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10篇

2018-01-22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10篇

  《真相推理师:嬗变》是一本由呼延云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4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一):比黑更黑的深渊

  ——绝望中的咆哮,比所有的欢笑掌声,都更接近人生的本真。

  这是我在看《嬗变》之前,呼延云老师写的“坚持是你能给自己的唯一机会”一文的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我一直按“处于一种陷入黑暗泥沼的绝望深处的观察者”这个标准寻找着《嬗变》中的侦探。

  所以,其实看前几章时,我是不太喜欢的。本以为是一个睿智深沉的看清世界真相的侦探没有出现,倒是出现了一些非常固化的人物模式。呼延老师的人设,都处于一种主角们个个身手不凡容貌俊朗,事业有成,是一群男人见了都眼睛放光的女人和女人见了一脸迷恋的男人。其他人设,也处于一种很套路的固化模式,仿佛这个人所有性格特征都表现在了他的外貌和说的几句话中,太过夸张,代入感比较差。

  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案子的内核还是成功把我对于人设的不满压抑了下去。从第一个被割乳的女人的出现,到后面无休无止的疯狂杀戮,遗留在现场有时可见有时又不见的火柴盒,燃烧火柴的杀人预告……作者写的还是国内比较常见的变态杀人模式,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作者对于推理的内核部分明显得要比大多数变态杀人的作品注意的多。书中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既有有关犯罪个性剖析和鉴定学的内容,又有我个人最关注的推理部分。虽然情节发展有时略显夸张,笔力不足,但是全篇之中穿插着的推理内容基本都是扎实有力的,在狂躁虚浮绝望外表下的冷静稳定思考

  当侦探出场的时候,看到和呼延老师一样名字的侦探和那种其貌不扬,沉溺与酒精,被世界抛弃欺骗后在善与恶的选择迷茫徘徊的感觉,我就知道,呼延老师写的其实是他自己。之后对于人物描述的发泄性就很强了,文中穿插着大段的对于侦探呼延云的经历描写和心境描写,虽然和呼延老师绝望肆意的主基调是一样的,但是过于夸张的人物还是比较影响阅读体验。不过万幸的是,推理的内核依旧稳定,逻辑没有随着人物的崩坏而崩坏,由此处也可以看出呼延老师个人心境中情感理智复杂性。

  长篇推理的一个优势就是埋下的伏笔很容易隐藏起来。这本书中步步有谜团,步步有推理,然而最终结论的推演中,纠搓成团的谜团和线索将大脑填堵,明显的线索浮在水面,却因为距离遥远视而不见,带来的恍然大悟感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后面想到是nb人员犯案(避免剧透只用拼音提一下),其他部分都没有把伏线和谜团结合起来(也可能是看书的时候不太仔细和……个人智商水平=_=)。从案子的推理分析和反转的精妙度来说都不错,伏线埋的很稳,个人觉得比较满意。

  印象深刻的是那个部分:

  “凶手杀完了人,进入一个空无一人房间,他的目的无非两个:或者是拿走什么,或者是放下什么。”

  最终的推理,基本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伪解答也很有模有样。(又一次感受到了辨证的乐趣

  具体的内容避免泄底就不细说了,祝大家阅读愉快,也祝呼延老师的书大卖~

  :呼延云粉丝群:273680851(呼延云老师就在群里~这波广告打得我自己都佩服我自己嘻嘻嘻)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二):为作者点赞,非常不一样的国产推理小说

  推理小说本来是类型文学中最不发达的一种,近些年却热了起来,尤其是网剧和电影的推动,似乎使得“写案子”成为一种时尚,一件很多写手都趋之若鹜事情,因此有人便说国产推理的黄金时代到来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从本质上来看,国产推理过去曾经面临的几个难题,迄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首先是“推理元素”的不足。推理小说必须以逻辑推理作为破解案件或者谜题的主要方式,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目前很多国产探案作品全程缺乏逻辑推演的内容,最终破获案件往往过多依赖于刑侦科技,甚至还是公安文学的传统依靠警员的不懈努力人民群众的线索提供,当然这些还算是好的,更多的是充斥着各种诡异血腥的恶俗元素,纯粹以重口味博取读者眼球的作品。

