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10篇

2018-02-20 20: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理智与情感的读后感10篇

  《理智情感》是一本由(英)简·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一):没有理智的情感就是一套“杯具”

  这本小说人物构造极有意思,达什伍德太太的两个女儿,大女儿埃诺莉善于控制情感是理智的化身,二女儿玛丽安一向凭情感行事,而大女儿爱上的人(爱德华)则是在面临爱情财富之间选择了坚守道德守护爱情的人,二女儿心之所属之人(洛兹比)则又是在爱情和财富之间选择违心扑向财富之人,当然最终玛丽安没有跟洛兹比在一起,而是选择从一开始喜欢她而她又坚决为此生都不会爱上的人布兰登上校结为夫妻,这又是理智的选择,因为布兰登上校虽然没有洛兹比年轻好看幽默快活讨人喜,但有人品责任感又有可自由操配家产的靠谱男人,跟着布兰登上校虽说婚后生活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但起码安稳温馨,而跟着洛兹比,一开始也许甜蜜幸福,但最终洛兹比会因为挥霍无度而又没有丰厚家产支撑而使两口子生活陷入窘境,而洛兹比又不具有布兰登上校的良好品格经济拮据只会使他懦弱自私本性暴露无遗,此时玛丽安一定为当初凭感情冲动就嫁给洛兹比的行为后悔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二):露西的抉择

  读西方小说,有两个主题会被不断地在书中重复,一是遗产,二是信仰。在奥斯丁的《理智与情感》一书中,非常少见的只有一处提及上帝和信仰的地方,遗产的问题,却几乎是全书的骨架,几乎起到支撑并且决定整本书的故事发展作用——当然,感情才是最核心的,但是无疑,遗产的多寡,才是决定了那个时代,以及书中大多数男女婚姻因素

  相对来说,在我们老祖宗的视金钱如粪土的金钱观的熏陶下,我们的文化中极少如此明目张胆甚至是大张旗鼓地谈论涉及到钱的事情特别是当感情掺杂进来的时候,更是要表现一面不屑的清高模样,然而不自觉的又溢出一股虚伪气味

  《理智与情感》也可以说是一部成长小说,玛丽安的热情急躁以及在感情上欠缺周全慎重的考虑让她在17岁的初恋中饱受打击,与之相反姐姐埃莉诺的理智稳重审慎以及在捉摸不定的看似失败恋情中最后俘获郎心正好给玛丽安上了一堂课,让她懂得在恋爱以及婚姻的选择中,情感也需要理性的驾驭,不然将会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最终闹得人仰马翻。最终结果是所有人都比较满意的。玛丽安和埃莉诺也都获得理想结局。理想的结局离不开富足的经济条件典型的英国人思维浪漫是建立在令人无忧无虑物质基础之上的。

  小说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罗伯特和露西的结合,可以说是作品的点睛之笔,也可以看成是作者的救火之策。一方面单调情节注入新的看点,另一方面也嫌牵强。为了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总得有人做出牺牲,而小说的牺牲,无疑就是露西,一位善于奉承,圆滑世故姑娘,在她出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爱情的忠贞守护者,结果来个三百六十度翻脸变了一个人。成为一位背弃爱情抛弃信诺的无耻女郎。况且跟未婚夫的家人闹翻的情况下,在世人皆知的情况下,在未婚夫以实际行动表明坚守对自己的爱情的盟约的情况下,与未婚夫的弟弟罗伯特才见面几天就坚决地抛弃四年前已私定终身的爱德华,给出的理由仅仅是早已知道爱德华已经移情她人。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这样,才让我们看到,所谓理智与情感的另一个版本,那就是理智在极度厚颜无耻和极端虚伪的面具下,深藏着能够为金钱而抛弃情感的极端冷血的心灵,抛弃了情感的理智,就只是对金钱的赤裸裸的追逐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三):由Sense And Sensibility想到的

  我倒是觉得简奥斯汀是个细腻女人。如书的题目一样,理智与情感,也是人的选择。

  埃莉诺与玛丽安,分别是理智与情感的代表。虽然故事同样是围绕金钱、地位与爱情的纠缠,但奥斯汀公开表扬的,是埃莉诺的理智与克制。她本人就认为,情感往往是女性行为的危险的向导,在爱情上,应审慎从事,不可轻易动情,任性行事,不然伤害的是女性。

