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4 21: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精选10篇

  《洞察:精确观察有效沟通艺术》是一本由[美]艾美 • 赫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一):读完这本书仿佛多了一只眼睛

  作家刘震云称他喜欢在路边街头长时间驻足停留,观察人来人往,留心行人表情动作、说话语气。长此以往这样做,究竟会对他的写作产生什么影响?读刘震云的小说就知道了,故事文本荒诞夸张,他所创造的那些人物鲜明生动,都是实实在在的活人,让读者接触得到,摸得着。

  大概这就是作家与普通人区别,他们有一双极具洞察力的慧眼。看一个人的外在,便能推测他的性格行为过往经历。看面识人也许是成为作家的必备天赋,但我们平常人真的不具备、不能拥有这种能力吗?美国艺术史学家艾美.赫曼通过《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这本书一定会帮我们解答这类困惑,绝非不可以,而是我们做的相关锻炼太少了,没能开发视觉智力。我们多数人不需要像作家一样写小说,也不会有工作上的强制要求,更没有一定的意识。我们通过眼睛接收视觉信息后,没有再往与视网膜相连的大脑神经深处输送,来组织安排分析视觉收集的信息。

  虽然对我这个兴趣广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想要传达的内容可能暂时无法在生活中大施拳脚,便有些不恭地觉得读这本书非常适合有志写作的人来写推理小说。在我读了几章之后,神奇事情发生了,我开始重新打量眼前的世界。比如在火车上,我们都坐过火车,但问起火车车厢内有什么设施构造,可能大多数人都无法详述完备。而我开始花些时间把看到的细节逐步记忆下载,事情真的改变了,我终于不再对火车是一种笼统的印象,说它是一个四方车厢而已。我也开始观察出现在身边的陌生人,通过他们的行李衣饰,容貌和脸上的岁月痕迹来推测他们的身份。假如有一个扒手混在里面,我会辨认出他来么?我开始惊叹以前看到的事物,竟错过遗失了如此庞然的信息。

  那么艾美.赫曼用了什么方式勾起了我重新打量新世界的眼光呢?艺术作品博物馆里的绘画!也许听起来这十分不可思议,艾美.赫曼一开始提出这个建议就去找了警察局,希望警员去参观伦勃朗的绘画,以来增强侦破案件水平!而事实上,她的天才创想真的奏效了。艺术作品在唤醒人们敏锐观察、和进一步有效沟通起到了惊人效果,她从此便开始教授“觉察的艺术”这本课程,已经十四年之久。这门课程帮助了太多专业人士部门获益,像是美国海空军、海豹突击队在处理危机保障区域安全时做到了更为专业有效;大大小企业公司重大决策,或遇到的瓶颈障碍管理人习得的洞见真知,降低了犯错的成本,帮助企业摆脱了困境

  艾美.赫曼想让我们做的就是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可以试着从身边开始,在熙攘的街道,像作家那样观察过路行人,从细节特别之处推测他们的职业,和更多的内容。当我们观察一个人足够久且保持专注,真正再用大脑汇总这些信息,我们肯定没有办法再像以前那样一眼概论他们。

  艾美.赫曼这样说:能够看到并注意到在我们面前常见东西,不仅是避免灾难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发现大事物的先决条件前提

  艺术历史学家大卫·乔斯利特把艺术描述为“对经验和信息的极高形式的存储”。艺术中含有供我们磨炼自己观看、洞察以及沟通技能的所有东西。所以现在在面前展开一幅绘画,试着记忆画中出现的所有信息,不要遗漏任何内容。等凝视这幅画够久了,离开画作,向旁人复述画面的内容。通过这种锻炼,久而久之,当我们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现实处境,也就能把这些信息迅速在大脑过滤,找出情景中的关键点。假如在有恐怖分子的现场,如果你有这份洞察力,就可能会率先发现他们,阻止一场灾难。

如何描述这张图片

  这本有着海量知识的箴言之书,通过真实发生过的案例,和有趣的图片、艺术作品,深入浅出地让读者领略洞察力的迷人实用,撕开一直遮在我们眼前的屏障。为什么我们明明看到了事物,却基本等于根本没看到呢?