  其次是文学素养的不足。推理小说不是探案段子,不是《推理解谜一百题》,而是需要塑造人物、搭建结构、展开描写等等,这方面,应该说国产推理尚无明显进步,相比其他发达国家的作品,尤其是日本的社会作家,国产一些作品只能说是粗制滥造,读起来味同嚼蜡长篇小说的结构松散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至于人物塑造,缺少动感和变化

  第三是类型的狭窄。国产推理大部分还是遵循着“杀人案发生-警方介入-成功破案”的模式,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们涉及的校园问题、政治黑幕、警察内部犯罪则是我们题材的禁区,至于叙诡、SF推理等等,国内所见甚少,当然,一亩荒地还要求植物多样性,有些苛求了。

  在这种背景下,能看到《真相推理师-嬗变》这样一部作品,还是令人眼前一亮的,虽然它也存在着国产推理的一些通病,比如个别描写重口味等等,但是整体来说,这是一部在国产推理中可以打高分的作品。

  首先,这部作品是有逻辑推理的,而且还是有非常精彩和扎实的逻辑推理,甚至可以说全程是以无数小推理来推动剧情,然后最后来一个大推理把先前所有的线索都贯穿起来,破解谜案,这是国产推理小说中极其罕见的事情,作者表现出了他对推理小说的尊重和诚意,十分难得。

  其次,这是一部合格的小说,我是指其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是合格的,全书的语言文字非常流畅,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比较到位,结构上相对完整,全书看到最后的大推理时,发现前面几十万字的内容竟全是线索和干货,没有灌水,这一点值得好评。

  第三,这部小说出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比如破解案件的侦探不再是警察,而是一个潦倒的平民;比如小说采用意识流的方式大量地探究一个人在黑暗的现实中如何嬗变为兽,又如何转化成人心理过程;比如从学校到工地,从贫民窟到豪宅的宽广的社会背景,以及各种陈年旧案与新发案件交织构成的复杂的时代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本关于现实中每个“罪人”的传记,与推理小说的“象牙塔”倾向相比,作者明显采用了宏大叙事的创作风格,在本格派的表皮下,覆盖的是社会派的肌骨。

  据说《真相推理师-嬗变》只是一个推理书系的第一部,这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希望后面几部能看到更多精彩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一本书改变了我对国产推理的印象,这已经是一个奇迹

  最后想说,结局和真凶我真是一点都没有想到,极为意外和震惊,以至于我又把最后一章的大推理重读了两遍,在逻辑上没有发现任何漏洞,冲这一点,五星推荐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三):真相推理师:嬗变 书评

  #子彦书评团##真相推理师:嬗变#看推理小说最刺激的就是,故事起初推测的结论会随着不断深入调查案件时被推翻,悬疑一度重生。跟着情节不断地变化,当读者在结尾自以为已经找到了真凶的同时出人意料答案却往往在最后的最后才大白天下,反转地不可思议却又似乎符合逻辑,看完后不禁一个“爽”字了得,也多了一份感慨遗憾,而且值得去刷第二遍。

  《真相推理师:嬗变》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本想花几天的时间分批看,结果没曾想拿到书的当天晚上,一口气读完到半夜。

  由于非专业书评,如有写的不到位,或者有不妥的,还请见谅。故事情节在此就不多做介绍了,主要就简单讲一下看完后的感受吧。

  书中把国内机关内部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和处事之道,企业老板徐诚和高秘书有钱暴发户看人第一等的举止行为,以及片儿警马笑中面粗心善的个性,人物背景和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描述地很真实。这也是最重要的,在阅读过程中并未使读者产生距离感。

  另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简单易懂的解释,让小说的层次和立体感上加了很多分。犯罪个性剖绘、血迹形态学、勘察人员TWO法则等至少之前都没有听说过,也涨了不少知识。

  一般推理小说的开始口味相对是比较清淡,会给读者一个“入戏”的过程,而《嬗变》的冲击力很大。“黑暗中,她摸到了那块骨头。…有些发粘的东西”。故事开始就直接进入主题,仿佛给读者的背脊上浇了一盆冰水,瞬间精神集中,迫不及待想往下读。而且小说中其他章节有好几个地方情节描述,惊心动魄,我差点以为是在看恐怖小说。故事的发展一开始就推向高潮且循序渐进地过渡到之后的侦破环节,段落上没有出现脱节和不合拍。从开始解救被绑架且遭到残忍切割的女大学生开始,接踵而至的杀戮愈演愈烈。最精彩莫过于推理方面的情节,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侦破2号嫌犯的内容里,高考时间的变化成了案件的突破点。看的时候完全没在意,佩服作者埋的坑,这也是值得二刷的原因之一。

