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颠覆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颠覆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8 15:22: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颠覆者》读后感精选10篇

  《颠覆者》是一本由周鸿祎 / 范海涛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颠覆者》读后感(一):“真”自传

  一直以来对各类自传不是特别感冒。因为书中所写,无论内容文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琢打磨出来的。粉饰过的故事里能找到几分真我的风采呢?可当我拜读了由磨铁图书推出,周鸿祎与范海涛合著的《颠覆者:周鸿祎自传》后,自传不是那么靠谱观点被彻底颠覆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本自传采用了口述历史方法,是本“真”自传。为什么这么说?

  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自传。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自传的解释是: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书或文章。度娘说:“自传是一种传记,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所以,自传是要写出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我”来,要紧扣“我”的鲜明性格特点来写。但自传又不是简单的描写人物,它是要反映出“我”的生平和成长。所以,自传中还要有事实,有经历,有情感,有经验,有教训,有反思,有总结

  再让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口述历史。度娘说:“所谓口述历史,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录音、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记录历史事件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口述史并不是象有的人所理解的那样,就是一人说,一人记。而是一种将记录、发掘和认识历史相结合的史学形式。即通过调查访问,用录音设备收集当事人或知情者的口头资料,然后与文字档案核实,整理成文字稿。”换句话说,口述历史是一种严谨的治史方法。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推论,由周鸿祎和范海涛两位大神采用口述历史方法合著撰写的这本自传,其实是一本严谨的史书。

  让我们在文中随机抽取些细节来印证下下。首先,全书采用了第一人称。其次,各章节以时间顺序,每个章节都有表述时间节点的文字。再次,具有英雄主义情结这一鲜明的性格特点在各章节都有所彰显。然后,文中随处可见有趣的经历、真实的情感、成功的经验、惨痛的教训,深刻的反思和升华的总结。最后,书里穿插了许多珍贵历史照片和历史文档记录。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这是本读来有趣味,想来有深意的真我自传。如果不信,不妨一试。

  《颠覆者》读后感(二):颠覆——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文 / 静待花开

  还记得上大学时候,我们为了用上所谓的“免费”杀毒软件,趴在学校BBS上找注册码,一试就过去半天,挨个地复制黏贴。好不容易试成了一个,可没过几天又被告知“已过期”。

  当时的心情,是崩溃的。那将近200大洋的软件年费,让我们这些囊中羞涩学生党,情何以堪?

  而忽然有一天,画风突变:“同学,你用的是什么杀毒?”“360呀。”

  不知哪里冒出来了个360安全卫士,居然全免费?!

  于是一夜间,那黄绿色的小圆球,成为了每台电脑的必备。而杀毒软件也就此彻底走下了“收费”的神坛。至少个人用户很难再接受为电脑的“杀毒安全”服务买单了。

  那么,在2006年左右,究竟发生了什么?

  今天我手上拿到的这本书,作者就是360的创始人周鸿祎。这本叫做《颠覆者》的书是他的自传,同时也记录了那一段艰辛的“颠覆”历程。不管你是否对商业模式创业创新感兴趣,至少,我们能从周鸿祎先生的经历中看到,新时代的英雄,是怎样一种调性。

1 “颠覆”就在你我身边

  百度百科中对“颠覆”的定义是:对某项事物造成强烈冲击改变,使事物本质发生变化

  “改变本质”,貌似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远。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今时代的“本质”,在随时随地地发生变化。

  从胶片拍照时代,到手机摄像,再到拥有操作系统智能手机。短短十几年间,我们的生活已经翻天覆地了不止一次。而每一次的迭代,都必然源于“颠覆”。

  周总在书中序言中说道:颠覆式创新分为两种,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

  前者,就像360卫士将“杀毒服务”从收费变为免费;而后者则是让很多人趋之若鹜的iphone系列:原来繁复的手机操作,瞬间只留下了一个按键。

  两种形式的颠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从低端、通俗入手,逐渐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现有头部企业不曾看重的市场。等大批拥有需求的用户涌入之后,逐渐向上蚕食发展

  也就是说,当我们发现自己有一种未能满足的需求时,那些“颠覆者”们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既然在这个“疯了似的”玩儿命发展的时代里,“颠覆”随时有可能发生。那么,作为“朝九晚五”的普通职员,我们能否就“安安静静”地做个消费者享受着时光未央,岁月静好”呢?