  她将课程的核心总结为“4A”:评价(assess),分析(analyze),清晰表达(articulate)和适应(adapt)。但通过一篇短短的文章,很难将这些明晰地讲清或采撷精髓。故而只能简写几个印象点,具体还需读者自行细细体会相信一定会大有收获

  回答上面这个问题,可以追究到我们大脑的自动巡航系统。当我们通过“自动巡航”游走世界时,我们的眼睛似乎把什么东西都看遍了,但其实根本没有。而假如我们汇聚全部的专注力,反复来回借助一件艺术作品锻炼,我们最终就会发现什么是我们不小心遗漏、不在意的内容,但它可能就是我们解读这件艺术作品的关键要素

  试着放慢速度,让自己所有的感知参与,它们就会带来你需要的东西,甚至更多。这和我们阅读时应该做的相似,当我们心无旁骛地阅读,大脑接收就会十分高效。而如果听着摇滚、流行音乐阅读(我过去就喜欢这样做),或三心二意读书,我们能摄取书本的内容真的可以说极低极度匮乏了,它甚至也妨碍了我们倾听音乐。所以培育洞察力,尽量一个时间只做一件事。

  训练大脑更有效地观察和感知,使我们获得更多,错过更少。但仅仅掌握这些技能,在实际应用中恐怕还远远不够。就好比我们写一篇文章,很多经验是我们脑海本就熟悉的,是经验行事。可是我们如何确定对方阅读我们的文章,究竟读到了什么?那些不连贯的空白地带,即使我们嫌它多余,也不能遗漏,这样读者才能真正理解我们的意思。这就涉及到沟通,我们需要清晰表达眼睛所见,提供可感的细节,才能更有效协作地攻克难题,描述现实。

  我常常羡慕有些朋友巧舌如簧,发语音可以不打草稿、连续不断地说上几分钟,而我十分欠缺这种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要么就是出现另一种状况,一件需要详细解释清楚的问题,没用几句话就全部说完了,对方听得一头雾水,他怎么知道我究竟看到了事物的什么?甚至连自己都怀疑坚定起来。

  但这样也并不全然是糟糕的, 因为一个优秀的表达者,也并不一定要滔滔不绝,而应该是简明扼要,让每个词都充满价值。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应该学会自如地表达,多尝试和别人传递整体连贯的信息。

  我们描述一件艺术作品、一个画面,一定也有一个先后次序。我们可能先注意到画面中明亮颜色,其后才是黯淡部分。在重大事件面前,在陈述视觉信息之前,首先应对信息分类,什么是重要的信息,什么是次要的,紧急的信息,而紧急的信息常常会遮盖重要的信息。所以完成信息分类后,更需要做一次深度的回顾,重新确认我们没有落下什么。

  我们开始表达的时候,也要认识到自己的经历、学识偏见和憎恶对某些事实视而不见,或扭曲看法。要注重基本事实,而非意见。例如画面出现一个中年妇女小女孩,我们没有证据说她们是母女,但惯性常常会促使我们这样认定。一个身材臃肿的裸体胖女人,我们多半不会描述她医学上的过度肥胖,而是说出丑、恶心粗俗话语来。一些小说家谈论写作,常会建议作者尽量减少形容词、副词的使用,我们很难得知对方的具体状况,尽管我们写作时对一件事已心知肚明,拥有上帝的全知,使用过度也会抹去事物的模糊性,造成误判。

  沟通意味着有能力去探讨所有事物,准确地描述。可是画面中那些我们不喜欢、感到不舒服地方,我们便会忽略它的存在,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失误。某些我们不理解的地方,我们也会天生忽略它的存在。像是一座人行大桥上出现椅子,我们无法理解它,会对它特别加以陈述吗?但它摆在那里,很奇怪,它当然是重要的。现实世界有太多难解多面的状况,迷惑着我们,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分析评价。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意识太分散了,我们必须想办法对它做出约束

