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叔本华思想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叔本华思想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02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叔本华思想随笔》经典读后感10篇

  《叔本华思想随笔》是一本由(德)阿・叔本华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一):作为意欲的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感觉应该实在大学时候就读的书。但是我的一位可敬的大学老师课堂轻描淡写的说,"像叔本华等哲学家,不用读他的书,直接听我讲他们的理论就好了“,这句话正迎合了我轻信权威和懒得翻书的毛病,而且他的理论还经常被戴上”悲观主义“,”唯心主义“两顶大帽子,实在难以让人产生静下心来读一读的兴趣,所以就没碰过。

  现在想想,人年轻的时候,肤浅又幼稚天真又自大,偷懒还自作聪明,真是可爱的紧。

  前面一阵子心态非常不好不友好情绪多到无法安放。这时候,我想到了这位”悲观主义“的哲学家,既然他对这个世界那么悲观,应该会跟我有共鸣。读下来却发觉,这位哲学家给了我莫大的慰藉,让我从怨天尤人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更清晰的看清楚本质“和”表象“的区别

  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就是,意欲,是本质与核心,是一切事物的推动力;而智力,不过是意欲的仆从。大自然每个生命与其意欲相称的智力,当智力冲脱意欲束缚的时候,便会呈现最存粹的天才之美。(《论天才》)。两性相爱,是个体意欲与群体意欲的角力,群体意欲在意的是未来,而两性相爱才能带来未来的个体,爱情的动因是就是这个未来个体的意欲(《论性爱》)孩童应该掌握的是认识这个世界的表相,而不是过早掌握一堆抽象的概念(《论教育》)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二):“尽信叔本华不如无叔本华”

  我是因为读卡夫卡的小说注意到叔本华,卡夫卡关于叔本华讲过一句著名的话,这里不细言。在去年冬天,卡夫卡几乎成为我的信仰,这使得我不得不暂时放下他,读书不是要读他的全部,而是他的某一章某一篇让你开悟,这比什么都重要

  在我刚刚读到叔本华的《论教育》和《论天才》时,我知道我遇见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叔本华把我想说的,没说的,不能说的全部说出来了,尤其是在那篇《论天才》里,它如此细腻朴素,而又真知灼见一针见血,恰恰因为他自己如斯。以至于我一直有一个看上去偏执的观点:这世上其实一直由那些天才们在统治着,就像我们现在还在用老子的思想,牛顿的力学一样,这样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工蚁和蚁后的关系。同样,叔本华的理念也一直在深刻影响着我们,具体可以读读他的《论教育》。

  而天才们都是有使命的。叔本华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然抛开这些,叔本华其实过得很好,他出身极为富庶,像我们大多数现代人所艳羡的那样,他一生可以不用工作,有贴身仆人,每天穿着精致燕尾服,去英国饭店大快朵颐,晚饭后带着他的卷毛狗去街上散步,一生也算风流(以至于罗素曾经用叔本华的私生活攻讦过他的哲学观点)。这种使命感就是折磨叔本华一生唯一的东西,这也是大多数天才们的通病。这种折磨同样也加诸过凡高,卡夫卡等。

  加在叔本华身上的标签太多,悲观主义,厌世,女性歧视(比如在《论天才》里,他认为女性不可能成为天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所熟知的天才都是男性缘故)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叔本华早料到了吧。事实上叔本华并不悲观,而是因为通透。世人们碌碌无为终日如无头苍蝇般忙碌,叔本华牵着他的狗站在街上看到的大致是这样的情形

  如果你看了叔本华后变得悲观,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读懂他,如果看完后豁然开朗,你也就真正读懂了叔本华。

  读完叔本华后,再完全忘记他吧,这是对叔本华的尊重,也是对所有伟大者的尊重。“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叔本华不如无叔本华。”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三):谈读书那篇!

  要读活书,活读书。许多人读书不少结果只成了“书呆子”、“两脚书橱”。就是因为死读书的缘故。特别是古书,不可尽信,有些是作者表达自己理想社会的,而你信以为真,还謹守不放,就太迂腐了;有些只是道德文章,在社会上根本不通,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只可作为心灵修养之用,而有人恪守遵从,就太书呆子了;有些只是古人的发泄,有些…… 们需善于分辨。不仅整本书可如此分,而且每本书书中还可以分。

