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悉尼!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悉尼!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04 20: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悉尼!读后感精选10篇

  《悉尼!》是一本由[日] 村上春树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0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悉尼!》读后感(一):悉尼

  《悉尼》村上春树。村上毒舌起来也蛮毒舌的。与其说是写奥运,不如说是写体育,或者准确地说是写人生的角力!虽然说角度“跑偏”了,而且由于村上的个人喜欢,基本上我喜欢运动都没有介绍,而且每天的文章就像流水账,趣味性不大。(坦白说,这本书我看得不快)不过最后的总结和两篇运动员采访和反思其实非常不错

  本书好句:

  1.现在的奥运会,任如何考虑,都已被商业主义死死束缚住了手脚

  2.大赞助商便是如此,享有绝对权力,而且要指手画脚

  3.推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是国家主义和商业主义这两大引擎。倘若没有这对孪生兄弟出力,肥大臃肿的现代奥林匹克必将走投无路

  4.人类天生具有斗争性本能,因此无论如何都必须找个地方释放这种本能。在这层意义上,奥运会也许刚好成了四年一度的再好不过的“释放”。

  5.选手们背负着超出自身能力期望,怪可怜的。

  6.但某种憔悴如同淡淡的影子烙印在他的脸上。

  7.将词语简化似乎是这个国家人们集体强迫症。

  8.世界上不存在没有黄牛党的国度(恐怕)。在有需求的地方,就必定产生供给。

  9.简直是个要将地表万物都晒焦的国度。

  10.整个体比赛好像老是在听中国和俄罗斯的国歌。

  11.世上何曾有不伴随风险乐趣

  12.读完这本书,可以明白战争这玩意儿在许多情况下不过是毫无意义的闹剧。

  13.这一主张似乎有道理,然而围绕它展开抗议示威,则像是开动电风扇去对抗台风。

  14.寻觅借口说服自己,比寻觅借口说服他人简单

  15.在许多情况下,孤独会腐蚀人心。我是作家,所以清楚孤独这东西拥有强大辉煌价值,以及它背后危险的毒性。要想获得其中许诺给我们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学会与这种毒性共生的诀窍。

  《悉尼!》读后感(二):村上的奥运会

  合上书之后打开电视,索契冬奥会又被炒得沸沸扬扬。正如村上春树所言,奥运会比过去变得更为臃肿,不仅充斥着商业,甚至已经掺杂着政治元素。正因如此,村上春树的《悉尼!》塑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届奥运会。

  和预想中有些不一样,村上并未按一般套路,浓墨重彩地书写奥运的开闭幕式、各场比赛等等。内容恰如书名,不是《悉尼奥运会!》而是《悉尼!》,并非专程看奥运,只是恰巧在2000年去了悉尼探访而已。“归根结底,我们是住在投机资本和庞大传媒体系制造出来的‘奇境’里。”但村上春树冲破了奇境,摘下了现代奥运的桂冠,不仅未让奥运占满全书,还对其进行了批判。这才剥去了媒体的花哨外衣,让我们窥视到了现代奥运有多么臃肿。人性化也是一样,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马拉松上,选手们中途能停下来洗脸、喝水,这一举措在现在看来却是罕见的关怀!让人不禁发问,这是进化呢,还是退化?

  在进行犀利批判的同时,村上更不忘对奥运会提出建议:固定在雅典举办;项目缩减等等,也许短期看来还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能让人对未来的奥运会有一丝希望,希望那时不再有申办国间的勾心斗角,赞助商中的你争我夺,选手间近乎战争的冷酷“厮杀”……

  但是村上也没有否认,奥运会尚有积极之处,那就是贯穿古代和现代的和平理念和体育精神。正是他们支撑了每一届奥运。“那就是某种纯粹的感动,恰恰是在无穷无尽无聊之中才会产生……”激烈的拼搏,观众热情仍是奥运会的意义之一,它发泄了人类积累四年的斗争心,让它们在和平和体育的辉煌中完美展现出来。这也是我理解的奥运会。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欣赏与赞美这种肉体的辉煌。”然而村上春树的所见所感,让他,也让我领略到了奥运真正该带给世界的意义,那就是不带杂质的,纯粹的体育竞争