  我倒是不能完全同意。

  这对没有多少金钱的姐妹,都遇到了命运挑战

  埃莉诺是一个在我看来太过于克制自己的女人。整本书当中,她和自己心爱的人竟然都没有一句明显爱意表达,倒真是超凡脱俗了。在情敌那么张扬的挑战和讽刺中她竟然强行压制自己的内心难过坚持保守秘密。虽然是悲剧过程,但作者给了她一个喜剧结尾。可我觉得,这样的女人,如果没有作者的安排,必定会内心抑郁,强颜欢笑却不能为自己而活,也是很可悲的。

  玛丽安是个只愿为自己而活的女人。她的人生精彩,但是却结结实实地跌了一跤。私下里就认定一个有着花花公子实质的男人,痴痴地等,这是大多数小说中的基本套路,然后就悲剧了。她太自信了,太随性了,跌跤也是难免的。作者让她经历了痛苦之后让她终于还是嫁给了真心爱她的比他大好多的布兰顿上校,的确也是幸福。只是姐妹俩,都太极端了,中国人讲“中庸”是有道理的。

  威洛比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娶了有钱小姐,结果自己曾失去的遗产也回来了。不美满的婚姻让他倍感遗憾,总是想着年轻美丽听话的玛丽安。埃莉诺说:“现在,他后悔他做的事了。为什么后悔?因为他发现不符合他自己的要求。结果没有使他幸福。他现在情况不困难了,不受那种窘迫的苦了,他后悔的只是娶了那个女人,没有玛丽安那样性格可爱。但是难道就能说,娶了玛丽安他就会幸福吗?他的种种烦恼事将是另一种样子。那时他会为闹穷叫苦,这一点现在他觉得不算回事了,因为他不穷了。那时他虽有了一位无可抱怨的好脾气妻子,但他总是会手头拮据,总是穷困;而且很可能过不久就会觉得,对于家庭幸福来说,有了固定家产和高额收入所带有的数不清的生活舒服条件,甚至比只有一位贤德妻子还要远远重要得多了。”

  谁也不知道自己现在做决定,以后又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没有人能看到未来有什么,自己现在走的这条路,是通向坦途,抑或是荆棘。奥斯汀的意思似乎是,如果你理智,或许能得到好的结局。但是否真是如此,可不一定,这又不是一条数学公理。百分之百的理智,有时候,会留下更多的遗憾。很多时候,心理上的满足更重要。

  我倒是对露西这个女人很感兴趣。一个稍微有点美貌、没有见识知识、自私精明狡诈算计的女人,竟然能够一而再再而三的得手,恭顺谦卑、刻意殷勤和无止境的谄媚言行,不断放低自己,抬高别人,一有机会就用得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不考虑世俗道德的话,这也是人可以选择的处事方式。我也很以为不耻。适者生存,寄居蟹远没有屎壳郎活的伟大,但是不也是活得好好的。不去那样做,但是看到这样的人,也就放平心态吧。这个世界,很少有人活得不累。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四):爱的理智,活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当时是因为这个名字怦然心动的。因为想到了自己,多少次在面对自己的感觉时,在理智和情感之间来回徘徊却无从抉择。这个过程是痛苦的,特别是当做出违背自己的感觉的理智抉择时尤其感到痛苦。所以尤其能体会到埃莉诺的痛苦与隐忍,只不过埃莉诺做的更好更理智一些。

  两个人,两种性格,相似命运下做出的不同选择。一对儿姐妹,一个理智,一个富于情感;一个沉着谨慎,一个毫不拘束。其实说不上哪一个更好,也许在简奥斯汀的年代,理智的埃莉诺更适于生存;不过在更追求个性自由的现代,也许直率的玛丽安更受人们追捧。不过,总的来说,人的一生如果只追随自己的感觉而不考虑后果的话,很多时候,后果是我们承担不起的。遇事多冷静多理智,也许不是最令自己满意的选择,不过一定会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爱情中,尤其需要理智,不能肆意妄为不考虑后果,因为很多时候,而后,这后果是我们承担不起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五):一段感情中,是理智,还是情感?

