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经典读后感10篇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是一本由张进步 / 程园园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一):和风帖:文艺日本
和风帖,带你去探索日本文艺的生活方式。 众所周知,日本有许多文化来源于中国,但不去寻找,不去探索,你不会知道,他们早将最初的文化经过自己的发扬与温养,形成了一种具有日本独特风格的全新文化。不管你是单纯地想要了解日本文化还是想到日本旅游或生活,这本书通过一些独特的主题,能给你展现一种纯粹的日式生活。 这本书对草间弥生花的笔墨最多,她作为日本的文艺大师,对日本文艺的贡献极大。她在艺术中强调“忘记你自己,成为永恒的一部分,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书中描写了草间弥生主要的经历,对她影响极大的几个人,对艺术、自身作品的一些想法以及作品的展示活动。尽管身边的人对她的行为极不理解甚至是恶言相向,但她仍坚持创作,通过作品直面自我的恐惧。很少有人能做到她那样,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艺术,按她自己的话说,那是一种执念。 在书中的主题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古着杂货店、自动贩卖机以及妖怪文化。 现今看多了现代世界的富丽堂皇,很多人偏向于追求复古的东西,而在日本则比较鲜明地表现在服饰与杂货店上。日本拥有无数古着店,店里的款式多,人们总喜欢挑选些数量稀少、款式特别且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古着,而那些穿着展现了他们的个性与生活方式。这是每一个旅游日本的人的绝佳去处。与古着店相匹配的便是杂货店。书中介绍了日本东京内环一处叫杂司谷的地方有一间叫“旅猫”的杂货店,里面收藏了一些乡土玩具,播放着昭和年代的老歌。人们总喜欢怀念过去,一些古老的物件总能触发脑海中的记忆。很久以前我便幻想过开一间有历史韵味的店,门口种上鲜花绿草,里面摆上书架与复古物件,如若有机会到日本,定要去这些地方逛逛。 自动贩卖机是很普通的东西,在中国的城市中也是经常见到,但日本的自动贩卖机是随处可见,它就像是一个守卫,默默的立在一边,如影随形地关照着人们。你很难想象,就连荒无人烟的山上,气温极低的北海道郊外,自动贩卖机都能安然无恙地放置着。这足以体现一个国家的安全,人民的素质。 最神秘的与奇特的是妖怪文化,看过动漫的读者应该会有印象,宫崎骏的,夏目漱石的漫画中也包含着,它们被人性化,模样也被具体化了。妖怪有凶恶的,却也有善意萌态的。日本的妖怪文化丰富而有趣,那些故事与来源,让人欲罢不能。 和风帖带我们了解日本一些比较容易感知到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细节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舒适体面的生活:精准的交通时刻表,免费的火车旅馆,遍布全国的自动贩卖机,互相赠送的手信……书中人们的生活态度,让人受益匪浅。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二):出门前 先认识一下吧
出门前 先认识一下吧
——《和风帖①: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散读
想要读一下这本新的关于日本的MOOK的原因是,那个“猴年马月才能够去日本”的目标,明天就出发去实现了。在此之前,有过中信出版的“知日”系列和各路类似《孤独的美食家》这样的带有介绍性质的书籍和作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带上了“文艺”两个字的装逼属性,和风帖系列又会有什么样的解读呢?
和一般的MOOK相同的风格,由多个写手写的关于文化的介绍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和“知日”系列一本书一个主题不同的是,本系列所展现的比较宽泛,而且没有固定的限定主题,草间弥生占的位置多一些,其他的小物、小现象、小风格占的版面少些。不过切入点确实是非常文艺,比如说不打扰人的贩卖机的解读,或者是古着店的风格解析,或者是电车跨国的关于“湘南”的记忆,又或者是各种妖怪的出场,总之,虽然杂,但是表现了很多你平常不会在意或者不会深究的点,那么这次的旅程当中,我们也可以去看看和探访一下咯,尤其是书店的部分,确实是我们平常不会关心的部分——作为一个相较于人口而言阅读量比较少的国家,我们确实需要关心一下别人的精神世界了。
轻松、散漫、简单,阅读这样的杂志书最棒的事情就是,你无需一定要读完全书,挑选喜欢的就可以了,感兴趣的或者是热爱的可以看仔细一些,不过但看看这种特别的排版风格,貌似也是不错呢。
当然,我一直觉得不能接受的是,虽然杂志书花花绿绿也是必然的,但是无论是哪家出版的,下次味道可不可以这么大呀,熏翻读者不是留住我们阅读的理由哦!
