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秘密晚餐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秘密晚餐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02 20:5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秘密晚餐经典读后感10篇

  《秘密晚餐》是一本由[西班牙]哈维尔·西耶拉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秘密晚餐》读后感(一):历史艺术与秘密

  《最后的晚餐》是世界绘画史上的杰作,题材取自《圣经》,画成之后堪称欧洲艺术的拱顶之石,其创作者是被誉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奥纳多•达•芬奇。据历史记载,达芬奇应米兰公爵之邀,从1495年开始在米兰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绘制创作这副画,尽管这副壁画只是绘制在修道院的餐厅,却丝毫无损其惊人之美。让人感兴趣的是,尽管画作惟妙惟肖气势逼人,但后人往往将关注投射于画中的错误之处,并为此争论不休。例如餐具、用餐背景以及人物造型,最显而易见的错误当属于画作中的物品,这些物品大多是15世纪修道院中日常所用。尽管画作中出现常识性错误虽然并不影响作品的艺术价值,却足以为后人带来困惑,促使后人去尝试解开迷题。而在历史与传说中,达芬奇确实又是以画中迷而著称。

  既然达芬奇的画作中留有线索,那么自然会有人去探索其中秘密,这样的工作往往是由历史学家、艺术工作者或是文学创作者去完成,而后者往往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西班牙作家哈维尔•西耶拉创作的历史悬疑小说《秘密晚餐》可称为个中经典。作者凭一己之力,跑遍欧洲各地,收集大量历史资料,通过卓越想象力冷静判断给出几近完美的推理。其不懈努力所带来的,不但将《最后的晚餐》中蕴藏的秘符给予解码,更书写出几乎湮没于历史中的中世纪往事满足人们好奇心同时,引领读者再度审视艺术之美,得以重新认识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史上的传奇巨匠。

  作者哈维尔•西耶拉是当代西班牙著名作家、记者研究学者,更曾经参与过电视目的制作,这些经历不但丰富学识,更让他得以接触并研究各种历史迷题,这一点在他写作时无疑助力颇多,而其收集的大量档案资料与翔实的背景调查更使其作品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而这一点似乎是西班牙作家的优秀传统,如果需要引举范例的话,或许应该提及以创作《大仲马俱乐部》一书闻名的西班牙作家阿图罗•佩雷•雷维特,同样也曾经做过记者,同样以悬疑笔法书写历史题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家们的努力,使得原本厚重的历史题材不仅在西班牙本土畅销,更促进了西语文学在世界的影响力

  历史悬疑小说之所以深入人心,除了优秀的文笔以及历史黑幕下难以看清的真相,还有作家们竭力秉持并加以发挥的欧洲古典推理小说的精神。这一点在美国作家丹布郎热卖全球的畅销书《达芬奇密码》中得以最大程度体现。小说的故事架构以历史或宗教事件开篇,通过书中人物的接触将情节延伸,直至涉及内核,解迷则成为全书的亮点。丹布郎的《达芬奇密码》如此、迈克尔•格鲁伯的《空影之书》如此、泰坦妮亚•哈迪的《玫瑰迷宫》同样如此。题材相近的情况下,哈维尔•西耶拉的书写中秉持悲天悯人情怀,作品更具西班牙民族特色。在表达方式上,《秘密晚餐》就避免了《达芬奇密码》一书中大量的动作场面与过分渲染的虚构,以推理迷团去接近塑造人物,以务实态度去展开坚实有益的探讨,这些颇具启发性的阐述与解答泰半有历史资料可考,具有高度的可信性。解迷部分也是书中亮点,通过检查官兼密码学专家阿古斯提诺•雷尔的视角展开叙述,他的私下调查所接触到大量具有乐趣而人们甚少接触的符号学与密码学,因此《秘密晚餐》具有一中纯粹阅读乐趣。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检查官一角的刻画与推理小说中的侦探何其相似理性的表达远远胜过哗众取宠的过分直接,迥然之处便是那份古朴的韵味

