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南水北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南水北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7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南水北的读后感10篇

  《山南水北》是一本由韩少功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南水北》读后感(一):站在村边看风景

  韩少功大名鼎鼎,我却从来没读过他的任何作品。对中国的当代作家,真的一直很难提起兴趣来。

  他的《山南水北》一书,是一位朋友推荐给我的。他说,读读吧,以你的个性,一定会喜欢。他如此肯定,让我心动。好朋友推荐的书,我一贯也是要读一读的,喜欢的,就归入“有缘之书”。于是,买了来读。

  果然是我喜欢文字,喜欢的味道。又一本“有缘之书”。

  韩少功在都市打拼多年后,归隐湖南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写出了这部记录自然和农村底层生活的散文集。无论内容还是文字,都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质朴,同时,又有着历经世事思考者对中国当代农村现实的反思和对底层民众人文关怀琐碎中有温情平淡中有深刻幽默中有思索,怀旧而不沉溺,批判而不片面。每一个对简单自然的生活状态有着向往的人,都会喜欢。

  由于是生活的琐碎记载,所以,书中的景色人物都有延续性,给人的感觉,更象是一部记实性的长篇小说。景色是一年四季不停变幻着的,南方农村的自然风光作者笔下,让人向往不已。但我更感兴趣的,还是那些生活中实在在的人,那些可敬可爱有时又可笑农民。常来家里坐坐的邻居贤爹与庆爹,船老板李有根,爱谈国家大事天下大事的意见领袖绪非爹,村长莫求,用青龙偃月刀法剃头的何爹,有些说不清的神通的笑大爷和他那让人哭笑不得爹的,空山顶上的私奔男女乡村点炮手华子,挖土机师傅老应……一个个人物,在作者看似不经意笔墨中,活灵活现地走出来,让人看到了一幅当代农民的群像。他们的性格中,有农民的勤劳朴实,也有农民的狡黠算计。他们的生活中,有农村纯朴的世故人情,也有看似不合法却合乎情理的灵动。这样的农民群像,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了。

  韩少功无疑是热爱农村,理解农民的,但我觉得,并不能由此就说韩少功已经写出了当今中国真实的农村现状。有人说,看了韩少功的作品,觉得农村生活很有趣,农村人真是诗意地生活着的。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读者的误读,也是韩少功的笔下,对农村生活有所美化。我在看作者所写的湖南农村的生活时,脑中一直在想着我所知道的农村生活,我觉得,韩少功眼中或者笔下的农村生活和人物,其实是有所过滤的。这种过滤,并非故意,亦非粉饰。幸福总是爱将自己放在阳光中或显微镜下,而苦痛,却大多是隐秘的,深层的,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更无法用文字表述的。何况,一个功成名就的归隐作家,衣食无忧,在农村也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一切,即使以一个优秀作家的体察力,要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农民的痛苦悲伤谈何容易?其实说到底,即使归隐了的韩少功,也是以一个都市人的眼光,从高处俯瞰农村生活的。这种俯瞰,犹如站在村边看风景,看到的美总是多一些。

  归隐,真是一个诱惑人的字眼。但曾经走出去看世界的人,真的归得了,隐得了吗?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韩少功在他喜欢的农村继续归隐下去,写出更多更好的山水笔记来。同时,也在考虑,要不要读读他的其它作品?我那座面山而居,已经无人居住的房子,要不要一直保留着,等待将来也许也会有的“归隐”?

  《山南水北》读后感(二):韩少功的温情

  无目的读书,散漫自在。韩少功的《山南水北》就这么着落入手中。先前我对它存有较高期许,失望却不能不免,其实这和书本身无涉,印象先入为主往往导致落差。

  我从开篇看韩少功一头扑进八溪垌乡村这幅画框里,不说别的,那份经济基础带来的上层建筑显而易见,功也成了,名也就了,两层小楼说盖就盖了,所谓回归乡野的自由从容,怎么着也少不了诗意的基调。眼热之余我有点悻悻然,酸葡萄心理作怪。也是,在城市里盘桓的人们,有多少可以心满意足地在城乡之间辗转来去?!