  《悉尼!》读后感(三):村上春树的奥运之旅

  2000年,村上春树应日本《Number》杂志的邀请,作为特派记者前去澳大利亚采访悉尼奥运会。在开幕式还有几天的时候抵达悉尼,村上有充足时间调整状态,以便迅速融入广袤的澳洲大地和令人兴奋运动会氛围。但依村上的个性,他基本单独自由行动,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情,“一如平素”。每天回到宾馆,村上开始写悉尼日记,每天30页左右,村上自述,自己当作家20多年以来,这是第一次在短暂的时间内密集地写下大量稿件——就像青年时期的海明威——面向键盘机关枪一般噼噼啪啪地写文章。这些文字,一部分刊载于《Number Plus》上,一部分结集成书,叫《悉尼!》。

  村上把眼中所见和心里所想如实地写在了这本书里。他反思,这哪里是什么奥运会?我们常常把应当关注的拼搏与协作、赞美竞技与肉体的辉煌,转移到了国家与巨型企业出于同一目的携手组织活动,恐怕奥运会这东西是被置于其最高位置的、配有热情详尽的解说与回放功能无与伦比的共同幻想。奥运,真是这样吗?

  最近腾讯大家的头条,有几篇是谈论奥运的。张晓舟犀利如常,他质疑甚至反感被这些词围绕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精神,如果非要谈论体育文化,他毋宁称之为游戏精神;叶克飞从投入与盈利的数据中比较了世界杯和奥运会,无论在收入群众基础上,世界杯更胜一筹,而对于较为成熟的美国职业体育四大联盟来说,老板更不乐意球员们去参加“得不到任何利益”的奥运会。

  村上春树是个体育迷,至少在跑步上如此。他的“跑龄”与职业作家时间相当,并且把两件事情都漂亮坚持了下来,每年参加一次10公里、半程和全程马拉松,每四年出版一部作品。30年来,村上的足迹遍及夏威夷、马萨诸塞和希腊马拉松古道,且酷爱跑马拉松。

  他去看了自己感兴趣的铁人三项。瑞士女选手争强好胜、不顾一切,让观众看得痛快,村上说,体育是残酷的东西,要对抗这残酷的体育,只能反过来残酷地对待体育——挨了揍立即还以老拳。在男子铁人三项比赛中,难睹轻松悠闲的一幕:屈居第二名的选手自知已经追赶不上第一名,在终点线短暂停下,与加油的观众温馨联欢。“尽情地享受一番体育的快乐也不错。”村上以为。

  当然,村上春树在悉尼也尽情地享受采访生活。他去逛书店,趁着逗留悉尼期间进一批货,尽管未必好看,先信手拈来再说;每天日记的结尾记事,他都要在宾馆附近喝上一杯,有时候是爱尔兰酒馆的卡来夫生啤,有时候吞下塔斯马尼亚牡蛎,喝一杯白葡萄酒;在早上,他依然坚持早起晨跑,出一身舒畅的汗水。在前往布里斯班的高速路上,他甚至因为超速被罚了一百八十四澳元。

  最经典的是,开幕式上,因为觉得极其无聊,他在依照ABC顺序入场的运动员行进到D的“丹麦”时,忍耐不住出了会场,在路上一家不知名的小馆里喝生啤,并且吐槽:与其坐在会场那十万日元的座位上观赏,还不如在这里跟大家一起看电视快活有趣

  村上大叔,你真的是来采访奥运会的吗?