  她们是两姐妹,并非出身贵族家庭,没有多少财产,但是她们有美貌和善良,而且她们终究都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们就是埃莉诺和玛丽安。生活的路上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因而爱情的路也注定是曲折的。

  当玛丽安初次邂逅威洛比的时候,她便疯狂地爱上他了,也不顾当时的礼节,竟公开跟他亲密交往,仿佛在她的眼里就只有唯一的他。相比之下,姐姐埃莉诺与爱德华的相知是那么的柔和,在当时看来是合乎礼节的,他们是交心的,然而这种关系,看上去是那么的让人迷惑,捉摸不透。

  当玛丽安得知威洛比为了一个有钱姑娘儿变了心的时候,她伤心透顶了,也闹出了病。她把全部的痛苦都毫无保留地展露在周围的人面前:在宴会上一声不吭,在别人的盛情邀请下拒绝出席聚会,偷偷地给威洛比寄信……这时的埃莉诺心里只想着妹妹,只想着妹妹要快点恢复正常,就一直陪着她。即使得知爱德华与另外的小姐订婚,即使那位小姐故意让她难堪,她也忍住了,她把这些都藏起来了,克制住了一切的不愉快,一心为妹妹的事操劳。相比之下,姐姐要显得理智,而妹妹则是感情用事。皇天不负有心人,始终是说得没错的,姐姐的照顾,姐姐的事情,姐姐的理智,都给了玛丽安以深刻影响,使她也变得理智起来,最终选择了布兰顿上校,这个虽没有爱得十分热烈却能给自己幸福的人。作者应该是个温柔的人吧,总把结局写得圆圆满满的,埃莉诺的爱德华最终还是回到了她的身边。

  跳出故事之外,真实之中,没有人是完全的理智,或完全是感情用事的。很多看似理智的人的过去,也许会有一段因感情用事而失败过的情感;有些感情用事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他们更喜欢感性一点,不喜欢那种他们认为曲是曲,直是直的理智。无论是哪一种,只要能走向自己的幸福的都是好的。

  这个作者的小说,都是偏爱这么一种想法:理智要比情感要更容易获得爱情。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是不是跟作者的想法已经有所不同了呢?现在的男女,更喜欢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尽情地、放肆地去爱,都希望对方坦诚的。无论是看电视剧、或者是实际问过身边的男生,大多数认为,自己喜欢那些傻傻地女生,就是不要太强,太理智的,单纯一点比较好。由此看来,现在,人们更加喜欢玛丽安的率性。

  爱,是个永恒话题,我在这里说的也只是一些小见解。理智也好,情感也好,直通幸福的,才是对于个人来说,是最好的。没有人是单一的,在适当的时候,选择适当的做法,才是最明智的。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六):自我与他者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间,她的小说题材大多围绕乡间体面人家的婚恋之事展开,表面看来,这是一个狭小的田园世界,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让奥斯丁异常熟悉的小天地却为我们展现了女性幽微的感情世界。她的小说在英国一轮轮“趣味革命”中经久不衰原因就在于她的文字不仅能够照亮女性,也能抵达普遍人性深处。

  作为奥斯丁第一部出版的作品,《理智与情感》同样也寄托了奥斯丁的女性意识以及爱情理想,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两姐妹埃莉诺和玛丽安各自的婚恋故事,她们出身在英国乡绅家庭,由于两姐妹的父亲逝世之后遗产归属于同父异母的哥哥,她们只能和母亲节衣缩食相依为命。由于经济状况受挫,埃莉诺不得不和志同道合爱人爱德华分手,玛丽安因为种种变故也被威洛比遗弃。两姐妹在面对感情打击的时候性格反应却大为不同,姐姐埃莉诺擅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玛丽安则是感性冲动,任由情绪蔓延。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了痛苦的历练之后,奥斯丁以“大团圆”收尾,让两姐妹最终都有完美的婚姻归属。

  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简单易读,语言风格也平实朴素,似乎并不能给我们带来震颤的阅读效果。然而,它所描绘的人物背后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的关切却引发了我的一系列思考

