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心!软瘾》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心!软瘾》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2-27 20: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心!软瘾》经典读后感10篇

  《小心!软瘾》是一本由邓明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心!软瘾》读后感(一):有千万个计划,却没有一个开始;有千万个开始,却没有一个完成

  很久很久以前,久得我都不知道有多久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英文,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以便早一日逃出天朝。可是一直到现在,我的英语水平依旧保持原地踏步,从来就没有过任何起色。

  回顾之前的英语学习,我基本上都是处在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状态:想起学习来就去看一篇英文短文,听一听BBC或者VOA的新闻,如果没有想起来,好几天我也不会碰下英文……

  同样对于英语,我有n多个学习计划。比如今天计划着要好好看一季美剧《老友记》,从中认真学习几句俚语;明天计划着认真听完某一个月BBC news的30篇新闻,练习听力,积累词汇;后天计划着把那本童鞋送我的《时尚英语》看完,背几句时尚地道的口语,同时背一本英语词汇……我就这样不停地计划着,一年过去后,我不仅看了《老友记》也看了《绝望主妇》,但是都只看了几集,剧情已经不记得了,主人公们的对话我一句都没记住,更别说记住几句地道的俚语了。

  听力也是同样的宿命,我不仅听了BBC、VOA,还有疯狂英语、新概念英语,甚至还听了RCI和CRI电台节目。这么多的听力材料,任何一样我都没有长期坚持听下去。在英语学习上,我有千万个计划,但是任何一个计划都只是个开始,于是我有了千万个开始,却没有一个完成……

  每每觉得现在是人生黄金时间,一定要好好把英语搞定。但有时因为预期计划没完成或根本就没开始带来的彷徨,都真想一下沉浸到游戏中去,什么都不用想,尽管明知道这是很浪费时间的,对人生毫无意义的,这段时间可以去做很多事。但是,一旦这样想就真的玩了一天DOTA……

  直到现在看了《小心!软瘾》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大脑已经对悠闲电脑游戏上瘾了,才会变成这样子的。是时候战胜这些“软瘾”了,努力回到高效的生活中去!

  想好了,就开始努力吧,不是因为看到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能看到希望!

  《小心!软瘾》读后感(二):小心,软瘾!让生命不在遗憾

  遗憾,无处不在,最大的遗憾就是输掉生命,软瘾足可以使我们失去宝贵的生命,就从这一点来看,足以让我们重视这本书,好像她就像我们一个久违的老朋友那样,坦率而直接……

  作者邓明的《小心,软瘾》这本书,简明扼要、通俗形象,让人看得舒心的同时又让人触目惊心,感叹自己一事无成罪魁祸首又是这么地合情合理,这样生活下去,难怪光阴流逝事业难再。

  既没有艰涩难懂的术语,又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阐释,直接讲明白就好了,这是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之一。“人对汉字这个符号敏感,有时就是几个字、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它的重要,就一定要读;有时候一本书放在那儿,还没有看,与它的关系结束了——总认为可能有一天会读,但那是以后的事了。书和人的关系真是奇特。”著名作家张炜如是说。这确确实实道出了读书的真谛。生命是神秘的,阅读也是神秘的过程,和灵魂沟通,暗暗发生作用,最后反映到事业的成败、人生的的上,这真是奇妙的事,但是又实在体现个体关注目标的专注程度上。

  其次,“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本书从现象入手,从数据分析出发,使软瘾病理有了可靠事实依据,从而为克服软瘾寻找到切实有效解决办法。按照这些办法实施,真是立竿见影,在看书的过程中,我试着改变自己,等到这本书看完了,我的好习惯慢慢建立起来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最后,形象化的语言,身边的例证,最熟悉的陌生人,让我们感受到书中善意的警示和告诫。像“剥洋葱法”、“分树杈法”,让我们不用费力就找到解决软瘾的途径和对付战胜它的工具,运用“瑞士奶酪法”又使我们找寻到整理时间的方法

  不知不觉中,已发现我读《小心!软瘾》一越陷越深,不可自拔,但根据作者的解释,这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成长动力,释放着迈向成功的正能量,暗暗为自己加油,为自己庆幸。因为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更是指点人生迷津的宝典。

  庆幸能和这本书相遇!真好!

