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三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二三事读后感10篇

2018-02-22 21:2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三事读后感10篇

  《二三事》是一本由安妮宝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三事》读后感(一):安慰姿势

  一直以来,我都在抗拒,否认安妮给过我的影响,这影响如此深刻,必须要用荼毒一词才可以。我心里是痛恨她的。只可惜不喜欢张爱玲不够热爱萨冈,我甚至看不下去杜拉斯,我也不可能找回曾经对三毛的迷恋。我找不到一个可以用来代替她的,写字的女子

  初识她是一句“我能识别眼睛幽蓝的女子,她们是苔藓,黑暗给她们水分生命甜美脆弱。”后来在某一个冬天的下午一口气看完二三事,走出房间心里一片空白,从此一遍遍的看下去。

  曾经把她所有的书堆在床头,都是最初的版本,很旧,已经泛黄。

  对暖暖或者七月和安生这样的故事没有感觉,而是对最后一篇烟火夜非常非常的喜爱,因为它的主线是一个人,而不是一团爱情故事

  还有很多散文,因为短小,所以有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比如空谷幽兰,坚持一个如信仰干净内心

  与其说是安妮故事写得好。不如说是她写出了许多打动我们的句子,读到的瞬间就刻在心里。

  就像安妮那篇‘网络上的陌生人’,她说,“很多人想知道,我故事 里那个女子是否是我自己,其实她也是看文字的每个人,心里深藏的幻想往事。”

  身边也有完全喜欢她的人,看不下去,不知道在写些什么,记得有个朋友说过,她的每本书都一样,就是那么几个人发生同样的故事。

  这话其实很透彻,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深爱。因为我们总是被同样的感情模式所打动,情结

  当一个乐队变成主流,我就会遗弃他们。王菲结婚了生子了,我也就淡忘了她,安妮也有了孩子,并且写出月棠记这样一潭死水的东西,我还是没能推翻她。

  也许我是没有长大,我依旧是喜欢她以前激烈的文字,她的质疑对抗不肯妥协。就像我还是喜欢旧版二三事的封面,淡淡的水彩一个女子的身影,应了那句”我喜欢丰盛浓烈的活,即使是幻觉。“后来的再版,所有都是白色主调的硬质封面,很无力,就像后来的安妮所写出的感觉,——就像是放弃了。

  写出“依旧是喜欢”几个字时其实我很无奈。我痛恨“感性”这样的词,痛恨一切矫情的可能。如果我足够风清月朗就不会上瘾,如果我足够沉迷就不会纠结于此。我要对抗她给我留下的软弱感情。

  我只是想把自己扳正一点。

  《二三事》读后感(二):迷踪的小事二三

  看二三事时,还是我素来看安妮的习惯,书签拨到哪一页就从那页开始读起,到没有气力看下去为止。所以安妮的故事对我从来就像是一场冒险。我不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探索他人生活核心。我喜欢这样的阅读体验

  说起安妮我定会推荐这本,倒不是这本文字上有多大的突破,而是因为最后有一个安定结局

  我不厌其烦得对别人说,盈年怎样,良生如何。而另一个多有纠结的男人却始终记不起姓名,只记得与他有关的碎事二三——他就像是我探索良生生活的一根线,轻轻串起良生生活的前半段。

  莲安是巨大的枝蔓,是华美的风筝,长得太茂盛飞得太高以至于最后轰然倒地。看着这样的女孩子我常常感到心痛,因为可以预见最后的结局,定是孤影灯残,盛极一时后的颓败一地。然而我还是会被这样危险的美吸引。

  只有良生,真是应了她的名。她最终还是穿透了生活的核心。

  《二三事》读后感(三):莲安

  2010-08-23

  在图书馆里翻着安妮的书,突然有了写东西的欲望,就随便找了一张纸,记录下来~~

  可是提起笔,却写不出什么,那些感觉都只是一瞬间的事,寥寥几个字,未成文。也不知如何用文字去表达,想回忆,却再也想不起来~~

  就从安妮的书开始吧,也许写着写着,那些流星般的感觉又会回来~~

  第一遍看安妮的书,没有多大感觉,甚至觉得有点荒谬。可第二遍再翻时,却感触颇多。

  安妮的思维细腻的,看似颓废荒谬的文字却浸透着一股清新,她追寻“灵魂的洁癖”,隐藏之下的犀利不知是她在含蓄地讽刺这个社会还是看透社会浮华深深的叹息~~

  她借莲安的声音说:“一切都是因为钱。良生,他们只是为了钱。钱是多么实在的东西,人见人爱。”当曾经同居过的男人不声不响地卷走了她所有的钱财,良生劝她去报警,莲安微笑道:“你要我为了钱与这个男人同堂对质吗?我不会。”

