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情敌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8 20: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精选10篇

  《与情敌同居》是一本由方悄悄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9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一):做一个不主动伤害他人的好人

  写一个不涉及剧透的、非常短的长评吧……

  真的很喜欢看方悄悄写的故事情节对话人物塑造这些,绝不是按照所谓玛丽苏的套路,而是写了一些平凡的人和生活无可奈何地过招,和爱情或者爱情的近似品遭遇,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胜利了,生活继续下去。

  看着简直丧气,她却写得处处有着让我体会温柔温暖部分

  仔细想,大概因为方悄悄的故事里,有各式各样的好人吧。

  那个“好”,不是唯唯诺诺毫无原则牺牲(但是女一经常有这种倾向,这和方悄悄本人可能有点像,说个题外话,方悄悄说起来超凶,网路吵架完全不行,一被坏蛋攻击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偶尔还会说出一些容易被不了解内情的人误会的话,总之毫无斗争经验可言),而是…而是在某些重要的关头,明明选择主动伤害他人(一般来说还是情有可原的伤害)就可以保全自己利益或者幸福,但好人们扭头就跑了,最多杠两句,完全下不了手。

  经历得多一点之后,每个人都会明白,在现实中做不主动伤害他人的人,就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生活是艰难的。尤其对于年轻的、刚刚在城市落脚的女孩子来说,诱惑有之、挑战有之、寂寞有之、邂逅有之。校园生活结束之后,扑头盖脸来的,是生存的压力。如何在工作中占据自己的位置,在感情沙场上得到配得上自己的人,没有人可以给你正确答案

  有些时候,撞到什么就是什么,撞到了看上去不错的,就应该占据着,哪怕心中惴惴不安,充满怀疑,也不能空着手。

  说实在的,看了太多这样的人了,无论男女,他们都算不上坏人,在有限的选择中选择最利己的路,是生活的生存法则。城市是个巨大原始丛林,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有着强硬的求生意志,趋利避害,善于寻找捷径,至少,要让自己避免被他人的求生意志伤害。

  伤害这个东西,好像击鼓传花,别人给到你,你不赶紧送出去,就会炸在手里,人生里有若干重要的转折,就是看你能不能狠下心传出去而已。

  但方悄悄故事里的人,大多数都是那种不忍心的人。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手上的厄运爆炸,在爆炸之前对于后果有着充分认识,也有若干机会逃离,但他们就是没有办法做到抽身、止损。

  简直愚蠢了,对不对

  但这是因为内心有着善良坚强底线啊,无法自欺欺人自圆其说,宁愿付出沉重代价而做一个自己能够认同的人,哪怕成为他人眼中不识时务的傻x,他们只能这样生活。

  所以看方悄悄的小说会非常心疼她,心疼她故事中那些傻x,他们以一种听之任之方式任由自己的利益被夺走,只是因为他们不屑于去夺,不是不会夺。

  但那些傻x们,不是失败者,方悄悄妙就妙在这里,她用她的笔触,和现实做了巧妙的斡旋,让好人在受伤、失望茫然之余,仍然保存了自己的核心,那种昂着头走在路上,不惧怕命运勇敢

  看到这种勇敢,会觉得这本身就是善良对人生的报偿,将可以护卫着好人一步步走向配得上他们的命运。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二):不仅仅是好看而已

  在过去的几天时间里,我尽可能抽出所有工作以外的时间,在地铁上,在公车红灯的几十秒中,在午休的最后二十分钟,在领导回复事情百无聊赖的时间里,争分夺秒地翻到上次读到的地方,读一段,甚至只读几句话。

  这并不是一本能顺畅读完的书,更准确地说,你当然可以用一种急于知道结局心情去读每一个故事,略掉那些小小的细节、那些奇妙比喻、那些曲折顿悟疑惑。但是,那样读的话很浪费。即使我已经很认真地读过一遍了,也仍然想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重读其中的某一篇,甚至某段让我感同身受文字

  这本小说由五个中篇组成,《与情敌同居》《谁人是你一生中最爱》《蓝衬衫女孩》《我妻子的双重生活》《30、50、70》,最后一篇在连载的时候叫《外婆面条汤》。五个故事都是以第一人称书写的,除了第四个略微有点悬疑、有点诙谐且不太能归类的故事之外,另外四篇中的“我”都很好辨认。故事里的女孩子,每个人似乎都还没准备好就被一把推到现实生活中,踉踉跄跄,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情感中,都多多少少有一点狼狈。她们也许不够勇敢,不够精明,不够强大,甚至也许不够纯粹,可珍贵的是,她们都没有因此就用世故的外壳包裹自己,变成连过去的自己都讨厌的大人

  有人写评论,认为方悄悄的小说是贴着现实的质地写的。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我想那是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生活流动本质。流动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我们对事物看法,我们对他人的态度,以及,我们曾经认为永不变质的感情。《与情敌同居》中,郑华娟(联想出来的第一个词是“蒸花卷”,2333)从对房子的不舍到终于接受房子卖掉的事实,她也终于割舍了与何洋的感情,并对陆远、王海涛有了新的感受。《谁人是你一生中最爱》中,小玉放手了对丁哲的残念,对自己、对她统许珺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理解。如果说爱情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爱情的易变性,而这种易变性,也体现为一种流动。

  《蓝衬衫的女孩》里面,有一群在方悄悄其他小说中比较陌生角色,他们就是富二代们,他们有钱,所以行事乖张,不受约束。从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挂科而不能毕业只好去当超市收银员的迁美,因为阿蓝的关系同这些人牵扯在了一起。这个中篇与书中另外几篇的气质非常不同,可以说是用完全不同的材料编织而成的。我想这个中篇对于作者可能有很深的意义,为了回应回答曾经遇到的困惑,为了努力理解在自己理解范围、生活半径以外的那些“他人”——这样的困惑也同样存在在我的身上,因此读来很有共鸣。当然,故事的底色还是浪漫的,那个停留在少年时代的秀泽,简直是少女理想的爱情男主角——因为停留在少年时代而保留了少年的洁净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得说果然少女的爱跟成年人之间的爱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啊。另外,这部小说还有一个细节牵动了我,那是迁美打工咖啡店,名字叫STATION。在我的大学旁边,曾经有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我的朋友曾经在那里打过工,店的名字我忘记了,却一直记得它旁边的一家美式三明治店的名字:TUBE STATION。

