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6 21: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的读后感10篇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是一本由曹昇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8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一):如果命中注定是君王

  如果说昆阳大战展现的是光武帝刘秀在军事方面的高超指挥技巧,那么作者在本书中则真实还原了在历史上文治武功略输汉高祖和唐太宗的一代帝王风采。“时势造英雄”用在刘秀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纵观刘秀一生,他首先要感谢乱世,正是这种乱世得以成就他的王权霸业。

  刘秀发迹于王莽改制后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豪强纷纷拥兵自立的乱世。以少胜多的昆阳大战赢得的不仅是尊重,更是人心,从此他在世人面前树立了威信,这是上天提供给刘秀崭露头角机会。尔后,刘秀受到刘玄政权的猜忌,最终出走异地,流落他乡。初入河北时刘秀身边只有一群出生入死兄弟,没钱没兵,一穷二白,空有大司马的名号而已,然而正是后来王郎“意外的”称帝才造就了刘秀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绝佳时机。刘秀甚至发出“邯郸只有一个,王郎只有一个”呼喊,为了做大做强,他甚至不忍心迅速解决掉王郎。从踏入河北时的落寞身影,到带领数十万大军西征、东征时的王者气魄,这是何等反差。其中滋味,只有他自己最为清楚

  动荡不已的乱世最终成就了刘秀。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上天特意眷顾他,而是在他身上有太多帝王的特质比如说他很有定力。当他身处幽州时,面对王郎政权的咄咄逼人,哪怕在双方对垒时处于下风他依旧很淡定充分体现了帝王风范。这种“淡定”背后体现的是对当时局势客观冷静分析,“希望没有完全破灭,决不放弃希望。逃亡未到最后关头,也绝不轻言逃亡。”还有就是他从不优柔寡断,能够深思熟虑后作出决策。此外,刘秀的城府深。他能真正做到喜怒哀乐不行于色。面对不喜欢事情,他能装作喜欢样子;当深处险境时,他则面带微笑泰然自若波澜不惊逢凶化吉。正因为此,作者才发出了“我们究竟是该赞其道,还是该哀其忧伤?”的疑问

  刘秀运气极佳,尽管他的命运始终掌握在他人手里,他从没有主动权。但在他身边,冥冥之中总有贵人相助,如书中白衣白发的翩然老父的出场,就颇有几分神话色彩,而名垂后世的云台二十八将的鼎力相助,又使刘秀总能绝境逢生。

  刘秀天生就是做皇帝的命。在他出身时就有灵异事件发生成长过程中更是引来周围人的预测,这些都昭示着他天生就是以皇帝为职业的。用作者的话来讲,他存在目的就是为了当皇帝,换言之,从他出生那刻起,就早已注定他会是一代帝王。皇帝对他而言并不意味享受荣华富贵,而是一种职业追求。这也就说明了为何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皇帝就胡作非为骄奢淫逸,正因为此他才成了一位低调但精于治世的皇帝。旁人并不理解他,因为他的乐是乐在其中的“颜回之乐”。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所提到的谶书《赤伏符》最终成为了刘秀政权统治的合法性基础,如此足以看出当时谶纬经学神学化所带来的影响。哪怕你实力强大,可以独霸一方;哪怕你出身名门,血脉纯正,但是若没有谶纬迷信的“合理”论证,一切都还不稳定,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合情合理

  在曹三公子笔下,历史小说颇有几分穿越的感觉,历史事件同网络用语相得益彰,各种桥段巧妙结合在一起,却丝毫感受不到是在故意卖弄文笔。作者精于刻画刘秀内心身处的心理波动。

  这是属于汉光武帝刘秀的秀,他独有的秀。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二):人定胜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描述自己,若是天下没有大乱,大概刘秀一生目标不过是“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罢了。然而历史不存在偶然。

