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致命遗产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致命遗产读后感10篇

2018-02-25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致命遗产读后感10篇

  《致命遗产》是一本由[英]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6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命遗产》读后感(一):或许叫遗产致命更有意思——《致命遗产》

  喜欢看阿婆的书很久了,因为我喜欢阿婆讲故事风格,像个见多识广老奶奶在把她一生智慧和见闻用不经意态度娓娓道来。同简·奥斯汀一样,阿婆的文字总是带有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优雅而淡然,即使是血淋淋的凶杀案经过阿婆的手也会立即变得温文尔雅起来,可以这么说,阿婆笔下最最凶残的凶手,放在今天也是个翩翩绅士,这么美好年代,在今天读来实在让人有几分嫉妒

  而阿婆笔下的两个神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则各有各的味道。波洛是个长相奇特,打扮更奇特的小个子外国人,马普尔小姐则是个外表平凡拥有敏锐洞察力的乡下老太太,这种独特的侦探形象也带有阿婆时代的独特风貌。波洛的自负、绅士态度和马普尔小姐的温柔从容不迫都带着一股独特的时代韵味,让人为之着迷。但要是让我给他们的传奇故事写书评,我又总是感觉为难,因为他们两人都是看重人性的人,一个个案件在他们看来也就是一出出人性的表演,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对我来说太过困难

  致命遗产的故事很老套,一群人为了钱而互相仇视,甚至动了杀心。这种在现代时空见惯的事情在那个温文尔雅的年代也不少见,但那个时代的多数人只从小说戏剧中见过这种事。本书的题目是致命遗产,致命的遗产,遗产总是个危险东西,毕竟这往往意味着一大笔钱,所有人都想凭空得到一大笔钱,甚至不惜为此铤而走险,那么这个“致命”甚至可以说是遗产必然会有的属性了。

  书中的遗产夺走了三个人性命。按波洛的说法,这是人性的问题。但我更想谈谈琳恩的问题。

  琳恩和罗力的婚约已经六年了,六年间罗力一点也没有改变,他在战争时老老实实地留在家乡农场里伺候植物,而他的好友却在前线阵亡,未婚妻琳恩也参加了妇女队伍加入了战争。琳恩觉得自己变了,觉得自己不爱罗力了,她被外来人大卫吸引,甚至可以说是疯狂地爱上了他,但到头来她知道自己从头到尾爱着的一直是罗力,那个她一直认为自己不爱的罗力。

  琳恩和大卫是同一类人,他们热爱冒险和危险,视安逸为最大的死敌,在和平年代他们恐怕更喜欢呆着危险的监狱了,而在战争年代他们可以很轻易地成为英雄,这就是他们的属性。波洛说琳恩一直没变,他指的是人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哪怕你经历过再多东西,你还是你,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永远是你。

  琳恩认为自己爱大卫,大卫也爱自己。其实大卫拿她当一个棋子,而她拿大卫当一个替身,冒险这个概念的替身。琳恩最爱的是冒险,而不是某个男人,所以她遇见大卫意乱情迷,他身上的危险气味让她疯狂,她以为自己爱上了大卫,还不如说是她爱上了他的味道,危险的味道。

  而罗力的疯狂让她知道了自己真正爱的人还是罗力,抛开冒险,她最爱的人是罗力。我不知道这是否因为她见识过罗力的疯狂,知道了老实人的爆发才是最危险的东西后才会爱上罗力的。她喜欢危险,而罗力的疯狂恐怕是唯一一个让她最接近死亡的,所以她选择了罗力,或者说她选择了最危险的东西。如果可能,她会嫁给死亡吧。

  罗力是个可怜人,在老实的外表下他承受着巨大压力,身边的好友在前线惨死,未婚妻也作为一员参加了战争,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一个并不光彩的事情,他会觉得别人认为他是缩头乌龟。直到最后甚至连自己深爱的女人都为了追求危险而离开自己,所以他崩溃了,这很正常。但也需要感谢这次崩溃,这让他彻底俘获了琳恩向往危险的芳心。

  要是让我说的话,我会让罗莎琳和罗力在一起,是的,他们才是最适合田园生活的人,但战争打破了一切,大卫夺走了罗莎琳的心,罗莎琳死心塌地地爱着大卫,这是否因为每个人都喜欢那种带着危险气味的人物呢?我不知道,但好像真的有很多人喜欢危险,适当的危险,而大卫这种坏男人正是她们梦寐以求的危险。危险而不致命,十分浪漫

  看来没人向往安逸的田园生活,也许只有罗莎琳一个人向往这种生活吧,但是她可悲地死去了,如同一头被送去屠宰场的小牛,可爱但又必须走上死路。是谁害死她?我们都知道,却又说不清楚

  《致命遗产》读后感(二):非常精彩!

