碾过路人也不必刹车,反正天堂里还会再见面的。

  于是差点被撞飞的伊莎贝被安娜救了下来。而后这一份情谊一直保留到她生命结束。“亲爱的安娜”,“我的天使”,她这样呼唤她,而当她越来越衰老,老到无法开口时,在那本蓝色封面的笔记本上,写下的依旧是这几句。越是简单的话语越真诚,也越叫人难过。我几乎可以看见安娜痛哭的脸。

  【说,谎言,还有谎言改变真实

  我不知道在某个我不知道的未来,在某个我不知道的国度的角落里会不会遇到他们,一个简单的四人组流浪魔术团。我相信他们能这样活下去,诚如我相信包利施的谎言。我相信他的帽子他的茶具他的伯爵夫人,我也相信一切的魔法表演。因为真正的魔术师从不会真正的抱怨,他所做的就是用一个又一个谎言来创造财富和生存的可能,他怎么有功夫去抱怨呢?这是一个最奇特的结论,我原以为爱说谎的人都像那个喜欢喊“狼来了”的孩子,我太天真了,真正的谎言竟然拥有这样强大的力量,使无辜者免于厄运,使善行得以维持,使魔鬼露出笑容而松开手中的杀手锏,使伊莎贝的天使不至于太饥饿而无法写下结局

  也许也并没有结局。真正的结局总在书本之外,诚如古老的哈姆雷特在无数读者的脑内次元中种种奇特的面目一样,我无法想象更多的想象,我只能想象我所想象的那些。或许他们去了外星球。或许他们夜半就被吃掉。安娜并没有写下第二天的故事,所以我们也不会有机会知道威廉的结局。安娜本来要去找威廉的,所以她带着山姆的相片。而另一个迷是,安娜的读者又是谁,不是指我,当她说“你”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她是在与我们对话,但实际上不是。会是安娜的另一个亲人么?

  那么如果我就是那个人呢?又有何不可?既然故事是编出来的,安娜并不是保罗·奥斯特,那么她在保罗·奥斯特的笔下也以“我”来自称,那么由我来成为安娜笔下的“你”又有何不可?故事本来不就是假的么?所以我完全有这个理由告诉安娜:我知道威廉在哪里。

  比如威廉回到了太空重建了塞伯坦:实际上安娜你是一个硅基人,失去了家园,还被碳基人洗了脑,CPU被关在一具尸体里,研究所的白袍巫师们欣喜若狂。或者威廉其实就在你身上:安娜,你就是威廉,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以为自己是安娜,你不记得自己写信给谁,实际上你是在写给安娜,却误以为自己就是安娜,作为一个失忆的入侵灵魂的病毒,威廉是你来这里的一切目的,所以威廉就是你。又或者——威廉,安娜你的哥哥其实我也认识,威廉也是我的朋友,不,准确地说,现在他是我的情人:我比你更早收到了威廉写来的信,他很早以前离开了末世之城去了另一个地方,他让我找你,带着你一起去找他,而当我兴冲冲地去你家找你时候你却不知去向。我知道你爱他如同我爱你一样,而我也知道我爱他如同你爱山姆一样。安娜,现在威廉就在我的身边,无论你、山姆、包利施和维多利亚在哪里,无论如何请活下去。我们会找遍这颗星球所有的街头,打听所有关于魔术表演的传说。无论如何,请等着我们。

  见信如面。

  20130304

  《末世之城》读后感(三):论末世之城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施耐庵,并有罗贯中加以色。在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眼中,造反都是不道的,“造反”者都是杀人放火、面目狰狞的妖魔鬼怪,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却反其道而行,为那些所谓“造反”者树碑立传,并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壮举,使他们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戴敦邦的水浒画(20张)

  水浒传(18张)《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或《水浒全传》,[1]《水浒传》的题目是由罗贯中所命,在当时为禁书。《水浒传》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般人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语言写成的长篇小说。郎瑛的《

  《末世之城》读后感(四):灰色度的反乌托邦小说

  中文版的封面上印着“许多段落让人联想到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读之前小小好奇了一下,因为印象中奥斯特是个比较轻盈的作家,太聪明了,文字或情节里随处可见亮点,但是缺乏下笨功夫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厚重。读了小说,果然,和《一九八四》没有可比性。

  《末世之城》译成中文版,即便印的字大行稀,一共才160多页。女主人公入城后,先后换了三处居所,遭遇了一次强奸,谈了两场恋爱,怀孕又流产,身边的人走马灯一样的换。故事情节太满,人物难免不被稀释。书信体的风格不够自然