  父权制主宰的女性爱

  小说的开篇就平静地宣读了老庄主的遗嘱:遗产必须完整地传给他的儿子和他儿子的儿子,一个四岁的孩子(约翰·达什伍德的儿子)。这样的遗嘱对于达什伍德太太以及三个女儿们而言无疑是悲痛的,她们从此失去了可靠的经济来源。在奥斯丁笔下的那个英国社会,人的价值都是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而财产继承权都是交付男性,女性很自然地就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经济上的从属地位使得故事中的女性都期望通过美满的婚姻来实现幸福,小说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现了这一境况:乐于撮合青年男女的詹尼斯太太;期望女儿们婚姻美满从而改变家庭面貌的达什伍德太太;精明算计家产,分文不留小姑们的范妮;迫切想博得费勒斯家族青睐,不择手段赢取爱情的露西;还有那两位用情至深、为爱憔悴的达什伍德姐妹。这些女性人物平时都没有什么职业追求,不过是弹琴、读书、聊天、做女工和无休止的社交聚会,她们最大的寄托就是收获一份美满的爱情,从此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宁静生活,因而婚姻就成为主导女性命运的支柱。对于女性而言,与婚姻密切相关的就是对于男性的评估,这就涌现出了小说中性格不一的男性角色:稳重深沉,产业丰厚的布兰顿上校;坚定执着,安贫乐道的爱德华;风流不羁,才华出众的威洛比;他们或是经济殷实,或是寄人篱下,不论他们的背景如何,对于小说女性角色而言,她们都期望自己理想的伴侣具有体面的出身、丰厚的家产和文雅的举止,可见她们对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是格外重视的,因为这种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们后半生的幸福。即使像清丽脱俗的达什伍德两姐妹,她们也很重视财富与生活的舒适,她们曾经就财富、声望与幸福展开辩论,天真的玛丽安声称财富、声望与幸福毫无关系,埃莉诺却认为财富和幸福大有关系,没有钱就没有各种生活舒适。玛丽安以清高的姿态鄙视姐姐的说法,却最终仍然无法放弃对于生活必需品的要求。这样一来,女性在婚姻爱情的选择权上则倾向于被动,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姐妹所遭受的情感挫折:玛丽安和威洛比本来情投意合,但威洛比因为贪恋钱财迎娶了一位富家小姐,却抛弃了家道中落的玛丽安。埃莉诺也因为家产的尴尬受到费勒斯家族的嫌弃,她和爱德华的爱情也一再面临费勒斯家族的阻挠。

  在父权制统领之下的社会,女性只能在婚姻的小世界里掌控自己的幸福,这无疑是很可悲的,她们能够发挥自由的空间是如此狭小,这也决定了女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幸福。

  从玛丽安到埃莉诺的蜕变

  通观全篇,毋庸置疑的是,埃莉诺是奥斯丁想极力塑造的理想女性,她大方得体,行事审慎,头脑清晰,顾全大局,在面对失恋的痛苦时,善于用理智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与她截然相反的玛丽安则是随性冲动,热情可爱,天真烂漫,伤心快乐起来都毫无节制,尤其在面对威洛比的无情抛弃时,更是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不可自拔,险些丧命。

  依据我的阅读经历,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以埃莉诺和玛丽安两个平行视角展开的,由于她们性格差异很大,对于人和事的看法也大相径庭,尤其是在爱情的问题上。

  首先在伴侣的选择上,她们就起过争执。玛丽安独爱仪表动人、激情洋溢、聪慧锐气的男性,所以当威洛比骑着骏马在雨中的山坡上英雄救美时,玛丽安瞬间就坠入了爱河,那种戏剧性的情节,浪漫的情景以及日后他们在艺术上的惺惺相惜让玛丽安坚信威洛比就是她命中注定的爱人。这种浓烈而浪漫的幻想是典型的少女在爱情中所持有的情结,这样的情结在富于理性的埃莉诺那里却不凑效,埃莉诺被害羞内敛、不善言谈的爱德华深深吸引,那种吸引略显沉闷、波澜不惊,从表象上看,很难让人相信那是爱情的吸引,难怪玛丽安都奇怪地质疑姐姐:“他们俩的关系总是让人猜不透!上次他们分手时那么冷冷的,那样镇静。头天晚上他们在一起时,话说得那么平平淡淡!”在玛丽安看来,这种平淡如水的感情绝不是爱情,爱情应当是热情似火的,正如爱德华在念抒情诗歌时所表现的镇静和冷漠让玛丽安不解一样,在玛丽安看来,那样优美的诗句应当是以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语调来朗诵,一个在艺术上无精打采的人怎会有炽热的爱情呢?