  在这里或许还要提及另一部极具象征意义的杰作,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创作的《玫瑰的名字》。在《玫瑰的名字》一书中,埃科同样以大量的符号学与密码填充故事情节之中,主体更是围绕着“书”展开叙述,充满哲学意味的探讨本体性与存在性的差异。《秘密晚餐》延续了这种写作方式,符号学不仅是小说延伸的提味品,也是充满乐趣的小插曲,诸如犹太人的替换法、希腊人的记忆法与咨讯隐藏法等等。与《玫瑰的名字》多有炫学所不同的是,符号学的阐述往往是情节延伸的辅助,使人对于《最后的晚餐》中蕴涵的秘密印象更加深刻。作者哈维尔•西耶拉在行笔时尽量简化,使之易读易懂,尽管在性质上两者殊途同归

  小说最值得称道之处还在于人物的刻画,由于作品是以局外人角度去展开,那么只存在与历史与传奇中的达芬奇不再是面目模糊的存在,更为鲜活的被塑造出来。尽管这一切完全出于作者的想象,但达芬奇天马行空创作的不朽杰作不同样也是想象力的体现吗?事实上,在《秘密晚餐》里,无论是艺术的成就或是对世人的影响力而言,达芬奇都是一面无可替代的旗帜,在混乱时代以艺术创作为武器不公发起挑战,秉持真理理念更是成为被历史与人类文明赋予重任的符号。通过他与身边弟子交流、与修道院士的辩论,我们就能意会到,达芬奇通过绘画的本质去阐明世俗的一切,光与影的转换、黑暗光明的斗争、真理的存在,直至领略到达芬奇崇尚自然的个人精神世界相契合,使之不得不叹服大师深邃智慧

  总体而言,《秘密晚餐》不是单纯通过猎奇来吸引读者的侦探故事,而是一部刻画并剖析艺术巨匠达芬奇的小传,同时给予《最后的晚餐》这副杰作独具个人特色并较为可信的注解,如果说达芬奇的作品如同镜面,反映出事物的真相,启人深思。那么《秘密晚餐》则是通过与艺术巨匠同处历史现场的刺激,激发读者对于历史、宗教的深度认知,重新审视超越神性、跨越时代的艺术之美,见识到文艺复兴时代堪称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何等出色,领略其人文主义色彩浓厚高贵气质,想了解这位奇才的故事,想了解传世杰作的秘密,在这本优秀的西班牙历史悬疑小说中一窥究竟吧。

  刊2011年12月4日深圳晶报

  《秘密晚餐》读后感(二):晚餐,在推理后谢幕

  最开始对达芬奇的印象还止于小学时读过的文章,那个充满疑问的画蛋小孩,通过不断的临摹和努力成为大画家,或许大多数人在随后的几年里都对这故事深信不疑,即使后来人们说是杜撰的,就像牛顿被苹果砸中而发现了引力、像华盛顿误砍樱桃主动认错反被夸之类的事,虽是杜撰,但文章背后想表达的意义都是积极的。再后来不断听闻达芬奇的名作,深觉美丽端庄,及至现在,人们传说他是个秘密魔法师,擅于在自己的画作中埋藏各种符号密码,引无数人去探查。比如《岩间圣母》,又比如迄今为止已被所谓发现者发现了不少密码并还在延续探寻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而这个西班牙的作家哈维尔·西耶拉则把目光投向了著名的《最后的晚餐》。关于《最后的晚餐》,一般都认为出卖耶稣的人是犹大,那个画中有着惊慌面孔的人。哈维尔·西耶拉的着重点倒不在此上面,他以推理手法塑造各个性鲜明角色,就连达芬奇也成了一个喜欢大笑活泼的人,虽然说这是本真实人物与虚构人物相结合的小说,但不妨彻底把它当作情节完全虚构但人物姓名真实的小说来读。

  小说的前面给了张建筑平面图,而后面又给了书中人物的记事谱,加上开篇的文字情节,颇有些日本推理小说的感觉,比如乱步,比如岛田。小说以检察官阿古斯提诺·雷尔的第一人称叙述和部分以达芬奇为主的第三人称叙述情节穿插,通过密码、图画、字符去揭开那幅著名壁画中所掩藏的据称会足以颠覆传统教会的秘密。当然这归根结底揭露了文艺复兴时期迷茫中的宗教派别之间的明争暗斗。书里引用的典故资料较多,没一些背景了解的可能会不太好理解,故还是在了解的前提下去读,那样收益会更实在点。

