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海达·加布勒》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海达·加布勒》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3-22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海达·加布勒》经典观后感10篇

  《海达·加布勒》是一部由伊沃·冯·霍夫执导,露丝·威尔森 / 拉菲·斯波 / 凯尔·索列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一):无法理解的当代海达

  原本因为婚后平淡生活主题抱有很大期待的海达高布乐 反而有一些小失望

  看完之后 我甚至想要看看易卜生原来的剧本

  如果这个故事放在19世纪 反而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吧?目前看的两部NT live都是把背景切换到了21世纪 说实话我不太能欣赏这种嫁接 感觉有点格格不入 并不因为同时代的背景就更能理解 反而产生隔阂 这是我不喜欢

  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 我的整体感觉是 沉闷 因为我无法理解女主角 女主角的恋人压抑的点…无法产生共鸣 在我看起来 她的“作”却是是毫无理由的 而且是粉碎性的 作天作地作死自己

  最主要的是 没有触动到我的点…作也就不可理解了 如果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 那么至少可以有那么一点共鸣呀 这部剧就完全没有

  我的朋友 说她可以理解 大概是生活的庸常自己自己对于无力感的一种无奈

  在我看来她就是被束缚在自己的牢笼里 又不敢 甚至害怕做出改变?或许19世纪时妇女除了结婚没有更好的工作 或者她们的生活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这个故事放在原本的背景之中会更让人有共鸣的原因

  放在当代 我只能感觉 如果你不喜欢 那你去找工作咯 那你去培养自己的爱好 去挣钱去独立

  或许是因为阅历 这种感受真的共情不来

  海达你在痛苦些什么呢?

  。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二):渴望葡萄叶的灵魂

  这样的一位女性,在我的认知经验里是全然陌生的。从头到尾,我也无法找到她究竟想要做什么,她的动机究竟为何?年龄已到,又因寂寞,她嫁给了自己并不爱的男人。终日在家,无所事事

  内心深处,海达始终无法忘怀从前的恋人。他的头发里可有葡萄叶?葡萄叶应该是灵性智慧象征吧?记得卡拉瓦乔的笔下有一位头上插着葡萄叶的男孩。对,那应该是酒神!迷醉而狂乱,蓬勃的生命力。海达也想拥有不竭的创造力,但是她没有办法做到,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恋人身上。但当她发现恋人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般完美,她就决定杀死他,一如杀掉无能的自己。

  看啊!我亲手烧掉了他的孩子。那本恋人呕心沥血写就的著作,被海达付之一炬。她真的爱那个男人吗?还是嫉妒着他的才华

  导演说海达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走向疯狂。最后的场景窗子都被封上,就是在象征海达即将走向死亡。主角的表演确实非常精彩,如果不是被她的表演吸引着,我似乎看不下去。总想找到海达的动机,本以为发现了什么,剧情又生回转,始终一头雾水,懵懵然。朋友指责海达那段戏,很抓人心。鲜红的血浆喷在海达脸上,身上,她想抹去,但怎么都擦不干净!正如她的矛盾与纠结,疯狂与罪孽,至死方休!

  或许海达就是易卜生自己矛盾性格的缩影吧!嫉妒、癫狂、莫名所以地焦躁不安。非理性也是存在的一种状态,并不是所有事情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转场的歌声很美,海达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复杂多变,想要得到却又游移不定,想要冲破却又退缩,她痛恨自己的无能,潜意识中故意毁灭着自己。看着她中枪,倒地抽搐,我竟没有多少同情,毕竟我无法理解她,与之共鸣。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三):情绪保留甚至加强了,但因果的展开却力有不逮。

  《海达·高布乐》(NTLive@中间剧场):现代版改编后的最大问题可能是情绪保留甚至加强了,因果的展开却力有不逮。

  这不是演员开篇短片里一句“我们有的时候是非理智情绪化的”能绕开的问题。情绪的产生可以没有源头,情绪的共情却需要相互理解。

  前半部着重展开人物关系时,海达的性格已经出来了。如介绍短片所言,很少有故事聚焦到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女人“身上。

  虽然皱着眉头看,且拒不承认自己也有如海达一般往死里作的精神,但戏剧效果还是很好的。特别是毁花一场戏,紧跟着把画钉满墙壁,之后这些发狂留下的“物证”成就舞台凌乱美。

