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哥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吴哥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6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哥之美经典读后感10篇

  《吴哥之美》是一本由蒋勋著作,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元,页数:23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哥之美》读后感(一):在天地之间寻找人的定位

  这本书是一年前我逛猫空的时候买的,当时在书架上看见这本书,吸引我的首先是书的包装然后是封面上娟秀好看的“蒋勋”两个字:书很有质感;脑海中有着蒋勋的书要读一读的想法,所以就买下它带它回家了。

  后来,我断断续续地看了好久,中间一度忘记了它,终于,前几天在书架上看到它,决定这次要好好看完。

  “我想,文明正是在宇宙天地山川之间,寻找人的定位吧。”这是我看到的最让我印象深刻一句话,因为就在看到它的那时那刻,它完全说出了我看过书后内心真实感受,被吴哥的石雕、寺庙所打动进而引我深思,思考人、自然文化,他们是怎样的关系又是怎样出现的呢?

  《吴哥之美》读后感(二):随喜,萨度

  这本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伴随了我整个八月的出差旅程,从北京到台北,从台北到香港,随身的包里放着它,偶尔在开会间隙,在陌生咖啡店,在中转的飞机场,拿出来读几篇,心中有一点想说但无法言状的感动,终于,在香港的酒店房间,我看完了最后一篇,合上书,望着窗外高耸的楼宇,觉得踏实了一些。

  这日,下午阳光不错,房间里放着最爱的buddha bar驰放音乐,在这样的钢铁丛林里,我通过这本书,发现了一些被沉埋遗弃的大美之境。

  我有幸在几年前去过柬埔寨,也去过吴哥,在写这篇书评前,我又在网上看了一遍关于它的介绍。我看到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和概括它:吴哥窟是东南亚主要的考古学遗址之一。占地面积四百多平方公里,包括林地,吴哥窟遗址公园。这个公园有从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高棉王国各个首都的辉煌遗迹,包括著名的吴哥Wat寺庙,在吴哥Thom,Bayon寺庙里有无数雕塑饰品。

  可是对于去过那里的人,深受震撼的,不仅仅是那些曾经遗忘宫殿庙宇,也不是奇思妙想的雕塑,而是蕴藏在那些建筑背后的文明,和一个世代的故事

  蒋勋老师的这本书,显然也是想要通过那些石头建筑,描述出文明之美,还有自己的内心之美。他去了吴哥14次,对于我这样的一次观光客,他对那里的认知远胜于任何走马观花的人,而这份深刻,在书的任何都可以都被彰显,成为一本难能可贵人生之美的叙述。

  在读这本书的那些时候,很奇妙的是,我跟随着书中的文字又重游故地,文字带有一种魔力图片带着熟悉感,这样的代入让我欣喜和感动。我跟随蒋勋先生的文字,一次次回忆起曾经走过它的点点滴滴,还有无数可以延伸的记忆部分,这对于一个在出差中的职场人而言,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说起吴哥,不得不提它所指代的宗教信仰,我虽然号称无信仰,但却学习灵修多年,虽不崇尚见佛拜佛,但却读了许多的经文,又开始研习佛陀期望可以用那些高深的佛家理论,指引自己的世俗生活,在我看来,灵修和佛陀,不是告诉你如何拜佛,而是让你成佛。

  众人皆有佛性,只差顿悟和点化,而又非人人都可成佛,但佛心不可无,佛念不可无。这些年来,我经由学习,早已经明白,生住异灭,成住坏灭。不垢不净,不生不灭。真正的美,是文明之美,是废墟之美,是壮阔的美,是包容的美。

  还记得在那次旅行中,我坐在城墙通道边上,在看一本晦涩的经文,翻译直白拗口,百思不得其解,正午的阳光刺眼,抬头晃得眼睛睁不开,四下无人,背后都是粘稠的汗水,心里有些恼怒

  然后,我望见远远的郁郁葱葱树林,闪着金光的吴哥寺,心里想,众生国王万物的天神,膜拜的人们,是否知道这一切都是幻想?而作为凡人的自己,是否能够真的明白那些建筑背后所代表的信仰,而依靠信仰,真的可以活下去?

