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探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红楼探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22 20:5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探玉》经典读后感10篇

  《红楼探玉》是一本由王一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探玉》读后感(一):王一说红楼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小说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现在研究红楼的作品很多,很多名人都在研究红楼梦,可见红楼梦的魅力有多大。我读过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是我看过有关红楼梦研究方面比较好的书,刘心武的红楼梦研究也有新意,白先勇和蒋勋也有自己见解并出版了相关的研究专著。

  真正的结局竟和以往红学家说的都不同!是用趣味盎然的科学推理。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同一个人?林黛玉“沉湖说”不能成立的铁证!林黛玉死后会还魂重生?刘姥姥原来是王母娘娘?甄宝玉才是曹雪芹?四大古典戏曲的艺术印证。条分缕析详细对比作者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红楼梦》与四大古典戏曲《牡丹亭》《邯郸记》《长生殿》《一捧雪》之间紧密的艺术传承。

  破解《红楼梦》流传已久的五大悬案。什么是钗黛一身?为什么说薛宝钗是隐士?红楼梦曲因何不工整?甄宝玉送玉是什么情节?甄宝玉到底是谁?红学界流传已久的五大悬案,被作者

  王一的《红楼探玉》的解读方式就如同福尔摩斯破案般地一一破解,而且他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着自己的认识,考证是非严谨的,对典故的考证更是细如发丝,并且是环环相扣,令人意想不到结果,看后不禁会心一笑。

  这本书都是王一先生对红楼的研究成果,对这部艺术巨作进行了彻底的解读,也不能说这本书这样的研究成果都是真正的答案,其实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起到抛砖引玉作用,给红学研究做了贡献

  书中破解了《红楼梦》的结局真相,其中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甄宝玉、史湘云的命运是怎样的,都有了非常合理的解读。分析出茗玉小姐和黛玉之间之间的关系,还有考察出来刘姥姥的西王母的化身等,确实给红楼梦的研究开辟出一些的新思路

  曹雪芹给后人留下了后四十回的悬案,也许就有很多种结果和可能,毕竟当下在中国有很多的红学家研究解读了几十年了,谁也不敢说谁确实解读的结论是最准确的,或者说是最接近原著精神的。无论如何,该书的作者也是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给这部伟大的巨著进行了一次非常完美的解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精美封面简洁大气,插图古典高雅,双色印刷,用纸考究,阅读舒适

  我们希望这本王一的《红楼探玉》的书,能够引起红楼梦研究学家的注意,从中取得好的研究经验,最大程度的还原曹雪芹的创造思想,使这部伟大的古典文学著作更加发扬光大

  《红楼探玉》读后感(二):红楼一梦

  红楼一梦不觉醒,只叫世人惊为叹。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书籍之一,其文学和艺术上的成就自不必说,研究红楼梦的人物或书籍也不少。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各种人物关系,贾府的家庭琐事和闺阁闲情,各种诗词比赛,在曹雪芹笔下熠熠生辉。少时读红楼只觉得曹雪芹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贾宝玉的通灵剔透与声色情迷,林黛玉的伶牙俐齿与娇羞心思,薛宝钗的大家闺秀与才华横溢,在大观园里生活女子似乎各个都不简单。随着年岁增长,对于红楼梦一书的兴趣倒也不曾增减。

  在红楼探玉一书中作者王一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另类解读了红楼中的人物关系,以及一直以来困惑部分读者的谜题。各抒己见百家争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正牌作者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写,至于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所书,以至于对于红楼梦中各种人物的前后命运以及性格改变来说,不同的人对于这部不朽的著作有不同的见地。本书作者考究众多图书,结合图书所涉及的不同的典故,严谨考证,对不同的假设给出了相当合理的解释,在阅读过程中饶有兴致趣味盎然的读完,有理有据,环环相扣的解说,倒也指责不出什么不对来。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曾是人们津津乐道话题,我们都知道贾宝玉心里装的是他的林妹妹,从儿时的玩伴到心心相惜,林妹妹早已将心托付给宝哥哥,后来来到贾府的薛宝钗年长几岁,知书达理,对宝玉虽有情,倒是不至于与林黛玉争抢。最后成就金玉良缘,林黛玉病故魂归。世人一直道林与薛是性格迥然的两人,在作者的探究中提出林黛玉与薛宝钗是同一人。煞一听,觉得不可思议,随着作者的解读,不论是绛珠仙草还是曹雪芹描写的人物手笔,从蛛丝马迹中得出俩人合一的结论。