  埃莉诺却不这么认为,她深深地了解爱德华的心,她敬重爱德华的品格并理解他的处境,当爱德华陷入消沉的情绪,因为婚约和家庭的反对而不得不对埃莉诺冷淡沉默时,埃莉诺依然能够克制住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同情和宽容对待爱德华,她深知爱德华的善良与坚定,也知道爱德华的处境无法自主,因而不能放任自己的情感。爱德华和埃莉诺在心灵上是默契相通的,对于埃莉诺而言,一个人格高尚、稳重踏实、谦虚内敛的男人远胜过才俊显著却华而不实的花花公子。所以,埃莉诺很自然地对威洛比颇有微词,这在两姐妹对于恋爱行事的差异上鲜明地体现出来。

  天真可爱的玛丽安坠入爱河之后更是不顾基本的礼节,她和威洛比几乎天天形影不离,玛丽安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威洛比身上,他们在公共场合也从不遮遮掩掩,大胆地表示和对方的亲昵,即使旁人把他们作为话题大肆取笑,玛丽安也不曾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埃莉诺很显然看不惯他们这样的行为,尤其是威洛比的轻率狂妄、能言善辩和爱出风头都让埃莉诺无法赞同,她觉得威洛比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喜欢品头论足,信口开河,这一点跟她妹妹太像了,而这种对于礼教常规的蔑视是有失节制的。

  埃莉诺本然地把道德约束纳入爱情的行为中,在她看来,一份美好的爱情是需要用道德行为加以克制的,而节制和理性则是女性在爱情中应当一以贯之的品德。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布兰顿上校的欣赏:“你所说的我的宠儿,可是个通情达理的人;而理智对我总是有吸引力的…他见的世面多,到过国外,读过书,肯动脑筋。我发现,在各种问题上,他都能给我很多教益;他回答我的问题,总是从从容容,显得既有教养又有耐心。”布兰顿上校对玛丽安默默不张扬的爱向来是埃莉诺所钦佩的,他持续地对于她们家庭不求回报的关心令埃莉诺感动,而他低调内敛、教养深厚的气质更让埃莉诺大加赞赏。

  与此相反,玛丽安极其厌恶理智对庸俗观念的无耻屈服,她虽然对布兰顿上校非常敬重,却不喜欢他的阴郁老成,毫无朝气,甚至笑话一个三十五岁的男人爱穿法兰绒背心一定是风湿疼痛的缘故。

  威洛比的背信弃义和爱德华初恋女友露西的出现是小说的转折点,在此之后的叙述更多的是以埃莉诺的视角展开。威洛比从离开到杳无音信再到与富家小姐成婚,这一连串的事件给玛丽安带来的沉重打击是不在话下的,她整日茶饭不思、寝食难安,日日以泪洗面,重情的她就像无数失恋小女子一样瞬间失去了自己,那个由少女幻想编织的理想空间从前装满的都是威洛比,而威洛比一旦离去,这个空间也就迅速崩塌。少不更事、感情单纯的她自然无法接受这种致命的打击,她只能沉浸在过往的记忆里,任由感情驰骋,从而暂时消解失恋的苦痛。

  与此同时,当埃莉诺面对露西的真实身份时,她所禁受的打击也绝不亚于玛丽安,她也开始质疑爱德华的忠贞以及对她的感情,但是在理性的沉思和冷静的分析之后,埃莉诺依然可以压制住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她很快地抛弃爱德华和露西过去的阴影,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宽恕爱德华的过失,依旧信赖爱德华现在对她的全心全意,一旦有了这样的信念,露西恶意的攻击和嫉妒都不再使埃莉诺动摇。

  埃莉诺心灵的高尚最突出地表现在:当她知道爱德华将履行婚约的承诺迎娶露西而不得不被家族抛弃,当她了解自己和爱德华的爱情几乎无望,她依然同情爱德华的处境,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生活幸福,这种深厚的爱令人动容。