  下半部渐入佳境,可能是因为习惯了这种没来由的歇斯底里,也有可能是故事节奏加快,爱恨情仇终于狗血了起来。

  法官对于海达淫欲的威胁一段,运用番茄汁来呈现未流的血液,色气十足,强者弱者都有发挥余地,喜欢。

  易卜生对海达的塑造中多多少少有种自我投射,这种反思首先把自己当作一个“不受欢迎的人”一样剖开。

  ——她的自尊心,她不可粉饰的私欲,她疯狂燃烧的妒意…她意图掌控一个可以被掌控的人的命运,到最后被玩弄的只是自己。

  从“被男权社会禁锢的女性灵魂”,到“实则是虚无者的作茧自缚”,这一版着重在呼应了海达那句“你感受过贫瘠吗?精神上的”。

  体会到了这一点,才会透过被海达衬托显得都很“亲切“的配角们的假象,看到真是的捉襟见肘的的她的悲哀

  缺乏归属感、难以被倾听,碰上的“恶男”尖刻不足邪淫有余。

  她觉得没人深触她内心,所以她折腾,以为世界像装了一半的苏打水,摇晃就能产生旗袍,直到把表面关怀也越推越远。讨厌飘忽浅薄善意,却给自己招致连掩饰也懒得做全的恶。一种讽刺

  最终付诸一死,往好了想也是求仁得仁。

  回到制作来说,工业时代空荡荡的样板房,用来影射空荡荡的人生很喜欢;从百叶帘到钉死的窗户再到被踢关的透气孔,一点点被剥夺的光亮,象征也做到了十分。BGM也是加分项。

  但是角色塑造上,差了那么一点。女主神经质的痛苦和颤抖时湿润的双颊是匹配的,但同样自私丈夫突然变成了五好男人接受不能。蒂亚这个角色可以让更年轻不谙世事的演员来演绎,毕竟她怎么看都神似近两年流行的精神Groupie——事业粉。

  尚且可以看,两个多小时差不多。不过不算特别喜欢。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四):《海达·高布乐》观后

  这部戏比起海达,我其实更关注蒂亚这个角色。因为是"NTlive女性力量单元",我觉得蒂亚才是一个值得被讨论的女性角色,而海达,我觉得她这个角色的悲剧色彩与她的女性身份无关。她是个男人也会如此悲剧,她是个男人也会如此有力量。正如这部剧的主创所言,女性的真实是一种人性的真实。像她这样危险吓人的女性角色,体现的是人性本身。

  先说说蒂亚。蒂亚是一个很悲剧的女性角色。她直言她的丈夫与她的结合并非有爱有感情,而因为她有用,而且她很便宜(剧中台词I am cheap to keep)。她在乐务博格身上找到了她自己的价值,她和乐务博格一起写书,她依赖乐务博格(剧中台词"我不能生活在没有乐务博格的地方")。

  当乐务博格说自己撕碎了手稿时,她还留有笔记和初稿,可以重写。但她为什么没有立刻向乐务博格提出呢?因为她不是因为她的悲痛并不在于"你杀死了我们共同的孩子",而在于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感被乐务博格损坏了。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后来她又想找回乐务博格重写书,乐务博格死了她也能接受和海达的丈夫约尔根一起重写。乐务博格帮她找到了自我,让她找到了实现自我的途径,所以尽管失去乐务博格很伤痛,但蒂亚仍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找回价值感、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蒂亚是一个比较积极正面的女性角色。整部戏中,她从一开始对海达的恐惧(蒂亚对海达说"在学校的时候我怕你,你总是揪我的头发,还说要把它点着。")、对自己婚姻不幸的悲悯,到结束时接受乐务博格的死亡事实、重新写书以舒缓心中悲痛,实现了她心理上的变化成长

  乐务博格当然是个悲剧性的角色。他好不容易通过改掉陋习来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还在与蒂亚的共同写作中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道路、对自己重燃希望感,又被海达带入歧途。(海达用激将法让乐务博格喝酒、去了布拉克的单身派对。)乐务博格意识到自己的人生重回混乱、自己好不容易创造的价值和希望感被损毁后,陷入极大绝望,海达又怂恿他自杀,还说"做得美一点",他最终选择了自杀。在这个过程中,海达"第一次发现自己具有支配他人的权力",而他也听从了海达的话,走向了自毁道路。(乐务博格台词:"一个父亲能做出比杀害他的孩子更残忍的事情,有一天他喝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对孩子母亲说,我丢了我们的孩子,我不知道它去了哪里,我也忘了我去了哪里,我哪里都去了,也哪里都没去。")海达实实在在地毁灭了乐务博格。《海达高布乐》不仅是关于海达自己的悲剧,也是关于乐务博格的悲剧。

  海达的丈夫约尔根在戏中像一个大孩子。在知道海达是为了自己而烧掉自己的竞争对手乐务博格的手稿时,他表现出了高兴。因为他既不用为此负责(并不是他烧的,他本意善良,本意是想还给乐务博格的,是海达烧的,那么此事对他就并不造成良心道德上的影响,也没有伤害他的善良,因为不善之人是海达),同时还能享用此事给他能带来的好果。