  有闲暇才能静下心来思考,而智慧正从思考而来。农民穷人)为贫困需要所迫,劳作取代了思想。他们的愚昧是不能过于怪罪的。而那种具有充足闲暇与财富无知阔佬,则无异于荒原的野兽;市井小民,他们自由、多暇,处在喧闲、动荡、多变的都市中,使他们狡猾势利。因为终日担心衣食住行的生活,随商逐利、通俗浅近的都市特点,使他们难于产生高深的思想;只有学生,用父母舍弃闲暇而从事劳作的所得换来在校的悠闲,加上校园里聚集了一批“思想者”和大量的书,所以他们能无忧衣食住行而专注于思考和学习。校园也就成了思想的交激和迸发处。然近世市场经济侵入校园和教育体制本身的问题,使学生忙于挣钱、忙于学分、忙于交际、忙于…… ,俨然一小“社会”,已无暇学习与思考了。这世界已成了思想的荒原。只是隔段时间,看到一个发乱蓬松、面污衣诟、哆擞单薄,却有一双如猫头鹰般的眼睛的人,他也许就是仅存思想者。(学生缺少经验,都市人跳不出自己的阶级层面

  大脑智力的发挥取决于其精力的集中,-----亦即把全部智能集中于某一个问题,这就如同凹透镜将全部光束聚集于一个点上。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四):一本重新定义“你”的书

  当我简单浏览过该书的PDF版本后,我毫不犹豫地就买下这本书。

  我们的一生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伴随着我们成长其来的“人格”,这是我看后最认同的观点。起初听来,仿佛是某种唯心论,和大部分劝告人们应该注重内心修养、看轻外在钱财和名誉的老调差不多,其实不那么简单。

  叔本华用简明轻松的语调,举例子道理,向我们上了一堂不长不短的人生课,他教会我怎么认识人生伴随的各种财富,健康、品德、思想、金钱、名誉、地位等等,他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最重要,所用的道理又让我不能不折服。

  只有你的“人格”,是在任何时候对你不离不弃,他是你最重要的财富,还有只有内心的丰富敏感头脑的敏捷善思,才能具有品尝这个丰富世界的资格。那些身边的所谓财富,还有外在的荣誉,只有内心空虚人才会从那里得到暂时的满足感,而且他们很快又会回到无聊当中去。只有内心的丰富人,具备不断发现新鲜能力,才能令生命尽可能的散发异彩!

  这让我发现构成“我”的最重要的部分,不是钱财,不是荣誉,而是我们每人的内心,这些,才是有价值的每个“我”!在功利化的社会今天,对于很多被物质名利异的人来说,化无疑是当头棒喝,起码也是荡涤心灵的良药

  最好泡上一杯茶……

  (另外,该译本水平不错,商务印书馆的版本行文干涩,可读性比这本弱。)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五):感觉变成愤青了。。。。

  才看过 《论教育》做个小结。

  《论教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时下教育的弊端,即跳出了正常认知过程:直接从狭隘的概念开始,将知识以一种惨白的形式硬塞给学生。这种残缺的教育过程往往产生虚假的概念,而这种残缺将会伴随受教育者一生,或消耗比产生这个概念所用的多的多的时间来消除谬误(因为人们常有先入为主习惯)。这种弊端引发了诸如把学生锁在教室里大谈自然美好的荒谬现象。试问这样一群禁锢在空中楼阁中的学生如何有所成就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六):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中,强调说在半心半意的基督性和同样半心半意的古典风格之间的懦弱的夹缝中生存的现代人的出路在叔本华这个伟大的教育者这里,而不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哲学贩子”(比如黑格尔)。

  时间已经过去1个世纪还多,现在的情况是如何呢?我想受过“良好”现代教育的诸君必会信心满满地说,比之前人,我们当然是更加民主,进步了。

  “在这之后是一个末人的时代,人们匆匆地行走,饮食阅读报纸,用从各个时代的垃圾堆里翻检出来的东西七拼八凑的所谓现代艺术包裹自己疲乏的身躯,填充自己更加疲乏的大脑”

  --- 尼采

  没错,我想说的是,自以为“进步”了的受过“良好”现代教育的诸君,我要恭喜你们,因为你们离末人时代更近一步了。人会演变成虫子,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在今天,作为那些避免朝着虫子演化的人,即”泰坦用更好的泥土做成他们的心“的人们,看起来是更加重要了。

  这里用了长篇大论讲的是阅读叔本华在今天的重要性,根本没提及我们审视的焦点《叔本华思想随笔》,仿佛一幕戏剧用了太多的时间在序幕上。但是这个并不是戏剧,我也无意深入解析《叔本华思想随笔》这本极其重要的书里面的内容,因为作者已经用他最高超的智慧和清晰的语言将其展现在书本里了。

  顺便我要感谢译者韦启昌,对于不具备德文阅读能力的人来说,这本精确流畅的翻译成了一座照耀黑暗海域的灯塔。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七):朴素与深刻

  卡夫卡说,“叔本华是个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用朴素简单的语言

  表达最深刻,

  最直击心灵的道理。

  He made it ~!

