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聊天里的“在吗?”折射了现代人的利弊观念
你不结婚、不生子、不借钱
当我周末正在为喜欢的明星疯狂打CALL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条微信:在吗?滑到屏幕上方一看,是五六年都没有联系过的高中同学。
对于这一条忽如其来的在吗?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无数的想法:结婚?生子?借钱?……正打算无比霸气的回复一条不在的时候,她又发过来一条消息:五年多都没见到你,你去哪儿了?
内心的坚冰仿佛突然被一抹阳光融化,心里安慰自己,既然对方明知道我们已经五年没有见面,那么应该不是结婚、生子、借钱~如果真的打算借钱,应该一开始就开始套近乎才对。
确认了对方不是结婚、生子、借钱之后,我大大方方的把自己转去厦门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她,但在我看来这些经历非常乏善可陈。
但是她却很惊讶的问我:你去厦门读大学了?怎么也没见你发个状态呢?厦门那个地方好玩吗?
由于惧怕当初和我一起在村庄里读书的小伙伴们,想去厦门找我,让我给他们当免费导游,所以在我转校之后,把自己的空间设置成了“对部分人可见”,而我认为她是一个依赖性非常强的女孩,所以就干脆对她关闭了空间。
但此刻被人问到,我只好含糊其辞的回答是因为学业太过忙碌的缘故,随后我非常想岔开这个话题以免听到太多艳羡的话,便转头去询问她的近况。
果不其然,她如同当初留在村庄的许多女孩子一样,高中毕业后便嫁人,现在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我意识到由于教育背景的差异,我和她可能会陷入尬聊的境地,于是以工作繁忙为借口想结束聊天,一边在心里感慨着时间的流逝带给我们面貌的改变,一边庆幸着还好不是结婚、生子、借钱……
她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不耐烦,便说了最后一句话,像是对我说,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在我整个高中过去之后,唯一回想起来的人好像只有你,
对不起,当初我不知道你一个人去省外上了大学
如果知道,怎么都应该去送送你才对……”
看完这句话,原本想着要聊完天之后立刻拉黑对方的我,不觉间湿了眼眶。
五年了,一个人在他乡孤独的求学生涯和毕业后找工作时遭遇的种种勾心斗角,都令我变得更加急躁和虚伪,我一直在祈求不要问我借钱的人,却对我说出了不应该说的“对不起”。
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听到这么令人难过的三个字。
或许——你以为全世界对你充满恶意,可能只是你对世界充满恶意。并没有人真的告诉我她要结婚、生子、借钱,只是我一直都在忧虑别人会这样做,所以先入为主地认为,多年不联系的人突然联系必定不妙。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影《无问西东》中,张震饰演的张果果,救济了一个四胞胎的家庭。后来,这四胞胎的父母反复寻找张果果,张果果以为是来麻烦他的,见与不见这个问题他游移了好多次。
直到他深陷泥潭的时候才发现——四胞胎的家人不是为了求助来骚扰他的,只是来送他毛笔的,那是由孩子的胎毛做成的毛笔。
无论是我自身的经历还是《无问西东》里张果果的故事,其实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都下意识的把未知的事情当成坏事,把未知的人当成坏人,把未知的一切都朝着负面的方向去理解。
尤其是充满各种负面新闻的2017年,人人都从中get到了保护自己的新技能:
榆林产妇之后,不论丈夫是否爱自己,剖腹产和顺产的决定权都在紧紧的抓在自己手中;携程事件之后,无论学校老师教育质量如何,多在教室里安装一个监控才能确保老师们的确不存在虐童行为;保姆电梯事件之后,无论保姆的人品怎样,时时刻刻都要有人盯着,才能确保自己的婴儿顺利成长……
于是在各种负面舆论的渲染下,我们学会了在危险发生之前就全副武装,宁愿抗拒着去感知这世界的美好,也要迅速地判断未知的事件,是否对自己有利。
于是,有的人开始说,做事情就做事情,没有铺垫就可以防止他人多想了,你不要问“在吗”,直接说“干嘛”;你不要到处寻找张果果,直接把送他的毛笔放在他的工作室;你不要亲自去产房照顾产妇,全权授权给她的父母;你不要请来路不明的保姆,直接自己带娃就可以解决一切麻烦了。
可是真的倘若一切人际,都必须在最初就鲜明的表明立场并且做好万全的规范,那么为什么我们吃饭还需要咀嚼而不直接咽下?
或许真相是,我们早已经在人情世故中麻痹了自己,不愿意为任何感情铺垫,只愿意单刀直入的去审视利弊——你不结婚、不生子、不借钱,我就愿意和你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你结婚、你生子、你借钱,就连一句单纯的问候都泛着十足的油腻感。
虽然我承认,问你“在吗”的人,这种问法和方式不受人欢迎,但是不代表对方一定就是不怀好意,或许对方只是突然间想到了你,只是单纯的想要问候一下。
就如同前文所说的一样,你以为全世界对你充满恶意,可能只是你对世界充满恶意。或许,当你对世界充满善意的时候,你会发现,全世界也都对你充满着善意。
不必恐惧多年前认识的人突然在微信里,问你一句,在吗?或许,你们曾经的约定,你已经忘记了,他却还记得。
你可以告诉他你不喜欢询问“在吗?”这个聊天的方式,但是请你相信,这可能只是一种习惯,仅仅只是一种习惯而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