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面纱》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面纱》的读后感10篇

2018-03-19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面纱》的读后感10篇

  《面纱》是一本由[英]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作,雅众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面纱》读后感(一):彩幕之后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因为做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面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哈姆雷特》

  翻开《面纱》第一页,便是诗人雪莱的告诫:不要掀起那活人称之为生活的彩幕。

  在文人眼中,彩幕割裂了虚幻真实人们选择去看、去相信的,是虚幻的戏剧,而幕后真实的命运却与眼中所见大为不同不幸的是,生活属于虚幻的那一方,希望与恐怖掩盖于其下,等待无知者陷落其中。

  有些人以为自己是清醒者,便可做生活的观众,将眼前的一切看成戏剧,把愚昧者当做卖力演员,只需冷眼旁观即可。殊不知最初戏剧萌芽之时,演员与观众是不可分割的。西方戏剧始于古希腊戏剧,古希腊戏剧则是由民间宗教仪式演变而来,具体地说,就是起源于对酒神祭奠。古希腊人信仰“泛神论”,诸神具有与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人们在酒神节举行的“悲剧竞赛会”上,或歌或舞,且问且答,看似是为取悦神明而作,去歌颂、畏惧和敬仰着神明的力量实际上是在表达自身的生之喜悦,以及赞美人类坚韧的生活。人人都是合唱队的一员,人人且与合唱队应答,将这一切合为一体,便是最初的戏剧,自我的颂歌。

  原来演员与观众之间,其实并没有区别。生活的彩幕覆盖在所有人的眼睛上。《面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无一不身处生活这出戏剧之中。只是有的人沉溺于其中,有的人智慧而清醒,有的人自以为看得清周遭的滑稽剧,却打心底难以自拔,有的人本来活得蒙昧,但生活给了她机会掀开彩幕,得见隐藏其后的命运,真正开始活出自己的生命

  毛姆选择塑造基蒂这个角色,是因为他为但丁在《神曲•炼狱篇》中所写的皮娅的故事所触动。皮娅是一个因丈夫怀疑、忌妒而被杀的受害者,她是无辜的。当误会消除,她的丈夫满心悔恨,但他悔恨并非因为自己不该杀妻子,而是不该杀没有通奸的妻子。可怜皮娅临死前还要哥哥原谅丈夫,以宽宏大量来消除仇恨,实际上,这对夫妻从没有了解过彼此的心思,都陷入了生活这彩幕所掩盖的命运陷阱,因此无法从心之炼狱中挣脱。如果用毛姆的话来形容,或许可以说他们只是“二流货色”。

  基蒂本该也是如此。但是,毛姆笔下的重心从来不是感性平庸、二流的大众,而是在他看来志向更为高远的佼佼不群者——别忘了,他可是那个写出《月亮与六便士》的毛姆。最初的基蒂漂亮、蒙昧且爱慕虚荣,她的表象之美与无知无识只是她丈夫沃尔特的衬托,他的精神之清醒与品德高贵才是作者真正欣赏的。同样是第一眼的爱情,大众会爱的是与自己相仿的存在,而清醒者却有着自己的选择,即使明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即使知道自己将为此痛苦。正因为沃尔特行走在幽谷里,他爱的才会是那朵看起来美丽的幽谷百合。可是,基蒂毕竟才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她不是皮娅,即使为生活所困、因命运所苦,也能凭自己之力挣脱覆盖于眼上的彩幕,从炼狱中寻道,真正认识这个世界,并试图去救赎。

  脱离了原型后,故事反转了。就像欧洲这出闹剧只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沃尔特最终也只是基蒂的一面镜子。他有智慧、能冷静,以为看透了妻子,却没料到自己会溺死于爱情。他明知道相爱不可得,而爱只是一个人事情,他什么都懂,但依然无法从自身的痛苦中挣脱。他人可以给予伤害,可痛苦的期限却是自己决定的。“在工作游戏中,或在修道院里和人世间,你是找不到平静的,平静只存在于你的灵魂里。”人只有在不再渴求内心和平时候才能够得到它。沃尔特以为自己是清醒者,可以给蒙昧者以惩罚,也可以给自己以超脱,他以为只要看透闹剧就不会成为其中一份子,可是他没料到,他的灵魂并不因清醒就能摆脱情绪控制,即使他自主决定离开伤心的上一幕,下一幕发生什么依然是不由自主。他的妻子没有被生活惩罚而是从中成熟,他自己无法超脱于感情而是耿耿于怀,他把彩幕上的幻影看得太真实,于是无法原谅妻子更无法原谅这样的自己,所以,他最终得不到救赎。

