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19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精选10篇

  《数字化生存》是一本由尼葛洛庞帝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33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一):比特,不是比特币

  虽然尼葛洛庞帝大力鼓吹“比特”,当然“比特”也是有不小作用的,但是现实世界还是离不开“原子”滴~~~

  由于比特的出现,卖家时代变成了买家时代,互联网下的产业讲求“用户体验”,人性化界面。但是,许多原本面对面的东西就变成了通过比特作为载体来传送,原本那份实打实的交流体验不见了,也是现在我比较抗拒对“微信”等社交软件的过度依赖而忽略人与人最原始美好沟通与交流。

  当然,“比特”还是会大大提高我们生活工作效率滴~~

  但就如《网络共和国》中写道:人们不可太依赖现代数字化生活的自由选择而造成群体极化,这样对个人,对社会成长不好

  -----------------------------------------------------------------------------------------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二):看到一段话,我笑了,TC果然强大

  “今天,即使加上两端的电子成本,光纤都比铜线便宜。如果你遇到的情形不是这样,只要再耐心地等上几个月,一切就会改观,因为光纤连接设备、开关和变换器的价格都在直线下降。除非通信线路只有几英尺或几码长,或是安装人员技术不够熟练,否则今天实在没有理由在电信中再使用铜线了(假如把铜线的 维修费用考虑在内,那就更不划算了)。”

  哥表示鸭梨很大,2010年了,在TC,我家还在用铜线上网,对,铜线,一直都是铜线,电信ADSL 1M,880元/年,没到期就给停掉,比如2010年5月31日到期,5月30日晚上可能就把你网的停掉了,当然这比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自动续费要好。

  怎么1997年,尼葛洛庞帝所在的那个地方就"除非通信线路只有几英尺或几码长,或是安装人员的技术不够熟练,否则今天实在没有理由在电信中再使用铜线了"呢?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三):摘及感想(完成但未整理)

  2008-12-11

  +== 记住这是12年前的书。==+

  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

  学校将会改天换面,变得更像博物馆和游乐场,孩子们在其中集思广益并与世界各地的同龄人相互交流。

  写这本书的原因

  一,电脑还没有无处不在,界面依然原始笨拙。

  二,全新的数字媒体/设备在涌现,大量读者希望了解。——(针对12年前)

  三,个人苦修意味,互动式多媒体留下的想像空间极为有限。像一部好莱坞电影一样,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太过具体,因此越来越难找到想像力挥洒的空间。相反地,文字能够激发意象和隐喻,使读者能够从想像和经验汇中衍生出丰富意义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者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为比特,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你还是得靠联邦快递、自行车或步行,把原子从一地送往另一地。这并不是说,在以原子为基础行业中,数字技术在设计、制造、营销管理方面,都将毫无用武之地。((这是在谈运送成本,没有说到对于比特的侵权行为和原子和比特是否可以具有关联而仅仅谈论转换。但是提出在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方面可以采用数字方法。))

  2008-12-12

  以天气预报为例。将来传送给你将是一个有关天气状况的电脑模型,而不是查的由气象播报员拿着地图曲线图解说的老一套。在这个例子中,传送信息的传播业者根本不知道传送出去的比特最终会以何种面目——影像、声音,还是印刷品——在接受端出现。比特离开传播源之后,你可以把它们转换成各种不同的形式,用不同的方法来使用,凭借不同的电脑程序使之个人化;可以存档,也可以不存档,一切全都取决于你。

  你可以用再生纸打印,或者把它下载到你完全可用随心所欲操作的、只有1%英寸厚、全色彩、分辨率极高,而且防水的显示器上(它也许看起来恰似一张纸,并且有纸的味道,如果这样使你感到带劲的话。)

  1978年,虚拟现实以模拟美国科罗拉多洲的一个小镇而出现。“多媒体”由是诞生

  tell me more正是多媒体十分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超媒体"(hypermeia)的根基

