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蜂巢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蜂巢读后感10篇

2018-03-27 20:4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蜂巢读后感10篇

  《蜂巢》是一本由刘洋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蜂巢》读后感(一):只是,当我们只剩下意识生命将如何存在

  《蜂巢》是作者刘洋继《完美末日》后又一科幻短篇合集,书里一共包含了12个故事:《开往月亮列车》、《机械女佣》、《幻树》、《肇事者名额》、《穴居者》、《蜂巢》、《星际逃杀》、《白马寺》、《声波生物》、《木人张》、《异人》和《抑郁》。

  关于末日的故事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写,如何写得超出想象又能近乎实际,成了一个值得思考问题。作者刘洋是一名凝聚态物理博士,他在近乎实际这方面很稳,那么他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超出想象。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计划。计划的内容却是人类要抛弃自己肉体,将意识寄居在“蜂巢”。人类自此踏上孤独的星际旅程,寻找未知的新家园。从《完美末日》到《蜂巢》,可以感受到作者刘洋在很努力生长

  《蜂巢》读后感(二):由科幻小说引发的一次疑虑

当我们只剩下意识,生命将如何存在?

  拜读过三体之后,迟迟不敢再读硬科幻类小说,三体固然很好看,但我实在是怕枯燥的物理知识压抑读书的乐趣。刘洋的这本《蜂巢》是科幻短篇的合集,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翻开这本书,惊讶发现故事带给我的思考远大于本身物理的框架

  刘洋本身除了作家身份外还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所以整本书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创作上都十分严谨语言简练,沉稳。用基础物理的知识构建框架,有一种很强烈却易懂的专业感。由于是短篇小说,每个故事都不冗长枯燥,反而读完之后跟有一种意犹未尽感觉。如果说拥有物理学背景是刘洋写小说得天独厚条件,那么他的构思就可以说是锦上添花了。

  既然这边书名就叫做“蜂巢”,那就从《蜂巢》说起吧。还是那个“千年老梗,”世界末日来临,流浪行星即将撞击地球,人类未来怎么办,当然达官贵人们已经迁往为星球,那剩下的平民呢?蜂巢之所以能作为本书的书名,是有道理的,刘洋脑洞大开,人类在面临毁灭的危机时,要抛弃自己的身体,将意识记忆保存在“蜂巢”里,然后从蜂巢为出发点,继续延展人类的文明

  只有意识的存在,到底还能成为个体了吗?刘洋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们读者,如果告诉一个将死之人,说保留意识的科技能够继续延续你的生命,只不过是以另一个方式,没有痛苦永远不用担心生病死亡,我想大部分人都会义无反顾选择吧。这是人的本能反应。如果只剩下了意识,你还会思考自己是否还能够称为“人类”还是机器

  科技的发展延伸了我们的视野,也拓宽了我们的高度,但科技的发展也同时束缚了我们的自由。书中有一段描写“古河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一个圆形的房间里,周围空空荡荡的,雪白的墙壁,什么装饰品都没有……在自己的脚上,有一条透明的绳索,他试着扯动了一下,基本的活动没有问题,但是无法离开沙发超过一米。”当人类选择将自己的意识注入到这个干净,未经雕琢的蜂巢时,他能够感受到存在,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个体,但就是被束缚在了这个象牙塔中,他的意识获得了生存,他的人格失去了自由。

  人类文明延续了上万年,到现在遍布大地各种各样文化思想,语言,艺术,这是在一个安全的“蜂巢”中无法实现的,如果没有当时第一个群体中的猿人的出走,也就不会有如此丰富多彩的世界。当意识抽离肉体的那一刻起,就标志了人类文明开始倒退。

  《蜂巢》这本书的精彩不是几段文字就能够概括的,无论是《机械女佣》中的悬疑道德底线的考量,还是《穴居者》中天马行空般的穿越,亦或是《木人张》,《异人》……每一个故事不仅是科幻小说的典范,更是超脱于传统科幻小说的含义,或紧张,或温情,或感动,或顾虑,刘洋用他巧舌如簧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星罗棋布科幻世界。

  《蜂巢》读后感(三):若有黄金时代,你们即为黎明。

  多年来习惯各式各样带有科幻元素的小说,当读到这本纯正的科幻小说,最初把我带入这个领域激情澎湃再次涌起、记忆犹新。法国的凡尔纳,英国的克拉克,中国的刘慈欣,加拿大的沃茨……是这些人给了世界上最伟大和终将成就伟大的那些人思考与引领,也只有这些人才创造出了科幻小说真正必须存在的价值。正如《时间深渊》作者付强所言,写出科幻设定篇章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而言并不比写一篇论文困难;但创作一部真正的科幻小说,你需要付出量远比写一篇论文要大得太多太多。我想,也只有如此,读者的收获才能比作者的付出意义更大。有人说,科幻小说不必是科学家写的;但我认为,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也只有科学工作者才更有能力、有责任承担科幻这座科学与艺术间的宏伟桥梁感谢刘洋、付强……以及更多即将出现的科学专业作者,你们对真才实学的架构,将使中国在《地球往事》之后第一次出现意义非凡的科幻小说。这无关软硬喜好,只关乎于你们将带给那些还在认真学习的人真实快乐成长;那份收获,是扎实的,也是铭记于心的。