  基蒂虽然在他人眼中,只是“二流货色”,但她本质善良的,感性等同于她的本能。她美丽,且追求美丽,即便是二流货色,一样会为美所触动。除了自身与他人那种浮于表层的美色之外,精神殿堂之美同样能够吸引她的注意——爱慕虚荣真的不好吗?正因为她爱美,爱虚荣,才会追求美,无论是哪一种。“美丽也是上帝的一份馈赠,是最稀罕最宝贵礼物之一,如果我们拥有美丽,就该为此感谢上帝。如果没有,我们也该为别人的美带给我们的愉悦而感谢上帝。”当下所着迷的美可能会带来痛苦,但是错过了当下的美丽也是一种痛苦更何况——没有谁真正能在当下看清自己眼前的戏剧,没有谁知道接下来命运之路的转折会是如何。基蒂想不到自己的情夫会背叛,沃尔特想不到自己的妻子会成长,他们所倾慕、追求、放在心上的神坛瞻仰然后又打碎的是自己的幻象,而并非人间的真实。灵魂渴望探索未知领域,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有人看到的是隔离恐怖的高墙,有人看到的是高墙上也有瑰丽的庙堂。

  基蒂是有福的。虽然没有天使向她报喜,但是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面不同的镜子,折射映照出彩幕背后的真实。除沃尔特之外,沃丁顿、满族姑娘、修道院长,他们都有着深不可测的眼睛,于众人皆醉之时独醒,又不错过生活本身的美丽。他们都是寻道者,只是选择的道路不同。

  沃丁顿告诉基蒂:“有人在鸦片里寻道,也有人在宗教里寻道,有人在酒精里寻道,也有人在爱情里寻道。这些都是相同的道,也都同样没有出路。……道就是道路和行者。它是一条永恒的道路,所有的人都行走在其上。但这条路不是任何人造的,而是本身存在的。它是一切,也是虚无。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它,所有的一切都和它保持一致,所有的一切又终将回归于它。它是没有棱角的一个方块,它是人耳无法听见的一种声音,它是没有形状的一个形象。它是一张巨大的网,网眼如大海一般宽广,但它又不让任何事物通过。它是一座圣殿,万物都能在它的里面得到庇护。它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但不用望向窗外你就能看见它。别贪恋自己的欲望,它这样教导我们,让一切都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只有谦卑人才实现完全的自我;只有柔软的人才能维持正直的生活。失败成功之母,而成功也是失败的潜伏之地,但是有谁能看出这两者之间的转折点呢?一个刻意追逐柔情的人在本质上就是个小孩子温柔给征服者带来胜利,给被征服者带来安全。只有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一个强有力的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沃丁顿的智慧是东方的,像他的满族爱人一样神秘,不同于西方那种虔诚的信仰,而是一种掀开彩幕后依然敢于直视命运的勇气

  修道院长告诉基蒂:“一个信徒光是对着耶稣祷告不够的,她应该也对自己祷告。……要赢得别人的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所作所为必须让人觉得你值得爱。……完成你的职责没什么了不起的,做你该做的事就想手脏了要洗手一样,不值得称道。唯一重要的事是热爱你的职责。当爱和职责合二为一,你就会得到神的恩典,你就会享受到超越一切的幸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成肉身。神与人同在。神爱世人。人在生活之中寻道,为认识自己,也为接近神。于是幕前的戏剧永远存在,永不止息。修女选择以宗教之道超脱尘世,通过将自己的心献给对耶稣基督的爱,在生活中获得了内心的和平,即使所追求的只是幻影,她们的追求之路本身也是美丽的,纯粹的灵魂境界足以使得彩幕之后的一切变得无足轻重

