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年轮回》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十年轮回》读后感10篇

2022-05-28 02:0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年轮回》读后感10篇

  《十年轮回》是一本由沈联涛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9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年轮回》读后感(一):逃不掉的金融危机

  想读这本书很久了,作者沈联涛先生是银监会的顾问,拥有丰富的国际监管经验,先后在马来西亚央行、世界银行、香港金管局等机构担任要职,本书是全面了解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次贷危机的绝佳读物。记得以前在研究生课程上,老师曾经推荐过此书,去年冬天的时候我也曾心血来潮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但是诚如作者所言“此书是在三万英尺的高度上所写的”,国际金融形势纷繁复杂,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太高,当时的我水平有限,读了几十页之后发现内容太过高深只好作罢。

  幸好时至今日,一些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使我得以与此书再续前缘。经过了大半年的充电,自己对于国际金融形势以及危机演进的一般特点有了更好的把握,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能够适应从三万英尺的高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最后,在基层锻炼的时光是比较悠哉与慵懒的,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阅读思考,很是惬意。

  之前自己对于亚洲金融危机了解甚少,仅仅知道索罗斯带领的对冲基金在其中翻江倒海,大显神通。读罢此书,才了解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对亚洲的繁荣与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亚洲危机的发生自然也少不了日本在其中发生的作用。

  根据雁阵理论,东亚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是类似的,都遵循着领头雁日本的出口导向模式,同时制造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向下转移:

  日本 四小龙 四小虎 中国、越南

  依靠这种出口导向模式,东亚经济体在战后实现了快速腾飞,甚至一度被誉为“东亚奇迹”。然而这种模式注定不能持久,因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注定有缺陷的,内向经济部门及金融服务业的落后、腐败、裙带资本主义则是埋在深处的断层线。1985年的“广场协议”可以说是一个导火索,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升值,东亚经济体出口获得了巨大竞争优势,同时日本持续降息对冲出口下滑,日本厂商也纷纷加大了向东南亚的产业转移力度。这样东南亚各经济体便迎来了梦幻般的日子,经常项目盈余,同时大量外国直接投资涌入,由于“利差交易”的兴起,大量国际资本也纷纷流入国内,推高资产价格,于是国内外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便出现了。

  然而在1994—1995年左右,事情悄悄起了变化。这一年世界上三个经济体先后实行了货币贬值。1994年中国实行汇率并轨,取消了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墨西哥发生“龙舌兰危机”,比索贬值,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日元发生贬值,同时国内金融业发生危机,开始从东亚地区撤资。这三大经济体都对东南亚各国的出口有着强大的替代效应,东南亚各国均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所以出口遭遇了极大的打击,国际收支的平衡越来越依靠短期债务的流入,这样各经济体便暴露了在“双重错配”的极大危险之中,即期限错配+外汇错配,债务链条一旦崩塌、汇率一旦贬值,国内脆弱的银行和公司部门便面临着极大的流动性风险与汇率风险,去杠杆的链条一旦开始,资产价格泡沫便会破裂,国内陷入资产负债表衰退。

  当然以上只是外因,内因便在于国内脆弱的金融体系,以及在金融自由化上所犯的巨大错误,在国内金融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了资本与金融账户,这样自身的脆弱便完全暴露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之下,可以说过快地金融自由化是“华盛顿共识”所犯的巨大错误。华盛顿共识所犯的另一大错误就是布雷顿森林组织在组织救援期间所开出的错误药方,在发生货币危机时,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实行资本管制,总之就是先止住失血,然后再想办法使伤口愈合,然而这却有悖于自由市场原则,于是各国任由经济体不断失血,只能通过收紧国内政策并不断寻求国际援助来应付失控的经济形势,这样国内本已十分脆弱的系统在紧缩政策的高压下便崩溃了。反观中国香港与马来西亚,反其道而行之,一个国家队大举干预股市,打爆了做空股指期货的对冲基金,投机者损失惨重悻悻离场,一个实行了资本管制,拒绝了IMF的救援资金及其政策药方,反而受危机的冲击较小。

  从以上经验中我们便可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华盛顿共识不一定靠得住,过度市场自由化有着巨大的风险,我国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案,不能急于求成,同时对国际上的批评要清醒对待,即国际上的说法并不一定高明,他们也犯过太多显而易见的低级错误,总之就是要坚持我们的既有立场,不要盲目轻信所谓的权威。

  最后引一句话作为结尾: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应当树立逆周期的思维方式,在酒会正酣时敢于撤走酒杯,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

  《十年轮回》读后感(二):外部金融危机的两种原罪

  由外部环境引发的金融危机,遭受危机的国家通常表现为:

  1. 很差的公司融资结构,高负债、高外币债务

  2. 高比例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

  简单来说就是期限错配和货币错配。期限错配是指,长期项目使用大量短期融资,导致短期流动资本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引发违约风险。货币错配是由于汇率波动,使得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大增。

  reference;

  王义中,何帆 (2011)金融危机传导的资产负债表渠道,available at:

  《十年轮回》读后感(三):这次不一样?