  那时的我,对这一切带着怀疑,并且不太由衷地赞美那些文明的遗迹,更多的时候,我以一种旁观者姿态看着那些身边虔诚的人们,我怀疑世间的很多动机,怀疑人内心的单纯。那时的自己,自以为成熟和脱离。

  但截然相反的是,这本书的作者蒋勋先生,却是在由衷地赞美那些大美,他赞叹文明和建筑,赞叹世代的兴衰,赞叹让人深刻的历史。那不仅仅代表着是对现世的一份夸赞,而是内心的宽容和悲悯。

  很显然,几年前的自己,远远没有这样的意识,现在的我,正在努力中。

  这本书对我的意义,远远不是重游故地,感叹文字和图片,它与我而言,仿佛是为我的曾经而写,为我的将来而写,是为了总结内心之浅薄,是为了铺展未来之心怀。我不敢说这是人生的导书,但很显然,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是有独特引导

  如果你和我一样去过吴哥,你或许会不仅仅感叹那里的美,还会有些遗憾,因为那些建筑只是废墟的组成,带有破败和沧桑满目苍夷形容有些过分,但不完整和自成体系必然。但是,蒋勋先生却没有从破入手,而是从美开始,为我们讲述了一场微笑着的文明。

  或许,美同样伴随着破,就仿佛成功伴随着失败,进步伴随着落后苦难艰辛也是如此。历史的进步、朝代的更迭都伴随着战争牺牲,人可以去了,但那些见证过历史沧桑的建筑却永远停留下来,它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俯视着渺小的我们,俯视着茫茫世界里不值一提过往

  我一直都一个观点,历史的见证,不是人,不是书籍,而是那些我们用来彰显权利特征的建筑,法之度量,敌不过一个世代的结束。而观诸法空,则无所障碍。所以,同样的,吴哥就是一个见证,一个说法者。

  如此看来,蒋勋老师的这本书,则是通过这样的说法者,说与观法者,说与世代凡人,在这些曾经辉煌的建筑里,有过生,有过死,有过繁荣,有过破败。而今看来,这些都已经是过去,都已不再重要,我们通过那些壮美的故事,了解历史的变故,心里肯定有一种震撼,还有深深平静

  比起那些长久停留在这里的见证,我们又是何其渺小。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留下来,但正如书中说的好,也非什么都没有,也非什么都有必要

  我喜欢书中一个形容:美,总是要走向废墟。但是,美,同样救赎了早已成为废墟的吴哥。

  蒋勋老师的文字细腻唯美同时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悲悯,过往已成云烟,未来不可知晓,唯有当下教会我们万般珍惜

  生之伟大,生之渺小。来来去去,一切皆空。

  随喜。赞叹。萨度。萨度。

  《吴哥之美》读后感(三):[每周读书 九十六] 蒋勋——《吴哥之美》

  微信公众号:MapleJustin

  一、蒋勋老师的《吴哥之美》

  因为各种各样原因,在国内并没有太多人了解吴哥。这几年随着吴哥旅游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当地,去感受这座千年废墟的美。这是一件很值得高兴事情,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她,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者研究她,修复她,人类历史上一个曾经耀眼的文明不至于沉埋在荒烟蔓草之里。

  国内对于吴哥王朝资料不多,其中来自台湾的艺术工作者蒋勋蒋老师的介绍应当是最有名的。他曾十四次造访吴哥,并把自己当时的书信集整理成书,是为《吴哥之美》。蒋老师还在台湾大爱电视台做了一系列介绍吴哥的节目,节目的名字也叫《吴哥之美》。

  蒋老师曾经学过一点声乐,他讲话的声音非常好听亲切柔和。他讲过美术史,讲过文学,也讲过建筑,他把这些东西揉合在一起,为我们介绍了一个非常全面的吴哥。蒋老师身上还有一种非常难得的谦和,一个人学识到了他这样的境界还保持着谦逊态度是很难得的,他讲话的时候是在跟观众、跟读者、跟学生交谈,你完全感受不到来自“授课”的压力,他的谈吐仿佛一股暖风,款款拂入你的胸膛

  关于《吴哥之美》这本书,大家能够阅读的部分也不过纸上的字句,所以我们本周要介绍的重点实在文字之外,在遥远的吴哥文明里。《吴哥之美》是根据蒋勋在吴哥旅行期间与台湾编舞家林怀民的书信整理而成,他们二位是伴侣的关系,书中没有明确点破这点,所以我开始看的时候还有点困惑。这些书信是写给爱人的,读起来非常温暖平静,蒋老师在书信中给当时在柬埔寨金边教小孩舞蹈的林怀民介绍了吴哥的历史文化,以及吴哥建筑的美丽所在,同时也谈到了个人的体悟与思考。

  蒋老师对于许多文艺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在谈《诗经》、《楚辞》的时候就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深入人心,同时林怀民也是一位很厉害艺术家,所以蒋老师可以用高雅的文字书写壮美的风景,镌刻废墟的宁静,舒展心中的感悟,畅谈深奥的哲理,这种精神层面交流令人无比艳羡。

  读《吴哥之美》,我们可以在曾几璀璨的文明与今日废墟的原始之间感受文化冲击的美,也可以跟随蒋老师的文笔去思考生命时间的意义,去思考一个人的成、住、坏、空,去思考这个千百年前的古老文明在时间长河中的今时往日。感谢蒋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美的体验

  二、亲自到吴哥

  然而有些事情不身临其境是无法体会的。

  我们看照片只能看到冰山一角,体会不到吴哥强盛的王朝气度

  我们听故事只能听到只言片语领悟不到吴哥虔诚的宗教信仰;