  基蒂于是明白:“我觉得唯一能使我们不以厌恶的目光看待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就是人类时不时从混沌创造出来的美丽。……在这所有的一切中,最美的还是美丽的生活。那才是极致艺术品。”她是一个普通人,即使命运使得她有了不凡的经历,她依然还是她自己。她没有别人眼中那么平庸,也没有别人口中那么崇高,她依然会软弱,依然会犯错,但是她不再逃避命运,且学会了反省,她看清自己也看清周围,成为观察者也是体验者,在无数次跌倒之后,她选择站起来,陪伴和她同样历经苦难父亲,抚育和自己不同的下一代:“我希望是个女孩,因为我想培养她不再犯我曾犯下的错误。每当回想起我的少女时代,我就会厌恶我自己。但我从没有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我会好好培养我的女儿,让她做个独立自主自由人。我把这个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爱她、抚养她长大,不是为了某个男人想要和她睡觉,而且为此愿意为她提供一辈子食宿。……就让我说一次真心话吧,爸爸。我曾经是个愚蠢卑鄙、可憎的女人。我为此受到了沉重的惩罚。我决心不让我的女儿遭遇和我一样的命运。我要把她培养成一个勇敢的、坦诚的人。我想要她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因为她能够掌握住自己的命运。我想要她过上自由的生活,要比我会过日子。……我没有灰心。我还有希望,还有勇气。”

  彩幕之后,命运继续。夹杂在其中的是一声叹息:

  最后的最后,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你,并最终超越了你,成为——我自己。

  《面纱》读后感(二):爱的,面纱

  多少爱,只是一瞬;多少爱,却是永生。

  A

  《浮之梦桥》一直是我颇为喜欢的歌,无独有偶,它是电影《面纱》的主题曲。在看完电影多年后,偶然间读到这本小说

  初读小说时,女主凯蒂给我的印象是轻浮的。她很年轻,她很漂亮,所以她像花蝴蝶一样在交际圈飞舞。她有着一颗不肯安分的心。她是颇为矛盾的,一方面她的确貌美,这是她引以为傲的资本。就像待价而沽商品,她想给自己找到合适人家。但另一方面,她内心不愿早早嫁人,嫁人后的生活是枯燥的、无聊的。她要收拾起自己张扬的个性,她必须相夫教子、安守本分。这是她本能排除的。可,时间推移,能入她眼,能让她动心,能一直追求她的人并不那么多。她就选择了憨厚但睿智医生瓦尔特。

  他有许多优点,比如工作尚可,收入尚可,但他在她心中却不是最好的选择。

爱是相随

  因为缘故,他们离开家去往香港。在这人生、不熟之地,她感到生活的无聊。阴错阳差间,她邂逅迷人的查理——他有着伟岸的身躯、不凡的气质,他的爱好、他的谈吐,一切都那么吸引她。有意无意间,她成了他的情人。那段日子她是多么快活啊。她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这段情感之中,查理点燃了她生活的希望。她像一株即将衰败的花儿,在这段危险迷人的关系中又焕发出了生机

  但,这段偷情终究还是被瓦尔特发现了。他带着她前往内地,治疗霍乱。

  治疗之时,她在修道院工作。一切好像在无意间发生了变化。原来,自己所嫁之人,是颇有魅力的。他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治疗他人。他有着一颗宽容而仁爱的心。她应该是爱上他了。虽然这样的爱,来得有点迟。她曾经迷恋的那种肉体关系,渐渐被爱取代;与此同时,她为自己的所做感到羞愧。

  爱,在爱上之后,才显得珍贵。瓦尔特却没有那么好运,他因感染霍乱而去世。故事好像在这里就被画上一个不完美的句点。

  再读时,会被字里行间细节的情感所打动。凯蒂偷情时的欢愉,后来的悔恨。那些纠结的情感好像只有在心情平静之后才能感触到。倘若说,年轻的她是轻浮的,那么成长的她却是勇敢的。

  罗曼罗兰曾说,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发现生活的本质后仍热爱生活。她虽做了错失,却心怀悔恨。瓦尔特本带有惩罚性质的行医,却在无意间让她看到生活残酷现实下,爱的面纱。

  她是不幸的,因为偷情、因为悔恨、因为爱人在最后离她而去;她又是幸福的,因为爱的包容、爱的理解、因为新生命在她的身体中涌动。

爱是相伴

  一生很长,我们会犯各种错误。有些是值得被原谅的,而且只有在爱中,才能孕育爱。瓦尔特是爱她的,这种爱,成就了她包容了她。他把对她的爱给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他把对她的爱给予了终生。所以,即使他去了,那份爱还在,生活虽然会艰难。但她揭开生活的本质,看到爱的面纱。

  他的爱被定格,她的爱成为永恒。

  有些爱,只是一瞬;有些爱,却是永生。他们的爱,是爱的,面纱。

  《面纱》读后感(三):如何获得自我救赎?