  所谓“商界无小事”。想一想昔日行业巨头柯达、诺基亚、摩托罗拉,无一不是被后来的“颠覆者”所碾压,将辉煌留给了历史。而企业组织内的每一名员工,其背后的一个个家庭都会因为这种改变,而发生影响人生的变化。

  这样来看,“颠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未必!

2 如何成为“颠覆者”

  周总在书中为新时代的自我颠覆者,提出了两个明确的要求:内在驱动力使命感。

  不太明白没关系,我们先来回答两个问题

你每天做的事情,是为了什么?设想一下未来5年,时代会成为什么样子?你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如果你的答案分别是:“挣钱吃饭”和“不知道”的话,恐怕在未来“被颠覆”的可能性会很大很大。因此,是时候找个时间,好好考虑一下这两个问题了。

  同样是一个周末,有的人去参加读书活动积极与同频小伙伴互动,与老师沟通。甚至回家后还要继续消化,形成作品

  而有的人一觉睡到中午,起床后定个外卖,趴在电脑前刷刷剧、上上网,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消磨了。看到报名参加活动的人,还会笑话他说:“免费的我都不去,更别说花钱了。有那闲工夫玩会多好。”

  发现了吗?后者只关注到了自己眼前的利益:这事挣不挣钱,花不花钱。因而缺失长远战略眼光,也自然难以激发出积极正向的内驱力和使命感,被碾压是必然的结果

  看到这里,如果你突然觉得心里一紧,一股危机油然而生。想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有效激发出自己的“内驱力和使命感”,不妨就一起翻开这本《颠覆者》,在阅读前辈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历程的同时,想一想上面的两个问题,重新定位出自己的答案。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收获的。

新时代的英雄,是不能被大数据预测的,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像机器人的人。——万维钢

  —END—

  《颠覆者》读后感(三):周鸿祎心中的真实自我

  2010年的3Q大战在后来变成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卖汽车跟一卖鞋的在网上掐起来了”。然而在当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在那场事件中被迫站队,在一种绑架式的要求里做出选择。然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周鸿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后来大战终于落幕,360安全卫士也得以继续保护我上网的安全,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浏览器也默默的换成了360。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对杀毒软件的认知,和马云马化腾这些人一样,周鸿祎同样革新了一代人网络世界的观念。然而和马云、马化腾这些开拓者相比,周鸿祎更像是一个颠覆者,也因此他的自传取名为《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像乔布斯传的作者不是乔布斯一样,李彦宏、马云一众IT大佬的自传也都是出自他人之手,然后作为颠覆者,周鸿祎却出手不凡,本书的作者里赫然写着周鸿祎的大名。我们自然知道这本书不会真的出自周鸿祎本人之手,但名列作者一栏却也说明了,本书的内容必是由周鸿祎本人亲自提供。与那些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传记相比,在真实性稀缺性上,《颠覆者》一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名人传记的一些固有认知。

  比如在一般传记里,作者对于传主的少年生活往往匆匆略过,因为这种过于私人东西,往往都不为外人所知。《颠覆者》一书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因为周鸿祎的配合,他的少年生活以一种自然熟稔的口吻向我们一一道来。当然第一人称写作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读《颠覆者》就像亲耳听周鸿祎讲述他个人的故事,那些成功的喜悦、挫败的失落也因此更加令人感动身受,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被代入其中,周鸿祎也因此和我们多了一重隐秘的内在联系

