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0:2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10篇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本由多丽丝·莱辛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一):垂死者以及将垂死者,数以百万,但总有一些头脑冷静的人。

  看这本书是因为和莫琳有同样的疑问。凯特天生丽质教养良好,颇具才华,很早就有了一段令人羡慕婚姻,抚育了四个聪明孩子,“完美”的生活塑造了她“完美”的性格,但选择平凡人生就有平凡生活的弊端。进入中年的她在一次独自旅行中思考生活的答案。她看似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但她一直在费力回答。“我想,毫无用处。”真是因为生活的秘密丝毫不精彩芸芸众生还有我才能释然地生活。她的情绪疯狂,却理所当然。最终她却抛出“我们穷尽一生评价、权衡、盘算自己感受想法结果都是扯淡”。。这就是答案,但诗是冷却下来后的热情,人生不也是吗?更何况是诺奖女作家。“她不用着再替海豚担惊受怕了,不用怕它会死,她知道此刻它生机勃勃,跟她一样,充满希望”。怀疑译者既不太懂英文也不太懂中文,否则就是五颗星的评价。每个场景,每段对白,我都深入我心。作品中每个女性角色都聪明、迷人;但她没有欣赏任何一个男性角色,有人冷漠无情,有人瞻前顾后、惶惶不可终日,有人刚愎自用,有人简单无知,除了那三个未成年儿子在她眼中还算真实可爱 :) 我觉得这个视角刚刚好。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二):婚姻这个东西

  关于婚姻的小说看过两部:《罗斯夫妇战争》和《天黑前的夏天》。《罗斯夫妇》看完第一遍以后恐惧万分的丢到了垃圾桶里,《夏天》看过三遍后,推荐给了母亲

  婚姻对女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困在自己的纠结里,与朋友嬉笑间突然明白,不过是正当的繁衍理由而已。不要过多要求,因为期待最终冷的是女人的心。

  微博曾经疯转的一个长微博,印象深刻。大体的意思是:其实小三婆婆这些在婚姻里面不是最可怕事情,最可怕的是困在沉默的没有情感依靠的婚姻里。所以《罗斯夫妇的战争》里,即使看似和谐中产阶级幸福图景,被罗斯夫人在并无激烈外界因素打扰的情况下,坚决地撕裂。

  回到《夏天》我理解莫琳,她这么一个满是锋芒自我坦直的姑娘,对于失去自己的恐惧。

  我理解杰弗里,处在被要求长大却留恋青春的纠结。

  我理解凯特,我们这辈人的母亲大多是这样在婚姻里牺牲了自己。

  好的作品,真的在各种角色上能看到人性,直指人心

  最黑色地方莫过于,即使经历多少痛苦纠结,她还是会走向困境。因为其实找到自己和失去自己,都有定式,是轮回游戏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三):夏天终将过去

  说起多丽丝·莱辛,蹦出的自然是诺贝尔文学奖和女性主义此类大词。而且被《纽约时报》誉为“继《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于是读之前就臆想着《天黑前的夏天》该是一部充满所谓人道主义情怀的史诗大作。结果看到一半时脑海中想起的却是角田光代《三月的邀请函》里的麻美。

  书中描写的是凯特所遭受的中年女性精神危机。凯特敏感的似乎每一点都能触碰到自己,朋友玛丽·费切丽(可不可取尚不讨论),陌生年轻妇女戏剧主角女孩莫琳,而每每此时凯特的自信荡然无存。这么一想时,走路姿势衣着气质言语表达都在胸前贴上大大的招牌“欧巴桑”。甚至与30多岁的小情人杰弗里出游西班牙时,一方面看不惯他的中年嬉皮士作风,另一方面却在担心自己这个年龄特有的母性打发,开始会像对待子女一样照顾他而不是所谓感情性爱作祟。角田光代笔下的麻美虽年轻,却也是极为敏感且渴望关注。与学生时代同学相比,总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融进小团体过,无论如何都不被重视。当被核心人物宇田男勾引离了婚,麻美才第一次感觉成为中心,尽管只是自欺欺人