  多媒体领域真正的前进方向,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

  一张关于昆虫学的光盘的结构会更象一家游乐场而不是一本书。不同的人可以用不通的方式来探索光盘的内涵。图像,动画,声音。但是,窝谬不需要为每一种表现凡是建立不同的数据库,或让每一种方式都成为个别创造的多媒体经验。这种种方式可以出自同一个来源,并且能从一种媒介转换成另一种媒介。————游戏?每个的玩法都不一样,不就是这个意思么?但是这回说的是把一种枯燥的东西因为使用多媒体而变得有趣。其不是游戏本身却类游戏。为一种知识找到关键词“游戏”。~那么游戏呢,要找到一个关键词吗?知识?气象信息?人体

  Walter Bender - salient stills(跳跃的静态照片

  ((1970左右,新兴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可能往人类工作生活发展,这是人类动用技术武器上的一次重要更新(仍在继续),于是涌现了很多资深的研究人员和众生的预测,如《2001年:太空漫游记》))

  没有人爱拨电话,我们只想利用电话来和别人取得联系!((所以现在产生了语音呼叫吗?))

  像拨电话这样的事情,只要有一点点机会,我们都愿意别人代劳。这使我想到 ,电话的问题也许不在于听筒设计,而在于窝谬能否设计出可以塞进口袋力的机械秘书。————((用户真正需要做什么?其他代劳就好了。也许机器产检一体,这样的思路是对的..))

  未来的人机界面将根源于“授权”,而不是直接控制——下拉,摊出,按鼠标等等——同时,也不再是鼠标界面。我们一直执着于让机器达到“容易操作”的境界,有时候却忘记了许多人压根儿就不想操作机器。他们只想让机器帮他们做事

  未来,今天我们所谓的“代理人界面”(agent-based interface)将崛起成为电脑和人类互相交谈的主要方式。在空间和时间的某些特定位置上,比特会转换为原子,而原子也会转换为比特。无论这种转换是通过液晶传输还是予以发生器事先的,界面都将需要不同的尺寸、形状、颜色和语调,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能够感应的东西。————((单个视觉检测机器可以调整完成同一类型不同尺寸的螺母大小的检测吗?))

  假如我们指根据这两条曲线完成后的世纪形状、而不是用户描绘线条时的状况来判断,那么这两条曲线看起来完全一样。但是,用户的绘图动作却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图。而且,由于每个人画画的风格都不相同,表现出来的绘图行为也会因人而异。因此,电脑必须学习掌握每个用户的绘图风格。————通过对用户使用行为过程(顺序、间隔时间)来区别不同的用户并带来相应的服务。

  Mike Hammer,全球首屈一指企业名医或者所谓的“企业形象再造工程师”将“企业变革”形容为一种几乎要变为重复修饰的矛盾修饰(基础稳固的大企业却需要变革!)。所谓“重复修饰”,是指像在“某人自己心目中”这类重复累赘的表述;而矛盾修饰,则是像“人工智能”或“飞机食品”等显而易见的矛盾组合。重复修饰和矛盾修饰是否恰好相反,还有争论的余地,但倘若我们要颁布“最佳矛盾修饰奖”,那么“虚拟现实”一词一定榜上有名

  2008-12-22

  在实际的意义上,MUD和MOO都属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第三个”处所,既不是家里,也不是办公室。现在诱人每天都在那里泡上8个小时乐此不疲

  通过寻找信号中的结构和信号产生的方式,我们已经穿过了比特的表面而进入到它的内部,发现了图像、声音或文本的基本构件。这是数字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实。——标签吗。(自动钢琴演奏机的例子)

  中国和印度的20多亿劳动大军。。。主要是网络愿意比本国人更勤奋地工作、更有效率、也更守纪律的高等技术人才。(没有对世界一线技术的了解,我们从事的任何事业都看上去要低等一些吗?但是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毕竟也是少数人。他们名叫科学家。或者研究者。)

