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且听下回分解》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且听下回分解》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6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且听下回分解》的读后感10篇

  《且听下回分解》是一本由张继合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00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听下回分解》读后感(一):评书的滋味

  这是又一部评书,但醒木一拍,开讲者却不是那略带沙哑、极富个性的熟悉嗓音,故事主角也不是绿林好汉、古今英雄。而今天得享盛宴的更不是你我的耳朵,今天我们要换用眼睛,透过文字图片,去看一部用生命和评书演绎的人生传奇。这部新书的主人公就是那说书人他自己——穿越七十年历史风云的“评书大王”单田芳。

  回想当年,一家人每到固定时间围拥在收音机前的情景,被广播喇叭里那沙沙哑哑、抑扬顿挫声音吸引,三三两两端着饭碗在院中忘记吃饭的场面,甚至为听《白眉大侠》宁可逃学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那份举国的痴迷和狂热,或许是几代人挥之难去的记忆。今天,当我一气捧读完这本即将发行的传记后,才知这不过是单田芳劫后余生,重出江湖坎坷人生的一个回目,也更明白了为何听单田芳的评书,总感觉像听一位老人对你诉说他曾经亲身经历的时世变迁一般,那样真切。原来在他讲述的历史沧桑风云变幻中,饱含了他历经太多人生大喜大悲后的深刻感悟。因为他七十年的人生,原本就是一部不用加工的传奇。

  这本传记颇得单田芳评书的神韵,作者张继合似与单老先生灵犀相通,他选用了单先生一生视为“大如天”的章回体评书形式,使用“扣子”作为根本结构手法,从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讲起、凸显了单田芳多灾多难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夹叙夹评的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众多“评书迷”和“单迷”们可以开卷而解存于心中多年的“不解之谜”。特别是看单田芳的传奇人生就像听单田芳的评书一样,总是一波三折险象环生,又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峰回路转化险为夷,在书页的掀动间不觉又一次体味到评书纯厚的魅力,并再一次为单先生笑谈苦难的乐观深深折服。但不要以为这是作者为吸引读者而猎奇捏造、笔走偏锋的结果,本书作者死死地把守“作传,求真”的写作底线,单老审读全书之后,慷慨地给了一个“好”字就是最好的证明。的确,单田芳因命运手掌翻云覆雨、遍尝苦辣辛酸而愈显丰满的人生,如一座精神的富矿,蕴涵丰富人哲理,那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说书的“艺术大师”的鲜活形象,会让浮燥而气盛的年轻后生们,合上书后细细品味人生在世天天天”的滋味,体会“百事两行,皆通一理,干什么事都得有韧劲,都得往里钻,久练才能久熟”的成功内涵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评书是单田芳的生命。在曲艺并不景气的今天,他创造了不少奇迹:他的作品每天在四百多家电台的黄金时段播出。他的声音,被称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他的忠实听众过亿,至今已录制了近百套评书,如果把他讲过的所有评书连续不断地播出,可以整整播30年。他以五十年不变的“九牛拽不回”的干劲儿和闯劲儿,继承和发展传统评书文化实践着续接我们民族文化的心愿。本书的出版正是对他执着耕耘的最好敬礼。

  仍然清晰地记得,在跨越了十年浩劫后,评书如荒芜的文化沙漠里吹来的一股春风,当历史第一次形神兼备地呈现在像我一般大小孩子面前时,心中存留的那份长久惊喜,至今难忘。正是有了评书,被无情割裂的传统文化被部分地悄悄连上了经络。历经时间考验,单田芳的评书仍然在以武侠故事、历史公案和人物传奇为载体,广泛传播民间智慧与传统文化:除暴安良肝胆相照是侠义精神,同生共死、无私无畏是忠义精神,布衣菜根、耕读传家是俚俗涵养,尊师重道、潜心向善是集体信仰……评书,以口语体的智慧源源不断输送的是中国人的血。这也许就是单田芳评书历久弥新的魔力所在。虽然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沉湎在花样翻新的外来时尚中,但有单田芳缔造的这个悬挂着娱乐招牌的“供血站”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心中播种希望呢?

  所有想要了解单田芳的朋友,所有喜爱评书的书迷,所有祝福我们传统文化的人们,让我们共同打开这本“好似一台大戏”的特殊评书,在心中轻合折扇,学一个单先生的招牌式微笑,也来一句“且听下回分解,……”

  《且听下回分解》读后感(二):人这一生难啊

  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没有人一辈子都走背字的,也没有人总遇见好事。好像股票,有起有落。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有人锦上添花,有人落井下石,还有人雪中送炭。这三种人最遭人记恨的莫过于落井下石的人了。难怪啊,“既然已经从村长变成三胖子了,就别在给当头一棒子了。”可是往往有些人就喜欢作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如果让我在这三种人中选一种,我愿意作那个雪中送炭的人。我这个人不能锦上添花,也不会落井下石,也只能作第三种了。