  不过,能够体会到小说所想要表达的内容颇具野心。比如艺术的救赎性、人的异化等。奥斯特特地构筑了一个架空的时间空间,以想象人性被逼迫到绝境时,袒露出的恶和善。这和《蝇王》的做法相似的。差异是前者描写都市景观,后者是在荒岛;前者主人公是成年女性,后者是一群半大的男孩子;前者的结论是人性不灭,后者的结论是恶无处不在

  《末世之城》尽管可以归类于“启示录”式的小说,其实并不算十分黑暗。它还相信早被《蝇王》质疑过的人类天性。而且,除了无法出城,人们还有选择自由痛苦更多的是物质的匮乏所造就的,这和一切都在Big Brother的凝视下的《一九八四》是如此不同。

  《末世之城》读后感(五):废墟上的花朵是希望的魔幻之笔

  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一幢房子前一天还在那里,第二天就不见了;你昨天行经的一条马路,今天已不在原地

  《末世之城》

  《末世之城》讲述的是少女安娜为了找寻哥哥踏入死城,也称“末世之城”,这里灾劫遍地,食物短缺、衣物短缺、楼塌屋陷、强盗遍地。在这座城市上演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政府、人与强盗、人与人、人与天气、人与饥饿的交战。死亡是必然的,生反而是奇迹。在这座城池,安娜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哥哥,然而却遇到了老妇人伊贝莎、记者山姆、犹太神父、医生家族……他们一起在死城中找寻生路,他们或是靠着自己在绝境中被激发的天赋和勇气而存活、或是靠着信仰而在废墟中依旧保持了一份高贵。面对屠杀、苦役、病魔肆虐、饥寒交迫,人性中的光辉和贪婪交相辉映,共同在这座末世的城池上轮番上演着。

  这是一本讲述希望与绝望悲伤温馨勇敢与怯懦交战的书,似乎每一步都落在了虚无中,然而每一步又都踩在了实处,并不难读,但是要彻底理解作者在其中寄予的含义却远没那么容易。保罗•奥斯特将末世之城悬置封闭,这座城的唯一出口,唯一生的希望被一把大锁给锁老,被堵住了后路的人们只能绝地反击。

  在这座城市中,随时随地要适应的是事物的消失,“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在平常日子里,我们会觉得存在是常态,但是在“末世之城”里,消失才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码。无论是房子、马路、食物还是城市的居民。死亡成为消失的另一个代名词。

  当消失成为主旨,希望变成了虚妄,在这废墟之上,生存之下,绝境中剩下的才足够让人回味。保罗•奥斯特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就在于他设置了一种绝境,在绝境中考验人性,卑劣或是高贵,一夕得现。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考验人性,同时又是一种展示,展示人性中的疯狂因子如何在末日之下喧嚣乱舞,人与自身的斗争格外惨烈。

  有人说《末世之城》暗喻了二战期间犹太人被屠杀的情形,“末世之城”也以二战时犹太人隔离区为原型,保罗•奥斯特作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借“末世之城”再现了二战时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保持了对历史和民族身份的记忆。

  如果将“末世之城”剥去民族身份和历史记忆的外衣,在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也一样富有启迪。当我们面临末世,废墟上盛开的花儿到底是希望还是虚妄?在生存真理的前提下,美和艺术是否还值得存在?“美好”将往何方?这些生存之思显然是保罗•奥斯特更想跟我们探讨的,他通过主人公安娜的笔触一一道来,这个城市中早已习惯弱肉强食,然而安娜还是救了寻物的老妇人伊莎贝,并且与她分享了彼此的关爱,尽管这接近一座死亡的城市,但是依然有费迪南在做着他的帆船模型,这些东西既不可以充饥也不可以换钱,仅仅只是艺术性的存在,然而它们的存在意义等同于费迪南自己的生命。这座城市早就没有新生的婴儿,只有死亡气息笼罩着的空气中却渗入了安娜和山姆的爱情,他们在“末世之城”遇见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并且安娜怀了孕。虽然这个婴儿最后在逃出危险中夭折,但至少向我们展现出来美好是有能力结出果实的。

  “末世之城”是在讲述我们行将面对绝境时的情态,也在拷问每个人的灵魂,在最原初的层面上询问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反思秩序的虚伪性,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自己内心的回答。

  《末世之城》读后感(六):由末世抵达此岸 [猫]

