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轉山》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轉山》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12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轉山》读后感精选10篇

  《轉山》是一本由謝旺霖著作,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350,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轉山》读后感(一):向土地索要心靈的旅程

  第一眼看到書的時候,我只是本能地被書的封面和照片所吸引,難得的精致,不小心翻開,就再也停不下手。這是一本關於「流浪」的書,流浪者太多,似是已不新鮮,可這書還是讓你心動,縱使遠離這般苦行僧似的旅程或是陌生於西藏這片疆域的讀者,也很容易作者的「熱情」跟「誠意」所打動,引發共鳴,「流浪是為了看看這個世界,能不能用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 於是,無數的「你」加入這流浪的隊伍,仿佛旅程,不再孤單。

  轉山——是對著靈性的大山反覆繞走的儀式。西藏人相信遭遇苦難的人借此能夠得到罪孽的洗脫和身心的淨化。轉山者,必須舍卻自身私欲,僅為他人祈福而行。作者堅持用「轉山」 而非「放浪」 做題,無論本意是否涉及宗教,多少都有些對生命虔誠的膜拜意味在當中。二十四歲的一位台灣青年,借助云門舞集「流浪者計劃」,完成了一次孤獨的冒險的西藏之旅。 林懷民老師說:「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可如此強調獨行的流浪,似乎更是孤單的教育課,縱使啟程前一想到這樣的旅程,「整個人就控制不住,感覺輕飄飄地飛起來了。」 但孤獨,伴隨憂憫、悵惘、沮喪,內心的脆弱很容易在困難和阻撓面前顯露;害怕,但害怕不足以讓你錯過前方,只是,當到達拉薩的那一刻,在人群漸漸散去的中央廣場,面對布達拉宮你站立許久,「終於肯放心地大哭一場。」

  台灣東華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吳明益說,這樣「硬派」的旅行,是以身體為主要工具,向土地「索討」一次次心靈旅程。

  全書共分為十七個篇章,紀錄了作者兩個月旅程的點滴,最吸引筆者的一段,名為「瀘沽湖的女兒」。這接近作者行游的起點,落筆之處尚未被陣陣來襲的孤獨感和身體中不斷涌出的疲憊和傷痛打攪。在瀘沽湖,作者與一位女子相遇,幾次「你還不知道她的名字,因為那聲音被黃昏的風吹散了——」 這是一位摩梭族二十一歲的漂亮女人,名為松娜,帶著走婚後的孩子獨自撐起一個家。為完成心中多年的愿想,松娜堅持與作者同往四川神女山,於是,原本的獨行有了相伴的插曲,山路的冷峻與女子的溫柔,結伴而行。一個終點的意識,仿佛令微微領略的心也不能再平靜。綜觀全書,作者筆下的獨行,真實而又峻朗,但雪山上冰冷的風和多次的歷險,與天鬥、與藏獒對峙、孤獨感連番來襲,看著看著也會讓人招架不住;此刻偶爾送來的暖暖人情故事,對讀者來說無疑是旅程中的意外收獲。

  零八年十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該書的簡體版,備受內地年輕人喜愛。著名學者于丹說,這是一本让她灵魂战栗的好书。但愿更多的人有機會翻開它,為生命未知可能無止無懈地挺進。風景永遠在前,若即若離。

  《轉山》读后感(二):感谢作者的真诚记录

  《转山-边境流浪者》读完了,感谢作者谢旺霖的真诚记录,感谢因作者的记录也让我的思想来了一次难得的旅行,一同陪作者流浪在由丽江至拉萨的路途中。

  正如推荐序中所言,作者对此次流浪的描述未做过多的文字修饰,一如作者的单纯,亦未做过多的掩饰,一如作者的真实。读起来既平淡亲切,仿佛对面好友娓娓道来一般。而且本书以第二人称的“你”称呼自己,更让我看到了一个谢旺霖与内在自我的对话