  毛姆的《面纱》虽然以中国香港为背景创作的一本小说,但是在书中中国的背景并不是很突出,基蒂在中国香港待了几年中,经历了一个人的内心脱变。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三个观点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人性

  虽然我们从小读三字经都是人性本善,但是渐渐的我们不断的长大,进入社会有了欲望,每个人的本性都会表露出来,也有的人一直维持着善心;有一部分人经过社会的熏陶,人性不再善良;也有的人善良的心底暗藏着一颗躁动的心。

  在毛姆的《面纱》中,我们看到基蒂一直表现着她的本性:虚荣、骄傲、自以为一切,都在基蒂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基蒂的本性也许是她的母亲给她灌输的;也许她心灵深处原本就是这样的,只不过她的母亲把基蒂的本性带出来了而已。所以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爱慕人士对她的求婚,最后接受沃尔特求婚的原因不是因为爱对方,而是为了抢在妹妹之前结婚。

  基蒂和沃尔特结婚后并没有接受现有的生活,基蒂总是认为沃尔特配不上她,和丈夫没有共同语言,每天都在参加不同的上层聚会。基蒂一直在强调她不爱她的丈夫,只是因为现在需要依靠她的丈夫来生活。

  偶然的一次机会认识了汤森,两个有着家庭的人都走上了一条不该走的路,汤森每天对基蒂的甜言蜜语让基蒂以为找到了人生的真爱,在丈夫沃尔特发现她们的事情后,毫不犹豫的想和丈夫沃尔特离婚,转而投入情人汤森的怀抱,可是她的想法只是单方面的,基蒂的情人汤森可没有这么想,汤森并不想离婚,汤森不想毁了目前的家庭和工作状况,只是不停的在推卸责任,说之所以和基蒂有这样的关系是因为基蒂的主动。

  基蒂很多时候说出了很多人不敢说的心声,比如让她去疫区的时候,蒂基很直接的说出来:不想去,怕死,也许这些正是反映出大家对蒂基的印象:自私自利、肤浅。

二,深层的爱

  沃尔特是爱基蒂的,因为这份爱,沃尔特隐忍着。即使发现了基蒂和情人汤森的事情,也没有当场发作,而是默默的离开了,事后也没有主动提出这件事情,当基蒂想和丈夫沃尔特离婚的时候,沃尔特离婚的条件是:要情人汤森一定保证能娶基蒂的前提下才答应离婚。沃尔特的爱是深城的。

  基蒂万念俱灰下,和丈夫沃尔特一起去了瘟疫流行区湄潭府,基蒂认为沃尔特带她去湄潭府是为了惩罚她,她理解不了沃尔特对她的心以及很深的爱,认为沃尔特这么爱她,为什么舍得让她去那个瘟疫流行区送死呢?基蒂的心里更不喜欢沃尔特了,甚至开始恨他。直到基蒂发现怀孕,沃尔特仍然抱有一线希望的问:“是我的吗?”,当时基蒂的心里转了几个圈圈,她想她只要轻轻松松的说一句“是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许会立马改善很多,而不像现在生活的得这么压抑。但是基蒂脱口而出的是“我不知道”。沃尔特又一次失望了,这时基蒂却希望沃尔特不要那么的爱她,她希望沃尔特能解放自我,不要再活在深陷爱基蒂的生活中了,基蒂也不希望让自己再困扰他了。

  可是沃尔特没有等到基蒂的爱也没有等到内心的释然,就在这场瘟疫中去世了。知道自己得了疫情后也让同事不要告诉基蒂,防止基蒂传染上,在去世前都带着对基蒂很深的爱。

三,获得新生

  基蒂跟随沃尔特去瘟疫流行区湄潭府的之后好几天,脑海中还不停的想着情人汤森,连做梦都会梦到。直到她帮着照顾修道院里的孩子,才慢慢走出来,在修道院工作一段时候后,基蒂发现她不再想到汤森,甚至也不梦到他了。基蒂的新生活开始了,她帮着修道院的修女一起干活,体会其中的乐趣,忘掉生活中的自怨自艾,最后发现生活中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去做的事情。