  到2020年,发达国家中最大的一群雇主将会是“自己”,你敢打赌吗?——个人化技术外包,拆分的小型技术体相联合,完成一个项目。技术可以被横向调用,而不仅仅是纵向垄断。

  amuel Goldwyn:别去理会那些批评。更不要无视它们。

  我也许所它给我的启发并不是很大。因为12年前预言、设想,成为了今天的常识。

  它介绍了电脑(数字/比特)诞生至1997年的历程,尤其谈到了数字电视,虚拟现实,未来的人机界面,及数字化生活对生产结构会影响等。

  原子和比特。就是我们生活的实体物质,和数字化设备。

  另外最后作者在最后提到的感谢中,双亲还给了他受用不尽的两样东西:教育和旅行。在他生活地时代里,只有移动原子才能达成理想,除此以外别无选择。21岁时,他感到自己已经了解了世界。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这种想法却极大地帮助他竖立起了信心,使他能无视他人的批评。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四):大师的预测能力

  摘要:

  1. 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 15

  2. 坚持用单一字体反而更恰当,变换字号也偶一为之。“少”其实可能反而意味着“多” 42

  3. 浓缩信息不仅节省了信息传送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我们的时间。44

  4. 1976年7月3日深夜,以色列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发达了一次极为成功的奇袭,一举救出了被亲巴基斯坦游击队扣押的103名以色列人质.......以色列人的做法是在沙漠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建造一座恩德培机场的实体模型。然后突击队在精确的模拟环境中,演练全队登陆和撤离,乃至实战攻击。83

  5. 电视的发明纯粹是由于技术上的推动。当费罗.法恩斯沃斯和费拉基米尔.兹沃尔金等先驱在1929年盯着邮费般大小的电子影像时,它们纯粹是受了技术价值本身的驱使而想方设法改进技术。100

  6. 我也许愿意因此付给马可夫每篇文章两分钱。如果1995年互联网全部上网人口中,有0.5%的人愿意像这样订阅马可夫的文章,而马可夫每年创作100篇文章,那么他一年就可以稳赚100万美元。 103

  7. 向广告说再见:今天的媒体的经济模式几乎都是把信息和娱乐大力推到公众面前,明天的媒体则会同样或更多地注重拉力......我们可以直接提出要求...... 199

  8. 民族国家本身也将遭受巨大的冲击,并迈向全球化。50年后的政府一方面变得更庞大,一方面变得更渺小。270

  9. 1963年,一个名叫拉里.罗伯茨 (Larry Roberts)的人设计了互联网络。.....当时在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主持电脑研究计划的苏泽兰邀请罗伯茨到华盛顿去。273

  10. 军方拨款资助ARPA网络的时候,正值冷战高峰。核战争的威胁令大家忧心忡忡。因此,假设6号信息包经过minneapolis 的时候 .......我总是有办法找到可用的传输路径............ 274

  11. 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隐私权的问题:首先当我传送讯息给你的时候,你希望知道讯息的确是我传给你的。第二,当讯息在我们之间往返时,你不希望被任何人窃听。第三,一旦讯息已经在你桌上了,你不希望有人擅自闯进来阅读讯息。276

  书评

  本书写于1995年,将近二十年了,今天作者预见的许多事情已经变成了现实。大家就是大家。这本书对互联网和多媒体及电子产品改变人们生活方面作了分析。有许多是有先见性的,有的预测正在变为现实。大师的预见力是很惊人的,他会正确地指出前进的方向。当然,作者是大家,其敏锐的分析是其扎实的学术功力分不开的。当年,此书出版之后,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当时光渐渐远去,我们回首重读这本书的时候,引起我们思考的不再是大师书中所谈到的具体预测,因为许多都变成了现实,而是他在二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

  Title: 数字化生存

  Author: 尼葛洛庞帝

  ource: 1997, 3 ed, 海口: 海南出版社, 333

  Abstract:

  本书作者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兼媒体实验室主任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五):数字决定生存 数字改变生存 ——仅以此铭记《数字化生存》诞生至今的十八年光阴