  观察和有效沟通,在工作之外,它也与我们的学业人际沟通和利益息息有关。我们要时刻提防自己所视和后续传达的失误,它会造成不可预见的巨大破坏力。避免情绪化,避免发出错误信息。像在社交微博,常常会有引发围观的政府微博那大跌眼镜言论误解在现代网络传播太迅速可怕了。当我们发现了失误,瞒着掖着也并非权益之策,正确做法是看清事件可能酿成的后果,及时弥补。

  确认交流是否被接受,还需要我们做几件额外功夫重复、重新命名、重新构筑。理解它很简单,只是保证我们传达的信息准确无误,也更能被社会所接受。艾美.赫曼还提到我们把事情一做错再错的谜因,是我们对为什么的忽略。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上级让我们做一件事的具体原因,可还是会硬着头皮盲目地做下去。

我们也看到,不需要知道为什么也能将事情向前推进。那个“为什么”是我们观察中的最后一块拼图,而且有时候那块拼图可能一直缺失。在我们的优先次序列表中,“为什么”几乎是在列表的最底部。妇女是英雄

  整本书渊深的知识和作者娓娓道来的叙述,让我读这本也许在其他人口中艰涩无比的理论,格外易读通透。其中还引用了法国艺术家JR在2010年做的一个项目——“妇女是英雄”:里约热内卢、柬埔寨的贫民窟的墙面,被他绘制了巨大的人类眼球

  最近网上热捧的一部纪录片——《脸庞村庄》 (Visages, villages) ,便是JR和电影先驱瓦尔达的合作。它讲述电影之爱,过往之爱,以及平常生活之爱。为普通大众注入了一抹艺术感,一切都就此变得不一样。虽然那仅仅是一张放大的照片,但那改变了人们的认知,看待生活的角度:他们的生活是伟大的,值得被赞扬的,JR一直在做着改变人们视角的尝试。

脸庞,村庄

  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像做益智游戏,解答数学难题,困住我们止步不前的,可能就是我们无法转换自己的视角。视角转换同样意味着同理心,当我们站在别想象别人的视角反应关注点的能力,会帮助我们更具同理心。在和人的交往中,更能领悟对方的所思所想。分享的时候,会解决彼此的矛盾确保完整全面介绍了自己的世界。转变视角在工作中,可以擦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帮助我们注意微小的细节,发现新点子。

  这本书使我获益良多,它让我知道了太多有趣的新鲜事物。但我也想直言不讳地说出这本书也有我不喜欢的地方:可能是我平时的阅读喜好,我有些纠结于后半部分的内容,作者为了靠近主题,变得有些强词夺理生搬硬套,不免有啰嗦之感。然而我从中得到的帮助已经太多,让我深为感激

  最后要感激的是这本书的译者——朱静雯女士,她是我紧密联系友人热爱音乐、珍重友谊的VANCA。这是她译的第一本书,自憾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足够了解她之后,我知道她的坦诚用心,从来不会简单地把翻译当成一件任务敷衍交差。这真的是一部值得我们用心阅读、记下笔记有用小册子。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二):优秀的人必须掌握的“洞察术”