  韩少功的文字初看不怎么经心,摹景状物甚至有些粗疏。第二天我改换帕慕克的《白色城堡》,细节足够,可惜情节,看到我眼晕,二道“翻”问题,没办法,还是本来面目的汉字看着省心,又拿过来《山南水北》,一篇《时间》写的细而透,“时间是我们的生命,却是一些看不见的生长和死亡,看不见的敞开和关闭,看不见的擦肩而过和蓦然回首”,读的人心惊。《雨读》里的情态好象置人于真切的乡间;《秋夜梦醒》里的那个夏天也还在充满蝉鸣和绿荫吧……文字的契合只需一点点机缘,推翻初看的印象,韩少功笔底的温情随之释放。同样写乡野,李锐带着杀气和血腥,意在极端里凸现观点。韩少功平和、随性,冷静观察,温情记之,关照里有思索,火候里显距离

  真正的乡野存在于一些人的想象里,也只有想象里的乡野才是世风纯净的,逍遥自在的,无拘无束的,其实这不是乡野,只是舞台上的戏,演给人看。我说乡野是个大杂烩园子,闹腾腾,热哄哄,精彩的人,精彩的事多的很,它不隐着躲着,而是象喇叭花在枝头的招摇,真切又普通,没人采撷,等到太阳升高,露水蒸发的同时它也焉了。韩少功来了,是个有心的采花人,一朵朵,人或事,在文字里摇曳精彩,苦的、善的,真的、美的、现实的和虚枉的。

  真正的乡野生活,苦是基调,累是常态,闲人最少有,谁闲谁没有好日子过,这个道理很简单,农人们都明白。这里的生存压力不象城市通过节奏去释放,而是通过一些人想象起来诗意的劳作,年复一年的劳作,无可逃遁。韩少功的劳作是劳心后的消闲,还好,他没表现出太多矫情,还好,他笔底下有份不隐恶、不去真的温情。

  《山南水北》读后感(三):感知和苏醒

  愿意像书里的贤爹、谷爹他们那样称呼他为老韩,真是越来越喜欢韩少功了。这是一个极为自省的关切人的生存境况的作家。

  借用他在开篇的语气,我也是一眼就喜欢上这本书了。晚上读它的时候,常常在忍不住笑出声来,太多的段落闪烁着机智。寥寥数语,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乡间人物跃然纸上,在那些时空交织的情境,一些特异的行止不再难于理解,诸多形式方法也找到了经验原点。但这并不是一本纯粹的乡间散记,那些描述酷刑和杀戮的章节会让你倒吸一口冷气,平静的叙述背后,隐匿的是孤独苍凉和悲悯,因为萨特已为我们指出:他人即地狱

  在很多篇,他常常写到一个人独处的情景,甩掉小狗,四处闲转;游泳,被鱼咬了脚趾头从痒痛中惊醒;对着一件旧家具怀想;踟躅在知青时代走过的路上,走进天黑,直到敲响当年某个乡友的门,报上自己曾经的绰号,而对方已经瞎了眼睛。所有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存在,体现了一个人的担当。正像他在书中透露的那样,当初他没有选择进京工作而是甘居海南,直至安处家乡,他的选择实践了他对佩索阿式的个人主义所给出的分析:拒绝了向外贪求,走向了自我承担。

  我并不清楚先生思想历程,但透过书页中点缀的那些劳作、乡居静物和野景的照片,以及他在数本书中提及的西谚——“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可以隐隐窥见这样一线思想的牵引,援引伯林对乔治.索雷尔的评价来说明这点似乎颇为合拍:“‘一切活着的东西都在抵抗’。...对于试图减少他的能力,剥夺他的独立性和他的尊严,挫败他的意志,毁灭使他可以有独特的自我表现的一切,使其变得整齐划一失去个性、单调乏味并最终消失的每一种力量,他都进行抵抗。人只是在自己的劳动中并通过他的劳动,才能生活得完美,而不是通过屈服于外在的压力而获得消极享受和平安全”。关于此,韩少功在那篇《开荒的第一天》中对投身劳动的近乎宣言似的描述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他写道:“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耙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冽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自此,他“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潜入民间底层,成为一个“能动的存在”(索雷尔语),通过大量亲历的事实,寻找这个世界部分理性。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清醒认识到,籍由直观的道德意识和身边的生活经验,他所力图恢复的赤子般鲜活感受力,决不意味着反智,这其实体现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品格,他一贯的形单影只坚持和抵抗,以及这个知识分子走出书斋、走出都市,接近自然,寻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执着努力

