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地鸡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地鸡毛》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1 09:3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地鸡毛》读后感精选10篇

  《一地鸡毛》是一本由刘震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页数:1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地鸡毛》读后感(一):愿我的生活不要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刘震云 作品的前半部分,都令人足够烦心,心情也犹如一地鸡毛一样让人烦乱。不可否认,作者为了表现生活鸡毛蒜皮的琐事特意把情节安排得很紧凑,矛盾冲突表现得很明显。 小林和妻子的争吵,经常让人苦笑不得,但是无奈的背后更让我感到对未来生活的惶恐。曾经的小林和小李,和现在的我们何其相似,但是他们最终也成为了人群中平凡普通的一份子,曾经的梦想抱负都烟消云散了。所以,现在不可一世带着些许清高孤傲的我们,是不是也极有可能重蹈覆辙呢。 小两口的生活过得磕磕绊绊,客观上来讲是物质上的贫乏,磨掉了两个人的理想和浪漫,一切都变得现实而无情。 不过,纵观全文,感觉小林是所有事件被动的承受者,而妻子一直在发起事端。她为了馊豆腐之类的小事责怪丈夫,把两个人的心情都搞得很糟糕,又去翻旧账,让两个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她对丈夫的期望颇高,当事情无法解决不知所措时,她就会得出一个结论,是丈夫无能,把责任推给丈夫。但是丈夫也是人啊,是和她一样的大学生,家庭情况比她还要坏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妻子潜意识里认为男女还是不平等的,她渴望丈夫理解她,但是她又不愿意去理解丈夫的难处,这是两个人发生争执的主要原因。 当然,妻子的行为也是有一定现实原因的,事实上我和妻子的思维方式甚至有一些相像,也或许这是大部分女人的通病。即使每天在外面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奋斗,女人们的视野总是容易局限,眼光只放在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每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斤斤计较,争吵不休。我们的视野应该就尽量拓宽一些,正如现在一句很矫情的话“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得在路上”,旅游和读书因此被神圣化。事实上,无论是旅行读书还是其他的,所求的不过书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一个小地方。 小说的后半部分,家庭生活似乎变得和谐了一些,除去保姆班车等客观因素的改变,事实上也是两个人更加坦然的接受社会的规则,更加积极的适应社会,给幼儿园老师送礼为了赚钱去卖鸭子…… 默许这个社会的规则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么渺小而又微不足道,没有必要为了自己的本心和整个社会对抗,落个粉身碎骨的结局。重要的是,在接受规则的同时,尽可能的做自己,不要甘愿让自己从里到外都被规则同化,努力保持最后那一点作为独立的人的个性和自由! ——谨以此书警示自己的生活不要一地鸡毛

  《一地鸡毛》读后感(二):人性馊了

  人性馊了

  ——对《一地鸡毛》中诗意的浅析

  《一地鸡毛》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诗意隐藏在生活的一地鸡毛蒜皮中,在这样平凡得近乎绝望的生命中,在这样无聊得近乎无谓生命中,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副人性的真实的图景,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诗意的栖居”。

  有人用一句很有诗意的法语来概括读完这本书的感受——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这句话似乎透露出对生活和本书的双重无奈。的确,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本书并没能借助哪怕一丁点的想象力给读者开辟出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也没有利用跌宕的情节使主人公置身于生命的重大抉择中以创造出一种宏大的悲剧美。更有人说,他用鸡毛蒜皮写出的这本书显得浮皮潦草缺乏深度和对生活的提纯,更像是流水账,只适合关进日记本,难登大雅之堂。我想这个作者是疯了,他一定不想红。

  但在重重的批评背后,人们忽视了“c'est la vie”的另一重含义——这本书呈现的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人生如戏也不如戏,它的本尊就是让人近乎绝望的无聊,为吃喝拉撒、为一块豆腐一颗白菜而团团转。这本书真实到让人不忍回味,而不忍回味就外化成了对它的不屑。实际上,是人们无法面对这本书,这源于无法面对人生的无聊和无谓,人生是这样的毫不陌生毫不新奇,甚至连点自甘受虐的悲剧感都吝啬地不予施舍。我们看书,渴望地是脱离这种无聊而绝望的人生处境,而《一地鸡毛》却很不识相地将我们拉回现实生活,逼迫我们认真审视它,审视这种无谓人生对人性的摧残。