  周鸿祎的童年、少年与青年可是说是70年代人中比较典型的那一种,出身普通家庭的周鸿祎也经历过应试教育下对个性压抑,以及由此而来的调皮捣蛋。在这里周鸿祎毫不避讳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种种“劣迹”,也讲述了自己走入大学的幸运以及一直以来对计算机喜爱努力

  周鸿祎并不讳言,他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时代的造就,但我也在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周鸿祎一直以来的,对于计算机的痴迷。不管是中学时不断的阅读计算机杂志,还是大学里义无反顾的选择计算专业,周鸿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一直都遵从着内心热爱,有热爱才有热情,这也是成功必不可少条件

  但光有热爱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天赋和幸运,周鸿祎刚好全部拥有。然而成功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几起几落,反病毒卡创业初体验的失败,二次创业“信心”的陨落,进入北大方正被放逐,爬起来后的不被理解,3721网站的起起落落,在雅虎中国里憋屈的奋斗,以及我们后来经历过的3Q大战。

  可以说,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重新走了一遍创业之路。这条路有太多的歧途、陷阱,有太多的人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也有太多的人跌倒了再也爬不起,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勤奋运气的幸运儿与搏命者。

  周鸿祎在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时,常有推心置腹之语。比如他检讨了自己初入北大方正时的张扬,说明了“飞扬”邮件系统没能飞扬起来的原因依然是因为不够专注,又比如他讲述了关闭聊天室的是因为眼界不够广阔,错失进入搜索黄金时期则是因为过于固执。从他成功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从他的失败中,我们更可以汲取珍贵的教训。也因此,这是一本创业者、奋斗者以及所有不甘于平凡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籍

  作为一个颠覆者,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使用杀毒软件的意识,也缔造了另一种盈利的模式。在今天这个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努力,更加需要创新的时代,颠覆旧观念,才能有大进步。颠覆者周鸿祎可以说为我们做了一个表率,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颠覆者》读后感(四):周鸿祎心中真实的“颠覆者”

  2010年的3Q大战在后来变成了网上的一个段子,“卖汽车跟一卖鞋的在网上掐起来了”。然而在当年,我相信大多数人都在那场事件中被迫站队,在一种绑架式的要求里做出选择。然而也是在那个时候,周鸿祎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世界。后来大战终于落幕,360安全卫士也得以继续保护我上网的安全,而且不知在什么时候,浏览器也默默的换成了360。在今天,我们可以说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对杀毒软件的认知,和马云、马化腾这些人一样,周鸿祎同样革新了一代人对网络世界的观念。然而和马云、马化腾这些开拓者相比,周鸿祎更像是一个颠覆者,也因此他的自传取名为《颠覆者:周鸿祎自传》。

  就像乔布斯传的作者不是乔布斯一样,李彦宏、马云一众IT大佬的自传也都是出自他人之手,然后作为颠覆者,周鸿祎却出手不凡,本书的作者里赫然写着周鸿祎的大名。我们自然知道这本书不会真的出自周鸿祎本人之手,但名列作者一栏却也说明了,本书的内容必是由周鸿祎本人亲自提供。与那些道听途说、东拼西凑的传记相比,在真实性稀缺性上,《颠覆者》一书可以说是颠覆了我们对名人传记的一些固有认知。

  比如在一般传记里,作者对于传主的少年生活往往匆匆略过,因为这种过于私人的东西,往往都不为外人所知。《颠覆者》一书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因为周鸿祎的配合,他的少年生活以一种自然熟稔的口吻向我们一一道来。当然第一人称写作这正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读《颠覆者》就像亲耳听周鸿祎讲述他个人的故事,那些成功的喜悦、挫败的失落也因此更加令人感动身受,读者会不由自主的被代入其中,周鸿祎也因此和我们多了一重隐秘的内在联系。

  周鸿祎的童年、少年与青年可是说是70年代人中比较典型的那一种,出身普通家庭的周鸿祎也经历过应试教育下对个性的压抑,以及由此而来的调皮捣蛋。在这里周鸿祎毫不避讳的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种种“劣迹”,也讲述了自己走入大学的幸运以及一直以来对计算机的喜爱和努力。