y 林怿
2016-6-6 19:10:20
写于御庭园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三):了解日本文化
初次知道草间弥生是因为波点。实在太醒目的波点!所以,也知道了这位波点女王,草间弥生。《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其实不全是草间弥生的专题,而是涉及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算是介绍日本文艺生活美学的小杂志。书中图文并茂,内容生活,许多文艺的,设计的,前卫的鲜活图文,看得人脑洞大开。印象中,日本一向是一个小而有特色的国度,他们的旅馆、博物馆、手信、铁道、妖怪、书店、杂货店、手办、拉面等等都是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对其生活美的展现,更让没有去过日本的朋友大开眼界。当然,本辑中不有草间弥生的大特集,非常棒!
所谓和风帖,其实是日本style的意思;其中的“帖”,又有点手帐的含义;合起来便是“美好的愿望,和风的意境,对生活最良好的祈愿”。这本《和风帖》,也是“地球旅馆工作室”最新推出的探索日本文艺生活的Mook(杂志书)(在推介日本文艺生活方面,又多了一本杂志书啊。)这一期中,有旅馆HOTEL,与《灌篮高手》有关的青春记忆,有古着店VINTAGE SHOP中蕴含的生活态度,有日本最美书店函馆茑屋书店。有北海道的手信三宝,原来是“白色恋人、生巧克力与薯条”!让人想不到。还有各种的博物馆MUSEUM:东洋博物馆、新横滨拉面博物馆、日本铁道博物馆、监狱博物馆等等,这些都非常值得一看。如果这些你觉得不够新鲜, 那么还有最值得看的草间弥生的专辑,这也是这位艺术家第一次大规模授权中文简体出版。
“草间弥生的人生就是一部能量满满的励志史”,从五岁开始画画,直到如今的87岁高龄依然有着旺盛的创作力。这部特集里,有她10岁时的照片,第一幅为母亲画的像,以及年轻时在纽约的裸体艺术行为,还有伦敦泰特美术馆回顾展,台湾艺术展览现场传真等等,上百幅高清图片全面解析了这位波点女王的世界。对草间弥生感兴趣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草间弥生说,“一生中,我对所有艰难都亲力亲为”,“我之所以把软雕塑做成阳具的样子,是因为我害怕性,把它看作是肮脏的东西,别人往往以为我迷恋性,因为我做了这么多与性有关的事情,但这完全是误会。事实完全相反——我做这些东西,是因为我怕它们。”又说,“它最吸引我的是脂粉未施的大肚子,以及强大的精神安定感”。读过这本专辑,方才对波点后面的女王有了更深的体会,原来,创造美好的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并非总是美好,草间弥生也深受幻觉困扰,内心承受痛苦的煎熬。看起来有点怪,可是她的身影却无处不在,充满争议和活力,活着便是为艺术而生。
有这本《和风帖》,又多了一道了解日本文化的好渠道。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四):与草间弥生的另一道面孔°
——评《和风贴》
文/蓦烟如雪
第一次知道草间弥生是无意中点到密集的原点图,之后是在朋友圈看见留学日本的朋友介绍了草间弥生,甚至是台湾的片友,他们对草间弥生的称赞无需多言,而巧合是在去年,我也看了一本《圆点女王,草间弥生》的书籍,讲来,我是有轻度密集恐惧症的人,可是不知道为何我在看草间弥生的作品时,并未感觉到恶心或者是不适。
其实《和风贴》不算书,它其实是一本泛泛类的杂志,包容性多,且涉及面比较广,“和风贴·探索日本的一切”中,写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是这本杂志的主打,在封面及涉及面上,会让你觉得,它的重心都在前三分之二,《和风贴》一直秉承着“好生活的种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探访有趣的人和美好的生活。
或许在此书作者眼中,所谓的美好,就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灵感所贴合的状态。
日本人擅长在细节上出新,不仅仅是做工,更甚是态度,而这本书虽然是介绍着地道的日本,但是国人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太过迎合,只是从自己角度倾诉自己眼见不同的日本,《和风贴》是通过旅馆、古着店、博物馆、手信、铁道、妖怪、书店、杂货店、自动贩卖机等等诸多方面的主题,去探寻日式的生活。
在大特集中,它记录了把自己融进那些表现物里面,把普通人看不到的景象,用她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记得她是个想象力无边的人,她能从堇菜看到人脸,能从桌布的红花看到扩散的消融,作为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百位艺术家”,她的作品即便曾经备受质疑,但依旧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她的大胆和超脱不是一般的人能驾驭得了。