  苦难才能催人成长,尤其是失恋之苦,玛丽安在长时间的消极情绪中难以超脱,最终面临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崩溃,在一场大病过后绝处逢生,苦难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智慧,她在病愈之后与埃莉诺说的那番话令人深思,她后悔自己以前的冲动和自我,她知道感情的放任直接导致了她的苦难,甚至让那些爱她的人们也同样受苦,在此之后她选择报答和控制感情,她相信良心和理智能指引她的幸福,这样的转变已经让我看到了埃莉诺的影子,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纠缠之后,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成长为一位达观智慧的女性,玛丽安注定要抛弃她十七岁时的少女情怀,满怀信念去爱一个更值得她爱的人。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奥斯丁已经通过埃莉诺这样的“理想范式”暗示广大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如果想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幸福,必须善于用理性节制自己的情感。

  至善的幸福观所面临的冲突

  通过两姐妹的比照,我们不难看出,埃莉诺更多的是从“他者”出发,她在爱情中的行为方式始终内在地遵循某种严格的道德观念,她要考虑妈妈和妹妹的感受,要顾及爱德华及其家人的处境,要操心家务料理家事,在这种强烈的责任感的主导下,她自觉地放下了属于自我的那份情感。

  玛丽安则是从“自我”的感受出发,她不愿屈从外在的观念而违背内心的真实意愿,她敢想敢做,爱憎分明,率真坦诚,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伤害到某些旁人的感受。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玛丽安比埃莉诺更显著地体会到自我与他者的冲突,那么奥斯丁的故事是否就告诉我们埃莉诺就不会面对内心的冲突,她就一定比玛丽安幸福吗?我想不是的。

  埃莉诺所秉持的理性原则是贴着道德标签的理性,她的行为始终内在地符合道德观念的标准,这样一种理性的观念始终指引着她去行为得恰如其分,这种牢固的信念既可以让她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果断地从消极情绪中抽离出来,但同样也会让她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而选择隐忍,这种隐忍和克制终究会有爆发的时候,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当爱德华告诉埃莉诺露西没有和他结婚,他愿意和埃莉诺重续前缘的时候,埃莉诺再也无法平静,她跑出了房间,一改往日淑女的姿态,她翻腾的情绪在泪水中得以宣泄。那一刻,我们终于了解:再理性的女人毕竟也逃脱不掉女人善感的一面。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动物,她们习惯凭借情感行事,尤其对于爱情,女人本能地会把爱情作为自己的全部事业,她们会在爱情上耗费所有心力。男人则不同,男人在爱情之外还有很多要追求的东西,在遭遇感情困境时,他们会做出更为理性和现实的考量。这种差异既是先天生理和心理上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也是社会结构和制度共同造成的,如果我们刻意地去要求女人压制住感性的一面,而去行使男性更擅长的能力——理性,这就容易遮蔽女性阴柔可爱的一面。

  在我看来,埃莉诺泪如泉涌的情景是全书中她最可爱的地方,因为所有道德的铠甲都卸下了武装,她还原了一个女子至纯至性的一面。这与她之前在社交场合所表现出的善解人意、宽宏大量、言行得体形成一股巨大的张力,她的节制和宽容时常让她违背本心,有时候她为了取悦詹尼斯太太、米德尔顿夫人会说些恭迎的话,尽管这种避免场面尴尬的行为得体大方。甚至在她遭到恋爱打击之后,还要不露声色地跟家人吃饭,以免引起疑心。这样看来,埃莉诺也会时常面临内心的纠葛,自我和他者的冲突,只不过她把这些冲突咽在心里,使得这些冲突更内隐罢了。

  如果说文明的劣根在于压抑自己的本心去披上道德的伪善外衣,这样的“善”就需要考量,如果女性需要压制自己的感性和天真去行使理性的权力以便在爱情中获得幸福,那这样的“幸福”也值得考察。

  埃莉诺所追求的“善”是一种至善的道德生活,是一种平淡而持久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超越于短暂的、感性的欢愉。倘若需要在俗世中实现这种超越,尤其是在爱情中,我们必须依靠某种外在观念的支撑(道德律令、宗教等),埃莉诺选择了道德观念,她对“善”的践行体现在“利他”的行为准则中。但是,倘若行善的动机只是为了最终的目的指向,却失去了行善本身的纯正性,那么,披着道德外衣的“善”就不是真正的“善”。