  约尔根在戏中并没有表现出有多爱海达,他一直在忧心贷款、教职和将死的家人。他告诉海达不能活在幻想里,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很现实的人。而海达对此的回应是"我没有生活的天赋"。海达不能忍受贫穷、不能忍受不符合她想象的生活,因为她不接受现实经济情况生活状态。她从内心就抗拒现实的生活,跟约尔根结婚也不过因为"it's time and I need to settle down"。海达非常自私,非常自我。正是她的自私和自我才显示出她非同寻常的力量:她有一个坚实稳定的自我为她的行动出谋划策。海达是一个非常有力量感的角色,在这里我要重申,她的力量感并非来自于她的女性身份,而来源于她的自我,来源于她的骄傲,来源于她从小到大的优越生活。(从她蔑视蒂亚,又居高临下怜悯蒂亚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了。)(她是一个将军女儿追求者又众多,她从来都活得很优越而非脚踏实地。)

  相比于约尔根,布拉克表现出的对海达的爱更加炽热。但布拉克爱的动机并不纯,他爱海达是为了控制海达。结局时海达绝望地说"I am in your power , you found a way",体现了这段关系的不对等,也体现了海达的确是活在一个男权社会、活在男人的掌控之下。私以为是布拉克对海达的控制最终导致了海达的自杀。因为尽管她和丈夫婚姻不幸,但她的丈夫一直在为能供给她想要的生活努力,海达原本的生活状态在布拉克介入前是没有那么压抑的。布拉克向海达脸上吐饮料羞辱了海达,伤害了海达的骄傲,还答应约尔根在约尔根写书期间天天来看望海达,这给了海达很大的精神压力。海达想到了自毁的乐务博格,最终也选择了自毁。

  导赏说这部戏是在描写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私以为这部戏更复杂,这么多人物活灵活现地出场,显然不止是为了讨论海达在理想和现实中的龃龉感受。这部戏充满层次感,如果可以,我希望再看,也许能看出更多。

  这部戏写于19世纪。导演说他不想要做一部十九世纪的博物馆藏品一样的戏剧,所以没让戏中人物穿当时的紧身衣什么的。可我觉得如果戏中人物换成十九世纪的服装,又说出如此先锋的台词,会更具冲击感。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五):强行现代化引发后遗症

  海达这个人物很有现实意义,迫于生活压力嫁给了一个不爱但是以世俗标准看很靠谱的男人,蜜月还没过完就忍受不了他的无聊。与想象中生活状态的落差,加上旧日情人现状,一起催化了她从小就非常强烈的嫉妒心。 光看海达这个人物是很有说服力的,但是整部戏把场景现代化以后,其它人物的动机就经不起推敲:教授的评选制度和泰思曼对这个职位的依赖;乐务博格撒个酒疯就能身败名裂;写本书没有电子版好歹也有个复印件;家庭教师的人物设定等。还有主角在那个年代男权社会下很普通很ok的生活方式,放到现代环境下就会被认为是寄生虫,削弱了人们对她的同情。

  口吐番茄汁那段不知道导演怎么想的,本来是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的现实主义戏剧,用这种略让人恶心的办法来加强视觉冲击力,是对演员的表演没信心吗?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六):关于自毁

  这个版本(好吧虽然被各种吐槽平庸)我的重点都放在了海达身上。囚笼就像这间公寓一样,是海达自己选的——自己亲手建造的。这么做的线索也很清楚:无聊,缺乏真实生活的勇气,愤怒,人们有时就是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她完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自毁。海达说蒂亚的生命力是一种天赋,但反而是从海达这些自毁的人身上我看见了更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与外界战斗也与自己斗争,与此同时还不断将他人拖入混乱的漩涡,在这种惊人的消耗之下仍保持着活力,即使这样的活力与主流所赞扬的活力有极大的区别,但一直都让我惊奇。这是他们最吸引我的一点,所以身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我很喜欢观察这些一团混乱的人们,看他们如何把一切弄糟,并为其中的狡诈与坚韧而惊叹。也许也有对毁灭的迷恋——失败的快感,预言成功的自豪,仿佛借此得到了某种正义,甚至找回了一些控制感——虽然我什么都无法控制,但至少我知道一切都会变糟,而且我是对的。“至少要做的美一些”,海达如此要求,真是个浪漫主义者。她如何靠着那一点点对美的迷恋撑到最后,她对美的渴望与感受就有多强大。那种心灵深处难以想象的敏感,仅仅是因为外部条件的苛刻才只能以这种扭曲的方式达到它自己的目的。我一直觉得毁灭本身并没有什么美,也是我会极力避开的东西,但在毁灭这种行为中寻找意义,却是非常让人感动的。不想幸福与想幸福却不能得是很不同的。但对海达提幸福这个词几乎是在侮辱她——世界对她来说是崩塌的无序的混乱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是一种对抗,也有可能是——身为一个漩涡,我不需要去任何地方,一切都会自己找上我。

