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分开修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分开修行》读后感10篇

2018-01-28 21:0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分开修行》读后感10篇

  《分开修行》是一本由嘎玛丹增著作,36.00元出版的21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12-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分开修行》读后感(一):流浪者的火把

  评论者:晓雪

  嘎玛丹增说,流浪是牧人的荣誉,是对自由和本原的回归和靠近。

  翻开书的那一刻,我竟有了忐忑:要以怎样的心境,才能靠近那些行径于路上的文字?要用多大的空间,才能装下一个牧羊人的空旷?

  “扎曲河缓慢地流淌在山谷里。草地上的牛羊看上去很悠闲,但一直在埋头工作。不时有成群的鸽子飞过炊烟浅笼的村庄上空,把视线引向雪山起伏的远方……”我生活地方,对这样的景象,用散步的方式便可看到。对太熟悉的东西容易忽略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匆促,早就麻木了我们的感官,老是错误地以为,最好的风景总是等在下一个路口事实上真相就在原地天地之美和人文之美一直都在那里。很多时候,只是缺了发现和耐心,以为最好东西总在道路前方。

  “我忧伤明白,不管多么恭敬和愿望,佛缘于我总是咫尺天涯。正在腐烂的肉身已无干净住所,用以容积我对信仰的最后划地……”

  “如果我的身体能够匍匐能够代表心灵发言,我可以从此不再开口……我寻找古老而神性的场,追寻圣人足迹,用以削弱和减少我对焦虑、惶恐、贪欲、痴谵、悲伤绝望的叫喊,让精神不再潦草……”

  物质年代,已经少有人顾得上这样自省了。浮躁时代,教会我们在生存面前唯命是从甚至奴颜婢膝。当肉体被生活压得难以摊开,灵魂差不多被一并收卖,或是侵蚀。很多的日子里,我们拖着空洞的躯体听任日子机械地做着重复。只是重复。重复让我们距茫然越来越近、离自己越来越远。世人共有的浑沌中,嘎玛丹增却保持着异常的清醒。他将自己的文字,安放在一个令人仰视的高度,以悲天悯人情怀俯视天下苍生。在加达村的那个午后,他忧心忡忡地行走在自己身体里的村庄:“如今,大多的村落成了一个身份,一个村落就是所有的村落,即便千里万里,很难找到如加达村一样的远方。如今村庄里的一切,都交给了开关按钮,再也看不到堂屋前,那些飘着羽毛沾满鸡血的桃符。”“加达村在遥远的澜沧江晒盐畜牧,在有限土地上,用原始的耕作方式种植青稞和玉米,糌粑和酥油足够一家人安静幸福地生活,还有飘扬的经幡和旋转的经筒,日夜关怀心灵。他们是否真的需要为了增加收成,大量栽种农药和化学?在互联网叫卖盐巴核桃?孩子不在山上放牧,而是站在被钢铁吊桥取代的木板索桥桥头,努力向游人推销手工艺赝品?因为一张毛票,在厕所门前和游客面红耳赤……”

  对《分开修行》的阅读并不顺畅,有过频繁的停顿。因为总是被迫停下来思考。比如,会重新审视生活的完整性,感受行走和书写的现实意义。而伴随在嘎玛丹增路途中的那些愁绪,就像高原稀薄的空气一样,时时让我缺氧。我知道,那些愁绪真实在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无论谁,都得承认,我们的童年,滋养过童年的村庄,留在村庄里的纯真,以及纯真年代编织的回忆,正逐日被生存的成本切割得体无完肤永远无法修复。而我们,却还在粉饰的太平中不知所云

  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留住一些东西来温暖自己日后的孤单

  面对现代化建设地球物理和人文生态的损毁,嘎玛丹增说“表面上看,发展了进步了,处处油光粉面。事实上,我们正在兴高采烈伤害自己。”各地旅游风生水起,发展才是硬道理被很多人曲意放大,到处都在大兴土木,造成农田,森林消失,江河断流。“千里迢迢跑来的游人,一年比一年懂得了对环境珍惜,爱护地球的标语也贴在嘴上,但欢呼雀跃地进入和脚步匆匆地离开,还是快把大地柔情踩断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的损毁,从来都比想像迅速。”

  几乎在所有路过的地方,嘎玛丹增都留下了这样蔓延的忧伤。

  第一次读嘎玛丹增的文字,是《落在甘南的羽毛》。甘南,很多人来过又离开,留下文字的并不多见。所以很认真地读了,也感受到了“羽毛”的份量。无论是偶然路过,还是慕名草原风光刻意而至,甘南只会结缘于有心之人。因为,她朴拙的美总是藏在花瓣或炊烟这样的细节中,甚至存于被牛羊一寸一寸舔干净的夕阳里。很欣慰,这样的细节没有被嘎玛丹增忽略。在郎木寺的那个午后,他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我们被绑架在金钱名利欲望树上,偶尔开放的花朵,已经软禁在男欢女爱中死去活来。越来越多的富人们走进了庙宇,点燃了彰显价值的高香,不是因为救赎,仅仅为了祈福财源滚滚、子孙万代。穷人们也纷纷远离了土地,拥挤于闹市,找寻着改变命运途径。但没有一种可能,抵达甘南的本真……”