  “小林家一斤变豆腐馊了。”反复看这十个字。总觉得这句话带着点意思。初读,是句小学生都不会写进文章中的废话,读完全篇后反观,是句诗。“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在文学作品中,这是一句毫无存在必要的句子,在生活中,它的力量却可以大到一场家庭矛盾(小林与妻子)、一场劳资纠纷(小林与保姆);它的力量可以持续辐射几天,(一遇到矛盾妻子就会记起这样一件事。)这样小小一块豆腐竟让我觉得可以与近日日本核泄漏的威力相媲美,甚至对普通家庭来说,这块豆腐的创面更大。“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对于生活而言,这句话难道不是一首凄美的悲剧诗么?活在为一块豆腐而忙碌而争吵的人生里,谁又有勇气去面对呢?它给我提出了一个疑问——究竟是豆腐馊了还是人性馊了?

  最后,解决豆腐争端的是老婆偷水被人告发的丢人行径。当初那个爱在睡前读书的男人,现在睡前只想着明天清早继续排队买豆腐,当初那个惹人怜爱的女人,现在爱唠叨、不梳头还在夜里滴水偷水,夫妻间的相处变成了一场拉锯战:男人庆幸女人偷水,使得自己馊掉豆腐的错误相形见绌,或许还能使男人在家庭中重新变得体面、地位提高,话语权也随之失而复得,水表老人的出现对男人来说宛然是个意外惊喜。或许我们还能揣摩到男人心底的变态窃喜。在这样一种微妙的夫妻关系中,维系家庭的爱情和亲情仿佛已经被一种更简单更原始的承包责任制所取代。夫妻在表面的契约关系(一纸结婚证)和内在的竞争、剥削中获得了初级资本主义的精髓。情感被契约所取代,人类最亲密的夫妻关系成了机械化的惩处与脱罪,就连三次“亲热”(第一次亲热的契机是在小林省了孩子的药钱给老婆买了一碗炒肝,老婆回敬了她当初的温柔,又合谋了对保姆的辞退计划,两人达到战略共识之时;第二次亲热的契机是老婆的单位开通了班车,福音散播给大家喝了啤酒之时;第三次亲热的契机是小林终于成功转型成为有能力收受贿赂的公务员,小林老婆不乏崇敬与献媚之嫌。)都带有奖赏与合谋后握手言欢的味道。

  生活中的一切改变都来得悄无声息,小林与小林老婆正如同我们大多数一样,人性在毫无察觉间被生活侵蚀得体无完肤。他们最初完满的人性在生活中不断妥协,不断摧毁原始的自己,建立起以适应环境的扭曲的人性。这不仅仅存在于家庭中,也体现在他们一致对外的态度上。

  在社会生活中,小林已经失去了最初的被认作为“稚嫩”的原则、志气、人格。为妻子的工作而“上供”,为孩子的入托而屈身于自己厌恶的印度女人。生活的不公让小林与小林老婆妥协,不仅仅是妥协,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不得不从排斥这种不公到向不公妥协到迎合生活的不公,直到将不公施与他人(接收水表老人的贿赂)。他们从这种体制内社会的受害者变成了施暴者。虽然这个过程是缓慢而几乎让人无法察觉的,但最终,小林与小林老婆切身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公带给他们的利益。这也标志着两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人性的转型。这种转型并不彻底,他们并没有变成像“小李白”一般十足的小市民。在知道开通班车是沾了单位领导的小姨子的光,小林和妻子在互相的劝说中彼此安慰,实际上是在给自己找背叛原则和本性的阿Q精神。他们最悲惨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转型毫不察觉,并且始终认为自己有着知识分子的傲骨,这就让他们显得更加可笑与可悲。