也许在《圆点女王,草间弥生》中,会看出她是一个争分夺秒,无暇恋爱的人,而这本《和风贴》却完全不是这么写的,在“柏拉图恋情约瑟夫·康奈尔中,就有谈及他们的十年恋爱经过,甚至是她的感恩,她的患难之交,她的偏执狂强迫症,也许这里的一大半草间弥生内容对我而言是不陌生的,但是这本杂志不乏味,不会让人觉得缺乏新鲜感,相反,这里推陈出新,能从侧面的角度,去挖掘不一样的草间弥生。
我依旧最爱她的那幅《白色的网》甚至是钦佩于她的处女作《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她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她对艺术的执着,依旧令人震慑,而她的空虚,她的恐惧,或许也是与生俱来。“她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有关,艺术是她沟通世界的方式,也是自我疗愈的方式。她的躯体正在老去,内心里却依然住着那个渴望成为艺术家的小女孩”。
虽然她生在富庶的家庭,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反对,她说,她在任何情况下,对性都充满了恐惧,所以她一天到晚都在制造这些令人生畏的形象,借此去克制自己的感情。
这本《和风贴》发了很多她的作品,比较惊喜的是《无限镜屋》这种“缥缈”“玄寂”“摇曳”“死亡和后世的影像”……让人彷如入地狱又坠入了天堂。
这个以“裸、爱、性、绘画、美”为主题的作者,一直在推陈出新,哪怕她日渐衰老。她的花卉系列、南瓜系列甚至是狗狗系列,都是我的爱。
我喜欢这等偏执。
甚至是这本书附加的日本文化,那些怀旧的小情节,那些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的人生, 都是那么的回味。
这本杂志也很接地气,在介绍旅馆时,甚至与时俱进的放上了二维码,让人直接可以进入官网,甚至逐一点评,还有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铺,那些博物馆里的各种惊奇……
也许这是一本以草间弥生为主的杂志,但是这里包罗万象,留下了更多日本文化的足迹。
是本值得去翻阅的杂志。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五):关于日本,也许你想知道的一切都在这里
MOOK,一个相对较新较陌生的名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 “杂志书”。 MOOK本身就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
我手中这本MOOK就是以“探索日本的一切”为专题,本期专题的主题是日本的国宝级艺术家草间弥生。全书的花了前半部分的一半篇幅来讲述草间弥生的生平和艺术作品,虽说被誉为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对我来说,这个名字却颇为陌生,当然,这是我孤陋寡闻的原因。《和风贴•探索日本的一切》以各个专题的形式分类编辑,包括但不限于古着店、自动贩卖机、大叔、博物馆,毫无疑问,人也是日本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借由草间弥生的专题特写,在横向宽广杂乱的日本万物中,我们能在纵向上深入了解日本事物和人之间的互动,在历史和人文中更全面的审视日本这个国家的全部。
草间弥生,一个复杂而传奇的艺术家。她的经历像极了许多世界著名的天才艺术家,梵高、尼采等,精神上的问题让他们的成名既坎坷又充满神秘色彩,草间弥生同样如此。她自小被一种名为“人格解体神经症”困扰,梦魇般的经历既是她走上绘画之路的诱因,也是她重要的灵感来源。草间弥生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是波点,许多想我一样的女孩不知道草间弥生,却无人不对时尚中的波点元素熟悉,就像《穿PRADA的女魔头》中梅姨对海瑟薇说的那样“你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你穿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我们习惯于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不愿去了解和追寻事物背后的成因。