  《蜂巢》读后感(四):科幻是如何造就的

  最近迷上了科幻小说,每当有了阅读机会,我几乎都要点灯夜战,从第一句话读到最后一个字,哪怕是黑夜变成了黎明。

  〈蜂巢〉当得起这样的付出与感动,尽管此书在情节上与其它先行的科幻小说有些雷同,都是在人类危机的背景下展开的,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危机,人类总仍然放不下万物主人自尊可怜的自尊,能创造出一些求生去死的法门,或许是金钱、或许是权利,或许是颜值,在人类前所未遇的危机面前都是不足于言道的,真正让人区分于动物的还是他那不息不灭的思想。蜂巢,可以作为思想的栖息地,别的构筑物也不是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我以为,这种构筑只是物质的存在,而不是物质的区分。

  不明白现在的书为什么腰封总是挂大旗,比如本书说是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会长吴岩所推荐,姑且不问世界华人科幻协会是否存在,即使存在也对科幻小说没有太多的促进作用,毕竟我一惯地认为科幻小说只是作者个人化的作品,而很少是集体创作。看了一下作者刘洋的简介,这其实也是我阅读的癖好,虽然明明知道文如其人是靠不住的,但是我仍然相信没有一定的理工科造诣,仅凭脑洞大开,是行而未远的。刘洋的凝聚态物理学在读博士,至于什么是凝聚态,我等物理水平仅有初中的文科生是无法洞察其要义的,我们更关注的是故事情节是否精彩,思想是否深刻等。

  本书实际上是由十二个彼此独立的故事组成的,每则故事的主人公幸运,或不幸,或快乐,或悲伤,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沦入到一种前所未有恐惧中,为了解决自身的生存,或者为了拯救心爱的人儿,在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面前急中生智因势利导罢了。最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读者的物理水平,对于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还进行了浅显的科普,有的是由上下文组成的,有的是脚注的方式,但有总胜于未有,让我们消除了对理工科的恐惧。当然,仅仅通过看这些批注就想提升自己的物理水平,也是不可行的。然而,我们从此可以看出科幻小说还需要有点技术储备的,这种储备的多少,决定了小说情节是否能引人入胜,思想是否能先声夺人

  《蜂巢》读后感(五):看似荒诞,实则值得深思——读《蜂巢》有感

  我喜欢读书,但看过的科幻小说并不多,提起科幻小说,也就是在很早以前读过倪匡先生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所以常有末日、灾难、未来时空、星球大战等这些元素,初读科幻小说会有太不真实、甚至荒诞之感,其实细细品味,这类小说也很深刻。

  《蜂巢》是一本科幻小说短篇合集,内容包括了《开往月亮的列车》、《机械女佣》、《幻树》、《肇事者名额》、《穴居者》、《蜂巢》、《星际逃杀》、《白马寺》、《声波生物》、《木人张》、《异人》、《抑郁》共12个短篇。故事都很新奇有关于科技的、有关于星球的、有关于人性的,往往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其中有关于对未来、生命与意识等多方面的思考,这本科幻小说不一样

  本书的作者刘洋,是凝聚态物理学博士、新锐科幻作家,曾获第一届科幻小说“星空奖”、第四届“光年奖”一等奖、第八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科幻电影创意专项奖等,已出版过短篇作品集《完美末日》。所以刘洋的这本《蜂巢》,我们也有理由去认真阅读。

  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科幻小说看似荒诞,看似脱离现实,写的大都是“明天”或者“后天”的事情,但是倘若我们把握不好今天,很多事情也许都会成真。本书所要引发的思考,正是封面上所写“当我们只剩下意识,生命将如何存在?”当末日来临,人类抛却骄傲的肉体,将意识寄存于狭小的“蜂巢”,像狗一样逃离……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不同的人读《蜂巢》会有不同的感受,但当翻开书页,文字必不会让你失望。科幻之中也有真情,也有深刻的内容,好书值得一读!