  我们读文字只能读到井中天地,感受不到吴哥颓美的断壁残垣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走进吴哥,在荷池前静坐等待黎明,在壁画前驻足直到斜阳,在塔顶上俯瞰一览天下,在石寺中静心感受微笑,我们会听到丛林中未名的鸟鸣,看到乡路间好奇猴子,吹着从赤道来鼓鼓的热风,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的五官全开,我们攀爬陡峻的吴哥寺的高塔,踩上窄窄的石阶战战兢兢,只有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心中充满敬畏,只有真正踏上吴哥的土地,我们才真正靠近这个失落了千年的文明。

  所以在读《吴哥之美》以外,在看蒋勋老师的电视节目以外,我们还很有必要亲自去一趟柬埔寨,去走一回吴哥,去看看这座千年前金碧辉煌今日已巨木丛生的废墟,王朝有王朝的气度,废墟有废墟的颓美,即使是被世人遗忘多年的破落旧城,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雄伟,有其端庄。

  三、高棉的微笑

  如果要在吴哥窟众多建筑之中选择一座令人感受最深的一座,我想还应该是有“高棉的微笑”之称的巴扬寺。

  到吴哥旅行的人一定会去的地方有两个,一个是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吴哥寺,也称小吴哥,小吴哥荷花池前的日出亦幻亦真,令人迷醉,小吴哥的浮雕壁画体量巨大,令人惊叹,小吴哥的高塔陡峻异常,令人望而生畏。现在你只要在网上搜索吴哥,十有八九都是吴哥的日出。

  但是因为她太有名,我反而不太想去谈她,当我徜徉在小吴哥的回廊中,当我凝望着五塔上冉冉的红日,当我一次又一次路过映照蓝天白云的护城河,小吴哥给我的感受是祥和。而拥有 54 座佛塔,216 个巨佛微笑的巴扬寺,却更容易穿越时空投影在游人心底

  巴扬寺是阇耶跋摩七世修建的,他是一个挺特别的国王,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吴哥从以前的印度教改信了大乘佛教。所以在他之前吴哥的建筑都是印度教建筑,在他之后才是佛教建筑,也是他增修了吴哥城几个城楼上的四面佛像。同时在阇耶跋摩七世在世期间,吴哥王朝的国势也达到了巅峰,往后吴哥就开始衰落,最终灭于暹罗人(泰国人)的入侵,被迫迁徙到今日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吴哥城也由此沉埋了几百年直到后来被法国人发现。

  站在巴扬寺,面对一座座巨佛的神秘的微笑,那种感觉是很特别的。你知道在几百年前这座石塔被称为“金塔”(记于元朝使者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真腊即吴哥,是现存最完整的吴哥王朝的资料),它的墙壁可能是铺上了一层金箔的,金碧辉煌,构成佛像的巨石也都是严丝合缝的。但是今天金箔早已不在,石头也都裂开了。完璧有完璧的美,废墟有废墟的美。这些歪斜的石头反而给了微笑各不相同角度,这些裸露的岩石反而给了佛像原始的质感。

  我觉得巴扬寺最美的地方在于,他大胆地采用了佛像的脸这样的形式,来表达佛教的思想。我们说金碧辉煌会褪去,石塔也会倒塌,但是佛像的微笑留下的神秘的感觉,似蒙娜丽莎,它所传达给人类的情感体验是超越时间的。几百年前她以金身俯瞰众生,几百年后她以石面笑对世人。存在只是一种形式,高棉的微笑只是走过了一个轮回,以不同的形式面对同样的世界。

  四、心的驻足

  吴哥有太多太多值得书写的东西,它的曾经强盛的历史,它的美的高度,它的今昔分明的冲击,无不萦绕在耳畔久久呢喃。但是这些故事也好,这些品评也好,都不如亲自走一趟吴哥,亲自去看一眼荷池前亦幻亦真的日出,亲自去仰望佛塔上祥和的微笑,我觉得这些亲自的体验比起它人絮絮叨叨的描述要深刻得多。

  最后援引蒋老师的话,结束这一期感叹比书写要多的每周读书。

  “美无法掠夺,美无法霸占,美只是愈来愈淡的夕阳余光里一片历史的废墟。帝国和我们自己,有一天都一样要成为废墟,吴哥使每一个人走到废墟的现场,看到了存在的荒谬。”

  15.10.28 / 夜

  于自宅

  《吴哥之美》读后感(四):乳海翻波今日愿

  TO JJ,

  JJ,说实在的虽然很想把手里这本美好的书送给比我更热爱旅行的你,但就是一直不能把蒋勋列入心仪作家的行列,原因大抵有三,嫉妒、嫉妒、嫉妒……

  其实他不过是见识多些文字美些声音动听些罢了,起码咱比他年轻吧?算了,知道你喜欢英俊雅致的大叔,过十年他变成老爷子我变成大叔时再做计较吧。

  从细说红楼起读到他的文字,感觉真是柔和通俗,不隐藏经历和见识,却像白居易在征询老妪的意见:听不听得懂啊,听不懂我换个样子再讲一遍,怪不得以林青霞为首的一干优雅美妇服气得不行。