  当小林在面对比自己地位低下的小保姆时,有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这种在社会中的不公最终演变成了对小保姆(象征着比自己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的不公平待遇、剥削。此时的小林再一次从体制内社会的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从小保姆没有把豆腐放进冰箱使得小林挨骂、到她不肯吃剩饭、到小林与老婆夜谈小保姆的劣行,再到小林看到小保姆吃挂面煮鸡蛋、让孩子玩冷水,总算被小林“抓奸在床”。这给予小林对他人劳动剥削的一个可说服自己的理由,这场剥削最终因为保姆的偷吃而变得合理。这种合理性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小林对他所处的体制内社会的肯定。他和妻子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在妻子与小保姆丑态毕露的吵架和扔下工资(象征着用金钱衡量一切)时彻底实现转型。

  在失去了爱情与原则之后,小林老师的死实际上是对他原始人性的召唤,给了他援救一息尚存的人性的一个机会,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小林放弃了情感对人性的最后一次救赎,用烧鸡和啤酒模糊了、麻痹了人性中的同情和爱。这就象征着最终人性中的真善美、正义与爱都被鄙俗的物质用一种极度荒诞而可笑的方式所摧毁。人生如梦,小林梦醒后最终剩下的不是有分量的人生回忆而仅仅是一地轻如鸡毛的废屑。

  人性本来应该是自由的、艺术的、真诚的,正如毛姆《月亮和六便士》中的画家那样,原始、自由而狂烈,这些品质最接近于人性的本来面目。这中本来面目更接近于儿童,可以说,孩童时期是人类人性最健全的时期,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慢慢摧毁了我们最本真的天性,使人性扭曲变质。这被生活扭曲变质的人性就是一首悲剧诗。它将低回吟唱,如幽灵般,在我们毫不察觉的生活常态中,诉说着正在发馊的,我们人性的悲歌。

  《一地鸡毛》读后感(三):真真一地鸡毛

  不是看的是听的,主播声音很好听,还是来记一下吧 听的我有点害怕,害怕生活就是这样鸡毛加蒜皮,豆腐馊了吵一架弄的老婆想换工作,不想跟保姆斗智斗勇就得找关系把两岁大的孩子送托,老婆靠领导家的小姨子坐上了班车孩子给人家当陪读上了幼儿园,今天你找人办事明天有人找你,卖鸭子挣点零花钱,面子什么的哪有老婆的一件大衣女儿的哈密瓜重要,老师死了我的大白菜还要沤了呢,年轻时那叫幼稚,现在不一样,什么能比得上老婆用免费的微波炉烤只鸡来的实在,再来个啤酒更是美哉美哉 真真一地鸡毛

  毕竟青春年少,看的小说还都是少年鲜衣怒马,动辄以命相抵,也许会有一天我也会觉得这个幼稚的吧,有点害怕

  《一地鸡毛》读后感(四):是谁扰乱了我们的生活

  很现实。从各个层面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

  一想到再过十几年,或许更短,我也会过上这种索然无味的日子,生出悲伤来。生,简单;活,也简单;但生活很难。

  经历各种事情后,被灌输种种理念,甚至一个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学会了送礼。这样残酷的现实,以后的日子可能顺风顺水,也可能寸步难行。这取决于你读懂了多少规矩。

  我们现在怀揣的那些梦想,究竟还能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支撑多久?是谁扰乱了我们的生活?是谁夺走了那些追梦的激情?

  我们心中的那些冲动,一天天被生活冲淡,稀释。到了最后,竟一丝味道了没有了。唯独剩下自己创造的复杂的乏味的世界。被一堆鸡毛蒜皮的事左右着。

  《一地鸡毛》读后感(五):操蛋

  现实就这么被刘震云抽丝拨茧地呈现在我面前。

  “你现在还写诗吗?”

  “狗屁!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你结婚了吗?”

  “孩子都三岁了”“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你说呢?”

