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雷雨》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雷雨》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4: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雷雨》读后感10篇

  《雷雨》是一本由曹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页数:1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雨》读后感(一):从此爱上话剧

  很早以前看过《雷雨》,

  只记得大概框架,

  不记得具体内容。

  前天在天津人艺的光华剧院看了话剧版,

  赞一个!

  之前也看过话剧,

  但是记忆不是很深刻了,

  貌似是小时候,

  学校组织的那种,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当时就热闹了一下就过去了。

  现在虽然也不是内行,

  但是多少对情节对背景、

  对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局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自诩为能看懂皮毛。

  首先想说的是,

  话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

  绝对要比电影更有难度。

  从过程中看,

  电影拍摄可以不断的NG,

  但是话剧却只有一次机会,

  有点像单行线的人生。

  从故事中看,

  电影的时间跨度可以更长久、

  人物可以更丰富,

  话剧往往没有那么多的人物故事,

  只能通过更加内在的冲突来表现。

  从效果上看,

  电影可以加入各种声音、特技甚至做成3D效果,

  话剧却只能在舞台上的一亩三分地里折腾,

  布幕也是有限的。

  但是,不能不说,

  好的话剧,

  能利用有限的资源,

  为我们引发出无限的思考。

  不能不说,舞台上的灯光、布景、声音等,

  与人们的表演,配合的相当和谐。

  但又不能单去评价声音,

  或是单去观看布景,

  他们仿佛就是生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完美的恰到好处。

  其次,想说说这个故事。

  涉及前后三十年的恩怨情仇,

  在一天之内忽然爆发,

  前后只有四幕,

  正如雷雨那样来的轰轰烈烈。

  我最喜欢的故事中的人物,

  应该是尚不成熟的周冲。

  虽然不成熟,

  但却是最勇敢、最真实。

  他对生活有着积极的态度、

  美好的憧憬,

  但生活于他却异常残忍。

  当他知道了父亲嘴脸的丑恶,

  当他知道了母亲对他的利用,

  当他知道了四凤要与周萍私奔,

  他内心多么的无助,

  进而演变成混沌与迷茫。

  最后的结局对他来说是残忍的,

  他的死只是意外。

  然而对于他来说,

  未尝不是好的结果,

  也许是种精神上的解脱。

  喜欢的第二个人物是蘩漪。

  她性格鲜明、敢爱敢恨,

  她可求解脱、义无反顾。

  虽然她的做法有违道德,

  但我还是在心底偷偷的原谅了她。

  原谅了这个对爱执着的女人。

  也许,她对萍的感情,也不纯粹是爱。

  那是一种希望,

  一种逃脱现有的、令人窒息的生活的希望。

  可惜的是,她看错了人。

  软弱如萍这样的人,

  是没有勇气带她离开的。

  萍的勇气只够他带的走作为下人的四凤,

  却带不走他名义上的后母。

  造物弄人啊。

  蘩漪这样至情至性的女子,

  却落得这样的命运。

  然后说说周朴园。

  其实,他才是故事的中心,

  整个故事是围绕着他展开的,

  所有悲剧都是因他而起,

  他的妻子、他的“前妻”、他的儿子们、他的仆人们。

  也正是这样的人物,

  需要一定的范儿来压场。

  在这个封建礼教味十足的家庭中,

  他的角色,

  就是那位封建制的家长。

  他对妻子严加管教、

  对儿子们无言自威、

  对工人们诡计多端。

  他对侍萍的怀念,

  无论体现在家具上,

  还是体现在生活细节上,

  都不是一种纯粹的爱,

  而只是自我救赎。

  他在通过种种方式改善心灵的内疚和自责。

  仅此而已。

  当他认出是侍萍时,

  问出了那句“你来做什么”,

  就充分显示出了他的真实嘴脸。

  然而这样一个人还活着,

  那些更纯粹的人(如周冲)却死了,

  不禁让人感叹老天无眼。

  周萍。

  这是一个我顶讨厌的人。

  并不怪他。

  怪这样的坏境使他唯唯诺诺。

  怪这样的家庭使他无力回击。

  他对四凤的感情,

  真的是爱吗?