  初拿到此书,直接进入作者的正文,跳过了各个名人媒体的所谓激赞与佳评。畅快地读完后,再次看这些评论时,发现有些确实可算是佳评,跳出一篇与自己读完后所感相近的文字与大家分享:

  “每个年代都有流浪,让年轻人充满旅行的梦想。每个年代的流浪,里面都含有大量漂泊的因子。在漂和泊之间,我们不断地在寻求一个平衡点。或者摸索一个人旅途的着力点。

  三四年级的人,年轻时,总试图在流浪里,追求安定,泊中带漂。七八年级刚好相反,流浪往往过于空荡,常率性地,漂中带泊。

  作者的旅行便让我充分感受到这种漂泊的极致,以及教人震慑的艰苦。好几年前,读到其中的一篇时就大为惊骇,今日全文阅毕,更如同他骑单车高山心境,我这付逐渐老去的骨头,似乎也暂时更醒过来,随着这样年轻狂飙的生命,悄悄地死去活来。”

  ---刘克襄(作家

  但如表达我所读完的全感,只能套用作者的一句话来表达:“那未能写出的、道出的,永远都比写出道出的多更多。”

  《轉山》读后感(三):轉山

  其實見過這本書很多次了

  也許匆匆瞥過 也許路過 也許很隨意的翻過

  但始終沒有拿起來讀的想法和意願 那種渴望 總之沒有出現

  也許是封面那白雪和參拜者的莊嚴 惟恐會榨乾了我的專注

  我向來不喜歡充滿宗教性質的東西

  西藏 白雪中的苦行 參拜者 那種自我煎熬 沈重的讓我無法提起書頁

  沒有出版社會刻意用這麼嚴肅的封面 尤其是在現代這個充滿嬉笑的時代

  只要主題可以被理解為輕鬆 甚至可笑

  部分出版社向來狠不得將自己的檔次拉下好幾級來

  這是他們教導讀者理解幽默的荒誕方式

  唯有在假期當中 情緒和時間都能獲得最大包容的時候

  就算我知道這閱讀將不輕鬆 我把它放在了年節的時候讀完

  讀完後的幾天 都還沒能從那股後勁中走出

  我自己也多次在台灣的山脈間移動

  肌肉麻木 寒風和烈日直晒的刺痛

  在終於達到絕對的自由的時候 那無邊無際的孤獨也突如其來

  這些事情都銘記在每一個旅行者的肌肉裡

  我不能 也不敢說對轉山的艱辛體會多少

  那畢竟是作者的感動 不是我的

  這故事並不適合所有人

  但如果你也在冒險的路上 迷惘的 只想要去抓著什麼

  可以讀讀看

  《轉山》读后感(四):就做个傻子吧 别拦我

  说实话,好久没有看过这么不讲技巧的书了,开始时候是他的

  那句“等出发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激励我继续看下去的吧。

  好多人都是这么被问大的,你准备好了么?关切的眼神犹豫

  渴望确定表情。有多少次,是硬着头皮答应又硬着头皮上的,

  又有多少次,被问的心肝乱颤,放弃了的:过一段时间,在准备

  一下?

  到最后,也又感动到我,具体是哪里动人,又说不出,是因为天葬

  的感悟么?是因为抵达后的落寞么?还是因为,之前的坚定沉积到

  了最后?能确定的就是感受到他的所有的真诚。不管是什么情感

  骄傲的,失意的,难以启齿的,统统说出来听。

  回归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不管是多么私秘的情感,说出来,

  凭什么笑我?

  《轉山》读后感(五):如果经历此般旅途, 矫情的一面不会写出来现眼

  本以为是精神洗礼,满怀期待的拿在手中. 但结果大失所望吧. 或者不太适应此类文体.作者全篇都用第二人称, 读起来很不适应,找不到身临其境感觉.脑中浮现的画面完全扭曲. 更不是一个经历过多重艰难险阻的人写出来的问题. 作者无时无刻在向读者透露出自己矫情的一面. 翻过一座有一座高山直至路途结束, 按道理作者坚持下来内心应该会很强大吧,不应该是矫情和奶气. 我想是个有过此般经历的人都不会如此做作. 如果正常人来描述此次旅程无论再大困难, 路途再苦逼, 也会陶醉其中 怡然自得样子. 可能是地区文化差异, 从小学就看不懂第二人称的作品. 天生的阅读障碍,如果有机会还是自己亲身体验一回.