  作家关军也写过一本关于奥运会的书,名叫《大脚印儿》,因为某些不可说的原因,它至今尚未公开出版。那是北京奥运会的“B面”:08年除了奥运会,在中国大地上还发生着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火炬传递和互联网的暂时解禁。在书中,总导演张艺谋失落感伤并存,奔溃与妥协齐聚;而与《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相关的两位小姑娘杨沛宜和林妙可,因为奥运会,人生就此改变。奥运会的A面是更高、更快、更强,是顾拜旦口中的“天神的欢娱,生命源泉”,而在B面,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我们是住在投机资本和庞大传媒体系制造出来的奇境里。”

  翻着《悉尼!》这本书,我愈发觉得好看,村上真如海明威一样,时而絮絮叨叨,时而绵绵密密,有些语焉不详,有些俏皮机灵,但状态始终是轻松、真挚的。他不煽情、不滥情,如实写下自己所见,睡前来一杯可口的酒,早上精力十足地穿上运动鞋在公园或是海边栈道上跑起来。这令我想到一位同事,自从迷上健身和跑步以来,每天雷打不动在清晨跑上几公里,周末给人当“兔子”,上马北马跑得不亦乐乎。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我对运动“精神”又热爱了一点点。

  《悉尼!》读后感(四):花了我一个下午~~~~~

  说实话,我看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知道奥运,了解奥运,我对奥运没啥具体情感。我跟村上先生其实对奥运的感情差不多,对坐在那一动不动的欣赏肉体的极限没有啥浓厚的兴趣,除非自己感兴趣或者是自己曾经参与过的那几类项目。

  所以导致我在看书才整个过程中,我不是把重点放在了描写运动员竞技的细节上,而是对Sydney的文化,海滩,场所食物,袋熊和考拉长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文化而言,南半球的文化真的与北半球的有很多背道相驰的东西,完全不能理解和考虑到,人们几乎餐餐都以coffee为主要的饮品。各种沙拉加吐司。文化的自由加上人口的稀疏在有shark出没的金色海滩竟然都不加以阻拦,每年至少有一例死亡。考拉好好lovely抱上一定很软吧,呵呵不过这东西神经比较敏感,多报几次就可能精神崩溃。。。。。。。。

  奥运毕竟是奥运,都是建立在强大和庞大的商业链上的,利益是不能割舍的东西,现在是,将来还是。。。。。。竞技类项目从来只有胜者才有出路,竞技是残忍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是走下。

  孤独一直伴随着强大的结果,要向出来成绩就要与孤独共生,不要让他绊住自己的脚,要拉拢到自己这边当自己的垫脚石,把自己变高,使自己更加有深度,有深度的人才是值得欣赏和崇尚的人。对不对 没村上爷爷。。。。。。。

  《悉尼!》读后感(五):那些,菲尔普斯知道却没说的

  我很高兴的听到,菲尔普斯,在2012年的伦敦说,希望自己享受比赛。选择只参加五项比赛的他,进化为一个真正掌控自我的运动员,而2008年的他,纵然得到八块金牌,也只是一个被奥运传说驾驭驱使的少年。当国内媒体大脑充血斗鸡一样诋毁他风光不再时,飞鱼拿着他的第十八块金牌开了个发布会,简洁地宣布退役。十五岁参加奥运会,拿奖拿到手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真正的奥运会,周围的队友换了又换,太多人始终没有站在领奖台上,而他一再站在领奖台上,奥林匹克证明他比其他人在游泳这一领域优秀,然而,追求的意义,往往会在梦想成真的一刻瞬间苍白

  所有的运动员,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感到筋疲力尽的厌倦,一切仿佛没有休止,训练永远繁重,成功永远遥不可及,而在这场四年一次的比赛上,胜负只靠三分钟就定夺。

  说到底,运动员只是各个国家体能宣传广告里的演员。奥林匹克,不过是一场拉动经济的商业义演,参演得到的奖品——金牌,不能填补成功之后的空虚,更无法消除泳池里日复一日疲惫麻木。飞鱼第一次得到金牌,会很开心,交给妈妈锁在抽屉里,四年后得到八块金牌,仍然是锁在抽屉里,再过四年,整整十八块金牌,也还是锁在抽屉里。而已。