  接着听到他的声音,感觉比文字更具有说服力,与他反复阐释着的美的主题很是契合,也很让自己有回到青春期重新滋补破锣嗓子的冲动。

  再后来,店里的《孤独六讲》卖了一茬又一茬,自己明明看过,却未参透如此畅销的根由。不深亦不浅,不透却不露,易读易讲,可这些讲稿般的文字究竟好在何处?再看说唐诗说宋词等等还是不明了,只是间或听听他的声音,配合着无限美好的主题,的确有清凉静心之功。

  你现在离杜拉拉状态不远了,倒是建议找机会听一下这些代替不停泡吧这种躁郁症发作前兆。

  读完编辑说“比较拿得出手”的这册《吴哥之美》,JJ,我觉得图文相配的旅行书看得不少,但这种……怎么说,直接充塞五感的并不多见。

  他用了书信体的形式,收集的对象是他的爱人Ming——如果不是我臆想的话。这个Ming当然不是我(是谁你看了书自然知道),他写这些信的时候我还听着墙外轰隆隆走过的人群对着历史课本上有关吴哥废墟的一小段文字发呆,搞不清楚这堆残垣断壁何德何能列于各类建筑奇迹的榜单前列。

  蒋勋的讲述很好,很动情却不至于让尚未有机会亲去的读者腻烦,讲透了史迹的由来却不代替史书,并且这个版本将信中多次引用的重要资料元人周达观所著之《真腊风土记》全文附后,也算不掠前人之美。

  他的文字大异于旅游随笔,而更像是一个多次游历于此的痴心人在了解了每座建筑每只雕塑的故事后第一时间用信件向爱人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穿石越溪,模糊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最终还忍不住以工匠转世之眼凝视了一会儿,有种高端的顽皮感。

  他很少谴责与抱憾,砖石的开裂,建筑的倾颓仿佛同时都带着时间的表情。时间本不着形迹,不露悲喜,但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吴哥,时间再也隐藏不住雕琢人世的野心。譬如毗湿奴翻搅乳海的故事本来陌生而遥远,在吴哥却切实地可观可触。

  还有微笑。历史人物的微笑与佛陀的微笑融合在一处,成了七百年后学者们神秘难解的课题。然而这“高棉的微笑”根本无须解释,全归结于一个美字而已。即使被侵略者掠入异国陈列于展柜之内,仍然慑人心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这块石头仍然在这里,什么也不想,只是翘起嘴角看着,你们在哪里,血流成河的勇士,病疫缠身的子民,断我手足的暴徒,你们,都在哪里?

  JJ你看,一学起他的语气就很容易沉陷进去。其实提起神秘微笑咱这儿也有桩公案未了,传说第一次见你时你正大哭,而我则默默微笑,你母亲问起缘故,答曰“嘴好大”。这么些年过去了,你的嘴似乎还是很爱咧着,当然笑模样居多。那几年天天吃住睡在一起,从没想过大院之外的世界有多精彩,现在院子已经完全不存在了,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同游一次千万里外一直顽强存在着的吴哥?

  当然书里有个细节一下子撩动了心里本已经长草的部位,你猜是哪?自然是从封面开始蔓延到文字的关于植物与雕像历经沧桑共生于一片的图像与描写。

  蒋勋聪明得很,没过多地放大和延展,镜头若拉得太近,那只是些老石头上生长的苔和冒出的根而已,然而离开几步距离就能发现,时间是活的,是有话要讲的。它讲出的话我们不一定听得见,听得懂,但它却听得懂我们讲出的和讲不出的所有心事,不然银幕上的梁朝伟跑到这么远来对着石头洞洞塞草是要干嘛。

  你知道我和他一样从小最爱《红楼梦》,所以自然而然地会从这种纠缠里寻到木石前盟的影子。他和他的爱人,我们和我们的爱人,我和你,自然都是缘份深种,当然这不表示太虚境中真有册子备好,他在吴哥见到的美是包容任何一件存世之物和在世之人的美,所以生出了诉说和记录的欲望。有时候美是要找到载体的,感情那么飘渺的东西还是被人固执地写进诗里、混进酒里、雕进碑里,我们关于感情的关于美好东西的记忆也该想办法保存下来。

  《吴哥之美》读后感(五):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

  ote 9 || 《吴哥之美》

  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微笑可以是一种声音吗?