  在没有遇到磨难时候,你永远都不知道在你落难的时候,你周围的朋友会变成这三种人中的那部分。你最要好的朋友对你落井下石,请不要感到吃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交朋友是一辈子的事啊。如果可以自己来选择,我希望在年轻的时候经历那些磨难和痛苦,以获得患难之交。这样,在百炼成钢之后结出硕果。

  文革时期人性中的"恶“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产生了很多人间悲剧。人”善”的一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体现

  《且听下回分解》读后感(三):很好的书

  说起单老,那绝对是我童年以至于到现在一直的偶像级人物。上小学懂点事的时候就开始听书,没记错的话,听的第一部单老的书是《童林传》。那时候交通台每天上午8点半开书,因为还要上课,根本没时间听。可不像现在,课想不去就不去,去了也可以不听,看杂志,听音乐干什么都行。怎么办呢,就让我老妈每天给我录书,要是她上班,就让她到单位给我录,我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听。有时候听一遍还不过瘾,要反复听好几遍。记得童林传有一回讲童林败中取胜战胜泥小鬼陆横,张芳用麦门弩射伤赵明真。那一回翻来覆去至少听了4遍才做罢,10多年了,至今回味无穷

  回到这本书上,两百多页的书,居然两天的时间就读完了。据说早先曾经出版过一本单老的传记,那本书是根据他的口述录音整理出来的。而这本书又是在那本书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所以整部书骨子里就是部评书,一旦读起来,便再也不忍罢手。

  和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人一样,单老一生坎坷,虽说因为是当红艺人收入不菲,但基本上该受的罪也都受过来了,什么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被打为现行反革命,游街,批斗,下放劳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辈子净倒霉了”。这些就不表了,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是单田芳?全中国这么多人,职业的,业余的说书的也有很多,农闲的时候,估计不少人都能在小院里讲上一段吧。要说这么大的群众基础,为什么只有单田芳最红,为什么单老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人了说书了?

  不可免俗,单田芳先生是个天才,他出生于曲艺世家。五岁的时候,因为调皮没发管教,他母亲只好将他带到茶社里听她和父亲说书,没想到,只听了一遍,单田芳就将母亲的书连带表情身段都学下来了。但天才不是单田芳先生的全部,仍然不能免俗,他异常勤奋,勤奋到一天除了睡觉,不是在听书,就是在琢磨书,要不就是在去听书的路上。以至于在他下放劳动期间,闲暇时仍在背书。如今,年过七旬的单老仍在会在凌晨起来录书,背书,创作新书。

  上面这两条似乎是所有成功人士的共性,但是,对于一个评书演员来说,单老的传奇经历也为他的评书增添了不少色彩。前面提到,单老曾经有过非常凄惨的时候,于是,在他的书中,我们听到了秦琼卖马,听到了童林雪夜遇高人,听到了薛刚狼狈逃出长安城。在十年浩劫中,单老有亲眼目睹了多少人面兽心,多少世态炎凉,因此我们我们无数次在他的书中听到他中肯的评论:“在你风光的时候,不少人和你勾肩搭背,甜哥哥姐姐。真正当你落难的时候,马上就和你翻脸,甚至倒打一耙。”在他的书中每每讲道这样的白眼狼的时候,每个听书者都会跟着他咬牙切齿。而那些勤奋刻苦的人物,比如徐良,岳庭,圣英,最终都成为一代剑侠,这些人不都是单田芳自己的写照么?“做文做武我自己,好似一台大戏”。

  单田芳一生的坎坷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鲜活的艺术形象。而如今,我们能听到的说书的人手指头都能数过来,不少人感叹评书界后继无人。实际上并不是大家不喜欢评书了,而是现代人根本没经历过那种生活,没有生活,光照猫画虎怎么能说好书?又怎么能吸引观众呢?就好像你让一个独生子女听刘宝瑞的化蜡扦,让一个没住过胡同的人听高英培的钓鱼,或许他会发笑,但决不会从心里感到可乐而绕梁三日。听者如是,说者更亦然。因此,单老先生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马三爷说到了90多岁,单老还年轻哪,但愿还能听几十年单老的书。我都将是单老的铁杆听众。

  《且听下回分解》读后感(四):人生如书

  这个“人生如书”是套“人生如戏”来的。我相信说起隋唐里穷途末路的秦琼时,单先生跟投入真实的感情。不是感同身受,根本就是亲身经受。把年轻时和“新时期”之后的风光掐掉,单田芳的生命史能当成中国近现代史的活表本来看。

  把书过了一遍,单田芳遭过的难包括:家庭变故、大学退学、夫妻关系政治运动、“投降”(1968年4月13日午夜,投降给占领大楼的造反派)、改造、“现行反革命”、车祸下乡肉体和精神折磨、试图自杀、疾病、逃亡(1974年4月25日)。最后,直到1978年11月16日落实政策,才算正式“平反”。

