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来不及读后感精选10篇
《鲤·来不及》是一本由张悦然 主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很遗憾我没能想出更好的词汇来描述我想表达的意思,青春?时光?如此恍惚而又熟悉的东西,关于青春与时光这俩个词,我觉得没有资格去评论,但却又无法形容出现在的状态,只能暂且这样称呼吧!在豆瓣上看到一句话“青春啊!你在忍什么?世界那么大!”是啊!我在忍什么?或者要去忍到什么时候,晚上看了一半的《老男孩续》,那一瞬间的灵魂不断追忆着当年的过往云烟,留下的只是悔恨与愧疚,我不去设想许多年后的我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心态追忆着我的青春,单就我浪费的23年,我只能说,时光确实如流水。从来没有这样的恐惧过长大,23年,真的很快~很遗憾的是我不能再以学生自居了,很遗憾的是我不在有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了,曾经迫切的要求长大,迫切的希望工作,然后我就在这种迫切的心态中直接从学生转入了工作的环境,我一直以为工作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庸俗的讲一下想到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回报心里就特激动,但后来我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我之所以觉得工作开心是因为我把工作当成一种玩的态度,但当我发现现在的生活连打球都成为一种奢侈的时候,我开始泄气了,每天晚上睡觉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What a fucking day!
总是会莫名其妙的烦躁,然后想自己特码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而奋斗?其实人都是很聪明的,很多道理都能明白,可就是人的想法太多了,往往不知道自己该从哪里下手,面对这苍白的道理,当我们真正懂了的时候,你还能来得及么?
失落的世界,可能的信仰。渐渐的对这个世界发生的所有的一切的以及想不到的事情表现出很漠然的淡然,核辐射?利比亚内战?染色馒头?毒豆芽?都无所谓了,试图不断寻找着生活的意义,可我们还未开始,便已陷入了对生活的怀旧,跟朋友聊天总是发现一个问题,谈到过去都会兴高采烈,谈及未来话题一个比一个沉重,我们集体陷入了一个困境,在不断寻找信仰的过程中连最纯真的爱情也丢弃了,看惯了悲伤离合之后,我们明白结局必然如此。一直在试图维护一种纯真的感情,很纯的,以致让我小心翼翼的。
孙燕姿的时光小偷中这样写到“回忆很美、未来很慢、我的故事、因此写到一半、风吹着、我跑向远方、我知道、爱也甜也酸、人要学会、停止流浪、我也一样。”也许这就是我们注定的归宿,停止流浪,时光会偷走我们的青春,所以做一些想做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去做的事情吧,青春很短,不要让工作成为青春的主角。
go on!
仅此!
10年前,不理解我们的人们轻易地用“80后”一词套住我们,好像如此我们就会像关在笼里的野兽那样原形毕露但又安全无害。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在笼外,保持距离,按下好奇的快门,我们稍微清一清嗓子,他们就说我们是特立独行;我们稍微挥一挥拳头,他们就说我们是自私自利。我们曾经天真地将一切归结于他们的善意,甚至将他们带有偏见的行为认定是对我们的嘉奖。我们曾经天真地以为,我们并非处于牢笼,而是被领上灯火辉煌的舞台,只要我们肆意表演,我们就能赢得掌声。
然而,我们必须醒来。
“十年里,我们一直在说,却又好像什么也没有说过。我们如此热衷于表达自我,然而所有的表达只是令我们沉入更深的自我。我们早慧,却晚熟,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扮演着最初的角色——一个旧传统里的不和谐音符,然而所发出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不用再过十年,它就会近乎吞没(张悦然)。”
《鲤•来不及》是以这样的基调开启的,但每个经历过的人都忍不住要同意这个预言的真实性。作为网络时代的宠儿,我们原先一点击就拥有的话语权无须几秒就被淹没在数以千计的信息量中,悄然无声。大音希声,众树歌唱的时代事实上一个声音也留存不下。
——这就是我们的困境。
