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士下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道士下山》的读后感10篇

2018-02-18 20: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士下山》的读后感10篇

  《道士下山》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士下山》读后感(一):由虚入玄

  本书采用系列短篇形式,分看独立成篇,合看又相互关联,每篇都写得很别致,人物命运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本有许多可写,却偏偏留白较多,给人无限遐想余地回味无穷。“武侠本是一种情怀,无须写尽,如三少爷的剑,虚刺一两下,对手便意会到自己的胜负生死。”

  人物和情节虽虚,但武功却相当扎实,并不像其他武侠小说只给出诸如“降龙十八掌”的华丽招式名称,或者只告诉你我练得是不可宣的秘笈“葵花宝典”,而是把武功要诀写得一丝不苟,从筋脉机理到肌肉运动,都纤毫毕现。

  本书前半部分相当精彩,行文颇具灵性,悬念设置合理,叙事别具一格,一直到查老板挑滑车达到了高潮可惜,何安下二次入山后就转到了另一个层面,聊斋、密法层出不穷,情节玄之又玄,练武也变成了结手印。作者已经腾云驾雾,留下读者在那里摸不着头脑

  最后谈一下对角色看法。何安下浑浑噩噩,随各色高人历遍红尘俗事,却未能得道,这似乎契合了当下读者的心理挣扎于当下,却又不安于当下。

  《道士下山》读后感(二):一下青山万里愁 何处安下一武者

  我现在看书基本以消遣闲书为主,其实心里还是有一点点浪费光阴浪费生命的自责的,如果书又不好看那更是痛苦,就是双倍的自责了,所以在选书时一定要选择能抵消这种自责感的,不好看宁愿不看,有时一本书看了几页不好看就扔到一边去了,不必吃完一个鸡蛋才知道是坏蛋,尝一口就知道了。

  徐皓峰是我喜欢风格,应该不会浪费我的时间

  看到《道士下山》纯属无意,全因徐皓峰的名字引起我的兴趣,此人是《王小波门下走狗》的几大门徒之一,以前看他的《流氓家史》差点没把腮帮子笑僵了,所以看到他的新作《道士下山》先以为也是一个路数的,一看才知道是属于武侠小说——介绍说是硬派武侠,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硬派武侠。

  武侠小说看过不少,古典的《七侠五义》、《小五义》、《儿女英雄传》,现代的《江湖奇侠传》、《卧虎藏龙》、《蜀山剑侠传》,最多的还是现代新派武侠,金庸、古龙、温瑞安、梁羽生、黄易、陈青云、卧龙生、基本看过了,觉得已经没什么武侠可看了,只有前两年看过台湾九把刀的新武侠《功夫》还有点感觉

  《道士下山》确实好看,内行人写武侠加上有王小波门下的风格、语言故事本身也引人入胜,小说想不好看都难。等不及买的书到先在网上看,看到中途断了(商家的诡计),好在网上购书送书速度快,第三天书就到手上了,连夜看完,除了当年上学时班上多人传阅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时有过,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夜以继日的读书了,好在书并不长。

  开头毫无特别吸引人之处,民国期间道士何安下(哪里可以安得下的意思)耐不住山中寂寞,跑下山来,不料却连碗饱饭都混不上,从遇到药材铺老板开始,他的人生也因此永远改变,像走进一个迷宫,故事愈来愈奇诡,愈来愈复杂,愈来愈魔幻,迷越来越多,情节越往后越出人意料

  请看一些出场人物:

  查老板:享有“上海第一扮相”的京剧武生,遭夺妻之恨,与两条狼狗同关了七年而精神失常,因身怀古战场长枪绝技,被放出迎战日本长刀武者,获胜后以京剧《挑滑车》的手法,挑了仇人的轿车,得以雪恨。