除了为时尚界做出的波点贡献,草间弥生的头衔多到“令人发指”,服装设计师、导演、演员、剧作家、作家、出版人……对于1929年出生且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草间来说,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留给她的时间太少了,而她旺盛的创作热情仍然像火山一样不间断的迸发着。所有令人尊敬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上的热情都是相似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草间弥生不仅是日本的国宝,更是全世界的宝贝。
因为喜欢日本的文学、动画和影视剧,对于日本,我自信了解的并不算少。但是通过文学、影视动漫了解到的日本毕竟是片面的,想要了解一个国家,最重要是了解它的历史和风俗,而这些方面的著作在我看来都略为厚重。《和风贴•探索日本的一切》刚好比文学和影视动漫详细一点,又 比历史和民俗类书籍轻松一点,在尺度上刚好符合我的要求。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本,选题都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旅馆、自动贩卖机、古着店、杂货店、博物馆、和风电铁、妖怪、书店、手信。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自动贩卖机、妖怪和书店。日本自动贩卖机之多是全球唯一,除了日常的贩卖功能之外,贩卖机的黑历史和应急功能让人印象深刻。妖怪,最具日本本土文化的产物之一,为日本的文艺作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店,在全球纸质化书籍和书店没落的当下,日本书店为他国提供了一个突围的范本。
除了这些,我最为在意的还是日本的群众,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也正是各种铁道迷、古着迷们催生和促进着日本这些迷人产业的诞生和繁荣。与我国年轻人日趋统一无差别的审美相比,这些沉迷于不同事物的人们才是日本最具特色和最有趣的代言人。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六):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之所以被《和风帖》吸引,是因为封皮上的那句“和风帖·探索日本的一切”。对于日本这个邻国,感情总是很微妙,避开历史与政治不谈,这确实是个很吸引人的国度,或者说是吸引颇具文艺情怀的人的国度。日本的电子产品吸引人,工业产品吸引人,都抵不过它独有的人文风貌,这是一种无法被复制、也无法被取代的魅力。
前段时间流行碎片化的阅读,后一段时间又对碎片化阅读群起而攻之,像极了无数个历史碎片中的片段。我们拾起草间弥生的那一块,可以看到穷困潦倒的她无人赏识,声名鹊起的她被大堆粉丝簇拥。只缘身在历史洪流之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眼前的一小片景观,被乌合之众推搡拥挤,直到自己也变成其中的一员。草间弥生不是我们,所以她才一直是她,不管是幼年承受着巨大恐惧,成年后在异国凄惨落魄,还是成名之后荣归故里,再到被放上国宝级大师的宝座,那个躯壳的内里从来不曾改变。所以你看,虽然她有严重的精神问题,她与周围格格不入,可是她活的忠于自我;我们虽然没有精神困惑,与周遭和谐融洽,可是也没有能作为炫耀的自我。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自亮相起就引起轰动,很多人震撼的评价灵魂闪耀让人见识到自己的渺小,在我看来,能做其中亿万之一的光点已是了不起,更多的灵魂都已被无边的黑暗侵蚀,融合成为毫无存在感的背景。
看完了草间弥生的故事,再回头看封面上的老太太,依然是发式怪异、穿着夸张、表情凶悍,但是我对她已经没有任何排斥之心,因为已了解了她特立独行的躯壳下,那团坚强又柔软的灵魂。自幼她就知道自己与常人不同,负荷着过多的恐惧和怪异,而她选择的方式是不停的创造自己害怕的东西,直到麻木,直到能平静的面对恐惧。人们都说,草间不正常的精神状态给予她无限灵感,其实成就了她的绝非是这种挥之不去的可怕幻想,而是她自己坚韧、执着、不妥协的品格。
草间弥生被放在《和风帖》第一期的开篇,与她当今的地位成就有关,也因为她能代表典型的日式文化——坚持而努力,为着心中坚定的信念,而非世俗的功利。除了草间弥生,书中还写了许多人,出世前广场的老爷爷蓑谷修,给贩卖机拍照的大桥英儿,他们为之坚持的作为,在外人看来褒贬不一,却与他们自己没什么干系。他们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并尽最大努力做好,既是守护了自己的内心,也无意中化作无垠黑暗中一颗闪耀的星光。