  《轉山》读后感(六):借别人的脚完成自己的向往

  我不知道大家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什么?我很单纯,老师推荐了,我就去看了,只拖了很久终于打开书,终于慢慢看完,真的是慢慢……

  我很喜欢类似这样的旅行传记,明明是别人走过的,我却也精精有味地品味他们路途上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仿佛我也飞入那个世界。我对这些流浪者是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也有无限的钦佩,我向往,但是我终其一生也许都与那种生活远离,只能看着他们带回来的文字,然后用他们的眼睛感受着他们的经历,然后感觉我也走了他们的一半的路。

  书的文字平实,但是细致,在很多奇景的描述中,运用了很多词藻描述,我有时候会停顿下来捉摸里面的意境,但是文字会带来太多的想象,不知道有幸自己亲身莅临会是怎么样子的意境,心痒痒呀。

  从丽江到西藏,那也是我向往的路线,我总是向往着无限纯粹干净,西藏在很多人的心里就是这个的代表。我没有去过西藏,却从小想着它长大,看着别的文字,看着别人的照片,听着别人的音乐。有时候会想一生都无法到达会是多大的遗憾,一定要去,但是每每都在计划中停止,以后还会如此反复,只是不知道我的第一次朝圣会在何时?不是迷信,只是向往那种虔诚,在这纷繁的世界是如此纯粹和难能可贵,我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人,早早地堕落在这红尘世界无法自拔,只能抱着向往去体验

  看着作者一步步地攀登前行,因文字而喜而惊而恐而怕而叹而骂,很喜欢作者的全实际叙述,不是假假的全是赞美,而是褒贬不一地陈述。很感谢作者给我一个不错的思想旅行,感谢他带我走过那段我向往的路,希望以后我能抛开红尘琐事,虽不能像作者那样单车骑行,单也走走那条路线,不让预知的遗憾成真。

