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10篇

2018-03-30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10篇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是一本由光子著作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017-7-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一):人类终极问题

  人类的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

  这本书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向我们解释万物生长

  人由细胞组成,细胞里有DNA,DNA里有原子,如果原子是20层楼高,原子核就是一颗芝麻,按照现在玄理论,原子核里有的其实都是波,是能量。人眼睛闭起来,对面的你可能都不存在,是一堆量子纠缠,一堆能量。你不去观察,这个世界都不存在,是一堆几率波。没有观察就没有世界,没有观察就没有你我。

  薛定谔之猫的故事解释了世界、你、我从哪里来。盒子里的猫是死是活,只有通过打开盒子,通过外界的观察,才从生死各百分之五十的概率,瘫缩成物质,没有观察就没有世界。所以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所以我是真实的,我不是虚幻不实梦,不是程序,因为我在思考。

  如果人是一本书,我们每天在翻页,最终我们将翻到生命中的最后一页。翻过去就翻不回来,所以让我们感觉时间在一直流逝。我们的意识就像一只笔,在书上书写我们的认识。我们写到最后一页,这本书合上之后,我们也没有消失,时间也并未消失,最后这本书还存在在宇宙中,也许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生命是精心设计的,并非随机的。这里有个特别好的比喻,一块拆散的劳力士,一堆零件在一个盒子里摇,你怎么能把它再拼装回劳力士。也行行,但这需要的时间比宇宙爆发至今的时间还要长。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二):颠覆时代价值观的著作

  首先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封面,层层的彩虹圈,引出了开篇。书中也处处有作者摄影作品结合不同颜色篇章,好像彩虹一样把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展现在眼前。

  作者以简单流畅而又不失生动语言层层铺叙出物理,生物,哲学发现及依旧未能被证明的疑团。本以为是一本科学的读物,但随着内容的展开,却不尽然。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科学的不足,从而引出的是整个世界观人生观的颠覆。不同于其他的作品,作者以通俗的语言及生动的比喻,从科学出发,却展现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仔细审视自己曾经生活,倘若以作者的视野去看,那必然会更精彩有意思。也感叹并未早些遇见这样的作品。

  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并且重要的,但是这本书却带给了我们让这个世界更精彩的眼光

  它带来的是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的真实世界!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三):每人皆是一宇宙(徐梦阳,央视国际在线

  每人皆是一宇宙,这是古希腊圣贤处世哲学,也是我对于《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这本书最深之共鸣

  我是谁?这世界如何而来?我为何存在?这是当人类摆脱茹毛饮血的生活,攀登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时所与生俱来的问题。诚如本书所展现的,自古至今,由中及外,从公元伊始张衡的“浑天说”到近年来LIGO的引力波探测,从屈原的《九问》到基于爱因斯坦理论的大统一模型,人类的探索从未止步。

  本书是一部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进化史。对于这些终极之问,作者旁征博引层次分明,利用阴阳既共生又对立的关系,勾画出自己特有的认知:波与粒子、实验对象与观察者、我与我的世界、唯物与唯心、科学与宗教当仁不让于其导师——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肯德尔,也无愧于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之衔。书中,作者认为当科学无法解释这些问题,那么哲学就可以给出简洁对称却更为抽象理解,谁能否认Democritus的原子论对于当今量子力学构建之影响?当哲学走到尽头,神学又恰为其分给出玄妙却“细思极恐”的阐释——牛顿对于上帝狂热更甚于科学正是其有力佐证。很多人知道博士的英文表述是PhD,却不知道其中的“Ph”正是哲学(Philosophy)的缩写。万宗科学,尽归哲学;千般哲学,源于神学。既然如此,科学的意义是什么?