  图书中书写和大量的旁征博引知识,对于红楼的解读也比较深刻。人们总是叹息人物的结局,林黛玉得不到贾宝玉的爱,年纪轻轻便得病逝去,贾宝玉从小与姐姐妹妹们一处,内心了不受封建礼法的约束,最后虽然参加科考并取得了不错成绩,然还是追随着秃和尚出了家,在这其中薛宝钗最让人扼腕叹息年轻时候遇到爱,碍于礼法不去争取,虽终嫁宝玉,丈夫又出家,自己孤独过下半生。作者说薛宝钗是一个完人,她书书达理,温文尔,遵循规矩,规劝宝玉读书科考,将来像所有的平常子女一样相夫教子,奈何命运使然,她的父不是普通人,情痴固执的宝玉顿悟世间情爱潇洒离去,一个完人的悲剧。

  《红楼探玉》读后感(三):红楼梦的另一种解读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世人极大关注,而且这种热情虽历经百年而毫无衰退,到了近代,更是衍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红学。诸多学者专家们围绕着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红楼梦的成书历史及散佚、红楼梦中所涉及的各种用典等等展开了各种的研究探讨,慢慢的也形成了诸多的流派。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似乎都对红楼梦有着盲目的狂热与热情,就如同《红楼探玉》的作者王一一般。

  在见到本书之前,王一此人名不见经传,在诸多红楼大家中也见不到此人的影子,但是在看完《红楼探玉》之后,对于此人则产生了极大地兴趣,其在本书中对于红楼梦的研究,似乎又在红学上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对于我们了解红楼梦及曹雪芹又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在本书的前言中,王一极为霸气的宣称自己已经破解了红楼梦流传已久的五大谜案,什么是钗黛一身,为什么说薛宝钗是隐士,红楼梦曲因何不工整,甄宝玉送玉是什么情节以及甄宝玉到底是谁?至于是不是真如王一所说的那样他确实破解了这些谜团暂且不表,他的研究问题方法和思路倒是颇堪捉摸。

  在王一破解红楼谜团的过程中,有两个思路始终贯穿了全文,一个是利用谐音字来推敲曹雪芹写作真实意图,另一个利用剧作?《牡丹亭》中的人物情境故事来影射红楼人物的命运发展。关于利用谐音字来对红楼人物进行推敲,自近代以来,有不少的学者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也曾经猛烈的批判过,到如今王一也利用谐音字来破解红楼,实话实说,并无多少新意,甚至还有些拾人牙慧的意思。通翻全书,我们发现,有关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刘姥姥等人的解密里,王一都大量的运用了谐音字,比如蘅芜苑对恨无缘,比如母蝗虫谐音王母等等,有些王一是可以自圆其说,但是有些读起来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之意,有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往上靠的嫌疑,也就是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感觉。至于《牡丹亭》的出现则贯穿了全书,王一的依据大抵是在元妃省亲那一章节里,脂砚斋批注的那一句所点之四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关节关键。在本书里,王一很明显的将这一句脂砚斋的批语奉为了金科玉律,以至于在王一的眼里曹雪芹写作《红楼梦》都像是极大的借鉴了《牡丹亭》了,在讨论有关于林黛玉的生前身后事时,更是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将杜丽娘与林黛玉的命运做类比,以期得到一个黛玉还魂的真相。偶尔为之,尚不觉得,着墨太多,反显得刻意了些。

  其实,如果你不把《红楼探玉》当做一本考据的文章来读的话,本书还是相当的有趣。尤其是王一的文字并不像正儿八经学术文字那样呆板沉默,而是像网络语言一样轻松明快,因此不会用觉得枯燥的感觉,再加上王一在本书中所提到的大量典故故事,大部分都可以自圆其说,足见其考证细腻严谨,逻辑清晰。在《红楼梦》开篇,曹先生有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读罢此书,聊以自慰