  没看懂。

  只怕也是人格扭曲后的逃避而已。

  四凤。

  对她的看法并不多。

  也许是因为,

  看的那出话剧中,

  演四凤的人并没有演出彩。

  鲁贵。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传神的人物。

  把所谓的奴性演的惟妙惟肖。

  最后,想到了话剧与朗诵之间,

  也许是有共同点的。

  以前总觉得朗诵就应该站的笔直,

  只通过声音来打动人,

  现在觉得,不然。

  作为艺术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朗诵与话剧有着共同之处。

  都需要通过演绎来诠释不同的故事,

  只是演绎的成分多与少之分。

  度。

  ——读《雷雨》人物

  加盐

  一个人一生只死一回,我们都欠上帝一死。今天死了,明天就不必等死。(《亨利四世》)

  ——题记

  读《雷雨》,我只用了半天时间。应该说能够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感受其神韵的文字魅力和行云流水的情节,本就是一种非凡享受。而其中最玄妙,也是最出彩的地方,无疑是结局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的死亡,它会让人们在匆匆的一瞥中有些措手不及的茫然。

  然而平复了那些纷乱的情绪,定神浅思,也许“死亡”,对于这些生活在痛苦之中的人们,本就是一种痛定思痛的解脱。抛离爱恨的纠葛,解系世俗的仇恨,最终我们还是要把灵魂交还给上帝,经历审判,得到救赎。

  “死亡”一词,可以说贯穿了整部《雷雨》,姑且以此为线索梳理一下思绪,会发现它更像是一个引子,通络了一个家族的命运。

  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神鬼,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的忏悔或执着,最终直指那些无知青年的咽喉,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或多或少弥漫着对死亡的叹息和恐惧。然而面对这一出悲剧,真正可怕的到底是死亡,还是爱情的盲目?

  其实我一直在想,鲁四凤——这个揣着小幸福蠢蠢欲动的女人,这个在爱情与道义的挣扎中活脱出来的女人,如果不是意外,不是命运的捉弄,她是否会得到最终的幸福呢。也许会吧,带着母亲临终的祝福,携着爱人私奔海角,从此摆脱家族地位的一切捆绑和束缚,从此过上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但是更也许不会吧,因为她双手紧紧挽着的是一个背负罪责,终生处于悔恨和惶恐中的男人,他们可以背离家族的往生,可以亡命天涯追寻他们想要的幸福,然而无论足迹印留在多远的彼处,他们的精神里却始终会残留另一个的女人身影。如那夜雷鸣的雨后,她恶毒的诅咒,那低低的呜鸣声竟会如此四壁回荡。四凤的悲哀并不在命运玩人,而在于她本就选择了一个担不起责任的男人。

  所以说周萍的死,在我看来到并不算意外。感情用事地讲,我很不欣赏这个男人。周萍的一生应该可以用极其卑微潦倒来形容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前世深陷在与继母的乱伦情事中,后世又投入了鲁四凤的爱恋纠结。此人活得实在不够坦荡,属于淡薄尊严,丢弃理想,泯灭自由,只把结余的生命留给“情”字,死不撒手。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女人的怜悯下,只有懦弱的男人。

  从死亡的阴霾中走出来,我看到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说,周蘩漪并不算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却尽显了一个女人最刚烈最隐忍的一面——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而我的同情,最终停留在曹禺先生没有给周蘩漪一个超脱的权利,死亡对于她来说是甜的,但却不可得,她将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终结。

  在我看来,《雷雨》里这几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交织相容,命运之手把他们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也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释解,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那么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雷雨》读后感(三):三十。

  若屏弃这些世俗的眼光,切不断的血缘,四凤与萍之间,那真的是一场平淡无奇的男欢女爱。甚至于是在广褒的沙漠里都觅不见的爱。

  可是真的无法这样的,在这个封建礼教的年代,在这个周家大院,他与她血脉相连,他与她同姓一个周字,他与她的不伦之恋早在开始前就注定了它的支离破碎,它将会在一个雨天的夜晚死于这场命运的谋杀。他与她都将不得好死。