自动贩卖机、铁道、旅馆、古着、博物馆、杂货店、妖怪文化、书店……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每个国家都有,倘若它们身处日本,就会格外带有文艺气息,是人文氛围浸染的结果,是认真用心生活的日本居民如同酿酒制茶般时代点滴累积而成的,特有的日本。我们以外来者的眼光和心思,通过这本书去感受和新闻频道、旅行栏目里不一样的日本,或赞赏或不屑或无动于衷,然而这些也并不会妨碍那些可爱的日本人,他们专注的仅是过好自己选择的生活,把自己变做一点闪耀着的光、跃动着的光。
文|团团花哚 2016.05.23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七):“以和为贵”:古朴传统与前卫现代融和之风
文/mùmò
这本《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是系列Mook的第一本,与“和风”给人的清新淡雅的印象不同,饱和度很高的封面上,跳跃着草间弥生标志性的波点,显眼的黄色写着“探索日本的一切”,相信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乍看很“潮”的封面也确实在第一眼就吸引了我。
作为Mook的好处是,随意翻到哪一篇章,都不用担心衔接不上上文。尽管如此,我还是规规矩矩地从头读起。一开始就是草间弥生的特集,作为重头,占据了200页出头的本书约三分之一的篇幅。特集的编排还是比较得当的,有概括有细节,时间线清晰,并配有多幅草间作品的照片,很方便读者,特别是对草间不太熟悉的读者,了解这位跨界艺术家的作品和历程。当然,如果是希望深度了解,这个特集还只是入门,缺少更丰富、更独家的内容。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和疾病,到在异国为生存挣扎,再到成名立业、得到广泛认可,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草间都绝对属于富有传奇性的、另类的那极少数人。她的经历和创造是难以复制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草间说的那句:“一生中,我对所有艰难都亲力亲为。”也许,没有这种偏执甚至“强迫症”的精神,就不会有这样一个草间弥生。
读这本书之前,除了波点和鲜艳明快的颜色,我对草间弥生并没有太多印象。读完以后,才知道她的著名符号还有南瓜、无限的网、无限镜屋等等。这些作品让人一看,就不由想说“果然是草间弥生啊”,富有她鲜明的个人特色。草间异于常人的精神和内心,以及早早在美国学习、接触西方文化的经历,让她的艺术甚至整个人都显得无比前卫。这种前卫与传统“和风”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书里对她的矛盾性的表现,又让人觉得她与传统日本文化在最深藏不露的地方息息相关。从这一点,我隐隐感到了“和风”中以往没注意到的新涵义。
接下来,书里其他篇章都较为短小,介绍了日本独具特色的旅馆、自动贩卖机、古着、博物馆、妖怪文化、手信文化等等。由于篇幅小,每个题目内容不是特别多,感觉较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略为遗憾。这些题目每个都有趣,足可以做成特集。对于休闲的读者来说,倒是可以轻松阅读。
虽然这么说,仔细读来,还是可以从这些我们熟悉的“和风”元素中体会出不一样的“和风”。这或许也是采用草间弥生的新潮前卫作为第一期特集乃至整体设计风格的缘故吧。日本一直善于吸收他国文化,与自己的文化融合后,就形成了古朴与新潮并存的新文化。之前我只看到了其中较为传统的一面,却没有发现它现代化的一面,又或者说,这两面已经合而为一,难以区分,相生相伴。拿“旅馆”篇中的御宿樱井来说,欧风建筑和日式布局、北海道海鲜料理和各种西洋家具物件,东西方文化在这样小小一个旅馆里出奇地和谐。再例如“古着”篇中对一位古着店主的采访,店主认为,古着也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时尚产物,它与潮流是相衔接的概念,两者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美。这个观点也说得特别好,完美体现了喜新也恋旧、包容而创新的思想。
总之,本书让我读到了一种全新的“和风”,它不仅是对怀旧、传统的坚守,更有对进步、潮流的追求,各色各样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于是就有了“100种文艺日本”。期待系列后面的Mook带我们探索更多。
:美中不足之处有点多。装帧虽然色彩鲜艳新颖,但有几处显得字很不清晰,特别是黑底上。有一处甚至掉了两个字。而数字、英文打错,“安迪·沃霍尔”写作“艾迪·沃霍尔”这些,也实是不应该出现。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八):遇见日本文艺——及N种生活态度。
向来对日本有了解的冲动,当看到封面上的“探索日本的一切”、“100种文艺”,这样的字样实在会大大激发兴趣,实在要满足好奇心,这样的书籍自然不错过。