  她借良生评论丽江:“这只是一个被过度开发的古城,现在只是一个代表商业和盲从的旅游地。”“白天喧嚣人群极其麻木享受姿态,并不令人感觉有醉生梦死的肆意,却更接近一种盲。”

  这一点我深有同感。太有名地方往往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到处充斥着浓浓的商业味,所到之处,除了人,还是人,结果惹得一身疲惫回来,心里想着:这个地方我是去过了~~可,真的去过了吗?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白痴,被人骗走了钱,只好自我安慰,但在内心,对这个地方依旧是茫然一片~~因为它根本没有走进你的心里!

  所以,相比较那些“风景名胜”,我更想去那些未曾被人开发过或者开发较少的偏僻小镇村庄山水,那些地方犹如璞玉,是真正能看到些东西的地方。要么就去那些豪华的大都市狂欢。西湖、丽江、乌镇这种不伦不类的实在是无法苟同。

  安妮描绘良生和莲安之间的友谊,纯得透明,带着宿命味道,没有任何隐匿的条件要求。每当莲安说:“良生,你愿意跟我走吗?”良生的回答总是“是”。这种友谊使我惊异,让我怀疑这到底还算不算友谊,因为我觉得,即使是最好的朋友,彼此的交往也需不时地依附在某一条件上,这种条件很多时候是看不见的。不知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良生和莲安的这种友谊,或许安妮只想把它解释成一种宿命的依恋,仿佛两人在前生是同一人,今生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

  莲安在自己的所有光环褪去后,对良生道:“现在我已一无所有落魄到底,于是身边所有的人都可以失踪,那些光鲜人儿,那些崇拜仰慕的人,那些想来分一杯羹的合伙人,那些孰真孰假的所谓朋友。。。。走的走,散的散。非常干净。我所剩下的,就是肚子里的孩子,还有你。”

  还有你。我想良生听到这一句便已足够。

  甚至于,莲安自杀前对良生说:“人说大恩不言谢,我总觉得我不应该对你说谢谢。即使你对我付出那么多,也是应该。”这句话让我感动~~

  或许这种友谊根本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只是安妮的追求

  但即使身边有良生陪伴,莲安还是选择了自杀。她经历了太多的欺诈和痛苦,生命被太多黑暗覆盖,良生,只不过是萤火虫那点小小的亮光,并不能把她从绝望中拉回来。于是,她选择了死。

  而良生在莲安死后不再执著,最终也向命运低头。。。。。

  她活着,却不是自己的活法

  《二三事》读后感(四):我看她的二三事

  读良生是在理发店里。环境很吵,开始读的时候感觉错乱沉闷不知所云。当在夜里再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是很吸引人的。人物错落纠缠,虽然她大多数文章里的人物都一个类型边缘化,个性独特。我喜欢她的语言,简洁深刻。失望是至为沉痛的事。因为你觉得对这个世间无所依傍,无所需索。你只留得自己。用右手握住左手。你依旧只是觉得寒冷。她得文字尤其孤独落寞。每个热闹外表下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看完她的文章更觉如此。看到的无论是良生,莲安,沿见,还是最后的盈年对于人性自私和无奈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事情是没办法的,是不能把握的。但我总觉得这些人都有点自己找不痛快。对于人物鲜明的个性,我不是很喜欢。不是不喜欢个性鲜明的人,而是她们那种堕落的生活方式,或逃离,或沉沦。还是最喜欢素年锦时里月棠记那篇文章。要对生活怀有希望,要向前看,对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预期。她自己也说这是一个关于遗忘或者记得的故事。爱与恩慈。从欲望纠缠直到无爱的淡薄和甘心承担。对另一个人的付出和牺牲,试图获得对自己的救赎。生之繁华荒芜。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出选择。但这选择里没有对错的道理。也无幸福标准。只是代表生命的时间。不断行进,并终究走向静默。

  《二三事》读后感(五):一个人的“二三事”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广州,现在我到了北京,偶然又看到了当时写的文字,心中感慨。现在的我和当时有何不同