  发现就是看见每个人都看得到的东西,却想到没有人想到的想法。——阿尔伯特·圣捷尔吉

  德雷克·卡永戈入住费城酒店的时候,他注意到了酒店每天都会免费为新客人换新香皂。这虽然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但是对于经历过逃亡和贫穷的非洲人来说,这是一件很奢侈浪费的事情。经了解美国的酒店扔掉的香皂都被扔进了垃圾填埋地,可是在非洲每年都有200多万的人死于腹泻性痢疾,而这种疾病单靠用香皂洗手就可以有效的预防。于是他想变废为宝,帮助故国,回收了一百吨香皂,重新分配利用这些香皂,建立起全球香皂工程慈善事业,并在2011年,卡永被CNN提名为“英雄人物”。 我们都会入住酒店,可是从来都没有注意到换香皂这件小事,我们总是对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习以为常,可总有些人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事情,把它变成机会。在别人发现后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这件事,然后惋惜自己为什么没有早一步发现。在艾美·赫曼的《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中指出,我们没有发现别人发现不了事情,是由于感知过滤器,它让我们具有选择性的吸收信息,在潜意识里寻找能支撑自己经验的信息,屏蔽掉不能支持的信息。 艾美·赫曼曾为美国国防部,强生等跨国公司做顾问,在全世界里对千万不同行业人士教授“观察艺术”,她的TED演讲点击量突破3000万次。

  一,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别人能看到的 1.只看我们想看到的信息 世界充满了无数的信息和刺激,我们的大脑不可能也无需处理每种所看到的东西,如果大脑真的那样做,只会被信息淹没。大脑自动对我们身处的环境做过滤,只允许它让一小部分信息经过,这样就能不会因为处理信息过量而导致大脑瘫痪。 比如说你新买了一辆新车,然后你就会看到到处都是同样的车,你注意到一个明星,然后你就发现到哪都能看到他的照片。并不是说同样的车突然在马路上多了起来,或是他的照片多了起来,而是因为你以前并没有注意过。只是你开始注意到他们了,于是你就不再把他们屏蔽掉了。这就是我们感知经历的“频繁的幻觉”,即当我们开始知道了某样东西时,会突然发现到处都能看到。 2.受他人影响 我们看待事物常常会受到他人话语的影响。当我们去寻找那些我们想找的东西的时候,别人的观点会先入为主,在我们的观察力上增加约束。 在工作中这也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如果一个经理人把注意力放在一张评定员工的准时性或者盈利能力的表格上,他也许就会错过员工的穿着,行为举止或者肢体语言,那些表格以外更加长远的反应员工表现的基准点那些更加长远的东西。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基准点和评定表里,就会在一开始限制去获得完整精确的分析。 因此要想获得对于任何一样东西完整而准确的观察,我们需要汇总所有在各个视角里收获到的信息,加以整理区分,懂得它的意义。

  二,正确观察的方法 大多数的人只是在看,却不是在观察。看是一个自发和被动将图像映入眼帘的过程。而观察,是有意识地仔细的,并且经过深思的。 1.对假象集中注意力 我们很难看到不显眼的东西,但是我们会本能地去接近新鲜的,富有创意的,令人兴奋的事物。为了能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看似平常的东西,一定要下意识的寻找一扫而过的细节,需要多看一看,看全景,看到所有的边边角角回头再看,把物体或者场景进行重新布局。最后改变自己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寻常的角度会帮助我们解释不寻常的细节。 2.专注做一件事 在如今崇尚多重任务的世界里,快速做很多错综复杂的事情,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但是身上多重任务会导致工作效果变差,效率变低,因为大脑不能在同一时间专注处理好多事情。 为避免多重任务对大脑的影响,我们要专注于手头的一件事。把让我们分心的事情放在一边,关掉手机,不去看手机,只用眼睛去观察。 3.间隔休息 与其怀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态去想同一件事,不如起身走开。与此同时,你的感知会恢复状态,于是在很多情况下,你脑海中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第一,每20分钟让大脑休息一次。去做一件你刚才所做的完全无关的事,如果你刚才在读一篇报告,可以转移到一件运用其他技能的事情上去,比如和某人面对面的聊天。第二,每工作90分钟就要休息,最好到户外去做做运动,或在桌子旁边练习瑜伽,做些让你快乐的事情。 许多名人都发现,那些著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在休息时灵光乍现的,比如牛顿就是看到一个苹果掉下来,从而解决困扰了他多时的关于重力的难题,而当时正是因为剑桥大学爆发灾祸而停课,他才回家休息的。当我们处理一个很难的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在工作间隙进行小憩,让身体重新恢复饱满的精力,那么就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三,应用于生活中的观察 将观察的视角用来生活中是一样很重要的认知技能,它不仅会使我们更具同理心,而且在人的交往中更容易领悟到对方的所思所想。 一名销售经理由于大客户要取消合同,而负责账目的销售代表,没有很好的处理这件事在生气。当他责问销售员的时候,销售员砰的把门关上离开了办公室。虽然销售经理最初的反应是马上解雇销售员,但这位销售员是公司业绩最好的员工,如果解雇他,在工作中却是个失误。于是,他冷静下来,仔细回想这件事。 他从他最心烦的事实开头:销售员砰的一声关门离开。 他询问自己:什么原因导致这场爆发? 客户取消合同 客户觉得我们的价格太高 这时,他意识到客户是因为价格高才取消合同,并不是因为销售员,也不是因为销售员把办公室门砰的关上。而当质问销售员的时候,他是带着厌恶的口气问的。这样井井有条的把观察到的所有客观性从主观性中分离出来,才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糕。 销售经理通过新的观察视角,给影响工作的事重新进行了优先排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处理生活中的困难,也需要从容地收集事实,然后进行分析排序,从多个角度考虑事情,让自己客观准确精确的判断一件事情。 掌握洞察术,不仅会发现从来没有观察到的机会,而且会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更全面更客观的考虑事情的全部,有效提高沟通效率和人际交往能力,对我们的为人处事带来极大的益处。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三):一本很有意思和对现实生活有帮助的书