  “科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际上人类能检验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而且每个人的经验都是不一样的”,作者如是说。随着科技手段日新月异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都已变成现实。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出现之前,对治伤寒——这一上古九州最大规模人命收割机几为天谈;当今生物医学界盛行的CRISPR技术通过对基因的直接剪辑,使得人类完全攻克癌症、艾滋、帕金森等难关初露曙光,成为未来诺贝尔奖的有力竞争者。当然,人的阅历、经验更是直接制约着其对于世界的理解。广为流传的“质能方程造就原子弹”之说,就是一个反例。一颗链式反应的原子弹充其量毁掉的是一个城市,一颗等质量的真正的质能方程的直接体现——反物质湮灭武器毁掉的却大至一整个星系。作者清楚地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受制于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与此同时寄希望于科学、哲学、宗教的终极汇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世界就在那儿,因为观察而存在,却并没有因为人狭隘的知见和分辨而改变。哲学与宗教,虽尽显古人智慧,但也仅能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启示的意义而已。Kekulé宣称是因为“蛇咬住了自己尾巴”的梦境才受到启发想出苯环的化学结构,然而直到经过大量的科学方法的证明之后,链式结构才终被世人接受。科学的发展也早已摆脱了“造物者”的桎梏。人们通过设计自然界所原本不存在的“Metamaterials”,悄然提升着对光学材料学的认知层面。诚然,这世界依旧会有很多未知之谜,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科学之弓必定会射下这一颗颗谜之太阳

  与其说宗教是科学的尽头,不如说,宗教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信仰,予自我精神寄托。最近大热的神剧《美国众神》就描绘着这样的画面: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奥丁为首的旧神们的法力因信徒的减少而衰弱,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女神股票之神,互联网之神等新神的兴起。如同本书作者开宗明义一句话:“世界没有创造你,是你创造了世界,”并非神开辟世界创造人类,而是人的信仰造就了神。“飞天拉面教”和“?节”的出现,正是科学对于宗教的完美反讽。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人类不懈追问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统摄着人类追寻智慧的脚步,也分化出多元的精神探索路径,体现为信仰的多元化。有人说,当今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最大差别就是有无信仰。我以为,不限于宗教信仰,泛泛而言,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信仰。有人信仰佛法无边,有人信仰亲情友情,有人信仰权利金钱,有人信仰理想国与乌托邦。也正因为这些多元化的信仰,中国与西方文明从未脱节,共同进步着。

  那么,以“我”为中心的世界又是怎样的?《我·世界》中用了一个很恰当例子:二维蚂蚁。蚂蚁有着卓越的攀爬能力,可以克服大多数沟壑高坡,却不能像人类一般跳跃。在它们眼里,只有前进后退、向左向右的二维空间,而人类生活在三维的“盒子世界”,上下、前后、左右;再加上半维的时间维度——因为在我们对于时间的错觉里,只能向前,不能退后——这也正是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的区别电影《星际穿越》中,就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完备的四维世界的想象。那么,四维,就是这个世界的真正面目吗?否。不同于群论中无限维的概念,物理学家更倾向于这个世界是十一维的,只不过大多数维度如同莫比乌斯环一般压缩于我们所无法感知的空间。十一维也是超弦理论的完备空间。这就是人类认知时空的尽头吗?我并不认为是这样。如同二维世界之中的蚂蚁,人类受制于自身的限制,对于时空的认知也许真的跳不出“知识密封准则”吧。当一只蚂蚁一跃而起,成为直逼人类的智慧生物,迎接它们的我想不一定是鲜花掌声,也有可能是人类源于恐惧的毁灭性打击。当人类接近于这世界的本质,研制出如《三体》中二向箔之类用于降维打击的武器,那么也许真的会有存在于更高维度的文明毫不犹豫地毁灭人类,以杜绝这个世界的坍塌——对于更高的智慧和生命而言,这属于比较暗黑的忖度了,姑且称之为“小人之心”吧。

  既然“我?世界”因“我”而存在,因我而消失,那么“我”的意义何在?书中作者用对“我?世界”中“我”的本源地位的印证,所表达的其实是当代人对人文精神的宣扬。人类的方向走向智慧,走向爱,即便人类对于世界的贡献微乎其微,对世界的探索,对自身价值的体现,每个人都不该止步。为何悲剧意识、悲剧精神更接近于崇高美学范畴?为何人们总是对于悲剧人物命运不胜唏嘘?这不仅是对于人物悲剧人生的同情,更是对其“胜天半子”不懈奋斗精神的认同。不是每个生命都有如太阳般的夺目光华,但你来过,你奋斗过,你实现了自我,无悔于这一生历程,就是你为全体人类作出的贡献,也就是“我”意义的完整体现。