  周鸿祎并不讳言,他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时代的造就,但我也在他的讲述里看到了周鸿祎一直以来的,对于计算机的痴迷。不管是中学时不断的阅读计算机杂志,还是大学里义无反顾的选择计算专业,周鸿祎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一直都遵从着内心的热爱,有热爱才有热情,这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

  但光有热爱热情还不够,还要有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以及天赋和幸运,周鸿祎刚好全部拥有。然而成功依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几起几落,反病毒卡创业初体验的失败,二次创业“信心”的陨落,进入北大方正被放逐,爬起来后的不被理解,3721网站的起起落落,在雅虎中国里憋屈的奋斗,以及我们后来经历过的3Q大战。

  可以说,在周鸿祎的讲述里,我们跟着他重新走了一遍创业之路。这条路有太多的歧途、陷阱,有太多的人进了死胡同再也出不来,也有太多的人跌倒了再也爬不起,能够成功的人都是勤奋加运气的幸运儿与搏命者。

  周鸿祎在讲述自己的创业之路时,常有推心置腹之语。比如他检讨了自己初入北大方正时的张扬,说明了“飞扬”邮件系统没能飞扬起来的原因依然是因为不够专注,又比如他讲述了关闭聊天室的是因为眼界不够广阔,错失进入搜索黄金时期则是因为过于固执。从他成功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从他的失败中,我们更可以汲取珍贵的教训。也因此,这是一本创业者、奋斗者以及所有不甘于平凡的人都应该读一读的书籍。

  作为一个颠覆者,周鸿祎改变了中国人使用杀毒软件的意识,也缔造了另一种盈利的模式。在今天这个想要成功不仅需要努力,更加需要创新的时代,颠覆旧观念,才能有大进步。颠覆者周鸿祎可以说为我们做了一个表率,也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颠覆者》读后感(五):周鸿祎是怎样炼成的?

  文/袁建平 微信公众号成长研习社(ID:chengzhangshe007)

  周鸿祎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1. 重识周鸿祎

  书桌上,摆放着一摞厚厚的A4纸打印稿,377页,36.5万字,“红衣教主”周鸿祎的自传《颠覆者》试读本。这是我继《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后看过关于他的第二本书。

  “大三的暑假,我开始在校外接活了。一方面希望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想去真实的世界时间自己的专业,看看我离真实世界的距离远不远。”周鸿祎在《颠覆者》第103页这样写道。

  应该说,这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周鸿祎的心路历程,涵盖了他从1970年出生到2011年带领奇虎360公司上市的重要事情,全书读来相当过瘾,我甚至认为精彩程度不亚于小说。

  如果说《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是在阐述他的互联网观、产品观和管理思想,那么《颠覆者》则讲述练就这种方法论的历程,相通的一点是周鸿祎在两本书中都强调颠覆式创新的实践和应用。

  看人物传记,最大的好处在于,看他们怎么度过一个个劫难,怎么熬过一个个黑夜,怎么挺过一段段崩溃。

  这本书也不例外,周鸿祎是怎么成长为“互联网战士”的,答案就在书中。

  2. “战士”周鸿祎

  在公众的视野中,周鸿祎和他的360公司一直带有话题性,他本人一向被称为“互联网战士”,但凡中国互联网公司大都和他有纷争。

  2001年,周鸿祎的3721、李彦宏的百度以及CNNIC在用户的电脑中“群殴”。

  2003年,周鸿祎将3721卖给雅虎,随后雅虎中国被马云收购,后周鸿祎创办奇虎360,可以直接将“雅虎助手”软件从浏览器中彻底清除。

  2008年,奇虎360推出免费杀毒360,PK瑞星、金山等杀毒软件公司。

  2010年,奇虎360大战腾讯,史称“3Q大战”。

  2010年,“3Q”大战。图片来自网络。

  他是一条一直在战斗的“鲶鱼”,让中国互联网这池塘的鱼保持时刻的警惕。

  知道现在,他还是保持“好斗”的性格,从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更多的时候被迫无奈卷入纷争,不过经媒体塑造就变成了公众眼中的斗士。

