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1: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10篇

  《社群运营艺术》是一本由查尔斯·沃格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一):唯有利他,才能成就彼此

  这本书我给五星好评,这是我在豆瓣写书评以来给的第一个五分。给它五分只是因为书中的一句话,或许说是一个概念更为准确。

这个概念就是社群,书中将社群定义为一个由彼此关心对方福祉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对于社群大家都不会陌生,不管是大的社群还是小的社群,不管是收费社群还是免费社群,几乎多数人都有参与社群的经历。我也参与了很多社群,大多数社群刚建立之初,每个人都像是热锅里的蚂蚁,各种骚动。最后又像冬日里的寒冰,一片死寂,无人言语

  对于这种情况,当初很是不解。以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大家不再保有好奇心,导致热情消退。但是从我看了这本书,知道了社群的概念之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一个好的社群需要如何打造运营?需要具备哪些原则

  本书就明确指出一个好的社群,一定是让所有的成员都能找到归属感。打造社群的归属感作者提出了七大原则。

1.界线原则2.入会原则会3.仪式原则4.“神殿”原则5.故事原则6.符号原则7.内圈原则

  读完上述原则,你和我一样会有这样的疑问,这是社群吗?这是参加什么教会的原则吧?你有这样的感觉一点也不足为奇。作者查尔斯.沃格30岁到耶鲁大学研究生学习宗教伦理以及哲学。从灵修的传统中学到了很多传承千年的理念。书中的这七条原则在几千年间一直为人所用的核心原则。如果你是一位这群的领导者,真心推荐你读这本书,这将让你的社群发展更为健康成熟的社群。

  那么,什么才是健康的社群,健康的社群具有哪些特征?书中也给你列举出了8条,本书全面解决你关于社群遇到的相关问题

1.领导者具有有限道德权威2.对于领导者的忠诚要以成员生活中的其他责任界限和参照。3.社群与外界是有交集的。4.成员可以随时退出社群5.社群中存在一种与外界相通的世界观6.领导者需要承担责任7.道德许可是有所限制的8.扩充社群与其他优先事项同样重要

  从上面的八大规则就能够很快识别出好坏社群。你再也不会被无聊信息所打扰。给自己节省了时间精力

  这本不足二百页的书揭露了社群运营的秘诀,告诉你如何将社群培育的更团结持久。这个秘诀不仅适用于线下,同样也适用于线上。从认识社群、归属感的七条原则和深层思考三个部展开。书中最后还附有领导者问题清单和案例研究。为了能让作者有更好的理念,作者还举了大量自己经历的例子

  我认为这本书的精髓之处是要有利他精神,社群的概念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精神。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提出的六项精进中的一条“积善行,思利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提及舍得观念,有舍才有得;在佛法中有布施一说,布施首先就是施舍;命理学的福报观,种下什么因,就结什么果;父母也常对我们说吃亏是福。这些都是利他精神所在

  从个人发展到企业发展,如果以利他的价值观去做企业,去修正自己的行为,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彼此关心对方的福址,正是利他精神的体现。一个社群的存在,一个社群的组织者,唯有服务于他们才能让社群长久的发展下去。

  文/古贤乐

  20170926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二):让你的社群更有归属感

  提起社群,好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一个班级,一个办公室,或者是网络里面的一个群,一个讨论组。有时候,有的社群并不需要正式入会,却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它紧密相关。因为这个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让人感觉舒服合适,并且通过独有的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这是《社群运营的艺术》一书里关于认识社群的简介。现在社群是什么已经知道,但是如何才能让你的社群更有归属感呢?继续往下看。 要提高社群的归属感,必须遵守七条原则: 1.界限原则 2.入会原则 3.仪式原则 4.“神殿”原则 5.故事原则 6.符号原则 7.内圈原则 把握住这七个原则,再加以个人的努力,就可以提高自己社群的归属感了。 其中,最重要也是第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是:界限原则。 界限是人与人社交生活中必须要严格把握的一种东西。当你们两个人的关系没有那么好时,你误入了对方的亲密社交距离是非常失礼的,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如果你们的关系已经很亲密了,比如说情侣,依然保持距离,会让对方觉得有距离感,甚至会思考那个千古难题:他(她)是不是不爱我了?所以说界限一定要把握好,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前几天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是:外地的亲戚来到你生活的城市,该不该让他们来家里住?话题一出,很多年轻人开始大倒苦水,说什么自己家成了村里人到北京的驻事处,无论多远的亲戚只要报上自己妈妈名字就可以免费住自己家,生活完全被打乱了。还有人说自己的舅舅舅妈在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搞得自己在炎炎夏日在自己家也得穿戴整齐特别自在。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会觉得住几天有什么关系啊?你小时候我还抱过你什么的。 这件事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把握好社交的界限。年轻人觉得亲戚闯入了自己的亲密距离,所以感觉不自在,而亲戚们觉得大家都是亲戚,住几天怎么了?你在这个城市生活,难不成我来了还要住酒店? 所以说,界限原则是让社群更有归属感的第一要素,只有掌握了界限原则,才能让成员们觉得自己,有归属感。 想要提高社群的归属感,想要成为人气社群,建议看看这本《社群运营的艺术》。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三):《得套路者得天下

