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河之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河之书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4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河之书的读后感10篇

  《山河之书》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之书》读后感(一):山河之书

  《山河之书》读后感(二):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山河之书》

  山河常在,然知她惜她者少,惺惺相惜,举杯共月,唯有山河之书;历史长存,却怨她忘她者多,灯火阑珊,形影相吊,只得千年一叹。

  最初认识余秋雨是因为朋友赠的书——《文化苦旅》,一看书名,文化,便先入为主,觉得肯定是博大精深,条条是道,一本正经地说一堆道理,立马与自己划清了界限,此等高深莫测之书,不适合我读。然一日,实在闲来无事,仔细翻阅,便爱不释手,也便有了这次与《山河之书》的自然相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对于我来说,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四处瞎转悠,路确实就是书。品读一本本书籍,听作者的故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他们铺成的路一步步走向更成熟,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我以为,山河只是山河而已,她还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于自己的历史,属于自己的眷恋,属于自己的无奈。她的确是养育了我们,丰富了我们。她的静,岿然不动,既伟岸,又渺小,她的动,源远流长,既气势恢宏,又默默无声。她的无奈,是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被掠夺的无奈,是废井冷眼的无奈,是宁古塔里苦难的无奈,她也有骄傲,她的骄傲,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子孙都江堰,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的惊骇,是孕育的千秋万代的我们。

  山河也确实只是山河而已,动与不动,她都在那儿,以她千百年的阅历,以她洞晓一切的姿态,以她慈爱母亲的身份,注视着她的孩子。我们喧闹,我们改造,我们怀念,我们在随着时代改变,为迎合他人或自己而改变,而山河一直不变。

  山河是山河,故乡是故乡。

  《山河之书》读后感(三):路,就是书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在全书序言《我的文化山河》中开篇里的一句话。当时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字眼,只浅层觉得文笔精妙且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罢了,殊不知,在读完全书过后,竟成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几个字眼。深深地觉得,对于全书的总结,没有什么比得上这句话能直达精髓了。

  翻开目录,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很多景物亦或是景点的名字,对于我这个对旅游从小情有独钟的孩子来说,第一眼是很激动的,心中想到能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触走一遍祖国好玩的地方,未尝不是一种独特的享受。

  ——然而,跟随作者的笔尖,却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原本以为的“好玩地方”的游历。

  跟随余秋雨的笔触把这些看似无聊的人文景观,以其独特文化地位和实用地位和实用性令人所瞩目,它们是独具特色的景观,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一种豪放的雄伟,一种奔腾的力量,一种民族的自豪。

  在西域喀什,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狂野大风、霜雪千里,亦或是驼铃沙海、枯枝夕阳,而是张骞骑着骏马独自在沙海中默默远行的背影,是世界千万种文化在这样神圣的地域彼此汇集,彼此融合的过程;在都江堰,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森森泉涌的白浪,一条条气质滚滚的河渠,亦或是青色浓重的青城山的静默气质,而是一种人水合一的相处之道,是一个民族在“拜水”和“问道”上的大智慧; 在莫高窟,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夜晚沙漠的亮月,山脚清凉的泉流,亦或是洞窟中精美绝妙的壁画,栩栩如生的石壁雕刻,而是历史上十六国朝代的更迭,是文化与艺术兴盛与世俗化……

  跟随余秋雨穿越至书中,尝到曾经历史犯下的错误的令人心痛与失望。

  在道士塔里,看着愚昧的道士王圆篆贪婪无知,将积累多年的经书和锦帛一份份地送出海外,将本该保存于祖国的宝贝拱手他人,想要真的穿越去,去点醒当时的愚昧无知,又恨当时的清朝官吏对其的听之任之,如今,只能读来自己切齿。在宁古塔,看着流放至此的朝廷忠臣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身影,看着被推荐的种种残酷的刑罚加之贤人,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朝代制度的失败,却又在感动被流放的臣子跨越信仰的生死之交。在一口废井边上,向下望着幽深黑暗的水纹,看到的是作者眼中的“冷眼”,是一个地域因为制度而消失的悲剧……

  跟随余秋雨到一个民族或是那些千古某人身边,看看他们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看到西江的苗寨人面带微笑的诉说自己蚩尤后代的身份的乐观淳朴与豁达;我看到千古一帝康熙围猎时强健挺拔的身姿,看到他自学汉代传统文化与各类知识的谦逊的帝王胸襟;我看到大词人苏东坡晚年被无辜陷害落寞又无奈的背影,看到他辉煌过后看透人生的舒然与释怀……