  究其本源,这还是推理小说,而最后的晚餐,在推理后也将正式谢幕。

  《秘密晚餐》读后感(三):证明

  证明

  ——《秘密晚餐》的谜题

  学过新版历史的都应该知道本书发生的背景了吧:文艺复兴时期的来临,马丁•路德,艺术上的人性的回归,宗教上的挑战和改变……这些充满了激情、冒险、斗争以及一个个熟悉的伟大名字的时代,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这本《秘密晚餐》的起因,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太多对于艺术有爱好的人都不能错过的名字大约就是达•芬奇了吧,这个在数学、绘画、雕刻、发明上都充满了天赋的人,用他的作品和他的故事,改变了一段历史,而且,为未来很多很多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永恒的题材库。从《达•芬奇密码》到《秘密晚餐》,我们试图去解决这个天才为我们设下的谜题,我们想要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想要的是什么?

  《秘密晚餐》让我们时光流转五百多年,回到1497,回到那段过去,去探索《最后的晚餐》里面的秘密。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宗教是一个太过于沉重话题事实上,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中常常是没有单一的神的存在的。《宗教大历史》里面有提到,中国有儒教和道教,当然,也有佛教。以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前两者都不能算作是宗教,从大范围看是一种文化,是中国人思考社会的一种方式,是中国人生存的一种融于骨血里面的法则,“出世效孔孟,入世法老庄”,在中国人的思维当中,当下的事是最终应该去思考的事。后来佛教进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信仰力量,但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改变了很多的东西。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从达摩一苇渡江到六祖证悟,佛教融合了中国的智慧,用一种思考现在的方式,去改变所有人的未来。伊斯兰教、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国文化接触过的东西太多,但也正是因为见多了,所以看的更明白:宗教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我们想要去寻找的,证明的,不过是心灵自由,不过是不被束缚

  因而,当我们阅读本书的时候,别被外在的那些东西所迷惑,也许它的对白很精彩,人物很生动,情节很精确,故事很吸引人,但它最终想要说的是:“我们透过自己的心灵即可与天主对话,无需借助外在的形式。”(这个时候倒觉得书本很精辟,“信仰得救”,大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许不信仰耶稣或者上帝,但是我们的内心都应该有这样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让我们坚定我们自己,形式不是最终要的,最重要的是有精神在,有“我”在。记得报道中有讲,在很多外国人的眼中,中国人的是一个缺少信仰的国家。其实,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我们只是不用宗教的形式主义去证明,信仰不是外在的东西,也不是一个神或者一群神,信仰是一种内心的坚守,也许,在如今这个高度发展和快速的经济快餐社会,我们迷失了我们的信仰,但不表示我们没有,给心灵一个警钟,休息下来,我们不去思考今天我们赚了多少钱,不去思考我们的职位的升迁,用一天或者一个下午甚至一个小时去“思考星空”,寻找内心,寻找自我,去更好地活着。我想,这也是我们去阅读这样一本小说的意义。

  也许《秘密晚餐》讲的是艺术家们挑战教廷权威的故事,讲的是掩藏在画卷中的历史,但是亲爱的,请用它给你的心提个醒,我们应该去证明什么?不是一个宗教,一个人的想法一个秘密,而是我们自己。这道题,我们可以相信有解。

  以上,《秘密晚餐》。

  y 林怿

  2011年10月30日星期

  .M.14:25

  写于粮道街165#

  《秘密晚餐》读后感(四):米兰好师傅

  花了三天才粗略的看完,全程还算畅快,让我找到以前看《解忧杂货铺》《侏罗纪公园》和《基地》的感觉。以前还以为达芬奇是何方先贤,现在才知道他也就生活在中国元明时期,五百年轮回前。总之神秘的壁画,神秘的book,神秘的字谜,早让人的思绪飞向那不算遥远的米兰公国,我不禁想像着现在好莱坞工业会如何还原达芬奇创作“晚餐”时的情景演员必须动作捕捉才行,《晚餐》必须细节展示,颜色必须鲜艳,3d,少女必须要有透明如玉的肌肤,满面毛孔的还是哪凉快哪呆着。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主角人选,有人问穿越后最想和谁做朋友,我旁蒐远绍,直到看完本书后终于拨开了云雾。原来帝王杀心重,诗人贫困宰相迂,文豪风流,武将最怕一言不合。谁都不如达芬奇如意,他渊博豁达才高欲淡,精力旺盛平易近人学生都是才俊,相识都是名流,对资质差的学生也如慈父般庇护,简直就是个“完人”。