  这样一位皇帝,在历史的长河中却不是那样的出名,同是封禅,却只有秦皇汉武,独领风骚数百年,一代光武大帝却名气不显,其归根结底是刘秀过于完美,不像秦皇汉武那样容人争议。南阳自古多俊才,刘秀种过地,打过战,种地中出了几百金,打战打出了昆阳大捷。刘秀的一生就是一部活着的人生哲理典籍。它会学习,不死读书,读百遍书,不如行十里路。谨小慎微,尽管在太学的时候它就有一丝丝做皇帝的想法,但是当遇见说他长得皇帝像的,他却一点也不激动,尽管从小就有预言说刘秀当为皇帝,它也无动于衷,反观那些一听说别人说自己是真龙之子的变称帝的,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懂得隐忍,他哥哥死后,他有一种卧薪尝胆的感觉,不管怎么羞辱它,他都知道呈一时之快是没有用的,当然他最后也用成千上万的大军报了仇。有人说刘秀的一生有很大的天意而为,而自古人的一生只有三分天注定,事在人为,刘秀的崛起从昆阳大捷开始便不可阻挡,即使进入过低谷,也很快的恢复了过来。为人谦和,即使贵为皇帝,也不能忘记初心

  刘秀一生后宫不过几人,而且只转阴丽华一人,邓奉也算是死也瞑目了。拥有完美爱情统一了战乱的中过,战后几年间战争阴影也逐渐消退,善待了当初与他打天下的将领。这是一个近乎无可挑剔人格,为臣可做功臣,为君可做明君

  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三):一套全看完了

  喜欢看这种介于史官记载的正史和作者想象出的历史事件相结合的书,不枯燥乏味,于会心一笑唏嘘慨叹中比较轻松了解那年那时的人那时的事 。

  始,粗略的了解刘秀是因为他留下的那两句“为官莫若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对这古代人印象极好。老家有一座“鹿鸣山”,传说就是当年刘秀被王莽追杀逃亡的时候,跑到这座山时实在特别的累,就找了块大石睡了下去,结果追兵越来越近他还是没醒,山里的小鹿远远的看到追兵后就跑到刘秀身边大声叫,然后把刘秀给叫醒了,发现自己大意睡的太死,差点被追兵追到,醒后赶紧接着逃亡,这才有了东汉的开国,有了又把刘氏天下传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座山就叫“鹿鸣山”了,刘秀睡觉的大石头还在,小的时候去山上玩经常到那块石头上。正是“山不在高,有史则名”。

  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嬉笑怒骂轻松诙谐,下半部战事不断一统天下。看到刘演自杀时,只觉得壮志未酬身先死无限悲歌哀英雄,没了解之前只知道刘秀他哥是被人害死的,却不知道死的是如此惨烈悲壮;再说邓奉,更加可惜,不能封王拜相也应该随了自己的脾气云游四海,却落得个谋反不成英年早逝,不到二十岁就能于十万敌兵中二进二出斩杀巨无霸,威震天下帅到不行,这样的优质青年咋就不能寿终正寝呢?在他生命的最后和阴丽华那段,曹三确实写的太煽情了。历史总是有太多空隙让后世的人想象加工,这也正是它的有趣之处。

  书中的大部分事情都发生在南阳,我的家乡呀,千年前在这地界儿发生过如此影响历史的事情,我们作为当地人知之甚少,放着这么好的教育素材不用,真是暴殄天物,可惜可叹呀!我没去过新野,不过因为邓奉、因为阴丽华抽时间也得去趟新野看看,也许还能嗅到点远古历史的味道,好好瞻仰一下那时的英雄好汉吧。

  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饱览群书、通古博今,那就搜罗那些有意义有价值内容质量的各种图书吧,通过作者的总结来吸取所需的营养丰富自己。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四):宿命安排

  终于把这两本书读完了,顿时无限感慨,又感到一阵凄凉。“刘秀当为天子”,一句话,就是整个历史。

  其中,我佩服的人有三个,一个是邓禹,他少年成名,满腹才华,被誉为“神童”,十三就读太学,最后跟随刘秀。邓禹一生也是光彩耀人,但是他还是最后失败了,由于自己的才能,刘秀拜其为大司马,但是由于自己的骄傲,不免失败,运气到最后也是很差,接连败仗,失去刘秀的信任,我所佩服的是他的勇气,成就了自己的经历,也算不枉一生。