  村上春树一定已经明白,那些,菲尔普斯知道,却没说出口的事情。

  《悉尼!》读后感(六):我想就悉尼!谈谈

  今年七夕奶奶生病,住到了医院。作为家里最闲的人(暑假)。我便每天待在医院充当照顾角色

  说起来这个其实跟村上没有半点关系,但这个刚好构成了我读这本书的契机,所以在此稍微提一下。

  每天待医院毕竟无聊,便上京东买下这本书,纯粹打发时间之用。

  基本上是在医院的病床前读这本书,闲来无事便翻上几页,前前后后差不多一个星期看完。看完之后既没觉得“好好看的书,意犹未尽嘛!”,也没有“终于看完了,无聊无聊!”的感受。要去描述的话更像是我关注了村上这家伙博客。每天看他更新---“喔,我在悉尼!今天跑去XX餐厅吃饭了,味道不赖嘛!杂志社给了我一张棒球赛的票,下午去看哟!”

  便是此种流水账式的记录,像是日志随笔,还是特别详细的那种,规规整整地记录了自己一整天干了什么。

  我,想必不只是我,一开始写文章的时候便是此种写法。“今天,妈妈带我去动物园了,大熊猫好可爱啊!”

  之后随着年龄增大,出现各种莫名其妙考试,为了分数,我们不得不因此改变我们文章原有的写法,类如“我倚着斑驳的栏杆,远望蔚蓝的天空泪水……”此种为情而造文的写法也成为我们习以为常手段

  村上面对奥运会里面的曲棍球(好像是)运动,提出了‘高水准的无聊’这个词汇。(用这个词形容奥运会真是恰到好处。)

  了解过村上的想必都应该知道,村上是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讨厌日本中小学整齐划一的校服,讨厌强迫学生做同一种运动的体育课,讨厌使得员工不忙也必须装出忙的样子的公司,讨厌指手划脚自命不凡的官僚机构,讨厌“网无所不在”的资本主义体制。(本段来自《为了破碎的鸡蛋》,林少华发表于独唱团)

  因此不难引申出此个观点,高水准的无聊,可能仅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此等无聊不只是存在于奥运会中,对于文章而言也是普遍存在。

  村上说,30岁以前,我觉得写文章是很难的工作,有许多题材写不出来。但在《悉尼!》以后,已经没有了那种顾忌。现在我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写作变成一件轻松的事。

  此种感受的由来便是村上返回来幼年时的写法,大多数人在那个时候写文章应该也没有此种困扰。“写文章嘛!发生什么写什么!”

  当然也并非说写和幼年时一模一样的文章,只是一种倾向上的契合。文章,反应的是一个人。你是何种人,有着何种思想,这便是通过文章这个介质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同时也是写文章的目的)。

  至于为情而造文出来的那般矫揉造作的文字,如同奥运会上豪华的纸糊道具一般,展示一番便予以丢弃(只能),而非可以被某个人接受(总不能带这么个东西回家供着吧!)。

  无必要特地去思考到底想表达什么,真实面对自己,想写什么便写什么。至于写出何等层次的文章,在于阅历。

  生活习惯,文籍阅读,旅行收获。当然不乏各种琐事。

  有了异乎寻常的积累,便会写出异乎寻常的文章,自然而然。

  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谁都可以嘛!

  但写出来的是不是一篇值得别人去读的文章,那可不一定哟!

  《悉尼!》读后感(七):低开高走

  好久没看春树君的作品了……前一阵买来此书一看,写的是作者应邀去悉尼采访观察奥运会的一些记录和感想。这书很是低开高走,一开始写的东西犹如流水账,读来很是平淡无聊,而且在有些文字里给我一种故弄玄虚之感……但是读到后来确实越发精彩,大概是春树君习惯了这样每日写稿的模式,于是在后期更自如地表现出个人风格了?刚刚读完全书末尾对两名竞技意义上的loser的采访,很受触动,想必自己的人生观也受到村上很大的影响了吧,他在全书最后表达的思索与我思想上的倾向性无比契合——这么说自是有往脸上贴金之嫌。