  《我妻子的双重生活》写了一对陷入麻烦之中的年轻夫妻的故事,丈夫婚姻中三心二意而且比较蠢,妻子貌不惊人(像刘玉玲那样有方下巴)却意外的聪明。我个人觉得这篇小说是方悄悄离开自己的舒适冲击类型的一种尝试,却因为力有不逮而中途转向。尽管如此,新类型的加入,让这篇小说在思考和疗愈之外,还多了一些好玩的感觉。至于故事究竟是怎样的,还是不要在评论里透露比较好,因为毕竟还是有一点点悬疑在里面的。

  《30、50、70》,小说里面的三位主人公是一个家庭中的三代女性,她们有着各自无解的问题,她们互相嫌弃却也彼此扶持,在各自的人生里寻找出路……作者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这样一段:“这就是我们一家人绝对不能住在一起,不然恐怕会把房子炸掉,可是,当我们三个人在桌前坐下,妈妈们给每人面前盛了一碗汤,还是会觉得,这是一个没法拆散的家庭吧。”作者用分不清楚面条和汤底的面条汤来比喻这种生活,却不知,这个中篇也像极了这碗面条汤,柔顺地滑过喉咙,无法描述,“哎,什么也不用说了吧。”

  如果说方悄悄前面的小说像一团温暖的光,那么从这本书开始,有一些东西从这团光芒中显现了出来,那是终于下定的、属于写作者的决心作为读者,能通过其作品充分地体会到这种悄然发生然而坚定转变,是一件多么难得,也多么荣幸的事。希望能看到悄悄的下一本小说,希望能一直关注她选择的道路,会延展到什么样的远方。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三):重要的是对幸福依然怀有期盼

  看悄悄的书,总有一种:人生真是悲凉啊,一切都很无奈,无奈之余竟然也挺好笑的。本来就是这样吧,生活。只要还能笑得出来,就过得出来。

  所以前两篇看到心沉似铁之际,迎来《蓝衬衫的女孩》,起初情绪平平,到了最后那一刻,终于舒爽的跟着文中的迁美一起大笑了起来。待到全部看完长舒一口气,合上书,推开门,深深的吸了口空气感觉到生活在继续,并没有因为什么事而停下来。

  马尔克斯曾经在自己的一本书里说短篇小说写起来最难,长篇小说你打完框架接下来只要享受按部就班的写的快乐就可以了,而短篇小说总是不知道将走向何方。像是不听话的爬藤,你让它往高了长它非得往横了爬。可见真的很难写。

  有人说这些故事我一看心里就有无数个把它写烂的方法,然而悄悄没有,她客服了一切把故事往烂了发展念头,反而留出空间,让读者自己猜想到底有多少种通往幸福的可能性

  而这本书的编辑一定是用了心,不知道用了多少个日夜和悄悄在一起商量,终于决定完排序肯定舒心,因为这样的排序读起来才最爽。它们是几个故事,同时又是同一本书,节奏上是有呼吸感的。惊讶之后是慨叹,慨叹过再叹息,痛痛快快的笑完再嘴角含笑心内算计,到了最后,全都是释然。

  看到题目,以为是一段斗智斗勇女人和女人之间工于心计你来我往的故事,没想到全想错了。是啊,哪有那么多敌人呢。大部分时候,女孩面对女孩,更多看到的是对方身上的自己。

  通篇里最喜欢的故事是最后一篇,完全得到了治愈。而所有的角色里,最喜欢阿蓝。

  一个女孩的一生中总会有那么一刻是想做阿蓝的。无拘无束,随着自己的心喜欢或者讨厌,不渴望得到,不惧怕失去,不需要任何所谓感情带来的安全感。但大部分女孩还是会经历形形色色痛苦恋爱,忍受普通人生的普通苦难

  然而这一切都不算什么吧。

  珍贵的是付出情感时的真挚,和对幸福依然怀有期盼。

  具体文章大家去看,不剧透了,绝对是难得的阅读体验

  看到有人恶意刷分也觉好笑,你说不好就不好了啊。你算老几。

  谢谢方悄悄,让我仍心怀期盼。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四):这世界配得上这么多好女人吗?

  “我不欠你的”,如果每个女人都能够理直气壮地对侵犯自己边界亲人们说出这句话,这个社会的女性生存环境就会好很多。在《与情敌同居》这本书之前,我最喜欢的是《外婆的面条汤》,我认为那本书里有对女性自我定位反思和探讨。

  方悄悄的作品里很少涉及批判,也不定义三观,或者因为某一件事否定一个人。她就是展示,处在一个极为客观角度上,告诉你一个人的自私伟大。自私和伟大,可以是一体两面,而且是一个普通人的一体两面。她最好的一点是,从不要求主角当玛丽苏,清高美丽万人迷,视金钱如粪土被人圈儿踢无数次依旧有一颗金子般赤诚的心,她没有这样的主角。她的主角都有缺点,过得好或者不好,她们就那样子了,而且也能活得下去。

  书读着读着就仿佛能看到一个个主角仿佛猫一样,瘫坐在床上,一脸,你喜欢或者不,我就这样的表情

  我们国家的女人,不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女人,少的就是这股子你爱咋咋地,我自岿然不动劲儿。不单是女人,还有男人,如果用猫狗比喻,我们所有人都是被要求像狗的,忠诚,服从,勇猛,不怕死,还要一脸正气

  至于女人,你们还记得被要求要低声细语的童年吗?还记得被耳提面命你是女孩子这些事你不该做的叛逆期吗?还记得抽烟时被新同事指点点的实习期吗?还有,当你在办公室里和男人对骂的时候,背后他们会凑在一起叫你泼妇的时候吗?

  一个男老板如果内向,可以是儒将,如果跋扈可以是飞将军

  而每一个女想要出头,基本都被归作两类,1妖精2男人婆。

  舆论给女人的正面定位是十分窄的。方悄悄作品里总有那么一个女性并不高大,也不勇敢,她们不像是训练有素的警犬,她不是舆论定义里的正面形象,但却是个很有意思的形象。

  比如,《与情敌同居》里我最不喜欢的是何娜,最佩服的也是她。

  这种佩服不是因为那种她有多么光辉仁慈菩萨心肠金刚手段,而是她作为一个人对自己需求欲望价值尊重

  她是个失婚女人,而且还是从富足婚姻里被净身出户的失婚女人,这比热播剧《我前》(非亦舒的《我前》)里那个罗子君境况糟糕许多,但是她是精明的,她没有奔赴双创大潮去卖面膜搞传销当微商,或者跟年轻女孩子抢文员职位,等着贺函或者唐晶一杆伯乐去发觉她的闪光点,然后挥斥方遒天天电视做访谈,表达女人只要敢拼又善良,不论干什么,就一定会发光的主题

  我的经历告诉我,这么写的人没经历过人世辛酸。一个被折了翅膀的鸟,被要求飞,无异于被要求死。

  我受够了好女人的人设了。

  为什么一定要当在任何境况下都正义感,善良度,仪式感爆表的好女人?这世界配得上这么多好女人吗?