  一个好的沟通者必须是一个好的观察者。

  我是一个对社交没有兴趣的人,可是我的沟通能力还不赖,这有赖于我的观察力和洞察,而我的洞察则来自我看问题的视角,所以当我看到艾美.赫曼的这本书《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艺术》的时候,有一种默契感,作者以在博物馆观看著名油画为引子,把如何看待艺术作品的故事开始引入到现实生活中,告诉我们做一个积极和善于观察的人,去提高生活的品质和感受更多内在的价值。

  简单地来说,这是一本如何把“无用”变成“有用”的书。说“无用”是因为作者本人是艺术史专家,给人的感觉那里似乎是一些与现实功利社会无关的世界;而说“有用”,是因为作者除了艺术史专家的身份,还有法学背景和对神经科学的研究,这使得她可以跨领域去联想迁徙,进而把从艺术作品欣赏里的洞察力移植到生活中,移植到商业中,移植到破案中,这就是“有用”。

  这本书总共四部分,赫曼用评价、分析、清晰表达、适应四大部分来贯穿整部书的写作,循序渐进,如何德要领的观察、如何发掘表象之后的事物到,以多视角全局分析到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如何以一种合适的方式表达那些难以启齿的真相,最终克服固有偏见和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去适应各种不确定性。我们的学习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我们更多的思维定势,我们的观察能力大大被钝化,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本是一种生存本能,却因此在文明的现代社会变得成为一种奢侈的技能,我们对自我偏见的过滤恰恰又导致了新的偏见,明白什么偏见,何时听从内心的召唤,服从本能的判断,何时适当自我纠正,反其道而行,如何在越来越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背后本质的东西,来更充分视角看待生命本身,是我们一辈子要做的功课,要花一生的时光去努力完善自我,与内在的自己沟通,与外在的社会沟通,这不只是生存的必需,也是更多维度欣赏生活的必需。

  博尔赫斯说,美在等候我们,如果我们足够敏感。我想一个更开阔的世界在等候我们,如果我们可以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所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各位,愿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如同William Blake那般来打开自己的“知觉之门”,看清事情本来的面目,体验那无穷无尽的广阔。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四):当妻子问“我有什么变化”时,你只需要这3个步骤

  文 / 董小琳

  如果说某人是个沟通高手,我们最可能用到哪个词?

  我估计十有八九是——情商高。

  最近两年,诸如“会说话”“高情商”的理论越来越多,以至于每谈“沟通”,必有“情商”。曾经大行其道的“智商”都已经甘拜下风。也就是说,不管你聪明与否,只要能恰到好处地控制情绪,再加上一些表达技巧,就可以成为“最受欢迎的那个人”。

  然而,现实真的如此吗?