  彭家七子:太极百年一遇天才,但因是外族女子所生,不能继承掌门,遭遇兄弟相残后,远走海外另立门户。

  柳白猿:武当山剑仙传人,因怀疑师傅对自己藏私,愤而出走,走上武学邪道,但他发明的邪术,却击败了来中国考察剑仙的日本忍者。

  大痴:晚清最后一批官派留美童生,自小受西式教育,却想以神通拯救世人,自称达到等佛之力,为中统高层作顾问,最终事败法破,受到中统特务全面追杀。

  罕拿:以双腿残疾之身挖地道逃离监狱的青海高僧,被来华的纳粹党卫军考察团认为有德国神族的血统,要对其进行生物试验,于是他开始了又一次潜逃。

  ………………

  开始还是典型的武侠,太极拳、形意拳,师徒之间、同门之间的江湖恩怨争斗,与日本明、暗柳生武者的比武,中统、日本间谍、纳粹等各种奇人异士不断出现,出场人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来得快也去得快,出场往往不出几页就非死即隐,然后又是新人出场,虽有些天马行空,写的还算是有因有果,起承转合水到渠成。听他书中人物讲一些武功要诀、江湖逸事、刀兵奇闻也是酣畅过瘾,中途虽然也穿插部分奇闻,比如王羲之书法原是枪法,史料记载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原始很高的武功;岳飞留下的《武穆遗书》原是形意拳的镇派之宝等等,到了后来突然就冒出青海活佛显神迹,连八百岁的狐狸精都出来了,成了聊斋了,越往后越奇幻,什么老虎精、灵芝精、佛祖全出来了,连青楼门后的癞皮野狗原来都是佛,也不知该说“见鬼”还是“神了”!何安下与这一般形形色色人物遭遇,机缘巧合成为一代武功高手,到最后话题转到天子轮回转世去了,而且随着上海淞沪会战开始就断掉了。

  我觉得还没写完,因为记得哪里介绍后面还有何安下枪挑日本坦克的壮烈之举,等着他把书写完!

  书后附录的是《道士下山》的前传,而且前传多年前写的,与本书风格迥异,文字当然不如本传文字干练、老道,读起来也不够流畅。

  书评称本书为硬派武侠,是内行人写武功一招一式都是真功夫,硬功夫(原来这就叫硬派武侠),往往是刀光火石间胜负生死立判,不像金庸他们的武侠小说中的招数都是编出来的,动不动斗上几十上百回合的花架子。作者对太极、形意门武术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对其渊源、精要都算说道说道,因作者曾拜形意拳传人李仲轩为师。

  他还有本《逝去的武林》就是根据他师父李仲轩口述整理成书的,记录了近代武林事件以及唐维禄、尚云祥、薛颠(李仲轩的师父,他们在武林的地位与当时张大千与徐悲鸿在美术界的地位相当)等老一辈武术大师思维意识,以及区别于西方技击、为中华独有的武功训练体系,揭示中国武道的无上境界其实就是“禅”的境界,这本书还没时间看,有空找出来看看。

  《道士下山》读后感(三):不是武侠小说,是神秘文化杂集

  这本书,若是作为武侠小说,确实读不下去,但当作《酉阳杂殂》式的神秘文化杂集来看,就挺有意思

  《道士下山》简直是中国古代神秘文化的普及读物。网上评论,作为一本武侠小说,《道士下山》前一半写得还算精彩,后一半简直不知所云。我相信,作者(徐皓峰)提笔时也许按武侠来写《下山》,行文之中,他无法抑制自己对古代林林总总的神秘文化的渴望,于是把武侠变成了神秘文化的杂集:太极拳、形意拳、道术、禅宗、藏密、世家传承、刺客武术、周天子相、狐仙、秘传手印...糅杂了这么多作者也一知半解信息,故事必然变成了不知所云的堆砌。看到后一半,我只好说:玄而又玄。

  值得赞赏的是,徐皓峰用严肃态度来记述这个近乎荒诞的故事,试图合理地引入每个“玄而又玄”,也试图把每个“玄”讲完整。而且,他选择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主线:无论这些传统的玄妙多么强大,在中统的情报网和机关枪面前还是不堪一击。这条主线之下,是世道巨变,古老中国不知何以延续的无力和悲哀