  作为一个失婚女人,方悄悄没让何娜去飞,也没有让她当圣人,何娜居然去当心理咨询师了,当时看到这个角色设定,我就噗笑,接着就是佩服,何娜这个失婚女人,十分明白自己手里的筹码应该怎么去用。

  她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识,心理咨询,培训费用相较于微商拿货或者自主创业三产低得多,当她拿到认证后,她不需要别人提供的货源,产业链上游价格波动对她的收入影响微乎其微,而且这个市场的客户对服务提供者的年龄阅历是有考量的,怎么说呢,这是个针对人脑的保姆行当,大部分人并不信一个年轻美貌的脸孔下藏着一颗懂人世沧桑的脑袋。何娜在这一行突破,比当文员,做创业,卖保险都是有优势的。她的经验值够,而且的确饱经沧桑。

  她的失婚,罪在不在她都无关紧要,不像是大多数的剧,女人被离婚因为是黄脸婆或者不注重精神交流,或者到罗子君这里,我是女人我都受不了这种只知道花八万买鞋查电话找茬和拿钱贴补娘家的老婆。离婚就是离婚,不注重精神交流和注重精神交流都不是单一一个人可以完成的。

  说回来何娜,她是个好姐姐,但对弟弟的感情是有分寸的,我不喜欢你的女朋友,但你既然喜欢,随你。以及,我可以替你背房,但我要增值的五分之一。

  世俗又尖锐,这就是何娜。

  如果这种女人存在于天涯或者小组的帖子里,会怎么样呢?一个女人,替自己的亲弟弟背一套房子,自己又不交钱,自己又不是没钱,居然还要增值的20%,太贪了吧!

  肯定会有人这样想的。

  但是如果何洋和郑华娟忽然失业,而这套房子又出不了手,或者北京房价跌了,他们不想还贷了,何娜怎么办?当然,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很少。但风险的定义就是有可能发生的不利影响啊。

  为什么你是我的弟弟我就要无偿替你承担风险?有多少非独子女的长子长姐被“你是老大”这四个字纠缠得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了别人的垫脚石?

  再看剧版罗子君,如果她母亲但凡脑子里挂点痕,教育自己的女儿们掌握人生的分寸,不要依附别人,可能老大老二都有不一样的路。

  当然,每个亲人为自己辩解的理由都很充分,我辛辛苦苦养大你我都是为你好,以及我们是血亲,你看你落难了还是我们在你身边啊。

  其实,“如果没有你们,我不一定会落难的。”每一个被亲戚拉下水的人,内心大约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吧。方悄悄在文中引了武志红的一本书《为什么爱会伤人》,很值得一读,同样还有一本是美国人John Bradshaw写的《家会伤人》(The family---A revolutionary way of self discovery。

  摆脱别人的对自己的价值设定,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起码是我的。在我看,何娜是这一条路上走得很成功的角色。

  她是个很有分寸的人。她发现弟弟的情变,没有最开始就奔着亲弟弟和叫她不满意的未来弟媳去质询,她拐弯抹角地打听一个有把柄在自己手里的人,周晓,她要确定情报可靠性再作打算。

  再然后,她发现居然弟弟的第三者比她不满意的郑华娟还要叫她不满意三分,她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她带着周映晓孩子的父亲到了郑华娟面前,叫小郑跟自己联合起来抵御外敌。她是怎么拐弯抹角找到了周映晓孩子的父亲呢?虽然没说,但肯定也不简单。

  可惜在这时候,小郑和何洋的感情已经完蛋了,何娜救弟计划的失败,同样不是何娜的问题。从她的角度来看,她对弟弟尽力了,她没有要把整挂生命和所有精力都献给培养弟弟的事业里,她不是姐姐牌直升机每天盘旋在弟弟头顶,时刻把弟弟挂在心里,她做到了她认为可以做的范围内的一切。她对自己和家人有个清晰的边界。她爱他们,但没有把这份爱幻化到可以牺牲自己的地步,以及因为她可以为家人牺牲自己就要求家人无条件的顺从(难道这种人不多吗?)。

  失败的救弟计划之后,她并没有恋战,看样子也没有一哭二闹搬出全家老小不准弟弟娶一个背景复杂的女人。

  她答应了何洋,我会把房子过给小郑,你过你的日子去吧。何洋那种没脑子的憨人,自然就信了。然后,何娜居然就当机立断把房子卖了。

  剩下同样憨的小可怜小郑在风中瑟缩,不是说好了,等我过户吗?

  我为什么要等你过户呢?你是我的谁?何娜这样的女人,是会这样的想的,这时候的小郑,已经不再是自己家庭的姻亲,她就只是弟弟的前女友,还不是那种令自己满意的。

  而且,按照何洋的意思,他想从房产所有权份额上补偿郑华娟,凭什么呢?这房子,主要还贷人是何家的家长,就因为自己的弟弟做错了事,全家就应该替他赎罪吗?

  更别说,一套房子牵扯到这么多人和这么多还贷户头,何洋是个憨人,他那位新抱再有什么想法,何洋是不会把父亲姐姐放到第一位的,打起官司来就会没完没了,钱都被律师赚走了,她费事巴力的换来的很可能就是一肚子气。

  何娜这时候出手,不单是解决弟弟的旧情人,而且是斩断了弟弟的新老婆与何家最大宗不动产交易之间的关系,替何家铲除了一个隐匿的炸弹。

  这样的做法也是有损失的,房价会再涨,晚卖会更值钱。但那一部分额外利润能不能够覆盖潜在的,巨大的家庭矛盾所带来的损失呢?