  命运笑着说:不得好死。然后露出鄙夷的笑。

  在七月与八月交替之间,时光流转,昼夜更替无常的日子里,我目睹这场爱恋的灰飞湮灭。违背伦理的事实曝光于这陈旧的家具之上,像是宣告着它的死亡。侍萍跪倒在地上时发出的撕心裂肺的钝响还在屋子里久久回荡,我甚至能看到她瘦小的背影,僵硬地跪着,一动不动。

  可我仍然在想她在决意让四凤和周萍远走高飞的时候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她是如此轻易地成为他们的帮凶,让他们走了便不再回来,她别离的是她的骨肉。她知道的,她一直都知道,她的下场是天理不容,永世不得超升,但她还是做了,为她亲生的儿女。可还是来不及躲避命运的玩弄,一切又回到起点,他们错误的最初。

  我的耳朵突然耳鸣,嗓子突然失声,她真的就这样看着她的儿子和女儿的死亡,欲哭无泪。她是真的哭不出来,她不是在假装坚强。而我,我就这样看着她,看着这样的她,万般怜惜。然后我躺倒在地板上,闭上眼沉默,她的身影挥之不去,一切都发生得太快,措手不及。地板很凉,寒冷浸透了我的骨髓。

  侍萍,我想我是真的爱上了她。你知道么,我真的爱上了她。

  只是三十年前的一场错误的爱,三十年中的忍褥偷生,三十年后的意外重逢,却得知一切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这一世的情,一世的冤孽都在子女的身上刻骨铭心,烙下永世的疼,疼得她不再记得这一切。

  亲爱的侍萍,我知道你最终选择了逃避,但我肯定你是对的。你的所有记忆都该撕碎,烧毁。

  《雷雨》读后感(四):此文无关文学

  高中的时候,有一单元是专门讲戏剧的。其中有此剧本的节选。然后学校举办了戏剧节,要每个高二的班排出自己剧,经过筛选,优秀的可以参加最后的演出,在正二八经的剧院,学校那天把那包了。

  我很兴奋,从学这本语文书开始我就兴奋,因为这一次收录了不少好东西。到了戏剧单元我更激动,大概因为能放手折腾吧。

  然后各班要确定剧本,只要是语文书上出现的,都可以选,可以改变剧本。茶馆很抢手,我最喜欢。但别的很多班选了。这样的话,就演《天龙八部》吧!!没人说要征求意见,但是我还是坚持在语文课上说。大家哄笑。我看看他们,郁闷,我说,这里面人多,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演啊。当然大家和语文老师不理我,班主任认为学习很重要,这个糊弄糊弄就好。本册语文课本的课本几十篇,但是二十多个个班大概也选了四个剧本---《雷雨》,《茶馆》,《日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好吧,都是经典,应该会不错,就是大家不喜欢挑战一下下,有点遗憾吧。我还是很热心,谁让咱喜欢戏剧,假期在家看《雷雨》,就YY了无数遍要怎么演。现在真的有机会了,虽然我没机会去演,但是还是很想给人家帮个忙嘛。所以我继续兴奋。演出人员由本班,学习成绩优异者,绯闻缠身者担任。语文老师兼任N个班的导演。剩下的同学没有发言权,其实也没人不让你说,主要是你说了没人听。我还是很热心,这是我们班的大事啊,而且我喜欢演戏。不能演,我总能关心吧。而且我觉得他们演的也不错,于是我上课又说,×××和×××演的真的很好很自然,我们班一定能选上。

  但是,有剩下的同学,大摇其头:你没看人家班的,那才叫好,咱班的,哼哼,冷深沉冷无奈的笑。= =||||我不觉得,难道做作刻意就叫有演技么,虽然我不服气班里“高层”忽略我们,但是他们演的好,我承认。我依然热心。

  然后,我们班真的被刷了。我不解,演的自然要被刷,那什么能被选上呢。我遗憾。这样,戏剧节最后公演,我们来到剧院,晚上。

  应该承认的是,有的班是演真的很好。但是我看见的某《雷雨》被选上班的嗓门特大特凶的周朴园,还是遗憾:这位小同学,你真没见我们班那个,那才演的真是阴沉压抑,老奸巨猾。好吧,也许我偏见了。

