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1-29 20:2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精选10篇

  《马背上的夏天》是一本由李思瑶 / 汤珣 / 李筱睿 / 彭彦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2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一):算不得评论

  有个神经大条,唱歌跑调,名叫汤丢的家伙,几年前,伙同一群男女,以“支教”为名,跑到藏区,撒泼胡闹几个月。回来后,竟恬不知耻地把这段经历写成书,还愣是给出版了。(这天下还有说理的地方吗?)

  在这本合著的集子里有属于她的114页。写走路、喝酒、拉屎、侃大山,写牛粪、暴雨寒冷、下冰雹,写清澈的眸子和蔚蓝的天,唯独关于上课,只有区区数笔。

  读书时,我常常疑惑自己是否真的认识这个作者。偶尔那个熟悉的音容笑貌闪烁脑间,不禁身体一个冷颤。真不知道是蓝天白云把人洗净了,还是这家伙身体里本就住着个天使。她的文字,我是一气儿读完。那晚,似乎有清澈的溪水漫过心间。

  她在书里写道:“我从这些孩子身上,看到了我没有的童年,追着风跑,成长在蓝天白云大地山涧。这里的成年人简单纯朴,笑容干净眼神清澈。很多时刻,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告诉他们,我过着比他们更好的生活。”

  汤丢同学,谢谢你的书。最后,也代表村委会,对你在村头厕所没纸时的雪中送炭行为,表示由衷感谢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二):叔本华蜀黍说,坏女孩走四方(瞎编的)

  坏女孩走四方;绳命就是这么的会黄。

  叔本华其实说的是:欲望人类痛苦根源因为它永不能被满足;我们不幸往往由于我们对幸福追求。马背上夏天的故事好像跟这些苦大仇深没什么关系。忘记了追本溯源,人们反而更加接近幸福的真相了。

  是不是脱离了欲望人们就会接近神?去大山川里脱离了欲望了吗?没有,但是物资的匮乏、生活的简单让那里的人们散发出一种淡淡的光,这样的光就连去那待了个把月的人身 都或多或少起了变化(走近科学?)。

  接着说坏女孩走四方。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想走四方却偏偏 而且甘于 被这样那样的借口原因所束缚,“坏”不起来。支教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了不起的事,少年时期偶像一直是万水千山走遍的三毛啊,但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懒劲儿就连应聘页面都懒得去看一眼。

  “坏”是什么?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去撒野做点事儿。即使欲望永不能满足,苦痛磨难人生的真相,生命一定会黄,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一次嘛。

  越是简单,越有力量。她们的经历见闻让我想到了开头那句话。愿人人都能找到一片绿草地撒欢儿打滚数星星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三):快乐就是追着风跑

  《马背上的夏天》 ,四个女孩的支教故事。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心情的低潮期。必须承认我只是个俗人,减压的方式也无外乎听听音乐、看场话剧,最奢侈的也就是一次不长不短的旅行。时间一长,心底里最柔软的那块地方,渐渐的开始干涸、龟裂,像极了照片里那种非洲的土地

  某个寒冷的夜晚,躲在被窝里翻开了这本书。如以前看书的习惯一样,一目十行地刷刷扫了两三页,忽然感觉一阵清新气息扑面而来,就像江南水乡那种细密的雨丝,柔和地洒向那块干涸的地方,仿佛还能隐隐听见“滋”的一声,那种带着草原泥土气息的蒸汽慢慢地在心头氲开。

  于是重新翻回第一页细细从头品味。随着文字的描述,那些遥远陌生场景渐渐生动起来。摄影师的脑子有一种本能画面感,看着文字,我眼前出现的竟然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照片。虽然没有去过藏区,也没有过支教的经历,但是那些蓝天白云、野花牛粪,还有拖着鼻涕不知疲倦地撒着欢奔跑的孩子,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以至于看到姑娘们满山坡找旮旯当露天厕所的时候,我不禁哑然失笑。还有什么能比这样淳朴的美好更滋心田的?与此相比,什么扯淡的心情低潮,你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四个不同性格的女孩,不管是学生、白领还是公务员,也不管最初是怀揣着怎样的想法踏上支教之路的,能够以这样积极快乐的心态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把爱的种子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仅此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了。也许如书中所言,物质匮乏可以使快乐变得简单起来,但是我想没有积极的心态恐怕也很难快乐起来吧。小镇上的一碗牛肉粉足以让姑娘们兴奋一整个星期,吃着孩子们送来的李子可以像过节一样快乐,甚至还有对着飞机许愿这样苦中作乐的“情调”,让捧着书的我在时而惊讶时而感慨之余,默默地在内心为她们点着无数个赞!