  比起《葬礼之后》里为一点“零头”而策划谋杀的凶手,这部遗产纷争则显得更精彩更贴近现实生活。

  首先说说翻译,我是相当满意呀! 两人的功力结合在一起,不仅仅能更精准地呈现作品原貌,还可以在语言魅力提升作品本身的吸引力。举个例子,琳恩复原归来发现四年没见的母亲衰老得很厉害。一般我们都习惯使用“(岁月)侵蚀”这类词语,但译者选择的却是“蚕食”。我去查了下字典解释非常巧妙:“像蚕咬食桑叶一样,逐步侵占。”,这就很生活地展现出动荡年代因为物资短缺,苛税严重,物价飞涨等因素普通百姓带来的摧残。

  再说说这部《致命遗产》。刚开始读东方快车谋杀和尼罗河惨案的时候,基本是被谋杀过程震撼而忽略了其它。而阿婆的书看得越多越熟悉她的套路思维,往往一看利害关系就猜得出真凶。但我却愈渐感受到阿婆的迷人之处,这不是编织犯罪的慎密周全而是描述登场人物的生动绝妙。

  我很喜欢的《圣诞奇案》《零时》等全部是能够让我忘记谋杀而沉醉于人性人心的好作品。《致命遗产》尤为出色

  战战兢兢的罗莎琳,神经质而暴躁的大卫,期待生活和爱情都充满冒险的琳恩及柯罗德家族的刻画。阿婆告诉我们主人公们的性格特征还有他们不为人知小秘密以及人人都有犯罪动机的窘境。

  可即使在最后,阿婆也没有告诉我安德海是否还存在,也没有告诉我为了金钱而费尽心思的大卫真的会为了琳恩放弃戈登的财产?即便我知道在罗莎琳真实身份戳穿之后琳恩也会得到四分之一的遗产。可我真的觉得大卫不是那种人……

  《致命遗产》读后感(三):人物比情节更有料的样子

  首先,说实在的,看到“安德海”这个译名,顿时觉得囧囧有神……正文里有时用安德海有时用安得海,估计是译者自己也囧得很吧……话说回来,这个名字按音译,还真是安得海最标准=。=可我总是忍不住往大太监上脑补。

  故事本身和阿婆的其他作品并无不同,偷龙换凤,冒名顶替,为钱杀人,为情作伪…………看完之后只想说,金钱不是一切罪恶根源,但起码是大多数罪恶的目的

  推理过程么,怎么说呢,看多了之后,惊艳之感会骤降。但仍然很是一场头脑风暴

  另外,我特别理解那个追求激情姑娘……她会因为一个男人声明“得不到你我就杀了你”而爱上这个男人!OMG,这种时候不是应该离这个男人越远越好吗?

  阿婆的爱情观有时挺神秘

  嗯,波洛老爹为数不多地又放过有罪者一次呢,虽然罪行并不深重。

  《致命遗产》读后感(四):阿加莎,你借琳恩的口是为了讲自己的心吗?

  罗利,一个平凡简单但是会给人安全感青年

  大卫,一个狡猾暴躁但是会用狂野危险的气质吸引异性

  琳恩,一个思想总是出跳,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傻丫头

  雷吉.卢西:真诚踏实、给人安全感的少校,阿加莎曾经的未婚夫;

  阿尔奇:能用狂野激情吸引女孩,但是讨厌家庭琐事,喜欢新鲜感;

  阿加莎·克里斯蒂:不介绍了,显然她对应的是琳恩,原因请看下面!

  1912年,阿加莎与年轻的少尉阿尔奇在一次舞会上相识。两人彼此间“陌生新奇感”强烈地吸引住对方。阿尔奇用他的狂野激情融化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满怀歉疚地取消了与未婚夫炮兵少校雷吉·卢西的婚约。

  1926年,阿加莎的母亲突然因病离世,令她伤心欲绝。向来厌恶生老病死的阿尔奇不但没有带给她体贴安慰,反而更疏远了气氛压抑的小家庭,并为了一个名叫南希·内莱的女子绝情地离开了阿加莎。

  1926年12月3日,星期五,晚上11点钟,饱受煎熬的阿加莎·克里斯蒂驾驶着她心爱的莫里斯小汽车离开家,消失在夜色中...举国震惊!

  1930年,阿加莎嫁给了第二任丈夫,她外甥的大学同学,比她小14岁的考古学家马克斯!

  1948年,婚后18年,马克斯虽然没有离开阿加莎,但夫妻感情因为年龄差距已有了较大隔阂!

  同年,阿加莎创作了小说《Taken at the Flood / There is a Tide 》——《致命遗产》!