本书是“地球旅馆”系列杂志之一,它带我们走进日本的平常生活,并通过旅馆、自动贩卖机、铁道、古着、博物馆、妖怪文化、书店等较多的方面让我们感受日本的生活乐趣。细看完整本书像是经历了场很奇妙的旅行,想要深入的对于日本文艺的探究,觉得惊喜的却是不仅涨了知识,想融入另一种生活的渴望是更强烈的。
首站是草间弥生展现独特艺术之美,在过去我也是听过这位艺术家的,八十高龄了,一生都立志于艺术,是日本的圆点女王,并不知道其他。随意翻开这本书,瞧见的是密集得像细胞一样的小圆点们,也不用怀疑这不是草间弥生的艺术品。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说实话这样开始是有些抵触的,太多圆圈聚集在一起,看得我的密集症直来,那个姜黄色有各种规格黑点的南瓜看得头晕目眩。我更愿意先认真去看看关于她的文字。
前面三分之一都是关于这位艺术家的故事,个人经历、作品介绍、艺术的思想态度,大概的却也丰富的呈现了草间弥生的一生,对她人生历经的探索可以从书中短短八十页看出。
开篇说到,她的人生涉足多种艺术,如同她作品中的圆点排列得密密麻麻,没有缝隙。从她八十岁还连续工作,大概可以看出来亲力亲为且不愿停驻栖息。看到她的理念“自我消融”,也就是说把内在的心结和盘托出表现在自己的创作里,恐惧的东西变成自己创造的东西,用这样的方式消除自己的存在。看了这段话时候,我试着用另一种方式去看待她的圆圆圈圈,尽管细致看起有些作品,还觉得恐惧,但内心是很欣赏这些创作的意义的。也更加欣赏的是这位老太太一生中涉足多个行业,做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永不言弃的正能量精神。
接下来便是带我们逐个探寻各种文化的足迹,也继续透过各种主题看到别样生活态度,其中不少温暖的服务细节实在令人感动。旅馆的各式各样,特别喜欢那个火车旅馆。要是晚点了,可在形状像火车的旅馆里休息,不似匆忙的奔波,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夜晚。浪漫的情人旅馆也多种多样。自动贩卖机的普及给日本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迷恋铁道和爱吃泡面怎么说也是日本的象征之一,当然前者我看过这本才知道。收集古着是一种情怀,逛特色博物馆肯定会让你眼前一亮,没事进书店坐坐,也可以去找好玩的妖怪,它们肯定会保佑你的(这和我们知道的日本到处是神社,有所信仰也有关联的)……到最后也没有忘记告诉我们:出去玩记得给朋友带手信啊,并分享你的体会。就像我看完“和风帖”之后,也总有收获和感慨抒发出来,与人分享。
这本书像是除却了我知道的武士道、茶道、花道,更多是介绍了现代化的日式生活。总得来说,看过之后让我更加想去这个隔海相望的国家。不管其他,只是享受下就好。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走近日本
这本书总体来说是一本大合集,包含了很多个话题,让读者可以了解到日本的很多方面,走近这个跟中国相邻的岛国。我本身就对日本文化很感兴趣,再加上书的配图丰富,段落性的文字阅读感很轻松,里面还会有吐槽文化不同的章节,属于随手拿起来就可以看的书,里面还会推荐一些相关的店铺情报,让人看了颇有兴趣去日本实地游览胜地考察一番。
书的副标题是草间弥生和100种文艺日本,所以草间弥生绝对是这本书的介绍重点。提到草间弥生,我脑海里就自动浮现出她标志性的波点艺术,但是对她的艺术之路却不了解。书里很详细地介绍了她的一生经历,这种艺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好似人生之路都比较坎坷,草间弥生从十岁就受到“人格解体神经症”的精神折磨,家庭也不幸福,好不容易找到绘画这个情绪的宣泄口,当时日本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又让她痛苦,最后几经周折去到美国,受到美国文化的刺激,尽管穷困潦倒,却牢牢抓住了自己的梦想,做出了一番成绩,可是这种走在先端的艺术一开始很难被大众接受,别人的责难不理解她全部背负下来,坚持独立创作,最终得到了艺术届的认可。看着书里面草间弥生的照片我不禁感慨,这个看似小小的身体里怎么能蕴含着这么大的力量,或者就是她主张的“自我消融”从周边环境中源源不断带给她艺术的活力。书里面介绍了她的好几个系列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无限镜屋》,只是看书中的配图都能让人震撼,很希望能去现场真实体验一番,融合到无数圆点中的感觉。
有了如此重磅的开头菜,后面的内容也没有逊色,翻开每一页都是惊喜的感觉,日本的旅馆、自动贩卖机、古着店、博物馆等等,有的词光从字面上我们很熟悉,比如旅馆,但是书里所介绍的则是很特殊的一些旅馆,胶囊旅馆、情人旅馆、、温泉旅馆、民宿等等,有一股日本风情在里头。而有些词我们则没听说过,比如古着店,有些类似于复古衣服,和二手衣有很大区别,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有情怀。到日本的时候去古着店里淘几件衣服也不乏是一大乐事。后面有好几个介绍中还加入了吐槽,手信交换大作战看得我乐死了,各种手信超越你的想象,为了不重复和创新也是蛮拼的,这里不由得羡慕一下日本,手信文化做得太好,再加上各种限定品,简直信手拈来。