  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最常被自信满满的大佬们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这次不一样。”危机来的时候,我也会想起大佬们的这句话。我想知道这次一样不一样,但我不像大佬们身经百战,见多识广,不仅无法确认“这次不一样”,很多时候甚至还不清楚“上次怎么样”。

  这本书,讲的就是上次怎么样。顺便还讲了讲,怎么研究这次怎么样。所以,这本书正好对我口味,解决了我的问题。

  沈联涛的这本《十年轮回》副标题叫做: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副标题写得小,好多豆友没看到,认为这本书关于07年以来以美国为中心的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着墨太少。实际上,这本书关于金融危机的事件性描述和分析,是以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主的。十年轮回虽然是中文版后加的标题,却也是作者暗含的意思:这次全球危机正是十年前危机中没有清除的种种错误金融治理和监管思想的一次集中爆发。因为金融工程的发展,造成的危害,更重于上次。

  沈联涛在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长期担任金融监管机构的高层,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证监会的国际监管经验,亚洲金融危机时前后任职香港金管局与证监会。可谓是风暴来临时站在风眼的人,是我目前接触到的从监管角度描绘亚洲金融危机的书里面,作者背景最恰当最合适的,这本书我也认为是这类题材书籍中的翘楚。

  我翻了这本书条目下豆友的评论,主要的不满集中在对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描述较少。可以说,关于此次金融危机的描述,并不是本书的主要方向,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读保尔森的《峭壁边缘》,那是另一位亲历者的优秀作品。

  在这本书的导论里,沈提到曾任纽约联储银行行长的杰拉德•科里根在方法论上对他的指导:“他教我要从3万英尺高度去看问题,先调焦至地面,然后慢慢上升到300或3000英尺,直到更清楚地看出问题为止。”

  09年这本书一版一刷时,我初次读到这句话,认为不过老生常谈,不明白沈作为业界大佬,为何对这么一段话颇为推崇。等到前几天,我再翻出这本书细读,四年在市场上的翻滚,在生活中的成长,不禁也觉得这句话价值不菲。相信我下次再读此书,再看到这话,还会有新的体会。

  导论之外,这本书分为16章,前5章是对亚洲危机初始时亚洲的周边环境和监管情况作的基本观察;6到11章分国别对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和中国六个处于亚洲危机核心的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做了个别分析;12章到16章,作者从监管的方面讲述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亚洲的监管变化,以及欧美对金融工程和监管的认识的变化,这一部分融入了作者对本次全球危机的一些看法。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方面作者的认识明显不及作者对亚洲危机的认识。这也可能是因为作者准备的时间还不充足,毕竟这本书09年8月就已经译出了中文版,出版时间明显早于保尔森的《峭壁边缘》。

  书后附录作者提供了大事记,按时间排序,简明好用。

  根据作者分析亚洲金融危机时受冲击较重的国家的情况,这些国家普遍存在诸如贷款错配、外债过高、公司杠杆巨大,公司治理与金融监管落后,融资渠道单一银行效率低下,贪腐严重等情况。当主要贸易货币美元和地区主要贸易货币日元出现巨大波动时,这些国家看似光鲜的金融和经济情况,便风雨飘摇。

  作者还提到了香港和中国能够抵御危机的主要原因:香港胜在相对区域明显领先的监管体系和银行治理体系、无外债、有充足的外汇储备,中国则胜在资本账户完全不开放。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开放不可逆转,如果下次危机来临,再不可能靠完全封闭来躲避风雨。与此同时,泰国韩国甚至印尼当年出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于目前的经济和金融领域。

  会不会产生大危机?今天看,当下肯定不会。只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情况都跟上次一样的话,我是绝对没有勇气说出“这次不一样”这样的话的。当然,目前的我,连“上次怎么样”还没有搞明白,所以更不敢说别的。