我们曾经过早地追求爱情,轰轰烈烈,释放青春的精力,洋洋洒洒,不过有一天幡然醒悟,才发现其中的残酷。覆水难收了,早生白发的我们目睹被欺骗的青春,血迹斑斑。很多事实提醒过我们,结局必然如此。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同性恋,酗酒,嗑药将他们一个个都折磨得早早撒手人寰,只剩下长寿的金斯堡和博罗斯,英年的潇洒不在,他们留给人们的影像定格为他们鸵鸟蛋般的脑壳和因年迈而颤抖的双手。
年轻是有罪的,《青春》里的“他”暗示着库切早年赴英国找寻理想的不可得,即使一次次在各种妙龄伴侣中流连忘返,他找不到他希冀得到的理解与认同。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以大胆地反驳《基督的最后诱惑》里长者警告基督的话语:年轻人,你这样的人我见的多了。一开始都说有一腔热血,只要结了婚有了媳妇所有的悸动都平复了——我们会说不是这样,我们还会说我们一定能够留下声音,留下印迹。
可是我们马上就会知道,自己的声音还未奏响,却已经提前进入怀旧,半带着中年人的疲惫。我们怀念儿时的流行乐手,我们怀念童年的红白机,我们怀念周二下午电视屏幕上的彩色球面,我们怀念读书时代每一本藏起的书……当我们陷入怀旧,我们已经宣告“80后”的失败,我们已经承认我们这代人落魄得只剩下努力生活的念头。
朱天心谈她面对报刊约稿请她写童年,写回忆的经历。她常想,“30岁之后,老天爷对你是有偷工减料的!时间会变快,我真的很难想象自己怎么从照片上的20岁变成了现在的50岁。”80后的我们已经陆续跨入30,我们身边的人陆续结婚,生子,像父辈一样学会忍耐,学会打鼾,学会逢场作戏。原来不理解我们的长者忽然表达出不可理喻的好感,似乎他们恍然大悟,我们这代人原来也懂得责任,也懂得承担,也懂得生活。和所有经历过年轻的人一样,时间没有优待我们,我们一样会被生活吞没。区别只在于,从无限的希望到彻底的绝望,时代给我们这代人的时间太短了。
现在,我们只能加入我们的长者,怀揣着恶意来瞪视崛起的“90后”,比起我们,他们似乎更加飞扬跋扈,更加我行我素,我们似乎被嫌弃甚至被无情抛弃,但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一旁静静看着他们,就像被我们斥责为保守过时的“70后”当年恶狠狠地盯着我们一样,看他们的声音最终如何被吞没,看他们的理想最终如何被践踏。
因为,时间是个健忘的老人。它很偶然地才能叫出几个人的名字,而且说不准明天又给忘记了。
《鲤·来不及》读后感(三):一切都还来得及
鲤创立到现在两年多,除了给第一本《鲤·孤独》写过一个短短的评论,后来再不曾写过。
每次做设计的时候都想,一定做完之后写点儿什么。等到书正式摆在书店的时候,就没有了当时的感觉;或是才打算休息一下,却要赶着下一期的鲤。
所以总是来不及写,就已经忘记,就不得不走到下一步。这样子又匆匆走到了年脚边。每年过年都觉得日子过得那么快,就跟张悦然在卷首语里面说的“和时间的这场比赛,是注定要输的”。
而这场注定要输的比赛,一再给我们挫败感。无论走得多快,二十岁再也不会重来,无论赶得多急,离开的人也再不会回来。
可是真的必须要跑么,真的必须要追赶时间么,真的即便赶不上还是要不顾一切么。
我不希望人们拿起这本《鲤·来不及》,匆匆翻过,来不及读完,就要合上。一次次的来不及,让事情停在半途中,让过程无限拉长,让结果永远未完成。
所以这一本在我看来,不是“来不及”,而是“来得及”。我希望它沉静如海,有一种让人停下来的力量,我希望哪怕是追赶的一刹那也该凝固。
所以有了这个封面。“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悲观者才是胜利者,因为任凭乐观者如何追赶,也无法逃离输局的命运。
追赶到忘了目的,世界转得那么快。能赶上什么不知道,只知道因为一次次追赶丧失了什么:也许是青春,也许是健康,也许是心境。也许遗忘了父母,遗忘了爱人,也许永远丧失了停下来看完一本书的勇气。
虽然叫做《来不及》,却是少数几期不追赶,按进度完成的。尽管它比以往任何一期都要厚,字数比以往任何一期都要多。
不要被牵着走别人的轨迹,其实一切都还来得及。
《鲤·来不及》读后感(四):时间如河:不是达摩,难渡河 -----------给《鲤·来不及》
“我怕来不及,我要抱着你!”当林忆莲唱出这句歌词时,没有人感觉到什么深意,没有人会多少年后回味这样一句歌词。时过境迁,林忆莲和李宗盛这对恩爱的夫妻如今已是各享尘烟。现在翻出来听《至少还有你》,这句歌词则似乎是一个偈语了。冥冥中,林忆莲似乎早就知道了结局,她怕来不及,所以要抱着自己的爱人李宗盛。如今真的是来不及了。在最近的一场演唱会上,当李宗盛唱《爱的代价》时,中间哽住了,他眼泛泪花,无限哀伤。有谁能了解呢?李宗盛和林忆莲不是不相爱,是他们的爱没能抗拒时间。很多时候,爱是经不起时间摧残的。
彼此相爱的人呀,如果你们真心相爱,就不要松开彼此紧握的手,不要给爱设置时间界限,不要玩时间考验爱情的游戏,不要让爱你的人站在时光里等你,要知道年华一去,爱难再持。即使你是真爱她,即使她一直在原地等你,而你前行之后,谁还能听到谁的声音呢?