  小说中最终落网的罪犯有着一个共同点-“缺爱”。其实现实生活中那些有极端暴力倾向的罪犯中,有高材生,有刚参加完成人礼的孩子。很多都是自小父母离异、单亲、缺乏家人关心、或者遭周边人的欺凌或者嘲讽、甚至也有爱人和朋友背叛下变成如今的样子。于是通过报复或者转嫁给他人痛苦而得到生理及心理上的“满足”。他们害怕孤独,却要面对孤独带来的痛苦。与外面世界的接触中,我们可以选择性的显露自己好的一面。然而独处时,某个点的心魔会被无限放大,往往会出现斗争、挣扎和痛苦,有为了报复而让自己的理智关进牢房,往往无法自我救赎。现在想来,第十五章林香茗和白天羽表弟的那段审讯,似乎也是和自己的一次对话吧。

  虽然整个故事的逻辑推理,剧情反转精彩度及案件审查中运用手法专业度都十分精彩。不过还是有几点建议。上架建议为“畅销小说”感觉读下来,内容对青少年来说较为血腥和残忍,不太合适。建议分级;一直不在状态,嗜酒成性的呼延云作为整个案件“影藏”的轴,被唤醒的过渡桥段比较僵硬。感觉是被“郭小芬”突然“打醒”的;爱情一直都是小说里永恒不变话题,如果能多讲述一些林香茗和刘思缈公事此案之前的一些过往,可以让小说更加饱满

  听说了《嬗变》网剧和电影已在筹备中了。感觉看小说和影视作品主要的区别在于,幻想的人物相貌、个性特征、场景、感受可以自主设定。而且哪些细节重要,哪些情节需要引起重视,往往比视频要来的直接,供读者选择性的范围也比较大。

  很期待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四):推理拯救世界

  呼延云的作品《真相推理师-嬗变》,给读者带来了一场罪案盛宴。“嬗变”字面意指蜕变,更替,这种蜕变与更替就这本书而言是两个层面的。作者在后记中写道,他对自己的每一部推理小说如下坚信“百年之后,亦是杰作”,就这本书所体现的两个层面,我觉得作者几乎已经做到了。

  第一个层面的“嬗变”在于侦查。推理小说流派非常之多,欧美的硬汉派,日本的本格推理,以及家喻户晓的名侦探推理,日本的推理小说在近些年更是大放异彩。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推理小说更加偏重于社会性,更准确的被形容为罪案小说,着重于人性的描写。

  在这些小说之中侦破案件往往偏重于传统刑侦手段的运用,以法医为主线的《法医秦明》系列,加入犯罪行为学的《心理罪》,所向披靡专案组系列的《十宗罪》。其实归根结底作品更重于现实性,也经常有人开玩笑说如今破案三大宝,监控、通话记录和DNA。

  在《真相推理师-嬗变》的前半部分,作者着墨于人物的介绍,来自于FBI的犯罪行为学专家林香茗,提到匡蒂科就能想起大名鼎鼎的美剧《犯罪心理》,通过犯罪现场残留信息的分析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侧写。鉴定技术专家刘思缈,拥有极强的刑事鉴识能力,又让我想起了骨灰级美剧《犯罪现场调查》。法医雷蓉,更是法医界的传奇。林香茗的团队还增加了传统刑侦手段经验丰富的杜建平,以及分析能力出众的记者郭小芬,最后出人意料的加入了推理能力极强的呼延云。

  读至此,我个人在内心里已经认为这本书将会来带一次侦查手段的嬗变了,通过这一案件,让读者认知到现代刑侦手段的重要性。更重要一点更是对于犯罪动机认识的嬗变,本书的前半部分林香茗一直通过案件的分析,向读者传达案犯犯罪动机的演变,心理变态型罪犯,无动机犯罪应该引起刑侦人员的重视。

  这本书写于2009年,提出这样的观点已经让我觉得非常认同,但是“嬗变”的不仅仅于此。对于结局的反转,或是感到同情,或是觉得遗憾,最终都绕不过人性的残酷利己主义。这便是第二个层面的“嬗变”,剧情的大反转。