  问题说到底无非是过于敏感,太多注意他人目光,以及”小题大做“。

  其实一切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吧。布朗太太,听起来多么冠冕堂皇的称谓。拥有底层羡慕的中产阶级生活,小有名望的医生丈夫,四个健康个性的孩子。镜中的自己保养得当,浑身上下搭配精巧,漂亮的深红色头发温和优雅魅力不减。

  只是人向来不安于接受到手的生活,不管好坏。凯特千方百计想的是如何摆脱“布朗太太”这个面具,让大家接受更为真实的”凯特“女士。梦里反复出现的海豹作为隐喻,象征着凯特的梦想。她也不过是渴望被关注和找回自我价值。带着四个孩子,她不得不努力培养那些从前甚至从未进入她词库的品质耐心、自律、自制、克己、坚贞,适应他人。这都是作为母亲的美德。获取美德的那些年月仅仅带来这样的结果:她和她的同龄人都是机器,设定的唯一功能就是:管理安排调整、预测、命令烦恼焦虑组织。“母亲是个不定量,她像个老保姆家人忙碌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让人受不了。美德成了恶行、唠叨和欺凌。”丈夫多次出轨行为,凯特也慢慢都承受了。她想自己已经渐渐失去了自己。

  但她没有勇气对家人说,她要改变,正处在变化之中。改变是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在“随时候命听任使唤,打点各种琐事,总得满足他人的需要,应付各种危机”的漫长的碾磨下,一个曾经无畏无惧的年轻生命,逐渐变成一个忧虑成习的疯子。甚至最开始有改变想法的理由都被磨得一干二净

  她需要一块跳板。在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时,凯特被赋予了一项工作,当翻译。重新被认可和重视使她开始逃离并决绝去追求自己。与杰弗里,莫琳在一起,从生活习惯、用词和衣着,全都努力撕掉中产阶级标签

  只是,海豹最终回归大海,夏天也终将会过去。凯特开始想念丈夫。五月时一会需要爱一会儿又讨厌自己的需要,一会儿渴望获得更多自由一会儿又渴望像懦夫那样有所束缚矛盾身体根深蒂固。此刻凯特就像离家的大学生一般,远走时自信满满,久了开始极度念家,想的一塌糊涂

  然后想着是时候要回去了,她慢慢朝家走去。天渐黑,一切如故。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四):了解固有的差异,更好的认识自己,从而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

  【在家 】

  像陀螺一样围着丈夫子女转,显然对方却并不领情。他们各自计划事业和假期,没有人真正理解她的寂寞无助表面上她仍旧维持着过去的样子,就如别人期待的理应的样子,然而内心却开始改变:她想要被爱,而不是永远作为爱的永动机。凯特是理智的,她知道时事已经改变她也应改变,可是习惯带来安逸又不忍心放弃,她不清楚真实的自己,她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而突然出现的机会,对一个犹豫矛盾的人来说,选择意味着新生命的诞生,何况凯特自身是怀念她充满魅力独立自我的少女时代,也是羡慕玛丽那种有点“离经叛道”却真实可爱的生活状态

  【在国际食品组织】

  凯特走出家庭这个小圈子投入工作事业中,迈出了探索自我的第一步。在这里,她遇到各种事物,并在其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她微笑着面对所有人,是爱的散发者,有求必应温文尔雅并拿着丰厚的资薪。尽管每天都充实忙碌,甚至找不出时间联系家人,但她仍未找到自我。她曾以为工作会带来改变,于是她答应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奔波在这些优秀绅士淑女间,她看到了大家的生活,开始了解丈夫所说的外遇的情况,但仍旧不能理解。于是她决定尝试一下,这就有了杰弗里。

  【在旅途

  这趟西班牙之旅不怎么和凯特的意,本来应该是浪漫的一对却以双方生病为结束。我们看到凯特开始克制自己爱的冲动,尽量不过多关注他人。在旅途尚未结束时,她就开始想念自己的丈夫,只有他能给予她满足。这一章节,说出了凯特关于两性间的思考和感受。