一本书看下来,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对日本多了不少了解,同时也会激起你的兴趣。见识许多不同的生活方式才更有利于我们寻找自己所爱的生活方式,所以尽情阅读吧发现吧。
《和风帖001:草间弥生与100种文艺日本》读后感(十):(书评人俱乐部)微观草间弥生艺术
收到此书我才发现,这是地球旅馆系列中的一本,在这之前我已读过《马达加斯加》与《好日子里总有一只猫》了,在编排上与《好日子里总有一只猫》差不多,那本书里主打是加菲猫,这本书的主打是草间弥生。这也是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在这之前我已大致在网上了解过草间弥生的人生经历与艺术作品,与此书的叙述多有重合。但这不是说没有新意,正相反的是,对想初步了解草间弥生艺术的读者来说这里的几篇文章刚好可以解决这种好奇心。而且比网上零散的资料来的更集中可靠一些。
比如说到纽约这段经历,通过此书,我首次看到有关于此的,更为详细的内容,是说她搞偶发艺术,希望以裸体的形式解放当时人们压制的性观念,因此受到嬉皮士与同性恋的拥护。他们在她的工作室混居,最多的时候三百多人。这个经历我是很难以想象的,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非常宽容的博大的接纳度,这是无法达成的。更何况草间弥生是一位女性,而且在她并不熟悉的纽约去做这件事,尤其是她从小就惧怕性。
或许这其中缘由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越是惧怕越是靠近,直到习以为常。说到这个她曾在1963年做了一个名为《聚集:千舟联翩》的艺术品,是一个载满阳具(软雕塑)的船,自己还亲自担任模特,裸体与船合影。可见草间弥生怕什么就创作什么,她的作品里数不清的圆点也是一样。由此可见,草间弥生的艺术之路恰恰也是自我治愈的过程。那她的艺术品中为什么由那么多的圆点构成呢?这与她从小患有的精神分裂症有关。
她幻视,视觉里的世界是由无数的圆点构成的,这要她感到眩晕。在她的作品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作品,即《无限的网》,就是由无数的黑点组成的。观者会感到迷惑,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渐渐与作品融合,直至自我缺席,眼前是无的在场。草间弥生说世界由无数的圆点组成,地球是其中的一个。我想这是草间弥生独特的世界观吧,而因她的作品感受到自我的缺席恰恰是这种世界观的有效传播与体验。说到传播,一种思想的传播相对容易达成,比如说通过书籍呀,言语啊,但是通过艺术品直接参与感受,在官能上直接体验到一种哲思却是十分罕有。
后来更为震撼的是装置艺术《无限镜屋》,观者感到空间的无限,无限中圆点的无限。可以说是《无限的网》的哲思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无限的网》采用的是平面的承载体,而《无限镜屋》是一个立体的环境。人置身其中,视野茫茫,粒子无限,这大概就是对浩瀚的宇宙的一种解答。同样的是这种感受直接通过观者的生理变化表现出来,这是很不同寻常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
最后,再说回来,草间弥生从小患病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环境,但她没有逃离,反而就像心理医生帮助患者做出的那样,给出解决方法,克服掉心理问题。这样的艺术人生对草间弥生来说也是一种积极的自愈方式。艺术给予草间弥生生命,难怪我曾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听到草间弥生说,她的原话我忘记了,大概是说没有艺术没有必要活着。如果只是单单看这样的话,可能觉得这很偏激,但如果了解了草间弥生的经历,就不会再感到任何意外了。
除此,这本书里除了写草间弥生外,还写到很多其他有趣的话题。比如说:日本的自动贩卖机、妖怪文化、特色的书店、还有要人难以想到的拉面博物馆,方便面博物馆等。就像了解草间弥生一样,如果觉得这个话题新鲜有趣,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有着介绍作用的窗口,书写流畅,而且配有许多实地拍摄的照片,还有特别的采访。整体来说倾向于介绍比较怪诞的日本文化,现实中闪烁着非现实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