  当所有的证据、推理都指向徐诚的时候,我也心生疑云。对于这样一位成功人士来说,为什么要故布疑云的去实施犯罪,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收益。林香茗对于徐诚,以及王军是罪犯的执着过于偏执。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确实让人觉得古怪。

  我感觉对于罪犯在最后会有很大的反转,却没有想到反转到让我感到惊奇。或许这就是侦探小说的魅力,不仅仅是侦探与案犯的较量,更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较劲。读者想猜出案犯,作者想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最终,呼延云的推理拯救了世界。或许是因为与作者同名的Buff,让其破开迷雾。也为林香茗感到惋惜,无论手段如何高明,无论掩藏多么完美,人终究会败给自己。情、财、仇,永恒的禁锢人们的内心,想要劈开禁锢,所仰赖的却依旧是人心,能让人感受到温情的心。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五):《嬗变》——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看到《嬗变》这个书名的时候一时不知道什么意思,翻查了字典,字典里解释道:演变。演变?我就在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谁变了?是主动改变还是被迫改变?趁着自己还没有神游太虚脑补出一部推理悬疑案匆匆找到书开始翻看。

  书中一开始是这样的:

  “ 冰冷的骨头上···发黏的东西···丝絮状的物体···血···没有刮尽的肉······ ”嗯,这个有点吓到我了。不过作为21世纪大好青年的我这种场面还是勉强能够hold住的。书中一开始略带恐怖气氛的描写就是整本书中牵头的案件,不论是后面穿插的割乳杀人案还是碎石案都与这个案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此之外,书中一开始有段描写你会觉得有点莫名其妙,但当你读完整本书以后就会发现其实根本就在情理之中。至于那个伏笔,你们就自己猜吧!拒绝剧透。如果有朋友想要猜猜最终大BOSS是谁的话,一定要注意一开始描写的这个案件哦!虽然读到中间你会被其他案件深深地吸引。

  之所以会觉得有朋友会默默猜测大BOSS是谁,主要是因为我自己猜来猜去分析来分析去,感动天感动地就是没能猜中最后的凶手。

  起初,我以为凶手不是那个神经兮兮有些诡异的室友陈丹就是那个弱鸡式的学生会主席白天羽,结果越往后来我发现他们两个就是简简单单的两个思想不端正的社会主义小青年。再后来呢,我又开始怀疑被杀害的女子的继父,从他继父不检点的生活以及各种前科,总觉得他很符合凶手的设定,但是吧,最后决定他继父那么无脑又猥琐的人怎么能干出连环杀人案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文艺变态到用火柴盒向警方发出挑衅呢!于是乎,我继续在寻找罪犯的道路上越走越偏。到最后,我已经丧心病狂地怀疑自己最喜欢的人设了,心里各种小九九,猜测作者可能就是要来个出乎意料,就是要把她塑造的最讨人喜欢的人设弄蹦。嗯,当然,作者很理智,是我太癫狂。

  后来呢,当我不再执念于找凶手以后,我隐约琢磨到作者的一些社会情怀,作者耗费精力在原本的案件之上又布了一个案件,就是单纯地想要映射一下媒体虚假报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现象。说真的,看到作者费尽心思想要表达一些与当今社会相关的东西其实挺感动的。隐约之间表现那么一些社会责任心让我觉得呼延云这个作者可爱了不少。

  最后的最后,当凶手浮出水面的时候,我有些震惊却又感觉本就该如此。

  也许,呼延云真正想要传递给大家的并非只是动人心弦丝丝入扣的推理,他或许想要通过这些案件说明一下他对于推理的认识。他也可能想要通过杀戮者和推理者之间的较量传递点什么爱国一点的,正能量一点的东西。

  不管你是想认识那些可爱的人物,还是想要跟着杀戮者来一场畅快的杀伐,还是想要化身帅气狂霸屌炸天的推理者推敲细节,又或者只是想要看看呼延云大大心中的那点小情怀,喜欢或者不喜欢推理的朋友们都可以去看着这本书!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一口气不带喘地看完了整本书。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六):身处黑夜待黎明

  不可否认,在众多的小说类型中,我爱推理胜于其他(当然这种痴迷感绝对不是来自对凶案的兴味,而是对缜密逻辑的欣而往之),但其实还是比较少读到国内的推理作品(有点把握不住评判的标准,所以不正之处看官们就付之一笑吧)。