  文字成为思想的载体后,大约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的吧,一百个人解读甘南,就会有一百种不同内容、不同面孔的甘南。嘎玛丹增停留小镇,没有浮光掠影地转身,而是用自己的灵魂,贴近了甘南的灵魂。

  嘎玛丹增的文字,是照亮来路的火把。即使火光温弱,也足以温暖我们行走着的内心

  《分开修行》读后感(二):我写字,字就是我

  文/吴昕孺

  嘎玛丹增的故事与文字告诉我们,浪漫只是装饰人生的花边,任何浪漫都取代不了苦难的底色。但既然底色是永恒的苦难,人生能够没有浪漫的花边吗?不能。只是,这道花边全靠我们自己去编织。

  嘎玛丹增的“编织”方式是行走和写作:“分开修行”就是要在路上破解万物密码,找到丢失的自己;“在时间后面”就是要通过文字触摸爱,触摸这个世界,触摸生命和灵魂。

  他长期行走在青藏高原。他的文字也为我们呈现出了另一种高原地貌,在每一个或热闹、或荒凉,或神圣,或世俗的地方,留下自己精微、宏阔的思考:

  “有什么黑暗,比信仰光环下的敛财更黑暗。”这样一个问句,他偏偏打上一个句号。在柔软的感知里,体现出男人决断的硬度。

  “一个人行走虽然自由,但面对寒冷的空旷,选择退缩也是一种必然。”我喜欢这样的行者风范——热爱世界上的每一条路,但更热爱生命。他深知,生命才是我们前行的唯一道路。有些冒险家,连命都不要,他们只能得到一些强力刺激,得不到人与自然真正血肉相连的融合。

  “感觉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它根本就不听从理性,它往往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感性的人生虽然更能够结茧伤痛,但生命的壮美也往往成就了这种感性。感觉源于遥远的春天,花开时节,一束阳光在瞬间就把我洞穿。洞穿就洞穿吧,既然有愿望的勇气,更要有承接的力量。”

  尊重感性是修行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修行。修行如果泯灭了感性,则成为一具枯木。嘎玛丹增走庙、阅僧、念经无数,他最可贵之处在于,始终用感性去开拓自己生命中的壮美。

  青藏高原在那里,《金刚经》在那里,窈窕的女子在那里,珍贵的友情在那里……谁有那承接的力量,能将这些美好事物一一转化为自己生命中的壮美风光呢?举目所见,皆是斤斤于卑琐事务的庸人俗客,辗转于蜗角,跳宕于蝇头,将小小名利场当成了奔波逐浪的大海……

  嘎玛丹增在熙来攘往的衮衮诸公中,是有很强辨识度的。就像他的文字,有他独特的语调和气息。正如他所说的,我写字,因为字就是我。

  《分开修行》读后感(三):还有谁能找到自己?

  读书,嘎玛丹增老师的书是第一次阅读,是封面上那个小小的红影在蓝天雪上的震撼。书中渐渐猜测,也许他就是那个男孩,手里有一根秃鹫的羽毛的男孩。在冬日一个凛冽的上午,我带它回了家。

  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像血液一样贯穿身体,填满每一寸有可能悸动的地方,我开始被此书绑架,被“没有信仰”的教徒围困,终究,在深夜读完这本书,灵修,我不感兴趣,但是修行,却深深向往,我也是个没有信仰的信徒。

  天途、地途、人途。在远离和回归里挣扎,我们渴望远离,又在晚年,在繁华落尽的时候拼命想回归最初。

  对于西藏的想象来源于雪山,对于雪山的渴望来源于朋友。当朋友站在高山之巅,传来一张连绵不绝的雪山照片,我被震撼。原来一切离我也那么近。我始终没能一睹雪山的尊荣,于是穿梭在文字里,妄图离他近一点,再近一点。天途,成了我远方的思念。嘎玛丹增的天途是他的天途,他遇见等身膜拜,日夜转经,五彩经幡,。。。。。。。风吹动经幡一次,也吹动我心中一份潜藏的悸动。每每“遇见”西藏,我会想起《天下无贼》里刘若英在寺庙里虔诚的祈祷,回想起《天地玄黄》里默默转经的老者,我会想起《2012》里救世的诺亚方舟。。。。。。会让我误以为,世间一切的虔诚与信仰,只能在西藏找回。我也始终有此错觉,尽管我也没有信仰。(未完待续。。。)

  《分开修行》读后感(四):信仰不是每个人都觉得伟大

  很容易就会被一些执着感动,比如藏人的那些对信仰的执着,他们的精神之旅是我们只能仰望而不能力行的一种境界

  有朋友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说,他不想去西藏了,不是对那里的风景不向往,而是不能理解那里人们对信仰的执着。我不苟同,信仰之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是那些没有信仰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我们相较于那些钟于信仰的人们而言终是少了些什么。自己以为人充实,其实最后我们什么也没有。

  都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精神永存。灵与肉结合才是一个人,但是总有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的。

  这本书是散文式的描写,作者清风一样的文字,带我走进西藏,走进新疆,走进江南水乡。

  也许旅行只是一种方式,我们如果从旅行中得不到任何东西那不如在家里读一本书来得实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