  第二个是刘秀,刘秀不拘一格,能够打破常规去看问题,在困难面前能够忍耐,在刘子舆出现当皇帝时,依然能够说出“天子在现在依然能够复天下乎”,非一般人的胆识和气魄,刘秀当天子,可以说水到渠成,在百般历练下成长的很快,在昆阳大战中能够大败百万官兵,可见其智慧,在其哥被自杀后,能够隐忍,可见其胸怀,智慧,胸怀和忍耐都具备的他,可谓完美。“我是此水也,终将抵达”,谨慎细致,成就了刘秀,宿命选择了刘秀,刘秀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第三的我所钦佩的人是邓奉,少年勇猛,敢于担当,在万夫莫敌,取巨无霸首级,如入无人之境。他爱着阴丽华,默默的为他牺牲了自己,七尺男儿可歌可泣,然而阴丽华已经成为了刘秀的妻子,不能不成为他的痛苦,后宫佳丽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悲壮,雄浑,威武,不屈,其气节可杨,不跪任何人,其骨气天地为之动容

  最后,曹三公子也太有才了,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如水般流畅,神奇的马良!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五):刘秀当为天子

  梁任公有云:“我们读历史,要看其人人格如何,每事如何对待,遇困难如何打破,未做之前如何准备,这一点比知道当时呆板的事实更为重要”。一句话精辟的道出了读史应持之态度方法及最终目的。曹三公子作为写史者亦以此自期,我们读者更当如是。

  话说上部书中,刘秀的秀刚刚开始,其地位充其量也只能算配角,而主角理所当然是他的老哥刘縯和对手王莽,直到昆阳大战一战成名,他才逐渐进入众人关注视线之中。当然,早出名未必是好事,他老哥名气很大,结果却造人迫害致死。正是刘秀的低调示弱才让他在老哥遇害后保全了性命,留下了日后东山再起根本

  本部书正是从这里开始,刘縯死后,刘秀想方设法离开洛阳,逃离绿林军的魔掌,北渡黄河,在河北寻求立足之地,徐图进取。可以说,从这时起,刘秀的秀才真正开始,他才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得到了施展一生抱负和才能的机会。也正是在这里----河北,他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逐渐积累了雄霸称帝的军事及政治资本,为日后纵横四海、赢取天下打下了坚实根基

  从逃离洛阳时仅有的几个随从部属,到安定河北后的几十万兵马,再到鄗城称帝,定都洛阳,刘秀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不可否认他的成功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似乎“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总在冥冥中护佑着他,然而,单单将这些成就归因为运气因素是不公平的,刘秀自身的品质和才能才是他得以成功的根本。

  第一,他具有战略家的深远眼光。初到河北,经过一路的体察观望,他看到了冀州暗藏的凶险与躁动,而幽州之地则僻远空虚,适于落脚,由此为自己找到了一块合适的立足之地。灭王朗后,更始朝廷惧其拥兵自重,召其回朝,而刘秀假以奉诏,百般拖延,只因他料定赤眉军不久后必西进洛阳,而那时他便可趁乱平定北方,也方能与更始朝廷决裂。正是有了这种将天下大势尽收眼底的战略眼光,他才能步步为营,最终一统江山

  第二,他具有生意人的算计能力。刘秀在长安太学时就曾表现出会做生意的才能,而日后用于政治场上亦是十分给力。取郭圣通,与真定王刘扬联姻,就是他为巩固自身实力做出的一笔交易。在这份交易中他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但获得了刘扬的十万军队,还取了一个美貌老婆,而付出代价仅仅是与这个陌生女子“洞房”一夜。他貌似不太情愿,但终究还是“勉为其难”了,毕竟这是天大回报啊!

  第三,他具有海纳百川胸襟和气魄。老哥刘縯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按理说,对于害死老哥的仇人他是恨不得“扒其皮,啖其肉”的,但是为了顺利拿下洛阳,他却能够答应劝降仇人朱鲔,饶其不死并保其官爵。这样的胸怀与气魄是其部下都不敢想象的。对于曾背叛自己的将领,如冯异之弟冯愔,刘秀也能赦而不诛,留其性命。同样,对于陇西隗嚣,蜀中公孙述,在多次劝降无果后,在即将破城之时,刘秀仍旧愿意给他们投降的机会。正是刘秀的宽广胸怀与仁君风范,才将众多有识之士凝聚左右,助其完成统一大业。

  当然,刘秀的优点和能力不止于此,比如“隐忍低调,沉稳果敢,会打仗,会用人”都是他建立帝王功业、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看这段历史时不可忽视的亮点。本书虽以刘秀为主,但对于同时代的其它重要人物,作者也自成其面目,而非仅是烘托刘秀之背景。比如,天才“神童”邓禹,其“邺城策”足堪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然而精于战略谋划的他军事才能却并不出众,在关中屡败后便沉寂下去。这让我们认识到再优秀的人也只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用。还有一代“战神”邓奉,他桀骜不驯,不畏强权,虽有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却始终困在情网不能自拨,惆怅一生,最终在与刘秀的对抗中寂然离世。没有人不承认其才华出众,英气勃勃,但他过于突出的性格终致自己英年早逝,令人颇为感叹!