  这是小林遇见那个爱写诗的大学同学时的对话。看到这真是湿了眼眶,还记得 孙大剩 中的歌词“从小你就想当一个盖世英雄,逢人便说长大要大闹天宫,可长大后却发现自己是那么平庸,你曾经做那个征服世界的梦,就像个玩笑深藏在你记忆之中”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活成了“小李白”活成了“孙大剩”,小李白的话就像给我敲响了丧钟:你的理想,你的梦想终有一天会随着岁月埋葬在黄土里。我能想象到我踏入工作之后,我的爱好我的梦想会随着工作的琐碎烟消云散,每天为了生计奔波,没有时间看书,绘画,与朋友聚会。每每想到这我就忍不住的浑身战栗,我不想成为那样的人啊!可是.......也就只有可是,面对这种“必然趋势”无能为力。但是又自己安慰自己:我与其他俗人不一样,我不会成为“小李白”。或许这种自我安慰会使我活的轻松愚昧。 短篇的后半部分,也有人给小林送礼了,三岁的女儿也会因为爸妈没有及时给老师送礼而闷闷不乐,送礼的社会。小林的老师去世之后小林脑袋里想着大白菜,想着老婆给他烤点鸡他就满足了。人啊,理想被消磨干净了之后就变成了这个鬼样子。人在年轻时看到这种文章多半是想着自己中年的时候一定不会变成这副鬼样子。可是现实嘛,总会一次一次的剜掉你的生气与朝气。 这操蛋的世界!

  《一地鸡毛》读后感(六):还有不甘

  全部都是琐事,全都贴近生活。让人不得不相信。那过于残酷的现实。

  可我还有不甘心。也不愿这样下去。我也不愿盖一头的鸡毛。我可以接受平凡,但不接受平庸,那样想想都要疯掉。

  不要馊掉的豆腐,也不要充满腥味的板鸭和一屋白菜,即使我明白现实不如我原想像的那般。

  几番被打败,要丢掉这书。却又从新拾起,读。若连自己的恐惧都战胜不了,还谈什么以后呢?

  或许会失败,但我还有不甘,因此也还有本钱。

  不会让自己就此泯灭。

  很发人深省的书,值得一看。

  -----------------------------------------------------------------------------------------

  那就是传说中内功深厚的激将法啊。

  觉悟吧!少年!将满腔的怒火转化为打败大BOSS的决心吧!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有空和《老人与海》一起看吧!

  -----------------------------------------------------------------------------------------

  《一地鸡毛》读后感(七):选择幸福

  大学里的“小李白”,社会上的烤鸭老板;大学里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单位里“成熟”的游刃于各种当初不耻的社会关系--送礼求人办事,收礼帮人办事…什么知识分子的尊严,什么青春的理想,在面包面前早已变得一文不值。当读到“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活着的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时,内心何其的悲凉。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物质填满以后,这样被复制的生活又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人生只有一次,如此短暂的生命真的要像小林夫妇一样全部交付给琐屑的鸡毛吗?不想,真的不想!可是怎样才能逃脱被现实强奸的命运呢?难道像同学说的“一直逃避”吗?

  也许可以尝试,也许可以,做出更多让人生丰富多彩充满意义的选择。努力,一边奋斗,一边选择幸福。因为青春还在那里!

  《一地鸡毛》读后感(八):鸡绒被

  图书馆借的书,拿到手后没想到这么薄,而且这么薄里面还有两故事,我吃饭前就看完了。唉,话说图书馆的路很远呐!