  说实话,一边看的时候,我一边在想,这些文字的最后,按照常规来讲总要总结一下支教历程的主旋律吧,至少要提升一点高度啊。可是直到看完最后一个字,我也没有发现这样的片言只语。所有的文字都在讲述那些简单的快乐,有些甚至只用日记一样的短小篇幅讲述零星的故事。但正是这些看似闲散的文字,带着读者走进了略显神秘的山村支教生活,随着姑娘们一起在各种心情中起伏,“支教的意义”这个概念竟在不知不觉中隐去,直到这样一段文字彻底触动了我:支教并不是赋予自己崇高道德感以凌驾于孩子之上,很多时刻甚至觉得没有资格告诉他们,我们过着比他们更好的生活。是的,山里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谁也没有权利把自己的生活标准强行灌输给他们,就像那个著名富人和渔翁的故事,也许你毕生追求的生活状态,正是别人正在享受着的。

  没有了那些形而上东西,所有的文字都变得更加可爱起来。姑娘们的支教之旅看似简单,似乎最终也没有真正教会孩子们太多知识,但是放下书再仔细想想,真正的美好并不是她们教会了孩子们多少,更多的是一种爱心的传递。记不清哪一篇里有类似的文字,相对学会几个英语单词和拼音,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他们一双可以自己看世界眼睛。这样来理解支教的意义,我觉得更能接地气一点。而对于支教老师自己来说,这样的历程也算是完成了一次历练和提升吧。孩子们因为你而快乐,你也因自己人生中有过这样一段经历而自豪,这就足够了。

  很久没有码字了,也不知道写了这么多是不是已经表达清楚了我的想法。这算不上一篇书评,只是看完书以后的一个冲动,一个写点什么的冲动,说是一点个人感悟也行,所以逻辑条理什么的,不要太苛求了吧。于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再有什么扯淡的不开心的时候,想一想这些阳光灿烂女孩子,想一想沙坝夜空里的星星,想一想五颜六色的格桑梅朵,心情低潮?什么叫心情低潮?

  最后,很幸运的,这本书四个作者之一的汤珣是我的朋友,我也因此拿到了“一点也不白的白族姑娘”思瑶和“天生不安定的话唠”小睿的赠言,感谢。如果有缘见面,我请你们吃上帝包子,你们请我吃烙饼吧。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四):要不,你也去趟西藏?

  第一次写书评,感觉好像命题作文,算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过完年我就收到这本书了,不是签名版,但我拖拖拖,拖到现在才看完,期间我去下乡了,也体验了书中四个姑娘的生活,终于有点话说了。四个姑娘去支教,一开始都怀着要如何帮助那里的孩子们涨知识,想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但后来却是改变了自己。我也一样,刚进山的那天,我还想着我操,我要去实地调查,看看村民们有什么需要等等,我还要写出一篇牛逼的调查报告,我这一刻费孝通附体什么的,回过头来想想,这不过是笑话

  山里的人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自己的行为准则,姑娘去支教,或者我去下乡,都不过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着他们,他们不想要我们的生活,我们却以为他们想要我们的生活,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我是费孝通,我是孔繁森,我是焦裕禄,呵呵,我什么都不是。

  好在姑娘们发现这一点发现得早,去体验过了,感受过了,自己能有一点点触动,能有一点点改变,这就足够了,至少回到城市后,不会去炫耀什么老子去支教,老子净化心灵,老子牛逼什么的,是啊,要净化心灵,不如去西藏好了。

  这世界并不是以我们想想的方式老运作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现代都市,不是所有人都想出人头地,更不是所有人都想去拯救世界,当我们怀着拯救世界的心情去做事的时候,才发现连自己都拯救不了。

  我喜欢这本书,文艺青年为了净化心灵去西藏,回来心灵倒没净化,但多了装逼的资本;四个姑娘为了体验生活去支教(或许也怀着拯救人类的梦想吧),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净化了自己,这也算值得了。或许有一天,大家回到城市后为房子车子忙碌奔波的时候,为雾霾堵车同事间钩心斗角的时候,回想起这一段经历,嘴角能上扬,心里能平静,这就足够了。

  套用王小波的话就是“这一切都将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但一个人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改动了下顺序),希望这段经历在四个姑娘心中是个诗意的世界就好了,而不是去趟西藏那么肤浅。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五):假如梦想没有照进现实

