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权力意志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权力意志读后感10篇

2018-03-17 20: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权力意志读后感10篇

  《权力意志》是一本由(德)弗里德里希·尼采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8,页数:7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权力意志》读后感(一):《权力意志》随记八则

  lt;897>

  尼采对于道德问题的基本见解是认为道德源于等级差别力量强大,有超群禀赋的人与弱小平庸的人自有一套道德。“好--坏”在他们各自的道德体系中正相悖反。在此书一开篇,尼采所谈到的道德,应该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这种道德“要阻止或摧毁那种向着显赫方向发展”“抗拒生命和力的光辉”“摧毁生命”。因此,尼采认为:人一定要置身于道德之外,才有可能达到权力的顶峰。而道德“本身就是敌视生命的惯用语。”

  人要怎样才能提升到权力的顶峰?尼采认为摆脱世俗道德的束缚追求权欲,才是极度充盈的生命,才不是那些弱小者、悲观主义者。对生命的一种肯定,对力的追求,应该在当时特别是在反基督教道德方面有着现实意义。再联系到现在,日益竞争激烈社会,使人面临很残酷的生存压力。有的人甘于平淡,有的人则追名逐利。但是能不能说前者就意味着弱小与平庸,而后者则是充盈的生命和强大的力。可能到最后这仍然只是两种价值观的争论。但是,也应看到,尼采对权力意志的宣扬实际是对生命意志的肯定。这应该才是它最为积极的意义。

  〈376〉

  我是一个有时不太爱说话的人。之所以是“有时”,是因为我也有说很多话的时候,但大抵上我还只能算作一个内向的人。可是我或许从未强烈体会到我自身“强大的欲望”,尼采在这里说,内向化的应运而生是因为和平的社会环境,因为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强大的欲望无法向外发泄”,而只能“以幻象来保持内心深处平静”因此“欲望变成了人们要与之斗争的怪物”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历史环境中,也在与各种欲望相斗争,而尼采将之视为一种生命力的倒退。联想到现代人发泄时的那种力量。我似乎也能感受到我看似平静的心跳下那翻江倒海的力量。或许,现在的人真是越来越压抑了。

  〈698〉

  驱使人前行的唯一原则乃是痛苦,痛苦高于快乐。快乐不是肯定的精神状态

  我们无法想象人一出生都只有快乐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难以想到人一出世就全是痛苦,世界又会是什么。快乐与痛苦可能只应该是相对存在的,但二者之间,尼采的看法或许又是真确的。如果只有快乐,人可能永远原地踏步。而痛苦,则可以驱使人一步步的前行,追求一种与痛苦相对的完满。从这层意义来说,痛苦之于快乐更是一种肯定的精神状态。

  〈61〉

  一个消灾免祸的时代被尼采视为穷人的时代。因为这样一个时代,生命意志被极度压抑。或许连灾祸都未曾发生,一个时代就难免失之平庸。而这个时代原本富人也只有沦为穷人了。强烈的生命扩张,力的意志被内化了。

  〈725〉

  国家学说只是一种精明功利说。国王不再是人们理想原始象征,而只是作为自己达到目的手段。我在这里所想到的是:众人渴望把国王踩在脚下,而手中拿着他的权仗。就象现在很多人的做法一样,追求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能带给他什么。

  〈924〉

  每个事实,每种工作给予每个时代和每种新人一种新的信念,历史总是讲述新奇真理

  尼采的历史观是强者需要从历史中去汲取力量,而弱者只会沉溺于历史,丧失创造才能。

  〈613〉

  内心种种的激情的角逐,最后,有一种激情支配了理智

  尼采是反理性主义的,他的酒神悲剧就是一种激情澎湃的张扬。苏格拉底纯问题的分析精神,被尼采视为一种科学地限定的世界观,它使西方文化变得肤浅。一种酒神式的迷狂、激情才应该是内心的主导,理智在激情面前总是显得不太相称。人,强人是要释放出强大的力量,而这不能被理智所束缚。