  《小心!软瘾》读后感(三):最迷茫的时候忽然看见这本书

  其实我最近一直被这种情绪困扰。明明要准备考试,明明想要学画彩铅,可是总无法开始。因为我的时间都在不断的刷微博,看小说,追剧之中度过了。其实也没什么太想看的,可就是停不下来。

  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按书中说的我差不多就是重度软瘾症患者了,书中列举的那些例子,好多简直就是在为我量身打造!不知道从何时起,我染上的这种怪毛病。以前的我总是做完了手头所有的事情,才会去休闲。现在的我却是一打开电脑,立刻就去看看微博逛逛论坛,惊醒过来才发现一上午的时间已经悄然流逝······拿到一个工作,总是不能立刻开始,而是找找资料,顺便浏览些无用的东西结果到了最后的期限,工作才能马马虎虎赶完。

  这一切我知道自己简直无可救药。相对轻松的工作环境,也使得缺乏自制力的我一发不可收拾。我甚至开始怀念前一份工作紧张节奏,至少每一天都过得非常充实。我不止一次告诫自己要远离那些毫无营养网络信息,拾起自己新买的书,或是画笔,可是我一次又一次被自己的“软瘾”所打败。去年的考试,也很大原因因为这个而失败,我已经很明白的认识到,如果再不改变,那么我的人生一定会是个悲剧

  所以,那天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我才立刻觉得感同身受,原来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有了答案。而且甚至看到了一点希望。坚持21天,也许这个状况真的会有所改变。

  不说了,如果等到明天再开始计划,那么这也是软瘾的一种,那么立刻就开始改变吧。

  《小心!软瘾》读后感(四):瘾君子,何弃疗

  瘾君子,何弃疗

  《小心!软瘾》读书笔记

  书中说”软瘾”等于精神鸦片,真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

  “软瘾(soft addiction)”的概念是由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首先提出来的,截至目前还没有真正被大众熟知或流行起来,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名副其实的”瘾君子”。所谓”软瘾”,可以理解为对某种短暂心理舒适状态的倾向依赖成瘾,从而表现出对不适心理感受(如压力焦虑愧疚等)的逃避和拖延现象,是一种”心理药瘾”。与其对应的概念是我们熟悉的烟瘾、酒瘾等物质上瘾,可称为”硬瘾”或”生理药瘾”。

  举两个例子。典型常见的软瘾现象如:明知有些东西并不需要但是仍控制不住网购大量物品,对完成订单和收到快递的成就感上瘾,浪费大量时间金钱(网购族);工作或学习遇到困难或闲得无聊时,狂刷网页或追剧停不下来,”享受”着不用思考轻松的闲暇时光,完后为耽搁正事或浪费大把时间而愧疚(微博控,追剧族,拖延症)。不难发现,拖延是软瘾症的一个典型表现。拖延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逃避行为,而逃避是人的本能反应机制。如果不及时发觉并控制,由于软瘾产生的负面结果或情绪又会加剧软瘾症,如此往复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自拔。

  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软瘾和正常兴趣爱好之间的区别。两者最大的差别就在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如果你做某件事时感觉开心,充满动力,思维活跃,那么你对那件事情就是正常的兴趣,尽管有时你会为之疯狂,但你仍觉得有意义很快乐。相反,如果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止不住的刷网页,看完就忘记前面的内容,只是大脑空白的盯着电脑屏幕手指还不停的滚动鼠标滑轮,完后还不忘问自己我他妈这是在干嘛时,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可能就是软瘾行为。

  了解了什么是软瘾、成瘾的原因及其危害后,就该想办法将其克服。明白软瘾是一种精神鸦片后,就应该对症下药,避免治标不治本。首先应该及时察觉自己的软瘾行为,然后果断采取行动,分析并解决问题。那些所谓人生不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大道理无需多言,但实际生活中确实不能没有一些具体的计划与目标。没有方向与动力,自己的行为更容易茫然失控。再者就是要习惯给自己一些压力,并适应遇到的那些困难与挫折。一直没有进步的原因很可能是过得太舒适,而你觉得难受很可能是你正在走上坡路,正在成长和进步。对于那些实际的问题,唯一该做的就是冷静思考,勇敢的直面问题,分析并规划,逐步解决问题,逃避与拖延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很多时候当你开始行动起来后,你会发现其实没那么难。你只是一直习惯性的用软瘾麻痹自己。

  问题还是那些问题,道理还是那些道理,但我们要改变成不一样的我们。警惕软瘾,保持更加高效而充满正能量的生活。

  《小心!软瘾》读后感(五):自救,刻不容缓

  文/ 莫小沫

  我读《小心!软瘾》的一下午是这样度过的:首先决定今天把这本书读完,上午完成工作任务,下午在家准备读书,读书之前刚好吃午饭,我想,先睡个午觉吧。事实上,为了下午能很好的完成这本书,我早在午饭之前就已经小憩了会。结果,一觉睡到三点半,磨磨蹭蹭的拿起书,坐在书桌前,看了会窗外的风景,又磨蹭到电脑桌前浏览下网页,再回到书桌前的时候已经四点了,认真的读了一会书,脑袋里想到婚礼的事情,于是又上网去看了下婚庆的物品,顺便买好了被子。接着在内心的谴责下,又回到书桌前看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总是拿着笔随便画着与书本无关的事情。后来终于把书完全看完了,内心知道该认真看看,然后写评论了,结果,我又去同事家串门子去了,跟同事聊了会天,看了会电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正是适合我的这样的人读的。我恰恰是书中提到了中了软瘾的毒的人,而且还是个中毒很深的人。