  关于他这种“另类”的性格,周鸿祎这样写道:

  我从不是一个商人,归根结底,我是一个程序员、产品经理。我心里留不住话,有时候喜欢店名批评人、挖苦人,但我觉得我是一个敢于担当的男人。一个人做事一人当,不使小动作,不说假话,不暗地里害人。我小时候大家是这样,现在做公司也是这样。

  坦白说,少了周鸿祎,中国互联网没有炮火声,相当无趣。如果连互联网都没乐趣可言,其他领域就更别想了。

  几个月前,一篇《人民想念周鸿祎》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无疑是对周鸿祎存在的最好的肯定,肯定周鸿祎那一类敢于说真话的挑战者。

  比起他敢说真话的特点,我更佩服他的还是他的学习能力。

  3. “学习者”周鸿祎

  这里我用“学习者”的概念,是为了区分学校层面的“学生”。翻阅全书,不难发现,周鸿祎的人文素养较高,这跟他从小训练出来的阅读习惯有关。

  哪怕在本书中,引用的书籍有《创新者的窘境》(点击左侧或底部蓝色字体可详细了解)、《必然》、《创业维艰》、《智识分子》、《反脆弱》、《硅谷热》……

  如今书籍在互联网领域耳熟能详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周鸿祎保持学习的心态。

  在西安交大的时候,经常去学校的计算机中心上机、蹭机,没有课也去上。

  每次上机,我都沉浸其中,最疯狂的一次,我竟然无意中攻破了西安交大的计算机中心。

  后来,他也出去干活。

  在一次简单的电脑培训中,他开始为小白用户精心备课,然后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达到实用的极简主义,以至于影响到他的思维。

  在北大方正公司工作的时候,当时北大方正交给他的任务是教会政府部门的人怎样使用cc:mail。

  周鸿祎的做法是——

  我又跑了一遍海淀图书馆,把能找到的相关的书都看了一遍,我像发现宝藏一样,发现这是个好东西。

  在我看来,周鸿祎是十足的学习者,尽可能从别处学习他人所长,融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学习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应用于实践,在这点上周鸿祎是典型的“创业者”。

  4. “创业者”周鸿祎

  读研究生的时候,周鸿祎就创建自己的公司。

  历经两次创业后,进入北大方正工作,两三年就做到了事业部总经理的职位,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用创业者的心态打工”,“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白浪费”。

  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周鸿祎训练比较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比如用免费的思维来考虑互联网的问题,互联网的精髓在于获取海量用户,要知道,这是在90年代的中国。

  对于创业,周鸿祎如是说:

  创业是一种精神,但是不要为了创业而创业,不要把创业狭义地理解为开公司,当CEO。

  1998年,28岁的周鸿祎创办3721,提供网络实名中文上网服务,这个给它带来巨额财富,同时也给他重要的教训。

  那就是当时做插件的方式后来被其他公司学去了,周鸿祎也背上了“流氓软件之父”的骂名,后来他对插件安装方式做了深刻反省,总结问题,后来做安全卫士的就非常重视用户体验。

  比起周鸿祎精彩的履历,我更喜欢看他在参与纷争中的心态,以及不断反思的精神。

  一点都不掩饰对企业濒临死亡的恐惧,也正是一次次的“战斗”,让周鸿祎锻炼出应对种种危机时的镇静。

  2011年,奇虎360上市。图片来自网络。

  什么是创业者,敢于打脸,又敢于冒险,而周鸿祎竟如此诚恳。

  面对原本领先于百度的优势,他承认自己当时对搜索的理解达不到李彦宏那么透彻,后来在雅虎中国做总经理,尝试社区探索失败后也进行深刻反思,核心在于:不专注。

  他说:

  创业不要过早地想着去挣钱,而是要盯准一个行业,扎扎实实地投入进去。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向周鸿祎学习到什么?