  此外,低调而有将兵大材的冯异,作风颇似近代军阀的吴汉,智勇双全且悲天悯人的岑彭,在作者的笔下也是熠熠生辉,让人看罢感怀涟涟。读这部《嗜血的皇冠》,仿佛与作者一起重走了刘秀奋斗的一生,行其所行,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与斯人同炎凉,共悲喜。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部书中的确实现了“以心证史”的写作初衷,让人在这段悲壮而又血腥的东汉开国史中领悟颇多,受益匪浅!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六):中国最完美的皇帝

  不得不说,曹三公子选择写刘秀这个皇帝选题选的好。

  对于刘秀的认识,大部分都只知道他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哪有刘邦出名,这都得感谢《史记》。既然不如刘邦出名,更不用说知道他怎么打天下的了,一提起刘邦,秦朝末年,斩蛇起义,楚汉争霸的那些档子事儿,怎么都能来两句,还得骂两句刘邦杀功臣,对于刘秀打天下,能有人知道个昆阳之战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他对功臣的态度如何了。

  刘邦的出名得感谢《史记》的传播,刘秀不出名,不代表他没有实力和魅力,他的事迹和功绩也该让世人来看看,他是怎么也能够重新收拾汉家河山的。

  所以说曹升选择了来写他选题选的好。

  作为汉朝子孙,刘秀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作为汉朝宗室的刘秀再也享受不到皇室的荣光,虽然原来也享受不了多少,但是有总比没有强,至少还能显示他跟其他民众的不同,显摆一句他是高祖的子孙,现在一切都没有了,他也只是个种地的农民,跟其他种地的农民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刘秀的不幸。

  虽然皇室的荣光没有了,但他还有哥哥刘縯。

  所有的大事都不用他操心,他只管种他的地,收他的粮,什么都不用操心,想读书就去长安读太学了,一心读他的书,有大哥在上面撑着,天塌了他都不怕,更何况他大哥武力了得,深有声望,远近闻名,没有人敢拿他们家怎么样,刘秀可以过他惬意的生活。

  这还不算,他遇到了他的爱情。

  娶妻当得阴丽华,仕宦当为执金吾。

  几乎长安和家乡所有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句,能够遇到他心爱的人,怎么能不幸运。

  这是刘秀的幸运。

  此外,刘秀的幸运还有他的天赋,还有这个造反四起的天下。

  随着新莽政权的改革和倒行逆施,人心四起,天下大乱,作为汉室子孙,自是极具号召力,一直都有造反之心的刘縯当然不能放过机会。

  刘秀也因此开始展示他的天赋,两汉之间最具有影响力,决定新莽政权败亡的昆阳之战,竟然由他一个毛头小子指挥打声胜了。

  只是没有想到起兵的时候是刘縯,最后走到最后的确实刘秀。

  刘縯之死让他用力的隐忍,磨砺心智,到了河北以后,刘秀的人格魅力也开始发挥作用,他只真诚待人,为人谦和厚重,快速收割着天下人心和豪杰,最后靠着这些人和他的军事才能获得了天下。

  毛主席提到最会打仗的皇帝,只提了李世民和朱元璋,原来在写评《明朝那些事儿》时,提到朱元璋有打仗的天赋,刘秀跟这两个人相比,打仗也不差,而且论打天下的难度,刘秀所处的环境,比刘邦的环境要困难的多,尤其是在河北几乎是光杆司令一个,险象环生,纯粹是靠着他的人格魅力和军事才能扭转局面,当然还有联姻。在后来刘秀坐镇洛阳,大将出征的时候,仍然是刘秀面授机宜,比如征讨隗嚣和公孙述的过程中,都是如此。

  王夫之就曾经评价刘秀: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而宋太祖其次也

  除了有军事才能外,对人真诚,开国功臣们都是好下场,这个也是刘秀跟刘邦,朱元璋的区别,跟着这样的君主,才能心甘情愿打天下,像朱元璋,刘邦,只能是以帝王心术制人。

  而且对于爱情,刘秀也是一直忠贞不渝。

  原来因为政治需要,虽然已经娶了阴丽华,在河北娶了郭圣通,但是心中所爱一直是阴丽华,最后还是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和她儿子的太子之位,立了阴丽华为皇后和她的儿子刘庄为太子。

  有军事才华,有人格魅力,能够真诚待人,对待兄弟,功臣都不错,对爱情又忠贞,一统天下,并且治理的井井有条,既是定鼎之君,又是中兴之主,这还不完美?