  《蜂巢》读后感(六):当人类面临选择……

  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越是迅猛,对自己的未来就越是关注。上天入地两件事,当然“上天”相对来说还是要靠谱些,毕竟宇宙空间更为深邃,目前的发现也让人不由地有了某种期待——更不用说,2017年初NASA运行14年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发现了一个最令人兴奋结果:至少有7颗地球大小的行星,围绕在太阳系外同一颗距离我们40光年的单恒星轨道上,其中3颗行星可能含有液态水并维持生命——在太阳系和地球的寿命和未来已经确定前提下,本着人类还有继续向前看的想法,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人类肯定要向星际空间进发。如果7000万年前的那一颗袭击地球的小行星的惨烈一幕重演的话,那就更不好说了。

  所以,天文学家需要把各种各样功能强大的天文望远镜朝着太空仔细搜索;而科幻作家更是足以领先一步乃至数步,尽情想象人类有一天与星际空间的种种纠缠,各种“末日”故事也由此层出不穷……人类将来向何处走?这确实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而且也确实可以做一些前瞻性的探索研究。譬如,对于人类现在的前沿科技水平,随便问一个百年前的物理学家,又有哪一个会觉得短短的一百年后居然就可以成为现实了呢!所以,虽然《蜂巢》中的故事都不过是故事而已,却也许不应该完全以故事来看待,而是可以想一想——如果真是那样,人类又该作何选择?!

  作为凝聚态物理学博士以及技术乐观主义者,刘洋在自己的科幻小说中“注”入太多的硬科技是游刃有余的。不过,科幻小说毕竟不能等同于科普作品,“硬科技”如果过于“硬”,让一般人听了之后完全茫然的话,相关的科幻效果也就荡然无存了。这一点在科幻作品中必须引起注意事实上,最好的科幻作品,也许并不在于科技的色彩有多浓厚、篇幅有多么巨大,而应在于它能否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能否拥有更多的人文情怀!科幻作品应该更近一点地深入读者群中,而不是高高在上

  以这一个标准来衡量的话,刘洋在《蜂巢》这部科幻短篇小说集中的12篇作品,值得关注的大概会有这么几篇——《肇事者名额》《穴居者》《蜂巢》《星际逃杀》《异人·偏执狂》。篇幅虽小,却足以感受到一种“余音缭绕”的阅读体验

  比如,对于《肇事者名额》,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想到的肯定是交通肇事。而在未来,当交通肇事的对象变成了外星生命,而肇事者又有前往“敌营”一探究竟的现实可能性时,人类又会作何打算呢?!更不用说,外星生命的一年还不到地球上的两个月了!而在《蜂巢》的故事中,当人类必须面临着抛弃自己的肉体、将意识寄居于“蜂巢”才有可能迎来新生的机会时,人类又该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刘洋在自己的科幻作品中,或许更愿意让人类自己尝试进行选择,而且是一种生死选择。生死关头的选择往往最能考验人心、人性,而选择的结果要么是百分之百、要么是零。看似很残酷设计,其实似乎也非常符合现实情况。至于《穴居者》中的情形,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与遥远或者不遥远的未来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蜂巢》读后感(七):末日之下

  通过看这本书,我发现了几处小细节。第一,首先很多科幻巨著的大前提往往都是末日,也就是说我们的科幻作家们经常会有一个末日情结。第二个就是科幻小说经常必备的一个元素,就是外星人或者是外来生物,最后一点也是我最近读科幻小说的一个新发现。那就是我们写科幻小说的作者的学历越来越高了,比如这本风潮的作者刘阳,就是一个凝聚态物理学的在读博士,他身为一个新锐的科幻作家,拥有这么高的学历,对我们来说,你也是好事,毕竟作为一个技术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可以想象,他对于,一些科幻和技术,常识的描述肯定是更准确,更没有逻辑错误。所以说优秀的人总是会拥有各种各种强烈的技能。 当我们只剩下意识的时候,生命将如何存在?蜂巢,就是作者构思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 蜂巢,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由巢脾构成。各巢脾在蜂巢内的空间相互平行悬挂,并与地面垂直,巢脾间距为7~10毫米,称为蜂路。在作者的故事中,蜂巢在最后的时候,成为人类意识的存放地。

  在蜜蜂的蜂巢中。每张巢脾由数千个巢房连结在一起组成,是工蜂用自身的蜡腺所分泌的蜂蜡修筑的。大、小六角形的巢房,分别为培育雄蜂和工蜂的,底面为3个菱形面。培育蜂王用的巢房,称为王台,形状似下垂的花生,是蜂群在分蜂前临时修筑的,多在巢脾下部和边角上。在雄蜂房和工蜂房之间,以及巢脾与巢框的连接处,出现有不规则的过渡型巢房,用于贮存蜂蜜和加固巢脾。 作者在开篇的第一篇文章里就写了主人公肖飞的妹妹是一个拥有着疾病的妹妹。 家中的氛围被妹妹的重病所环绕,现在想来也是整个故事的一个暗示,和基调,大的环境是衰败的。流浪行星即将撞击地球,毁灭不可避免,权贵们早已安然迁往外星球,大多数的普通人似乎只剩下等死;这时候,一个大胆的计划被人提出,然后迅速付诸实施――这个计划的目标是拯救所有人类。计划的内容却是人类要抛弃自己的肉体,将意识寄居在“蜂巢”。人类自此踏上孤独的星际旅程,寻找未知的新家园 。

  故事新奇有趣,脑洞大开,气势恢宏,推荐大家阅读,在作者构造的另一个世界里冒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蜂巢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