  看故事吧:琳恩有一个很好的未婚夫,但是她善变追求刺激的浪漫风格让她逐渐投向了更狂野更奔放的大卫,而大卫却是个善于玩弄感情,且颇有心计的男人,最后,阿婆选择让琳恩重回未婚夫的怀抱,我看到这里唏嘘不已,这个在1948年发表的作品,是不是微妙地透露出阿加莎的一丝心迹呢!她后悔当年的选择了吗?

  列位看官自己品味去吧......

  《致命遗产》读后感(五):叙述紧凑,一波三折。不过结局创造力不足,情节有些BUG~

  2015年6月14日读完,共13万字。

  类似《死亡约会》,这部作品在篇幅快到一半时才发生了第一起案件。不过相比之下,这部作品的情节更加紧凑、打动人心。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英国战后一个庞大家族的生活写照:有人刚正不阿,有人迷信神灵;有人理想远大,有人呆头呆脑。可是他们所有人都面临一个窘境:战后经济萧条,他们的财力无不捉襟见肘

  更不幸的事情却突然发生:他们一直依靠亲戚戈登·柯洛德再婚后不久便死于空袭,他庞大的遗产全部归妻子罗莎琳·安德海所有。罗莎琳的哥哥大卫·亨特控制了这些财产,拒绝给予柯洛德家族任何施舍。直至一天,一个叫伊诺克·阿登的人来到了沃斯利河谷村,让这个原本波澜不惊村庄掀起了涟漪:他自称握有罗莎琳第一任丈夫罗伯特·安德海还没有死的证据威胁大卫支付一万英镑的费用。如果证据暴露,罗莎琳将得不到任何遗产……诡异的事情接连发生,伊诺克死在了宾馆里,波特上校作证说死者正是罗伯特,大卫被指控故意谋杀……

  这本是一个完美的结局,柯洛德家族将得到他们应有的遗产。可是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柯洛德家族的人都希望侦探波洛尽快离开村庄……

  这部作品的叙事情节很成功,悬念营造的很好,剧情紧凑。不过三起案件略微显得创造力不足:第一起是以外事件,感觉是阿婆追求剧情反转,但柯洛德家族实在没有人有杀伊诺克的动机,只能出此下策。第三个案件的核心诡计跟她八年后的另一部作品《死人殿堂》非常像,(当然我是先读了《殿堂》这部小说。。。)最后的结局并不令人惊讶,依然是阿婆式“互相热爱的小情侣不是全都是罪犯就是会永远在一起”的结局。

  此外,这部作品中有一些线索应该是读者能判断出来的,(可惜自己读的时候没有看出来),比如84页“罗莎琳往后退,让他先过去”说明她确实不认识伊诺克,波特上校的“你不抽烟,我知道”说明波特已经被罗利·柯洛德买通……

  这部作品探讨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改变,主要有两点:

  一是战后物价上涨,苛捐杂税更是种类繁多。不仅工作岗位减少,年纪轻轻就参军的战士复员后更会发现他们在战场上学到的只是并不能在战后养活自己。柯洛德家族便是如此,虽然似乎很多人都有着工作,可是每个人都有难言之隐。“他们一直过着一种安全无虞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是不自然的,是人为的,因为戈登·柯洛德总是站在他们身后。在考验来临之前,一个人的品格如何是无从得知的。对大多数人而言,这种考验在人生早起便已来临,受到考验的人很快就被迫自立自强。这种方式可能是正当的,也可能是旁门左道,无论什么方式,一个人往往很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本质……可柯洛德一家人却没有机会得知自己的弱点,知道保护伞突然被剥夺……”

  第二点, 则是参军的战士有了更多的经历,和留在家乡的人渐行渐远。琳恩·马奇蒙战后回到家乡,对一直在农田种地等她归来的未婚夫罗利·柯洛德冷淡了很多,“我之所以落入大卫的情网,就是因为他危险,有魅力……”好在最后波洛神探拯救了罗利。

  剧透分割线

  ——————————————————————————————

  故事继续,大卫·亨特案发当天晚上曾在伦敦给琳恩·马奇蒙打了电话,说明肯定赶上了九点二十回伦敦的火车,有了不在场证据;再加上宾馆有人在晚上十点仍然看到伊诺克房间里有动静,凯西舅妈也看到了那个出现在犯罪现场的女士,大卫不在场的证据确凿,于是被释放。

  戈登的弟弟莱昂内尔·柯洛德医生提出凶器并不是尸体旁边的火钳。 当波特来到戈登的哥哥,杰米·柯洛德家时,看到了杰米岳父的照片:顿时明白了,伊诺克根本不是罗伯特,而是杰米夫人弗朗西斯·柯洛德的亲戚!他跟她的父亲长得很像……他们想让弗朗西斯的二表弟查尔斯·特伦顿扮演成知道内情的人敲诈大卫。波洛来到伦敦,得知了波特上校自杀的消息,从波特的话中悟出了他早已被罗利买通,畏罪自杀……而波洛跟琳恩一起想去帮助罗莎琳时,发现她吗啡中毒已经死在了自己的床上……

  “动机把我们引入歧途。如果A有杀害C的动机,B有杀害D的动机,那么,A去杀D,B去杀C似乎就没有道理了对嘛?”