  大概是因为我自己钟爱海岛的缘故吧,虽然身边很多朋友都已经去过吴哥窟,还分享说:吴哥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那里真是美极了!看到他们泼在朋友圈的照片:到处都是石块、废墟、雕塑……还是迈不开腿,也许是因为蒋勋、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精美的印刷,反正《吴哥之美》轻易俘获了我的眼睛。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看书效率特别高!花了三个多小时就把这本“书信形式的游记”看完了。

  对吴哥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它不仅是最早的哥特式建筑群,而且还曾经称霸一时,边境甚至一度北至我国的云南,怪不得会有如此辉煌的文明——吴哥艺术的造型之丰富创意、色彩搭配之准确和谐、雕塑之精美繁复甚至让现代的建筑师也自叹不如!可惜后来北欧洲列强觊觎,那些野蛮人打着文明的旗号像对我国圆明园一样对吴哥窟烧杀抢劫,甚至把整个的雕塑运回法国,还恬不知耻得展示在他们国家的博物馆里!这个有如此美丽的歌声、舞蹈、绘画和雕塑的优秀族群经历了浩劫,文明被摧毁,建筑成为废墟,横尸遍野,瘟疫横行,甚至连劫掠者也无法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停留,弃城而逃。

  时间抚平了一切,四百年以后,探险者在丛林深处发现了这处古老的文明,然后世界哗然,更多的游览者涌入,时光让古老的文明获得了新的生命。四百年间,树木迅速生长蔓延,城市被吞没,那些受伤害的寺庙和建筑剥离了外壳,建筑在废墟中显现出了它独立的美学!雕刻在石上的女神的肉体和植物的肉体纠缠在一起,变成无法分离的共存者,那高棉的微笑因为山体内部枝干的生长岩石裂开,微笑却始终不变。

  对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如在说到吴哥的廊时,作者说:吴哥寺的廊不只是邀请我们进入,似乎更是邀请我们停留。说到门时,吴哥寺的门不是防卫性的入口,而是需要自己虔敬谦卑的入口。门是入口,是心灵升华的入口,不是防卫,也不是拒绝。我不禁联想起在参观北京附近的清东陵时,慈禧的墓是造好以后只能从里面打开的,外面打不开,于是盗墓者最终炸毁了门,唏嘘不已……在谈到缺憾时,作者说:未完成常常成为俗人们的遗憾,未完成却又常常是艺术创作上发人省醒的启示,知道无论如何努力巧夺天工,毕竟最后还是有不可思议的天意。

  这本《吴哥之美》还附了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这本书里面记叙了非常多吴哥古代的风俗,正是这本书让世界了解了吴哥窟,因为作者是中国人,在叙述中也不可避免得显现了当时古代中国人的一些思想,有些读来令人捧腹!

  从吴哥的艺术中可以看到对生活和生命的留白,吴哥文化是在天和地之间寻找人的空间。看了这本《吴哥之美》,让人不禁感慨:生命并不平静,生命中混搅着哭声和笑声,混搅着善良与邪恶,明亮与黑暗,上升与沉沦!生命庄严而美丽