  《红楼探玉》读后感(四):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

  四大名著里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可见一斑,近代以来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等大家都对《红楼梦》潜心研究并有着不同程度的解读,更有百家讲坛专题。

  现在有一位名叫王一的金融学者横空出世,带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布局逻辑,偏偏对《红楼梦》这座巨型迷宫的蛛丝马迹进行侦探推理。

  当《红楼梦》遇见阿加莎会是擦出怎样的火花

  王一何许人也?百度总结:出生于1978年的王一是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又在伦敦经济学院读完金融硕士。自幼爱好文学的他坦承自己小时候并不爱读这本书:“说实话,我本来不懂得欣赏《红楼梦》。家里书多,我小学的时候就把中外名著翻得差不多了,唯一没看完的就是《红楼梦》,因为这书太琐碎、太深闺,家长里短、谁吃了什么、谁用了什么,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长大后再读,王一才发现《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它实际上是一座迷宫,几乎所有的琐碎细节竟然都是有隐含意思的。人名有暗示、地名有暗示、灯谜里有暗示、诗词里有暗示、戏曲里有暗示,到处都是暗示,到处都有隐喻。就拿喝茶来说,喝的每种茶都有典故,茶名有典故,茶具有典故,泡茶的水有典故,喝茶的地方也有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具有丰富文化和历史内涵,而且还暗示每个人物的身份和命运,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王一先生的父亲王子冀,是陕北宜川县插队的北京知青著名作家、编剧,编著有《回首黄土地》《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守望记忆》等书,由其编剧的20集电视剧《回首黄土地》是反映知青生活的最好剧作之一,真实、生动、有诗意,既写出了背景的沉重,又写出了青春之无敌,活画出几个活生生的人物。

  王子冀何许人也?百度总结:王子冀的父亲名王鹤滨,医学博士,曾任毛泽东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阅历非一般人可比。著有《紫云轩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血液清洁书》《走近伟人》《惊世书圣》等,畅销一时,几近“洛阳纸贵”。

  王门学养厚,三代皆风流,走进王一的红楼盛世,不难发现其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不是中规中矩地研究,而是提起个“头头”后,像侦探小说一样,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不但有理有据,同时引人入胜,真可谓高标独擎,一马绝尘,气昂昂突入百年红学研究的大营。

  此次《红楼探玉》,王一也是发挥自己的“推理特长”否认了有人推断林黛玉是投湖死的,就因为林黛玉别号潇湘妃子,而潇湘妃子是投水死的。但如果仔细琢磨,这个结论与书中许多其他细节都是矛盾的,因为林黛玉在书中嫌弃水脏,而且,根据科学推算,大观园水深不足1.5米,根本淹不死人。”

  为了演算大观园的水深,王一特意研究了植物学,“《红楼梦》中描述了大观园的水中种着荷花,我查阅了种植荷花的书籍得知,如果要荷花开花,池塘不能过深,水深还要保持稳定。池塘植荷以水深0.3至1.2米为宜。大观园是人造景观,池塘也是人造池塘,专门用来种植荷花的,因此大观园池塘的深度不会超过1.2米,而荷花花朵若想在水面露出,就一定是水深不足1.5米,为此,我还去清华大学的荷塘边做了测量,选择了三个位置测试,一处约0.27米,一处约1.2米,一处约1.27米,与植物学书上写的完全一致。所以我最终推断出林黛玉不可能是投湖而死。”

  “破案”的物证是原著前八十回 人证是脂砚斋

  王一对重新解读红楼态度极为认真严谨,王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结局。

  《红楼探玉》读后感(五):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的地位似乎已经超出了它原本深意,尤其是八十回后原稿的丢失,更是让一部分人穷极一生来探轶。为何会这样,只因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著作,它的故事结局,似乎早已隐含于故事之中,即使八十回后内容丢失,若是仔细分析文本,分析脂砚斋的点评,似乎也能够推出故事的结局。

  于是,无数人心向往之。当然,也有不少人的推理经得住悠悠众口的检验。近日,偶遇《红楼探玉》一书,作者王一的推理有理有据,得出的结论也颠覆了多年来红学家的研究结果。虽然这分析并不一定就是曹雪芹的本意,但看过这本书的我,仍然为王一的推理点赞。他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甚至亲自去做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可以服众的。

  是的,我心服口服!