  《 马背上的夏天》

  起初是因为,朋友介绍名字特别喜欢,在这时有虚假的世界里,突然感觉有些温暖

  文字里面,有很多独白,例如:“我们并不想搞什么伟大主义,支教并不是赋予了我们感动自己的崇高道德以凌驾于孩子之上。如果是这样,最后失望的还是自己吧。很多时刻,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告诉他们,我过着比他们更好的生活。”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居然感动得稀里哗啦。真的有去感悟生活的支教老师了,说实话,他们承认了自己的自私。是为了自己多一些经历,多一些感悟才去。而并不是那种,我们去帮助孩子,让他们走出悲观,走出困境的傻逼。

  看着很多去支教回来的人,抱怨着坏境有多差,说着以后要改变孩子,然后呢,三天上网,四天游戏,一周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我特别看不起哦,主要是现实根本就不可能改变的。

  啊啊啊,我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哦,好像有点文不对题目吧,估计是对所有的事情都是无力得很吧,所有起的比较骚气。

  好,我还是继续回来。

  作者们是在西藏支教的,看着这些小藏民们脸蛋黑里透红,吸溜着鼻涕,在草地上像装了马达一样蹦来跳去。突然感觉就是很纯真,比起现在单位啊什么的,真的就是一丝阳光。何况,我们应该好久没有那么笑了吧。

  其实,也就是这本书我爱的原因。

  它告诉我,在长久岁月中,我们把过多的爱,给予了太多虚无的存在,比如虚荣,比如懦弱,比如控制欲,我们甚至帮着这些虚无一起去扼杀那个真正的自我,而他们支教的原因就是在于:

  找回那个丢失的自己。

  不会写了,吃夜宵去了,新年快乐。

  《马背上的夏天》读后感(六):如果你也在山里和孩子们待过 不如来说说你的故事

  清晨在半梦半醒间, 我觉得自己依旧置身于那片草原当中。山峦起伏,露水晶透。那些孩子们,我的那些他们,都在那里等着我。

  走在上海的街头,觉得一切都不坏。走的很慢,觉得我的速度就是这里的速度。没有差别。在哪里的生活都是自己的生活呀。

  朋友问我,去藏区做短期支教,你觉得你帮助了他们什么?我说我真的什么忙都没帮上,相反他们却给予我良多。至少我真的很开心,说不出哪里的开心浑身上下透着那种开心劲儿,高原的阳光照到了心里去,然后四处蹿出,不用掩饰。连离别都被冲的很淡。

  飞机到上海之前,我想到离别。陈爸说转身就是永远,我们各种吐,笑话他酸死。我们要去北京,大理找陈爸和思瑶,去瑞典看小倩,去西宁找当周老师喝酒。罗妈也得各种闪回。我的你们,在各处好好儿过着,我就觉得特好,特没遗憾

  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改多村。啥么彩虹啊,流星啊,山中浮云啊,小溪啊,玛尼经幡啊,白塔啊,翻跟头啊,西藏啤酒啊,高原鼠兔啊,晴天冰雹啊,牛粪啊,阿怂啊,酥油茶啊,腥味酸奶啊,帅哥乌兹和大牙哥的兄弟组合,从后面抱着我的小妞纳木错,大胖和小胖,长的像变形金刚一样的星期二, 我的心被你们全都融化掉了,然后一小团粘乎乎的东西就留在了那一座座山中间的那片草坪里。等你们再次开学,我就鼻涕式的感动兮兮的在那里看着你们。多么搞笑的地附灵形象!(我真是给那些孩子们擦鼻涕擦多了!)

  乌兹以后会成为青歌赛大明星,扎西小师傅以后肯定会成为佛学大师。 路上遇到的永丁老师有那么清澈的眼神。仁青师傅应该去演喜剧~藏族小伙儿彪悍勇猛,小男孩都是小男子汉。野的你没法收拾。简单明快不带转弯儿。还各种眼神杀人放电。同行姑娘们纷纷表示被电到里焦外嫩……

  出村就走了5公里,被雷暴雨突袭在泄洪道里劈叉,然后沿214国道走路去西藏的那天,走了九个半小时的炫苦姐们伤不起啊!!归途最后,雨后见彩虹!!天边的彩虹就这么悄无声息的在我们背后延伸,要不是为了拉屎大家才不会回头看见它~低调原始的力量啊~

  我没想到原始的力量这么强大。让人心生向往。仿佛回到本初,多余的欲望都可不去计较。睡帐篷,吃生肉,只身策马过草原。

  六十个小时坐傻人的车程后,在屁股开了花儿的情况下,我们到达了滚滚城市的洪流当中,成都的乞丐都被思瑶的分裂脸和大藏辫给吓到。途径玉树的悲哀,川水的艰险,一切早已不再话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