  而这本书,对搞清楚“上次怎么样”,是有帮助的。

  《十年轮回》读后感(四):站在三万英尺的高空,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

  《十年轮回》读后感(五):窥探宏观经济和危机分析的框架

  作者开篇即说,此书是解释金融危机“罗生门”的一次尝试。08那场危机已经过去五年,如今全球经济仍在沼泽地举步维艰。不可否认,全世界的各行各界,包括领导者,都期待经济复苏,但戈多何时到来,依然是未知之数。我们知道那一天终将来临,就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但凯恩斯说过: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这样的等待是种煎熬。

  去年很多人调侃世界末日,人们总爱想象世界末日的样子。不过讽刺的是人们却连危机如何得以结束都很难遇见,经济学家各执一词。或许以一场危机开启21世纪也是件不错的事情,或许这只是历史重演,总之,我认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是个历史机遇,或许对我个人来说,20多岁还在象牙塔里面观察这场危机,这场变局,这场转折是再好不过了。

  对于这本书,我推崇备至。因为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因为作者分析经济和危机的框架。用作者的话,从三万英尺高度看问题,先调焦至地面,然后慢慢上升到300或3000英尺,直到更加清晰地看清问题为止。在3万英尺的高度时候,你可以全面看到事情的始末和相关问题,在3000英尺时,你对问题的范围有比较清楚的宏观视角,但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也许你只有在地面上才能观察到。因此,人们应该从微观组织结构的层面来把握导致危机的复杂原因。这本书可谓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从历史和大背景的追溯到微观组织结构的论证,都是深入浅出,有理有据。有经济学背景的学生,或许读这本书不难。但真正理解这种宏观经济分析框架,搞清楚整个危机来龙去脉,站在宏观的历史的角度看问题,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国内的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能像沈联涛先生这样的,又有几个?

  所谓十年轮回,历史总是出现惊人的相似。周期性面前,我始终相信一点,时代在变,科技在变,物质在变,但人性的弱点是不变的。

  《十年轮回》读后感(六):学习与被学习,控制与被控制

  公司团购每人一本,无事时偶然翻看,看到导论部分就引发了良久的思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解读了很多所谓深奥的理论,以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知识帮我们解读了耳熟能详却几乎无人能真正说的出头绪的金融危机。作者以不同于经济学家和普通从业者的角度,以对大量客观翔实的资料掌握为依据,为我们再现了金融危机发生、发展的过程。不管是对于在读的学生还是从业者来说,都不是简单的总结和说教,既有经济理论蕴含其中,又与经济实际相联系,引发人的深深思考。通过本书结识作者确属意外之喜。

  国家或地区经济组织对本国及地区经济、金融领域的控制、监管过程,也是经济、金融投机者的反控制、反监管的过程,由此引发的危机确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更为持久的影响,但我们也看到,正是因此不断的调整才使经济、金融领域监管不断完善,使得基础更加坚固。

  《十年轮回》读后感(七):日本经济兴衰的原因及其对亚洲诸国的影响

  本书不错,看下来,可以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对亚洲经济的影响,以及日元和美元的汇率比较来深度分析日本异常以致于整个亚洲的经济波动。很有启示意见。

  以下算笔记,不算书评。只把文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观点罗列一下:

  第一,日本现代的经济和金融结构与其20世纪40年代的体制十分相关。这个体制是在积蓄战争力量而建立起来的。战争需要在主银行制和终生雇佣制的基础 上,把经过挑选的大企业组成卡特尔,由于卡特尔获得保护,因此可以免受国际竞争,所以能投资于重工业和造船业以增强其军事实力 。

  战后,工业康拜因变成了经联会(keiretsu)。事实证明,日本的picking winners 的办法和主办银行制都是十分成功的,在战后也便于迅速积蓄力量快速崛起。

  第二,亚洲八十年代的发展得益于日本资本输出的雁行模式。雁行模式使亚洲迅速在日本带动下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当时的东亚各经济体都是盯住美元。1985年-1995年,他们受益很多,因为日元走强,他们享受了从日本转移过来的大量制造业,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来自日本的大量的资本流入。大量资本流动造成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日元疲弱时,贸易帐户出现了赤字,日本又开始撤资,1995年之后,资金流向迅速逆转,问题就此爆发。

  第三,日本的后期衰落不能不提到日本的国内失衡的经济模式。2000年,麦肯锡的报告显示, 日本出口产业,如电子 汽车钢铁机床只占其GDP的10%,但其生产率比全球竞争者高20%。但日本国内生产服务的非出口部门占GDP的90%这些部门的生产率却比美国低63%。所以,日本的经济是完全的工业品出口依赖型经济,而其体制的固化性,使其内部服务业并没有依赖其出口大规模发展时快速腾飞。

  第四,在以上情况影响下,日元与美元因其结构问题,出现剧烈波动:

  从1971年的360:1到1995年初的80:1,再到1998年的130:1.