要是爱她就让她和你一起走,即使她和你一起受苦,那也是爱的代价,也是爱必须承受的。你以为她要的幸福是珠玉满屋吗,有的时候她要的也许只是陪伴在你身边,千万不要让爱来不及了!不要说她跟着你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你,有的人连至少都没有。
时间如河,不是达摩,难渡河。不是没船,只是一个在后,一个在前。在前的太快,在后的太慢。不是无风,风吹得快的更快,慢的更慢。
奶奶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可是星星和人是很难彼此见面的,不是因为距离,而是因为时间。奶奶说如果能花上自己孙子挣的钱就能长命百岁,而她终究未能花上我挣的钱,中间只差一年,就一年的时间长度就让我和奶奶保持了永久的距离,我也明白人是不能长命百岁的。时间为每个人都标注了路线,走到路尽头的时候每个人都要臣服,而我在奶奶去世后的数年里一直梦到她,我知道我内心惋惜的只是那“来不及”。
来不及的何止是爱呢,还有时光、梦想、我们自身……
《鲤·来不及》中的《如果时间可以按下暂停键》的文字让我开始回溯时光。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汁水饱满、时间缓慢的日子。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CD,甚至连MP3都没有,那时没有的东西太多了。奇怪的是,物质的空白恰恰带来时间的宽裕。那时的时光是那么长,长的看不到尽头,长的挥霍都挥霍不完。我们那时候总是在午后等待未来的到来,而未来总是那么远,远的我们想早点变老。
那时,爱一个人就写一封情书,直接傻傻地在那个女孩偶尔会走过的那条路上等待。那时,不会弹吉他也要手握吉他摆摆酷,在女生楼下吼两嗓子《单身情歌》。那时爱一个人也不敢说,怕打破一切,而一切在沉默中慢慢变得来不及。
仿佛午后的一场梦境之后,时间一下长了脚,我们都成为和时间的追赶者,我们的时间被各种东西塞满。一下子就来不及了。梦想是一匹马,不知道去那里驰骋了,就连背景都长了脚跑了,空留我站在原地。主角、配角,我自己一个人怎么也无法演绎时光故事了。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内在时钟被调快了,绚烂的时钟黯淡了我们的生活,绚烂的是背景,我们是指针。我们注定在人生的表盘上不断行走。如今想来那时就像一场过去的梦,岁月是那么不经一燃,我们还没燃烧就接近灰烬了。可惜的不是过期和OUT,而是“来不及”。时间轻松地把我们付之一炬了。
我不禁惶恐: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在时间中怎么了?谁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我们的时间观念?我们是如何臣服于这种钟表的机械运动,并随着运动的?我们为什么无法在时间中暂停或者回归呢?