  〈282〉

  对基督教奴隶道德的否定。基督教被尼采视为颓废宗教,它依靠软弱群畜的支持。他们不能决定自身的去从,而“牧人”成了他们的必须。教士使群畜通通患病,成了他们的牧人。尼采问,“教士用什么方法使群畜患病呢?”按照尼采的看法,应该就是创造出一种道德信仰,让软弱的群畜从中找到自身的价值,而这也只能是自我安慰借口,一种颓废的道德。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lei911,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招待吃茶。

  《权力意志》读后感(二):斯宾诺莎的回音

  上帝死了,说出这句话的是尼采,最先有这个想法的却是斯宾诺莎。他们给人类的,不是某种毁灭——否定基督教的伦理,而是给予——人类是否接受基督教等宗教道德谱系的自由

  他们指出的,是所有的价值,不过产生于人的欲求和感受之后,而非之前。社会需要道德的存在,社会也是发展的,不能因宗教的固执而道德僵化。所以人类不仅需要先知,也需要哲学家

  为什么社会伦理需要宗教?向善的敦促对人是没有约束力的,恐惧才有。任何宗教都离不开灾难地狱因果报应,衍生的道德体系根基就是恐惧。包括现在世界上这些所谓国家的法律 ,其实是人类恶行的百科全书,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罚则就是现实版人间地狱,同样起着惩罚和威吓的作用。如果向善的敦促对人是有约束力的,那么现行的法律章则就是幼儿园的红星表格了。

  社会角色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不相同。作为统治和管理者,大概会同意上面的观点。汉武帝立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就是知道只要自己一死,钩弋夫人就没有了约束力(秦始皇都不能杀生母赵姬何况弗陵),可能会重演吕氏之乱。人一旦没有约束力,变化起来是很难预知的。正如武帝所言: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

  各类生活小事都存在约束力。就算很超然的出世贤人,尽可能摈弃物欲,但衣食二事,还是免不了的:“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再进一步,衣食也可以不太讲究:“哺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但为什么还是要讲衣食呢?“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当然也有吃饱了吹牛的:饥寒亦闲事。为什么说他吹牛呢?因为后面一句是况乃不饥寒。

  《权力意志》读后感(三):“If you stare long enough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will stare back at you.”

  As Nietzsche believed, the great individuals are extremely egotistical and selfish, but those qualities are essential to their achievements. Because it is these individual and geniuses’ achievement that really driv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at its highest peaks. Nietzsche’s Ubermensch wasn’t a master of eugenics, but a symbol of man’e potential. His will to power was not a call to nationalism, which he despised, but a recognition of our drive to overcome our limitations. He was vocally opposed to anti-Semitism. Evil loves nothing better than a void, and the philosopher’s clever, ambiguous aphorisms could easily be put to the service of evil. “The last men” brought into what Nietzsche described as the religion of comfortableness. Could this be a devastating description of the devastating modern world? A world that shies from the risks of striving for greatness. A world that shuns the higher values and celebrates the mundane. “The last men” are Nietzsche’s greatest fear. They looked at a star, by which he means the fiery potential of beautiful lives fully lived, the meaning of all existence, and they have no desire even to pursue it. They merely blinked. “If you stare long enough into the abyss, the abyss will stare back at you.”

  The chaos that confronted Nietzsche in his final moment of sanity is arguably our own. The questions of not just how we should live, but the point of our lives, is still one of the greatest challenges of the modern world.

  《权力意志》读后感(四):校讎拾得 by xiaosheng

  只須同暑期到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

  “只須”當作“只需”

  那怕生命力有稍許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

  “那怕”當作“哪怕”

  就嘎然而止了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1)

  “嘎然而止”似當作“戛然而止

  反映遲緩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1)

  “反映”當作“反應”

  《查拉圖斯特拉的試探》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5)

  “《查拉圖斯特拉的試探》”似當作“《查拉圖斯特拉》的《試探》”

  全無一點反映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6)

  “反映”當作“反應”

  都要作出反映

  事事沒有反映

  最不利的反映方式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7)

  “反映”皆當作“反應”

  遲移的沮喪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0)

  “遲移”似當作“遲疑”

  尼采的學生和朋友尼采著作的出版者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5)