  原谅我标题写的这么大,这本书的观点先不论是不是绝对正确,但已经能说明很多问题,很多曾经外人眼中很神秘的问题,比如曾经我就非常好奇,宗教是怎么这么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下来,并且经久不衰,正相反,反而经过时间的洗礼越发的有人自觉来维护,信仰曾经一度使我着迷。

  也许是我并没有信仰,所以找不到其中存在的激情,但是这本书给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所谓的宗教不过是好的社群,精彩豁然开朗

  本书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用来写序、推荐序、本书来源灵感说实话有点多了,想要表现自然是本书多有背景与受欢迎,但其实大可不必,有点多此一举,后面所阐明的观点就足以让这本书流传。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作者先说明了一个成功的社群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因素:共同价值观、成员身份、道德规范与内部人士的认识,然后一个一个的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与成因,并且说明了必不可少重要性,期间还夹杂着几个不是很多但恰到好处的例子,语言表述也不故作高深,很是浅显易懂,这很重要,这就奠定了这个理论能流传的一个小基础,太高深的理论也许很正确无敌,但是大众不明白的话,那就跟相对论一样了,大家都能说上两句,但往深究就没几个人能说明白,这样不好

  再后面是讲归属感的七条原则,这才是最核心的部分,界限、入会、仪式、神殿、故事、符号、内圈,这7条我仔细的结合宗教想了一下,确实是道出了些许秘密,首先界限很重要,这个线就代表了这个群体区别于其他人的一个界,界限外的人是想进去看看风景的,因为不知道,所以更神秘更有吸引力;而入会与仪式更是加深了成员内心深处认同感,通俗点说就是认为自己找到了组织,在这之后顺理成章的变成了维护这个组织的成员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了;神殿与故事更是给组织找到一个能在社群内流传的一个价值观与活动场所,所谓的有了自己的地盘;符号需要重点说一下,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千千万万的符号便一直在流传,而这其中占了大部分的其实就是社群内部的符号,例如我们都说自己是龙的传人这个龙的符号,这种强烈的认同感一旦成立,那么就是刻在灵魂深处的,很难被洗掉;最后的内圈在我看来更是厉害,文中说是成长路径,但其实就是阶级,一旦有了阶级,那么只要你进来,你就会不自觉的为阶级服务,并且感受到阶级带给你的或大或小的权利,也很难再离开它。

  这些现在看来是套路的东西,我们仔细想想却很难找到什么漏洞,现在人总说现在就是套路得人心,那是因为套路有用啊,只要有用就没有过时的说法,也同样印证了上面的一个道理,越简单强大。书在最后也同样提醒我们,这些套路的强大远超想象,也让我们最好分辨出哪些是好的社群,哪些是有害的社群,这个就要每个人自己去悟了,毕竟师傅已经领进门。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四):还未完成的书评==

  坦白讲,看完这本干货之后,对于书评我有点无从下手。因为社群运营对于我是一段空白,一时间接收这么多信息有点难以“消化”。所以这是一篇毫无章法的书评,还请广大书友海涵。

  魅力链接者第一段·新人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新人,那么你要设法讨人喜欢人们喜欢自己帮助过的人,所以主要任务是让他人帮助你。为此,你要做两件事:

  第一,展示自己,让自己看上去像一个值得投资的好项目

  第二,请教他人,给他人一个投资自己的机会

  魅力型链接者第二段·“老鸟”指南

  如果你是社群“老鸟”,那你要懂得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多做贡献,多帮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打单链接各种人、事、物。这里也是两件事:

  第一,教学相长,通过分享知识提升自己,

  第二,见贤思齐,利用同侪动力来提升效率

  魅力型链接者三·群主攻略

  如果你是社群领袖,正在创建新社群,或在改造旧社群,希望籍此产出群体智慧,那你先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你打算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二是你打算建立什么样的社群。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五):不就是建个群吗,竟然有这么多门道!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一个个以互联网纽带的社群也蓬勃而生。有些是兴趣所致,有些是利益驱使,也有些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自己的工作中也涉及到关于社群运营的一些内容,往往看到别人的社群繁荣发展日益壮大,而自己运营的社群却总是出不敷如,毫无动静的时候变十分着急。但是又找不到解决之道,看到此书的时候真是如获大赦。希望此书能对我有所帮助。 书中从理解社群开始逐步深入,讲到了对社群的深层思考。 首先要理解社群:有点社群并不需要正是入会,却让我们觉得自己与它紧密相关。因为这个社群的价值关和定位让人感觉舒服且合适,并且通过独有的方式帮助成员们解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有怎样的理念? 然后讲到了归属感的七条原则: 界线:成员和外人之间的分界线 入会:标记新成员的活动 仪式:我们所进行的有意义的活动 “神殿”:一个专为我们的社群流出的地方 故事:为了让他人和自己了解我们的价值观而分享的内容 符号:代表着我们所重视的理念的物品 内圈:我们在社群中的成长路径 而后便详细讲述了以上七种原则。界线是一条内部人员和外部人员之间的公认分界。有了界线,内部人员会更坚信和认同他们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并比外人更了解彼此,同时也能够将外人们隔离在外,更好维护成员们的体验权益。而许多社群成员缺少归属感,即便是在所有成员都需受邀才能加入的私密社群。不同类别的入会仪式或形式会让成员们消除归属感危机感,帮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真正地为所加入的社群接纳。 逐步深入,一直到对社群的深层思考。 如果说宗教也算是一种社群的话,可以算是一个很强大的社群里。而在书中,也阐述了宗教与异教的差别。有害的异教组织会引导人们座他们以前认为可憎的事情,甚至会让他们在数月到数年的时间里进行自我伤害,甚至失去某种自由。必须清楚宗教与异教之间的异同,以正确识别宗教,避免限于异教。 另外就是让我比较感兴趣的在线管理社群方面经验。可以说书中讲述的道理和案例还需要细细琢磨,慢慢实践相信会对每一个需要对社群进行管理的人有所帮助!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六):如梦亦如幻如梦幻泡影

  我写东西的时候习惯断章取义实在是平时读书太少或者说脑子根本记不住几本读过的书的字儿,说白了就是词汇量太少,或者说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太差,总是找不到比较合适的词,随便拿来将就将就你就凑合猜猜我想说啥,猜对了奖品,猜错了也不能怪我,话说你怪我写的不好,咋不怪出书的质量不好?只因他是大牌子

  这句话是佛教里的,类似的话还有个南柯一梦还是叫黄粱一梦来着?或者是在树边儿上做个梦?总是水中捞月空欢喜一场,过程就是你开心就好,一个人你开心就好,俩人也容易穷开心(理论上,实际操作看你自己)一群人呢?好像有个概念界定来着是一百五十还是一百多?随便。低于这个数儿靠的是八卦高于这个数儿靠的是宗教,据说人类之所以有语言是因为八卦,还有一说男的八卦起来就没女人啥事儿了,我也是听说,认真你就输了。说到八卦和宗教更加倾向是精神领域的东西,关于这方面儿看的书全还给作者了,记不清了。偶尔读书想到一两句,又懒得去找来原始资料或者数据,所以我不喜欢讲道理,万一没法儿自圆其说了咋办,出漏洞变笑话我自己笑笑还好,要是太多人笑就不严肃了,没看我这儿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呢,虽然全是废话,至于是不是正确的废话,你自己判断。

  我也没有多习惯调侃或者自嘲只是偶尔,习惯干的勾当若是不干,会不自在的。其实我是比较好奇为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精神荒漠化,或者西方化的同时出现了精神荒漠化,以及同时期出现的文学和文科的衰败,也许文学在某些作家那儿卖的书还是不错的,钱还是继续大把的赚,我也没想明白这个事儿,但是有些表现可以拿来说说,毕竟这属于集体(社群)里的产物,例子太多了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比如单身普遍增多视为一种选择?我是抱有疑问的,还有就是日本出现的丧文化,我也不是很理解是个啥,就是一个员工下班儿了,回家对着玩具娃娃说:我可想死你了。例子太多了,突然有些想不出来了。