  【在酒店

  凯特完全关闭了她的爱的发射源,不再满足他人的需求,开始像小孩子一样需求别人的关注和爱。她认为世事所谓的合理都是束缚人的枷锁,嘲弄所有人都是不明就里的带着面具的小丑,被压迫的同时赞美压迫。她不再注意外表的一切,开始随意的生活,不再理会世间的条条框框,与此同时,她也发现友谊脆弱。但当身体和精神与过去截然相反时,其实也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吧,个人认为认不出也是情有可原的,但书中的意思是想强调无人了解凯特的痛苦吧。

  【在莫琳的公寓

  凯特以最真实最自我的姿态搬进了从未来过的、与自己身份经济能力不同的公寓,遇到了莫琳,一个担心婚后成为忘记自我的中年妇女的少女。她们以一种朋友关系,相互关心而不是过分干涉。在彼此间的相互帮助下,找到真正的自己。再次回家的凯特,是成长了的、重生的凯特。

  1 起初,只看出了

  揭示当前社会中年妇女的普遍状况:在习惯的理应如此的生活中,成为所谓的贤妻良母,磨灭了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离开,失去重心儿陷入迷茫状态。提示我们要坚守内心,永远为自己留有一块独立的空间

  正如凯特一样,她迷茫着,但最终在旅途中找到了自我:她爱自己的家庭,是真实的热爱奉献的。

  2 后来,看了一点写作背景,女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于是又有了新的感想

  过犹不及。多少人声称着女性的权利受侵犯受不公正的待遇时,变本加厉的侵犯男性的权利?其实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何情侣间,男朋友一定要把女友宠上天,为何女友永远是对的这种类似的宣言一样的东西。

  我们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应该认识到彼此间来自性别的局限性,抛弃所谓的大主张,接受自己的不足从而理解自己真实的需要。那种不需要男性的女权主义,是否就忽视了这种差异?存在即有道理吧。认识差异才能更好的协调合作吧。

  凯特从不确定自己的奉献是来自社会道德或者说压力,还是来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开始旅行寻求答案。她的海豹梦境也是自身的写照和预示,没有海豹能离开大海生存,凯特最终也会回到家中继续她的生活,而这场跋涉,会永远铭记心中。

  明知这是枷锁,却仍旧去接受。这是凯特的选择。

  书中没有明确说明孰是孰非——当然它也不应该说——只是给出了一个凯特的选择以我们启示。在千万种生活方式中,在每一个路口时,选择那条初心存在的深爱的道路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五):自我解救的旅途

  我一开始是在想,婚后随了夫姓的人,是不是连自己都一起丢失了?

  这本书我看的并没有太深刻,我没有经历过,但是也不妨碍我尽量的去理解。

  用20年的时间去自我塑造成一个好妈妈妻子,然后有一天惊讶意识到,自己不喜欢这样。该是怎样的冲击。那么上路去找寻自己好了。慢慢发现,现在的自己已经是真实的自己,带着对家人的爱活了20多年的自己。

  这一个夏天,或许真正的意义瑟吉欧,剥开一切弥彰,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发现真是已经在身边。只是习惯到麻木才觉得虚假

  她怀念着优雅温和的凯特布朗太太,她也找到了真实,再也不是一副空架子底下的灵魂茫然无措,她可以确定的回到家中,确定的去爱家人,再也不是一个傀儡娃娃,她找到了可以坚实的踩踏在大地上的凭据。

  这才是真正好的事情,自己与爱并不冲突

  每个人的活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是为了爱与被爱。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六):找寻我

  73年面世的英国女性小说《天黑前的夏天》,被称为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是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小说细致地描写和刻画了女主人公凯特 布朗在一个夏天迷茫脱出固有生活轨道,经历事业成功、情感出轨、旅途发病、孤独寄住等系列亦真亦幻的事件,终于找回真实自我,将伴随她一路梦境的脱水受伤海豚送回大海。

  凯特布朗是个有四个已经成年孩子的母亲和妻子,中产家庭的优厚生活让她成功地保持了年轻优雅的体貌,得体的打扮和良好的教养使她走出去依然是个迷人的成熟女性。但她的心却迷茫不知所踪,一颗曾经完整的心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一点点分给了丈夫、孩子,如今却收不回也找不到,甚至被所有人遗忘了,身着华丽优雅的服装,剪着昂贵发型,凯特布朗发现自己迷失了。于是,一条濒死的、迷失的、脱水受伤的海豚开始出现在凯特布朗的梦境中,真实的像日常生活一样在等待着她的救助,或者等待着死亡……于是就有了夏日傍晚的出走、历经出轨、旅行、发病、寄住一系列回归之路。