  数字决定生存 数字改变生存

  ——仅以此铭记《数字化生存》诞生至今的十八年光阴

  这是一本跟我年龄相近的书,同为1995年迎接着世界的产物。我在这十八年间,已有了诸多改变与成长。而这书,自诞生起仅有97年的一次加印,但书中所预言的许多畅想现在已变为事实。当在文图的地下书库中找到这本颇有历史印记的书籍时,我仿佛在和一位与我同龄的挚友对话。

  然而这书并不是十八岁少年一般的轻松欢快,虽然在当年算是科普类读物,吸引了一众追赶时代潮流的人们争相阅读,现在看来有些章节有些观点还有许多的专业词汇已经进入历史,离我们远去了。

  有些巧合的,这本书中前几章节的内容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上,老师讲述的网络与计算机发展的历史部分不谋而合。毕竟在这个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两三年就可以让许多预想成真,同时将许多当时的潮流推入历史。

  这是个每天都在飞速前进的领域,然而这本十八年前的书至今依旧值得我们阅读,并且的确让我从中有所收获,我不得不佩服尼葛洛庞帝当时的远见性。

  已经成为现实的有许多他在书中预料的事情,例如越发友好的图形化界面,飞速增加的网速和带宽,无限扩大的存储量,操作极其方便的触摸屏。依旧有很多依旧仍属想象,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提出了多少在当时或是放到今日依旧新潮有价值的数字化预想,而在于其带领我们自己去思考的一些东西。

  就如同,当我们渐渐习惯了改变自己去熟悉一种新界面、一种新模式、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想过究竟谁是应该被服务的一方?就像Mac,iPad,iPhone占据了我们生活中如此大的份额,以致离开它们片刻时间就让我们手足无措,焦虑感爆表。当它们满足了我们如此多的需求,甚至如同苹果宣称的,满足那些甚至我们自己的没有意识到的需求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区分是它在服务我们,还是我们被它牵着鼻子走了呢?

  当我们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曾经的大众传媒越发加入了“个人化”成分,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价值是否打了折扣?曾经只有精英传播的时候,我们愤怒,因为自己的发言权受到了轻视,然而当现在这个人人发声、大众传播的时代真的到来的时候,我们却被各种各样无比繁杂的声音包围。你是否有自信说,你能在其中筛选出对你价值最大的呢?还是,你也同我一样,迅速轻易而不被觉察的被信息的洪流挟裹着,冲到了不知名的地方,然后忘了自己最初想要去的地方呢?

  渐渐地,当我们不能简单的生存在这世界上,而是“数字化”地生活着,我们必须要了解,数字化究竟如何决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就如同作者在这本书最后的感谢中,两样他受益无尽的东西:教育与旅行。在这个比特充斥的我们呼吸的丝丝缕缕空气中时,依旧是原子的实在的存在让他达成他的理想。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六):一晃十五年

  1.

  尼葛洛庞帝

  在上海的每一个购物中心里,几乎所有的灯箱广告上都是外国人的面孔,不管是化妆品,打火机还是纹胸。唯有中国电信的广告算是少有的例外,于是我们看到丁磊与李开复出现在报纸、电视与街头的液晶面板上努力的推广3G。上网本作为一种廉价的移动解决方案,被无数人热炒,这个时候,不知道数年前推出"一个孩子一个笔记本"OLPC计划的尼葛洛庞帝作何感想。

  中国人对他的了解普遍来自他对SOHU的天使投资,人们津津乐道这个只有在20世纪以后才会发生的故事。为人所不知的是,这个希腊巨富船王的后代,学的是建筑,却跑去研究计算机,虽然身为MIT教授,却对信息科技的普及与发展贡献良多,多年前他也曾经投资过连线(WIRED)杂志,并且由于他的专栏"Move bits, not atoms"被纽约时报评为最伟大的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从没正式拿过计算机科学学位,却和一群激进学者开创MIT 媒体研究所,他自比多年前法国的非主流印象派画家,称这是落选者的沙龙。

  在这本15年前出版的《being digital》(《数字化生存》)中,他大胆的预测了数字科技对生活、工作和教育的影响,其中的一些已经实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常识,一些正在实现,而另一些,则似乎还遥遥无期。

  2.