  你有兴趣可以顺着我上面的思路继续想,我想说另外的问题,便是社群,前面我说过人组成社群有精神需求,而且相比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更不容易满足,我曾经看到有人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怀里的孩子要吃的,旁边的人看起来说这一家子真幸福,而你想掀桌子,我现在还没结婚,但是可以想见这个小小的社群里精神的匮乏,或者说最起码的俩人居然只剩下肉体或者说形式上的存在,而没有精神交流,大概这是所有人都害怕并且逃避的现实吧!可是反过来在名为公司的社群里(别管是多少人的)你有归属感?精神满足?恐怕大多数都是感觉是个标准化可替换的零件儿罢了。或者名为兴趣爱好的社群里?或者一些高大上的社群里?你真的感到充实,不会在一切万物静静之时感到恐怖?我在上学的时候夜里会睡不着便会恐惧,工作的时候也会,去庙里之后也会,大概人生梦一场,只看你的梦精彩与否,只不过我大多伴随着恐惧,做恶梦的时候会伴随着生病。也许我永远只是无根的浮萍,不知道会飘向哪儿,也不需要知道。

  溪川上

  2017.09.22 傍晚

  '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七):高效社群管理术——《社群运营的艺术》有感

  lue编辑

  社区,相信对于国人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我们居住的小区基本上就隶属于一个个社区,社区里面有专门配置的工作人员来为居民办理各种事物。但是社群就不一样了,如何判定一个社群是否成熟,是否能够发展壮大,这对于社群的创建者和管理者而言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美国作家查尔斯·沃格所著的这本《社群运营的艺术》里面就对社群的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而直观的介绍。本书的作者本身就拥有多重身份,当过演讲者,企业顾问,而且还是耶鲁大学的神学硕士。所以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来塑造的创建管理社群的方法里面隐约透露出宗教的影子。

  在这本书的阅读中我们会发现作者十分简练而准确地引出社群相关的概念。零基础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采用抓关键字词的方式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相关的内容,如开篇抓住社群的定义:“一个由彼此关心对方福祉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在理解了这一概念之后,紧接着抓住社区的四大特征:“共同价值观、成员身份、道德规范和内部人士的认识”。可以说到了这一步,对于社群的基本含义就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接下来的篇幅作者就开始对社群的特征进行详细具体的说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特征的描述进一步了解什么叫社群。例如作者在书中谈到社群的价值观和定位应该让其中的成员感觉舒服且合适,这样社群的价值观和成员身份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加强。成员身份在社群中所起到的地位,作者就用了团队与社群的对比给出了回答。

  如果看到这里读者对于社群已经了解的足够深的话,那么接下来如何创建并管理发展好一个社群就是本书的重点,也是社群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作者接下来就对于正在发展中或刚刚起步的社群分别从界线、入会、仪式、“神殿”、故事、符号和内圈七个社群原则给出相关建议,在这些建议中我们能够很容易的学习到管理好社群的相关模式。

  例如在界线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如何建议社群创建管理者通过树立相应的价值观来规范界线,而且还给出了相关的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价值观、界线和强制执行三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促使社群不断成熟。而在入会和仪式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是如何给社群成员带来归属感。当然细心的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很感觉到这两种原则以及后面的“神殿”、符号等多多少少都和宗教扯上了联系,这可能和作者的神学求学经历有关。

  当然通过这些原则的学习我们还仅仅甚至是掌握了社群管理的一般方法,如何准确的判断一个社群处于健康或者不健康的状态则更加重要。作者也不负众望地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进行了比较专业的探讨,这里就不再进行介绍了。总的来说,本书对于线上线下的社群运营管理人员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籍,相信通过这本书的阅读你会对社群有着更进一步的了解。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八):社群运营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艺术。

  在《社群运营的艺术》这本书里,提到了很多关于社群交流,管理社群的方法。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与社会上的其他人相互接触相互交流来生活。没有能够完全脱离社会的人,如果能够脱离,那也不能称做人了吧。 在社群新人指南里有说到,社群新人设法讨人喜欢需要做的事情,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去使别人喜欢我们,但是至少能够和其他人融洽和谐的相处,因此学会一些社群交流技巧是必要的。生活中常常有人说我和谁相处不好,好多人不喜欢我之类的话。可是很少人去想过真正的原因出在哪儿,是自己人品不好?还是交流方式有问题?还是两人价值观完全不一?他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把原因归结为那些人都是坏人,他们自身就有问题,而自己肯定是完美无缺的。 在查尔斯.沃格的书里有对人们如何开启社群交流的一些小方法。首先,需要充分的展现自己,每个人都喜欢好的东西,帅气的男孩,漂亮的女孩。在柏拉图的《大希庇拉斯篇》中苏格拉底和毕格拉斯在关于什么是美的谈话中说到:“美是漂亮的小姐,是漂亮的母马,是漂亮的汤罐。”这虽然只是说什么是美,但也侧面说明了,人是喜欢美的东西的。所以在交流中要树立良好的形象。然后,需要请教他人。人有时候喜欢帮助别人,在帮助了别人之后会有成就感,在问问题时也是连接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我们建立社群时,也有很多技巧。第一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建立社群的社群中有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就分为了简单问题和复杂问题。简单问题主要就是说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复杂问题主要指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简单问题大众中总有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因此参与回答人数越多,就越可能获得正确答案。而复杂问题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所以在解题过程中就需要专业知识,所以专家智慧强于公众,这时候就需要的是一个智慧社群了。第二就是我们打算建一个怎样的社群。那按照规模和规则,可以把社群分为四类:规模庞大,规则复杂的社群;规模庞大,规则简单的社群;规模较小,规则复杂的社群;规模较小,规则简单的社群。在明确了四类社群后,我们就可以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逐步完善。 社群发展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了解了这一门艺术后,应积极去把它与实际相结合,获得更好发展。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本书大部分是在十一假期来回的高铁上阅读的,阅读的时间还是算完整,此书整体给我的感觉逻辑清晰,逐步递进式的让我认识社群,如何创造归属感,再到最后的深层思考。

