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大趋势》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2-25 20: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精选10篇

  《世界趋势》是一本由约翰·奈斯比特著作,中信出版的26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0-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一):2012年4月_授之于渔与鱼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 , 从思维角度上讲述了如何预测和看待世界的发展。 书分两个部分, 前面一部分是作者告诉大家如何具有预测世界趋势的思维, 后面一部分是对21世纪的预测。

  开篇章节并非石破天惊的告诉大家非同一般的思维, 反而强调很多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做事方式。不管别人的宣扬是如何铺天盖地,只要我们能够分辨出常量与变量,我们就能够有效地应对新的市场,并且从变化中获利。 未来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的现实之中,通过把握分析海量的媒体统计数据,提炼出昭示未来的蛛丝马迹, 发挥想象力, 拼凑出未来的图像。

  接着,作者再次回到保守的论调,强调预测未来不要走的太快, 改变需要时间的。过于乐观、超前的预测, 让人们不知道你在那里? 历史突然的变革往往只是很小的一个瞬间, 往往不为人所知, 只是漫长的改进过程,才逐渐影响人类方面面的生活。改进的过程之所以缓慢, 是因为先要让人们看到收益科技不是目的, 一切都要源于人性。取得成功靠的不是解决现有问题,而是要等待和利用新的机会

  后半部分对世界的预测很有意思, 作者首先认为未来经济行业GDP的重要性会逐渐替代国家GDP,现在一个公司、一个行业都是分布在全球范围的,国家GDP的概念不再适应未来的趋势。 世界500强公司的市值已经远超了很多国家的GDP。

  欧洲的高福利和过于保守的移民政策让其限于两难。 一方面意识到发展的停滞, 一方面却又不肯放弃现在的高福利、低效率的生活工作方式。普遍民主选举更是绑架了一切想要彻底变革的力量。 双重保证的欧洲衰落几乎是必然

  相对于欧洲的衰落, 中国从外围崛起,服装行业的品牌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树立。 旅游、电影汽车行业强壮的发展。 相对于印度IT行业的一枝独秀, 中国的崛起是是全方位的。

  最后作者提到世界正在走向视觉文化报纸文化逐渐消亡,广告普通商品要求品质设计建筑成为视觉艺术时尚音乐视频、电影的角色都在发生转变。  

  过去的三十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而未来21世纪的前50年, 更多的是在之前变革之上发生缓慢改进的阶段, 但是改进的过程才能逐步、全方位的改变人类生活。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二):没有加水的“浓汤”

  典型的美国快餐,不必细度,草草翻过即可。

  前面一半讲了理解世界趋势的11个思维,看得云里雾里,好像这些所说的“思维”每一个都没有明确的逻辑分界,思维里所阐述的观点也不是层层推开,只能留下些许印象

  之后的半部讲了欧洲、印度、中国还有行业等“大趋势”。

  优点是,每章都罗列了大量的事实,好似湖面的点点星光旁征博引,好不耀眼

  但缺点是,作者没有提供太系统的逻辑来推演这些事实,而是牵强的加上一些副标题,用所谓的“思维”方式来总结所提到的事实。

  注意,这就是区分恒星还是流星所在。美国的好多畅销书大抵如此,由试验或者事实入手,再寻找一些简而易懂的图表或观点提纲挈领,再辅之以大量事实显得翔实而权威

  不过,不得不看到,作者对于“大趋势”的观察还是有较高的视角的,如果读者本身心中有“舟”,那自然可以泛舟湖上,怡然自得。如果没有这贯穿事实的心智,那看看这美丽的点点湖光,就不便驻足了。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三):世界大趋势

  机遇就像是在暴风雪中没有关好的窗户一样可能突然被吹开,又突然被关上。想要抓住他们,你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思维模式2、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中,当你发现现实世界中的一些变化时,不要忘记寻找支持这一变化的其他的证据

  思维模式4、勇于追求,错又何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你害怕犯错误,你就讲无法利用这个进步时代多提供的机会。

  .....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四):重启思维,定见未来

  1. 大多数事物的变化的是其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猎取新闻和变革,而是想探寻未来的方向,想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眼睛。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不是信息数量而是信息的质量。不管我们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都应该区分表面变化和实际变化、本质变化和一时的风尚,我们应该记住:在世界历史上,大部分事物都是稳定的。区分:要素与修饰 规则技巧 趋势与风尚 突破与改进