  有时候读书也像人和人之间一样需要一种际遇。如果今天没有在同事台面偶然看到这本书,又偶然看到封皮上一句“我喜欢丰盛而浓烈地活,即使是幻觉”,我想大概我不会去触及安妮宝贝的书,即使她的书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在我眼前晃动,在同学间传动。因为我向来不喜欢读言情小说,曾经有次试图像其他女生一样睡在床上看琼瑶,看席娟,最终是以一目十页的速度翻完的,并不再次试图。现在想来我完整看完的言情小说好像就是亦舒和张爱玲的一些作品。而且还只是为看而看,绝非兴趣使然,看完也没什么很大感想。于是我也一度怀疑上帝造我的时候是不是少造了一根恋爱神经!人往往有思维定势,我想当然地不去看后来网络兴起的一些流行的纯恋爱小说。

  今天整天都是黄色暴雨警报。雨下了一早上,天阴了一阵天,我也忙了一天,回到家天已经黑了,雨又来了。我说过我不喜欢下雨,特别是一个人的时候。然而,今天我站在阳台上,愣愣地望着窗外,耳朵里充斥的都是雨声和雷声,几盏路灯散发着橙色的微光,偶尔闪过几道电光,映照着倾盆大雨。这一切把我和世界隔断了,我仿佛是这个宇宙唯一的存在物,渐渐地,连我自己也不存在了,就像陷入了一个宇宙黑洞里,没有呼吸,没有思考,没有恐惧,没有一切。

  而当我转身回到屋里,坐下,翻开安妮宝贝的《二三事》,又被拉回到这个世界,有了心跳,有了悸动,有了感觉。我觉得有时候看书或是写作就像照镜子,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折射自己的想法,因为人始终是个关注自我的动物,总是希望看清自己并得到共鸣作者写出来的文字,老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好像是自己内心的声音。当然我想安妮宝贝的生活经历更为丰富,思维更为深敛,文笔也更为老道,这些都甚于我。

  From“良生”篇——“(写作)它仅仅意味着在某段时间你曾沉浸在孤独之中。孤独你呼吸着它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有时候会因为写作而遗忘了时间,任窗外的天空转换了颜色厨房里的食物逐渐冷却。文字和思虑得以使时间蔓延和扩展。这是意义所在。”——“如果你选择一种精神化的活动作为工作,就将意味着你的生活将与某种空虚联结,犹如浩瀚宇宙中与银河系的一种遥相呼应,却并不归属。”——“工作使人进入了人群,借此停止回忆和思想。……每天重复的日子,哗啦啦地就过去。迅疾得让人竟无法对时间留下印象。就像草一样,一岁一枯荣,天地喜乐都在,唯独没有自我。”——“物质退化到粗糙贫乏的时候,心却随着修行般的跋涉日益清朗。身体物理移动使灵魂产生速度感,并且不在时态中。这是一个中间地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被暂时搁置,或忽略不提及。”——“我不知道一个人若天生在体内缺乏了某种元素,是否倾向于一种原罪。这种原罪导致他的不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人通常也警觉。……也许没有安全感的人,精神上亦会有洁癖。”——“这是永久的缺失。要用一生来计量。这一生的衡定是,在我以后的日日夜夜里,他(父亲)都不会出现,不会给我感情,亦不需要我的,可是一生还是看起来太长了……漫漫无期,犹如黑暗海洋中的一点微光,不可触及,稍纵即逝。”——“后来我便失去了这声音。原来人的老,并不是一年一年持续的进程,而是在瞬间发生。就像田野当中的一道洁白而疾速的闪电。突然被击中。足以致命。”

  ……

  我想安妮宝贝如果没有经历这些,她是写不出来的,就像她在自序里说的:“诸多感情或是自省,原就是一个人内心里的自生自灭。当一个人在写一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如此。而当另一个拿起来阅读的时候,他能感受到这种清寂。似是无法对人诉说,心里却有惊动。”在我看第一部分“良生”时,我心里就有惊动。

  但随后我不得不承认,对男女之间的情感我还是木讷和迟钝的。当我继续看下去,书里的都市男女,恩恩怨怨,分分合合的故事,只是像风一样不着痕迹地吹过,让我有点混乱不清,我只是闻到了寂寞的味道。良生和莲安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都是作者从自身抽离出来的,就像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她们互相审视对方并看到自己。她们在尘世坚韧天真地爱,“经历了很多看起来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亦不知晓他人的事”。两个人最终的结局截然不同,然而在心灵上她们的归属是一致的。