  这让我想起了时下对于中国是否应该投入巨资制造大型对撞机的争论。包括杨振宁在内的多数声音认为这会劳民伤财研究成果过于基础而无法产生效益。我认为这正是中国鲜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之一,是当今社会中的过于功利浮躁心理体现。从哲学层面回到现实层面,“我”的彰显,并非自私自利的“世界因我而动”,而是“我”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改进民生固然重要,但是科技的投入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短期效益,而要看到受益的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是全体人类。“京杭大运河”的开辟虽间接造成了隋朝的覆灭,却开创了煌煌天下的大唐盛世;LIGO在历经四十年探索第一次测得引力波后才广为人知;屠呦呦终其一生的研究才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的进步固然会有各种失败的铺垫,也会有各种人类当前利益的牺牲,但是我希望在无损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有相当的投入来履行作为人类的义务

  随想不断,浮想联翩——不得不说,《我·世界》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一本披着科学普及读物的外衣,却结合各民族科学、哲学、神学的发展,来彰显“我”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意义的佳作。其版面设计之匠心独运,语言结构之引人入胜,知识阐述之深入浅出,均是当世不可多得的奇书。希望读者诸君可共享此精神盛宴

  就本书的文本层面上而言,本书的意义也绝不限于最新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在于对世人的深刻启示。霍金对学术界的贡献难以比肩于Witten等物理大家,然而无人能否认其在大众宣传思想指导上的伟大意义。感谢编辑一时间让我有机会一睹此书,也希望中国发展出版社可以出版更多此类上乘之作。

  (徐梦阳,2017年7月16日于纽约大学)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四):偶开天眼窥红尘

  对于这本书,坦率地讲,我所能写的只能是读后感而不是所谓书评。因为我的思想和知识水平没有达到可以评价它的高度。即使是写读后感也不容易,我必须调动最大的内在能量去理解其内容,然后理清思路,试着用新的眼光审视我的既有世界观,从而说清楚我感想到了什么。即便如此,这个读后感也未必能中肯綮。因为如果草草读一遍就能把握精髓并做出精当的评述,那大概就算不上一本思想深刻内含丰富的好书。而这本书确实是需要和值得反复读的。

  这是一本用科学方法阐释哲学命题的书。古今中外的思想巨人层出不穷,他们用毕生精力思考并试图彻底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他们的著述汗牛充栋,几乎穷尽了人类的推究和想象力结果呢?我们至今还在重复先哲们的工作,还在对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不断地依我们的认识做着种种假说和验证,因为我们对世界的有限的探索相对于无限的世界永远是无穷小。

  任何一位哲人的思想最多只是一家之言,哪怕是最伟大的哲人。能成一家之言的是卓殊大家,足可在哲学史上留下一笔。但为哲学做出过努力和贡献的却远不止那几位史册留名的大家,其他哲学家们的心血也未必没有成果和意义,这本书便是很好的一例。

  在我看来,本书的成就和意义在于:

  一、它用科学实证而非形而上学的方法论述了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核心问题,以往大师们的观点和论述多是建立在思辨基础上的,因缺乏科学实证而难以定论。这本书根据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等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再认识。书中涉及到的诸多哲学论点,虽都是大师们赖以成名的论题,如“心物二元论”、“现象世界是客观意志”和“存在先于本质”等。但有了科学的加入,使一些模糊的概念清晰起来,其理论说服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二、它成功地向读者介绍了物理、生物和天文等诸学科中有助于认识世界的成果和思想。学理科的人没有谁会认为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是容易读的书,其中大多数人恐怕是一辈子也不愿意碰它们的。读过哲学经典著作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就是晦涩难懂。漫说是一般哲学爱好者,就算是有相当哲学素养的专业学者,当拿起黑格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人的书时,也很少有不头疼的。而这本书却用平实、素朴、准确、生动而又逻辑严密的语言,使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了现代科学的重大成果及其哲学意义。其成功之妙就在于把通俗易懂做到了极致,尤其是通过那些恰当而浅白的比喻和妙趣横生的图示,竟能把像相对论时空观、波粒二象性和DNA转座子这样的话题讲得如此透彻,殊为不易。