  《吴哥之美》读后感(六):在吴哥读吴哥

  知道蒋勋是因为他讲红楼,而读蒋勋却是因为一次旅行。 2016年年初,几个朋友商量到柬埔寨旅游,起初对这个国家真是一点兴趣也没有,若不是贪便宜或许也就放弃了。心想,反正也没去过,只当刷个成就吧。 此前对于柬埔寨的印象其是并没有什么印象,唯一的就是〈〈花样年华〉〉里的场景,梁朝伟在吴哥窟对着树洞诉说自己心中的秘密,并以草封缄。而彼时,我竟不清楚吴哥窟究竟为何。带着一点好奇,以及对自身知识贫乏的尴尬,便开始搜索一些关于吴哥窟的文章,于是便结识了蒋勋的这本〈〈吴哥之美〉〉。 蒋勋,台湾著名美学家、诗人、作家、知名书画家,可谓多才多艺,耳熟一些的作品有《蒋勋说红楼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孤独六讲〉〉等。其人如何,不甚了解,为人熟知的蒋勋是个美的追寻着,他不遗余力的推广美学,竭力地搜寻着这世间关于美的一切。对他来说美是信仰,而他是美的布道者。〈〈吴哥之美〉〉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游记,更像是兼顾了游记功能的抒情散文,文章中对吴哥本身的只不过是泛泛而谈,其实更适合对吴哥有一点了解的人去读,但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吴哥之美〉〉并非对吴哥文化古迹简单的罗列、浏览、记录,而是对蕴藏在废墟之中,关于美的发现之旅,反思之旅,朝拜之旅。全书由蒋勋写给林怀民的20封信组成,在信中他向友人介绍他在吴哥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把他对文明、艺术、战争的思索写进这些信中。 来到吴哥印象最深的是,吴哥寺庙陡直的台阶,以及巴扬寺四十九座尖塔上一百多面静默的微笑。在书中蒋勋写道,“吴哥王朝来自印度教,空间在严格的方正中追求一重一重向上发展,每一层跨越到另一层,攀爬的阶梯更陡直,最后接近于90度......攀爬而上,不仅必须手脚并用,五体投地,而且也要专心一意,不能稍有分心。在通向信仰的高度时要如此精进专一,使物理的空间借建筑转换为心灵的朝圣......” 我学着,如蒋勋一般,攀爬在巴扬寺愈来愈陡直的阶梯上,向上望去,不由得让你心生恐惧。唯有小心翼翼,全神贯注于每一节的石阶,每行一步都要极其认真谨慎。在这种舍身忘我的攀爬中,不知不觉,嘈杂的人群声渐渐远了,周围的景物如高斯模糊般隐去,你像是置身一切之外,又感同身受着这一切,遥远又清晰的聆听着世间的草长莺飞,一息一动。这时才明白蒋勋说的,没有攀爬过吴哥寺庙的高梯,不会领悟吴哥建筑里信仰的力量。 此时,你想起巴扬寺塔尖上静默的微笑,在城市高处,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包容爱恨,超越生死。 每个人心中总会有一些地方令你神往,吴哥便是蒋勋心中的魂牵梦萦之所,他去了一次又一次,可吴哥的美似乎永远诉不尽,于是,依然继续的一次又一次,吴哥,蒋勋最终去了14次。无需再多言,〈〈吴哥之美〉〉是蒋勋想将美传递给读者的一部真心之作,字里行间中,你能轻易的感受到一个寻找美的灵魂,在废墟间徜徉往返,感叹,陶醉。他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美说不尽,奈何词穷。 我带着这本书,来到吴哥,走向让蒋勋流连忘返几近痴迷的那一片片废墟。是的,未亲眼见她之前,你绝对无法想象一座荒芜了千年的废墟也能带来如此摄人心魄的震撼,帝国的辉煌与落寞,生命的庆典与杀戮,爱恨离别历经千载风沙,已忘旧事,残留于树根肆意缠绕的断壁光影间,只剩青苔斑驳,藤萝蔓蔓。 伫立于这时光的废墟,凝视着那石刻上残存的雕塑,回想那个留下著名的〈〈真腊风土记〉〉(〈〈真腊风土记〉〉是一部介绍位于柬埔寨地区的古国真腊历史,文化的中国古籍。是现存与真腊同时代者对该国唯一的记录。)的元朝人周达观,是不是也曾在此处停留,当时他又是有何所见所感,而历史透过这片时间的废墟又想向后来者传达什么? 在书的最后,蒋勋说,美,总是走向废墟。 这一行字,至今记忆犹新。美的东西总是易失,美不是一种存在,美是一种消失。烟花易冷,恰恰是因为它短暂,才唤醒人们对美的怜惜,对美的珍视。 吴哥的废墟之美,正是这样一种让人心疼,让人感动的力量,那种破碎的美,那种冲破历史的屠戮,躲过时间的凌迟,那超脱于万物的美,激发着我们对美的追寻。 吴哥名扬于世上,而吴哥是什么,历史上它几乎不为外人知,而现在吴哥只不过是一片破败的石块。 我在废墟间行走,手脚并用,翻过一片崩塌堆叠还没有修缮的石堆,在一条又一条纵横交错的走廊间穿梭,心里默想着蒋勋的那一大段描述。“五百年前吴哥就被毁灭,城市被火焚,建筑上的黄金雕饰被劫掠,人民被屠杀,尸体堆积如山,无人收埋,致死的传染病快速蔓延,最后连侵略者也不敢停留,匆匆弃城而去。吴哥被遗忘了,热带大雨冲去了血迹,风吹散了尸体腐烂的臭味,白骨被沙尘掩盖,血肉肥沃了大地,草生长起来,大树扶疏婆娑,有人回来,看到一切,若有所思。” 时间雕刻着一切,这些作品或惊叹,或静默,或迷惑,更多的是不可言说。世间的一切,与我们一样有一天都会成为废墟,而美会穿越时空,穿行于生命间。 尽管角度不同,事实上,无论是走进真实的吴哥,还是都读这本〈〈吴哥之美〉〉,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都是巨大而深沉的。这本书很好,但最好的是,带上这本书上路。去吴哥吧。

  《吴哥之美》读后感(七):在书店看完已经两三天,大概能想起来的记下来

  书后附有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

  (王头上戴花布花环,脖子上片状项链,手脚染成红色;

  平民不能戴花布,但女子可以染红手脚;

  女子出嫁要请僧人破处,取其“童”给女子父母饮用;

  父母对女儿的祝福是希望她能和一百个男子为夫妻;

  丈夫离开十天后,妻子会考虑趁青春再另寻佳偶;

  奴隶下等人野人称为“撞”,是粗话;