  已实现与未实现的

  预测

  “第一批被比特取代的娱乐原子将是录像带出租点中的录像带。租借录像带有一点很不方便,就是消费者必须归还这些原子,如果你把它们随手一塞忘了归还,还得付罚款(美国录像带出租业120亿美元的营业额中,据说有30亿来自罚款)。”

  现实

  DVD格式和新的蓝光代替了录像带,但是租赁这种模式仍然没有完全消失,商业模式的创新比如Netflix公司,使得租赁业仍然得以存活下去。当然盗版P2P的传播以及大部分有线电视公司提供的VOD,侵蚀了传统租赁模式的许多份额。

  预测

  “由于数字化的缘故,全新的节目内容会大量出现,新的竞争者和新的经济模式也会浮出海面,并且有可能催生出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家庭工业。”

  现实

  21世纪初这个预言得以实现。Youtube上许多人在毫无利益驱动的贡献新内容,尽管质量良莠不齐,地下音乐人通过Myspace聚集人气,传播音乐。

  预测

  “你可以不受时间和频道的限制,录下你想要的内容。”

  现实

  在这本书出版两年后,Tivo这家公司成立,从此风靡全美。

  预测

  “信息传输者会特别为你筛选出一组比特,经过过滤、处理之后传送给你,你可能会在家中将其打印出来,也可能选择以更加互动的方式在电子屏幕上观看。”

  现实

  Google News的入口既是其中一个解决方案,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推送给用户个性化的,最需要的内容。

  预测

  “很少有人认识到铜线的性能有多好。一种叫做“非对称数字用户环线”的技术能够用比较短的铜线传输大量的数据。”

  现实

  ADSL这种曾经被认为落后的技术仍然占据大量市场份额,并且看起来这样的状况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直到人们对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预测

  “光纤进入家庭并不意味着新的信息和娱乐服务会随之而来。这一服务要想发展,想象力才是关键。”

  现实

  极为有洞见的看法,事实上目前的带宽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需求,而内容的创新却迟迟未到来。

  预测

  “25年后,不仅电话公司和有线电视公司不再有任何差别,电话和有线电视的网络体系结构也将趋于一致。”

  现实

  部分实现,许多有线电视网络进行了干线光纤化和传输双向化改造。

  预测

  “就目前的水准而言,所谓的高清晰度电视是个笑话。” (模拟信号)

  现实

  直到蓝光和平板电视的出现,这个预言才看起来有些问题,而之前,模拟信号下的高清晰电视一直是个笑话。

  预测

  “最终,当你观赏棒球比赛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从球场观众席中的任何位置甚至从棒球抛出的角度来欣赏。这些才是数字化带来的真正变化,而不是要观众以两倍于现在电视的分辨率去收看“辛非尔德”(Seinfeld)电视。”

  现实

  已经有许多产品可以实现这个需求,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调用统计信息,选择角度回放比赛。

  预测

  “你会根据现在是星期几、是一天中的哪个时刻、是不是假日、有没有特殊活动,来改变你的比特分配方式。具有这样的灵活性至关重要,只有那些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应大众并最聪明地运用比特的人,才能成为大众最好的服务者。”

  现实

  尼在这里指的是电视信号中的频谱,虽然该预测尚未实现,但基本逻辑却和云计算有异曲同工之妙。

  预测

  “比特转换成为有声的报告、印制出的地图,或是你喜爱的迪斯尼卡通人物。聪明的电视机可以按照你喜欢的各种方式来完成这件工作,甚至可以随着你当时的情绪和意向而变换不同的面貌。”