《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是个真正的时间哲学家,他说“要想拯救时间,首先砸烂钟表。”我想这话是极对的。时间是内容,而钟表这种形式制定了时间的规则,把内容给支配了。我们的心理时间从此泯灭了。我们被这种规则支配,而无法服从于真正的时间。
我想一定有几种不同的时间,把人们安置在不同的时间分类中,打破统一的时间模式,将是我们从时间上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总要有人突破约定时间的束缚,还时间以自由。
张悦然说,和时间赛跑,我们是注定要输的。我相信这句话,但是并非一定来不及。因为来不及不一定是追赶不上时光,有的时候恰恰是跑在了别人的前面。时间送我一本书,我还时间一匹马。在岁月中,我注定将继续以梦为马。我不想和时间赛跑了,我只想有自己的时间,不设立规则,让它自由,虚度还是衰老都无关个人。
让世界跑吧,反正我该歇歇了!
《鲤·来不及》读后感(五):不管当下有多美好,我都乐意回到那段时光中晃晃
我就这样坐着,耳机里反反复复的播着BBC NEWS。
面前的这本书,摊开的这一页。
“我们曾经过过很长一段汁水饱满,时间缓慢的日子。是否还记得那些下午,坐在藤椅里看天上云朵变换,明明觉得已经过去几个小时,可是天却迟迟不黑。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打个电话需要跑出一条马路的距离。暑假里从图书馆借回一本书,可以反反复复看上一个月,最后把里面每句喜欢的话都背出来。磁带也是,每个夜晚在随身听里慢慢地转,转到磁粉通通脱落,只是当时的那些歌,现在再在街边听见,也依然能够顺着旋律一句句地哼出来,并且依然觉得好听得让人起鸡皮疙瘩。不知道是否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如此,在青春年少时抱怨时间太长久,等待能够抽上一盒长寿烟的年纪为什么要等那么久。而到了开始抽第一根烟的年纪,顿时又觉得时光就如同烟丝一样,不经一燃。或者还是我们这代人,特别容易产生如此匆忙的付之一炬感。”
与此意思相近的话一大段一大段地出现在不同的杂志上,而一遍遍读过,身体的某处都泛着一丝丝的软弱与酸痛。
现在的我很忙。
7:00起床
7:45出门
8:00上课
11:40放学
12:00午餐
14:00上课
17:40放学
18:00晚餐
19:00无所事事
20:30右键 刷新
21:30洗漱
22:30睡觉
忙得无法挣脱无法呼吸,想快进跳过这段生活,然后希冀到达一个美好的闲暇的日子里找寻深处的自己。然而这样美好的日子似乎就不会再在我人生的前方将我等待了。我们在沉闷枯燥却又无比拥挤的生活中挣扎,一点一点地挪到今天此刻。抱着对那时的美好回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遍遍翻阅回味。再刷地一下制止自己,蒙头大睡。
新闻专业,打学生开始,便坐在永远恒温的房间里,面对着潮水般泛滥的信息,和那些与自己并没有任何关系的冷冰冰的新闻。
就快毕业了,那些铺天盖地的证件啊,还有那些漫天弥漫的为自己前途的担忧啊。我们怕走不进这个社会,我们怕被遗忘,我们怕无法拥有,我们快快的向上爬啊,我们怕一切一切都会来不及。
工作没工作的人儿一样愁。前辈send message说,觉得在媒体里走到头了,没有新题材的灵感,也没有拼得上网民强大智慧的头脑。如同附带电脑上的一个零件,不停运转,码字,编辑,校稿,酒会,出版……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感到恐惧。我以为在自己20岁的时候,会优雅地活着。然而,当我走到这里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变得很荒诞,不可思议,却又像自然而成。我如同大多数人一样。会害怕找不到工作,害怕赚不到钱,害怕养活不了自己,害怕听到父母的叹息,害怕买不起房,害怕健康得不到保障,害怕生不起孩子,害怕过不了想要的生活,害怕自己会无缘无故的死掉。我带着一连串的恐惧在这个孤独的星球上游走。
悦然在之前的一期当中说到,无论当下多么糟糕,我们都不愿意回到当时那美好的时光当中。而此时此刻的我,不管当下如何,我都想回去泡着,晃着。
很长时间都没有码过那么多字了。我在埋头ielts的复习当中,选择了一条很难的路给自己走。我想,如果时间不能慢下来,那让它精彩些也好吧。而且,不管我有多鄙夷,我也知道,是时候要给自己贴多一些标签提升身价了,否则,一切,都会来不及。
《鲤·来不及》读后感(六):东八区无人问津
“我最怀念某年 空气自由新鲜
远山和炊烟 狗和田野
我沉睡一夏天”
电脑显示现在是东八区的九点二十四。
其实不是。
因为隔壁的女生已经声歇斯底里地吼叫GRE单词很久了。
因为路边的便利店已经营业很久。
因为北京的地铁一号线早就被人群推搡拥挤很久了。
因为大家已经忙忙忙忙忙了很久了。
于是我忘记了,此刻东八区几点?