  还是先谈谈故事吧,《嬗变》讲述了一个连环凶杀案(其实是个案中案),该案凶手作案频繁、手段又极其残忍(被称为中国版的“开膛手杰克”)。而无一例外的,该案受害者都是女性,且都惨遭割乳,除了第一名受害人之外,其余人竟无一幸免于难。整个案件线索指向模糊、案情扑朔迷离,整座城市都笼罩在凶案阴云中、人人自危。随后市公安局紧急成立专案组,集合了痕迹学、法医学、心理分析、推理等方面的专家对案件进行侦破,一时间警察、专家、记者、法医等各路人马根据蛛丝马迹,经过推理论证,将凶嫌二号绳之以法。而随着关键性人物的出现,第一被害人又被灭口,整个案件走向新的拐点,一番博弈,真凶终于浮出水面,凶案也随之告破完结、大白天下。如果单就推理这个方面而言,整本书虽前半段松散、后半段抒情,但核心推理部分仍称得上精彩、值得一看。作者在细节处理上很优秀,不管是描写凶杀过程(重口惊悚程度堪比恐怖小说,让我在大晚上裹紧了被条,以至于后面部分我都大体略过)、人物心理,还是整个社会背景渲染(其中盘根错杂的社会问题令人心惊)都比较带感。而且全书沉重的基调让我在读完后,内心都难有真相大白的解脱感和释怀感,心理负担还挺大,连带心情也跟着郁闷了几天。

  下面就要说说主角——林香茗了(以下包含剧透,没读的朋友可以略过该部分)。看完整本,我脑海中关于林香茗的印象就是极其脆弱而又矛盾重重。他一面像天使一面又像恶魔,看似普度众生其实犯下原罪;他一面从容坚定一面又脆弱易折,他能有条不紊地施展才华、缉凶查案,也能理性残忍地实施犯罪,却又带着病态的玻璃心轻易地向心魔屈服,走向罪恶的深渊(没错,就是这么个完美而又扭曲的人设)。完全去论证他的堕落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被周遭世界所“污染”其实很难(自我放逐还是随波逐流都难掩他自身罪恶),但是心中那种壮士断腕的悲情与遗憾还是溢于言表。“与恶龙缠斗愈久,自身亦成恶龙”也成为了他悲剧的写照。

  最后,虽然有点不能认同作者过于夸大社会黑暗面的写法,但是确实也能从书中窥到一定的社会现实。不管是关于人心的麻木不仁,还是社会的利欲膨胀,都需要引起我们的警示,还是那句老话吧,任何的极端都会带来毁灭与灾难。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七):呼延云“世人皆醉我独醒”式寂寞

  说实话在看了第一章的时候我是有点想吐槽的,因为感觉书本的字里行间有些读着不是很顺畅,可能是因为自己太过别扭了,如果你也是这样感觉的话,那么我建议你一定要继续往下看,故事情节超级吸引人,精彩到可以让你忽略到那丁点的不自在感。

  刚开始的场景描述就充斥满满的紧张感,氛围渲染非常的有感觉,细节逼真得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故事人物的痛苦张力十足的体现出来。还有就是人物性格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无形中透射出来,不过这个度有些地方把握得不是很准,还有人物关系处理得也是有点奇怪,不过这都只体现在开始而已,后面估计作者进入状态了,写得也越来越炉火纯青,人物随着案情的进展形象凸显得越发的清晰。

  文中处理得非常好的一个就是,在不同的情景下,作者会通过周围的环境来渲染当时的气氛,你会感觉到每一次的描写都是作者刻意而为,但又不会很僵硬,如郭小芬在陈丹家门口的那些错觉和幻想,会让读者不由自主的就跟着陷进去,还有林香茗在别墅前的思考,周围的树和阴影都在宣示某种压抑阴沉的气氛,呼延云多次的头痛昏沉都暗示了他一直在自我挣扎,然而这个世界太让他失望了,所以他选择了酒精来麻痹自己。