  现实

  指的是数据在终端的各种实现模式,现在看来还和预测差的很远。虽然有一些在数据呈现上(Data Visualization)的研究,但仍然停留在设计原型层面。

  预测

  “现在,假设最后一步不是在印刷厂中进行,而是把比特以其本来形式直接传送给你。你可能为了方便,选择在家中把它打印出来(最好用再生纸,这样我们就都不必消耗那么多空白的新闻纸了)。你也可能宁愿把它下载到膝上型或掌上型电脑,或有朝一日,把它下载到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操作的、只有1英寸厚、全色彩、分辨率极高,而且防水的显示器上(它也许看起来恰似一张纸,并且有纸的味道,如果这样使你感到带劲的话)。”

  现实

  纽约时报电子版的收入已经超过纸质版,而PC magazine的纸质版停止发型也在宣布,传统的纸媒将走向末路。亚马逊的Kindle是许多家庭妇女的最爱,她们可以给孩子读睡前故事,也可以在每天早上看你订阅的关于宠物的RSS。

  预测

  “著作权法(copyright Law)已经完全过时了。它是谷登堡时代的产物。由于目前的著作权保护完全是个被动的过程,因此或许我们在修正著作权法之前,得先把它完全颠覆。”

  现实

  除了新闻业已经免费提供内容之外,非常遗憾,音乐界里的大部分唱片公司仍然守着传统的赢利模式不放,虽然有少数音乐人比RadioHead 与 Brian Eno尝试数字发型,但似乎找不到比较成熟的模式,能让唱片公司,歌手以及媒介都感到满意。

  预测

  “当索尼公司斥资购买CBS唱片公司(CBS Records)和当时的哥伦比亚影片公司时,美国一片哗然。这些购并案制造了巨大的文化鸿沟,这道鸿沟不仅横亘于美国人和日本人之间,也横亘于工程师和艺术家之间。到目前为止,日本人购买的公司都经营得并不成功,我怀疑将来也不可能成功。”

  现实

  索尼不仅收购了哥伦比亚,还在05年接着拿下了米高梅,看起来日本人运营的非常出色,文化在这儿并没有影响公司业绩。索尼的布局很到位,我始终认为做内容比做消费电子品更有前景。

  预测

  “媒体公司除了于别的,还扮演星探的角色,而它的发送渠道则成为舆论的试验场。但到了一定程度,作者也许不再需要这个论坛。在数字化时代中,迈克尔.克莱顿直接在电子网络上卖书,一定会比经过出版商赚得更多。克诺夫出版社,抱歉了!”

  现实

  少部分内容提供者寻找到了赢利模式,比如提供政治评论和新闻的Huffington Post,提供科技内容的Tech Crunch,在Itunes里卖音乐的歌手Joe Purdy,但这类模式仅有少数个例,还没有到大规模普及的时候。

  预测

  “下一个10年的挑战将远远不止是为人们提供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音质和更易使用的图形输入装置;这一挑战将是,让电脑认识你,懂得你的需求、了解你的言词、表情和肢体语言。当你说“Kissinger”(基辛格)和“kissing her”(吻她)时,电脑应该能分辨个中差异。”

  现实

  很遗憾,这类模式识别、姿势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技术仍然只停留在实验室里,当然,也许你会提到Wii,Wii Remote里的指向定位和动作感应,这些只能说是一些比较初级的应用。

  预测

  “代理人界面”将崛起成为电脑和人类互相交谈的主要方式。”

  现实

  尼葛洛庞帝提到了苹果公司1987年的知识代理人原型,以及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旅行》中的机器人界面。语音识别技术是实现这种界面的关键,就如他曾经说言“语音识别方面一直没有多大的进展,主要原因不在于缺乏技术,而在于缺乏眼光。”基于马尔科夫统计模型之上的语音识别,离想象中的完美差之千里。

  3.