  那么,《红楼探玉》这本书,究竟有哪些观点值得众人一读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与宝钗乃绛珠草的两个分身,两人其实是一人。至于两人为何是一人,王一在书中通过文本分析,翻阅了《神农本草经》、《离骚》等相关文献,以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黛玉、宝钗其实是一人。她们二人生来就有先天不足,需要吃药,一个是人参养荣丸,一个吃的是冷香丸,虽二者不同,但其实病因相同。二人同时爱上宝玉,二人同时为情流泪。这一个观点,也能够充分的解释为何宝钗是“隐士”,其实,她不过是隐绛珠草,林黛玉去世之后,她就显了出来,这也就意味着薛宝钗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也许是《红楼梦》里,最为悲惨的。

  《红楼探玉》另一个观点让人觉得毛骨悚然,那就是黛玉还魂。按照王一的观点,黛玉去世之后,成了薛宝钗,可又不是在死去之后才是薛宝钗。其实从《红楼梦》开头,便可窥探一二。其中,最大的疑点就是薛宝钗的房间,素净的令人觉得害怕,似乎这就是灵堂一样。这一观点,也让我心生畏惧,难道王一眼中的《红楼梦》和我读的不是同一个吗?不过,即使他的分析让人生怕,那也不能掩盖他推理的思路。

  作为一个理科生,用独特的思路来分析红楼梦,研究多年,探轶出来的结果,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暂且不论他的结果正确与否,单看他敢于挑战权威,就值得尊敬。但话说回来,什么是权威?对我而言,权威并非只是那些红学专家,而是真的用心研究红楼梦的人。不管如何,《红楼探玉》一书给了世人另一个探讨《红楼梦》的思路,这终将引起红学界的关注,那么,至于结果如何,我想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了。

  当然,除了上述一些观点之外,书中还提及很多观点,这每一个观点都深深吸引人的眼球,值得喜欢《红楼梦》的人去关注。又或者,读过王一的《红楼探玉》,再去看《红楼梦》,又是另外一种感受。

  沐夕瑶 2018.1.31

  《红楼探玉》读后感(六):帮助你读完纸质《红楼梦》的神器

  在大学读书社团,有一个很明显的阶级分界线,那就是你读没读过纸质版《红楼梦》。

  为了成为社团中的“精英”,我曾经好几次硬着头皮去读纸质的《红楼梦》,但每次都因其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感觉很有用但就是读不明白的一大堆诗词,而以失败告终。

  无奈之下,只能去看87版的红楼梦。相对于纸质书,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确实更好理解,而且林黛玉的飘然若仙和薛宝钗的风华绝代确实让人赏心悦目。

  看完电视剧,终于勉强可以厚着脸皮说自己读过《红楼梦》了。虽然谈不上自己对内容有多少独到的见解,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还是了解了,至少可以同他人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了。

  我一直以为此生对《红楼梦》的理解也就仅限于电视剧水平了,直到我遇见了王一先生写的这本《红楼探玉》。

  这是一本解密红楼梦的书,但与同类书不同的是,它对基础要求不是很高,电视剧水平就能看懂。同时行文流畅,语言幽默,阅读感极佳。最重要的是,它对整部红楼梦的故事线进行了梳理,还对书中的诗词进行了系统的解读。

  先不谈其中观点的对错,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帮助你阅读纸质版的《红楼梦》,让你可以不再迷惑于乱七八糟一大堆的名字。还可以让你即使读不懂诗词,但也可以理解它们的含义、所起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可以让你对整个故事有大体的把握,这样在阅读时,就不会再对书中叙述的一大堆生活琐事感到茫然。