  我明白我的内心从不属于都市,从不属于成人世界,我只想简单地爱,纯净地爱,没有距离地爱,心灵交融地爱。于是我只是,等待爱,像个孩子,却没有真正爱过。把爱当成童话,把自己锁在城堡里,避免了繁杂的接触,避免的可能的伤害,却也错过了很多风景,错过了让自己幸福的可能。

  书快看完了,有一句话似乎引起了我的感伤,“这世间男子非常多。……但是那个愿意拿出恩慈与灵魂的人,那个清晨醒来握住手便觉得是幸福的人,又会有几个。”不知为什么,看到这一句,我的内心长叹了一口气,可见我对感情还是有期盼,若没有期盼怎会有感伤?

  书最终看完了,合上书时雨已经停了。小说给我的感觉,借用书里的话就是——它是一扇门,轻轻推开,无限天地,让我看到繁盛荒芜天地,关闭之后,我亦只打算守口如瓶。

  《二三事》读后感(六):混乱与放纵,都是个人的意淫

  每次看安妮宝贝的书,总给我一种空前的压抑感。

  她总能通过细枝末节告诉你赤裸裸的现实

  她的书恰恰是玛丽苏的反面

  浑噩,披着个性的沉沦,一味鄙视藐视普通的傲气,最终也走上相夫教子的道路

  无论你如何自信地骄傲,但最终,殊途同归

  书里的个性,道路,面对爱与性的观点

  都让我觉得无比的压抑

  有些人,虚构也好,真实也罢,混乱与放纵的终究是自己的人生,那不是个性,是逃避,终究自己还是要付出代价。

  看安妮的书,突然想到柏邦妮的老女孩,点滴的相似,最后看完,都让我有种“还好自己对待自己的人生还算认真”的感想,生活是美的就让它继续美下去。

  《二三事》读后感(七):以后再也不想读悲伤的文章了

  良生、莲生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一个人,两人倔强生长,为所欲为、随心所欲后的生活,不过是承担大于了接受,骨子里的那份桀骜不驯没有以前那么嚣张跋扈,张扬。慢慢的变成感情的弱者,渴望有一个人的陪伴,可依旧想保持原来的自己,不愿被别人改变自己,却又贪恋着和别人一起生活的状态。 两人可怜、可悲、无助、漫无目的、无处可栖、渴望被关爱、坚强、独立、女性魅力、过早的成熟稳重、理性、拎得清却有时看不明。 良生为莲生的竭尽全力,守护莲生就像守护自己一样,我觉得她们的情谊发展空间没那么大,彼此付出的感情让我搞不懂,可能她们是同病相怜的人,才会惺惺相惜吧! 随意的爱情、暴戾天真的生活态度、说走就走不像关心他人汇报行踪的旅行,丰盛浓烈的活着,不管哪个阶段,都成为了她们的标志,无法脱掉,无法改变。 这样的女性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生活态度却是我们玩不起的,年纪越大越觉得有些事情强求不来,少了年少时的义愤填膺。 整本书的故事走的是阴郁颓废风,代入她们思想感情中,只觉得自己的内心空缺越来越大,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以后再也不想读悲伤的文章了。

  《二三事》读后感(八):喜欢这些《二三事》的事~~~

  1.即使再剧烈,仍只是烟花,留下的不过一地冰冷的尘埃

  2.有些事情一定要用所能有的,竭尽全力的能力,来记得它。因很多事情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记得。

  3.我们之间的事,就像一封已被投递的旧信。

  4.当我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并未曾跟任何人提起。也无人可以道别。除了阿卡(阿卡是只小狗)