  5. 总结:向周鸿祎学习什么

  5.1 持续学习

  纵观周鸿祎的成长历程,很容易看出阅读与兴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1985年的《少儿计算机报》到如今的《创新者的窘境》,都深刻地影响着他对互联网的观念与思想,所谓与时俱进当如是。

  5.2 敢于冒险

  从北大方正离职创业,他将这段经历锻造的能力迅速迁移到3721,再将其卖给雅虎担任要职,从雅虎离职后,创办奇虎360,并带领奇虎360上市。

  周鸿祎说:“对于一个企业创始人来说,一门重要的功课,就是要在实际的商战中,学会怎样克服恐惧。”这种能力,正是在一次次冒险中才能练出来的。

  5.3 善于总结

  周鸿祎并非每件事都做得好,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所用,站在生命长河的角度来看待。

  周鸿祎不是一天炼成的,看完这本传记也不能保证你会成为下一个周鸿祎,唯一能学习的是颠覆者精神,将颠覆式创新应用于个人与工作,实现自我颠覆才是根本。

  相关阅读:“创新者”系列

  《创新者的转机》:注意力在哪里,未来就在哪里。

  《创新者的窘境》: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

  《创新者的解答》:唯有采用破坏性创新,才能使企业保持成长。

  《创新者的基因》:掌握五种发现技能,把创新基因植入体内!

  《颠覆者》读后感(六):一个出身平凡、背景平凡的人脱颖而出的故事

颠覆者周鸿祎

Q1:周鸿祎做事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根据《动机心理学》中德西瑞安提出的动机决定论中,有五类人,第一类人是外部调节的人,受外部奖赏和惩罚影响较大,多发工资就多做一点。第五类人则是内在动机驱动,基于兴趣、内在满足来驱动。第二、三、四类人在两者中间状态。

  而周鸿祎的自述里无处不体现着他由内在动机的驱动。

  从小喜欢自己动手做各种玩具。

我可以用缝纫机将剩下的木头线轴、橡皮筋和一团蜡做成小车。做法是:我在木头线轴上抹上蜡,然后再用橡皮筋缠到线轴上,让后轻轻一松,小车就慢慢向前滚动了。

  用别人看起来吃亏的方式,把邮票交换成插片玩具。

我还记得我把那套插片玩具在房间里摆好时,内心那种尘埃落定的感觉。我非常投入的进行着手工制作,外界的一切都离我远去了。这种感觉,和我多年以后醉心于编辑计算机程序时的感觉相似。

  包括后来负责雅虎中国时,想要做搜索,即使美国总部不支持,也不断找资源来做,直到各种碰壁让他心灰意冷,也不愿再多待一年拿到2500万美金。(当时雅虎收购的3721合同)

在外企浸润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明白,很多人在跨国公司里工作,首先想的就是明哲保身。人们彬彬有礼地在邮件里踢着皮球,用非常礼貌、文雅的英文互相推诿责任。在年终聚会上,大家做出一堆眼花缭乱的PPT来麻醉自己,这个团队都像是生活在《皇帝的新装》里,毫无生气可言。

Q2:如何从组织边缘化进入组织中心?

  周鸿祎的性格直率,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还有点英雄主义,这种性格在社交里面也让他大吃苦头。很容易被组织边缘化。很多人遇到类似情况,很容易自哀自怨,或者把原因归咎于别人。而周不是,他有他的办法。

  一次是,他当时是大二的学生,进入到一个课题组,当时课题组的人,都是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他们在做毕业设计。而对于这些看上去什么都不懂的大二学生,存在感就很弱。

  周鸿祎在课题组观察了两天,发现他们在解决把几百张电路图输入电脑,还要进行电路图是否正确的排查。效率很低。然后就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此刻应该做一个画图工具,用一个程序把电路板画出来,再写一个显示程序,将电脑显示出来。