  就我个人来说,读完《红楼探玉》后再读纸质版《红楼梦》,虽说不可能如砍瓜切菜般容易,但至少不会有很严重的阅读障碍,这大大的提升了阅读体验,不会再产生一见到这本书就打怵的心理。《红楼探玉》,堪称帮助我读完纸质《红楼梦》的神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就这样认为这本书中说的所有东西就是对的,毕竟曹雪芹后四十回没写完,那么就有无数种可能性,当今中国也没有谁敢说自己完全弄懂了《红楼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工具去了解《红楼梦》中的世界,毕竟产生独特观点的基础,是了解整个故事,也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前,好歹得读过纸质《红楼梦》才行。

  所以,对于那些对《红楼梦》感兴趣,但确实读不下去的朋友们,我强烈推荐《红楼探玉》这款神器,而整个套餐的顺序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红楼探玉》,纸质版《红楼梦》。

  最后,我由衷的期望这本书可以引起红楼梦学者们的关注,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讨论,最好能得到共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曹雪芹的本意。我不爱赏花也不爱吃鱼,只有《红楼梦》未完,是人生一大遗憾。

  《红楼探玉》读后感(七):这不是我以为的《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开篇一句话,带我们走入一个亦真亦假的世界,《红楼梦》作为一直很大热的一本书,“红学”专家还有“曹学”专家,各有各的一套体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云作者痴,不解其中意”,都做后来人,有人是狗尾续貂犹如跗骨之蛆,有人在百年后,读懂痴儿梦,像这种书,在当时,应该是要列为“禁书”。

这不是你以为的“钗黛”

  草木之人:薛宝钗的薛是草字头,林黛玉的林是木字旁,“草木之人”一草一木,脂砚斋提示“草木之人”就是“绛珠草”。薛住在蘅芜苑,也是草,薛谐音血,红色、绛色暗合绛珠草的绛。

  金钗石斛:《神农本草经》记载,金钗石斛和绛珠仙草生活环境,形状都比较像,钗也暗合宝钗。

  潇湘妃子:林黛玉别称潇湘妃子,因为湘水女神的典故,林黛玉爱哭,所以取这个别号,潇湘妃子是娥皇和女英,也证实了绛珠仙草有可能是两个人的可能性。

  仙草还泪之说:黛玉多泪人尽皆知,宝钗为了贾宝玉挨了贾政的揍,因为哥哥薛蟠怼她,“金玉良缘”一说,哭了一整夜。

  天生有病:两个人天生有病,病症相似,癞头和尚都为两人瞧过病。

  两个人的类似点还有很多,如果细细研究一一对比,或许还有更多其他的发现。

  《红楼探玉》读后感(八):另一种红楼的意味

  一部《红楼梦》,养活多少后来人,简单地百度了一下,发现研究红楼的作品很多,既有大家,也有小品,既有正说,也有戏讲,如果曹雪芹在世,他或许也会为自己留下的梦而叹为观止。

  王一的《红楼探玉》是我看过的至今最好的解读,之前我读过白先勇、蒋勋,觉得他们太索隐,太做作,没有接地气的自说自话,看似很高明,但是却让读者望而生畏。

  本书先入为主地将红楼这部巨著的解读分为小草篇、花匠篇、石头篇、真玉篇以及仙缘篇,作为读者如果对于红楼没有一定的熟悉,就很容易易感觉王一在给我们布下了迷魂阵。

  玉,欲也,如果用古汉语的知识,二者是通假的,整部《红楼梦》中以玉作为名字的一部分并不多,突出的当然是贾宝玉,林黛玉,其它的还有红玉。就是木石前缘是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至今还没有定论,正因为没有定论,所以让很多人置言。

  想必,贾宝玉那个年纪,欲望是强烈的,对于外界他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不然在姥姥进大观园时就不会每句话每个动作都会引起少男少女的好奇,面对着峰涌而至的欲望,王一不能说没有觉察,他却旁敲侧击地指出我们需要一个“探”字。本来是很浅显的欲望,无非是吃好穿暖,娶亲成家,为什么还要“探”呢?原来《红楼梦》是一部正话反说,无话不说的书,所以我们探知的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是自我实现的欲望,贾政固然是官迷、官油子,但是在那个封闭的王朝,唯一的功名晋级不就是读破万卷书,一朝天子臣吗?无可厚非,那些工商、农民也是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哪怕是重复无聊的劳动去获得其生活资料的,因此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否定“欲”。