  想来奥运会确实有一种包围性的整体倾向(世博亦如此但要弱一些),让人沉浸于此氛围中迷失正常的生活节奏,或可说是一种逃避。看的时候也确实是到后期才生出依依不舍之感而有较深的体会,与书里的内容很符合。而在对所谓成功者和失败者,对世俗评价标准的态度上,春树君也完美生动地表达了我想说的话,实在感谢。在这里自是没必要也没法把这一观点很好的复述出来,谁若有兴趣不妨一阅。

  《悉尼!》读后感(八):流水账

  悉尼我大概去过10次,到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离开的时候是和教皇同一天离开的。

  教皇的飞机是全白的,没有任何图案文字。

  当然教皇来的那几日我也去悉尼等待面见。虽然我是佛教徒。

  在悉尼塔上

  《悉尼!》读后感(九):当我谈奥运时我谈些什么?

  第三十届伦敦奥运会刚刚画上一个并不算圆满的句号,而全球更是有数以亿计的观众通过各种方式观看了这场被誉为人类最盛大的体育盛会。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着奥运会,聊着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明星,却无法断言奥运会的真实意义何在,或者说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好问题。2000年,作家村上春树应日本《Number》杂志之邀前往悉尼采访奥运会,在这样一个命题作文之下,以作家之眼看到了更为趣味的另一种奥运会。

  “30岁以前,我觉得写文章是很难的工作,有许多题材写不出来。但在《悉尼!》以后,已经没有了那种顾忌。现在我想写什么就能写什么,写作变成一件轻松的事。”这是作者在成书之后的一次采访中的说法。不过对于村上而言,既然跑步都能成书,写奥运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在所有的日本作家中,我觉得还真只有村上春树和奥运会最搭。村上春树从职业作家生涯开始之际,就保持着每周六天,每天一小时,每天坚持跑十公里,每年参加一次四十多公里的全程马拉松。从2004年开始,还时不时地参加铁人三项的练习,同时开始了自行车和游泳训练。这个自我约束能力极强的人,“早睡早起,每天跑十公里,坚持每天写十页,要像个傻瓜似的”,还有一种日本人特有的自虐,他说:“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这才是长距离跑者的思维方式。”

  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的铁人三项赛到希腊的马拉松长跑古道,村上春说也说自己“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运动与文字,在村上身上有了一种互哺的效应。而村上细腻而又充满想象力的视角挪向悉尼奥运会的时候,他又会看到些什么呢?

  村上去动物园看动物,看到靠在墙根熟睡中怎么拽都不醒的沙袋鼠,村上开始“想把它拴在铁丝网上”;“在教会大街繁华的商业区正中,我找到了一处名为‘成人图书交换’、望上去就显得阴暗的店家。”然后借朋友之口吐槽道“这种事我可受不了,谁知道那上面会粘着啥玩意儿”;村上还抱怨“摆满了往日的美国乡村音乐”的二手唱片行反映了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根本不值一提”;在朋友告诉他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时人们去营救考拉时,村上开始想象“它们直到最后时刻大概还会一面吃着桉树叶一面拉屎,不明不白地便被烧成焦炭吧”。

  就是这样细腻的观察,被村上春树写成了20多万字的奥运报告。井喷式的写作让村上本人都觉得惊讶,更是把自己比喻为“简直就像青年时代的海明威”。然而这个奥运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奥运只是一个切入点,思考的问题上似乎和奥运没有也不需要有太过紧密关系。和奥运相比,村上更愿意思考一下考拉。村上自己也说:“回到东京后看到的奥运会转播电视录像,完全就是另外的东西。绝非从不同侧面观看同一项比赛那么简单,简直就是决然不同的比赛”,而面对这些,村上选择的是“所以我只看了一点点录像,就抛在一旁不在看了”。一个爱卖萌、擅吐槽,偶尔恶趣味的普通人村上春树,在悉尼看到了一届和别人完全不同的奥运会。