  5.也许生之年,我们始终都不会理解对方的感情,但却舍得彼此交付。

  6.安静而理所当然的享受姿态。

  7.觉得自己有些变老,不再信任人的感情,并开始遗忘一些事。

  8.熟悉的香水可以使人感觉带着自我的归属感,而不被同化。

  9.所有琐碎的声浪交汇成波浪,一层一层地扑打过来,我的耳朵里有轰鸣声。

  10.肉体在走向死亡之前如此纯洁而无能为力。

  11.巨大的无望使她的内心失去了声音。

  12.只觉得自己是个空落时间的过路者,心里什么都没有。

  13.原来幸福感可以用药丸制造。在人可控的范围之内。但我不知道一个人若天生在体内缺乏了某种元素,是否倾向于一种原罪。这种原罪导致他的不安全感。

  14.从来都很少靠近陌生人。也不让他们靠近我。

  15.感情里会有计较惊惧。不带感情,则洁静刚硬。

  16.写作是我与自己之间建立了一种完全负面的关系

  17.写作,它只是在一个人的内心发生的事。它和除此之外的一切均无关系。它仅仅意味着在某段时间你曾沉浸在孤独之中。孤独是空气,你呼吸着它而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18.我对他说,如果你选择一种精神化的活动作为工作,就将意味着你的生活将于某种空虚联结,犹如浩瀚宇宙中与银河系的一种遥相呼应,却并不归属。距离依旧有几百万光年。它要你为了独立而需要与世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要你长期认真面对自己的内心,即使这思省犹如黑暗漫长的隧道,穿越亦是漫长。

  它让你处于一种与死亡并行前进的微妙状态。你看得到自己走在边缘。你亦知道它让生命浪费的程度加剧,它使你敏感,并且变老。

  19.原来再貌似坚定的理想与意志之后,最终的驱动力,却仍是未被填补的虚无。

  20.人在城市的地下穿梭,亦在自己的睡梦中穿越。渐渐逼近了幻觉。我不知道自己在城市的地下穿梭,是为了抵达何处?

  21.眼泪直抵人心,具备深刻的抚慰。

  22.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伙食爱别离苦。不流泪,是不让别人窥探到自己内心的软弱或犹疑。恨不能用层层盔甲包裹起来。一以此鉴定,才可以让自己一意孤行。

  23.哀而不伤,心存眷恋。人就是这样开始慢慢变老。

  24.失望是至为沉痛的事情。因你觉得对这个时间无所依傍,无所需索。你只留得自己。用右手握住左手。你依旧只是觉得寒冷。

  25.时间和流离,摧毁折堕了她的信仰

  26.每一个离开的决定都是因为失望

  27.也许从未真正爱过某个人,只是在追寻感情。犹如一个走在路上的人,所有邂逅的人都是过河的石子。仅此而已。

  28.有些事情不能遗忘。如果你记得,那说明内心甘愿。而其他的,那只不过是一些失望的事而已。

  29.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30.碰到好的欢喜的东西,总是要留得一份清淡余地,才会有中正的情缘。有时会故意若即若离。因极希望它存在并且长久。所以,更不允许自己沉溺。

  31.在陌生人家里居住,渐渐懂的沉默。沉默就是不表达,不企图,不要求。我从来不说,我要这个,或我不要那个。因知道自己得不着感情,所以就是去了需索的权利。

  32.生活若始终颠沛流离,并不会使人习惯,只会使人渐渐软弱下来,因经历生命至多苦难的事情。开始不相信。

  33.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恩慈。爱是永无止息

  34.在面对美好事物的时候,保持静默,缓慢,以此来记得。若心有感伤,这记忆便会因为重,而日渐漫长。

  35.因为从小缺乏感情,她对感情有异常敏感的觉知。她知道愤怒需要付出更深的感情。她以恶性的方式获取满足。

  36.若我们因为怜悯,或者因为寂寞,或者因为贪婪,或者因为缺失而爱,这样的爱是否可以得到拯救

  37.她生命里面所有的事情,亦只能靠自己去探测和了解。但是这所有的自我生长,都太过艰难。

  38.生命并不是为所欲为,有时候我们的承担要大于接受。

  39.抵达你天分应抵达的身价

  40.若心有感伤,这记忆便会因为重,而日渐漫长。

  41.也许人只有在颠沛流离之后,才能重新印证时间在内心留下的痕迹。当我们开始对回忆着迷的时候,也许只是开始对时间着迷。站在一条河流之中,时间是水,回忆是水波中的容颜。看到的不是当时,而总是当时之前,或者当时之后。这细微的距离之间,有无法探测的极其静默的秘密。这秘密的寓意,属于此时此地。总是有一种心碎之感。因为所有的一切,在发生的同时即告消失。

  42.若是有可能,有些事情一定要用所能所有的,竭尽全力的能力,来记得它。因很多事情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就会变得不记得。