  说到呼延云,个人认为其实他才是整篇文的主角,读书时期的他聪明无比,对于不平的事会勇于揭露,正如同班女同学身亡,他利用自己的天才推理能力来证明她并不是自杀,而是因为阻碍到学生会主席的利益而被害死,但是没人在意这事,甚至认为他是疯子,他的推理可笑至极,对此他失望至极,不单是因为没人相信他的推理,更多的是觉得这是一群没有心灵的行尸走肉,后来他因为愤怒殴打学生会主席而被学校开除。辗转社会中,面对着越来越多没有心的人,他慢慢的变得失望,继而开始热情退减,最后更是因为一段被辜负的感情而彻底的放逐自己,反正这个世界也就这样了,每个人都在活着,但是每个人都是一具没有心灵的行尸走肉,因为太过清醒的活着太过痛苦,他不断的用酒精麻痹着自己的大脑,把自己的天赋才能逐渐掩埋,甚至于成了一个废人。

  可是啊,这个世界还是存在着希望的,郭小芬在最后一次失望的责问呼延云为什么要自甘堕落,难道你不知道你曾经是我最崇拜的人吗,我以为你会是那盏明灯,但是你居然放逐了自我,你觉得孤独、你以为自己被遗弃,其实都是因为你走在最前面,这么简单的推理你都不会吗?因为这些话呼延云醍醐灌顶,也因此清醒过来履行自己作为推理者的天职。

  故事最后啊,就不剧透过多,总之这是一部让看完后会感觉到莫大的快意,很是酣畅淋漓,你还可以走进作者在写这本书时的那种疯癫状态,很有特别的意义。

  另外,说个小插曲,看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我才认真看了封面,发现作者的名字居然是“呼延云”!对的,就是文中的那个呼延云,我在想或许书中的那个呼延云也曾经是作者吧。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八):抓住黑暗中的一缕光

  我一直比较偏好悬疑类小说,却很少去看刑侦推理这个类型的,就是以前追美剧的时候为了看得更明白才去粗略地看过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还有就是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国内的基本都是热门的会偶尔去翻一翻,其余的倒是不怎么留意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才注意到这是新版本了,原来的书名是《嬗变:杀戮者与推理者的较量》,原来版本的封面是一个人的侧脸,但通篇看过,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封面设计,因为总觉得这更加符合小说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场杀戮者与推理者之间的较量,更是两个孤独患者之间的相互救赎。

  我花了两天时间读完《嬗变》,呼延云的文笔流畅通顺,笔锋却是冷峻的,精准地描写了每一种不同的人将会有的不同结局,不管是残酷的还是悲惨的,他都毫不修饰,直达人心。一块带血的腿骨,一桩残忍的切乳案,一名被就出却苟延残喘的女大学生,这桩离奇的凶案拉开帷幕,主线之一的林香茗也随之出现了。

  在案情还毫无进展的时候,新的命案不断出现,本来就焦头烂额的警察更加的着急。由此大胆地摒弃了传统的刑侦,尝试着使用行为科学分析,缩小怀疑范围,更快地找准嫌疑人的各种特征,并且确实有了成效,其中的一名罪犯落网了,然而,这距离真相还有千步之遥。

  本文的情节曲折起伏,高潮跌宕多变,案情扑朔迷离,林香茗和呼延云两条主线同时推进,案情不断生变,步步逼近真相的同时却又有新的嫌疑人出现,迷惑大家的双眼,每当他们以为已经接近真相时,才蓦然发现原来一开始方向就错了,仿佛所有的一切又要回到原点时,真相的一个小角崭露出来,以为已经抓住线索的尾巴了,却还浑然不知更大的杀戮者依然藏于背后,隐身暗处。这样精巧缜密的情节构思,抓准了读者的猎奇心理,一旦开始阅读,便要到看完最后一页才舍得放下书了,当真是不到最后一页,永远不会知道真相。也许正是因为作者对故事节奏的精准把控能力,才让我难得地放慢速度去仔细品读,真心地想要去寻找每一条线索。

  作者在文中使用了很多逻辑推理的技巧和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刑侦中的痕检和尸检方面的知识也常常见到,个人感觉这一方面与其他的硬技术的刑侦类小说相比,专业知识方面稍有欠缺,但呼延云在逻辑性上却更胜一筹。