  “朋友”後脫“,”

  盡可能沒有反映

  單純的反映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6)

  “反映”皆當作“反應”

  “想” 成就些什么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8)

  “成就”前衍一空

  微不足道的瑣事。呢 因爲,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9)

  “。呢 ”當作“呢。”

  那怕一星點傲慢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9)

  “那怕”當作“哪怕”

  那怕是罕見的經驗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2)

  “那怕”當作“哪怕”

  很有教益的反映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5)

  “反映”當作“反應”

  “ 美麗的靈魂”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8)

  “美麗”前衍一空

  “拯救” 女人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8)

  “女人”前衍一空

  《 娜拉》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8)

  “娜拉”前衍一空

  《 理想國》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1)

  “理想國”前衍一空

  反映憨直而強烈

  普魯士的反映

  這些反映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57)

  “反映”皆當作“反應”

  “自由精神” 一詞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1)

  “一”前衍一空

  《犁頭》 這個總標題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3)

  “》”後衍一空

  把《聖經》 還原爲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8)

  “》”後衍一空

  那怕有一點懈怠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9)

  “那怕”當作“哪怕”

  “利己主義” 不能得到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9)

  “不能”前衍一空

  如 “靈魂”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69)

  “如”後衍一空

  在 “逆境”中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3)

  “在”後衍一空

  整個雛型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4)

  “雛型”當作“雛形”

  無法自己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75)

  “自己”當作“自已”

  恣虐和放縱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80)

  “恣虐”似當作“恣謔”

  撩人暇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91)

  “暇思”當作“遐思”

  “ 絕對命令”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93)

  “絕對”前衍一空

  多爲宗教體裁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93)

  “體裁”似當作“題材”

  我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0)

  “的”後衍一空

  捏造出 “靈魂”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4)

  “出”後衍一空

  “上帝” 的概念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6)

  “的”前衍一空

  還有 “不死的靈魂”

  (弗里德里希·尼采著. 張念東,凌素心譯. 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附:尼采自述《看哪這人!》)[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06)

  “有”後衍一空

  《权力意志》读后感(五):万事不心惊

  这些天一直读尼采的《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而且经常是一边听北欧的极端金属一边读这本书——听强悍的音乐,读强悍的文字,感觉好过瘾。

  接下来要说的是尼采的一个观点:对万事都无动于衷,人们就得有足以当个哲学家的气质,而这种气质就是——万事不心惊。

  记得李敖曾说哲学家不应该得胃癌。为什么不应该得?大概就是因为真正的哲学家都有“万事不心惊”的气质和心态吧。

  尼采认为,假如人们凡事都要做出反映,便很快就会累垮,结果就事事没有反映了。尼采说他从未浪费过自己的精力,从没有为了荣誉、女人、金钱操过心。

  最近几天,我反思最近几年的我,发现我经常无谓地浪费自己的精力,浪费自己的“生命能量”——尤其是恐惧和虚荣,因为它们而做的蠢事尤其多。

  当然,这些蠢事也并非全无价值,起码它们让我意识到,我以后应该尽可能少地再去做类似的蠢事,进而努力去过一种更真实的人生。

  《权力意志》读后感(六):无拘束的心灵

  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读完了《权力意志》。精神像是被一场飓风席卷而过,从最初的激荡震撼到后来的精疲力尽。黑塞说读书应该像是登山,而我确实爬得气喘吁吁。我并没有看到那个狂傲的精神世界的顶峰,我只想把自己从淹没自己的崩雪中挖出来。

  这是1888年尼采在病中的著作,精神接近崩溃的哲学家用一种竟似乎玉碎的姿态撕裂伪善的道德。尼采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叔本华“生存意志”观念中意志的薄弱,逃避生命的痛苦所导致的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于是尼采给出了“权力意志”这个概念,正如尼采一直说的“凡生命所在的地方,即有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求权力 的意志。”“无论何地我找到生物,我便找到权力意志;便在服从者意志里,我也找到做主人的意志。”(查拉斯图如是说)这样的概念总是让我联想到德意志民族的某些的品性,意志强悍且充满生命的动力。正如尼采所说的“亨德尔、莱布尼茨、歌德、俾斯麦”,“他们生于对抗而不犹豫,充满抵御信念和教育的强力,利用一个去反对另一个,但却给自己保留自由活动的余地”。以及那个民族在近代所表现出来的无视道德的强大的力量。