  和下等人有染是不耻的事情,下等人的孩子继续做奴隶;

  唐人到真腊娶精明能干本地女人方便做生意;

  唐人方便后用手纸,当地人用水洗净;

  男女赤身共浴,唐人好奇,有潜水偷看者;

  当地亦有儒者佛教僧人道家,穿着不同,僧人着黄色,儒者项戴白线

  )

  书还是不错的,内容详实,只是不喜欢:名人做序篇幅太多;随时引用金刚经只言片语渲染气氛;通篇ming,跟ming说话怎么那么多重复的

  另知道了一些:高棉的微笑 搅动乳海 还有一些目前又忘记名字的印度神话,想找其他书看看

  《吴哥之美》读后感(八):跟随蒋勋领略吴哥之美

  我喜欢旅游,领略各地不同的风情。但很多时候是跟团前往,匆匆忙忙,看景、拍照、嬉闹,每到一处都是蜻蜓点水,一掠而过,很少能对那个地方产生什么独特的感受,也因此每个地方印象都不是很深刻。

  倒是有一次,我在一个星期日,闲来无事去石家庄上京参观毗卢寺。一开始,觉得那些寺庙和别的地方也没什么不一样。正觉得无聊,碰到寺里的导游正在给游人细致讲解,这个殿是供奉什么佛的,这个佛有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殿前的那棵大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来历;壁画精美之处在哪里,有什么故事。他特别指出来,在一面墙右下角的地方,有几个人物是唐伯虎在上京赶考的时候路过这里,亲自画上去。然后指出, 这几个佛像的衣角飘拂,富有动感,比别处的壁画更逼真生动。他不说,还不觉得,他一说,再仔细看,还真是这么回事。浮光掠影地看一遍,最多只能说是看到了表象,有的甚至连表象也没看全,其中的美自然体会不出来。

  所以说,美是需要讲解,需要发现,需要体会的!

  我从来没去过吴哥,可是,看过蒋勋的《吴哥之美》以后,我被吴哥的美深深震撼了。那是一种深沉、博大、静默、雄伟的美,是穿透历史、温润古今的美,是能够引人深思生死轮回和人类文明沉浮的美------

  吴哥的建筑美。在大吴哥城里,象台雄浑大气,建筑严谨,是当年王朝政治权力的象征;天宫雄伟神圣,是国王接受天神指令的地方;小吴哥城里的吴哥寺,无论是建筑还是实用都让人惊叹古代柬埔寨人民的智慧。罗洛斯遗址虽然已是废墟,但我们依然能从作者的文字中想象到当时建筑的魅力。在这些之外,就是那些有名的寺庙,一座座寺庙巍然挺立,各具特色,华美雄峻,它们的排水系统实用美观,充分体现了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它们的造型奇特充满异域风情,体现着一个国家佛教和政治的繁荣和兴盛。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让我们得以直观地感受大吴哥城如宋画中的留白,欣赏到吴哥寺的塔尖倒映在水池中华丽虚幻的美。

  吴哥的雕塑美。吴哥寺的浮雕“像织绣或印花,像一种迷离的光影”优美而充满活力。作者说“吴哥文化的浮雕精细繁复,华丽而又崇高,有戏剧性活泼生动的人物肢体动态,又能呈现细腻的心理静态之美,艺术成就牛奶歌媲美世界任何文明的雕刻艺术”。作者是真的用心用情在写吴哥雕塑艺术的美,不惜任何溢美之词。

  吴哥的雕刻艺术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砖雕和石雕。而不论哪种形式都蕴藏着美,似乎能感受到“石块的呼吸、脉动、体温,感觉到长达数百年在荒烟蔓草中不曾消失的对认识的牵挂与不舍”。

  当艺术被人类的思想浸染,便有了生命的律动和永恒。

  吴哥的文明美。吴哥的文明经历了发源、兴盛、衰落,这中间有战争、有掠夺、有反抗、有瘟疫、也有不屈。殖民者可以摧毁建筑,可以屠杀人民,可以偷走佛像,却不能抹杀掉一个民族的文明和对美的追求和贡献。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因为微笑,文明不会消失。”那一尊尊残缺的代表着柬埔寨曾经高度发达文明程度的佛像,虽然珍藏在法国的博物馆里,但却永远不会属于法国,它代表的是吴哥的文明,是吴哥的美,衬托出的是殖民者的丑陋、残暴和贪婪。

  杜南说:“旅行是真正的知识最伟大的发源地。”蒋勋14次游历吴哥窟,只带着简单的食物和水徒步穿行在热带雨林的废墟中,无数次徘徊在吴哥寺的周围,在他的心中,那里已经熟悉到了然于胸了吧。

  多次的探寻结果是对吴哥窟大大小小的寺庙的了解和熟知,再加上他对佛教和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所以大小吴哥城,罗洛斯废墟都有了生命和故事,我们看书就像看一部历史,就像看一本艺术和美术的绘本,时时沉浸在美的氛围中。