  有人说本书文笔不行,那我要说,他未免太自以为是,就我看过的畅销书来说,比如上面几部,它们的文笔是不相伯仲的。又说不如丹布朗悬疑,我虽没看过他的作品,但和他齐名的“千禧年”我是看过的,我也觉得悬念相当,精彩各样。

  所谓文笔,我的理解是把人、物刻画出来,文句通顺,对话自然就行。那种一整页的意识流催眠,或者一长串的生词摆渡,常常让我丧失知觉。好了,说了这么多,明天还要选本书看呢,想想就激动

  《秘密晚餐》读后感(五):【大家来读书】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直记得在讲解《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一幅作品时,老师特别提到了达 芬奇,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在各方面都很有天赋,是画家、是寓言家、是雕塑家、是发明家、是哲学家、是音乐家、是医学家、是生物学家、是地理学家、是建筑工程师,而且还是军事工程师绝对称得上是全能型的人才,这似乎便是达 芬奇留给我的第一印象,也是一直根深蒂固在我脑海里的印象。

  而《秘密晚餐》,作者哈维尔 西耶拉具备深厚的历史人文功底的西班牙作家,以达 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创作了本书,首先,我们怕是要称赞作者的大胆,他用想象力来为那些连历史学家也无法解开的谜团提出惊人解释,但是这些解释却又是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努力搜寻得来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但也因此,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大量宗教教廷的知识,虽然文章一方面显得极具学术性与权威性,但从另一方面而言,也增加了阅读的困难,以至于在一些不甚了解的地方只能跳过,而无法深究,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作者的其它的方面来探究整个文章的主题,例如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例如作者对情节的适当的把握,这些都可以掩盖这小小的瑕疵,使文章在整体上更上一个层次。

  对于文章的内,我不想去评论什么,因为整篇文章所带给你的感受已经不是单纯的语言或者文字可以去描述的,因为整盘文章所带给你的感受是一种超越语言或者文字的感触,是一种独属于自己的感受,这已经不单单是一篇悬疑小说,更甚者是对人性,对道德伦理的谴责与探讨,需要心灵上更深的呼应,我相信这本书,只有阅读过后,才能明白更深处的东西。

  对于作者,除了赞美之外,我没有任何事可以做,他呕心沥血,花费大量时间,交给了所有作者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份答卷中,他为我们揭开了关于《最后晚餐》的一些谜团,也为我们理解《最后晚餐》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视野;在这份答卷中,他塑造了一个存在在意想之外的达芬奇,一个比想象更加完美的达芬奇,《秘密晚餐》绝对是一份让人为之惊叹的小说。

  《秘密晚餐》读后感(六):《秘密晚餐》的社会学解读

  西班牙作家哈维尔•西耶拉的小说《秘密晚餐》,以推理、侦探、惊悚诸多元素溶为一体的笔法,讲述了15世纪末罗马教廷的宗教法庭,秘密调查莱奥纳多·达·芬奇正在绘制的壁画《最后的晚餐》所隐藏的“足以颠覆传统教会的秘密”的故事。在我看来,这本人物虚实结合的小说,其实是在重提一个真理:古往今来所有的统治集团,无论它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无不企图绞杀任何存在的、潜在的异己,企图将任何与之不同的异端扼杀在萌芽状态,而其所有这样做,实际上仅仅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当然冠冕堂皇的理由总是为了所谓的纯洁性乃至所谓的神圣性......理论是“苍白”的,小说却是形象而生动的!!哈维尔•西耶拉以其小说让读者可以明了此亘古不变的道理!!