  还有两个版本的《茶馆》热热闹闹上演,太监兄很拉风。《日出》是文科班演的,他们真是当仁不让,专业的很。各方面道具都很齐,每个演员也蛮到位。陈白露很入戏,一幕结束仍流泪不止。可可可,可惜我不大喜欢这戏,唉。最后压轴的是实验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开始的感觉是,财大气粗。这不是贬他们,是实情,视觉上挺漂亮的,就是,就是不大搭配,当创新~然后是,很浪漫,音乐什么的一应俱全。最后是很宏大,我记得搞出很多花样。然后,我挺困的,扭头,走了一大半人了。在我纳闷这是不是戏剧的时候,校长杯戏剧节结束了。

  晚上十点多,剧院像欢乐嘉年华,大家很娱乐,高高兴兴发的回家了~我也往家赶哉。

  现在过几年了,我复述一下当年的心情。现在要明朗的多啦。

  1学校里灰暗的同学,再吱吱也没用,要不就看开点,要不就努力。

  2有时我们对些好东西,有些儿戏。

  3班主任大人,学习很重要,但是学习是为了生活。

  《雷雨》读后感(五):雷雨

  一篇短短的话剧,却给人无限的哀伤。是什么让原本美好的爱情都变成悲剧,让人不得不感叹世事弄人。《雷雨》为我们呈现了四对爱情,每一对都是悲剧,令人同情。

  《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爱情无疑是接下来所有爱情悲剧的源头。试问:如果三十年前他们没有分开,而是在一起了。那么还会有四凤与周萍的乱伦?还会有周冲与四凤的纠葛?还会有周萍与繁漪的纠葛?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可是,最初的周朴园和鲁侍萍也是被迫分开的。周朴园是周家大少爷,鲁侍萍只是伺候少爷的一个丫鬟。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门当户对是理所当然的,谁会允许一个丫鬟和少爷在一起?最终,周家只留下了大儿子(周萍),把刚生完孩子没几天的鲁侍萍和二儿子(鲁大海)赶了出去。封建的等级观念拆散了一堆相爱的人,从而造成了第一起悲剧,更加导致了三十年后的一系列悲剧......

  四凤和周萍的爱情也是剧中的焦点。这一对同母异父的兄妹相差十几岁,不知情的他们相爱了。他们的身份摆在那里,一个是周公馆的大少爷,一个是伺候少爷的丫鬟,这与周朴园和鲁侍萍当年的身份惊人的相似,似乎也预料着周萍与四凤的悲剧。相比之下,周萍与四凤的爱情更为悲凉、惨烈。他们的偷偷摸摸的爱情被繁漪母子骚扰,被鲁贵当做把柄,被周朴园的真相狠狠地打击,使得两人接受不了自杀而死,让人心痛不已。

  周冲是和四凤年纪相近的人,他冲动、热情、富有同情心,如朝阳般的男生与他的哥哥周萍是完全不一样的人。他也爱四凤,甚至愿意为了四凤而死,他无时无刻不在为四凤着想,还想出一部分钱个四风去读书。在我心底,周冲和四凤是最般配的一对。可惜的是,四凤并不爱他,周冲的一厢情愿也只能是个悲剧。

  剧中除了周萍和四凤这一对荒谬的存在,还有一对不见的人的爱情存在,便是周萍与繁漪,我打心底里谴责他们。怪繁漪不堪寂寞,不守妇道;怪周萍经不住诱惑,酿成大错。可是,繁漪是可恨之人又是可怜之人。一个富家小姐嫁给一个可以当他父亲的男人当二妻。她在物质上是满足了,可是他的精神却十分空虚,她注定是不幸福的。一个不怕火的女人与一个自私懦弱的男人,他们的结局更不会是好的。