在一本科学杂志上看到,“在巴西迟到1小时,不会有人眨一下眼睫毛;但在纽约城若让人等了5分钟,你就必须作出解释。”
在东京的银座,站在人群中无端产生了束手无策的拘束感。
人们脚下生风,匆忙赶路。
时间就像一个相扑运动员轰然压在我身上,喘不过气。
想起某年夏天在成都,我踢踏着人字拖,咬着饮料的吸管,看着路边的人们玩儿麻将渡过的一天又一天。
这一切在《鲤 来不及》的卷首语中,张悦然给出了答案。
“渐渐地,我们甚至忘记了它的存在,——那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内在的时钟。”
同时,她问,
“我们都在赶时间。不过,我们究竟在赶的是谁的时间?那些和时间赛跑的人啊,他们又是在和谁的时间赛跑呢?”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依赖,所以我们依赖各式各样的钟表。当我们逐渐长大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攀比,所以我们攀比各种各样的效率。
没事的时候问问自己,
“老狼,老狼,几点了?”
《鲤·来不及》读后感(七):上课迟到,在跑的过程中突然想到的
你起不起,时间已经到了。
你跑不跑,铃声已经响了。
你进不进,老师已经讲了。
你听不听,老师已经完了。
你醒不醒,课已经下了。
你走不走,教室已经空了。
你知不知,一天已经过去了。
你看不看,一年已经过去了。
你觉不觉,四年过去了。
你活不活,人生已经过去了。
你想不想,呵呵,死了就不用想了。
《鲤·来不及》读后感(八):铭心刻骨的美好
每次读鲤,我都要做和彼岸时光做对阵厮杀和温柔拥抱的准备。那是钝重有力的痛楚和恍如隔世的惆怅,带着青草的清芳和血液的腥味,搅拌着青春粘稠的色泽。
这次的主题是“来不及”,和时间的残酷有关,与消失的我们有关,和那些沉淀在杯底的回忆有关。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色里,在所有不被了解的快乐里,你曾经喜欢谁?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柔软而稳妥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面,昨天太近,明天太远,什么都不用较劲的去想,但是我们偏偏不会放过自己,我们用斑斓的色彩拼命的涂抹自己的版图,其中清瘦的少年被夕阳照耀,美好的女孩被清风围绕。
梦想怎么夸张都不会是错误,没有人敢用确定两个字来给我们定义未来,我们张牙舞爪,我们肆意挥霍,我们勇敢哭用力爱,我们仿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后来我们才明白,那美好,是因为我们的年华太过绚烂。
成长是一件多么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呵,我们还来不及收好那些于深夜书写的信件,我们还来不及看清楚我们暗恋的少年,我们还来不及带心爱的人去一次西藏,我们还来不及去听最爱的女明星唱的演唱会,青春的烟火就直直的窜上天空,绽放,消失,而我们还有那么多来不及。
大学毕业,离开校园,了解成人世界的规则和自己身上的责任,大多数的我们连挣扎都没有就被时间磨平叛逆的棱角,一部分的人挣扎过得到的结果却更为惨烈,还有一些人成功的成为传奇,没错他们是传奇,因为他们离大多数人的生活如此遥远。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世界不会符合所有人的梦想,而青春,注定成为我们的纪念。
其实这也是它美好的一部分吧,如果青春无限,那么我们就不会刻骨铭心,它曾是我的世界,最好的信仰……
《鲤·来不及》读后感(九):生命之轻与肉身之重