  繁忙的工作让基蒂的心胸开阔起来,让她瞥到了一眼他人的生活和人生观,这激活了她的想象力。她找回了失落的精神,她觉得自己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强壮了。在她以为遭到情人的抛弃后生活已经彻底完蛋,那段时间除了会掉眼泪其它的什么都不会,可是现在却发现自己会欢声笑语了,而且还是在这个瘟疫流行的地方。

  毛姆的《面纱》让我看到基蒂从一个自私、狭隘、内心自我膨胀的人经历种种的生活困境,内心得到升华,找到在世界上的另外一个自己,原来自己的前几年活得很糟糕,不仅自己欲望膨胀而是还带着身边的人受罪。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一种升华之后,你会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勇气,去探索自己灵魂深处的领域。

  《面纱》读后感(四):缘去无迹可寻 挥手如浮云

  病来如山倒。突然而来的降温,引起我的扁桃体发炎。接连着咽喉耳朵一起罢工,还开始发低烧。我很少发烧,整个人非常难受。只能在家休息,趁着病中,把《面纱》给看完了。

  《面纱》好看。我一边看,一边给熟悉的人安利。它看似是个爱情故事,其实不尽然。一个女人从爱她和她爱的两段爱情中走出来,亲历幻想破灭、人性的幽暗和生离死别,揭开生活的重重面纱,最终找到内心的安宁和平静,以及独立为人的觉醒。全书描写细致,有残酷有温情,语言动人流畅。

  生性孤僻的细菌学家沃尔特对容貌娇美爱慕虚荣的姑娘基蒂一见钟情。为避免成为老姑娘,基蒂接受沃尔特的求婚,并随他一起来到了香港。这不是一桩建立在双方互爱基础上的婚姻。

  两人在面对对方时,各有优越感。基蒂对沃尔特了解甚少,即使结婚两年,她觉得他无趣,孤僻,沉默,拘谨又多愁善感。沃尔特把她照顾地无微不至,可是基蒂不爱他。基蒂遇上了高大英俊风趣的已婚男子查理,和他一拍即合,与其偷情,直至被沃尔特发现。

  可是爱是什么呢?是不管爱上什么人,也要天长地久求一个安稳?

  时刻保持冷静的沃尔特在和基蒂摊牌时,对她说:“我对你不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可我仍然爱你。我知道你的追求和理想是多么庸俗多么普通,可我仍然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可我仍然爱你。”“我知道你嫁给我只是为了摆脱困境,可我那么爱你,我不在乎。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在陷入得不到回应的单相思时都会觉得伤心,觉得气愤,觉得憋屈。但我不会。我从不期待你会爱我,我也知道你没有任何理由非爱我不可,我也从不觉得自己有多少魅力。只要有爱你的权利,我就知足了。”

  他在感情中的卑微注定悲剧,情深似海换回的是她的背叛,自然更不会有永恒。为了报复,他设计了离婚的条件,让基蒂去找查理摊牌。

  基蒂认清了查理的真面目,同样也是所爱非人。“我知道你是个冷酷无情的人,我知道了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你的自私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而且,我还知道了你连一只小老鼠的胆量都没有,我还知道了你是个骗子手、伪君子,我知道了你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卑鄙小人。而悲剧是,悲剧的是尽管如此,我还在全心全意地爱着你。”

  基蒂的爱情幻想破灭。

  谁说爱人就一定要爱他的灵魂呢?大多时候,情起不过是见色起意,是外表和表面的吸引。

  基蒂跟着沃尔特前往霍乱横行的中国内地湘潭府。在遥远神秘的东方,她每天直面死亡,并体验到他们婚姻关系中的裂痕以及沃尔特想置她于死地的绝望。人心深不见底不可测。基蒂见到了远离家乡一心奉献的修女们。在她们的感怀下,她投入到修道院的工作,自我反思,迅速自我成长,和沃尔特开诚布公地交谈,想弥补他们的关系,诚实地面对他。

  “我觉得你待我不公平。因为我愚蠢、浅薄、庸俗,你就责怪我,那不公平。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那样的。我认识的每一个姑娘也是那样的......这就像责怪一个对音乐一窍不通的人,因为他在交响音乐会上打哈欠。为了我不具备的品格而责怪我,这公平吗?我从来没有骗过你说我具有那样的品格。我就是这样一个爱漂亮爱说笑的人。你不会去跳蚤市场买珍珠项链或貂皮大衣,你是去那里买铁皮喇叭和玩具气球的。”

  沃尔特在爱情的幻影中一无所获。不是她货不对版,是他一开始就找错了人。基蒂揭开了生活的面纱,学会了精神上的反思和成长。

  基蒂渐渐发现沃尔特的优点很多。他是这样的好。可是她会爱他吗?