  《道士下山》读后感(四):道士下山俗尘翻

  不知道我第一次在书店里翻开这本《道士下山》,是看中了哪两行字,只记得当时觉得若错过此书便有扼腕之虞。

  和别的武侠小说不同,这部书写得很实在,众多角色,飘然而来飘然而去,生死犹如朝露,符合江湖之中龙蛇混杂莫辨、一山尚有一山高的情况。这是其中一个优点,还有一个就是讲解武功要诀,不像别的武侠小说般把要诀虚化:或是推到某部没有几个人看得明白的武功典籍里,或是连角色自己也说不上来,再不然便是用几句话巧妙地搪塞过去了——该书确实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甚至具体到某条肌肉的活动上。

  不过,书里有趣的不止这些。

  太极拳在书里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中有些观点很令人好奇。彭家七子指自己所悟到的太极拳的修炼关键,全在于无名指这根废指上,到了汪管家出场,则进一步指出太极拳的巧妙之处,更提出“在琴中求太极拳,懂琴也就懂拳了”。我想了想,除了弹琴要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之外,莫非也包括了在弹奏古琴的时候,那所谓的废指在“打摘”的运动中,所得到的莫大的锻炼

  故事里最出色的,大概要数作者冷淡地透露各个角色对事物的看法。譬如一开篇说到主角何安下遇到同样曾为道士的男科小店老板,那老板毫不避讳地透露自己因禁不住情肉之欲抛开求仙生涯还俗的前事,其狼狈愚痴,因他的死显得愈发可怜。又如借狐狸精之口,谈及《红楼梦》写完没有这种千古疑题,那答案很有趣,云:“《红楼梦》已完,曹雪芹未死。他将后半部故事都添加到前半部里了,《红楼梦》有循环读法。曹公没有病死,而是如昆仑山修炼去了。他是坐船离开的,这在书中第一章明示出来了。”再如如松方丈以戏文点醒大痴和尚受染的“初心”,何安下为恶念所制的描写等等。

  诸如此类奇思妙想、思维开阔的情节,在书中比比皆是,前传亦无例外。那是一段与《好了歌》异曲同工之妙的话:“一个人吃又能吃多少,睡又能睡多久,衣服总要旧,女人总要老,谁能担保当官不会被贬,发财不会破产?名声不可长久聚会总要离散,将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在无知无识的东西上,是玩玩意儿,还是被玩意儿所玩?你们说的快乐都不能独立,有快乐便有烦恼……”

  这道士,不是个出尘的高人,他只是以平凡身心演示与我们看,人如何为俗尘所蒙蔽,如何方能令那颗随波逐流不能自已的心,安于当下。

  《道士下山》读后感(五):传奇与武侠

  《道士下山》是从道士何安下离开龙颈山道观,下山回归尘世写起的。

  这是开门见山

  离开龙颈山道观之前的事,如今成了前传。因写作间“有五年空白,文笔与内涵均变,再也联系不到一块儿。”的确,前传里虽讲了何安下幼年学医的故事以及入龙颈山修道的缘由,但行文拖沓,远不及正文的节制与隽永,而内容上则多涉及乡间民俗,与武侠传奇似乎也沾不上边。

  传奇是顶好看的。顶好看的传奇都是片言只语的。因为简洁,所以可供人捕风捉影添油加醋,而真实往往愈加隐匿其间。这个过程,就增加了传奇的神秘性,而这个神秘正是传奇好看的秘密

  《道士下山》的故事是从杭州西湖边开始的,在这里,道士何安下遇着了生命中的第一位恩人,一位开药铺的前道士,他收留了下山后无依无靠的何安下,让他避免行乞于街头的困顿。2章7页一过,店主死,何安下疑杀其妻,遂身陷囹圄

  这是开宗明义

  整部书后面的故事基本都依循这一结构发展,即何安下不断遭遇困境、得贵人相助、逃难或者身陷。串联这些事件的隐线则是尊严与生存的诘难和江湖恩怨情仇。

  武侠也是顶好看的。顶好看的武侠都是有风骨的。“风”是风范、是风节、也事关风月,“骨”是武道。因为有风骨,所以可供人瞻仰敬佩、洞幽察微,而人生的真谛往往愈加隐匿其间。这个过程,就增加了武侠的隐喻性,而这个隐喻正是武侠好看的秘密。