  尼采揭开了西方“道德”那条又长又臭的裹脚布,弱者失去了庇护,强者剥离了伪善。尼采说,“谦虚、勤奋、和善、中庸:你们就是这样希望于人的吗?善良的人?但在我看来,这不过是理想的奴隶,未来的奴隶。”从这一点看,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果然是一个群完美的奴隶。他们受制于各种伦理,他们无法超越,只能欺骗和背叛。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捆绑在各种僵化而畸形的体制和观念里,极度压抑着生命意志,像畜群一样渴望驯养,他们充满恐惧,没有牺牲的勇气,最后变作了鲁迅笔下那种麻木的姿态。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觉得很辛苦。不成系统的片段,一下把自己拖入到一个杂乱无章的尼采世界里。如果对历史和哲学没有什么了解,便只能像是一个小学生般一下子被拖到了大学的课堂。尼采所处的世纪,欧洲人都在努力摆脱已经死亡的中世纪留在欧洲大陆的残影。在那些只言片语的描述里,我可以感受到从某种腐朽中脱胎而生的强悍的生命力量。人类冲破某种秩序时候那种坚定的如同破土的种子一样的生命力。那些旧的道德被无情的批判,旧的信仰被抛弃,尼采便是这样一个时代的先锋。没有人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个怎样的世界,但是那颗被释放的无拘束的心灵,已经开始勇敢的飞翔。

  2010-12-17

  《权力意志》读后感(七):笑看红尘系列之权力意志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一个强者至上的世界

  助人之乐:

  人经常无法通过自身感觉自己的力量和强大,于是,名与利、权与势成了展示自己力量、证明自己存在的最好道具。其实质无外乎通过它们来感受自己可以影响或控制他人,从中得到快感而已。

  助人之乐也如是。伤害别人和帮助别人都是人的不自知的追求自身力量体现的本能。

  民主和专制:

  民主从来都是一个谎言,强者为王才是事实。一百个人中五十一个人总比四十九个人的力量大,于是人们把执行多数人的意志称之为民主,难道那四十九个人就不是人民么?

  民主和专制并无差别,都是弱者屈从于强者,不过民主的社会大多数人经常是在强者一列,所以人们赞美它。

  公正:

  公正只源于有力量彼此对抗的双方之间。我从来不相信一个皇帝和一个贫民之间会有公正,你想必也不会相信人和猪之间会有公正。

  两个势力相互对抗争夺,发现争战只会让双方都受伤害。于是坐下来谈判,你拿你想要的,我取我欲得的。在彼此得到和付出之间选择了一个平衡点,人们把这叫做公正。

  假如其中一方可以不受任何伤害就消灭掉对方,你认为会有公正么?

  而且难道你会认为让狼和羊一样吃草是公正的么?强者和弱者的不公正才是公正。

  弱者的生存:

  单个的平民力量是渺小的,但是人们懂得团结的力量,自身的强大终有极限,利用外部力量的强大才是无止境的。

  比如民主,谁团结到的人越多,谁的力量就越大,谁就可以控制民主。

  再比如台湾,相比大陆它的力量无疑是小的,但是它懂得利用美国日本等等力量,使自身不至于被毁灭。假如世界上只有大陆和台湾,你觉得会有现在的格局么?假如没有中欧俄,伊朗现在还会存在么?