  小说通过白描或叙述刻画了两种僧侣的形象,即所谓卡塔尔分子与统治宗教界的罗马教会成员,前者追寻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后者却崇尚奢华与物欲;前者对生灵抱悲天悯人的胸怀,后者却道貌岸然下行卑劣的伎俩。作者也告诉读者在罗马教会的统治下,“约翰的教会”所谓性灵的教会如何在打压下生生不息,顽强求发展。所以受打压,只因为约翰的教会宣扬普通信众可以与上帝直接建立联系,无需通过主教等叠床架屋的僧侣阶级的引领,而这无疑不但破坏了罗马教会的既有“秩序与和谐”,而且挖了其通过“什一税”敛财的生计的墙角........如此等等,新的教派,无论它叫约翰的教会,还是什么别的名称,在15世纪的年代,都必然被占统治地位,控制着广大信众,同时却骄奢淫逸的旧有教派——罗马教会的压迫与屠杀!

  但是,读者通过此小说也领悟到,无论压迫多么残酷,信仰的力量总是巨大的,新教派的信众依然不断出现,而且可以感化占统治地位的罗马教会宗教法庭的检察官!!所以,黎明前的黑暗总将过去!!

  《秘密晚餐》读后感(七):书中之画·画中之书

  副题——浓缩在一幅画里的书拟或浓缩了书的画

  2009年因《狼厅》一书获得英国布克奖的女作家希拉里·曼特尔曾说过“历史下面还有一层历史”。那么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才子达·芬奇的历史呢?他那带有无数神秘意象的《最后的晚餐》其下面又有多少层历史呢?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音乐家、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厨师,莱昂纳多·达·芬奇简直是一个世界级的传奇,一个全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天才”(本书作者哈维尔·西耶拉语)。他虽然从未给教皇和梵蒂冈工作,但他朋友如波提切利等却是梵蒂冈各种教堂里的画师,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这些画家在天主教的教堂里画过很多不符合梵蒂冈教义里的异教人物、动物和事件(参见《达·芬奇密码》作者的另一杰作《天使与魔鬼》),虽曾经被破坏和损毁,经过数百年的岁月,达·芬奇的秘密与梵蒂冈教会纠葛缠绵,不断被作家们揣测和侦探着,这也注定如《秘密晚餐》这样的一本书一经出版便能引起轰动。

  展开书,在哈维尔·西耶拉流畅的笔下,险象环生的气氛里,读者一步步跟随揭开达·芬奇的秘密的引领者——宗教裁判庭的检察官,精通密码学的专家阿古斯提诺•雷尔,从一份藏字谜的告密信导引出公爵夫人被毒死的一尸两命惨案,由此前往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公国,怀着对曾在佛罗伦萨开设学院的梅第奇家族一样类似事件重现于濒临灭亡的米兰公国的担忧和好奇,在各种若隐若现的梵蒂冈定位为“异端”的阴影下,踏上他寻找告密者和研探被告密的莱昂纳多·达·芬奇之路。

  在米兰公国,当秘密在告密者和被告密者解谜之间若隐若现,当手中握有一本神秘书的女祭司的牌不断出现,当血案一个个发生了,被定为“异端”的崇尚非暴力的卡塔尔教派显露出来,最终目标指向莱昂纳多·达·芬奇。接下来,一个个惨案发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教士、商人、艺术家、贵族次第出现,当秘密一点点揭开,阿古斯提诺教士在犹豫于未曾掌握切实证据,破解隐藏在女祭司牌里的告密者“预言家”名字的时候,他已经为那个非暴力的特殊的教派带走,并发现达·芬奇名画里藏着一本书的宗义,此时,非常讽刺的是,帮宗教法庭这位检查官教士解谜的还是达·芬奇。最后,阿古斯提诺教士却放弃了给教廷通告达·芬奇秘密,前往耶稣曾经去过的埃及。

  整个故事中,人物性格个性宣明,行为诡异,离奇得匪夷所思,但又逻辑合理,推理严密,其整体的聪睿精致度令人不由自主想起来同样探讨秘密之书以向博尔赫斯致敬的翁贝托·埃柯的《玫瑰的故事》,而《秘密晚餐》其侦研之趣也绝不亚于侦探小说,怪不得三年来风靡全世界,长期高踞欧美畅销书书榜。