  某新闻网前段时间还在讲,创业,炒股,出国打工,不论干啥,都不如在北京买房。

  因为房子翻脸的家庭并不少。

  所以,相较于潜在经济利益,何娜还是很看重家庭的。何娜没有很贪心,她没有密下房子(其实就算她密下,跟小郑谈补偿估计小郑这种小迷糊也同意了)她立刻把房子卖掉了,她知道自己的人生重心在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实现家庭共有财产的价值,她也没有想通过不道德的手段去压榨别人。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何娜,不是何洋的姐姐或者何家的大女儿。

  她拿走的是她可以心安理得拿走的钱。

  最后,每个人在面对房的问题时,都潜意识站在婚姻当事人的角度考虑。或者有人也会带入周映晓身上,认为她嫁给了何洋,面对何娜这样锱铢必究的大姑姐,真是要了命。

  但就像何娜最后说的,我虽然是姐姐,但这不代表我欠何洋的。

  郑华娟想:“她说的理所应当,站在她的角度这才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我也这么想。

  “我不欠你的!”如果每个女人都有勇气说出这句话,如果我们不把当个好女人这个沉重的枷锁背在身上,如果我们不把别人的好评看得仿佛在开淘宝店一样重要,这个社会的女性生存环境就会好很多。到那时候,或者大姑姐在弟媳的生命里的戏份就没有现在这么重要了。

  为什么要当好女人呢?当个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努力活得自在开心的女人,要比当个别人嘴巴里的好女人值多了。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五):我最讨厌方悄悄的,只有这一点

  我忘了我是怎么认识方悄悄的。

  只记得某次在豆瓣颁奖的时候,她在台上,我在台下,我当时心想,这个慌慌张张的妹子是谁啊?!

  后来好像是在世界读书日的活动,她又去了,依旧一副慌慌张张的样子,我心想,这个二了吧唧的妹子,我很想认识她。

  我喜欢方悄悄的故事,喜欢到在荔枝FM做直播的时候,读了大半本她的《看了高兴的爱情故事》,好像上一个让我这么痴迷的作者,是丁丁张。

  方悄悄的作品里有一种丧,就是活得特别挣扎的丧。

  而且我最讨厌她的一点是,她的很多故事都没有结局。

  是故事,都应该有结局,但是她的没有。

  所以每次看到一个故事,你很想知道,到底男主女主是不是在一起了?他们有没有洒狗粮的时候,往往是蜻蜓点水一般的,没有了。

  恩,没有了。

  每次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想骂娘,喂!好歹给我们读者大人一个交代好么!你这是几个意思?!

  爱情故事从来就不好写,因为成年人里相信爱情的人太少了。

  获得爱情的人更少。

  而获得爱情的人,根本就不看爱情故事。

  不相信爱情的人,都期盼着爱情,能有一个大结局。

  从少年时代到现在,爱情故事很容易沦为故事会,不论是古灵精怪的,还是装逼小资的,许多爱情故事,最后都沦为了言情故事。

  我是一个不会写爱情故事的人,我之前写过的关于爱情的稿子,几乎一水儿的被杂志的编辑毫不留情的枪毙,她们会给我很多指导,告诉我,你这不是故事,是散文,是随笔,你写的心理感受太多,没有情节,诸如此类。

  然后每每我拿到杂志的时候,看到别人写的爱情故事都觉得,窝草,简直俗套到俗不可耐!

  这个情节是不是太二逼?这个作者没事儿整天写中英文夹杂的装逼情节有意义么?你解读香奈儿,你买得起香奈儿么?

  总之,就是恨得牙根痒痒,但是又毫无办法。

  会写爱情故事的人太多,但是写的好的人太少。

  方悄悄基本很少用逻辑去推动故事节奏,所以有时候我甚至都不得不怀疑,那些莫名其妙的结尾,是不是她一开始就没想好开头?

  方悄悄故事里鲜活的是人物,当然,大部分的主角人物都比较丧,她用了很多笔墨去做人物的铺陈,用了很多细节佐证人物,用了很多不同性格的人物和人物碰撞情节,这个很好玩且有趣。

  看一个人写的好不好,其实标准特别简单。

  她写的,是你曾经的感受么?是你曾经深深感受到,却没办法用实际的语言概括的么?如果是,那么她就是写的好的。

  写作,尤其是写故事,怎么铺陈,怎么设置,什么笔法,什么修辞,真的重要么?

  我觉得没那么重要,科班出身的能怎么样?嫡传子弟能如何?能不能打动人心才是见真功夫的时候,不是么?

  我知道,或许方悄悄的故事很难影视化。

  但是每次看她展开一个故事,就很像看了一场电影,那个电影开始浓烈,扣人心弦,对白到位,不拖泥带水,只是比较可惜的是,往往我都没能看到结局。

  那个和情敌同居的女孩最后和那个傻乎乎的男生在一起了么?他们会遇到什么的挫折?

  那个不自信一直希望被人爱的姑娘,最后和那个天才的前男友复合了?或者是接受了现在这个胖乎乎的EX?

  故事留了一抹空白,然后,就好像结束之后没有结束一样。

  就好像,那些人物,都是活在那个时空里,只是刚好你被抽拉出来,没办法看下去而已……

  没有结局的故事,往往都不是故事,是人生的碎片。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六):每个好女孩都值得拥有好的生活