  曾有个有心做音乐的朋友跟我聊起他对音乐的看法,认为音乐不仅需要表达冲动,还得创造一个世界。文学也如此,尤其在一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作家不像狄更斯、巴尔扎克那样直接描摹社会万象,也不常常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样创造浪漫激情、荒凉梦幻却不脱离真实人间的呼啸山庄,而是创造出一个时空独立、充满寓意的虚构世界,在此框架中表达作者的思想——大概从卡夫卡开始。当代每个有创新精神的小说家都无法抗拒写实验小说的诱惑,保罗•奥斯特也如此——对于视小说为一门艺术的作家而言,这事关尊严。

  就像卡夫卡从第一句抛给你“一天早上,无辜的约瑟夫•K被逮捕了”这样莫名奇妙的诡异设定,奥斯特说:“这些是最后仅存的事物,她写道。”于是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她在写信,这封几乎长达全书的信牵引我们进入一个“末世之城”——奥斯特一如既往地闷骚,只在前面部分用了少量第三人称描述,让第二人称一口气说到最后一句话“一等到我们抵达我们要去的地方,我就会想办法再写信给你,我保证”,他依然不肯告诉我们女主角及其在末世之城的爱人、伙伴们最后会如何,有没有活着走出这个梦魇世界。

  奥斯特营造这个色调、场景皆灰暗的废墟般的末日城十分用心,但写作各类实验小说都是一场冒险,容易遇到困境:第一,故事情节会淡化,读者容易放弃;第二,艺术审美不易被多数人接受,比如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如此黑色的审美。主角絮絮叨叨一直介绍到第三十四五页才开始有剧情,但前面这段介绍又是必要的,不营造物质匮乏、人性沦丧、行尸走肉的极端生存氛围,无法解释人们迟钝化的思维、活在当下的态度、匪夷所思的情节,也无法在“末世”背景下的讨论人性底线、爱情力量、慈善事业运作等人类问题。从微观看,前面的铺垫,在后面的剧情中也有重现,比如前面触目惊心地讲,瘦弱的人为了抵御严寒,也为了维护身体健康这一尊严,在身体和衣服之间塞报纸;后来女主角与失散爱人意外重逢——“我碰到他的那一刻,听见外套底下传来报纸窸窣的摩擦声,紧接着,我哭了起来,一哭便停不下来。……”前文的铺垫,加深了辛酸而美好的戏剧感染力。再比如前面说此地已很久没有新生命,后面女主角却怀孕了——即使因恶人伤害而流产,那也是希望。

  当然,后面强暴、拐卖人口、凶杀、大屠杀之类想象力超凡的重口情节依然被讲故事高手奥斯特控制得当。小说内容与书信文体合拍,稍微有点次序杂乱,思维跳跃,这便是我们写信时的真实状态。从女主角压抑已久又轰然释放的倾诉中,我们看到一个勇气十足、自我意识强烈的姑娘,即使在末世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她的道德感、本真人性、自我审视、敏锐观察力、同理心,在关键时候能做出快速而明智的选择——奥斯特就是这样相信爱情相信人性,她就像加缪在《鼠疫》中塑造的那些反抗厄运、尽职尽力的医护人员,她对抗虚无的方式,就是好好守护生活,而“沃朋之家”的诸位朋友,如奥托老人、维多利亚、包利施等人同样在反抗虚无,他们维持体面、优雅、有尊严的生活,在逆境中仍有鉴赏美的能力。

  实验小说方便作者在营造虚构世界的过程中表达思想,如前文所提,奥斯特讨论了语言与现实、思维的哲理关系(脱离技术生活令人忘记“飞机”等物体及词汇);艺术家的才华与阴暗(费迪南的故事);学术、知识及知识分子、宗教信仰的意义(女主角在图书馆与犹太拉比的交往、与山姆的恋爱);福利慈善事业的困境(杜朋之家救死扶伤的悖论逻辑);心理医师的作用及问题(女主角对街头横尸的承受力、在杜朋之家做倾听者的压力);理想主义者的纯洁与疯狂(维多利亚维持杜朋之家的所作所为);校园暴力事件(智障儿对昔日友人的大屠杀)……这个虚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把人间的罪恶与温情集中到一个空间——正如费迪南做的放入瓶中的微缩小船——你看到似曾相识的处境,或许能会心一笑。

  如果五分之一的背景介绍催你入梦,那么五分之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一定能让你做一场惊心动魄的梦——醒来后,上帝在天上,世界一切太平。

  此文发表于11月的《南方都市报》,链接找不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末世之城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