  让哲学,

  也可以如此可爱。

  如果有一种阅读

  叫如饥似渴,

  叫充满感动

  叫耳目一新

  叫受益良多,

  叫读到最后一页却舍不得读完,

  叫手写笔记做了满满5页A4纸。

  That's it ~!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八):大师之作

  花了近20个小时字字句句读完了叔本华的这部思想随笔,非常喜爱。就像几个月前读《人生的智慧》一样的感觉,相见恨晚

  在书中能够不时和作者有所共鸣,就像借着作者的文字说出了我生活的零星的不成系统感悟。当由作者抛出的现象引发自己的思考,而这思考又恰好和作者接下来的论述一脉相承时,那种愉悦之情和赞叹之情是无法言表的。

  叔本华跳出了常人思维逻辑,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看待世界存在的本源和人存在的意义,其存在就似乎违背个人的意欲,即反自然的存在,对抗自然,对抗生物属性,这带给人的震撼是非常大的。

  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真理的探寻终其一生,只忠于自己的内心,对黑格尔之流的怒斥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捍卫真理的决心。而叔本华的不媚俗,不为目的进行的创作和认知活动更加的纯粹深刻,成就了他的哲学。

  经典总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原原本本的记录,忠于自己的内心,不去媚俗,这便是我对自己的期待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九):《叔本华哲学思想随笔 》叔本华 书摘&批注

  开始接触叔本华,是研究生开学第一学期选修的西方哲学专题研究课上,老师说“你怎样看待生活中痛苦,尤其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当传统道德与秩序混乱的时候,你怎么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幸福。叔本华给我们指引了一个出路” 实话说,老师的这几句话对我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也是我开始读叔本华的原因。当翻开《叔本华哲学思想随笔》开到第一章《论教育》时,我的内心汹涌澎湃,大家就是大家,仅仅用一段话就将当下教育的弊端一阵见血的指了出来,其抽象程度虽高但很容易理解。当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这本书果真没有让我失望,而且对于自己没有早早地读这本书感到有点遗憾,当我在郁结于当下中国的应试教育,并反复思考以求公正看待时,叔本华早在200多年前已经对此做出了精确、令人深省的概述!《论教育》激发了我读下去的决心,一个礼拜的时间,利用课间、睡觉前零碎的时间来读这本书。期间,书中的很多话语或者句子令人拍案叫绝,不得不感叹叔本华的伟大,对此,我做出了一些摘录,并写下了的当时的感觉,以供自己后期重读时做参考和对比。

  叔本华《哲学思想随笔》

  Chapter心理散论 ,part36

  “每个人都会把自己视觉范围的尽头当做是世界的尽头,这一错觉无论对于肉眼——它们把地平线上的天地视为相连——还是精神智力方面眼界而言,都是难以避免的。正是部分出于这样的原因,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而这样的标准通常不过是一个裁缝的标准而已,但我们却又不得不对此加以忍受。”

  (将视觉的尽头视作世界的尽头,这是人们常会遇到的现实,但是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此来比喻人们在认识层面常会范的错误,对于自己不了解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也就无法感知,更谈不上了解或者感同身受。这点在访谈中江吟对于严峻的评价,以及对我自己的告诫是很好的说明。

  此外,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这也确实是现实中的常态,不过对于此的归因,叔本华的观点,我还有待考虑。)

  Chapter心理散论 ,part46

  “在空间上,距离增大就会使物体收缩从而变小。通过这样的方式,物体的缺点和不足就会消失不见了。在时间,过去的事情也同样发挥着这样的效果。逝去已久的往事,包括其中的人和物,在我们的记忆中显得特别令人愉快,因为记忆把无关紧要和烦恼人的东西都消除了。现在此刻却没有这样的优势,所以它在我们的眼中总是存在着缺陷不足。”

  (叔本华早在几千年前已经认识到了这个事情,但是可悲的是,芸芸大众仍是在这个问题上苦苦煎熬,即使知道距离产生美,但是依旧困于当下此刻的琐碎中无法自拔。)

  Chapter心理散论 ,part49

  “直观形象比纯粹概念更能牢固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所以,那些有想象天赋的人比常人更容易学到语言,因为他们把所学到的词语马上与对应事物的直观形象联系起来,而普通人只能将其与自己语言中的字词联系起来。……我们经历过的事情远比阅读过的事情更容易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再一次证明了叔本华的伟大之处,同时也给我学习外语提供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证。哈哈)

  叔本华《论性爱》

  ♡在叔本华的眼中,性爱其实也是意欲决定的,只不过一个意欲可能要到更大层面的类似大自然这里探寻,这是种属的意欲,也即维持群体生存。当个人真正获得了性爱之后会有点茫然若失,觉得性爱并没有未得到时那么令人可以为之抛弃一切乃至于生命。所以,就会有得不到的总比得到的要好。