  就像这本书宣传的一样:

  和秦始皇相比,我不折腾;和刘邦相比,我不流氓;和王莽相比,我不拍脑袋;和李世民相比,我热爱我的兄弟;和赵匡胤相比,我统一了中国;和朱元璋相比,我不杀功臣,我是刘秀。

  所以,刘秀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皇帝,他成大事的过程很值得思考和学习。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七):若是命中已经注定,那么......——读《嗜血的皇冠》

  看过曹三的《流血的仕途》,私以为,刘秀整体上没有李斯写得好,可能是因为宫斗比战争更好写,更容易突出主角的性格、特点还有更容易对事件进行评论和思考吧。希望下一本曹三的书可以有更好的表现。

  本书上册大部分没有写刘秀,而是在铺垫。写了王莽的情况,刘秀的哥刘演等人。刘秀在第一部里头贯彻了两个字“低调”,在家务农赚钱,去太学也是赚钱还有代兄逃亡,俨然一个生意人,完全看不出他的雄才伟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力。至上册结尾,刘秀突然暴起,领三千兵力游击王邑的“百万”大军,取得了昆阳大捷,为他赚了不少的名声、威望。这些名声和威望为后面的平定河北逐鹿中原提供了不少的便利。

  有波峰就有波谷,昆阳大捷刚给刘秀赚到了名声,同时也给刘演敲响了丧钟。刘演的死亡犹如寒冬腊月给刘秀浇了一壶冷水,透心凉。为了活命刘秀需要瞒过所有的人,把痛苦留给寂寞的自己。卑躬屈膝和各种违心的言语行为等,刘秀出色的演技为他自己争得了一线生机。“逃亡”河北是他的重要转折点。一出帝都,天高任鸟飞,自由的空气总是那么的舒畅。从此刘秀开始了自己的plan A和plan B。下集刘秀的戏份很多,非常多。平定河北逐鹿中原,收复给割据的各地,整个下集都充分展现了刘秀的大局观,对时势的准确把握让刘秀在最艰辛的时候不犯昏招,才能逐步壮大。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什么事情需要在什么时候做比较适合,如何用人等,秦皇汉武版的雄才伟略在此展开,开花,结果。整本书刘秀的戏份比第一部多了很多,然而整本书中的思考并没有第一部那么多,战事的描述是无法避免的单调和枯燥。

  梁任公有云:“我们读历史,要看其人人格如何,每事如何对待,遇困难如何打破,未做之前如何准备,这一点比知道当时呆板的事实更为重要。”后记的这句话道出了看历史传记的真谛。读历史不单是为了知道一些事情,凑个热闹,或许这就是我们读历史想从中可以学习到的东西吧。读历史传记,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然后自己再思考才能有所收获。是为真正的读。这就像围棋里头的定式,历史就是这些定式。熟悉了众多的定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历史名人的大局观思维,跳出当时的俗套,不走寻常路,天然自风流。

  自从《明朝那些事儿》之后,各种结合了现代搞笑笔法的各种历史书一个接一个浮现,私以为这个是好事情。不同的写法和笔法只是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一种药引,只要里头的内容是真实参考各类史书的就是可以接受的。新形式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和喜欢上看一段历史,就是新形式的成功了。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八):荣而实者谓之秀

  距离《嗜血的皇冠》第一部已经半年的时间了,半年对于读者的期待来说不短;对于作者的酝酿来说,又怕不够长。续篇往往写得不如开篇,这是许多长篇小说的通病。让人惊喜的是,这本续集保持了高水准,既不敷衍也不拖沓。