  四对爱情,四个悲剧,封建礼教不断摧残着他们,致使那晚雷雨天三人死去,一人出走,其余的人深受打击。看着剧中的最后“老人又望一望窗前的老妇,转身坐在炉旁的圆椅上,呆呆地望着火”,心中满是凄凉,原本的周朴园和鲁侍萍最终只能有这样的结局.......需要电子资源的私聊我,免费分享

  《雷雨》读后感(六):一场孕育已久的雷雨

  如果说中国文学是一座丰碑,那么曹禺老师的[雷雨]就是丰碑上的那张流光溢彩的签名牒。读完雷雨,你才会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所绽放出的无限魅力。书中的人物关系其实并不复杂,真正复杂的是人物内心的感情纠葛。我说不出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只是知道很喜欢很喜欢。有关[雷雨]和曹禺的一切都是我生活中所关注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觉得很值得玩味。[雷雨]中所反映的并不只是用来教育孩子们的那些所谓的什么“资本主义的虚伪”等等,而是人性本身的一种劣根性和无奈的冲突,是情感与伦理的交锋,是人与自然的冥冥定律。你不会痛恨其中的任何一个人物,而是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与怜惜。这是任何一部由冲突情节的剧本或小说都无法做到的,曹禺老师却把这一点处理的无懈可击!!!!!

  《雷雨》读后感(七):重读《雷雨》

  有幸读到了《雷雨》删改较小的版本,(八四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与我初次阅读的认知相冲突的是,蘩漪并不“阴鸷”、“可怖”,相反她是剧中最应同情也最鲜活的形象。她倾吐着、反抗着、挣扎着,最后却还是免不了被抛弃、搁置。读下来我整个眉头都紧皱着,一种莫名的心绪集结起来,浓的化不开。 人们犯错后,都选着合乎情理的方式,试图规避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厄运。可末尾却依旧酿成了悲剧。文本将这种命运悲剧的张力延伸到了最大。如曹禺所说:“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象是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只钳子似地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

  《雷雨》读后感(八):由周蘩漪看《雷雨》的人性化

  我对戏剧没有正式的学习、研究过,谈不上有什么了解。但曹禺先生的《雷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戏剧,也是唯一用心体会、爱不释手的一部戏剧,因此还是有话可说的。在这里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尽管只是一个高中生(实在不敢自称本科生)的感性认识,仍然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共鸣。

  正文如下:

  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把周朴园当作《雷雨》的第一主角,但我想《雷雨》之所以是《雷雨》,《雷雨》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功臣绝不是周朴园。诚然,他是全书的始作俑者,他的过去是推动现时情节发展的“幕后黑手”,没有他当年那些折腾,就不会有《雷雨》的故事。但作为一个由封建家庭出身又经不完全蜕变而成为资本家的老爷,他实在算不得什么。像他老人家那类的人物形象在同期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而他的妻子周蘩漪则不同,不论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她都是无可替代的。

  在我看来,《雷雨》的主要矛盾或者说主要线索是蘩漪和周萍的纠缠。人性就在这一系列场面中铺开在读者/观众眼前。

  萍者,浮萍也;蘩者,水草也;漪者,涟漪也……人名自有玄机。蘩漪一门心思地认为“你是萍,我是水,相逢相爱不是罪”,无奈这浮萍掠过水面时万没有料到自己招引出来的并不仅仅是涟漪而已,波心荡漾的表面之下,深埋着一座火山。浮萍的抽身而退,水草的奋起直追,二者争斗不休,终于引爆了这女人满腔的爱恨,如她所言,“只热热地烧一次”,便将所有的冤家一并赶上绝路,殊途同归。

  我想文学的初衷在于描写人性,阶级分析那一套观点见得太多太滥,不是我要在这里重复的东西。我素来厌恶那些一提到蘩漪便把她与什么资产阶级家的太太身份挂钩的评论。并非刻意逃避蘩漪的出身和阶级性,但我想除了这些,她最首先最基本是一个女人。在蘩漪和周萍的斗争中,周萍口口声声不离“冲弟弟的母亲”、“父亲的妻子”一类名分,蘩漪则不惜一针见血地说出“情妇”二字,尖锐地揭露现实。面对自己“曾经引诱过后来又不要了”的后母,周萍急于逃脱,随手扯来一块上书“必也正名乎”五个大字的遮羞布,企图吓退蘩漪,令她在世俗枷锁面前退却。而蘩漪的良心则不是这么想的,她眼中的周萍不是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而是自己曾经拥有又失去了的救星,她和他是单纯的女人和男人,非关母子。