  狐假虎威无疑是弱者聪明的选择。

  无私的颂歌:

  人们把不计自身损失帮助别人称为无私,并竭力的去赞美它,但人若是真正无私的话,看到别人损耗自身帮助别人时,就不应该赞美,因为那是别人的损失。人们出于自私才会赞美无私。你若是无私的,你应该去歌颂别人的自私。

  人生的无聊:

  人生的意义包含了所以意义,而包含所有意义的另一个意思就是无意义。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

  如果没有给自己选一个自己能热爱的意义的话,人生真的是太无聊了。

  吃喝玩乐,或者去爱,仅此而已

  《权力意志》读后感(八):看呐,这人

  传说耶稣蒙难之际,头戴荆冠,身披紫袍,受尽凌辱和嘲弄。当时罗马帝国的某个总督指着耶稣,面带戏谑对随从说道:“看呐,这人。”后来有个德国人在读到如此故事之后,便觉得自己是第二个耶稣,于是将自己的自传命名为《看呐,这人》。对了,这个人叫尼采,蛮有名的,当然,也很有才的。但要真说尼采这人在哲学上有多么突出的贡献,也不一定。但是,在研究哲学的过程中,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尼采的。在我看来,尼采之于哲学,便如西塞罗之于政治学。这两人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虽然未能创造出自己的知识架构体系,但是他们像智慧的狐狸一样,在多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天赋秉异却又梳理社会的他们,注定无法成为某一学科的集大成者,但却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传承者。

  尼采这个人很聪明,聪明这个概念大概可以分成很多个层次。可尼采的聪明,即使不是最高层次的,也算少有人及了。这个世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聪明的人,大抵都是有些傲气的。尼采同样未能免俗,而且他的傲气和他的聪明成正比,傲的层次很高,狂到没边儿了。从他在自传中的自喻便可窥得一般:把自己比作耶稣!耶稣是何许人也?耶稣乃是天父之子,为了拯救世人而来,在中世纪的欧洲,成为全民信仰者,是整个基督教徒的精神寄托。要搁在中国来说,那估计就是孔子那地位,高的不能再高了。但尼采竟然以耶稣自比,何其狂妄!我曾经翻阅过尼采的自传,翻开目录页就被惊讶了。这书内容不多,除了序言就三章:第一章是《我为什么这样智慧》、第二章是《我为什么这样聪明》及第三章《我为什么写出来这样的好书》。倘若我们说尼采与耶稣自比有些狂妄是有些癔症,只是精神层面的问题。但当尼采写出这本自传的时候,就已经将这种精神物化了,将其转化成了极具攻击力的文字了。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搞哲学的人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素,第一是足够聪明,第二是需要吃饱了没事儿干。”由此可以说明哲学是个离普通人比较远的事情,属于形而上的东西。除了当其形成一种意识体系并成为了一种政党理念,是不会对普通人的生活构成多大的影响的。毕竟,不管是意识从属于物质还是物质从属于意识,菜市场的猪肉都是一个价。所以,哲学家说几句疯话,都没多大问题,毕竟覆盖面小,影响度也仅局限于读书人。君不见,冯友兰老先生当年还吼着要重建中国的意识体系,但最后还不是搁家编编书、喝喝茶。但是,有些话你能说,但有些事情,你是不能做的。尼采可以将你自己以耶稣自诩,但你在你朋友圈说说就得了。写成书出来卖还顺带损损自己当年的老师,就有些不地道,再顺带着批判其他的哲学家的话,那就是结仇了。大家都是吃这碗饭的,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但你非得说只有你的才是对的就不大好了。毕竟,哲学这东西,迄今为止,世界上都没个标准来定义。尼采遭遇到别人普遍质疑和批驳,主要就是因为这事儿,创立超人学说,无视其他人,都和阿弥陀佛降生时候差不多了(阿弥陀佛降生时候,一手指天,一手之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尼采并非是一开始的就这么狂的,当他从一个文艺青年成长为一个“超人”是有其过程的。早年的尼采,大概也就二十多岁的时候,受叔本华的影响比较重。其思想有很强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影子,反对德国精神的“贫困化”,为缺乏“力”、“生命的充盈”和“天才”而深感惋惜。我对叔本华的接触很少,只在政治学教材上有过很少的了解。这人是个唯意志论者,其思想里面有很强的悲观主义情绪。总之一句话,这人离咱们有些远,咱们是主张物质的,他是说精神的;长了几年,尼采便不跟叔本华混了,他从哲学上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分了手(毕竟是个天才的狂热主义者)。这段时间里面,很难定义尼采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如果实在要说的话,姑且可以将之定义成为一个怀疑论者。成天琢磨这琢磨那的,偶尔还研究下音乐,虽然有时候有些自大,但倒也没发出什么惊人之语;快到四十岁的尼采,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这是无论中西古今哲学家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中国明朝有个家伙叫王守仁,成天听风听雨看太阳,没事就“格物格竹”的,但对于“道”还是求而不得。最后年华老去,被贬谪到贵州龙场的时候,才一朝悟道,终成中国有数的哲学大家。而尼采在四十来岁的年纪,成天也不务正业,没事就和自己的文青儿朋友们东走西逛的,竟然也悟道了,可见其人智慧不浅。当然,这人的道有些奇怪,没几个人爱搭理。但有一个人认真了,还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这人就开始把尼采的道转化为实。这人也是个德国人,而且名头比尼采只大不小,他叫希特勒(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段公案,有人说希特勒那一套不是来自尼采,而是尼采妹妹杜撰的。但我觉得尼采和希特勒俩人都太聪明,也太狂傲,他们思想搭个边儿,我还真觉着可能)。话归正传,这一时期的尼采彻底摆脱了叔本华的影响,他开始试图克服自己对真理的热情。他也摒弃了自己启蒙主义式的怀疑论,开始了这个世界上前无古人的“重估一切价值”的壮举。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尼采完成了自我超越,成为了“超人”,也成为了“狂妄之人”。从此以后,大概四五年的时间里面,他开始疯狂的充实自己,充实自己构建的哲学体系。并且开始对自己同时代所有的哲学家的批判,包括自己曾经的恩师叔本华。大概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尼采也写下了自己的自传《看呐,这人》。哲学家的自传往往很短,而且估计有些莫名其妙。尼采那自传里面只能通过分析勉强得知一些他以往的经历,其主要记载的也不过是他的心理路程。尼采在完成自传后不久,就有些精神失常,后来终于彻底失常。也就离开了哲学界,最终也没能完成其“重估一切价值”的宏愿。我上网查了查,尼采在精神崩溃后,还在他妹妹的照顾下活了十多年。但是从一个哲学家的角度来定义,其实就在他疯狂那一刻,他的生命就结束了。所以,后来那些日子也可以不用计入他的生命中了。