  在看到《与情敌同居》之前,我还没有读过方悄悄的书,但翻开这本书,看完第一个故事之后,我就知道,这本书会是我喜欢的。 故事中的每一个女生,都鲜活真实得像是我身边的这个或那个朋友,她们没有月入几万的工作,生活只能算过得去,常常被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甚至女主角也不像一般小说中写的那样永远带着“主角光环”,陷入困境总有“英雄”出现,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带着些善良的“无能”,常常显得很被动地接受着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 但方悄悄笔下的每一个女孩又都是我认为的好女孩。所谓的好,也不是指衣食富足,像《与情敌同居》这个故事里,女主人公为了房子与户口,不得不过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生活;也不是说精神多么强大,可以意志坚定到利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与聪明从生活底层硬生生地开出一条路来,那是一些烂俗电视剧里才有的剧情。在方悄悄的故事里,你无法一眼就从其中拎出人物喜好的根由来,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单薄的一张纸,而是带着普通人才有的层次,她们也会有难以抵抗生活压力的无奈,会莫名其妙地痛哭一场,过后重新平静地解决着生活中那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是啊,再熠熠发光的角色背后都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故事,更何况方悄悄并没有赋予她们所谓的“主角光环”,她们都是一个个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而已。 而她们的好,就是“真”,真真切切活着的真,听从本心的真。 比如《与情敌同居》这个故事中的郑华娟,在男朋友何洋提出分手之后,瞬间理清了自己与男友之间的关系;在EX寻求帮助之后,并没有头脑发热地一怒拒绝,而是做了在当时境遇下理所应当的选择,在与EX的“现任女朋友”周映晓同住一个屋檐下的时候,也并没有发生任何的狗血剧情,有的只是生活中理所应当的扶持,并且她与周映晓儿子小河相处甚欢,后来甚至帮小河解决了户口问题入了学。在日常的交往中,她糊涂也善良,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她怯弱却又勇敢。 有着一段特殊过去的周映晓,非常清楚自己的境遇,以独立女性形容也不为过,而且可以在她身上窥见刚强、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等这些单身母亲才有的细节。她经历过人生的黑暗,却仍旧有着人性的善良;她并没有利用何洋的性格弱点,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怨自艾,这样的一个人,别人是没有立场去妄加指责的。 而主角的闺蜜周晓呢?喜欢上了一个不该喜欢的男人,你可以说她是一时糊涂,却不能说她坏。她很明确自己喜欢的是他的什么,后来又更加明确了讨厌他的是什么,然后果决处理了他与她的关系。 至于何洋的姐姐何娜,她是个离了婚的女人,而且还是从富足婚姻里被净身出户的离婚女人,相比《我的前半生》里面那个罗子君,她的境遇更惨。但她在生活里显得更加聪明,离婚和净身出户不是让她成为主旋律下的那个讨人嫌的反派的理由。作为一个姐姐,她对弟弟负责却又很有分寸,她可以替她弟弟背房,但要了房屋增值的五分之一。她有着雷厉风行的手段与尖锐刻薄的态度,可能就是因为她的那一段失败的过往,让她对于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尊重极为重视,你可以鄙夷,但却不能不佩服这样一个女人。 这些女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自己的处事态度下,完全遵从自己的处事之道,活得其真无比;在这种难得的真之下,你无法讨厌书里的任何一个人,在找到与书中人的共鸣之后,你反而会喜欢这样的角色。或者说实是通过这样的角色,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被描述出的真正存在的文字世界里,这些敢爱敢恨的女人们,在这样真实的现实中生活着,告诉我们认真活着并没有什么不好。现实与欲望虽然与生活深刻交融,但它并不足以强大到影响我们的人生选择,我们仍可以真实而漂亮地活着,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最后,作为读者的我,还是希望每一本书,都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就像我希望每一个好女孩,都能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一样。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七):未收入书中的自序

  《与情敌同居》这本书出版之前,我打开豆瓣搜索隐藏日志,确认第一次将这篇发表出来是在2014年2月25日,那时候叫《与情敌共处一室的必备技能》。

  事实上,开始写这篇小说,肯定是在2011年,最晚不超过2012年,因为那时候我还在雪漫文化工作。当时,我看了江国香织的《沉落的黄昏》,很喜欢其中的人物关系,一个被未婚夫抛弃的女人,居然跟自己的情敌住在了一起,尤其喜欢那种女性之间超越“情敌”关系的彼此心灵呼应。我对当时的总编老师说,我也要写一个这样的小说,她说,很难,你怎么才能让两个这样关系的女人住在一起呢?有些事日本人可以做,中国人做就很怪,那种看似微小的差异却是骨子里的。

  我知道老师说得很对,但我向来固执,觉得自己喜欢,就一定要写一写。要解决老师指出的问题,唯有设置更紧密的人物关系,设置更多现实中的阻力,为他们制造“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写起来我就发现的确很难。我几乎一下就把“情敌”定位成一个有孩子的神秘单身女人,话不多,甚至不怎么美(但后来会发现她十分美)。为什么这么做,除了一些实际的考虑,比方说“我”是小学老师,而“情敌”为了孩子上学有求与我,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那时候我对男性还是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吧。

  我大概为这个小说写了三四个开头的样子,实在都不像话,就把它搁下了。原本有可能就此永远搁下,但有天我看了大学同学东东枪的情感专栏《鸳鸯谱》,有一个女人给他写信,说自己从记事起,就和单身的外婆、妈妈生活在一起,长大后爱上了一个成熟已婚的男人,并且怀孕了。那个男人因为妻子家的势力很大,自己的事业基本都是靠妻子,所以根本不敢离婚,而她也从没有过让他离婚的念头。因为自己从小也是在单亲家庭里长大,所以不觉得一个人抚养孩子有什么问题。不过,她还是把怀孕的事告诉了他。之后发生的事情是难以想象的,那个男人带着妻子登门拜访,妻子说,让她生下孩子以后验DNA,如果确实是自己丈夫的孩子,就由他们家收养。既然是一起上门的,那么肯定是两人共同的意见。女人备感屈辱,但想到这也许对孩子更好,又或是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还是答应了。只是在给孩子验过DNA,确认的确是那个男人的孩子之后——她一念之下,居然就带着孩子逃跑了。

  因为那是一封公布的来信,所以很多人对这女人作出评论。大部分都是说她性格有缺陷,缺少父爱,行为偏激。少部分指责她不自爱,当第三者,毁了自己也毁了孩子的一生。只有很少的人出言安慰。几乎没有人对她努力自立、尽力不受干扰地与儿子生活在一起这件事表示乐观,说白了:没有人认为她这一生还能幸福。

  但我想,即便如此她还是有权力获得幸福的。可能性则另说。

  当时我似乎是辞了职,也失了恋,刚刚旅行回来。我和东东枪在对外经贸大学附近的一间咖啡馆里匆匆见了一面,我对他说,我要把这个女人写进小说,并给她一个幸福的结局。

  话虽如此,这几乎算不上什么承诺。后来的日子里,我很久很久都没有写小说,再次动笔,是我上一本书的第一篇,《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百分之百的异性恋》,一开始叫做《初夏的房间》。现在想起来,那的确是一个很怪异的开头,是濒临放弃的边缘时,一次绝望的尝试。那个小说滑向了我意想不到的方向,在那之前我是个青春文学作者,虽然出过两本书但自己都觉得不够理直气壮,想要转型但其他类型的出版之门似乎已经向我关死,而那篇小说带给了我很多。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磨练了我的一种写作方式,就是不管怎样,写下了开头就一定要尽力写到结尾,开始的故事尽量松散,尽量轻快,可以有一些自己也不明白怎么跳出来的情节,让人物自由出现,自由发展,到结尾再将他们收拢。如此写了几篇以后,我感觉能力有所提升,可以回头写这个与情敌同居的故事,于是就在豆瓣上发出了未完成的日志,当时,我认为很快就能写完。