  《轉山》读后感(七):他做得到,所以你也可以做到

  2012年5月1日閱畢謝旺霖的『轉山』。 2012年跨年的時候在朋友的朋友家裡,台灣女主人知道我與其騎過環法的法國先生一樣喜歡騎單車,便鄭重其事地把這本書借給我讀。我想主人的這一傳遞行動已經包含了對於著者謝旺霖及其行動的認可,也算是對我的鼓勵吧。 在開讀之前,對於這本書正負面的評論我都略有所聞。贊揚者認為一位年輕人獨自騎著單車跨越進兩千公里而登上世界屋脊,進入人人嚮往而未必到得的聖城拉薩,膽色與毅力,何等令人欽佩與崇拜;而一些親身騎過滇藏線的人則多少有些不以為然,那條路當然不容易,可也並非那麽可怖了,作者花了太多的心思在描寫各種細微的心理起伏,事實上真正騎車沒寫多少……不一而足。 當我真正開始閱讀的時候,我試圖擯棄一切預設,我不想用我的閱讀去證明上面的任一種看法,我希望把我的心虛到無,從而通過著者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和體會他的旅途——當然,做不做得到到就另當別論。 但是,這並不表示我沒有預期。滇藏線,作為一個騎行者,這是我終將要和我的單車一起達到的旅程,所以我期望和著者一起為那將來的行程「路演」,早做準備。而且和謝旺霖相似,在絕大多數時候,我也是一個人在騎車,所以我以為我應該比較能與他產生共鳴,所謂惺惺相惜吧。 著者以少見的第二人稱寫作,尤其以一種接近卑微平和對的自己心理進行細致入微地描寫,告訴讀著他是如何在「不經意」間獲得大名鼎鼎的「雲門舞集」的青睞而獲得第一屆「流浪者計畫」的資助,從而能開展其「騎鐵馬到西藏」的瘋狂舉動;他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如何地反應——鼓勵,潑冷水或是在最困難的時刻溫暖他的靈魂;他自己是如何地掙紮、猶豫、恐懼、忐忑、堅持以及享受的種種心理變化;以及他對於這旅程及旅途中的際遇的期盼失望甚至驚訝。但無論情緒如何起伏蕩漾,著者都以極盡可能的坦誠來剖析他們,所以,你可能會看到著者的怯懦、猶豫、失望、無知甚至自私,但也不會忽視著者一直秉持的正直善良。 著者的坦誠是我非常欣賞的,我想也是這書的最大亮點。「雲門舞集」之所以選擇為其出書,其苦心恐怕不是為了宣揚一場波瀾壯闊的冒險(雖然在04年獨自騎行西藏的臺灣人確實少之又少),而是希望藉用一個普通人的事蹟來鼓舞更多的年輕人去勇敢追逐夢想。看,夢想即使如拉薩這般遙遠,也並非遙不可及,即使你如同謝旺霖一樣會迷惘害怕仿徨猶豫緊張不知所措,但只要勇敢一點堅持一下,布達拉宮就在聳立在你面前。 剛開始看這書的時候,那冗長但又零零碎碎的心理描寫讓我抓狂,就好像普魯斯特在寫《追憶逝水年華》,可是我也很理解,當一個人一天中花七八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在騎車上時,如果不讓他的思想四處遊蕩,則實在無以打發消耗在無止境的機械運動中的漫長時間。至少我是這樣的。 這書並非以流水賬的形式來組織,而是把旅途切分成了若幹章節,或者說若幹段的旅程,繼而圍繞著每個不同時期的心理活動來寫就。而且愈到後來,著者在文字和結構的運用上愈發得心應手。所以最後一章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之一。我不光喜歡著者文字上的進步,我更感覺到著者的思想也更加成熟了。從最初那種以為邁過西藏界碑整個世界便會立馬自動地變化不同開始,到後來的那種「平靜」,被我理解為「成熟」。著者的思想在這段經歷中的成長是其自身的一大收穫吧,而這收穫也並非憑空得來,想必也緣於其讓人一開始有些看不慣的繁復的心理活動。另一個我最有印象的章節是第二章『瀘沽湖的女兒』,那是我覺得整書中故事性最強的段落,也是著者對於當地人生活最深的一次「介入」吧。

畢竟你能寫的,可寫的,當你下筆追逐的那一刻,難道不也是證明失去的時刻嗎?那未能寫出,道出的,永遠都比寫出道出的多更多。這留得住與留不住的一切都已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

  雖然我現在學著儘量不去評判,但我必須說,著者並非我的榜樣,我個人最為欣賞的一位單車旅行者也是一位臺灣人,曾用了大半年單車環遊日本,而且也走過川藏線(和著者騎滇藏類似的季節,冬季),不過兩者若想比,本書的著者好似一個文藝青年,而那位騎者更似一位有著成熟思想的男人。如果有興趣,請通過RSS工具如Google Reader訂閱其博客tushiou.blogspot.com(因為在墻外,你懂的~) 末了,我想再矯情地重復一次,你應該鼓起勇氣來追逐你的夢想,它當然並非易事,但你要相信你是有這個天賦的才能的。另外,西藏——或是別的什麼地方——或許會是你的下一段旅程的終點,但她不會是你人生的終點。她無論多麼神聖和神奇,也不會只因為你踏入她的地界而自動使你也散發迷人的光彩,所有的變化與進步,都是有原因的,而這原因不會只是「我來到了」。所有這樣持著如同買彩票一般投機心理的「朝聖者」們,洗洗睡吧。晚安。 --2012年5月2日於上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