  除了思维逻辑的特点之外,呼延云也很擅长描写人性的黑暗面,在残酷现实的面前,扭曲与畸变的人格,足以引发出无数个巨大的悲剧,在黑暗中行走,究竟是抗争还是沉沦,唯独那些孤独患者自知。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他常常是用幻想情境和梦境去渲染人的心境,像林香茗的触景伤情,像呼延云的案件重演,像郭小芬的噩梦,每一个梦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心里状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嬗变,我在文中看到了两个含义,一是蜕变,二是彻底改变。同样有感情洁癖的两个人,林香茗和呼延云,分别代表了一种含义。一直被当成异类,当成精神病人的呼延云在一次次看透现实的冷酷无情后,在一次次承受救人的无能为力后,孤独的他只能买醉麻痹自己,但却仍然不忍心对各种犯罪视若无睹,在经历了这一起案件后,他蜕变了,慢慢变回那个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救人的他;相反,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刑侦王子”林香茗则代表了另一种含义,他的人生也随之彻底改变了。

  生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色漩涡,无论如何逃离,人们仿佛都只能在其中拼命挣扎,杀戮与救赎,就好比两种人,在黑暗中若还能看到那一缕光的人,抓住了,便还能继续挣扎,继续孤独前行,继续期盼着看到光明的一刻,反之亦然,如何选择,便要取决于你对抓住那一缕光的决心了。

  感谢斯文在兹!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九):理性下的疯狂

  一天看下这本书,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不得不说还是一本不错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很喜欢推理类的小说,可能是因为对智商的崇拜吧,看到破案大神们可以从点滴蛛丝马迹之间寻找出真相,如同一道最难的题,有了一个最标准的答案。但是可能因为自身智商实在是不能令人满意,不看到最后,不通过作者讲述,完全猜不到究竟谁才是最后的真凶,但是看到真相那一刻,还真是有种目瞪口呆的感觉,为什么结局会是这样?

  从一开始出现第一个受害人,就被剧情吸引进去了,虽然有猜到可能是情杀,案情的发展又让我一次次否定掉自己的猜测。当然还是有些猜到的,比如第一个和第二个同样手法的案件,肯定不是同一个人所为,是因为报道出来的案情,给了其他人模仿犯罪的机会。其实以前作为吃瓜群众也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从来没有新闻报纸详细报道过这种重大案件,往往都是三两句话描述下案件的情况、进展。其实这不仅是对案件的保密,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安全考虑,不给其他人模仿犯罪的机会。

  每个人的心里都关着一个魔鬼,只要把它放出来,这只魔鬼就会迅速成长,把人变成一个真正的魔鬼。对书里有些话有比较深的印象,现在的中国也越来越像美国,像腐臭沼气一般的物欲,无限的膨胀着,激增的案件,性格扭曲的人···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人们都变成了失去所有感觉的低等生物,只凭着最原始的本能活着。有些人看似清醒,在清醒条件下放出的恶魔也越可怕,因为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眼睁睁看着另一个自己为非作歹,却很享受这个过程。

  没有人天生就是恶人,我相信人的性本善。随着在社会的染缸中的时间越久,就越来越变得不像自己,也许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杀死自己的过程,不知道最后会培养出怎么样的一个灵魂,但是希望你归来依然是个少年,不要把自己从人嬗变为野兽。

  《真相推理师:嬗变》读后感(十):谈感情 不谈推理

  看过许多推理小说,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东野圭吾的许许多多本还有宫部美雪的一些,还零零散散有看过其他几个作家的,不过依然不算对推理小说有足够的认识,毕竟许多经典并没有读过,只是跟着唐诺谈论推理小说的集子有过一些了解,只是从自己现有的阅读量而言,最喜欢的莫过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严格说起来,这本书没有太多推理的地方,与其说是一本推理小说,倒不如说是伦理小说,说爱情太过于苍白,而其他词语又显得太无力。相较日本、欧美的推理小说,大陆推理小说发展得实在不够份量,书本的字里行间总有莫名的单薄感,人物形象也不够立体突出,不说在欧洲已经有了自己纪念馆和住所的福尔摩斯,东野圭吾白夜行里的主人公我都可以在阅读中不经样貌描绘而自行给出想象,可是在大陆的推理小说里,对于主人公样貌的描写总是有一种不真实感,要么就是太求真实而忽略了小说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美感,要么就是太美而显得玛丽苏,新近读的《真相推理师》就属于后者,男女主人公都太过于美型而配角往往平庸,这样的搭配写好了让读者确实容易获得自我代入的满足感,而当写不好时,就显得书格调不高,只是无论如何,这样的搭配总还是难登大雅之堂。其实读者心里也明白,作者心里也清楚,无论是爱情还是斗争总要双方势均力敌的才好,可是现在读小说的群体大部分还是愿意消遣读读简单而美好的,自然,主人公一往无前就可接受得多了。