  虽然众多评论里将它与《达·芬奇密码》放在一起讨论,而且,与《达·芬奇密码》相同的是,两本书里的确谈到的都是达·芬奇最著名的神秘画作《最后的晚餐》里有着一个秘密,只是两个秘密的实质含义却截然不同,而后者更像是《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的终极解码。

  《达·芬奇密码》与《秘密晚餐》虽然同样都在指明——耶稣是人,不是神;虽然同样都指明抹大拉的玛利亚具有特殊的身份,但,前者是用血脉来说的耶稣是人,后者则是从“异端”的所谓约翰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继承耶稣精神的“卡塔尔教派”的教义方面来说的;前者对耶稣是否具有神力并没有诠释,而着眼于人类自身最美丽的品德——善良和仁慈,后者则对耶稣曾经修习过埃及的巫术等作为他的教义源于埃及,源于约翰,又为抹大拉的玛利亚所真诚继承,并推演耶稣可能有神秘复活能力的猜想;同时,作为《达·芬奇密码》里抹大拉的玛利亚是身怀延续耶稣血脉同时兼具传播耶稣精神王族血统,而《秘密晚餐》里,抹大拉的玛利亚见到的是耶稣的“光体”,虽然也身负了传播耶稣精神,虽然也说耶稣深爱她,但,她后裔是作为画作里的约翰这个历史人物的模特出现,而不是解码专家,而没有代表耶稣在人间的血脉传承。

  更不同的是,《达·芬奇密码》里提到了《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福音书》,以此来定义梵蒂冈迫害异端以掩盖“耶稣是人”的概念,以此取得天主在人间的权力,而在《秘密晚餐》中,作者展出的这本书是出现在女祭司手中的,这个名唤卡塔尔教派自己的举行各种宗教活动和承载教义之书,书名又正好也叫《秘密晚餐》而不是《旧约》或者《新约》,而达·芬奇又正好将这本《秘密晚餐》书通过《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浓缩成了一个秘密公布出来,同时,通过白衣素食的达·芬奇绘制此画中的各种表现,宣扬了这个教派非暴力的单纯,以及崇尚知识、不计前嫌地广播知识的胸襟,因此也可以说这是《最后的晚餐》里藏着的终极秘密。故而,个人拙见,不管是《泰晤士报》也好,《纽约每日新闻报》也好,将这两本书放在一块讨论,也只是欲快速引领好奇者走进这本书的目的而已。

  作家哈维尔·西耶拉曾在序言里说:“《秘密晚餐》的出版,在很多方面改变了我的人生,它也让我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永不失去看见那道火花的纯真。”是的,在《秘密晚餐》里,白衣素食的达·芬奇,睿慧宽容的达·芬奇,总在用光影指导艺术的达·芬奇,作为卡塔尔教派类似领袖人物的达·芬奇,无一不在说“纯”“真”,这样的字眼。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秘密是:“耶稣基督的肉身并未复活,他是以‘光’的形态复活。这意味着我们死后的形体也终将发生如此的变化” (青按:很像古今中外都在谈论的“升天”和“白日飞升”之类的现象。)

  《秘密晚餐》里作为众人孜孜以求的“神秘之书”《秘密晚餐》(本书与之同名)正是被达·芬奇浓缩在《最后的晚餐》这幅名画里的书,而哈维尔·西耶拉的《秘密晚餐》又是揭开《最后的晚餐》的终极密码。浓缩在画的书,浓缩在书里的画,作者的构思相当精巧,也体现了作者希望“读者随着阅读此作品而解开达·芬奇最新的秘密,与他最深切的精神共存共鸣”。

  掩卷和开卷,都会不经意发现,书中意象深远,无论是绘有各种符号的女祭司的牌,无论是达·芬奇所学的各种希腊埃及的诸如记忆术等科学技术,无论是神学教育还是科学教育,读者都可以在细心阅读中感受更多,获得更多启迪,也发现作者耗费五年心血的精心诚心,虽然达·芬奇这个人物塑造因作者的尊崇而下笔略微单薄,但此书最特别的是“属于性灵的教会”的教义——“我们透过自己的心灵即可与天主对话,无需藉助外在的形式”——这也就是莱昂纳多·达·芬奇通过《最后的晚餐》传播的信息显得格外的宣明。这是哈维尔·西耶拉潜心研究多年之后,为我们揭开的藏在过往历史中的一层历史。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idWriter=2996523&Key=643393370&PostID=36359144&BlogID=150117)