  看了书之后,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软瘾患者,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在地铁上的低头族,明明很累了,躺在床上还要刷微博的人,甚至有个特别奇葩的例子,有人出车祸的时候,不是首先求救而是先拍照发微博……

  自救,刻不容缓啊。

  想要自救,首先得明白哪些情况下是属于中了软瘾的毒,书中第一章就写了很多软瘾的例子。在第二章,从生理学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软瘾症,第三章就提出征服软瘾症首先要从战胜心魔开始,接着第五章便告诉读者如何行动起来。最后还有后记与附录,提供了一些实用工具。

  无论是什么样的病症,想要自救,首先肯定意识到这是一种病,认真的面对而不是一味的逃避,然后就必须行动起来,一万个空想,都抵不过一个行动的现在,只有当你行动起来,逃离自己的安全区,让自己经受短暂的不舒适,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

  行动起来吧。

  《小心!软瘾》读后感(六):网络时代的救命书

  如果你明明没有很想看的电视节目,却抱着遥控器直到深夜;

  如果你每天躺下前不刷几分钟微博就睡不着觉;

  如果你总觉得手机在响,或者一旦发现忘带手机就感觉好像没穿衣服

  如果你时不时就要去查看一下邮箱是否有邮件

  如果你常常在深夜不自觉地和QQ上的好友闲聊……

  不同酒精药物毒品的一种令你无法自拔的沉迷,它称之为“软瘾”。

  如有上述行为或有此倾向者,请果断拾起本书,积极接受治疗

  切记,在没有预知结果前,千万不要放弃治疗!

  ● 软瘾就是精神鸦片,一本网络时代的救命书

  ● 低头族、网购族、拖延族、追剧族完全自救手册

  ● 最实用的“战瘾”指南

  《小心!软瘾》读后感(七):认识自己的软瘾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很多往事

  初中时,有个排名第八名左右的同学经常自勉自励,说要努力学习,发誓要考全班前三名,说再不努力就鄙视自己……他的书上、文具盒上等好多地方都写着类似的座右铭,可是他的成绩总是排在那个位置,他曾苦恼地跟我说虽然他内心非常想努力学习,但却管不住自己,总是想玩。我觉得很不理解,我从来没想着要努力,但却总是能专心学习和做作业,然后每次考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高中时,我开始陷入他这种状态,内心非常想努力,却管不住自己的心,这才理解他的痛苦,另外我还比他多一重痛苦,那就是选择犹豫症。每天我大多时间都陷在犹豫徘徊中:是先背英语呢,还是做数学,又或者学物理,做化学作业?就这样,像猴子玉米一样,每门课都是浅尝辄止,都学不好。那种感觉真糟糕,觉得自己无力掌控自己,很废物。

  毕业后,每天出差做业务,倒没什么感觉,但后来转行写作后,又增加了一项毛病:明明立刻就可以写出来的文章,总是拖啊拖啊,拖到最后完全没感觉了,不写,或者硬着头皮写出来,本来一天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因为拖延的毛病,往往绝大部分时间都虚度在上网看贴或聊天中了。

  这本书让我发现自己原来不孤单,原来有这么多同病相怜的病友,但我并不因此感到欣慰,而是更加觉得有改变人生状态的紧迫性。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到书中那些陷入各种软瘾无法自拔的人,我觉得他们很可怜,很愚蠢,可是我自己岂不是同样如此吗?只是平时自己浑然不觉或者没重视罢了。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软瘾,并举例说明了各种各样软瘾的症状,在互联网时代,无论中外,每个人都难免会沾染上一些,只是有人严重,有人轻微罢了。书中也有很多对症下药的解决办法,但首先需要你先了解自己的软瘾程度和现象,从内心决定要改变,而后才能对症下药。

  你有软瘾吗?读读这本书吧!

  《小心!软瘾》读后感(八):远离软瘾,拥抱健康人生!