70后奔四了,80后过三了,连90后都二十多了,蛋蛋后都急吼吼地冲出来了。70后稳定了,90后还在梦想着,唯有80后们最尴尬了。卡在中间,要住房吧,看房价飚得那个牛样;要成家吧,姑娘们都被剩了,也不瞅你一眼。拿老男孩的歌说——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相信有许许多多个“我”在各个城市蚂蚁一样地分布着、活着,神经麻木。
热血没了,人也到中年了。80后这个年纪,这样的疲乏状态,这个烦躁的季节,阅读《鲤•来不及》真是一件悲催的事情。像张悦然说的——与时间较劲,是注定要输的,从生命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来不及了。在过往中寻找生命意义的举动,简直像傻瓜一样。不用回首也能发现,我们的生命之轻:青春没有历史,没有什么事情值得书写;说起童年记忆和少年生命轨迹,矫情得要命;说起生命历练,苍白得可怕,没有重量,显得轻飘飘;那些有关爱情的往事如今看来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成了天空的点缀。连说句来不及,都显得假模假式。而沉重的肉身始终相随。踏过了三十的门槛,数着两鬓不断爆出的白发,按着日益膨胀柔软的肚腩,摸着泛酸的老腰,再挑眼遥望四十那道据说很快就要来临的风景,才真正意识到——肉身真的很沉重。谁能安慰自己说过去的三十年都是值得的,都是毫无遗憾的。到底有多少人经历过死去活来的爱,有过刻骨铭心的恨呢!生命之轻和肉身之重的祸根就在时间——《鲤•来不及》的主题。
阎连科、朱天心的出现是个意外的惊喜。如果说朱天心的文气还符合“鲤”素来的气质,阎连科的随笔则为本期增加了硬度,老阎关于写作者时间河流的解析,尽管有些怨气弥漫在笔底,倒也显得语重心长。张悦然一则短小说,用寓言的方式结构了一个关于时间概念的故事,小说中“把门窗关好了,时间就进不来了”的点题实在新奇。颜歌越发纯粹了,周嘉宁、桃之11、春树的气质一如既往。于是、困困、丽劫等专栏名家的文章,阅读起来很舒服,清淡,有故事,轻轻就勾起了兴趣,这是我最为喜欢的三篇文章,尤其是于是与朱天心的对谈,以随笔的方式铺开,不仅讲述了朱天心的成长往事,更借助她的语言,对时间、成长、摔来和主题词“来不及”有了极为深刻的阐释。在朱天心的轻轻细语中,时间的焦虑被冲淡了很多。尽管对“鲤”而言,从“来不及”入题,故事的感性更加容易出彩,却由此讨论时间确实有些勉为其难,张悦然的序言就颇为纠结,放不开,说不透。亮点是朱天心和阎连科的,他们已然趋于豁达,懂得化解,而沉重是后辈写作者的。
文字中的沉重源自生命尚且可言,文字外的沉重则归于身体。脚步沉重,身子沉重,连眼皮都沉重。以前健步如飞,现在走路嗵嗵作响;以前身轻如燕,如今经常乏力;以前熬夜通宵接着上课再熬通宵没事儿,现在吃饭后没多久就像老人家一样在沙发上打瞌睡。日益老去的不仅仅是女人,也包括男人。男人的老不仅在容颜,还有腰。都说男人老了就自在了,就听话,就不会闯祸,就会老老实实居家陪媳妇。腰不好,腿脚就不利索,爬山就吃力,才会发现家里风景还是最好。再不听话的男人也敌不过时间的抗衡,再矫情的女人也拿岁月伸缩没有丝毫办法。总归统统都要老去,随雨打风吹去,春花变成秋叶,然后在冬天憔悴,落地。困困在书里的《来自天国的人口普查员》一文中总结得很妙——道德感是每个男人战斗的对象,但衰老不是,衰老就是场屠杀。
被屠杀的除了身体,还有记忆和梦想。努力回想往事,得到的未必是幸福和安慰,还可能是失落和遗忘。忘记那个最好的同学叫什么名字,忘记了窗口走过的那个别女孩的面容,忘记了喜欢的书和电影的名字。记忆其实就是生命长度后厚度的叠加。最为糟糕的就是梦想也被屠杀了,书中朱天心这样解释“老了”:如果要我定义衰老,我会说,衰老是放弃所有的努力。人过中年,这几年,我看到过往的好朋友都放弃了前半辈子坚持的价值,或是,曾经打动过我的理想,变成了普通人,该买房买房,该换车换车,每次都会感到,啊,他是老了。在我心里,放弃努力就是老了。朱天心显然更在意一个人内心是否还有梦想,是否还在为梦想坚持。梦想,以及与梦想有关的历程,总是很动人心的,当满脸褶子的筷子兄弟深情地唱起“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时,打动了多少城市中混沌的心灵。