  经常有人津津乐道于蘩漪与四凤关系几何,仿佛有“情敌”二字链接的两个女人必然是如何的针锋相对,打她个鸡飞狗跳,不亦乐乎。但我所看到的蘩漪是不屑与四凤较劲的:一方面,她是主,她是仆,太太跟奴才打架,就像《红楼梦》中金桂整香菱斗宝蟾一般的行径,傲如蘩漪,何以至于;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尽管蘩漪有着入骨的等级观念(从她面对周冲坦陈爱上四凤并向她“求婚”遭到“拒绝”时的态度以及她在周萍面前批评四凤的出身时的语言显然可以发现),但这并非她轻视四凤的根本,她瞧不起四凤更多地由于“自恃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四凤太“粗”。对于一切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而言,傲气是难免的,尤其是在那个女性无权普遍接受教育的年代。她以自身的资本为傲,这本是很正常也无须夸大的,但偏偏遭到了压抑——对周朴园来说,他要的是一个规矩顺从的太太,蘩漪的个性太过尖锐,她的行事,她的言语,她的表情……都令这位老爷浑身不爽,既然驾驭不了,他便拿出武则天驯马那一套来管制着她,果然奏效,将她折磨得如同死人;对周冲来说,他这个傻孩子适合的是一个温柔善良,具有旧社会统治阶级女性一切优良品质的好妈妈,蘩漪的聪明对他无用,他需要的是个有德性,能爱抚宽慰他的母亲,暴烈如蘩漪,周冲要的“暖”和“柔”本就不是她所擅长表现的,再加上处于最疯狂最极端的心境,怕是连一个微笑都装不出来,母性在爱情和生活的折磨面前退居二线,直到真相在结尾惊现时才终于缓过劲儿来,与此俱来的悔恨却为时已晚;对于周萍而言,他必然曾经被她的过人之处所吸引,这一点他自己即使是在事过境迁后也不得不承认——“你是我见过最聪明,最能了解人的女子”——这不是他为讨好蘩漪放他一马而不得不说的谄言,而是真实的想法,试想倘若蘩漪是个粗鄙无文的女子,又怎么能够在后母的身份下“见着我就跟我发生关系”(周萍对鲁大海的自述)呢?她必有深得萍心之处,才能这么快就打入“鬼屋”内部。但适得其反的是,她的优点在被周萍抛弃后变成了缺点——作为周朴园的儿子,周萍“适合”的该是一个像侍萍那样在遭到遗弃后默默离开的“贤惠”的劳动妇女,一个不去追究,懂得“适度”,及时退场的隐忍的女性,倘若蘩漪是在未嫁之时遭遇周萍,或许她还有可能到此为止,毕竟她是“从不肯这样低声下气对人说话”的,作为一个小姐,不管遭受过什么,她还有未来,还有婚姻和家庭可以期待;但周萍遇到的蘩漪偏偏就与他所能够应付的类型大相径庭——这是一个被活活闷在棺材里的女人,表面冷得像冰,心里却熊熊着烧不尽的野火,周萍“突然从家乡出来”,如同一阵春风为她带来了希望,于是这野火肆虐起来,以为遇到了救星,当然不能放手—— “我已经预备好了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又不理我,撇得我枯死,慢慢地渴死。,让你说,我该怎么办?”面对蘩漪尖刻的诘问,周萍有什么好说?与四凤相比,蘩漪的才气和素质更加显得冤枉——一个年轻鲜活的姑娘,一个淳朴憨厚的丫头,外表并未强到哪里,内涵更不足以跟蘩漪相比,却偏偏凭着一股子“粗”劲对了周萍的胃口:他厌恶蘩漪的“过分忧郁”而被四凤的“活”吸引,他恨蘩漪的“经过教育陶冶”而需要四凤的“粗”……就这样,蘩漪的优势变成了劣势,她怎能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