  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有几个重要变化:

  1,日元翻番的升值

  2,日本 把生产转移到临国去,大规模地投资亚洲其它国家。。1985-1989,日本对其它亚洲国家的投资增加了六倍。从14亿美元到81亿美元。

  3,日本与亚洲的贸易增长。因此虽然 1985-1995年日元升值给国内经济招来麻烦,它对整个亚洲贡献巨大 。但如Ronald McKinnon指出,日元越坚挺,其它国家就越繁荣。领头雁飞的越高,其它雁也就越高。(典型的雁行模式造就了亚洲几龙的崛起。)

  问题爆发随之而来:1987-1990日本出现泡沫。。87-88,日本经济增长达6.8%,但日本央行直到1989才提高利率。-这种延误造成了资产泡沫。1987年2月,卢浮宫协议要协调一致地消减利率,日本继续放松银根。。1989年12月日本股市市盈率长到了80倍。

  作者认为日本泡沫形成与银行的管理体制相关。一是日本的老官员到银行去,与房、股串通投机,利益集团负面影响政策决策。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与股市绑在一起完全没有防火墙设置。

  日元波动的几个因素:

  1, 日本成为主要债权国。

  2,日本是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发展中国家不担心美元波动,因为他们的收入是收美元的。但是日本出口商一般收日元,进口则付美元。而日本对东南亚出口大于进口,所以东南亚国家就得购买日元。这样,日元一波动问题就出来了。

  3,除非日本不断输出资本,否则日元始终短缺。

  近年来日元对美元不断贬值,但日本经常项目却一直有盈余。(因为借入日元方大部分不对冲,他们从贬值中大量获益。)

  1991年日本泡沫破灭后出现通缩,这时日本有三个政策反应:1基础设施投资。2,松货币+松财政3,对外直接投资。

  日本经济放慢,日本银行竞争激烈后,日本银行跟随其制造业进入了亚洲其它国家。在亚洲大量放贷。日元利率低,因此出现了相关国家的日元利差交易。1991年-1995年日元利差交易在亚洲发展非常快。1995-1999,日本银行在国内的麻烦导致其收回贷款,快速撤资,1995年日本神户地震,1995年6月--1997年6月,日本对亚洲贷款减少了27%左右。危机后,日本国内出现挤兑。1997-1999,更是撤资512亿美元。1995年6月--1999年从整个亚洲撤出2352亿美元,大部分撤自新加坡和香港。在这种情形下,亚洲的金融危机几乎是可以想见的。

  《十年轮回》读后感(八):大概是一次新的开始

  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利用地铁上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

  承认虽然学了很久的金融,却还是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会有时候反应不过来。

  前半本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两点:第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由于整个亚洲的金融模式都在效仿日本,因此金融业总是以银行为核心。“,其实虽然在金融圈,但是一直以来都不太明白为何美国的直接资本市场如此发达,但我国的间接金融市场则更强大,当”宝宝“们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渐渐强烈的时候,有时也在思考:我国金融体系的格局会发生变化吗?直接资本市场的占比会否提升?而银行的未来会不会不再像现如今一般好过?或许这本书无从告诉我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是它让我明白,我国的金融体系,其实是和整个亚洲相联系,而日本又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今的安排都可以追溯到历史去一探究竟。第二个是各国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从宏观上看,各国都面临着贷款的错配和货币贬值的问题,但是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印象最深的是马来政府,对资本账户的限制并非惯常之举,然而危急时刻对局势的把控确也需要这种勇气。于此同时,也不禁想到我国对国外资本流动的限制,很久以前还曾天真的想如果资本账户真正开放了,国外资本的流动会利好经济吧,却忽略了其中对经济的冲击和风险。最近对卢布的疯狂贬值没有太多研究,却不知道会不会也有鬼魅对冲身影做空。

  后半本书从监管、风控等角度审视了08年金融危机。较之于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08年那场危机曾经亲身的感受过,也因为那场危机才懵懵懂懂入行。开始更加理解金融监管者对于整体金融局势的把握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金融有着高收益的冲动,而监管正是像看着顽皮孩子的母亲,保护投资者。虽然自己以后不会去做监管,不过还是在读完这本书后对监管的价值有了更多的理解。

  总觉得过去的时间里学了很多,书却看得很少。如今暂时的离开了圈子,却更眷恋梦想和金融,在逼仄拥挤的地铁里抽一点点儿时间读书,才觉得生活有了些许思考的能力,才觉得离梦想的世界更近了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