  结果,做出了这个画图工具以后,课题组的老师对他的态度大变。

  还有一次,是他进入北大方正。刚进入就指点江山,而不是虚心学习。结果被别人误认为是一个不好好做事,想一步登天的狂妄分子。然后自己主动申请「流放」新疆了。

  当时新疆分公司是给银行编系统,里面需要一个人机交互的页面。因为之前他自己有相关方面的积累,然后就自告奋勇想要开发这个菜单系统。结果大家都表示不相信。

我很快就开始了没日没夜的封闭开发的过程,和大学期间做数字电路监测一样,我用一个引擎,把配置文件读了出来,在根据菜单来读不同的程序。仅仅花了一个星期,就真的做出了这个菜单系统。

  也因为此,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能说会道,还可以做事。后来就调回总部,也逐渐升到事业部总经理的位置。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又完成了一些事情。

Q3:面临利益分配问题时如何处理?

  当时,周鸿祎第一创业的项目是反病毒卡,也挣了一些钱,结果很快就面临路线问题。

我认为这些钱应该进行资金再投入,去买电脑、买书、拷软件。

  结果,当时的技术人员则认为,他写了程序和核心代码,而周只是做了采购和渠道,不重要,应该把大部分钱给他当工资。后来就离开了团队。

  看到这里时,我想起了当年史玉柱也同样面临一模一样的问题。当时刚开始做汉卡,就很快赚了100万。

这时候,我们公司有4个人了,内部就发生了分歧。我主张这100万干脆不要了,全部都砸到广告里算了。但是其他人不同意,要分钱。结果有2位就离开了,把我电脑也抱走了。

  两个人对同样事情的最后总结侧重点很不同。

  周鸿祎对这件事的总结,认为是管理问题,然后就去补管理知识。

光有技术是没有用的,尤其是学校里的技术,拿到社会上不怎么管用。而真实社会的光怪陆离,怎么去做营销和管理,同样是创业中比技术重要或者和技术同等重要的工作。

  史玉柱对这件事的总结,认为是人性问题,然后就绝对控股(把握绝对话语权)。

我觉得民营企业,创业初期,股权一定不能分散。中国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早期的时候,在创业的初期阶段,不能搞五个哥们每人五分之一的股份,这种公司十有八九要出事的。内部会斗争,只要情况一好转,公司一赚钱了,内部就容易分裂。

  从事后结果来看,各有利弊。一个是周鸿祎放弃话语权,被雅虎并购3721,导致后来又重新创业奇虎。一个是史玉柱自身话语权在公司说一不二,以及荣誉接踵而来后的膨胀,出现决策失误。

Q4:小事的意义在哪里?

  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未来到底什么事情会用上,什么又不会用上。而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则变得特别重要。

  比如,在学校学的技术

我研究生毕业时使用的是Visual C++,我上大学时研究的Unix,为了这些程序,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到了不吃不喝的程度。这些积累给了我爆发的机会,让我在新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比如,当时第一次创业自建渠道时,面对渠道要求拿大头时的不理解,到后来3721开拓渠道时,主动给渠道留利润大头。

「我做销售渠道,最终的目的是把这个东西卖出去,我要去宣传,我要做广告,我还要发展二级代理商。我一次进这些货,压货是有风险的,万一卖不掉就砸在手里了。」

  比如,在大学时被公安冤枉,对后来周在3Q大战中做出了重要决策,避免恶劣影响。对群众和看客来说,事实真相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消息会变成被公安抓了,这种会极大的引起传播和不知真相的人恐慌。(当年是因一起案件被误关了)

很多同学都知道我被传讯带走的事情,大家看我的眼光充满了异样。我没办法和每个人解释我根本没有犯错,也没有办法告诉大家,为什么偏偏是我被带走了。

  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甚至是环事,都有其意义。只有等到后来出现了我们才知道当时经历事情的意义在哪里。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能力提升,你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你内在积累的东西。

Q5:一家企业的发展天花板在哪里?