  在急吼吼离开悉尼的时候,村上表达出对奥运会的丝毫不留恋。他在书里斩钉截铁地写道:“言归正传。世上还有像奥运会这般无聊的东西么?”在村上的眼中,悉尼奥运会对自己的唯一意义是像“漫长婚姻生活的某种灰暗面一样”,“固然无聊透顶,却不妨说拥有勉强弥补不足的价值”。在村上春树的眼中,一届奥运会,有太多的运动员只能凭借超现实的努力,为了目标,甚至需要赌上自己的全部人生。而在“物质界的脱臼”(村上春树借用奥尔特的独创性比喻)中出现的感染肺腑的东西,也是“通过无聊获得感动”之类。而对于这种无聊,作者还进行了另一种解读:“有一样东西不得不承认。那就是某种纯粹的感动,恰恰是在无穷无尽的无聊之中才会产生……我大概会久久地记住当时空气的味道、光线的状况、人们的呼喊。那是一种特别的东西。”

  爱跑步不等于爱奥运,不爱奥运也不代表无法享受奥运带来的愉悦感。你永远无法低估一个作家看风景的能力,更何况他是村上春树。村上带着一种小说家特有的幻想性,去描述一个争金夺银的赛事,这使得本来狭窄的体育赛事变得颇具观赏性。然而在他奇妙的文笔之下,感受一个普通人(别于“资深体育迷”)眼中的奥运只会,是否会激起人们对国家唯金牌论的反思?对于资深体育迷来讲,这本书或许不专业也不够具有奥运精神,但这就是一个作家眼中最真实也最具现场感的体育盛事。

  “归根结底,我们是住在投机资本和庞大传媒体系制造出来的‘奇境’里。而且,恐怕奥运会这东西是要被置于其最高位置的。”村上春树知道奥运与体育的微妙关系,也在书中旁敲侧击地写了政治和经济对体育赛事的侵蚀。

  “体育是个残酷的东西。要对抗这残酷的体育,只能反过来残酷地对待体育。挨了揍立即还以老拳。”只是,村上春树的这一记老拳打的温柔而含蓄。

  《悉尼!》读后感(十):新的阅读感受

  这本书给我村上新的阅读感受,之前一直爱的都是村上的小说,最早看的是《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天黑以后》,《寻羊冒险记》,《海边的卡夫卡》《1Q84》,天马行空略带隐喻的写作方式,让人十分着迷。

  对村上的东西,感觉可以划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十分有少年郎感觉的东西,《挪威的森林》、《天黑以后》、《百分百女孩》,这样的,你永远都无法想象一个40几岁才开始写作的作家写得居然都是关乎于青春的东西,《挪威的森林》里面,主角关于爱情的抉择,友谊的疑惑等等,最后类似间隔年的自省;《百分百女孩》那种偶然邂逅的心动;不知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感觉,但是我觉得,村上这个时期的东西最适合高中时候的人阅读。

  之后是一些有关于社会的小说尝试,《1Q84》几乎是融合他所有小说体系的作法,融合了对社会的反省。

  之后,也就是现阶段的,《当我们跑步的时候我们谈论什么》,《Sydney 悉尼!》以一种散文的结构来与这个世界对话。

  这一部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中年大叔对这个社会的碎碎念,并不想告诉读者什么,自己说了什么也以一种,我对我所说的,完全不会负责的,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样的感觉。

  一种有趣而又顽固的形象,在文学上阐述自己。

  《Sydney 悉尼!》前两篇对于马拉松(村上这个老痞子一直都是长跑的拥簇)运动员的心理描写,笔锋毒辣,对内心的揣摩简直到了极致。

  第三篇开始是对奥运开幕式的反思,是啊,一种国际制,举国制的权力反思,这种思考其实在《1Q84》中的衍生。

  好吧,后面是对悉尼,或者是澳洲的一些人文上的写作,谁他妈想看他写考拉啊,不过毫无疑问很有趣。

  这本书,适合风和日丽,并且没有压力的情况懒散的阅读,相当有趣,看完,会觉得,村上,真的是一个可爱而性感的老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