  在遥远的中国,她在老沃丁顿的满族姑娘那里看到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好,而深深爱上一个人。女人会因为男人的美德,对他不离不弃。

  可是直到他死,基蒂想得到的是他的宽恕,仍然没有爱上他。

  修道院的院长嬷嬷告诉她:“要赢得别人的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所作所为必须让人觉得你值得爱。”

  毛姆是犀利的,毒舌的。他一针见血地讲述了生活中的华丽面纱下不堪的真相。基蒂没有生存能力,想摆脱现状,得抓住眼前适合结婚的男人。沃尔特单恋基蒂,基蒂屈于生活和他结婚,遇到吸引她的男子出轨,她终究不爱他,他抵死不谅解。他执意带她来这个随时会死亡的地方,想让她死在这里,最后死去的却是自己。他看不起那个一直爱着她的他自己。临终时,他最后的遗言是:“死掉的是那条狗。”

  查理最爱的是他自己,到处留情,不会为了任何人离开多萝西。多萝西了解查理,藐视着每一个对手。

  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无辜。

  经历了生离死别,基蒂看清感情的真相,她不再和查理纠缠。

  然而毛姆又是温情的。

  在经历种种之后,基蒂独自一个人面对人生的苍凉,个人意识觉醒,内心平静而坚强:“我会好好培养我的女儿,让她做个独立自主的自由人。我把这个孩子带到世界上来,爱她,抚养她长大,不是为了某个男人想要和她睡觉,而且为此愿意为她提供一辈子的食宿。”

  人生来就是自由的。独立自主,有底气,有选择权才是女孩子真正的人生,而不是依附于哪个男子。

  过去的已经过去。沃尔特虽然死了,但他给基蒂留下了足够她和孩子生活的经济基础。“我没有灰心,我还有希望,还有勇气。”基蒂和郝思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一样,异曲同工。

  读《面纱》之前,小朋友一再叮嘱:要去听尚雯婕的《梦之浮桥》啊!好吧好吧,书读完了,在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找来了这首歌,一直在听。“我已永失爱侣,缘去无迹可寻。只为一束玫瑰,挥手竟如浮云。思君良久,不能或忘。”

  《面纱》读后感(五):毛姆的独角戏——《面纱》译者序(姜向明))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著名的英国作家,名气响到我无须在这里介绍其生平的程度。在翻译这本《面纱》之前,我曾在 20 年前译过他的一部短篇集《在中国屏风上》。那是我第一次翻译毛姆先生的作品,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着翻译文学作品。幸运的是,我的这第一部译稿遗失在了日本,如果它至今还保留着,估计我会因那时自己的幼稚且胆大的翻译而羞愧死的。根据我的浅识,毛姆只写过《在中国屏风上》和《面纱》这两本以中国为背景的作品,而我有幸都翻译过了。如此说来,我和毛姆先生也算有那么一点缘分。

  《面纱》可说是一本淋漓尽致地展现毛姆先生写作才华的书。众所周知,毛姆原本是学医出身的,也许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他冷静、客观、犀利、嘲讽的文风,这一点和鲁迅先生颇为相似。毛姆自己也曾说过,在旅游中他感兴趣的不是风景,而是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因此,《面纱》也毫无例外,通过对人的细致观察,通过抽丝剥茧式的心理刻画,他写活了书里的基蒂这个女主角。读完全书,你会觉得基蒂就像你身边的某位女性,尽管她是个西方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姆在本书里对女性心理、女性形象的描摹甚至超越了大多数女性作者。我觉得,这本书就是基蒂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的人物和风景,全都是塑造这一人物的陪衬。从这点上说,毛姆的这本书是成功的,因为基蒂这个人物完全可以和包法利夫人、查泰莱夫人、达洛维夫人等等女性并列在世界文学的经典人物之林。