  43.哀而不伤。

  44.沿见说,我要改变你。良生。要你正常起来,觉得温暖,并且没有缺憾。要你喝着一碗热汤也会觉得幸福,就会在我的对面微笑起来。让我在每天早晨醒来时,能够抓到你的手。良生。这是我已经确认的幸福。

  45.在我眼里,只是一个面对一碗热的面条就可以知足的女子。像长久得不着食物的孩子,让我感觉心酸难忍。

  46.生命里有很多定数,在未曾预料的时候就已摆好了局。所以,最好只管把每一天都当做是死之前的最后一天来活。

  47.熨平一件衬衣的褶皱,犹如在抹去时间的印记一样慎重。这样的缓慢,寂静。姿态奢侈。

  48.内心情意深重,但与人相交始终都是淡然如水,看起来又似断然无情。

  49.有些事情结束,有些事情开始。走在路上的时候,我依旧觉得心神荡漾。

  50.我似乎是要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试图让自己忘记一些事。

  51.良生,你应该是经历过很多事情的女子,却怎么会有一双童贞的眼睛。仿佛你的身上从来都没有故事。你也不知晓其他人的事。

  52.再多的事,从何说起,又如何说清。我只觉得自己日益静默,没有什么话可以对别人说。

  53.人在适当的时候,就做适当的事情。我不勉强自己……

  54.所有的不舍都是以爱而生。若我们无爱,便会获得风清月朗。只是这无爱,总是要经历诸多磨难割舍,才会让情转薄转淡,直至寂静。

  55.一切在出发或告别的地方,都适合她的出现。似乎这才是他真正的所在地。他自由自在并且按着她的意识。在任何一个地方出发,去往所想抵达的地方。

  56.我i仍旧只是一个落寞的女子。记得一些事,忘记一些事,却仍旧没有释怀。

  57.人们在大海中颠簸,从此地到彼地,静默起伏中隐藏了生命真相的艰辛。而一切只是那么热闹的声色。

  58.我们的生命里是有指令的。不能选择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里面有太多沉堕或不可自拔,也难以回头。这原就是一条不归路。

  59.我们要记得,记得一些事,记得生命的一些事情。

  60.我总是爱着,爱着我相信的一些东西。

  61.时间诸多细微美好,总是让我内心凄楚,并且起伏不定,而沧桑人事,就算如风浪席卷,一样可以不忧不惧。只是这失望,为何总是无可回避。抑或那是因为我是一个贪恋不甘的人。爱总会使我们有太多期许。希望长久。希望胶着不会分别。希望占有和实现。

  62.是因为记忆和感情太多,难以盛载。还是心有惊动,始终不愿意近它的身。

  63.自小我就是心存惶恐的人,别人对我一分好,变恨不得换他十分的情。我是这样竭尽全力的人。只是因为知道这世间人情冷漠,所以珍惜一分分的暖意恩情也好。

  64.有些人总是会一直停留在你的心里。只要你记得

  65.对喜欢的东西要随时随地收集

  66.我只是把自己所能有的,都给了她。所不能有的,也竭力想让她得到

  67.我们一生,可以碰到非常多的男人,但愿意与你同床共被一醒来便要牵住你的手的男人,又会有几个?

  68.故人带着过往逐渐沉落于暗中,时间覆盖了一切,我不喜欢旧事重提。

  69.一个人写一本书,只是为了记下所思所想,而不是说他自己的故事,记下来是为了不会忘记吗?有是有也是为了遗忘。因遗忘会让我们得到内心的平静

  70.因为不懂,认识甚少宽敏。所以有些事情,无知也是恩慈

  71.若没有回忆,人多么卑微

  72.碰到重要的事情,都只愿独自一人来担当。似不肯偶自己的内心起伏。如今亦然。

  73.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的人生,疏忽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世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那不过都是旧的事。

  74.一个关于遗忘或者记得故事。爱与恩慈。从欲望纠缠直到无爱的淡薄和甘心承担。对另一个人的付出和牺牲,试图获得对自我的救赎。生之繁华直至荒芜。书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做出选择。但这选择里没有对错的道理。也无幸福的标准。只是代表生命的时间。不断行进,并终究走向静默。

  《二三事》读后感(九):仅仅只是二三事么

  一直想说点什么,关于安妮,关于安妮的书,及关于沉迷于安妮的文字的我。但,迟迟不曾下笔。因为她的文字对我而言,是那样的神秘,那样的深沉,每次想起,总有同样的一个词语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清冷。她的人亦是如此。而我的心境,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因此一直自觉没有什么底气。