  在《道士下山》里,写得最精彩的、最好看的、最接近于传统武侠的故事都发生在杭州:有太极门彭家的内部之争,有中国剑仙与来华偷师的忍者的对局,有中统特务的暗藏玄机和“穿针引线”,有京剧名角的力拔山兮和情深意切……随后,因主人公何安下截杀特务首领而遭缉捕逃匿山中,作者徐皓峰的笔锋便随之一转了。

  这山中的一段(3年时光)多怪力乱神而近于妖,何安下还是那个何安下,但所经历者似已非人间之事。由平实的武侠而遁入这光怪陆离世界,多少令人感到些许不适。但也许这正是作者的苦心孤诣,因为当何安下三年后下得山来,文风便又与之前延续上了,虽仍有大痴的“穿墙遁身”,但大体是不脱离实际的描写。至于这山中3年,恰似练武者的走火入魔,又或者适逢(民国)乱世,而妖孽尽出,非以这狂人之笔不能不写出这末世之迷吧。

  “世上有许多事,你程度不到,便不可理解”,武林高人的武功对于常人来讲都是万难做到,在此意义上讲,他们都是“妖魔精怪”。

  《道士下山》读后感(六):真不觉得这本书很差吗

  看到这本书竟然有四颗星,颇为意外,通篇看完,真的不觉得这本书很差吗?

  虽然徐皓峰标榜自己写的不是武侠小说,但这部却和其他武侠小说有类似的主线:男主角有各种奇遇,不知不觉中习得一身功夫。

  我也就奇了怪了:各式修炼者都对自己的武功秘法珍而重之、秘而不宣,甚至不惜为之同门相残、师徒相杀(徐皓峰甚喜描绘武者的冷情,《武士会》里大篇幅写形意门师徒的狠绝,看得人心塞),却单单见了何安下,嘴就松得像裤腰,纷纷教给他一两句“意”(何安下的师父们更是不藏私啊,对,何安下有好几个师父呢,随随便便改投别派没关系么?还是因为他拜过的师父几乎都活不了?),在何安下愚钝未懂或者危难之时,还负责亲自指点或派人救助(彭七子,你既然都准备在越南开山立派了,证明比武之事并非十分凶险,却执意把大肚娇妻派往杭州指点何安下,你是不是sa啊),这些“慷慨救济”之人,既包括中年医师,亦包括江湖逃犯、世家子弟、中统特务、和尚道士、戏子、活佛、日本武士,甚至还有等佛之身、貌似黄鼠狼的青龙之类,而书里灵隐寺住持,竟会帮助何安下诱奸妇人,也是够了。

  除此之外,何安下也像开了挂的扫把星,那些指点他或帮助的他的人,多数死于非命,不是死之前教他,就是教完他不久死去(彭十三,你不是很酷地甩了句话“彭家的人是杀不完的”,咋转篇就被灭了门?),而他自个儿,怎么都死不了,杀了人死不了(不是那么多人见他从湖里跑上岸?)、挨枪子死不了(花钱买哑炮换他值不值啊)、遇见老虎精死不了(等佛之身把虎变猫是不是太任性了?)……好吧,也许这就是主角光环,不服不行。

  而这部小说又确实不同于一般武侠,主要体现于:太扯了!

  作者据说是武林世家,自身又有功夫底子,可能打小听多了各种典故传奇,所以小说中用了不少篇幅描写硬派武功的缘起、身法、步法以及各种玄之又玄的“意”,什么“日炼月炼”、“无名指意动”、字帖中含功法,琴韵中有高义等等,让人不明觉厉。当然这毫无问题,古龙小说中的大侠各个像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无父无母,连师父都不详,小李飞刀不也从不让人看清来去之势么,可是,徐大侠,你为啥不把这种硬功法一以贯之呢?

  小说前半部还会将各种所谓”神迹“揭秘,原来不过是心怀不轨之人的装神弄鬼,可中段之后,先出来了一个死人的幻象,既有影子又温热,让人辨不清是人是鬼,后来狐狸精、千年人参精、老虎精、等佛之身、长得像黄鼠狼的青龙(不是我瞎编,书上就这样写的!!)等等蹭蹭往外冒,甚至还有能让枪炮子弹拐弯、舔一舔就能让人断骨接续的癞皮狗……写作之时,被蒲松龄先生附身了吧,但也没人蒲先生的文笔啊。

  至于结尾,更是个大坑。我看的是电子版,显示看完时还以为自己下载不全,就多搜了几版,等看到纸质版目录,方知小说就是如此结尾的。真任性。

  总之,看完这本书,让我恨不得自戳双目,上次有这种感觉是看电视版的《盗墓笔记》。咦,不说了,堵心。

  《道士下山》读后感(七):这是结局吗?