  我想,这也许是我将要经历的一段历程(或者正在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用或优雅、或成功、或成熟的外衣和被自己悉心描绘的精致面具将真实的自我层层包裹了起来,连自己都被骗过,认为镜子里华丽的影像就是自我,然而认真触摸内心,却发现曾经完整的心已经在岁月中被自己撕裂成许多块,赠与了那些认为该赠与的人和事,一块都没有给自己留下。然而,那么满怀情意送出去的心,却终究因为时间的流逝被掩藏甚至被抛弃,于是我们不得不回收那些四处散落、已经刻满他人痕迹的心的碎块,再努力拼装、重组,也许能够幸运地找回自我,将如同在沙漠中濒死的自我重新放归大海;但也许我们就此迷失,在沙漠中孤独死去,被黄沙掩埋了风干的尸体,徒留一袭华袍和精致的面具在人间周旋……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七):天黑前,还有秋,还有冬

  天黑前 还有秋 还有冬

  假如是一中年失意男子寻找自我,假如他足够优雅,那弥散周身的淡淡忧伤倒可以增添他几分魅力。但假如是一中年的家庭主妇,她再富有,再优雅,终究难掩迟暮的悲凉。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诉说的就是这样一种于不甘中的寻找。

  想来莱辛写作时,一定有很深厚的个人体验。岁月流逝,变老的过程不知不觉,在她的笔下特别惊心“但你本人却毫无意识,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做母亲的,总是随时候命听任使唤,总是分神打点各种琐事,总是满足他人需要,应付各种状况和危机,在这种漫长的碾磨之下,一个曾经无畏无惧的年轻生命,逐渐变成了一个忧虑成习的疯子,成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伤脑筋。”

  终于,女主人公凯特辛苦操持的富裕悠闲的家犹如中转站,她的儿女一个一个长大成人,即将离她而去;给她留下的将是无数清闲却寂寞的岁月。她该怎么办呢?

  她有很好的语言天赋,保持着良好的身材,对异性仍有魅力。她选择“外出”,经朋友介绍做了某国际食品安全会议的同声翻译,拿着高薪,奔走于各国。光鲜亮丽,从容自如,忙碌充实。会议结束后,为了填补空白,她和一衣食无忧的年轻男子去西班牙旅游,寻求另一种刺激人生。可那固执又脆弱的男友,却在异国炎热的气候中病倒直至住进修道院。这样荒谬的结局使她赶在自己病倒之前返回伦敦。

  病愈后的她完全改变了形态,苍老、平庸,剥去身份、地位、财富、衣饰的她,成了店员、路人、邻居眼中的隐形人,她是她,又不再是她。

  那么,她的寻找有什么意义呢?

  但若没有寻找,又怎么知道有没有意义呢?

  在结尾之前,莱辛的笔墨有些凌乱,不知是否经历过挣扎?直到写了一个女孩莫琳之后,作者似乎才打定主意,以她的故事来了结凯特的故事。

  莫琳可以有许多选择,但她最不愿的就是过“那样的生活”:辛劳、富裕、看上去幸福,可人生一事无成,自己什么也没做。就像凯特那样!她为此不服,她哭泣、挣扎,她期望从凯特的人生经历中获得选择的理由,可是莫琳就是曾经的凯特啊!她能怎样选择呢?

  她明白:“你选择了另一种也不会比之前的那种更好。”令人伤心的是,这是现实。

  莫琳选择了富裕的威廉;

  凯特选择了回家。

  是啊,天黑之前的夏天,正是明朗饱满而又被夕阳涂抹出红晕的时候,这之后,还有色彩斑斓却开始疏阔的秋,还有漫长静寂的白雪覆盖的冬……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八):谁在绝望?谁在重生?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John Leonard于1973.5.13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随笔,总体谈莱辛的。

  那时候这部《夏天》出版时间不长,但没想到竟已在美国引起了这等凡响。

  文字开篇就说:“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后面又将莱辛别的作品,包括《金色笔记》〈四门城〉等作了些介绍,但总体在介绍〈夏天〉。

  谁都知道,书评嘛,一般都是说好。

  《纽约时报》不能免俗,现在在全球很是有些影响的《出版家周刊》《卫报》等也都不能免俗。

  谁愿意得罪人呢?