  综上所述,蘩漪既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太,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更不是一个合格的“后母”,甚至不是个让男人省心的情妇。一个女人所有可能扮演的种种角色她都没能胜任,为什么她还能如利刃般在读者/观众的心上留下深刻的划痕?这就在于她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要的、她爱的、她恨的都呐喊出来,她的压抑和爆发都是真实的,她敢于直指现实,敢于痛斥作孽的冤家,敢于赤裸裸地剖白自己,也不惜割伤对方。

  感谢曹禺先生,他给出一个这样真实的女人形象,带给读者/观众尤其是女性的思考。蘩漪是普遍存在的,每个女人都有可能经历她走过的路;蘩漪又是罕见的,不是每个女人都有她的勇气、她的口才、她的疯狂,也不是每个女人都会置身于那样的干渴、那样的压制、那样的绝望,也就更不会都走上和她一样的下场。正如曹禺先生自述“蘩漪的吸引人之处,正在于她的‘不可爱’之处”——确实,你不能苛求一个被生闷在棺材中的女人气度雍容举重若轻处之泰然,“爱与恨烧尽了女人一切的姿态”,但你大可以从这女人的好一番折腾中读出人性——不只是她自己的,还有她身边的人:周朴园对她的不满、周萍对她的恐惧和怨恨、周冲对她的稚爱和不解、四凤对她的畏惧、还有侍萍、鲁贵……蘩漪是一面镜子,她的光芒能够折射出别人的样子,一切的虚伪在她的苛求真相和不惜撕破表象的勇气面前无所遁形。这就是蘩漪,我爱的蘩漪,一个真实尖锐的女人。她成就了《雷雨》,一部真实深刻的戏剧,一部无愧于人物塑造的文学巨著,一部写满了人性的成功作品。

  (注:本文是2002年底大一第一学期期末时写的“论文”)

  http://icerx.spaces.live.com/blog/cns!FA1A816D91165079!2123.entry

  《雷雨》读后感(九):雷雨

  喜欢其中的繁漪,在长期的压抑过后,她终于歇斯底里的呐喊,如同海底的暗涌,一旦******,势不可挡。 最初,对生活她还怀着美好的憧憬,可当残酷的现实扼制住她美好的幻想而将她推向山谷后,她站起来,宣布自己的人格,她是友一颗勇敢的心的!

  记得去年看 嘉莉妹妹时,很喜欢嘉莉妹妹打拼的精神。尽管西奥多赋予了嘉莉 虚和荣,可是无论怎样,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她是上进的。她想到大城市去见识见识,并脚踩大城市而生活。后来她成功了,又抛弃了赫斯特五德,创造自己的一片天下。

  由此,勇敢与追求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若是一味的懦弱,当然不会站起来,一个人若是有追求,那当然会不断向前进的!

  《雷雨》读后感(十):至今无人超过的中国第一

  最近比价流行的24小时,就是剧情紧凑著称。但雷雨可以说是剧情更加紧凑,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在阅读时有一种很大的窒息感,每一件事都是那么紧凑的发生,同时又是那么自然。

  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最大的优点还不在于其作为戏剧的冲突感,而是把人性中一个很大问题暴露出来了,也许古人就已经说过了,那就是:叶公好龙!

  我们很多时候是十分愿意去回忆过去的美好,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甚至一直在幻想这种美好的重现。可是,现实中的尔虞我诈造成了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其中。只有孩子,才能那么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喜好和想法。而成人的我们,自以为已经不再生活在童话世界的我们,当天上掉下一个天大的馅饼时,第一反应只能是可悲问:你是谁?你来这里干什么?

  真的很可悲的,其实生活就是在一些列循规蹈矩中出现这种意外,从而造成无限的乐趣,可是我们为了避免平时的被骗,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份童真。那些平时从来没有被骗的人,也许你已经成功地适应了这个社会,但是,你并不会,也不能体会到人间最最快乐的东西:惊喜!甚至,你也可能铸成那样的悲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雷雨》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