  《秘密晚餐》读后感(八):画中的秘密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之中,似乎有关于莱昂纳多.达.芬奇的传奇故事最多。《秘密晚餐》也是。因为同是通过对传世名画中所隐含的寓意的揣测,来深入探索传统教会秘密的小说,所以,在读《秘密晚餐》时,难免会要将这部小说同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相比较,相较于《达·芬奇密码》而言,《秘密晚餐》的叙事风格要平稳得多,它不似《达·芬奇密码》在一波紧似一波的疑案中游刃有余地玩转数学、符号学甚至天文学、生物学。《秘密晚餐》更注重的是文化背景的追根溯源,或许,在感官的感受上,《秘密晚餐》不像《达·芬奇密码》那样,让人有惊艳、惊险之感。但它决不是一杯不冷不热的温吞水,在谜题的设计上,其精巧度却丝毫不输于《达·芬奇密码》。同是对《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关系提出疑问,并一一解答,与《达·芬奇密码》不同的是,作者不仅让达·芬奇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而且由达·芬奇自己发出话来,仿佛那些谜不再是后人的猜测与假想,而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与达·芬奇同时代的故事的叙说者,也就是主人公,为解谜查阅资料,与画作的参与者(模特)的交谈,与达·芬奇的正面接触,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有根有据。阅读过程中,竟让人不由得心生疑惑:以前在欣赏这幅名作时,所看到的旁注究竟还可不可信?

  让人更觉意外的是,作者利用了至今仍对起源尚无定论的塔罗牌,宗教悬案与塔罗牌的紧密地结合,让故事凭添了几分神秘感.对塔罗牌某张牌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的推理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一团团的谜随着这张牌的出现渐渐散开。

  《秘密晚餐》虽然只是小说,但隐藏其中的大量信息不但告诉了读者,教会内部存在着怎样的黑暗与腐败,所谓正统教会领导人物有着怎样的贪婪与虚伪.并且对宗教狂热分子究竟是维护教义还是在曲解教义提出了怀疑。它从正面质疑了教会中神职人员存在的合理性,揭露了宗教与政治之间那种连体婴似的畸形关系。在小说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在对《最后的晚餐》一画的解读中,耶稣的门徒西门的形象模特被作者设定为柏拉图,因名画年代久远,人物形象已不甚清晰,西门的形象是不是与柏拉图吻合,我不敢肯定,但其象征意义却是显而易见的。只是,我不太明白的是,如果假设成立,为什么达·芬奇要选择西门作为柏拉图的代言人?是不是因为西门所属的党派是一个标榜“自由”的党派?

  故事的结局也就是作者对《最后的晚餐》一画的最终诠释,是不是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只能说见仁见智啦。

  《秘密晚餐》读后感(九):【大家来读书】特权的诱惑

  【大家来读书】特权的诱惑

  “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这是百度上对达芬奇的评价,“完美”一词让我们赞叹他是一个多么不可思议的人,敏锐的观察力和常人没有的创造力,不仅使他拥有在绘画方面的天赋,还造就了他音乐、医学、建筑和机械等方方面面的杰出成就。他超高的智商和特殊的嗜好,如写镜面字等也使得他有了很多谜一样的轶事,让后世想要解读。无论是《达芬奇密码》,还是《秘密晚餐》都是对达芬奇的致敬,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的赞叹。

  《秘密晚餐》这本书充满了引人眼球的元素:宗教——足以颠覆传统教会的秘密,达芬奇——卡塔尔分子,约翰的教会——性灵的教会,作者哈维尔•西耶拉是一个喜欢探索各种谜团的人,他在旅游中探索,在文字中揭秘,想要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达文西密码。