  《道士下山》这本书很久就听说了,但当时武断的觉得应该是那种神神鬼鬼玄幻小说,不是我的菜,一直没读。最近看到《道士下山》的电影剧照出来了,想王宝强扮演的小道士应该是懵懂、淳朴又富有天资的吧,掀起了我想读的兴趣。

  开始读的时候,非常惊艳,觉得这应该是五星力荐的难得的武侠小说,可以比得上古龙了。徐皓峰的文字很有古味,善于留白,像中国水墨画那样,余韵悠长。他是电影学院导演系科班毕业的,有电影思维,一字一句,可见画面。 但最终结局太仓促了吧,虽说很多小说会有余音袅袅的结局,这个却是戛然而止,难道是再出第二部的节奏?不知道电影版要如何收场。所以,看过《道士下山》的读者,应该都有好奇心去看看电影版吧?

  《道士下山》读后感(八):极精彩的一本硬派武侠小说

  初看的时候,觉得很杂乱。一切能想到的能成为小说的元素,里面都有了。人物也非常的多。

  书后面附了一个主要人物的简短附注。第一位查老板,倒并不是第一位在小说里出现的人物。

  小说里第一位出现的人物,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何安下。何安下是一个十六岁的小道士,因为并非在山上出生,终于有一天忍受不了山中的寂寞,下到平凡人的世界里来。他先是被另一位比他先下山还俗并取妻生子的“道士”医师收留,在医师离奇死去后,自己不得已开始独立谋生。他的传奇生活里出现了许多传奇人物,有一代高僧,有太极高手彭氏家族,有修练猿术的各式柳生派系,有佛门的大师,青海高僧……等等。

  故事情节十分紧凑,人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最有趣的场面是,其中有一段写到何安下因为帮助查老板一枪扎死了中统大特务赵笠人之后,不得已到山中躲避。遇到了一个赶着三十几只羊的小孩儿。没想到那个小孩儿竟然一口说中了何安下的心事。何安下意识到那个小孩儿不简单。果然,那个小孩子不是人,已久练化身为人。他说”我两百年来没有伤过一个人,但今日实在忍不住了。……”说完,开始咬何安下。何安下本来已经万念俱灰,只想被它吃了干净。没想到,许久只感觉到一点痛,被搞得腻烦了,一抡胳膊把它打飞了。小孩惊了,说你有法力吗?何安下说,你一只小猫,我当然能把你打飞。小孩哭了,说我是一只老虎……

  《道士下山》读后感(九):道士下山奇遇多

  看多了传统武侠的人,都知道一个套路,一个人要想武功高强,必有一些奇遇,而这些奇遇,大多发生在深山老林、峭壁悬崖、山洞地牢。而这本书里这位道爷的奇遇却大多是发生在山下,入世而得奇遇,而得武功。单就这一点的设计,就让很多人看起来很特别。而情结上,视野更广,并不拘泥于江湖的恩缘,而是更普世的角度。书中对于武术的描写,现实可信,除了后面的佛法神通比较超自然一些,但这些并不脱离主诣。作者想要说明术与道的关系,这里的术,可以是武术,也可以是法术,不管是什么都不能脱离道而单独存在。武术没有了道,只是空把式花架子,太极拳也好,形意拳也好,能成为高手,都是要理解其中的道,甚至领悟了道,招式会自然掌握,真神奇。同样,法术也一样,拥有等佛之力的人,同样也入歧途,神通尽失,倒是从不显神通的老方丈才是大智慧,真神通。

  说是长篇小说,其实更像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作者在序中也说到了以写短篇的方法构长篇。这种方法,的确很讨巧。单拿出每一章节,都有让人称道的地方,掩盖不住的灵气。但做为一部长篇,却真是够松散,基本上没有什么贯穿始终的线索,每一章节的连接也不很紧密。当然前传部分的篇尾与之前的结尾有了应证,这点很妙,应该算是本书的唯一伏笔。如果把前传放到前面,可以猜想似乎小道士的一切经历,都是与司徒春夏这个高人有关。