一个经典场景: 下班刚进家门,妻子问丈夫:“你看我今天有什么变化?” 一般来说,有经验(高情商)的男士会先压下突如其来的紧张,仔细“观察”一番,即使没发现什么,也要故作惊喜状:“亲爱的,你变漂亮了!”从而蒙混过关。 而,如果妻子也恰巧情商不低,会接受这种“百试灵”的答案吗:“我哪变漂亮了?” “额……”毫无头绪的丈夫,该怎么回答?

  此时,能说丈夫情商、智商不够吗?还是说妻子太较真?

  实际上,问题的本质在于:沟通高手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然后再去谈那些具体的操作技巧,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沟通闭环。

  连“看到”都做不到,何谈沟通?

  因此,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能够提升“视觉智商”的书——《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作者是美国艺术史学家艾米·赫曼,她关于“觉察艺术”的TED演讲,网络点击量高达3000余万次。而所谓“视觉智商”(VI),则是本书的英文原名,说白了就是敏锐观察的能力。

  也许你会说,这谁不会呀?只不过有时候不细心,没有“看到”而已。的确,观察和沟通都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但现实中做好的人却并不多,尤其是在这个注意力被极度分散的时代。也因此,才会有“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感叹。

  那么,我们今天不妨通过一些训练,让自己的大脑“看”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准确的信息,找回曾经拥有的本能。

  洞察的步骤,总结起来,可以用3个问题来概括——

什么是我知道的? 什么是我不知道的? 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如果用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法来看,好像这里第二和第三个问题是重复的。

  怎么回事?别急,下面我们一个个来说。

我知道什么

  你以为你知道的,真的是你知道的吗?

  在《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中,当人们集中精力细数白色球衣队员的传球次数时,那只对着镜头敲打胸膛的大猩猩被一半以上的观察者忽略了。甚至在被告知真相后,仍有很多人无法相信,这个庞然大物曾经出现过。

  这就是我们大脑的观察能力。一旦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点上时,其他的基本就都“视而不见”了。那该怎么办呢?

  作者告诉我们,先将大脑清零,然后单纯地去收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信息,并作出客观总结——我知道些什么。

  比如,当丈夫面对“有变化”的妻子时,最不需要的就是“天天见面,没看出来哪不一样呀”的心理,而是要先清零:

人物:老婆 时间:今天白天 地点:老婆公司及周边 事件:发生了什么让老婆有了变化

我不知道什么

  很明显,丈夫不知道这个“事件”具体是什么。但这也没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再多用几次刚才的步骤,去找找自己“少了”哪些信息。

人物:老婆今天见了谁 时间:午休时间嫌疑最大 地点:除了公司,老婆还去了哪 事件:老婆没有发朋友圈 ……

  在这一步,将所有的疑问,都列举出来。

我还需要知道什么

  这一步与前面最大的不同,是要把疑问排出顺序,按照你认为的紧急性和重要性,选择出1-2个问题,去寻找答案。

  所谓紧急性和重要性,就是一旦知道答案,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特性。

  例如上面的:老婆今天见了谁。

  一旦知道答案,丈夫就能猜出“哪里变化”了。

  到这里,我们今天的“洞察”过程就基本结束了,下一步该做什么了呢?