  说到“善”和“幸福”,幸福的生活不一定是“善”的,而“利他”也不是实现幸福的唯一行为模式。

  我们仍然回到玛丽安,她是一个习惯从“自我”出发的姑娘,她爱激动,不拘礼节,酷爱幻想,心情热切。在经历了失恋痛苦之后,她多了几分理性和稳重,也多了几分埃莉诺的影子,文明和时间把人和人变得越发相像的同时也磨平了个性和特质。我想,每个女人的心中都同时住着埃莉诺和玛丽安,我们真的一定要用埃莉诺压住玛丽安吗,不尽然如此,玛丽安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天真烂漫、热情可爱、沉于幻想对于男性而言更有吸引力,尽管在面对世事艰辛时会禁受打击,但苦难也会让她更加坚强,更加认清自己。正如布兰顿上校对她纯洁的心灵具有持久的信念一般:“如果那位生性美好的姑娘有更坚强的人护持,或者婚姻幸福些的话,她原是可以跟你将看到的另一位的命运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在爱情中,一个“自我”的人需要一个更强大的“他者”的护持,这种护持一旦成立,幸福也是可以实现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爱情中阴阳和合、刚柔相济的本质。所以,玛丽安也不需要压制自己的本心去附庸外在的观念,她有自己实现幸福的行为方式。

  如果女性在践行幸福的途中刻意追求人性普遍的本质,而忽略了自身的特质,这样的幸福将距离本心渐行渐远。埃莉诺是这部小说的”理想范式”,但绝不是唯一的幸福模式,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准自己的位置。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七):时隔很多年,再读奥斯丁

  小时候很喜欢奥斯丁小姐的故事,喜欢各式各样的姐妹朋友们和爱侣历经波折终成眷属的美满故事,看似。

  喜欢傲慢与偏见,那点神经质的小幽默,喜欢达西和伊丽莎白,那至今是睿智与理性婚姻和灵魂伴侣的代名词。

  前一阵子,突然又想看奥斯丁小姐的书,与看傲慢与偏见那个时候已经隔了十几年了,立刻就当当了,两个晚上时间就翻完了这一本姐妹篇,承认是看的囫囵了,但现在不得不说,奥斯丁小姐的书,以现在的眼光还真是很难品读下去。

  第一次觉得奥斯丁的故事那么琐碎零散,絮絮叨叨,说教味重,人物形象太过单一,仿佛一个人就只有一种性格,教养良好的小乡绅家的女儿们琴棋书画,唯一的人生目的只为了嫁个好夫婿。

  也许当时的社会情况就是如此,无可厚非,但突然觉得自己对这种奥斯丁式的故事就接受无能了,有的只是槽点满满。也只有十几岁的时候可以看看这样的故事,现在再看,觉得太单薄了,甚至有些可笑,至少我没有挖掘出什么深意。当然我不是否认奥斯丁创造了一个时代之类的,只是现在的心境,不太适合读奥斯丁的书了。

  珍与宾利,伊丽莎白与达西,埃莉诺和爱德华,玛丽安和布兰登,在那个时代发生的爱情至今仍然是有启示意义的,但无奈这启示和说教来的太过明显,我无法从这直白的叙述中得到细密推理带来的阅读满足感。

  是写法的问题,在品读过那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后,很显然奥斯丁平铺直叙絮絮叨叨的故事已经不能给我带来阅读的高潮了。但我无法要求什么,这就是奥斯丁的故事,几百年来,这就是奥斯丁小姐试图在她的每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的她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放在现在,或许很难想象这样的作品能红的起来,但奥斯丁的时代,它们已经足够是一面旗帜了。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八):看到玛丽安有会联想到自己吗?

  读这本之前先看了BBC拍的剧,觉得不错所以买了书来读读,一向看书很慢,终于在今天看完了。网上说每次看完书啊电影啊什么的最好都凭自己的感想写点东西,那我也试试吧。

  玛丽安是一个敢爱敢恨,冲动的女生。初见布兰顿上校时就觉得无法和一个年龄这么大的人谈恋爱,遇到威洛比后就被他迷住了,毫不遮掩的表达自己对威洛比的喜爱,最终受伤,还是和痴情的布兰顿上校生活在一起了。玛丽安就像是每个女生年少时的样子,总是很天真无邪,爱恨分明,然后遇到一个渣男,最终和好好先生有个happy ending。

  姐姐埃莉诺是一个很理智的女生,在得知爱德华订婚了的消息时还能保持镇定,答应情敌不把秘密告诉任何人,自己的难过也不与人诉说。最后还帮爱德华谋取神职,以此希望能帮助他和露西的婚约可以继续实现。如果喜欢是放肆,爱就是克制的话,可见埃莉诺是有多爱爱德华。。。。好在露西是一个不怎么好的人,最终还是让我们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这么多人喜欢埃莉诺估计也是因为大家想自己为人处事时也能像埃莉诺那么理智吧,每当我觉得她过于理智的时候,作者就把她拉回来了,以至于让人觉得埃莉诺没有被神化的理智。总之,还是要学习她的理智 冷静 不冲动的!