  从马桥词典到暗示,再到这本山南水北,韩少功致力于通过这些条目式的叙述,在言词之外,从被删节之处,还有那些被忽略的面孔,来表达他眼中的世界,也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他所理解的世界。在文体上,很难说清这些缺乏清晰联续的篇章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正像书的夹页所介绍的那样,这是跨文体的叙述。除了这些,始终不变的是文字的洗炼,以及沉浸于本书的阅读所带来的巨大快感。这些长长短短、凌厉而又温厚的文字,作为来自实践的苏醒和救赎,多少复苏了我对生活的基本感知。

  《山南水北》读后感(四):思想着,行动着的韩少功

  首先我得为这本书点赞,因为这是作家中的第一位下乡种地,到现在已经16年了;本书是在种地的第六年出版的。

  里面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在福冈正信《自然农法》这本书里,也有类似的话:“农业是为侍奉神,接近神而存在的,它的本质也就在此。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神便是自然,而自然就是神。”由此可见韩少功,是在劳作中也在思想着,是与众不同的作家。

  《山南水北》里也有不少故事写的很稀奇,但作为随笔集,作者不可能去虚构这些内容。就我而言,我是相信这是真的。在我眼里,万物都有他灵性或神性的一面(这样的事情,我也亲眼见证过),这也告诉我做人的悠着点,低调点,谦卑点。

  当读到最后,来了一篇《南方周末》记者芳菲采访韩少功写的一篇文章《“次优主义”的生活》。读完以后,感叹:此乃“画龙点眼”也。他不仅仅在观察乡村,在体验乡村生活,而且还在思考乡村凋敝问题,在思考乡村建设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给韩少功冠一个有意思的称谓:作家中的乡建派。

  《山南水北》读后感(五):乡村生活仍然不能吸引我

  上学时读马桥词典、小题大做的时候很喜欢韩少功,马桥词典描摹了很多苦楚的情境,朴实思维简单的农民种种无法道出又不为亲人朋友理解的委屈失落遗憾。有人因这本书的结构形式而说韩少功抄袭,引起不小的风波,我就呵呵了,如同今年的夏洛特烦恼抄袭风波,如果黄粱一梦重生桥段算抄袭,那晋江文学网的穿越、重生、魂穿、修仙,每个标签类的文章都算互相抄袭。后来看小题大做,觉得韩少功更偏向一个社会学的思维,看不惯左右的线性思维和偏见,讥讽某些人或愚蠢或处心积虑的或随波逐流的为既得利益鼓与呼,信誓旦旦如杜鹃啼血般指出的道路又进一步抛弃了被时代所忽视的阶层人群。当然过去了这么多年,时代变化,书中许多观点得到印证,也有很多矛盾已经解决或形成了新的共识。

  其实我并不十分喜欢这本书,也是源于前两本书。首先,马桥词典所描绘的乡村生活,让我对乡村紧密的人际关系产生了很多忌惮,虽然热情亲切讲究礼数的,但是又是要互相干涉、不时打量、无数闲言碎语,又总用道德掩盖嫉妒、欺压、贪财的关系模式。其实人际关系都是这样的,但如同书中所讲,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没有人认识你,关门自己在家,不用和别人交流,城市聚集了巨大规模的人群,这种规模也使得人群无法建立时刻环绕的关系网,总是可以喘息,可以低头走路,不用打招呼,不用看别人干什么不用被别人看。其次,我喜欢韩少功当年在小题大做里不断的播撒干货,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等等,而据这本书作者归隐的初衷,是认为目前人们广泛接受和传播知识的方式缺乏实践的基础,是脱离了自然与现实的语言和符号。对此,我并不信服,高中的时候物理学的好,因为觉得摩擦力阻力在现实生活中很好理解,尤其讨厌化学,感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别人杜撰出来蒙我的,但想来总归是自己智商有问题吧,应当在理论实验间建立抽象的理解,而不是否认理论的价值

  《山南水北》读后感(六):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反应,非常贴切生活.