  然而事与愿违:我仍然在写到一半、一万多字的时候感觉无以为继,只好隐藏了日志。之后我写了一些别的小说,签了出书的合约,换了工作,卖房,买房,人生不甚激烈地持续震荡着,整个人似乎被缓缓地翻了一个个儿。这种震荡里,一篇未完成的小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如果没有厦门大学吴春明事件的话。

  现在应该很少人会记得这两个名字了吧,吴春明,“青春大篷车”。总是如此,没有例外,无论事件发生的当时激起过怎样的轩然大波,总归是迅速地被人遗忘。然而我还记得当时,豆瓣网友“桃花石上书生”的一篇帖子后面就有上千个讨论,即使在相对理性的讨论声中,也总有这样的声音:为什么别人没有遇到这样的事?为什么偏偏就是你?你自己没有想过利用跟导师的性交易保研吗?你现在揭露他还不是因为没得到好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呢?我想。

  我想象着自己如果是当事人,总会看到这样的指责,会作何感想。如何辩驳?这种事情根本是无法辩驳的。黑暗似乎是有实体的东西,比淤泥还要更加粘稠,一旦陷入其中,即使用尽全力拔身出来,也终身无法与其划清界限,灵魂的一角永远是黑暗——我真真切切地感受着。

  然而,这样就无法幸福了吗?

  一定会走出来,一定会幸福的。我这样想。

  女人的心里,有多少高贵和坚韧,就能凭借这种品质获得幸福。

  我要写这么一个关于幸福的小说。在我的小说里,要让这个女人获得幸福。

  当然,如果有人说这种想法很幼稚,我也无话可说。

  总之就是重新动笔了,仍然很不顺利,中间有一次改成日记体,写了十几段又改了回来。这个过程一拉长,整个人又会变得焦虑不安。这东西没什么意思啊!写得不好啊!写它干什么啊?每次打开文档,都要跟这样的心绪斗争。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如果再不完成,可能就真的永远完成不了了,终于横下一条心,以每天一两千字的速度写到了结尾。

  写完,正式发布到网上,已经是2016年了。

  这是这篇小说的由来——其实这本集子中的每篇小说,几乎都是这样写成的。

  要获得幸福啊!这样一种呐喊。再加上那种一定要写到结尾的决心。从最初想写一个故事,到想到其中的人物,再到写出来,总会经历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想法本身在缓缓地膨胀,吸收进一些生活的碎片,比方说,房屋限购、房价暴涨、电视调解节目、户口、世界杯、赌球、因扎吉退役、比特币、快的打车、创业潮、公众号兴起……所有这些东西,我生活在其中但大多时候无法评论,只是用皮肤一点点吸收,再在小说中释放出来。

  每一次都得跟“这东西写了有什么用”的念头打上漫长一架。本雅明说,不要跟人谈论还没完成的作品,因为只有与人谈论它的愿望,才能使你尽快完成它。的确如此。写小说能带来什么?多数时候什么也不能带来。但报偿是,你能与人谈论。多数时候人类还是需要交流的动物,交流能带来快乐,甚至有些时候带来安慰。

  好了就这样。

  应该说说这本即将出版的书了。这是一本小说集,共收录了5篇小说,其中4篇都比较长。除了同名的《与情敌同居》之外,我觉得写得更好的是《谁人是你一生中最爱》,那也是一个关于幸福的故事,关于“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一切,还有没有可能再次幸福”?不过,我最喜欢的一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篇,是《蓝衬衫的女孩》。

  在我上一本书里有一篇《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床垫销售员》,那一篇其实是《蓝衬衫的女孩》的变形。现在这一篇里的阿蓝,才是真正的蓝衬衫女孩。它开头更早,甚至比《与情敌同居》更早一些,因此在中间还能看到“非典”“短信”这样久远的词……但它完成得更晚。中间一度,我以为不可能完成了,于是整个重写,成了销售员那篇。但那篇太实了。阿蓝居然成为了一个真正有职业的人,尤其是,居然成为了一个精明能干的人。尽管长相类似,但她不是我曾经徒劳地在空气中捕捉的阿蓝。当我写完这本书里的其他重头篇目,我意识到,这些作品中,对于幸福的渴望太过沉重了,而阿蓝是连幸福也不想要,即使在幸福里也不停留。相对应的,我也无需要交代她从哪里来、以何谋生、又消失在哪里。包括对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包括整篇小说都是。当这篇小说写下最后一句,我感到久违的难过,似乎要跟什么人告别,我感到它其中就连我自己也有些费解之处,但同时我又十分肯定,这些费解之处不需要一一去解释清楚——这就是小说。

  与其说是我写出来的小说,这更像是阿蓝送给我的礼物。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八):祝方悄悄超凶!!!!

  方悄悄写故事吧,其实挺丧的。但同时,又特别暖。

  丧的很。开头时候主角往往都在经历变故,或是处在人生的某种不如意状态里,比如失业啦,失恋啦,失什么啦。以为读下去一定会有个大转变,到结尾才发现,还是老样子。好像什么都没变化,生活依然是个大坑,但好像又有哪里不一样了……哦,主角在坑里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

  ……

  总结起来,就是一种“生活不会变好,但我们或许可以过得好些”的人生态度。

  其实很日系。

  读方悄悄的小说,时常有种看日剧的感觉。

  和国产剧不一样。国产剧如果主角是个屌丝,十有八九要逆袭;如果开头把主角放低,十有八九是为了之后站起来更显眼。好莱坞许多片子也如此。一伏一起,波动很大,也就是常说的“强戏剧性”。

  强戏剧性的东西,其实好做。但是像这种带有日系气质的故事,没有明显的起伏,却又处处有波澜;不大起大落,但是能把人情绪拨上千万遍的,就难多了。

  做不好,容易显得淡;做好了,也淡,但淡得有味道,淡得好看。

  细节功夫很重要。不过更关键的,还是其中的情绪。

  方悄悄在这点上很厉害。每个故事的情绪逻辑都十分流畅,人物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从来不会逃避他们真实的感受。因此整个故事读下来,就好像和主人公一起被扔到一个情境里,接下来怎么发展,不是预先设计好,而要跟随人物的情绪一步步摸索。所以许多故事看起来都没有非常明显的结尾,一个故事从头发展至终,除了情节上的完成,更重要的是,经历一段完整的情绪,完成心境的更迭。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很有可能俗套的桥段,在方悄悄笔下却丝毫不显得狗血——所谓高级,其实就是情绪的深入和精准。