  尤其是著名作家。

  但70年代的时候,莱辛著名吗?

  一般提到这部书,都必说两个字:女人。

  其实,女人只是噱头,是让眼睛发亮的东西。

  John Leonard有一句话还是说得让人惊心:

  “必须强调一点,《天黑前的夏天》送的是凯特的重生而非会面。她曾支离破碎,但自己疗伤治愈,成为商场模棱两可招数的老手。”

  尤其是最后几个字:“此乃智慧,不是绝望。”

  惊心。

  莱辛写预言名扬天下,写毁灭名扬天下。

  但这里,没有毁灭,只有重生。

  也许,正因为是一次异常,作品才被湮没于草丛。

  尽管哭泣,却能重生,依稀是希望。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九):一本给即将结婚和已婚女人的书

  读《天黑前的夏天》这本有着唯美名字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封面说这是一本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书,我很惶恐,多年来在别人眼中心中都已是女汉纸的形象,我其实也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寻找自己。不要说我矫情,因为你会发现书中那个吃饱没事干,甚至让人讨厌的女人也许就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将来。

  凯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夫人,一个活得精致而受人尊重的女人。但这个夏天她发现原来这些都只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她发现她以前每天围着转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她感觉无所适从,她感觉无论自己怎样做似乎都不对,或者说以前一切都不再是对的,一切都变了样,而在这个天黑前的夏天,她通过自我放逐追寻自己。如果换种说法,我觉得凯特是幸运的,她的孩子和丈夫逼着她去寻找自己,纵使凯特并不想这样,所幸凯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在一个人的途中找到自己。

  书中主要讲了凯特在四个不同地方的故事。名曰:在国际食品组织,在途中,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这四个故事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如流水般行进,但却不难发现作者的精心安排。在国际食品组织中,凯特找回家庭之外的自己,女人的独立,女人的事业。虽然在这个组织中她还是没有找到自己,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她开始在探索,在用劲的挣脱束缚着自己的网;在途中,她再继续找寻自己,找回作为丈夫妻子之外的女人,她很难理解和自己恩爱的丈夫的婚外恋情,她自己尝试着放纵,但显然她并没有春风得意,我只能说每一个人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从一而终,有的人喜欢同时喜欢很多人,你不能说她有错,只是选择不同。而我似乎更喜欢从一而终的爱情和婚姻,但我不幻想,我知道现实比较真实;在酒店,凯特像个孩子一样,她在寻找爱和关怀,她像个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当没有得到这种关注的时候,她像个孩子一样打翻水杯她在无尽的付出自己的爱以后,她终于发现自己也是需要被爱的,纵然多年来自己已经习惯称为爱的源泉,但是孤身一人时她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台爱的永动机,她也需要关注和被爱;在莫琳的公寓里,凯特重生了,因为这个像自己女儿一样的年轻女人,这个年轻的女人在为婚姻而烦恼,她是那么年轻就像当年的自己又像自己的女儿,她光芒四射充满活力,像极了年轻的自己,而自己如今却怎么也抵挡不住头上白发从生,她和莫琳一起无端的疯狂,她和这个年轻的女人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人告诉她,她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而那跟自己没有关系,而帮助这个年轻女人选择婚姻时,她也慢慢发现自己,这个年轻女人是一个出口,这个夏天是一段旅程,行程在夏夜的狂欢派对的门前结束,拖着行李箱走向公交车站的凯特还是原来的凯特但也不是原来的凯特。

  看这本书挺费劲的,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读到一半很想舍弃,但是有不甘心,因为总想看看凯特这个女人最后是如何收场的,读完就是一种缘分。