  2. 如果你想发现导向性的事件,就要与之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是因为如果缺少这样的距离,当时的潮流就会很容易蒙蔽你的视线。风尚本身是隐含于趋势之中的,而且也是趋势的一种体现。但是趋势并不经常发生变化,而趋势所隐含的风尚却在不断促进变化的产生,因此才有了“流行“这个词。

  3. 基本变革都是各种因素综合结果,很少是由于单一的因素所引起的。因此,在做出判断之前,人们最好先考虑一下是否有多种因素在推动事物向不同方向发展。

  4. 报纸是人们研究过去和未来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阅读报纸的时候,所寻找的并不是个人观点,而是对事件的记录比赛的结果。

  5. 报纸是一个封闭系统中被迫选择的体现。因报道新闻故事的篇幅是有限的。如果有新鲜事物在报纸中出现,那么就必然有些新闻被删除或者缩小篇幅。社会中也同样存在被迫选择的情况。如果引人注目的新问题出现,那么现有的问题所引起的关注就会减少甚至消失。比如2006年,福特公司宣布裁员30000人的消息登上各大报纸的头条,同一天,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在2月份增加280,000个新工作岗位的消息却被淹没在了后面的版块中。从长远的角度看,显然后者的消息更具有价值

  6. 关注统计数据: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的鲨鱼伤人事件都会被媒体所报道,椰子伤人的事件切无法引起人类的关注。事实上,每年落下的椰子在全球范围内导致150人死亡,是鲨鱼袭击导致死亡的人数的15倍。

  7. 哈佛大学智力专家Howard Gardner 认为,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发现如此众多的自然之谜,是因为他从来没有失去孩子般的天真。爱因斯坦最关心的不是人们是否会反驳自己的观点,而是在探寻科学的路上不要遗漏任何一个事实。如果你追求完美,那么你就把自己困在了一个小圈子中。一旦你开始允许自己犯错误,你就会感觉自己像是遨游在自由自在天地中,实现豁然开朗

  8. 未来就是一系列的可能、趋势、事件、迂回曲折、进步和惊奇。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事物都会各就各位,形成一幅关于世界的新的完整画面

  9. 有时,我会在卡片上写下独立的事件、现象、潮流和奇闻。然后洗牌,把它们打散,再洗牌,每次我都会注意这些新的随意的排列是否给自己带来新的想法、新的规律。这些想法和规律是其他方法所没有发现的,它们为我提供一个新的方式来理解这些事实。

  10. 即使是天才领导者,也需要下属的配合才能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施。如果我们把下属甩下的距离过大,只顾自己朝前跑,那么我们做的都是无用功。政界的情况稍微有所不同,参加竞选的大部分政治家都会被批评目光短浅

  11. 公司领导只能稍微超前于自己的队伍,因为他们要与下属好好沟通,才能料理自己的生意。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们似乎都被期望超越自己的下属。对于那些有志于揭示未来的人们来说,大部分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队伍中太过超前。

  12. 在中国,从经济增长中分得一杯羹的强烈愿望使得人们乐意四处迁移,这与我在欧洲观察到得情况截然不同。欧洲人的心态与中国人是相反的,他们必须首先看到利益才愿为之努力

  13. 让公众明白变革的好处是那些引领潮流的人们的责任。领导者如果想要我的成功地实现变革,就必须让下属明白变革的好处。

  14. 我的生活经验总是期待的事物总比我们预期的来的要慢。我们总是过低预计发明创造从最初的想法形成到完全普及所需要的时间。生物科学和纳米技术这些新兴领域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发展、完善。

  15. 通情达理的人适应环境不通情达理的人让环境适应自己。所有的进步都是依靠那些不通情达理的人才实现的。

  16. 变革的时代就是机遇的时代。人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带来新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产生新的机会。你应该关心那些机遇寻找者,并与他们合作

  17. 一些虽然不是至关重要但是给我帮助的定见:分辨出什么是有益的,什么是有害的。命题不一定非得正确,但是必须有趣评价一个社会或者公司的生存能力检查它们自我改正的能力。增长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重组。

  18. 我想呼吁的是在每个教室中也应该有一位“诗人”。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力这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不久的将来,某个产品所包含的高情感,比如它的设计和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将会逐渐把它与其他有相似的科技含量的产品区分开来。

  19. 科技是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必须是在于人们的需求和人性达到平衡的时候才是如此。每一项技术问世时,考虑一下下面几个问题:什么将得到加强?什么将会被削弱?什么又将会被取代?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机遇?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五):经历未来