  异端的勇气

  他家世显赫,又是顶级名校毕业,却没有像自己的哥哥那样从政,而是选择了在当时看起来有点”女子气“且无人问津的计算机交互研究。

  在书的最后,他是这样说的,21岁时,他感到自己已经了解了世界。虽然事实并非如此,但这种想法却极大地帮助他竖立起了信心,使他能无视他人的批评。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七):削弱权力,和谐发展——《数字化生存》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数字化生存》一书,确切来说,应该是居然才读完这本于1996年出版,当时名噪四方的畅销书。

  全书分为“比特的时代”、“人性化界面”、“数字化生活”三大模块。各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从“比特”到“界面”再到“生活”,形成了一条由抽象的数字化内核到具象的数字化外显的纵深轴线。不得不说说“比特的时代”中“人类新空间/无限带宽”一节:要是大三那年有幸读了这些文字,肯定不至于临考时费时费力地死记硬背《网络技术》的某些考点。也就是说,尼葛洛庞蒂精妙的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真正弄明白了不同传输介质的传输原理,以及它们之间一些微妙而重要的区别。

  我并非一个对技术敏感的人,因此并未过多关注书中预测的某些具体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真正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冲击的恰是其中剥离了技术,抽象出来的一些思考与思想:

  整本书最核心的思想即尼葛洛庞蒂总结的数字化生存四大特质——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和赋予权力。的确,我们的生活正在向着这四个方向进步。

  首先说“分散权利”:有关数字化生存带来分权效应最直观的例子就是web2.0技术支撑下微博、微信的使用。它们让每个人都有可能作为信息传播的焦点,即所谓“人人都是自媒体”。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能够试着逐渐改变中央集权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分散话语权,向言论多样性和思想多元化发展。当然,我们的“和谐”社会现状离真正的权利分散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是至少我们有了分权的意识,并在向着这一方向不断努力。

  其次是“全球化”:这应该是四个特质中最容易理解,也谈及最多的一点,在此就不再多谈。我只想抛出一个问题——在这个人人言必称“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是否更应该以辩证的眼光与思维来重新审视这一切?

  再说“追求和谐”:虽然我对尼葛洛庞蒂所言“数字科技可以变成一股把人们吸引到一个更和谐的世界之中的自然动力”持怀疑态度,但是不可否认,数字化时代确实在很多方面体现出对和谐的追求。举个我们身边最直观的例子——人机交互方式。它由最初的字符命令语言交互,到借助键盘和鼠标等外围交互设备的图形用户界面交互,再到综合运用各种感观(包括听觉、触觉等)的多通道交互。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互动逐步减少认知负担和外部设备,愈加趋于人与人之间本初的自然交往,而本初的东西本身就蕴涵着和谐之道。所以说,人机交互正朝着越来越和谐的方向发展。(p.s.“和谐”是我最喜欢的汉语词汇之一,也是我努力追寻的一种生存状态。)

  最后谈谈“赋予权力”:本书中的赋权是指赋予每一个公民以权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公民。在中央集权制下,年轻一代只掌握较少的资源,几乎没有权力;而在数字化世界中,主体是年轻一代,他们必将被赋予应有的权力,以达到资源和权力的均等分配。在此,赋权与前面所说的分权是相辅相成的——不分散权力根本谈不上赋予拥资较少一方以权力,而不赋予权力以求平衡,则分散权利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分权与赋权的最终目的都是权力的平等分配。也可以这样理解,实现分权与赋权的最终目的之日就是权力消散之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大家都拥有一个东西时,就往往不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时隔约17年,书中所谓“预测”的东西,现在已有很多制造了出来,甚至有一些已经淡褪至人们的生活背景中,使大家觉得它理应如此,如电子邮件、互联网、触控式人机交互等。的确,技术的变化与发展实在太快太快,以至于在今天还看似天花乱坠、无厘头的各种技术预测,到了明天却显得极度软弱无力。但是,良好的思想却是沉静而绵长的,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苍白,反而会因岁月的积淀愈发显现出它的光辉。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八):作者在歌颂,我却在担忧