  我始终觉得尼采是一个悲剧,即使在其生活的时候曾经风头无量,但是后来竟然精神失常,不知哲学为何物。这对于一个妄图成为这一学科最厉害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度的悲剧。

  我在看尼采《权力的意志》一书的时候,就好像看见一个天赋横溢的人一步步走向疯狂的深渊。某一刻的思维错乱下,我竟然好像看见了清末奇人康有为。我想接受过中学教育的人大概都知道康有为,毕竟戊戌变法太过震撼,毕竟公车上书男人豪气肆意。康有为也是个天才,中国人古代说别人多天才,大概都是几岁作诗,几岁成章之类的。我虽然没有听见康有为此类的故事,但他的天才性绝不下于有如此故事的任何一人。康有为和尼采一样,也自诩是圣人第二,自称是“南海圣人(康有为祖籍广东南海)”。他开馆授徒,传播理念,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甚至后来中国知识界的扛鼎之人梁启超也出自其门下。康有为不同于当时大部分中国的读书人,便是他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并成为君主立宪的主要推动者。但是他的悲剧之处也在于此,他虽然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他毕竟是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对于孔孟之礼更为看重。后来变法失败,革命成功,康有为却成为臭名昭著的遗老,坚定的维护着清朝的统治。不仅深受人唾骂,而且与爱徒梁启超分道扬镳,直至后来遁身道教。

  其实,尼采和康有为的悲剧缘于自身的过分狂傲,用大白话说就是,自信过了头。他们认为自己的理念自然都是真理,其他人的统统都是妄言。世界如此之大,有谁的思想又真的可以囊括天地之中所有的道理呢?

  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人又有几个不傲呢?只是看其显现的程度罢了。

  :哲学方面的东西,太过精妙,我都一知半解。如果有用错的地方,大家不要见怪,希望指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权力意志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