  《海达·加布勒》观后感(七):海达的悲剧人生

  主要角色: 海达:一个将军的女儿,从小家庭环境优越,父亲宠爱,个性骄纵,形象气质出众。年轻时,身边有不少男人追求,如鱼得水地游戏在男人中间,但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也不再年轻,厌倦了以前招蜂引蝶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生活安稳,比较理性的选择了一个热烈追求她的教授作为她的丈夫,虽然她并不爱他。后来发现他以前热恋的男友和另外一个女人在一起。狂放不羁的前男友竟然心甘情愿的受这个女人影响和改变,并且两人合作写出来一本杰作。她强烈的妒忌,并不择手段的将前男友引向自杀死亡的陷阱。但正是她制造这个陷阱也将她引入了死亡的陷阱,觊觎她美色已久的法官 ,抓住了她的把柄。企图控制和占有她。海达不甘受辱,选择了自杀。

  泰斯曼:海达的新婚丈夫,研究历史的穷教授,热烈的爱着海达,从没想到身份高贵的海达能嫁给他,让他受宠若惊,对待海达百依百顺。个性软弱,善良。典型的学者。

  乐务博格:海达 的前男友。才华横溢但生活放荡不羁,酗酒,自制力差。遇上泰遏后,在她的帮助下,他写出了一本足以让世人侧目的著作。但海达无法忍受泰遏和乐务博格的亲密和谐关系。用激将法让乐务博格去参加男人的聚会,乐务博格未能抵挡住酒的诱惑,醉酒后丢失了他的书稿,倍受打击,无法面对泰遏,又重新陷入以前的混乱生活状态, 在眠花宿柳时,用海达给他的手枪自杀

  泰遏:海达的女友,乐务博格的合作伙伴,深爱乐务博格,性格温和善良,富有牺牲精神。帮助乐务博格从混乱的生活当中振作起来,让他写出了一本足以让世人侧目的著作。乐务博格自杀后。又与泰斯曼合作,努力将乐务博格的遗作重新整理出来。

  伯拉克:法官,单身,海达夫妇朋友,精明能干 工于心计。垂延海达的美色,千方百计想控制海达,让海达成为他的情人。

  海达这个角色的性格命运带有典型性。从小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极端自我和骄傲,控制欲极强,她得不到的也不能让别人得到。他向往自由的、艺术的、美的、高贵的生活,由于经济的原因,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力。下嫁给了一个穷教授。但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丈夫和他的家人们。她无法忍受窘迫而无趣的家庭生活,不停地抱怨丈夫不能提供足够的金钱,让她过上贵妇人生活,更无法忍受他以前热恋的男友和一个不起眼的女人生活得很幸福,采取了卑鄙的手段毁灭了前男友,最终也毁灭了自己。她是一个让人讨厌的女人,没有一点可爱之处,既同情她,也憎恶她。她极端自私的性格也决定了她的悲剧性的命运。

  话剧呈现基本完整,但如果没有提前看剧本的话,在现场无法明白里面人物关系和言行的逻辑关系。扮演海达的演员偏瘦,略显神经质,但还是比较准确的、饱满地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其他几位演员的表现中规中矩,基本符合剧本的角色定位,遗憾的是扮演了乐务博格的演员,没有演出浪荡才子的过人魅力,反倒是扮演伯拉格的演员,演出了法官的干练和老谋深算。场景中印象较深的有:海达心情不好时甩花和在墙壁上钉花、海达向泰遏急切打听前男友近况、法官威胁海达时 ,往压在地上的海达脸上吐血红的番茄汁,海达自杀。

  看其他人的评论,大多将海达的这个人物进行了拔高,认为她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向往自由的生活,但受困于当时男权社会最终被迫走向毁灭。我眼中的海达就是一个被娇宠长大的自私女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欲不惜毁灭他人的一个女人。她身上并没有女性的独立觉醒意识。更多的是对世俗的现实追求和强烈的控制欲望。她并不爱乐务博格,她爱的是乐务博格带来的外面世界的无穷乐趣,这个世界是她在闺房当中无法知晓的。真正爱乐无博格的是泰遏,为了爱人不顾一切,甘愿奉献自己。她的丈夫泰斯曼是爱海达的。但他爱得很卑微的,小心翼翼的。海达对他是趾高气扬,据高临下。

  剧场布景设置极其简单,像一个工厂厂房,空间比较宽敞空旷,里面简单地摆着几见家具, 有两个白沙发,一架旧钢琴,左边放着许多用桶装着的鲜花。左面墙壁是一面落地窗户,上面挂着百叶窗。透着几许阳光进来。整个房间看上去十分的简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