  这是写在20年前的书,却映射着如今的一切。

  虚拟现实、全息技术等等目前最为热门的词语却在20年前就已经被尼葛洛庞帝预见到,不得不让人敬佩。在书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原子和比特之间的差异性。比特相比于原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也变得更为廉价。由1和0两个数字所组成的却是无穷无尽,我想这也是作者“少即是多”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之一。然而,除了比较原子和比特之间的差异,我认为作者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需要用比特的思维去看待现当代或者未来的事情。将原子转换为比特,并不仅仅只是转换了一种呈现的方式,而是彻底的改革和维新。

  作者在全书里都在热情拥抱着数字未来,却未曾想过2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面临数字化所带来的问题:从大众传播走向窄播,的确能够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更多我们更倾向于去看的东西,却也同时使我们丧失了很多接触未知的机会;从实体走向虚拟,能够更加满足我们的需求,却也更容易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

  所以在现在这个数字化进程达到“最后三天”的现当代,我选择去使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但在一些方面更倾向于回归原始,因为我不想在这个可以无限的满足人类欲望的现在,忘记什么才是真实。

  《数字化生存》读后感(九):Lullaby : Priscilla Ann

  没办法,确实是在听这支嫌甜嫌无忧虑的歌~~(当然前几天听到的ducktail和Yuck更值得标题突出一些)

  看这本书的大部分时候带着也许可以称作Euphoria的心情。按旧部就老班的平静生活当然不可能带来这种略微忐忑但是充满乐观希望的情绪,但是,新技术和无垠的可能性可以。(其实书里面的东西之所以显得不那么奇幻,一方面是里面的有根据想象在十五年后大都成了现实;另一方面是,麦克卢汉的伸长的手手脚脚和眼睛耳朵判断下的,这些新发明结果是让我们忽视技术的便利,但是似乎没能带领人们超越肉身——当然我们生活习惯的变化,还是变革就另当别论了。)

  专栏水准的书,长长铺开,中心大概是几句话:

  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和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

  (比特的instant coffee比喻)

  要探讨数字化的大未来,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看媒体的本质能不能相互转换。

  未来,当比特离开传输端时,将不再局限于任何具体的媒介。

  思考多媒体的时候,下面这些观念是比不可少的,即:它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体验。

  (拉力和推力)信息业会更像服务业。越来越向窄播发展。

  界面不仅和电脑的外表或给人的感觉有关,它还关系到个性的创造、智能化的设计,以及如何使机器能够识别人类的表达方式。(cliche:“让人们根本感觉不到物理界面的存在”)

  天底下没有一种最佳的界面设计。。。事实上,最好的界面应该是有许多不同而并存的交流渠道。(个性化嘛)

  未来的人机界面将根源于“授权”。

  (小知识之图像更新的速度实际上比分辨率和更为重要~~全息影像)

  小型化的趋势必然会推动语音制造和语音语音识别技术的提高。

  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

  (etiquette上:简洁是电邮的灵魂)

  总之,作为一本数字时代的扫盲读物,和情理以及经验上对比较靠谱的预测书,本书很不错。甚至,它提出的(浅尝辄止的)问题,也是我在这个时代生活那么久以后,能想到的所有问题了。

  只不过,一面期待人性管家帮我打理,而且是不是给一点惊喜。自由意志又是多么重要啊?哪怕是幻觉,自己逛来逛去逛出新意思,是现在我多么喜欢的事情~~

  然后,关于也许会飞速渗透到生活中的语音与眼神使用~~是不是现在应该开始尝试了?

  “媒介不再是讯息”这一点,论断看上去雄心勃勃,但是该挑战究竟有多大的冲撞力?不是固执一个渠道,但是好多个路径的aggregate,难道没有同样的风险?

  信息接收者的主动性,对,前所未有地自由,但这并不新鲜。选择频道,选择有派系的报纸,选择能留下来的专栏作家,不说内容层面的一如既往的决定性,难道pull的力量不是似曾相似吗?

  唉,淹没在广大信息提供者中间的我,应该怎么办?

  (另外,书的结构不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