  一本书看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做着对于他的三毛的描述他的妻子由最初的狗的讨厌到最后

  对三毛难以割舍的敢情.

  我想到了我家的那条大狗,它甚至没有一个名字,从我小学年级开始家里就有了它的存在,伴随着我的成长,它也一天天的老去,由于学业大多数时间它还是和母亲一起.

  母亲已经把它当成家里的一员了,从小它就爱抓老鼠只抓不会吃,它喜欢把自己的战果拿出来炫耀放在客厅显眼的地方,母亲这个时候就开始斥责它,它也好像做错事情一样甘愿被母亲骂.它陪母亲一起下地上山,是母亲的好伙计.

  去年的一天早上它悄悄走了,没有在自己家里老去,而在外面,第二天父母找到它的尸体以后悄悄的把它葬在自家的菜地里.

  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山南水北》读后感(七):画框中的诗意人生

  街头华灯初上。

  宽敞平直的柏油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远处的的高楼耸立,在夜的阴影下显得面目狰狞。金碧辉煌的星级酒店里小提琴余音袅袅,五光十色的歌厅舞池里流行歌曲嘶吼咆哮。人们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地段,时而优雅时而放纵地享受生活。男人女人们不知疲倦地舞动着肢体,纸醉金迷,灵魂却在空中四处游荡,无所附丽。

  “生活到底是什么?”

  终于,有些疲惫不堪而尚还清醒的人忍不住发问。

  生活,或许是用之不竭的存款,或许是徘徊于温饱线的柴米油盐,或许是高雅绮丽的小夜曲,或许是墙上画框中的田园风景,就当许诺给未来的期票。

  这个追求经济效益的年代,城市一步步逼退农田的防守线,钢铁鼠流如同瘟疫蔓延,知识正在脱离实践大规模传播,没有人还会记起在那一望无际的田野中,呼吸着麦浪的金灿香气,聆听着鸡鸭的喋喋不休,注视着瓜苗的幼嫩青绿;更没有人怀念泥土的芬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山水田园,已然成为殿堂之上的桃花源,渴望不可及。而韩少功,选择纵身投入这画框,伸手去追寻画框中的诗意。

  (一)劳动回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众人皆醉我独醒。韩少功就是有着一种超凡脱俗的诗人气质,在生命的长河中逆流而上,找寻他记忆中温存的如画风景。八溪峒平静深邃的湖水,让他想到了古代英雄好汉落草的情节。古代的好汉们,浪迹江湖,隐居林间,虽为草寇,乐在山水。这种情绪跨过了时间的维度,与韩少功建立起超时空的链接。

  曾几何时,他还是乳臭未干的小小少年,和同龄好友一样,渴求成为革命的火车头成为知识分子,一心只求逃离他羞于抱怨的农村,扑去城市去追寻自己的心中的梦。然而,人生便是这样,几度花开花落,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在他看到失业的工人,失地的农村,城市在卸下伪善的面具露出奸佞的脸,他开始萌生退意。误落尘网中又迷途知返的他,面对朋友的质疑,他反问有何不可。尽管这一次不再有人相约,他还是一意孤行,提上行囊,回归乡土,在田间劳作,去寻求生命的本真。在他的执念下,终于走上了人生的一次孤独的人生旅行,寻找自己的最深处的灵魂。在乡村的泥土芬芳的浸润下,他记录着,思索着,一次次追问人生,一遍遍探求社会,将对个人生命的体悟,执着地扩大到对人类社会的思索。这也是《山南水北》最大的意义所在。