  不过,说了这么多,必须承认的是从推理小说本源来说,《真相推理师》做得很不错,剧情几次反转,主人公形象虽然玛丽苏但是智商都还不是傻白甜,案情的分析也都不是凭着一个又一个的巧合发现破绽,引领主人公一路走下去的还是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人心的把控,其余的不说也罢,再说下去就该剧透了,人心难料而已。推理部分其实没太多好说的,反倒是与之平行发展的爱情我们就可以好好聊聊了,毕竟爱情的剧透还是软剧透,而推理的剧透就会毁了一本书的阅读乐趣。

  爱情在推理小说中是附庸话题么?我觉得其实不算,在许多案例中失败的爱情往往是凶手的作案动机,而这样的动机在被揭穿后也能够得到许多读者的同情,毕竟谁都遇见过几个渣男,谁也都不是被善男信女一路呵护着长大的,而凶手在被寻获后的痛哭流涕也往往能博得谅解,只是该赎的罪还是得赎,被拽进深渊的灵魂终究还是染了恶魔的气息。

  成人世界的爱情总是各取所需,你要房子,我要身子,你要票子,我要孩子,所以少有一方彻底付出的爱情,遇见了,是幸运,也是不幸,只是看遇见的是不是良人而已。马笑中就是如此,一个派出所的片儿警,要钱,没有,要权,没有,就连作者能安排得最简单的优势,良好的外貌,也没有,自然这样的角色甫一出现就注定了他在小说中将会有的悲情。小时候的马警官是十多年前每个老居民小区都会有的一个角色,混不吝的孩子王,被成人世界所拒绝,可是总还是有三五好友陪在身边,因为小时候的经历,长大后的这个孩子王对于之前的好友总是不吝拒绝,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就连豁出一条命去都有可能,所以有的人运气好,碰见的是好人,一生也就肝胆相照,而遇见的是狐朋狗友,少有能够挣脱出来的,毕竟是在自己最需要朋友时候出现的伙伴,总不好意思自己一个人上路。而马笑中,他遇见的就是陈丹,一个初时单纯,而后经历了变故导致心性大变的姑娘,在他的世界里,她就是他应该去守护一生的人,而这种守护,却不是占有。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例子,往往爱情的出现总是具有排他性,两人的相处如果出现了第三个人就不可能长久地维持下去。所以,也许马笑中对于陈丹的守护不能称之为爱情,他从来不是她的男朋友,也从来没有获得过她关于男女之爱的青睐,对于她,他只是哥哥吧,而马笑中当然心里明白,他爱她,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看着小姑娘高台起,整天莺歌燕舞,也看她苦涩难言,直到最后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干净,我想,真正走过这一程的陈丹自己心里当然有无数曲折,可是看着她走过这一程的马笑中不见得心里的感触比她要少,毕竟是自己想守护的人,而对于别人只是逢场作戏,换做谁也都该在夜里辗转反侧。

  私心想过,当陈丹住进医院只有马笑中守在她身边的那一刻,马笑中是不是感到幸运,他握着她骨节尽碎的手掌,看着她已经花容消逝的样貌,就连留在记忆里的清亮眸子她也都不复拥有,这样落魄的她,他才能够陪伴。这是悲哀,还是其他什么情感,我并不明白,只是觉得世事往往如此,被珍惜的,总是有恃无恐,而珍惜的,又太过于卑微,直到两人各自行走,高高低低,重新拥有个机缘的时候,已经人事全非,这样重新开始的相处,有了相敬如宾的客气,也有了各自隐藏的盔甲,谁也不亏欠谁,只是谁也再难拥有谁。

  最后,说另外一个人吧,张开,致青春里包贝尔饰演的角色,那个送了阮莞无数满天星的卑微学长,直到在阮莞离世之后,他才敢在她的墓碑前,苦涩又扭捏地说出他埋藏多年的爱,告诉他深爱的那个人,他的爱是甘愿做配角。

  你在台上一直发光就好,台下有我为你,温一壶酒,可饮风霜,可温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