  是由一家公司的老板的格局决定的。不只是老板的眼界,还有他一手打造出的文化。在不同的文化里孕育不同的机会。

  比如,北大方正错过的邮件系统,当年周鸿祎开发的「飞扬」系统推荐给领导没接受。

对于文字处理软件,当时的方正不想做这么便宜的一个软件,方正的生意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他们不想做这么一个收费很少的软件对于整体的利润率没什么贡献。所以,这个想法被否决了。

  比如,雅虎中国的不愿改革

阿里巴巴接盘雅虎,希望雅虎中国成为一家纯搜索公司,但是雅虎始终有全球第一门户的情节,不肯让步于中国的这种改动。

  包括后来错失俞军的周鸿祎自己。当时他一直坚持3721与搜索是不同的。而俞军一直向往搜索,后来去了百度,成为百度的产品开发的核心骨干。

俞军是我从上海挖过来的一个员工,当时他对搜索有无限热情,每天在公司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一直跟我说,他来3721的目的就是把搜索做出来。但当时3721和CNNIC打仗,我的注意力分不到搜索上。另外,当时公司已经开始盈利,我们的重点是在渠道上挣钱。我那时就是一意孤行。

Q6:面对竞争该怎么办?

  在这本书里最精彩的就是在阐述这个问题,人会下意识的想要避免竞争,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是避不得,只能硬碰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竞争对手的强大有可能只是一个纸老虎,在斗争中就出现了有利的取胜机会。如果直接放弃了,那就肯定是一个结果。

  3721与RealNames的战斗:在对方进入之前快速跑马圈地

  ①与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合作,买搜索广告②与电信合作,劫持IE地址栏和解析请求,屏蔽RealNames的网络实名。

  3721与CNNIC的战斗:通过抗争,争取政府支持

  ①争取政府的支持。CNNIC角色不清,想要挂靠政府干企业的事情。②开发出了后来极具争议的插件推广方式。--也因为这件事被骂声一片,后来直接影响到了在3Q大战中使用的策略。③自建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也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

  3721与百度的战斗:争取插件地址栏

  ①想要跟Google合作,结果Google十足的傲慢导致没有合作机会②与百度对簿公堂

  360与流氓插件的战斗:人情关系的放弃,以用户为导向

  ①雅虎上网助手被定性为流氓软件

  360与传统老牌杀毒软件的免费与收费战斗:颠覆式创新,对短期利益的放弃

360的免费杀毒,是对「免费」理论的一次经典的检验,也是360公司的一次颠覆性的创新。每一次颠覆性的突破都会有阵痛和难过,也会有实打实的对收入的放弃。

  360与QQ的战斗:改变了两家公司的发展路径

  ①QQ捆绑QQ安全管家②360秉承的关键因素是必须让用户受益。发布:360隐私保护器。③大战继续升级,发布:360扣扣保镖④QQ发布网友必须「二选一」决定⑤政府介入,正式停战

Q7:传记带给我们什么?

  詹姆斯·马奇在《经验的疆界》提到有两类学习方式:

  一种是低智学习,是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直接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为。

  比如,在传记中看到老周的性格如此直率,又联想到乔布斯好像也有类似追求完美的性格,让后就开始去模仿,希望通过模仿他们的性格来获得跟他们类似的成功结果。

  另一类是高智学习,是指在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

  比如,当年周鸿祎在前两次创业的时候在对传统营销思路的判断上与史玉柱相比,确实有差距,并不是他擅长的部分,走了很多弯路,但是他会反思,然后去找适合当下的营销方式,亲自到线下开拓代理。后来的对媒体公开事件方式,虽然给他个人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让人以为他比较好斗,但是对公司出的品牌曝光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当然不算是故意为之,属于被迫应战。然后再对比也这么做的企业家,马云、罗永浩,对这个方法的利弊以及限定条件又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传记带给我们的一手鲜活的证据。比起道理,我们更容易和记忆故事。

这是一个出身平凡、背景平凡、个性叛逆的人如何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故事。

  :最后,感谢出版社编辑的赠书,能在新书发行前就能看到书稿。

  个人微信号:lisahuan0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