  一直有人在教育我们:你们要努力看清世界的大势,你们要尽力把握科技的前沿,你们要争取引领社会的潮流。看清未来的模样对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好像从来就没有人怀疑过。

  人们窥探未来,因为想知道他们会到哪里去。好处呢?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人憧憬:如果我提前知道某某某事情(诸如彩票中奖号码之类)该多好。我们也可以看到,提前预见到世界变化的人往往会规避掉许多风险,掌握很多机遇。反之,很多失败例子都是由于无法预见甚至无法跟上世界的节奏才发生的。

  人们发明了科学,就是一种想要努力掌握自身命运的努力。命运这个东西,我们可以理解为自身未来的境遇。而人们一直不懈的想要掌握自身的命运,想要摆脱不确定安全的因素的困扰实质上都是想要赋予这个世界一个规律,一个定律。使人们能够很好的预见未来。人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现在可以很高兴的看到,我们可以预见到大到行星小到电子运动,我们可以预见到明天的天气,甚至一国社会的变迁也有一套规律可以遵循。就连仿佛是上帝安排的偶然,自然科学中也给它安排了“几率”这么一个东西使它们能够纳入被预见的轨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我的意思是比起许多年之前,我们的世界变化的越来越快。从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到每个个体的生活,变化是每个人切实的感受,变化也是我们无法抗拒的接受。接受新知识,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朋友。在原始社会,农耕社会根本很少出现的经历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刷新着我们的生活。预见未来,了解变化,顺应趋势,已经不仅仅是哲学家科学家们的特权。这个变化的世界赋予了我们每个人参与其中的渴望

  “全球享有盛誉著名未来学家、趋势预测专家”约翰奈斯比特的《世界大趋势》在思维上为人们的这种渴望做了11点准备。

  其实我对书扉页上对作者扣大帽子做法不以为然的。总有点王婆卖瓜的感觉。但是,还是买来看了这本书。总的来说还是一本好书,一开始看起来感觉他的11条思维模式之间毫无关联,有些甚至与预见世界的趋势毫不相关。但是多读几遍会发现,这些思维模式从技术上,心理上,还有把握趋势后如何做等方面做了全面的准备。

  仔细分析一下,更不难发现这本书中处处存在着辨证的思维。又一次印证了辨证法的伟大。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两点的精神在书中闪着光。

  一、如何发现未来的蛛丝马迹。

  书中用了五章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据我理解)第一章,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第二章,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第三章,要认真把握媒体统计数据。第五章,把未来看作一幅拼图。

  第八章,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其实五章篇幅的内容用几句话概括就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是渐变而不是突变的。要发现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书中举了大量的例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写出来。的确符合了一本畅销书的要求。同时,与唯物辩证法的相互印证也给阅读者带来了发现的乐趣。

  第一章告诉我们大部分事物还是没有变化的,要区分表面变化和本质变化,不要为琐事所牵绊,要关注真正有影响的东西。其实就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

  第二章告诉我们的其实就是这本书预见未来的主要方法:不是通过魔法的水晶,不是通过通灵的预言,更不是梦中的奇想。未来存在于现实之中,从现实中发现未来的蛛丝马迹。这也是科学的基本思想:对物理现象的预言不都是由现有的参数通过公式理论的的计算得到未来物质的状态么。

  第三章对第二章做了一下展开:我们如何得到“计算”的初始参数呢?通过媒体统计数据。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自身的经历的到一些验证,但是对我们目力所及之外的世界,媒体还是一个好东西。不过既然本章的题目叫做“认真”把握媒体数据,那么媒体数据也是要我们仔细甄别一下的。因为很多报道都有人们的主观因素在里面,作者着重提到需要关注的的有确定数字的消息,而不是推测与预测或者评 论。

  第五章简直就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另一种说法。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所以我们要关注多方面的影响。当我们基于某种理由对未来作出某种预测时,我们要关注是否有其它因素也导致了这种变化,更重要的是,要关注阻碍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推动和阻碍力量的对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么,要全面考察才能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

  第八章改变需要时间,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我们在验证自己的结论的时候需要耐心和时间,而很多人都在等待中放弃了。如果经过细致考察得到结论,那还是应该耐心一点。

  那么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得到大量可靠现实的资料,从正反两方面比较发展的动力,同时考察一个事物的历史背景后,拥有一定的耐心。就具备了考察未来的基本能力。至少这是作者的观点。