  为什么说基蒂就像你身边的某一位女士呢?因为她是那么真实,她身上聚集了无数女性的特点。毛姆对这些特点的描写手法几乎接近自然主义,也就是说既不美化也不丑化,而是如实地描写出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基蒂是个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虚荣心极强,喜欢光鲜的外表,喜欢有滋有味的生活,但她骨子里仍是个善良的女人,有同情心,有理解力。我觉得毛姆写得最妙的地方是:当基蒂经历了失败的婚外恋,看清了查理这个花花公子的真面目后,别说恨这个男人,就连把他忘掉、不再爱他都很难做到。当她从疫地回到香港再次与查理相逢时,她又一次屈服于自己的情欲,但事后又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懦弱和无能痛恨无比。而对她的丈夫呢,虽然他们俩之间几乎没有任何沟通交流,但通过别人对她丈夫的评价以及她丈夫的一些行为,她认识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难能可贵的君子,但她依旧无法爱上这个人,因为她丈夫生性沉默寡言,不善与人沟通,是一个相处起来比较无趣的男人。基蒂在最后只是希望得到丈夫的谅解而已,而且这种希望里面有一大部分还是为了她丈夫的缘故,因为她觉得只有她丈夫原谅了她,自己才能获得解脱,获得内心的安宁。这也许正是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的最大败笔——电影里的基蒂最终爱上了自己的丈夫,从而落入了“我爱你因为你是个好人”的常理式的俗套。这就是真实的人,矛盾重重、充满弱点、举步维艰的人,生活的面纱也许会在一瞬间揭开,让我们看见一眼真相,但是看见真相后,我们不过是感觉自己“焕然一新”“充满力量”而已,并非是真正变得强大了多少。

  与真实的人物描写相比,故事里的中国背景则显得极其模糊、虚幻,包括寥寥无几的几个中国人的形象,也显得极其生硬、概念化。每当读到这些地方,我都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毛姆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完全缺乏了解,甚至也没有多少兴趣去了解。不过,就像我前面说的,这些人物和风景全都是陪衬而已,你完全可以忽略掉它。要写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毛姆完全可以将它放置到任何国家、任何地方,而且丝毫不会影响到他讲故事的能力。因此,如果西方人想要通过毛姆的作品来了解中国,那结果我想只能是误入歧途了。虽然他写到了中国,但其实令他感兴趣的依旧是在中国的外国人的境遇及其想法。

  《面纱》是一个人的单线故事,关于一个人的心理变化的故事,关于一个人从愚昧走向成熟的成长故事。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因为毛姆对人性及女性心理的深刻挖掘、真实书写,使得这部作品获得了许多人的共鸣,也使得这本书不仅风靡一时,且跨越时代经久不衰。最后,我想简单地说说翻译毛姆的事。我相信,翻译过毛姆的译者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毛姆的文字貌似简单平实,但其实译起来一点都不容易。而且,我有种特别强烈的感觉,就是原文越是平实越是简短的地方越难翻译。我想,那是因为毛姆的文字来自典型的西方思维,来自典型的西方书写习惯,因此要将这样的文字迻译为与西方文字几乎有天壤之别的中文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至于我的翻译究竟能表现出多少原汁原味的毛姆,这个我自己是不能说的,只能看读者们自己的判断了。我只是希望我的译笔没有糟蹋掉毛姆的这本精彩之作,阿门!又及:关于本书的书名译法,就我查找到的资料来看,以前共有两种:

  《面纱》和《彩色的面纱》。两者比较来说,我自然更喜欢《彩色的面纱》。因为《面纱》把原文的“painted(彩色的)”一词遗漏或者说省略了,而我认为该词是很关键、不能省略的一个词。但是,我对“彩色的面纱”这一译法也不太满意,因为就我的私见,这里的 veil 一词应该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指任何遮盖物,并不一定特指“面纱”。直到我找到了江枫老师翻译的那首雪莱的《十四行诗》,才豁然开朗,我打心底里感谢江枫老师,“彩幕”才是我心里觉得“最合适的”一个译法,因为作为书名来说它既准确又简洁。

  注释:为避免读者误解“彩幕”和“面纱”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本书仍旧沿用通行的译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