  哪天有空再把电影版的看一遍吧~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九):通透奇女子——Jane Austen

  我读奥斯汀作品并不多,最熟稔的算是《傲慢与偏见》,年少闲暇时看过,带着正经问题也重读过,新旧电影皆看过。除了《傲慢与偏见》外,才读完《理智与情感》。《劝导》才借到手边。本打算读完《劝导》再说她的通透美妙,但是怕一旦延宕,从此搁置。

  通透可读。

  奥斯汀的作品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宏大的叙事或者严肃的改革意味都不是她的追求,她所有的天地不过就是一个村镇上的三字四户人家,在一块狭小的天地里面运笔,描些人家里面几个儿女的凡人歌,而这视域的狭隘也被很多评价家诟病,但是我想这仅仅是批评家擅长的事情,问题是奥斯汀很喜欢很满足于她把所有的功力用在一个村镇上的三四户人家,而不是宏大的历史或者人生题材上面。她并无意于思考严肃的人生或者社会命题。她的文学不是严肃的文学。你永远不要担心无法理解她的思想,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务实上面了,《傲慢与偏见》原题目是《第一印象》,而《理智与情感》原题目是《埃莉诺与玛丽安》。把书名改的那么干脆不非是为了更加强调自己的创作意图,奥斯汀并不想刁难读者。

  深刻不严肃

  刚刚提到奥斯汀的作品不是严肃的文学,但是不严肃不代表不深刻,如果流入鸳鸯情事便真是浅俗之文,但是她在集中精力说好她想说的话,表达她想表达的对婚恋问题的价值理念,励好广大女同胞的志。《傲慢与偏见》里面奥斯汀或许是相信男性和女性的第一印象是互相冲突的,骨子里面带着各自性情上面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所有的矛盾与尴尬也都是在彼此的沟通交流与退让中得到了解放。情爱上面有曲折迂回的进步,虽然有的时候会晚一点会崎岖一点,但毕竟都是好事情,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的相处,骨子里面的傲慢与偏见如果有,那么也应该要笃信彼此之间的交流与砥砺可以让人性的弱点有渐进的变化,做一个更好的自己,许诺彼此一个更美的明天。《理智与情感》亦如是,两个姐妹鲜明的对比,埃莉诺与玛丽安,玛丽安什么都好,就是及不上姐姐的克制,凡是不懂得用理智度量,让情感的念头占据一切,到最后遇人不淑,终于明白埃莉诺那样才应该是正确的方式。其实我最近看这本小说也便是为了看她怎么集中讲故事说明白这个观点。我常常怀疑理性控制感情是不是并不好,我朋友也批评我过于理智。我也是试图寻求一种答案。到底理智与情感要如何平衡与取舍;埃莉诺是《理智与情感》里面完美的女性,奥斯汀的小说里面永远不缺女神。奥斯汀作为一个女性,回到自己的房间,写一些对于婚恋的思考,提出她的一些观点,虽然有时候未必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公式,但是也是一个精神健全之女性的饱满想法。文学更多层面不是看别人的戏码,而是在读故事之间自己和自己说说话,自己鼓励劝解自己的一部分。

  :我想,我是愿意相信用理智去衡量别人给你的爱,以及你付出的爱的。有的时候年岁增加了更能明白奥斯汀对于婚恋问题的价值理念。读这本书的时候,恰逢好友在恋情上面栽了个跟头,不过大抵还是处理的很“精神健全”,因此我也愈发的倾心于她。后来她把她这个跟头跟她母亲说了下,她母亲云淡风轻的笑了一下,然后听完所有的话,说她处理的很得体。然后以一副“可以理解,不能接受”的姿态很理性的看待了这个恋情的栽头。经历过漫漫岁月的人再来看待小儿女情长真的很睿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