  对于当下互联网化的时代,不管是相关从业者还是业余爱好都对自己很有帮助,在哪种形态下我们都是社群中的一员。从社群的新人到社群的“老鸟”,再到社群领袖。在这几个阶段如何去做,书里都做了详尽的讲解,并配以实例,加以佐证。

  一个社群是否成功,书中总结了四个点:

  1.共同的价值观

  当相同的价值观足够多,自然而然对社群具有亲近感。最近在做app的竞品分析,这里的价值观正是一个app的产品定位。如果受众认同你的价值观,自然愿意了解你的产品。

  书中还举出大量不同类型社群的实例去分析讲解,在文章的宽度上增加了幅度,而且也深度分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改变,价值观也应该随之不断变化。

  2.成员身份

  在这群里,社群会帮助解答告诉我是谁?我该如何行动?我的理念是什么?

  同时书里分别将消防队员社群、总厨社群、电影人社群作为列子进行分析

  3.道德规范

  这个很好理解,就像任何贴吧或者小组都会有群规一样,随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4.内部人士的认识

  进入一个新的社群,新进入的人都想快速融入一个集体,不管线上和线下都是一样的。

  综上所述,也让我们认识了社群,这就是书中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归属感的七条原则

  一个成熟的社群,作者总结了关于归属感的七个方面:

  1.界限2.入会3.仪式4.“神殿”5.故事6.符号7.内圈

  上面的每个方面都被作者提出,再加以分析和总结,更好的理解了归属感所需要营造的多方面内容。

  第三部分深度思考中,教大家如何识别不健康的社群,同时作者相反的镜像了不健康的元素,得到了最优秀的社群应该具备的特征。紧接着作者阐述了如何在线管理社群,分析了在线社群的优劣势和定位,通过之前的归属感的七条来套用在线上如何应用。这对线上开发产品,线上市场营销都有很大的帮助。

  附录A中也详细的列出了建立一个社群对于领导人所提出的相关问题,我觉得同样使用于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附录B针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具体的事件更生动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让我们可以活学活用。

  无论是新人还是老手,都可以从这本书找到有效实用的指导建议,只要将这些融入自己的事业或者生活,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更有生命力,因为在社群里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朋友,都是你指路的明灯。

  《社群运营的艺术》读后感(十):有共同兴趣爱好的

  什么是社群呢?

  他们有着怎样的特征,首先他们有共同的爱好,有道德规范,成员之间,内部人士的认识,成员的身份。

  社群成员有着共同的价值观,爱好,或者志向。想要培养一个紧密团结的社群,至少对自己来说要清晰的表达社群的核心价值观,这点非常重要,你并不用一一表达所有的价值观,只需要选最为重要的就行,那些将社群成员联系在一起。有与社群享有共同价值观的成员。

  一群有共同爱好的人凑在一起能组织一些大家都很期待的活动,比如喜欢登山运动的人,周末节假日喜欢一起组织旅行,一起登山。

  又比如说喜欢美食的人可以一起组织个美食会,之前的时候参加过几期美食分享会的活动,大家一起准备食材,分享美食,一起加入到亲自动手的过程中,直到食物端上桌面,参与的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还有关于读书的社团活动,定期有人分享阅读活动,把自己喜欢的的觉得很有意义的书籍拿来与大家分享,类似这样的读书活动,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分享的人很高兴,来参加活动的人也听的很专注。

  社群使大家有归属感,在这个社群里,有自己舒适的空间,人们互相交谈分享对于共同价值的期待和热爱。这样的社群才是最有归属感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