  久在樊笼的韩少功,回归了自然,如同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返回家乡,重温大地母亲的怀抱,总是用深情、欣喜的眼光看待世界。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劳动回归。韩少功寻找灵魂的方式,飘荡的灵魂定居之路,是在田园劳动。他的笔下记录了很多劳动时候的观察,体会以及哲思。逃离了城市鬼映眼般的天空,他眼中乡村诗意盎然,温婉多情。在他的眼中,“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温婉而多情;草木“有超强的侦探能力”,心性各自不一;瓜果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害羞而胆怯;大公鸡享受着“幸福和腐败”,骄傲又绅士维护着鸡圈的和平。时而为小红点的遭遇愤懑不平,感叹“他鸡即地狱”;时而清晨听鸟,说“只知道无鸟之憾,却不知道多鸟之愁”。他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去感受去欣赏这片久别重逢的净土。回归自然,在田间劳作,披星戴月,享受月光的恩泽。他聆听自然界的声音,将个人感情融入山水之间,笔下的景物和生物,灵气而隽秀,美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山水田园的五光十色,正是在外游子对于乡土最直观的感受最直接的回归。

  (二)精神回归:生态意识的觉醒

  然而,韩少功这位游子并非完全沉醉于母亲的怀抱,他仍然保持着一贯常有的清醒,审视着这个他所追寻的世界。他这一次旅行,并非只为美景而来,更多的是一次文化寻根之路。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少功便提出了寻根文学之说。在《文学的根》一文中,他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植于民族传说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而寻根文学的真正含义,“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谦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地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因此,韩少功的寻根之旅,亦是一次追求传统化背后的灵魂的旅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南水北》的许多篇章都透露着这样的精神气质,因此,有人认为韩少功是当代的陶渊明。的确,韩少功既与陶氏隐逸的思想一脉相承,但同时又有所超越。陶诗文字和技巧上朴实无华,却清新自在,思想层面上虽然具有丰富的生命意识,但多数是体现自身的人生追求。而八溪峒乡土绮丽风景,被韩少功描绘地有声有色,在给韩少功带来内心的慰藉之余,也引发了他对社会的思考。韩少功首先肯定了乡村的智慧与哲学,赞美了乡村的淳朴真诚。杀猪佬兼营卫星电视安装,对卫星台如数家珍,专业技术过硬,收费低廉;绪非爹语出惊人的政治时评,语言通俗却道理深刻,见地独到;板栗园里“一块钱一摇”,体现园主的大方与真诚;何爹青龙偃月刀的刀法纯熟,坚持自己的传统理发方式,拒绝时髦赶趟;其次,他又思考城乡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做出了批判。《笑脸》一文,他欣赏农村笑脸的恣意妄为和桀骜不驯,对城市整齐划一的微笑嗤之以鼻;《准制服》一文,嘲笑讽刺了现代社会认为西装是富裕高贵的表现,当下国人盲从西方,不分场合的穿着实则反应思想水平与物质发展不同步。《气死屈原》中,令人苦笑不得的村民,只能让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豪华仓库》的形象工程,花拳绣腿只为满足主人的虚荣与攀比。

  韩少功对陶渊明的超越,还体现在他强调了的生态意识回归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提倡理性精神,推崇科学的年代,毫无意外,作为城市中的一名知识分子,韩少功自然而然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信奉科学的教徒”。然而在尚未“被城市化”的农村之地,依然流传着许多奇闻异事和巫术偏方。《山南水北》中不少篇章都记载着这些故事:相传村口疯树里住着树神,昼立夜伏,树吼阵阵。庆长子在领头锯倒村口的疯树后,为求平安总把蓑衣反穿,帽子反戴,砍树人的后生们也相竞模仿,换上奇异的装束(《村口疯树》);身怀高超医术的塌鼻子,有种黑药丸,“几乎能包治百病”,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旁门左道”,不仅会治病偏方,甚至可以预言,仿佛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塌鼻子》);船老板有根是个业余萨满,常被乡亲邀请去解决难题,大母鸡受惊了不肯会鸡舍,他烧了张纸条念念有词,母鸡便自动回到了笼子(《船老板》)。像这些玄乎其实的乡村故事,多少缺乏科学依据,但确实是存在的。显然这时候,仅仅用科学解释是没有说服力的。科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科学还是物质世界的产物。他要求我们学会理性思考,学会用数据去量化,用真理去衡量,然而我们却在这样对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丧失了感性。一旦科学的虚伪与谎言被揭露后,就会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空洞。正如韩少功在接受芳菲采访时候说道:“理性主义非常脆弱,一不小心就滑入虚无主义,似乎人什么也不能做,怎么做都没有意义。”韩少功是一个先觉者,已经感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思想空洞和精神危机。面对乡村的一些传说,他选择不求甚解的态度,用感性的思维去体认世界,从而诗意回归于乡村,也是一种生态意识的觉醒。