  一直以为,如果要写些什么,我应该会选择《素年锦时》,因为在这之中我感受到了少有的温暖。当然,那是还没有看到《二三事》。

  《二三事》,很简单的一个名字,5个章节,5个故事,但真的如名字那样仅仅是二三事这么简单,这么平凡么?不,不会的,安妮,安妮的文字,都不会是简简单单的。良生,莲安,沿见,恩和,盈年,5个人,没有一个是简单的,相同的。即使幼小如恩和,她的出生,便不是简单的,给莲安,良生带来了不少磨练。最后,即使在家庭的和睦之下,她依然让人感受到她的锐气与不羁。她的在如此之重的感情里获得了生命,且一生下来就有注定的缺失有怎会简单。良生,莲安,两个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的极端,但却是两个互补的个体。沿见说过,在他看来,莲安就像是镜中的良生。所以,良生与莲安,是那样的熟悉,那样的彼此需要。莲安一生,大起大落,无论情感还是事业,她是脆弱的,于是用任性的手法来掩盖。她选择丰盛而浓烈地活,同时,她亦是绝望地活着,因此注定了坎坷的一生。良生,比莲安多了几分柔软,她的心,孤独而有几许苍老。看透了许多事,不再轻易期待什么。她亦桀骜,但并不彻底,因为她多了几分理智。所以,她不能像莲安那样做的彻底。所以,看到莲安,她似乎看到了心中的狂野的释放,因而追逐莲安,不曾抛弃她。唯有在最后的最后,盈年及两个女儿的存在,让她终于充实了起来,这一次,她没有同莲安一起离开。盈年,温柔的男子,同样是豁达的男子,他的感情更有担当,他的怜悯和恩慈,良生能懂,也从中得到了温暖,安定,他们一起得到了一个简单的生活,在经历的生活的不简单之后。沿见,他被良生,莲安的极端吸引,但没能付得起代价,他终究是世俗之人,不论是对莲安,还是对良生,他就如学校中贪恋外界的美景而出逃的小孩子,他比同龄人多了欣赏的眼光,但终究逃不出规矩的束缚,也可以说他也是玩不起的,他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所以倪素行注定才是他最后的选择,只不过,这个道理,要在碰壁之后才能明了。

  安妮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们鲜明的特点,亦有着鲜明的缺陷。他们的特点,让他们与众不同,让他们耀眼。同时,他们的缺陷,让他们受伤,伤害身边的人。每一个人,大多都是伤痕累累的。

  是的,我们都是有缺陷的人,我们都受到过伤害,也许,当一切都过去,都变得云淡风轻的时候,静静地回首往事,只不过二三事而已,几句轻松带过,但只有自己的心理知道,真的只有二三事么?

  《二三事》读后感(十):寻得莲安,愿为良生

  一度认为在情感的划分方面做得不够细致,乃至在性别的认可上也存有偏颇。难以接纳意图占有的爱,难以承受来自于异性身上与生俱来的霸道无理。

  自小感官给予我对于男生的看法即是自大激进缺乏思考,且伴随年龄增长,生理进化被荷尔蒙驱使下的他们显得更加盲目无知,然而不阅读不行走的男生则更甚。兴许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使我更倾向于珍重友情,与同性保持良好的关系。还记得在阅读七堇年的《澜本嫁衣》时,它清晰的刨露出知秋对以明的爱与眷恋有多浓厚,以致历经多磨最终死亡,而以明却未曾理智,任由欲望操纵,成天醉生梦死于淫欲之间,导致悲剧收尾。而《二三事》中,良生对莲安的爱则不同,她不曾想过占有,也未剥夺过对方的自由。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情感纯粹而不加情欲,如同至亲家人一般的对待。

  如同文章中

  -你愿意跟我走吗,良生

  -我愿意,任何时间,只要你出现

  这样的对话能够瞬间迷蒙我的双眼,它真挚不求所得,在现下社会中,灯火璀璨物欲横流人心早已丧失了单纯的悸动。为利益联结为占有示好为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付出时瞻前顾后,扣扣缩缩计算回报,哪怕应该具有血气的男生,面对喜爱的对象也摆出这副姿态,着实可笑。

  爱得不够 这是如今几近所有青年人的通病。

  我们越来越爱自己,越来越失去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二三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