  说到这插句半题外的话,因为表达障碍做了大半年心理咨询后,发现对真实感受的逃避是造成许多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尤其是个习惯性不谈感受的群体。咨询师总在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对于某件事,你是什么感觉?但据说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当中,可能是想法、分析、攻击……唯独少有对感觉的描述。当人们开始逃避情绪感觉时,很多问题就来了。拿抑郁来举例子,与抑郁紧密相伴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其实就和感觉缺失有很大关系。再说回《与情敌同居》。方悄悄写东西很少逃避情绪,所以读完之后时常莫名觉得,自己浑身也长满了细枝末节的感受,觉得有种说不太清的充实感,也就是所谓的治愈吧。

  不知道这能不能成为“暖”的心理学解释。

  不过,只要看到故事里的女孩们,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境里,不管看起来多柔弱,都能一直保持着坚韧追求幸福,其实就已经很暖了吧!这些女孩们,(其实也很像悄师本人),没有太多心机和世故,在这个世界面前甚至显得单纯且脆弱,但她们还是在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幸福。不是改变环境,改变命运,那多少都还有外部寄托。而她们,在这样的命运之下,依靠自己的内心,获得幸福。

  蒲苇韧如丝啊。谁又能说这不是特别强大呢?

  就像方悄悄吧。

  其实最不会吵架了。每次看她吵架实在是……怪有趣的。这个人实在不太有攻击性啊!吵起架来,更像在告诉大家:我生气了!我好生气哦!而不是恶狠狠地以伤害对方为主要目的。

  所以她能坚持吵下来,这真的是很励志的。

  那么……祝方悄悄超凶!!!!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九):方悄悄诺娃的俄罗斯心灵

  莴老 n年前 在网上 看叻 与情敌同居

  一直以为 书里的这篇 汗 网上的 一样

  今天才发现 新版 十分好看

  甚至超过叻 穿蓝色衬衫的女孩

  而且 里面的人 给人一种 黄俄的柑橘

  就 假使 东乡平八郎 丧师对马

  乃木希典 切腹旅顺

  吞并满洲的 素 架空历史中的 沙俄

  而非 现实中的 苏联

  那么 书里这种人 恐怕要满地走叻

  /

  文史书上 常写 俄罗斯 有 二元心灵

  就 俄爹 沉迷 180度 急转弯

  内政 在极度反动专制 汗 激进割命 之间 反复切换

  外交 常常在两任沙皇之间 就 从德国的敌人 变成 盟友

  紊化 在 追随暴法的启蒙 汗 继承拜占庭的蒙昧 之间 剧烈波动

  这种射喙 汗 紊化 伴生 俄爹的心灵

  /

  你敲 写人

  使用 先验的 性善论

  就 少男少女 天真冇邪 十分善良

  生活艰难 射喙污浊

  书里 最美好的东西

  就素

  人物身上 曼德尔施塔姆之流 津津乐道的 良知 之类

  aoko 拜金

  玑衡 吹嘘才智

  她们的文字 都浮夸的 追求高大上 追求逼格

  你敲 则 沉迷 攀爬 道德高地

  就 弱者 口棱 更温柔 更善良 更冇私 更仗义 更真诚

  之类的

  /

  你敲 硕士论文 作 陀思妥耶夫斯基

  他老 沉迷 以文乱法

  常在 酒鬼 囚徒 乞丐 妓女 冻馁 饿殍 身上 捕捉 一丝 人性中 圣徒一样的光辉

  就 一种 超越世俗功利算计的 东正教追求

  你敲 沉迷 类似手段 达到 煽情高潮

  这种东西 让莴想起 小寿 去二连浩特 俄罗斯走私货市场

  各种套娃

  十分 异域风情

  这样

  /

  虽然如此

  如果 对比 从张爱玲 到 张悦然的 贵国言情女作家

  就会发现 她们 在心灵 层面上 素 空白

  她们就造 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

  而且一代比一代 鸡贼 空虚 压抑

  看多叻 容易让人 爆炸

  套娃 再怎么 也比 压抑的铁屋子 汗 酱缸强

  缺少 超越精神 就是不行

  冇心灵的人 就造买包

  要不就素 养猫

  /

  俄爹 姿势分子 给 你敲 树立叻 真善美

  升华的 标杆

  which 汗 莴老 道德观 外表 七成相似

  内核 不同

  莴老 口以 为 先验的性善论 汗 美好的良知 流泪

  淡 这种冲动 给我一种 邪教的柑橘

  就 宗教鸦片 实在万恶

  毛子 果然 好变态 之类

  /

  莴老 沉迷 经验主义

  莴老 汗 你敲的 斗争

  素 海洋紊明 汗 大陆紊明的 斗争

  简直 口以写一部 吉普林淆叻

  /

  神圣的 俄罗斯心灵 并不科淆

  讲究一个 要么全有 要么全冇

  人 口以 活得 卑微凄惨

  口以 在事业上之类 汗 生活妥协

  淡 爱情 必须纯粹

  就 你敲 写的 爱情 并不只素

  男女 在某种情境下的 欢愉

  还 致力于 在爱情中 谋求 人性升华

  汗 密宗 双修

  有神马区别?

  /

  你敲 沉迷

  彻底的拯救

  完全的 冇折扣的爱

  冇私的奉献

  并不习惯 针对不同人的 或多或少的 有限责任

  十分极端 十分 俄爹心灵叻 口以缩

  /

  你敲 森活中 一言不合 就开启 圣母模式

  慷慨的庇护 各种人 多为小人所乘

  还有 你敲作品里 更年期变态女教师 都素 教马哲的

  想起 索尔仁尼琴 对马哲的 态度

  /

  就 其实也 并不很了解 俄爹紊淆

  只棱 先写这么多

  《与情敌同居》读后感(十):我的pang友方悄悄

  方悄悄,我见过一次,其实一点也不pang。用这个标题乃是向方悄悄巨著《我的pang友齐大福》致敬。那是多年前,我第一次在one上看到方悄悄的作品。不久后,我和我的朋友FHN有了一段对话。

  FHN:最近one上有什么好看的文吗?