  总之,这本书算是一本好书,众多妙处,无法道尽。绝对不是读过一遍就可以扔掉的小说,值得你反复阅读,不必通篇,随意翻一章节,就值得玩味。

  然后吐槽一下,这书也太稀缺了,亚马逊找到一本,开价289,还有一家,竟然开价3000块,这是要坑爹的节奏啊,淘宝了一下,貌似全是盗版。最后只好先找电子版的过瘾了。不过,随着陈凯歌改编电影,应该很快会再版了。

  《道士下山》读后感(十):那看的是什么呢

  徐。开风气。

  这是因为在徐之前,确实没有一种形成影响力的,能够顺利回归旧时代武术过往的文字途径。

  徐文字颇有特点。最开始那些年初心单纯,并无结集意图,故写的更加自然深切,很有风骨。自《逝去的武林》在《武魂》杂志连载,一时洛阳纸贵。对于很多习拳者,阅读其作品是一种很大的精神享受。当然,也会随之有很多的争议。作品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徐也以武术者的后人和记录者的身份,为人知晓。

  所以,谈徐的作品,无论其小说,还是口述历史作品,不能离开上面的这个前提。

  徐写小说。徐的小说有很多不美的地方。

  写小说有很多写法。有论文的写法,有广告的写法,有启示的写法。

  惟独没有“小说"的写法。

  读者习惯的,是一种逻辑周延、文字精当、结构巧妙的写法。换言,是一种非常庸俗的写法。当然庸俗的美,也是美。而且是很重要的美。徐的小说,不能达到这样的美,是遗憾的,也是不遗憾。

  因为他的作品另有值得尊重之处。

  或是他自信之处,恰在其不美,亦能感人。

  所以感人,是确能道出世上沧桑,武林代谢,拳中微妙,寂寞人情。徐文,从来少言一己的聪明,也是长处。

  《高术莫用》里有“杨柳青青杏花白,姑娘心思好难猜。说她有意绕着走,说她无意折回来”。认为此中或有最佳的文字写照。我初不信,也不遵此。如今渐渐信。

  世上多执著或是偏执、完美癖的结构观和欣赏习惯。不聪明的作品之于聪明的读者理性的读者,往往激发出一种抗辩。因为聪明人不要含糊或是残缺,当然他们也不要斧凿——所以他们要一种斧凿之外的斧凿。

  读者都是聪明人。习惯把事儿想透,把话说透,把理说明,把人做到位。喜欢把小说写的严丝合缝。

  这是正常人。

  按拳上说,也是糊涂人。

  徐是另一种写法。所谓拳谱的写法,或是信笔为真的写法。代天下难鸣者鸣,该换一副喉咙。进入历史的往事,不只有学术的方法——那是最为迂回和隔膜的。人们在这个方法之外,还有一千种以上的方法。甚至连梦寐,也是一种方法——建立起个体与往事的关联,达成体验。而这个体验的传达,又是以阅读个体的和书写者的经验的重合为条件的。无此,难有感动。

  不能传达真实的感动,还写的什么小说?什么诗?什么文字?能传达,还在乎什么指月的手指严密不严密,周延不周延?

  徐之口述历史《武人琴音》,文字精当,装帧亦好。但似不如《高术莫用》。而《高术莫用》多有感人精彩的表达,但又似不如《逝去的武林》诸篇气韵畅顺。人无机心,才得精彩。人无路走,才只顾向前。彼时徐未能通达,于是写下文字,代那些浸没时光中未能发出声音者发声,是一种很珍贵的巧合。

  徐之小说,《大日坛城》、《国术馆》,不如《道士下山》纯粹而赤诚。因为大概再那个时候,徐无路,不识通达,只是前行。

  徐浩峰的作品中提到,有个形意拳的前辈,却喜欢看人练八卦掌。哪怕是个小孩儿在练,也能兴致勃勃看上半天。

  隔着拳种,隔着生涯。不是看技术,也不是看水平。当然又不是看人 —— 那看的,是什么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