  《一地鸡毛》,我老早前就知道的书,还模糊记得王志文演过同名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我印象中老以为是描写普通家庭的鸡毛蒜皮鸡飞蛋打于是鸡毛乱飞一地鸡毛的故事,于是当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有了家庭,感叹也多了,心里想是时候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了。

  故事确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故事,甚至还有些平淡,想想看现在的家庭伦理剧哪个不是死去活来,撕心裂肺的。但书的意思很明确。里面讲的故事大多为纠结所致,为什么纠结?因为一个事情有它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一个时期有他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比如里面两个很典型的情节,一个是老婆做班车的事情:做班车上班舒服,不舒服的事这个班车是因为局长小姨子的关系才有的班车;另外一个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好点的幼儿园,不舒服的是之所以能够上幼儿园是因为局长孩子不想上学想找个伴。

  但是何必在乎那么多?气节和面子有啥用?日子总是要过的,日子都是慢慢熬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淡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大家不都是这么过的么。于是与其反抗,还不如趟在这些鸡毛上面享受吧(所以鸡毛还有这个意思。这里作者的双关有点欠妥,因为鸡毛如果没有处理,睡上去跟鸭绒被的感觉是大不同的)!老人不是说过“ 嚼得菜根,百事可乐。”

  一声叹息啊!

  然后故事就没了,既没有写写平淡中见真意啥的,更没有离家出走疯疯癫癫跑到一个小岛上搞出绝世名画。悲剧啊!描写鸡毛可以,但是一定要高于鸡毛。人家小说中的一章或者一句话,刘震云就写了一个小说,冠以《一地鸡毛》。这个名字确有些新意,鸡毛还可以睡在上面......想想《一句话顶一万句话》,这老刘还真是名副其实的标题党。

  《一地鸡毛》读后感(九):我们终将睡在鸡毛上

  要不是期末考试的专业推荐书,我死活不会看。但是看完之后,对刘震云的文字驾驭功力钦佩不已。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会终将过上这种生活,平凡将我们磨练的麻木,懦弱。没有激情没有理想。想想都觉得无望和可怕。可是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安于平静的人会用知足安慰自己,内心愤恨的人只能愤恨下去。

  小林也对生活有过美好的憧憬,就像我现在一样,觉得美好未来是天上的彩虹。总有一天我可以触碰带它。可是生活啊,就是一块豆腐。买到了开开心心等着做饭,可是大多数粗心的人会忘了放进冰箱,最后馊得一家人都不开心。

  睡在鸡毛堆里面也许舒服温暖,可是我觉得很恶心。还有皮屑。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我充满期待。

  《一地鸡毛》读后感(十):理想与现实

  小林和小李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以后,他们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鸦鸦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还知道谁!”

  谁没理想啊?可当理想爬上现实的床,一切都不同了……

  文艺女青年们热衷于品着冰拿铁、卡布其诺,谈论着张爱玲胡兰成、徐志摩陆小曼……若干年后,有几个不是“变成一个爱唠叨、不梳头、还学会夜里滴水偷水的家庭妇女呢?”

  当年在床头捧读着《资治通鉴》,评头论足的小学究,到头来不过如是:人到中年,穿个大背心,趿拉个拖鞋,推着破自行车,后面坐着个小孩儿,跟菜市场的泼妇讨价还价。

  同学里的哲学小天王坚信着柏拉图的那一套,正义的人一定比不正义的人幸福。若干年后,当你深陷鸡毛中,连正义是什么都搞不清,甚至在锅碗瓢盆中,正义早已淹没无闻。

  小林是个好同志啊。人家实现了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份稳定的工作,虽然崇高已被消弭的一根毛也不剩了。但这是容易的?正如小林自己说的:“过去总说,老婆孩子热炕头,是农民意识,但你不弄老婆孩子弄什么?你把老婆孩子热炕头弄好是容易的?”

  《革命之路》中的那对儿倒是有梦想,他们不满,不安于现状,抗争,实践梦想,然后碰壁,碰得头破血流,乃至一命呜呼。

  终日浑浑噩噩,忽有一日发现,理想在远去,而现实的小林的一地鸡毛式的生活都难以实现,你惊恐、彷徨、无助、不知所措吗?

  我惊恐、彷徨、无助、不知所措。

  现实统统狗屁!!!现实可以给我滚蛋了!当然,距我该滚蛋的日子也不远了。

  不知理想还残存多少?但至少还保留着一个冠佩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