  壁画《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的三大杰出画作之一,托西耶拉的福,很仔细的看了《最后的晚餐》这一传世名作,三人一组的格局,改变过去把把犹大与众门徒分隔开,画在餐桌的对面的画法,通过不同的姿态、动作、表情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揭秘的过程并不是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读作者的书,感觉到他想要一个纯净的信仰,不被世俗的教会所掌控的,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不依赖形式、仪式的性灵的信仰。

  在达芬奇所处的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的中世纪基督教教会是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以上帝为绝对的权威。由于教会神职阶层自身缺乏监督机制,在集权专制的特权诱惑下,无法经受物质世界的引诱,他们在宗教仪式上掌控着普通信众与上帝之间的隔离,在圣经教义上又把持着对经典的解读权,他们不仅控制教会的财产,作为教徒与上帝联系的中间人和上帝号令教徒的代表,还妄图控制着广大信众,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有压迫就会有反抗,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出现了宗教自由。

  我不知道约翰的教会是否是性灵的教会,但我相信宗教、政治、科学都是如此,当我们过分追求形式、贪图享受、高高在上,信仰就消失了。像现在的一些官员,坐名车、住别墅,动不动的说出些惊人之语,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享受着特权阶层的待遇,他们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想着怎么才能捞得更多。对党的信仰曾让无数的共产党员前仆后继、不惜牺牲性命,而现在却有些人却用特权让这一信仰蒙羞。

  《秘密晚餐》读后感(十):信仰之争,艺术的表达

  很难将《秘密晚餐》单纯地归于某一类型小说之中,集合了推理、侦探、惊悚、阴谋、宗教、艺术的《秘密晚餐》在阅读中总让我想起《达芬奇密码》。虽然没有达芬奇密码中的紧张、波折、惊险和带给人的惊惧感,《秘密晚餐》整个剧情则略显得平缓,但是作者对秘密的挖掘和从画中发现细节的功力,对艺术的解读却仍让人叹为观止。这一方面的解读也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从设谜来讲,故事显得非常精巧。达芬奇应米兰公爵邀请,在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绘制壁画《最后的晚餐》,与其同时,罗马教会接到匿名举报,称达芬奇在这幅新作中隐藏了一个足以颠覆教会的秘密。作为教会代表,雷尔奉命前往米兰,查找举报者“预言家”的身份,以及调查达芬奇画作中的秘密。从故事开始,便有三个疑问排在读者眼前:一,预言家是谁?二,达芬奇是不是异教徒?三,他的画里画了什么?

  与设谜解谜类的推理小说类似,《秘密晚餐》解谜的足迹也随着剧情的深入而扑朔迷离。达芬奇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被害,神秘的卡片,卡片上的隐喻,隐蔽的地下教派。。。读者跟随着雷尔的发现而卷进这场与名片有关的故事里,而似乎有先知能力的达芬奇在文中也常常说出一些富含寓意的话语。从现实中寻找合适的人物角色,或者说本来现实生活中这些人就是这样的个性,只是被遮蔽和隐藏,达芬奇的艺术天才让他发现了这些人物的本质,而让他们接触到光,接触到真实。故事的结局怎样,或者最终的解谜如何,我不欲细说。如果《达芬奇密码》让你见识到宗教之外建筑与艺术之美的话,那么《秘密晚餐》则是宗教之外的绘画之美。从画中读人性,从书中品人性,解谜之外,那些过去、现在到启发未来的思考才最是让人受益之处。

  西班牙的哈维尔·西耶拉,耗费五年的心血完成这部神秘之作,虽然里面那些七行字的谜语,那些喜欢解谜的僧人,都让我不太理解,但是作者对于绘画艺术的解说,对我们日常看不到不留意的细节之处的点拨,以及那些隐藏着大量信息而不为人知的宗教物务,却让我们看到信仰的另一种敬畏。此外,小说中对神职人员亵渎职责的公然质疑,对教会内部黑暗的批露,也让我们看到作者对于腐朽教廷禁闭人之灵性的反思。

  从画中看历史,从历史中解读现在,《秘密晚餐》中作者说这本书让他“完成了小时候的梦想”,即“永不失去看见那道火花的纯真”-------我想这也是作者对宗教统御下人们的期望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