  (三)回归中的精神追求

  很多人说韩少功并非真正的农民,也从未融入之。因此他的作品或多或少会对乡村事物择优而录,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但韩少功本身的目的并非是成为一个纯粹的彻底的农民,而是让心得到休息。这种休息到底是不是一种心灵的逃离,我看不见得。《回到过去》中说道,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上帝在基督教文化中是倡导爱与救赎,在上帝面前保持虔诚,忏悔罪过便能得到拯救。韩少功虽然承认他确有“逃离的冲动,虽然这次便不再有人相约”,但同时已经很明确地说了:“这与上帝没有关系”,意思就是说,他并非在城市受到创伤吃了苦头受了委屈便逃到乡村,祈祷在乡村这个“上帝”的庇护下,得到内心的安慰。其实就是对世人认为他逃离的性质的一种反驳:我接近农村并非因为城市的推力。是的,城市鱼龙混杂车水马龙,人与人见不到真心,生活在物质圈中,人们可以毫无愧疚不知疲倦不懂反省的生活下去。因此,他“逃离”到乡村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城市没有上帝,失去了人性之美。相比之下,在农村能去伪存真,不管农村或和睦或钩心斗角,都比城市高筑的城府更为真诚而坦率。他不是逃离,恰恰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从实践和劳动“得到快意和惬意”,用感性思维去生存,得到精神满足。

  依旧是高楼林立,车流不息。人影攒动的城市中,乡间的韩少功,心中一片净土。在时代洪水猛兽的包围下,他选择叛逆与抗争,在叛逆中体现着追求,在抗争中体现精神气质。韩少功与陶渊明确实有相像之处,但是韩少功还有对社会的批评与思考,推动作品上升了高度。人们对情感的恒定要求,即是记忆。情感大多是守旧,欲望大多是求新。仰望蓝天,耕耘脚下,回归着记忆中的乡土,回味着画框中的诗意人生。

  《山南水北》读后感(八):怪力乱神

  我趴在床上一边看着《山南水北》,一边暴笑,里面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倒是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奶奶在夏天晚上总是一边纳凉一边讲故事,故事里也总是神神鬼鬼的,纵然是怪力乱神的,但隐含着人世间的道理,比如做人要本分,不可有贪欲,不可有害人之心等等等等。鬼神是什么?恐怕没人说得清,但鬼故事是讲给人听的,让你听不是单纯要吓你,而是要你能本分做人,否则自有报应相随。民间的智慧,老人的智慧,总是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同时,圣人的智慧也是超过想象的,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不论的原因未必是说不清楚,可能是不愿说给弟子乃至天下人听,因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否则,生了外心,正念衰,邪念主。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说佛经,因为这两天又把弘一解心经的书拿出来读,我想如若夫子可以等到西汉魏晋,等到佛经传入,恐怕也会于我心有戚戚焉,神佛要拜,但不要弟子追求神通,正是这一点上与圣人一致。如若不是如此,儒释道有怎能在日后合体,王阳明又怎会援佛入儒,有了阳明心学,熊十力,梁漱溟等人又怎会在儒学与佛学上皆有神通领会。