  此外,叔本华还讲了关于男女眼中的恋人的选择标准。首先就是种属延续的需求,健康的青春的会更容易被选中。此外,还谈到了一些其他的标准比如男女双方各方面的互补,高个子的男人倾向于选择个子娇小的女人等等。在《论性爱》附录中,叔本华谈到了同性恋问题,但其出发角度是从种属的延续方面谈的。年龄长的男性生出来的小孩身体质量会下降,为了避免种属延续低质量问题,年龄大的男子会看上年龄小的男子,这是两相之害取其轻。种属只考虑的是延续问题,而不考虑道德、法律等等。

  叔本华《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 在叔本华看来,意欲与智力,意欲出自本能,永远处于主动地位,是实质,且永不停歇、不知疲倦;而智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意欲面前毫无话语权,意欲始终掌控着智力,因此可以说叔本华是悲观的。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无法抵御意欲的要求,我们的行动几乎都受意欲控制,只是我们是否意识到没有(有点类似于潜意识)。

  那些超凡脱俗的人,拥有高智力的人,对世界有深刻洞见的人,是智力摆脱了意欲的控制,对事物获得纯客观的直观认识。只不过,这种情况只是偶尔发生,而且智力掌握主动权的时间并不会太久。

  叔本华《论意欲在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P256

  “至于狭隘的头脑可以与伟大的博爱之心共存;同时,我不认为巴尔塔札尔·格拉西安这句话是对的“没有不带恶毒的愚人”。不过许多愚人之所以变得心地恶毒,其原因可能与驼背矮得心肠歹毒是一样的,亦即出于对大自然的歧视和薄待感到怨恨;愚人以为不时玩弄一些卑劣的小伎俩就可以弥补自己理解力方面的缺陷,博得短暂的胜利。附带说上一句,由此可以轻易明白为何几乎每个人在一个头脑1比自己优越得多的人面前,随时会变得恶毒起来。”

  ♡ 总结起来就是,叔本华认为意欲与智力是分开的,彼此不相影响。但是确实存在,愚人心地歹毒,嫉恨才华横溢的人。

  257

  “拥有卓越的思想优势比起任何一切更有效地使自己孤立起来,并招致别人的憎恨——起码是在私下里。而与此相反的情形却使愚人普遍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许多人也只有在这些愚蠢之辈的身上才能发现人们依据上述人性原则则必然在他人身上寻找的东西。”

  ♡所以,卓越的思想不要随时随地地展现出来。当然这个还要再思考。

  叔本华一直强调,意欲才是本质,而智力只是意欲的工具而已。他以犯罪为例,罪犯往往以自己智力上犯错、愚蠢,道歉,对于智力上有问题犯罪的人,人们会倾向于宽恕,而不会横加指责。不会有人去承认,是自己真的想要犯错。

  《叔本华思想随笔》读后感(十):浅显的感想(边读边写)

  1算是读的第二本哲学书吧(第一本是至今只读了一半的尼采),到现在我才开始明白哲学的意义。带着十二年对政治课天生的反胃进入大学,依旧对哲学(政治?)抱有惯性的抗拒,上学期的马原老师动不动一副掌握世界真理对建筑学指指点点的模样也令我十分反感。

  但现在我意识到,如果一个人不曾真正思考所见的一切,那么他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严格上来说,他与机器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在于机器在不知不觉中被代码控制,而人被意欲控制而不自知。因此我也才明白自己二十年来过得有多么可悲,因为理论上其实我的每一天,每一个决定,都是可以被预知、模拟的。(在意欲固定的情况下只要输入一点可怜的思考的变量即可)

  对于我等凡人,读书就像是一个任意门,能带人逃离这意欲横行碌碌无为的生活,进入自由自在的思想王国。从这个角度讲,读书可能与唆麻无异了。因而我也相信共产主义是伟大的,至少它明确了人类应该追求自身的终极解放(看看现在的电视、微博和朋友圈就知道世人有多么愚昧了)

  哲学告诉我应该思考事物的本质——那些我每日见到却无动于衷的真理(就像狗子面对亿两黄金却无动于衷一样),从建筑的角度来说,便是对一切建筑语言的反思与重新思考—— 维特鲁威问建筑是什么?森佩尔和弗兰姆普敦问墙体是什么?诺伯舒兹问场所是什么?只有明白真正的本质,才能明白哪些是随着事物的发展逐渐依附其上的瘤子,哪些是本质结出的灿烂果实。

  2才意识到十二年政治课给人们对唯心主义的偏见有多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