  比起九九八十一难可能数量不够多,比起被人觊觎要吃肉,花样更繁多。这段的苦难,额外的收入是见识到了人性的凛冽。所有那些屋大维时代或者毛时代的告密、翻脸不认人之类的杂碎,都被他见识了。所以,说起翻脸不认人的阴毛家胤禛来,恐怕也是得心应手绘声绘色吧。很早听的《童林传》,就记得那段很悲哀

  另一个是艺人的收入,真是不得了。1950年代,他就买得起劳力士、欧米茄之类的名表了,那会儿可是三四百一块儿。他说第一部书是《大明英烈》,在1956年正月初三,鞍山市的茶社,挣了四块两毛钱。第三天,他用两小时挣到了八块多钱。第二部书就是《童林传》,在“全市最著名的‘宜昌茶社’”,“每天都不下十块钱”。说起挣钱多来,常香玉老太太一九五一年捐了一架飞机,据说180场义演募集了旧币十五亿,按货币改革以后的十五万算,一场要八百多块。对比起当时的物价水平可真不得了。不过戏也好书也好,是真正下了功夫,大家又当真喜闻乐见,配得上这“现象级”的物质奖励。

  估计他的好生活,也是日后被小辈们迫害的原因。这个“迫害”,不是平常简历时的含糊其辞,而是货真价实的打、踢,人格羞辱。书里写的都明白。

  聪明的剧务学他的嗓音,琢磨琢磨其实不怎么像,跟那个汪洋学马三立老先生差不多。单田芳那“倒仓”的嗓音,实在没法学,先连抽三天三夜劣质香烟可能有戏。爱评书,也爱名表,爱享受,也爱艺术。就这本书和其他访谈看,单先生的人跟书一样,没什么架子。他的武侠不像金庸老师小说一样睥睨庙堂,直接下里巴人

  《且听下回分解》读后感(五):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评书是一种隽永、浓郁的精神涵养,用这种特殊补品一勺一勺喂大的人,多半可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智慧的三昧。常言说:“读书明理”,而其实,听书也是教人向善、通达是非的。如果说白纸黑字记录的是庙堂、书斋里的人生大典,那么各种曲艺口传心授的则是流布坊间、通俗版的生存智慧。这种口语体的智慧能浸到中国人的骨髓深处。出版单田芳这样一位当代评书艺术大师的传记,对弘扬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当今中国的曲艺界,单田芳是极具代表性的曲艺大家,是民间艺术血脉的“集大成者”。上世纪末,单田芳“复出江湖”,“云遮月”式的嗓音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号称“永不消逝的电波”。“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当时单田芳评书已成为时尚性的文化符号。已故美学家王朝闻先生生前一度深居简出,单田芳的评书作品却令他称道不已,便通过学生,希望邀请单田芳“舍下一叙”。1993年,著名演员王刚出访美国,竟然在华盛顿的一家商店里,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歌星孙悦说:“单田芳老师是我崇拜的偶像,我是听着他的评书长大的。” 已故评剧表演艺术家赵丽蓉生前曾说:“一生之中,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单田芳。我很想跟他合作,他说书,我来演。”一位出租车司机则这样评说:“单田芳的评书不但吸引普通人,还能控制潜在的罪犯。只要是他的评书时间,想干坏事儿都来不及——了不起吧?一位评书大师还带降低社会犯罪率的。”目前,单田芳的评书节目覆盖全国400多家电台、电视台,直接听众达3亿多人。他所录制的评书作品约计109部,如果每天播一讲,可以连续播放30年。

  《且听下回分解:单田芳传》经单田芳先生亲自授权,由青年作家、《河北日报》资深编辑张继合倾心打造。全书用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和鲜为人知的素材,以章回体的评书体例,演绎了评书大师五十载艺术人生、七十年人生智慧,使数以亿万计的“评书迷”和“单田芳迷”得以翔实、生动地解读当代“评书大王”的传奇人生,包括解放前后单氏曲艺世家的兴衰内幕、单田芳多灾多难的少年时代、被迫从艺一炮走红的趣闻、被误判为“现行反革命”下放农村的苦难、为谋生路“戴罪潜逃”的迷惘、东山再起世态炎凉的遭遇、六十下海升沉不定的“北漂”生涯等。单田芳先生表示,希望这本新书能够成为听众、观众以及广大读者了解自己的一个最权威、最完美的版本。

  本书由邓友梅、汪景寿、姜昆、赵丽蓉(已故)、孙悦等多位文化、文艺界名人鼎力推荐。相声名家姜昆为本书作序称:“张继合先生新著的这本传记作品――《且听下回分解》,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方位地再现了单田芳先生七十年的艺术人生。这是一座相当宝贵的‘精神富矿’,亿万‘单迷’可以穿透七十年不散的风云,重新审视大幕后面那本色的单田芳。”

  老酒沉香, “评书迷”、“单田芳迷”们可以一饱眼福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