  说真的,在之前我并不了解《牡丹亭》《邯郸梦》,只是读了王一的大作之后,才发觉自己不能太孤陋寡闻,割裂时代与社会的背景去寻找《红楼梦》字里行间的联系,而应该知道中国自明清之后,是世风日下江河不古的阵痛,从羞于谈情说爱到大胆甚至露骨地谈及自我的欲望,从马列主义的观点这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但具体到文艺的潮流,表明了我们思想的演进和行动的丰裕。

  作为刘姥姥是不是西王母,我从王一的叙述中略感意外,长期以来我们都以为刘姥姥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在她身上那些特点恰恰是公主小姐们所不具备的,他可以装疯卖傻,但实际上是很有心计的。从表面上看,刘姥姥进入大观园是为了调节故事的气氛,或者按照其表面意义是通过走亲戚的形式来求施舍,要银子的,但是我们却在王一的分析下,知道了她是来点醒梦中人的,她就是要通过文字背后的惊悚,来让读者看到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动荡将倾。也许,只有西王母这样的定位,才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红楼梦》从来就不是一部才子佳人的自传体小说。

  《红楼探玉》读后感(九):红楼梦的另一种结局之《红楼探玉》

  lue编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从其一问世就收到了国人的关注。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于《红楼梦》得关注程度反而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国人就连海外也有了一批红学爱好者和红学研究学者。相比《西游记》等其他三部名著而言,《红楼梦》本身有太多的谜团需要人们去探索。

  抛开国外的红学家们不说,国内的红学家们如周汝昌、刘心武等人对于《红楼梦》的研究已经长达几十年。《红楼梦》本身是一部奇书,仅仅阅读原著本身,想要解释清楚书中的所有谜团这是远远不够的,所幸有《胭脂斋》的旁注使得后世红学家们和红学爱好者研究《红楼梦》的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即使如此,由于《红楼梦》本身原作者曹雪芹公之于众的版本是写到八十回时就戛然而止,可以说并没有写到结局。后面的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但是续作的这个结局却让很多人不甚满意。

  究竟《红楼梦》原本的结局是怎样,无数的红学家们试图研究出个子丑寅卯来,但是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是没有一个能够得到大部分人认可的结局。今天要带来的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王一编著的《红楼探玉》一书大胆地宣称已经找到了《红楼梦》原本的结局,仅仅这一观点估计就可以吸引无数人的眼球了。但令人感到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本书的作者王一本人并不是专业从事红学研究的,王一本人的身份是投资人,SWG投资公司总裁,可以说研究《红楼梦》只是其业余爱好而已。他的成就可以用现在流行的“斜杠青年”(具体什么含义还请读者自行搜索)来形容。

  关于作者本人的闲话就到此结束,接下来就谈谈本书这个正题了。书中一共分为除自序外小草篇、花匠篇、石头篇、真玉篇和仙缘篇五个部分。读者在阅读这五个部分之前强烈建议仔细看看“自序”部分。

  从本书的“自序”部分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研究成果的强烈自信,例如里面对袭人的评价,虽然也有很多红学家们对其进行了评价,但是据我所知没有一位像作者这样通过援引部分典故就言之凿凿地将袭人打入负面垃圾一类。而且作者的评论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如在评判袭人时引用清代李玉《一捧雪》对一个女子的介绍时就说过这样一句话:“而这个女子就姓花!既然姓花,人就很花,人尽可夫。作者基本就是这个意思。”作者的与其明显是认可这种说法的,这里姑且不说有没有道理。在谈到后面黛玉之死中对沉湖派(认为黛玉是投湖自尽的学派)进行反驳批判时就提到了认为沉湖派是根据黛玉的“潇湘妃子”的雅号原型潇湘妃子的典故没有进行求证就结合在一起,这样的看法是不是和“自序”中认为女子姓花,人就很花的观点没有区别了。