  该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读了该书,能对我们司空见惯却不以为然的毛病一目了然,并对症下药。

  “软瘾”一词,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提出,主要是指那些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它是以强烈的心理之瘾及行为效应为基础,从起初的药物上瘾扩大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导致做事拖延、身体不适等一系列的负面表现。简单地说,我们把“物质上瘾”称为“硬瘾”,而把“精神(心理)上瘾”就可以称之为“软瘾”。国外一份调查报告指出,90%以上的美国人患有软瘾,其中,过度使用网络、电脑、拖延在软瘾症状调查中位居前列。其实,照此推断,中国人患有软瘾的一定也不在少数,那些微博控、手机控、肥皂剧控、网购控的人基本上也可归于“软瘾”症之列。

  本书的作者邓明是心理学研究爱好者,已出版的著作有《侧写师:用犯罪心理学破解微表情密码》等,他擅长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知识、结合生活中有意思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本书共分五个部分,在《伤不起的“瘾君子”》和《这是病!不能停止治疗!》中,作者为我们详细列举了“软瘾”的种种表现,并引用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的研究成果,对软瘾的危害提出了严重的警告;在《“软瘾”这种病,到底是怎样缠身的?》中,为我们深入分析了软瘾产生的根源和形成的原因;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寸心魔》和《行动(ACTION)是核心之桩》中,讲述了治愈软瘾的两大法宝:即战胜心魔和从行动上删除拖延模式。

  作者显然具有学者风范,全书既有生动的举例说明,又有严谨而专业的科学分析,让我们不仅认清了软瘾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事业和前途带来的巨大危害,也进一步指明了改掉软瘾这一心理疾病的可行性方法。作者认为,软瘾共分为行为型软瘾、保健型软瘾、反抗型软瘾等十种情形,每种情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总的来说,软瘾的共同特点便是能营造出“一种心理合适区,是一种维护心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能完全地上进,又不愿彻底地堕落,这就是软瘾症患者的真实写照。”这一点相信我们应该都有深刻的体会。软瘾让我们深受其害,但又让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那么,告别软瘾的有效办法有哪些呢?

  在作者制定的几种办法中,我觉得最有操作性的是五步改变法,即觉察→行动→调节→接受自我→自我实现。觉察就是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患上了软瘾,这是基础;行动就是要付诸实践,这一点最关键;调节就是要让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适应新的思考方式和新的行为;接受自我就是要从理性上认清并接受真实的自我;自我实现就是在自 认为最有意义的领域去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做出积极的转变。

  当然,作者也一分为二地指出,正常的爱好不算软瘾,判断的依据是看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是否大于危害:如果做某件事让你觉得充满活力、感到快乐,那你很有可能是在调整自己,试着学习和成长。

  从今天起,让我们告别软瘾,拥抱健康的人生!

  《小心!软瘾》读后感(九):与软瘾说再见

  与软瘾说再见

  ----读《小心!软瘾》

  闫东良

  当前的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前一分钟刚发过誓“再网购就剁手”,下一分钟就又不自觉地打开了购物网站;刚告诫自己“夜已深,赶紧睡觉吧”,结果不到五分钟就又开始刷微信……事实证明,诸如此类的“软瘾”无处不在,已经深深地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小心!软瘾》一书,述说了当前的种种软瘾现象,并详细介绍了战胜软瘾的方法和体会。

  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提出“软瘾”一词,用这个词来描述这一心理现象对人们的危害。就好比有““软件”硬件”的说法,“软瘾”也是与“硬瘾”相对应:“硬瘾”就是“物质上瘾”,而“软瘾”则是“精神(心理)上瘾”。正常的爱好不是软瘾。判断一个习惯是爱好还是软瘾,是看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是否大于危害。

  作者认为,软瘾症是人类的共性,但是到现代,软瘾症才变得越来越严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这些:一,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做着更加开放性的工作,工作不像以前是即时完成的;二,现在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工具越来越便捷,只要你想消遣,你都能轻松办到;三,人们在做选择时,会本能地生理左右心理,情感左右理智,趋向于获得当下短暂的享受。

  作者认为,摆脱软瘾,是我们开始积极工作和生活的前提,要想对软瘾说“再见”,就要发现软瘾现象,重视它,展开针对它的行动。对于患有软瘾症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注意力收回,集中精力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你可以将写有“集中注意力”的字条,放在你的桌上,每当你意识到自己要走神的时候,就看一下这几个字,相信收效会比较明显。戒除软瘾,需要循序渐进地行动。书中介绍了“五步改变法”:觉察→行动→调节→接受自我→自我实现。

  该书认为,很多时候,软瘾的产生,是因为工作中面临的任务太难太大。要战胜软瘾,就要把大任务、难任务做好拆分。比如,马拉松是一个长距离的比赛,如果整体一看,感觉很困难;可是,若把全程分解成很多的小路程,把那些小路程定为一个个要达到的小目标,就样就有了信心,跑的过程也不会很累。再如,要一下子折断十根筷子,很困难,但是把这个任务分十次完成,每次折断一根筷子,你就会感觉相当轻松。

  软瘾看似小问题,但实则是影响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问题。该书站在专业的角度,正视软瘾,以及戒除软瘾的各种有效方法,以便让我们从容、高效地工作和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