  我(不要脸):好像没有,我最近又没有发文。

  FHN:去你的。啊,对了,有一个还不错……

  我(不可能):谁啊?

  FHN:好像叫什么方悄悄。

  我(恍然大悟):啊,她我有印象,她是还挺不错的!

  方悄悄,是很好看的。她的文章在我看来,有一种“方悄悄”的特质,一看就很好看,也能猜出来是她写的。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这个女作者。这种好看,并不是容易达到的。

  凡是顶级的世界名著,其实都是好看的。中国的,不用说,世界的,如果不好看,那一定是翻译的锅。总之要是译的好,人家老外写的东西,都不难看的。这乃是一条公理。所以一个中文为母语的作者,要紧的第一件事儿,不管想写点啥,都记得要写好看了,中文没学好,老老实实的给我回去组词造句去,主谓宾定状补,笔随心走,学说人话,不要整天琢磨学这个学那个,路没走好,就别想飞行……这一点,方悄悄做的就很好。她很好看,那些句子,段落,看起来晓畅明白,浅显容易,写起来也不难吧……你给我写一个看看?

  然而我已经忘了我是怎么认识方悄悄的了,我和她聊天不多,基本聊到后面就会变成我在猛夸她,鼓励她好好写作……她很容易不好意思,但是我确实是真心的。我不是一个“因为你是我朋友,我就要写一篇文来表扬你的作品”的那种人。

  看到与情敌同居这本书之后,我心想,啊,那种很方悄悄的东西,不要消失了啊。你知道,在我国,在我国作者身上,动人的东西消失掉,常常也并不奇怪,生活这么残酷……然后打开来,看了几篇,就欣慰的发现,还在,方悄悄还在。

  首先是题材选择、人物设定,就很见功夫。生活里有很多人和事儿,都是挺糟心的,但越糟心就越文学吗?真的赋到沧桑一定句便工吗?不是的,那是说说的。很多糟心的事儿,其实并不适合变成文学,你处理不好,就狗血,低俗,没有品格,就瞎掉了。

  谨慎选定了该写的素材,人物的设定又是个大坑,名字怎么起,什么出身,出场穿啥衣服说啥话,会不会串,会不会让你觉得“不可能啊,哪个小青年这么说话的”……

  方的作品,在这个维度上,超出一般作者一大截。

  与情敌同居的故事,狗血吗?很容易狗血掉的啊,我脑子里有一百种把它写瞎掉的办法(我真是太烂了)。

  一个女生刚毕业,工作一塌糊涂,将临深池,傻逼男朋友又移情别恋,还把新女朋友(带了一个娃)给安排来跟前女友同居,前女友则身后还有另一个大坑(不剧透了)——总之是可笑又可怜的,渣男和渣女们的故事——你看,用世俗的眼光看,用狗屎的方式来处理,像不像新老娘舅啊?

  但方老师不是老娘舅,她用书写使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件事,并且写出了一种悲悯。(这才是作家该干的。让混在作家里的老娘舅都去死吧。)她写的都是困窘的人,或者,她很会写人的困窘,这种困窘因为真实,而让人觉得非常有力量。因为我们中国人嘛,什么都是假的,只有穷和困窘才是真的,永恒的。所以我们一看到那些光鲜明艳的主角,挣这点屁钱可以住海景平层,装霸道总裁,我们就知道,是作者在瞎几把写……

  “怎么可能嘛,我们国家,除了穷逼不开心,有钱人那也是不开心的,所以,怎么可能嘛……“

  “有钱人也不开心吗?“

  “不开心的,我们国家,没有人开心的。“

  “我觉得有钱会开心一些的……”

  “不会的,你想象一个人体蜈蚣,在上面搞你的人,和被搞的你,再上面有人在搞他,下面还有被你搞的……总之,没有一个开心的……“

  “那么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就是方老师书里点到的那些。

  大学女生毕业了工资还不够还房贷,为了个户口憋在一个破学校里,男朋友不靠谱不成熟,要么就是脑子坏掉只有美好没有担当的傻逼,穷得买不起路边的水果,在外面吃了亏还得硬撑,精神崩溃的被同事说一句就哭了,或者没有毕业证只能去便利店收银,老公老婆互相算计,家乡的妈妈在煤矿辛苦劳累,地方上富豪的儿子跑到城里作威作福影响人家生活,家里有点钱的青年在城市里虚无缥缈无所事事,开个玛莎拉蒂就不懂得尊重人,学人家玩弄女性……

  这才是吾国吾民嘛……

  生在这个魔幻的国家,我们也配有有品格的文学……

  方老师尽力了。

  真的是啊。

  这些题材,她处理的很轻,很巧妙,用一种少年气的情怀,为这些不堪的当下罩上了一层文学性的薄雾,这层薄雾使作品气质提升了。

  因为读者会觉得自己和这些事情还有一些时空上的阻隔,美感在这些阻隔中产生,远远看去,文中那个乖巧、聪明,处处碰壁的女性形象使人心生爱怜。

  方文另外的一个优点是细节的捕捉和情绪的挖掘,这使文中总有点入心扉的句子,这些句子使人物显得更出尘,行文也有一种洁净感。我不了解她的写作过程,但以为这些是有意为之的,她希望作品看起来不至于只有情节,变成彻底的故事性的讲述,这种努力,想必也是未来成长的方向?因为像多人物的戏,蓝衬衫的女孩已经处理的挺好了,想必她会觉得没有挑战?不像我,人物一多就觉得烦,恨不得把它们全杀死……有时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但是我觉得始终没有答案,那就是文学中的力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有从字词里出来的,有通过整体故事架构实现的,有和作者生平形成对照而产生的……每个人都在求自己的道。希望方老师继续努力,在自己的路上越走越好。

  有俩我自己读来不是很舒服的点,一个是迁美、秀泽这俩名字有点太日式了,放在整体里,我读的时候跳过戏,二是《我妻子的双重生活》有点短,这个感受是全书的文章安排顺序导致的,前面几个都是爱情故事,看到这篇,带点悬疑,很兴奋,不经看,一看看完了,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别的作家那里,这个可能是会处理成长篇的吧?侧面也证明了方老师非常良心,拿出来的全是干货。

  另外提一句,那些打一星的人,不应该,真的不应该,看起来很像私人恩怨……但这个人世真的是有报应的,我到了这个年纪明白这一点,就晓得不能做坏事了,真的不能做……作者写本书儿书容易吗?你们好自为之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