  虽说如此,个人还是有一个极大的不满足,那就是阴丽华与郭圣通之间的后位废立,就像公子自己所说的,皇后的废立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权势博弈。到底是怎样的原因,让刘秀废郭立阴呢?——公子没说,小女子很好奇。其实,在阴丽华举剑刺向邓奉的时候,个人就觉得“这个女子不简单”。相比上一部,这一部中的阴丽华少了些许风华,多了N多神秘。与这份神秘相比,战神邓奉更像是一个神话。别人说他二十二岁死,他就一定要在二十二岁死,拥有这份执着的不是神仙便是傻瓜了。更可恨的是那阴母,这样的话怎能随便说?要死人的。果不其然,邓奉死了。

  关于刘秀的不杀功臣,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其一,刘秀的功臣一直都在打拼,更何况到了最后也是所剩无几。其二,刘秀不用为自己的皇权合法性担忧。一则,他是正宗的皇室血统;二则,君权神授,“刘秀当天子”的谶语在刘秀尚是刘縯的小跟班时,就已经流传。其三,刘秀的皇位,无论是对于刘秀还是刘秀的功臣来说,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和选择。同时期,割据称帝者共有7人,最后的王者只有刘秀。这已然是被选择了的选择,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关于刘秀爱自己的兄弟,就更好解释了。他的长兄刘縯早早死了,次兄刘仲名不见经传,又没有弟弟来争权。没有亲人成为他皇权的障碍、阻挠或者威胁,所以,他不但爱他的兄弟,他爱他所有的亲人。O(∩_∩)O哈哈~

  关于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这一点,曹三公子或许还有很多的联想。这从书中 “刘秀的陕北”等比喻不难看出,只是公子没有多说。像毛泽东这样一位善于熟读史书的人,《资治通鉴》他老人家读了十七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秀的历史他老人家也读了N遍。况且,刘秀征战时期的割据状况和毛泽东打天下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所以嘛,嘿嘿,很期待曹三公子写毛泽东。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九):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

  洛阳城中已然危机四伏,刘秀将如何死里逃生?初入河北,刘秀随身仅有二十余人马,他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最终将河北据为己有,成为他日后称霸天下的第一桶金?

  羽翼渐丰的刘秀,公然与更始朝廷决裂,自立为帝。然而在那段空前的乱世里,皇帝严重通货膨胀,先后共出现过八位,割据称王者更不知凡几。刘秀又是如何在这一团乱麻之中,各个击破,渐次消灭,最终统一中国,建立强大的东汉王朝,成为名垂史册的汉光武帝?

  同时代的云台二十八将、阴丽华、邓奉、公孙述、隗嚣等人,他们又分别有着怎样的人生遇合?

  更恢弘的沙场血战,更奇特的命运悲欢,更纠结的爱恨情仇,更厚重的兴亡喟叹……一切的一切,尽在《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 大结局》读后感(十):我命由我不由天

  上册轻松,引人入胜

  下册严肃,发人深省

  更喜欢上册,下册后面有点记流水账之嫌。上册每每读来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每个人都能写到,并且各有特色。即使是战争的描写也都详尽而不失氛围。下册前半部分承接上部,风格不变,后半部对云台二十八将的描写太少,重大战争也都一笔带过,可能也是因为篇幅不够。

  感觉上册强调的命由我决定的观点在下册中被完全打破,刘秀是否真的已经相信命由天注定了。但光武帝的才能绝对不能忽视,识人辩才极其准确,并能合理安排人员任用。要打仗能打仗,从昆阳之战到统一河北再到称霸天下。要文治能文治,文采甚至与班彪都有一拼,即使在洛阳当个房长官都能干的如此出色。要气度有气度,虽杀兄仇人异能宽免赦罪。他是一个成功的人,但却并一定是个幸福的人。他可以得到天下,却永远无法挽回自己的长兄;他可以给天下人一个太平,却不能给阴丽华一个快乐;他爱护百姓,却又不得不纵容吴汉滥杀无辜。但作为一个皇帝,他还是快乐的。每天准时的上下班,并乐此不彼,这就足够了。

  云台二十八将只见冯异、岑彭之才,姚期,耿弇之勇,未见其它。邓氏双壁若能自成一派倒也有与刘秀一教高下的可能。大唐双龙传中寇仲和李世民大战多回,一争天下,虽然最终放弃,却也能保全性命,留得身后名。虽然那只是小说中的情节,但邓奉的死仍然让我不能释怀。足以比肩秦皇汉武的勇力,却过不了情场一关,不过其一生潇洒随性,却也过的自由自在。人生何求功名,皆虚空一场,快意恩仇,敢爱敢恨才不枉人间走一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