  没错,开口去问你的关键问题啊:

“亲爱的,我猜是今天中午你见了谁,让你变得更漂亮了。是不是?” “对呀,我去剪头发了,你没看出来吗?” “当然看出来了,所以说你更漂亮了呢!” (顺利过关)

  也许今天的例子对你来说不太适合(别说剪头发怎么会看不出来,至少,我就看不出……),但是,其中的原理是普遍适用且有效的——

像观看一幅画那样,后退一步,退到外面一层去看。 在寻求一件事的大局时,别看漏小细节。 不要惧怕复杂事物,也别急着判断。 记得归零,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排出优先次序。 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么“明显”,请别忘了把自己看到的准确表达给对方。

  当精确观察与有效沟通变成了这个时代的奢侈品,拥有透过复杂现实发现本源的能力,就不仅只是生存需要,更是多维度去欣赏、享受生活的不二之选了。

  我们看到的事物并不是它们本来的样子,而是我们自己的样子。

  —END—

  《洞察:精确观察和有效沟通的艺术》读后感(五):我们病得虽然是舌头,但需要医眼睛,打通了思维的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洞察后的有效沟通

  这本是译著,英文的书名叫:VISUAL INTELLIGENCE, 直译是"视觉智力"仅仅一个书名的翻译,已让我对译者产生了足足的好感。对于翻译作品,我一向是谨慎选择的,这也是我为什么爱读中国文学的原因,因为中文不需要翻译。好的翻译家,能赋予文字第二次生命。起初,我以为这本书是教大家如何观察的,便通篇读完之后,不由得感谢Vanca的推荐。做书店这么多年,Vanca是我通过读书认识的一位非常特殊的朋友。套用《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段原文“牛爱国已在部队待了两年,连队有一百多号人,天天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没交上一个知心朋友;与杜青海只见一面,就能说得来,可见能否成为朋友,不在相处的长短。” Vanca就是这本书的译者:朱静雯。我与静雯从未谋面,以书会友,便已是非常“说得着”的朋友。这本书是在教我们如何"有效沟通"这正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需要提升的能力。比起市面上太多直接命名为《XXX沟通术》之类的书来说,这本书是一剂中药,艾米·赫曼和朱静雯早已知道,我们病得虽然是舌头,但需要医眼睛,打通了思维的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洞察后的有效沟通。

  我曾经是PAGEONE的内部培训师,这张图,是我的老师教给我的,赫曼带领大家看艺术品时,一般不告诉学员这幅画的名字,任由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体会。那么,我想问问,这次,从图一,你们看到了什么?先看三分钟,再接着读文字。这幅画叫《少女与老妇》,具体的读图方式大家可以去找度娘。赫曼在书中,大量运用了世界名画和照片,来告诉我们人与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这不同理解输出成文字,又进行了二次加工,这二次加工,有人是客观的描述,有人是主观的表达,又如图二,大家又看到了什么?蔬菜?只有蔬菜吗?你看到了盛着蔬菜的黑色的盆了吗?哦,我说的不对,你觉得那个是"瓷盆",而不只是盆?那么,请你先去调查一下,这个黑色的,盛着蔬菜的盆确实是瓷的,还是铁的?还是塑料的,再来下结论吧。是的,我想的说就是客观和主观,往往就是一字之差。

  《少女与老妇》

  《蔬菜园丁》

  好了,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把手机锁屏,图二倒过来看,这下,你又看到了什么?还是蔬菜吗?这下,你是不是一眼就看到那个黑色的盆了呢?观察角度不同,描述方式不同,给予其他人的信息就不同,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图二的名字叫作《蔬菜园丁》,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这幅画叫"蔬菜园丁"了吗?和图一异曲同工,不同的观察角度,你看到的不一样。但,无论如何,请一定要:客观描述。

  这本书中收录了许多世界名画和艺术品的照片,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卫》、莫奈的《睡莲》等等。我们也会从阅读中,发现自己以前看到的艺术品是否真得看得完整,自己以前的判断,是否是正确的判断,比如《大卫》我们往往只看到他的身体,矫健、优美,大家有没有认真看过他的眼睛?米开朗基罗到底赋予了大卫什么样的意义呢?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赋予了我们的眼睛第二次生命,在生活中不只是看,而是学会对观察。"看"和"观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词汇。通过观察和客观描述,正确表达,从而学会有效的沟通。"我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你以为的那个事情","你看到的不一定是我看到的东西"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减少偏见带来的误解,理解他人,接纳他人,让自己变得更加平和。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