如果,对时间的流逝已经豁达,梦想还忽隐忽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睬时间,忘记它的存在。关上门,把时间关在门外,不让它进来,就可释然了,该吃吃,该睡睡,一切太平。如此就像阎连科说的:“生命于我,剩下的时间就是笑着等待死亡的到来”。笑着等待,何其有腔调!生命之轻,肉身之重,都敌不过这四字。
刊于《中国图书商报》20110322
《鲤·来不及》读后感(十):《鲤·来不及》里面的几篇小说读后有感。
《爱情》by 周嘉宁
摘录:
1、没有什么可担心的,除了令人昏昏欲睡的无聊。
2、从后视镜里我看到那两个店员还在朝我们摆手,这是不容分说的再见,很快我调整了下座椅,把视线投向前方的马路,路边的豆浆摊冒着白烟,是我很久没有见过的清晨。
3、房间里慢慢出现空白角落,生活变得潦草,也已经与梦境并无区别。对于过往倒并无牵挂,只是再往前走,是要走去哪里呢,觉得有些累啊,也觉得四处都是陌生人。
4、这些记忆从未消失,只是大部分的时候我不愿再想起,想起来于事无补,就如此刻,只添悲伤。
5、我们终于决定停下来。(读至此处,我就睡去了....)
6、我们也抽着烟,喝着饮料,那时候觉得,很累,很糟糕,好像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
7、我快要哭了,心里明明有过永不消褪的爱,明明有过的。
8、很快开出这片山岭,这次两个人心里的目标明确,也都不再对两旁的风景抱有太多的好奇,就连沉默都无法在令我哀婉。
9、他说我此生坎坷,应该要去找有水的地方生活。
10、他看着前方说:“宝贝,再往前开,就要开进乌云里了。”
这期的《鲤 来不及》的小说部分,周嘉宁,颜歌,春树,张悦然的四篇文章是连在一起的。然而只有周嘉宁的这篇小说我是看了三个晚上的,也许是无法抑制暗涌在胸口的回忆之洪流,便只能用这般无故意的方式读完。有时候我觉得我似乎想起了些什么,然而惆怅令我变得没有耐心,于是闭目睡去。其实,最早看的是苏德的小说,县城图书馆里借来的《沿着我荒凉的额》。到后来,在《萌芽》看到周嘉宁的小说,自此不可自拔。而张悦然的书真的是很久以后的后来才看到的。
颜歌的《碎片》写法很特别,想到《五月女王》里的袁青山,写出这样文字的她也不足为奇。
春树的《敌人易得》,沿用《红孩子》里主人公林嘉芙的名字,写男孩和女孩之间的故事,不断变换的空间和时间,有时候我也怀疑故事里的两个人是否在相爱,就像我自己在生活里远离一些人,又在记忆里亲近那些远去的人。这样的自我矛盾和自我怀疑在春树的字里是很常见的。我想她会继续写下去,而且永远不会令人失望,她有那样的魅力,从《北京娃娃》开始。
“她可真希望没有离他这么近过,如果一直在外围,可能就会一直喜欢他。而今,她了解他,就再也没有后退的可能性。”
跃然的《老狼老狼几点了》,直观的看起来最接近这期的主题,跃然的字似乎总能直接心底,防不胜防的被触击。
“我在所有的窗户上钉了木板,门缝也用布条塞紧了。没有一丝阳光能够进来。我们不要阳光,阳光会让我们变老。老会离间我们的爱。相信我,只要我们能把时间挡在外面,就可以永远相爱。”
“亲爱的,不要惊慌,很快就会好的。你只是有些不适应,人在时间里待了太久,就会把它当作氧气,可它不是,它是一种病毒,在身体里蔓延,吞噬你的意志,将你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你背叛的”并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亲爱的吗,难道你想和她一样吗?被时间逼到死角里,任由它折磨,挣扎,发疯,失去最后一点尊严。”
“这些年我一直在跑,我跑了太久,以至于再见到你的时候,已经忘记了你的背叛。”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