  二、心理上需要做的准备。

  在我的理解,书中至少有两章的内容在讲心理层面的东西。有了必须的技巧后,心理上的准备就是不可缺少的。这一点很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心理上我们需要做那些准备?正因为心理这个东西有太多主观的因素影响,我觉得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我们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作者使用了两章:第四章,勇于追求,错又何妨。第十章,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第四章说要大胆预测,第十章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其实对于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来说,做到这两点并不难。作者单单把它们挑出来阐述两章,我想原因是因为这两点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是会不会给我们留下呢?因人而异吧。

  三、引领未来。

  作者是一位趋势预测专家,而本书中所写十一个方面都是他认为在他的工作中得到很好应用的思维模式。作者为社会提供建议,为政府提供建议,为大企业提供建议,关注于一些很宏观的领域。作者处于一个引领未来的位置上。他就需要考虑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让自己的理论被人们所接受,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所以书的很多篇幅用在预测之外的东西上。

  第六章、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第七章、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第九章、成功靠得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我认为这几章属于上面这个层面的东西。

  我并不想对这个问题说上太多。这些东西太宏观,而且有些落了成功学的窠臼。并且,有的时候甚至会感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和一直实践的准则。我们就把它们看做作者工作的准则吧,对作者本人有兴趣的话,这些倒是不错的背景资料。

  书的第二部分对当今世界的大势作了一番分析并且与第一部分相呼应。从这一点看,这本书是一本理论结合实践的好书。

  这本书给我总的感觉是:启发性有,但是不值得用这么长的篇幅来阐述,同时很多观点欠缺新意。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六):把正确观察思维模式改成帮助观察思维模式更妥

  鲨鱼咬死人 vs 椰子砸死人,本来这两者谁上头条只是一个谁更吸引眼球的问题,若要按重要度排,两个都落榜。较这个真没有太大必要。

  冰川世纪 vs 全球变暖,虽然历史说明了气候变”冷“对人类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不代表变暖也一样(纵使两个事件的数据,情形都是那么相似)。问题发展的结果不是一个单独的结果,是要受同期其它因素发展所左右。作者自己也说了,变冷,人们搬进室内,灌溉庄稼,抵消了变冷所带来的一些后果。那么变暖同期的因素呢?作者没说,不易确定。对比一下人类对抗冷热的工具:火炉,风扇,空调,等等。哪个更容易?御寒还是祛暑?哪个更普及?人们更怕冷还是更怕热?恐怕结果的不对称更能说明全球变冷或者变暖不能笼统说一样的后果。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七):11个思维模式

  体育界总能告诉我们很多事情:人性科技、进步围绕永恒、细微变革、信任公开、公平竞技、成绩只代表过去、无限制地突破自己……也许并不是很理想,但是的的确确是在按照这个趋势去前进。

  以下为书中的11个思维模式,个人觉得字字珠玑,声声入耳,时常看看这些话,让自己能更加淡定,对未来更有希望,充满信心:

  1)很多事情变了,但大多数事情没有变;

  2)未来就存在于现实之中;

  3)认真把握媒体统计数据;

  4)勇于追求,错又何妨;

  5)把未来看作一幅拼图;

  6)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让人不知道你在哪里;

  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收益;

  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世界大趋势》读后感(八):如何看未来

  第一部分是11条思考模式:

  1 事物都会变化,但其中不变的部分异乎寻常的多,很多时候是绝大多数内容都是不变的,变的只是形式;

  2 站远点看新闻(ny times,financial times,WSJ,the economist),特别是以后人(10年后,100年后)的眼光来看;未来是由多个现实因素引起的,多想一会儿;

  3 数据要准确(事实上,简单的说一下比赛结果是多少?)

  4 不求全对,只求前进;

  5 拼拼图,摘桃子,不要自己造轮子;

  6 不要离听众太远,走得慢一些;

  7 改变要用看得见的收益来引诱别人实施;

  8 改变很有可能比想象中要慢得多;

  9 重视机会,抓突破,而非重视缝缝补补的日常问题(?);

  10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买书,学技术,交朋友时需要记住这一点);

  11 科技:这项技术会加强什么,削弱什么,灭了什么?

  第二部分是具体应用,结论是

  1 世界经济纵向产业化的趋势,注意自己行业知识的获取和取舍;

  2 欧洲没戏;

  3 中国是多中心发展,目前看来超过美国似乎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4 视觉文化大发展;

  5 目前科技方面是摘桃子期,下一个突破很远;

  几点印象:

  新产业的回报率有可能想象不到的低:美国2700家汽车公司最后剩下了4家,航空业已经连续亏了100年钱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