  ……

  余秋雨用他深邃的眼眸,透过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或是人文之景,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种种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他所说:“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文化山水。”

  无论是艺术,文化还是人生,细细回味全书,我都有了更深的体悟,我想,不变的应该依旧是对那句话的喜爱。

  ——“路,就是书。”

  《山河之书》读后感(四):路,就是书――《山河之书》

  ――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中华文化浩淼无垠,再雄伟的史诗也留不住,只剩下与之相关的无言山河记录着曾经的过往。当权力地图上的千古雄关‘剑门’消解在细雨朦胧之中,才发现文化原来是一场苦旅。

  在行走中把铿锵的历史变小,变软,变轻,历史为山河所铸,踏山河于脚下,又何愁历史为你所寻。当‘路,变成一本书’,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地球于银河系如沧海一粟,人类又于地球如蝼蚁一般,就这个蝼蚁一般的生命,也拥有着为之骄傲的山河文化。现代人一依存‘意义岛屿’自我麻痹,在寰宇中忘记惊涛骇浪,精神上平静,肉体上安定,产生产生所谓的文化。当生存底线在出现,我们又开始思考在自然暴力之下,生存的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余秋雨认为‘我们被灌输的都是生存意义,而不是生存状态。’让我们从书中走出,走向书中所写写之景,轻轻碰触中,感受着山河之书的质感,亲切而动人,好似也成为浩瀚历史中的一抹微尘。

  我认为对于余秋雨先生所论述的中华文明的三条天地之线极为生动,黄河文明奠定了名族的性格,长江孕育着文化的精髓,长城是游牧与农耕文明的隔墙对话,这三条文化线滋润着千年勤勤恳恳的华夏儿女。

  《蚩尤的后代》

  胜利者在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从这个角度分析,蚩尤便是一个被权力所抹杀的巨人,让所有可保留的文字在胜利者的阴影之下,这个伟人被浇筑了太多的污秽与恶谥,我们无法去真实考证蚩尤真正的性格,却能从他与黄帝‘七十一战’中依旧无法分出胜负而知,蚩尤必定是一位有勇有谋的部落首领。我们无法埋怨黄帝不公正的评断,假使蚩尤胜利,我想黄帝的恶谥定定不会比如今的蚩尤好多少。感动于依旧把自己称为蚩尤后代的西江苗寨的姑娘,她们承担着世人的鄙夷嘲讽,同时也在承认一种对历史的敬重,在这里蚩尤一定是胜利的。但由此我们能够思考,现代社会中,对于某件事的政治导向,社会舆论的教化是否已经让你对某些事情上的判断失去了可靠性,社会上叫嚣着思想自由,可是我们无不深受着电视,新闻,舆论的引导,而这个政治到底要把我们引向何方,深思之后觉得不寒而栗,做一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不是盲目的叫嚣,不是大声的呼喊,是闭上眼静下心,想。

  《我本是树》

  当现代社会中人嫉妒着死后买不起一块豪华的墓地,放不进一匣昂贵的水晶棺木时,你看看岜沙苗寨中那美妙的墓葬形式,你会发现现代人活的有多鄙夷,苗族崇拜枫树,一种近似于原始宗教对大自然最原始的信仰,孩子的出生会为他们种一颗树,与他不离不弃,待生命逝去,把树砍下与之他葬在一起,在上面在在种一棵树,遗体化作泥土,延续着绿色的生命。山头上盘根交错的生命,抬头仰望,山头的冲天大树,正与远处暮色中的教堂,日光下的穹顶,云霞中的学府,你看生命简单的如此美好。?

  《都江堰》

  《山河之书》读后感(五):走过山河,山河之书

  读完了余秋雨的《山河之书》,虽然很快的几天就读完了,但是感觉读完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作者主要写了自己去过的一些地方和与此相关的一些在文化上的感受。

  或许文人总是多愁善感的吧,可能有一个微小的细节就能被打动。作者去了许多西北的地区,欣赏那里的各种文明的相互交融,正如汤因比所说,那个时代的西域是最好的时代,各种文化相映生辉,当真令人心驰神往。

  可以读出作者对苏东坡也是有着几分偏爱的,好几篇文章所写的都是他的流放之地,当然每篇中又自然有着他的篇幅。多少文化、官场上的精英人士对流放之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又对西南地区的一些原生态的文化做出了肯定,真的是一种并未失真的天籁啊,文化就贵在这一种与环境的关联吧。又详细介绍了自己家乡余姚的历史、知名人物,一腔对家乡的挚爱溢于言表。

  只有真正走过山河热爱山河的人,笔下才能流淌出这气壮山河的描写这一方文化山河的山河之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