  案件的结局跟人们预想的相反,伊诺克不是遭勒索的大卫杀的,而是罗利……他在知道了罗莎琳第一任丈夫可能活着的消息后立刻去找杰米律师帮忙,却在等候杰米时发现了波洛也发现的秘密。他返回斯坦格酒店,怒斥查尔斯敲诈,争执中失手将他撞到后不幸死亡。

  大卫带着钱来到宾馆,看到宾馆中的人已经被害,觉得自己难以洗清嫌疑,便返回住处拿出自己“妹妹”的衣服穿上,假扮成一个女士再次进入宾馆,让人误以为罗伯特十点多才遇害。他让妹妹给琳恩打完电话后挂掉,自己紧接着给琳恩打电话,让琳恩误以为大卫在伦敦。

  而大卫的“妹妹”,却是大卫杀死的。戈登真正的妻子在空袭中已经丧生,“罗莎琳”其实是真正的罗莎琳的女佣艾琳·科里根,空袭中受伤,大卫连哄带骗让其装作自己是戈登的妻子,因此可以继承他全部的财产……可是艾琳因说谎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大卫又爱上了琳恩,只能退而求其次,虽然无法得到财产,但他觉得这样可以不被怀疑,并且得到琳恩……一张从艾琳家乡爱尔兰寄来的照片说明了一切。

  情节有些缺陷,比如大卫在公用电话亭事先给妹妹往伦敦打电话, 警察按理说可以查到这个电话的。此外很多人不知道伊诺克其实是弗朗西斯·柯洛德的表弟,照片一直放在他们桌子上,其他人总归会看到。

  《致命遗产》读后感(六):“铁粉”无用——读《致命遗产》

  读的第22本波洛系列(不包括短篇集)。

  本作大体划为两部分,分“事件篇”和“解决篇”,波洛直到第二部才算正式登场,之后便陷入惯常的调查取证,推理桥段匮乏且质量不佳,但有一个happy ending。如果以一般的标准来评判,此作仅可以打2星(满分5星),若不保有粉丝之爱,怕是很难读完。

  前段时间东野因自己作品的中文电子书盗版现象太猖獗而“叫嚣”要取消中文作品的授权,想来可笑。并非只有粉丝才会买实体书,买实体书的对立面也不仅是读电子版,电子版的受众也不全是不买实体书的“中立”。对于波洛系列,我一向抱持fans心态,不论优劣,皆要阅读,且只读纸质版(这与我读EQ和JDC作品的习惯不太一样,EQ的书,少部分首次阅读的是实体版,大部分是先读电子版,再买实体书收藏,以便再次阅读;JDC的书则是电子实体穿插着阅读,若遇到好的作品,也会买实体书回来收藏)。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越优秀的作品,实体与电子版本的阅读差异越小,而两者的销量与流传广度也成正比关系,反过来说,越差的作品,越读不得电子版,且出现电子版的几率也越小,阅读和购买这类作品的,大部分都是最忠实的粉丝,这种状况对于作家来说还真是讽刺,不过这并不能成为诟病作家本人的理由,谁让粉丝们就爱吃这一套呢。

  回到小说本身,对于推理迷来说,最搞笑的恐怕就是波洛说的这句话:“再不用多久——没错,我会告诉你的。不过我还要等某样东西。确切的说,等一封来自海外的信。”(小样!你装什么13,摆什么酷呢,甭想忽悠我们),而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阿婆引自莎士比亚《裘里斯•凯撒》里的一段话:

  纷扰的人世间总有一股浪潮,

  只要顺水推舟,便能驶向财富;

  如果忽略它,整个人生航程势必只有搁浅和痛苦。

  我们现在正在浩瀚的汪洋中漂流,

  时机成熟时我们当乘风破浪,

  否则将痛失前程。

  There is a tide in the affairs of men

  Which, taken at the flood, leads on to fortune;

  Omitted, all the voyage of their life is bound in shallows and in miseries.

  On such a full sea are we now afloat,

  And we must take the current when it serves,

  Or lose our ventures.

  人文出版社起《致命遗产》这个书名虽然很符合故事本身的内容,但其风格也太像地摊文学了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致命遗产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