  《山南水北》读后感(九):扑进画框

  2000年开始,韩少功每年花上春夏两个季度近半年的时间,生活在湖南一个叫做八溪峒的小山村里。在那,他戴上草帽,穿上胶鞋,扛上锄头,开始了一种接近土地与五谷,经常流汗劳动,最清洁自由,最可靠本真的生活。经过数年的开垦,最后他丰收了。收获的是自己亲手开荒生产的豆角、冬瓜、茄子、空心菜等几十种蔬菜瓜果;是在农家火塘旁东拉西扯的民俗故事;是乡亲们的信任尊重;是对生命、对文化更深的思考感悟;是心灵上的自由与宁静。当然,还有一本清新怡心的八溪峒笔记——《山南水北》。

  生活在纵横复杂的城市里,许多人不堪疲惫,高唱过宁静自由的赞歌,也不止一次地发出憧憬乡村、向往田野的感叹。然而一切都是搁浅在心中的一个虚无的梦。而韩少功无疑是幸福的,他付诸行动,蓄谋已久的梦成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他果真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去了。

  画框里的一切草木人物皆藏灵性。瓜菜不再是陈列于菜市场上只为兑换钞票的呆板而陌生的商品,它们是带着大地的谕令来与你交流的使者,全都有着自己的心眼情绪,倔强而清高,可能因为你的指指点点,便羞死在地中。呆头呆脑的青蛙躲进田野里便拥有了高准确率的侦查智能,一旦田头响起捕蛙者的脚步声,前一秒还在呱呱乱叫的蛙群们一瞬间全部噤声。还有那些叫你又喜又恨的乡里人,他们的故事既平淡无奇又神秘有趣。塌鼻子神医有预言未来的特异功能;蛇贩子黑皮为了救中了蛇毒的嫂嫂,破了贩蛇人不能医治任何蛇伤的规矩,最后被群蛇围攻,毒发惨死;垃圾户雨秋死皮赖脸,胡搅蛮缠,却在赌桌上欠债必还,可歌可泣。

  这里的一切都在以其原始的魅力吸引着你,然而在追寻现代化的脚步里,它也会突然以一种尴尬突兀叫你啼笑皆非。当孤独的城市人频频回首,欲重归乡野的同时,乡村里最聪明最健壮的青年人却以一种最义无反顾地姿态向城市挺进。当作者换上一身的土布麻衣,脚踏解放鞋迈向田野时,却发现村里的老农们一身西装革履地忙碌在挑粪、打柴、喂猪的路上。

  对于一切“跟着城市走”的乡民而言,一个城市人回归乡里的举动多少有些奇怪,不是受了什么处分,就是精神不正常。作者在八溪峒的生活经历了被乡民们怀疑,到交流,到容纳再到信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作者与乡民们相互磨合的过程,更是城市文明与乡野文明相互磨合的过程。而在磨合过程中诞生的《山南水北》注定不是纯粹的田园作品,它身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城市味道,且渗入了作者对两种文明相融相生的思考。

  《山南水北》中所有的故事都带着乡土浓浓的青草味,还有一股子泥土的神秘芬芳。这是一本令人爱不释手,读来忍俊不禁的清新小品。每一位渴望宁静自由的朋友在读罢此书后,心中都不免蠢蠢欲动,想要立即归隐乡野,从此与草木鸟兽逍遥为伴。(文/曾为)

  《山南水北》读后感(十):一本不错的书

  读前面大半部分,和后面小半部分的感受其实是不同的。

  前面,作者一直在用很浓重的笔墨描写乡村生活的种种优越,而他稍带幽默的笔调减弱了这种厚重感,所以阅读起来不会很费力。但个人认为作者稍稍用力了点,但读完后面,作者的真诚之心一下子抵消了这种用力感,马上就使读者能够理解,能够从中找到平衡。

  而且尤让我感动的是,他对花草竟也有如女子般细腻的情感,这一点对一个男人来说实在不可多得。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做作。

  一本书背后的写作人,情感来不得半点真假,写作技巧的拙或优,对读者而言,一目了然。

  所以个人觉得还是本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