  当然本书除了作者强大的自信和一些理科生的推理之外(例如对大观园池塘的尺寸计算等),能够提出黛玉与宝钗是一个人,黛玉死后还能还魂的神怪论点,这也是很佩服作者强大的推理或者想象力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红楼梦》,有一千个《红楼梦》的结局。本书作者的观点肯定会引起很多争论甚至是反对声,但是理不辩不清,道不辩不明,究竟《红楼梦》的结局怎样,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本书作者的推理过程有没有漏洞,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能够学习到这些,阅读本书的目的其实也就已经达到了。

  《红楼探玉》读后感(十):一起去红楼探玉吧

  中国的四大名著,我最喜欢的是《红楼梦》。多年来,红迷们不停地探索书中主角们的结局如何,甚至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红学。红学甚至涉猎书中的其他食物,衣食住行,园林规划。这也难怪,《红楼梦》本身就像是一个宝藏,不同的人在阅读的时候收获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缠绵爱情,有的人看到经商持家,有的人看到宫廷斗争,有的人看到养生食谱……

  不仅如此,它还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很多读者感叹在不同的年龄段读红楼梦的感受也会不同。我自己就是如此。我第一次翻阅红楼梦是在高中时期,粗略一翻,很多地方读不懂,因此也没有读完。第二次阅读是在大学期间,有了空余时间,将厚厚一本粗略啃完。对其中的意思也只是了解了个大概。直到第三次阅读红楼梦,是在结婚生子后。这次阅读感受大不相同,也给了自己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许多启示。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谈。

  要想把红楼梦完整地读一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像其它书,你可以跳过其中的段落。我读的时候是一个字都舍不得放过的,细细揣摩情节。特别是工作后没有大块的业余时间,零零碎碎地读下来也得几个月。下一次读红楼梦,不知又是何年何月。但我想,那时再读想必又是一番滋味。名人读《红楼梦》想来也是如此。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的评价就不赘述了。张爱玲就曾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海棠花虽然娇艳美丽,却没有迷人的芳香,此其一恨。鲥鱼纵然鲜嫩美味,却无奈因多刺而无法尽兴品尝,此二恨也。《红楼梦》八十回后已“迷失无稿”,怅恨久之,此三恨也。相信很多人也如张爱玲一般,对残缺的《红楼梦》既爱又恨。遇到一部奇书,却无缘窥其结局,确实是一大憾事。

  所以一看到《红楼探玉》这本书,我就觉得很有意思。《红楼探玉》是有点类似与《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的。它的作者王一先生是一名投资人,非常喜欢红楼梦,十多年来对红楼梦进行了一系列认真的考证,希望窥见其中人物的结局这十几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对原书中典故逐条研究,加上脂砚斋的批语再对比之前一些大家的分析著作、网上的真知灼见,反复推理论证,建立假设再推翻假设,最后得到推断。这本《红楼探玉》就是他多年来考证的结果。王一先生还采用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这本书的观点很独特,作者认为自己推断出的真正的结局和以往红学家们讲的都不同

  作者在书中将解开《红楼梦》五大悬案。

  悬案一:“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脂砚斋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但是两个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悬案二: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山中高士是隐士的意思,但薛宝钗在大观园待得好好的,她怎么隐了?

  悬案三:《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讲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吗?

  悬案四:脂砚斋说的“甄宝玉送玉”,是全书四大过节、大关键之一。“甄宝玉送玉”讲的到底是什么情节?这个情节有什么寓意?

  悬案五:甄宝玉到底是什么人?曹雪芹设计这个人物的深意究竟何在?

  《红楼探玉》的作者王一曾说,读《红楼梦》往往有三个阶段。看到第一层表面意思时,反应是——“有点意思。”看出第二层意思时,反应是——“原来如此!”等发现第三层意思时,反应是——“太精妙了!!”其实,他的这本《红楼探玉》也是如此,算是相当精彩的了。王一先生认为自己还原了《红楼梦》的结局真相,包括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甄宝玉、史湘云等人的最终命运。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么神奇呢,你可以一探究竟。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曹雪芹老先生和脂砚斋二人最清楚了。但是王一先生的这种热情和严谨的精神确实令人佩服。跟着他一同到红楼探玉也确实很有趣味,大家不妨一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