  哥尔德史密斯说:“谁出门远游既有补于自己又有益于他人,谁就堪称哲人;然而谁只是受着好奇心的驱使而在外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游玩,那和流浪又有何二致。”蒋勋用文人的悲悯情怀看待吴哥的美,也看待现实中吴哥寺周围的乞丐和残障者。他把自己放到吴哥的建筑中,并不断思索和感悟,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作者把写给怀民的信集结成册,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吴哥之美,形式自由,思想也因此可以纵横捭阖,上下穿梭,用一支如花妙笔充当导游,带我们用眼和心观赏、体验了一把吴哥之美,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吴哥表象上的美,也让我们看到了吴哥文明的美,人类历史的美以及思维和文字之美!

  《吴哥之美》读后感(九):8.22

  以信件形式记录的游。比较适合去之前读吧,主要个人对柬埔寨了解甚少,书里有把建筑和历史结合,读后再欣赏印象或许更深刻(这个还是要我去后再repo)。游记一般感兴趣才会去读,这本因为剧场版狡啮(对就是我现任)在雨林里帅气值又爆表了才会买来。

  对我来说只有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才会引起旅游的想法。这本书对个人来说增+旅游兴趣值20左右。图片有P过头的,有几张又不错(尤其是几个门框和Banteay kdei景色)。这本书让人想到更多的是关于掠夺的话题。不仅是柬埔寨的建筑,战争当中被带离本国的艺术品数不胜数,这是另人难以释怀的。然而各国对艺术品的保护程度有高下之分,人民有素质之差。每次出现X国X人在X文物上做X类损毁之事的新闻就会感叹能够在旅游从始至终表现出高素质一面的真不多(去年听到会有人在巴黎咖啡馆里排队上卫生间的简直了)。即使艺术品们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也并非能得到更高重视。

  《吴哥之美》读后感(十):带这本书去吴哥

  吴哥在哪?它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内,公园九世纪到十五世纪是高棉吴哥王国的都城。

  吴哥美吗?美。它在不同的人的眼中有不同的美,在蒋勋的笔下犹为美。

  在看这本书之前,吴哥对我只是一个具象的名词,没有特征,没有意义,仅是历史书上抽象文字的介绍。因了蒋勋老师的文字,吴哥鲜活起来,它的残缺之美、它的肃穆之美、它的寂静之美,一切都美得令人向往。

  蒋老师共去过十多次吴哥,在他一次次的探寻中,吴哥的每块石、每块砖都有了再生的意义。据说,《吴哥之美》在当地有许多盗版,当地小孩向游客推销。有的甚至推销给了蒋勋,他也一并笑纳。就因为有这样的慈悲心怀,蒋勋才发现了一个游客眼中不同的吴哥。

  吴哥的整座城都是浮雕艺术的展览馆。在坚硬的石头上雕刻出精美的纹饰,这样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边看书边想,这些看似非人力所为的艺术,当时的人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把一块粗犷的石头,剔除多余的部分,磨成圆润、饱满的人物形象,并雕刻上各种花纹,这得需要多少人、多长时间来做这件事呢?吴哥城用了多长时间才打造得如此美仑美奂?历史已不可探寻,唯一能做的就是欣赏与缅怀。

  吴哥城里供奉着大大小小的佛像,那些佛像都双眼微闭,却面露微笑。吴哥曾经历劫难,从繁华到衰落,这一切都在佛的微视下发生。佛把对人世间的慈悲化为一抹笑容,温暖人间

  从文字可看见,蒋老师对吴哥一直怀有敬意,也怀有悲悯。柬埔寨历经战争,最近的一次战争持续了20多年,人民深受战争之苦。战争结束后,留下的地雷还在持续战争的余音。所以,在当地,总能见到肢体不全的人在乞讨。建筑的美、人体的残缺,成了鲜明的对比,无比刺目。所以,读这本书,一边为美而惊叹,一边又为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悲痛。

  如果是普通游客去吴哥,眼中的吴哥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吧。吴哥的美需要发现,需要一次次与它的对视中体会。蒋老师说,去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知识和心灵的收获那就白去了。

  这本书是20封信,是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蒋老师在写些信时,一定是充满感情,他每次说“Ming”,都能真切感到他真挚的情感,感受到他对吴哥由衷的赞叹。

  这本书后面还很贴心地附了周达观写的《真腊风土记》。我只找有兴趣的篇章看了看。蒋勋的吴哥是写意,周达观的吴哥则是写实,具体到墙的厚度、河的宽度,细碎到起居生活,像一部当时吴哥的百科全书。

  如果有机会去吴哥,就带这本书吧。在吴哥现实的美里,可以再去体会吴哥意境的美,建筑与文字能如此完美地结合,也是一种美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