  在这本书中还有两个我想提及的细节,一个是总被凯塔念叨的女人——玛丽.费彻利,一个是长长的拯救海豹的梦。一个人,一个梦境,始终伴随着凯特的自我寻找之旅。玛丽.费彻利是一个不同于凯特和像凯特这类女人的女人,凯特在心里是羡慕玛丽的,玛丽的放荡,玛丽的无所顾忌,玛丽的疯癫,玛丽的不顾及世俗的标准,这是一个在世俗标准之外的女人,她无所顾忌的和自己看中的每一个男人做爱,她享受她所遇见的一切,她大声讲粗话,她肆无忌惮的大笑,这一切都是凯特这样有教养的女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凯特和玛丽成了好朋友,凯特在心里向往成为玛丽这样的女人,但是或许凯特就是凯特,她成不了玛丽。当凯特向莫琳讲玛丽的故事的时候,莫琳说你干嘛给我讲玛丽,她跟我跟你都没有关系。莫琳告诉了凯特,她就是她自己,玛丽不是她,跟她没有关系。一个长长的拯救海豹的梦,这个梦从文章开始就出现了,凯特抱着奄奄一息的海豹在冰天雪地的黑夜中走啊走,却总也找不到大海的方向,最终在莫琳的公寓里,在莫琳的鼓励下,凯特把这个梦做完了,当然她找到了大海,救活了海豹,就像她找到了出口拯救了自己一样。她其实就是自己怀里的那一只被生活伤害的伤痕累累遍体凌伤的海豹,她拯救了海豹也拯救了自己,这个夏天虽然经历重重困境,但所幸找回了自己,一切都是值得庆祝的,不是吗?

  莫琳正是不想成为凯特一类的人,所以她十分的苦恼,但是莫琳似乎也不可避免的正在走凯特走过的路,莫琳是否也会在凯特这个年龄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这却是另一个话题。

  女人这一辈子,结婚以后把自己牺牲了,成全了整个家庭,她们看似是家庭的主心骨,但是这是以她们牺牲自我为代价的,日子久了,把自己也给忘了。在这里先向天下的母亲致敬,谢谢你们不辞辛苦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把我们拉扯大。如果不晚,我们不妨听听母亲的故事,看看她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做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帮她们实现的,那就不吝气力,帮她们找回自己。另外对自己说以后的路长着,但怎么也别把自己给丢了。

  :我很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而是因为一件奇特的事情。我从朋友手中拿过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还没有开封,但是当我看到凯特给莫琳讲完玛丽的故事后,莫琳对凯特说玛丽和她和凯特都没有关系时,我确定我看过这段话或者说我听过这段话,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就是这样的情景,就是这样的话语,直指人心,令人发醒。

  《天黑前的夏天》读后感(十):真的有那么好吗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版于1967年,《天黑前的夏天》出版于1973年。我一直没有找到“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的英文原话,也许只是促销的噱头。没有这句话,应该会少卖出不少。

  其实他们的文学土壤和传统都没有可比性啊。也许《百年孤独》太伟大了,很多的小说跟其放在一起都是一种赞美。

  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在讲一段旅程,身体的或心灵的,或者二者皆有的,都是在路上,都要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并且做出回答。旅行开始了,你在这一路上会遇上怎样的人和事,每一步都是未知,都是新奇也会是险境,你在这一路上会如何摔倒,如何爬起来,如何狼狈,如何优雅,如何走向成熟,其实也许根本无所谓成熟,不过收获些经验和教训,然后你如何回来,像打完一个人的战争。

  我在开始就猜到了结局,然后就迫不及待地想读完,好把书永远放在一边,为了书架上没有那么多未读的或未读完的书。可我一点儿惊喜都没有,真的没有,我一遍遍地看小说出版时间,确认离现在我读的时间快有四十年了,中间读了一些女性主义的好的或不好的作品,家长里短的“一地鸡毛”式的作品,而这部遥远的异国先驱,并没有高明出多少,也不过是一声叹息,是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和身体出轨,而且充满了中产阶级的谨慎与虚伪,无所谓悲剧还是喜剧。作者的其它作品我还没有读,感觉比她更遥远的张爱玲写得更好。也许是翻译的原因,诗意尽失。但真正伟大的小说是经得起在不同语言间转换的。如果现在这个年龄的我在1973年,在英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读到它,会有不同的感觉。

  经典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现在我还放它在书架上,只是因为丢掉了腰封的书显得很干净朴素,我喜欢的印刷装帧风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