  三、它或许会使我们对所处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每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阅历深浅,教育程度高低,都会对世界(包括人自身)有一个看法,这就是所谓世界观。然而长期形成的世界观,也会在某一时刻因某一机缘而有所改变,而且往往是颠覆性的改变。这本书即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缘。它给了我们看世界的新的视界、新的视点,给了我们认识世界新的方法、新的依据和新的切入点。如果读过它的人有这样的感觉:先是头脑发懵,继而是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沉思吟味,若有所悟。不要奇怪,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旌被它掣动了,世界观被它撼动了,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一个诚意求知的人,只要认真地读过它,脑海中绝不会波澜不惊。

  四、它会让人思考世界观的哲学认知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人类之所以进行科学和哲学研究,除受好奇心驱使外,是因为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帮助。人的哲学水平的提高会对其世界观产生影响,但相信没有人在了解了量子力学、相对论或测不准原理之后,会对周围事物现实意义上的真实性、对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生活经验的可靠性产生怀疑。毕竟因不相信眼见为实而自盲的只听说过苏格拉底一个人。我们明知道,从绝对意义上说未来是不可确知的,还是会安排明天去购物、后天开会、过年回老家。无论是否知道万花筒的原理,都不妨碍人们从中欣赏美丽。哲学探索与现实生活是两个层面的事情,离开了经验和逻辑思维我们将无法生活。那么世界观的改变对我们的帮助在哪里呢?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它能帮助我们确定价值取向,明了人生意义,选择生活道路和方式。

  五、由对世界的全新认识推导出应持的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书中引用了柏拉图的话:“与我们之内的神性本原自然同源的运动是宇宙的思想和旋转,我们每个人都当遵循它们……”,“哲学是对生活的考察,其目的是个人的道德革新——即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是全书的落脚点,是作者在洋洋数万言之后要对读者说的:“这些并不是与你无关的问题,它们和你如此有关,以至于决定着你生活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当你不明白时,便会去追逐大众‘流行’的目标,模仿别人的轨迹。你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却狂奔着,怎么可能不累,不空虚,不迷失?让我们一起,睁开好奇的眼睛,从物理和生物出发,一直走到未知和神,重新认知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在这个旅程中,也认识自己,寻找生命的真谛,理解活着的意义。”这是这本书最不容忽视的部分。

  此外,书中的许多警句也是我所喜欢的,意涵隽永,颇耐咀嚼:

  ——人不会因缺点最少而伟大。

  ——人的最大优点往往导致最大的缺点。

  ——人无法达到自身的完美,但许多人追求的并非自己心中的完美,而是“自己所猜测的在他人眼中的完美”。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们是否迎合了大众的口味,是否在别人认为我们应该走的道路上有多顺利,而在于我们是否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和创造。

  ——所有人都同意的、没人嘲笑的思想不可能是大智慧。

  ……

  句句精彩,令人拊掌,不论言出何处都堪称启人觉悟的至理名言。这样的话在书中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反映了作者的心境高远、神思洞达。

  这本书另一可嘉许处,是它优雅的文字。读着它感觉很舒服,如沐春风、如临秋水、如望远空、如与君子交。

  因为读这本书,又勾起了我尘封多年的对哲学的兴趣。于是翻出一些旧书来看,有赛耶的《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斯宾诺莎的《笛卡尔哲学原理》、莱布尼茨的《神正论》、波普尔的《无穷的探索》……很有些新的体会。诚如波普尔把他的思想自传名之为“无穷的探索”,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无穷的,我们的思想演进是无穷的。我们不可能终结这种探索,也无力为终极的谜题揭底,但我们不缺乏探索热情。探索的大树还将无穷地生长,上面将结出越来越多的果实,经常尝一尝,不亦乐乎?

  (苏力克/文)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五):向所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推荐这本书

  我是在医学院学解剖的时候开始怀疑进化论的,看到人体里那么多精巧的构造,感觉要是通过进化来筛选出来这些结构,得多少亿年吧。然后学生理学,更是有悖于我的旧认知模式了。解释一个个生理现象的,书上居然全明写着是假说。而且,同一个现象,居然要学不止一个假说。天呐,我辛辛苦苦上大学是来学这些不确定的东西的?这实在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学期考试成绩自然也好不了。现在知道了,进化论也只是一个假说而已。很多我们以为是真理公理客观规律的东西,其实都可能是一种假说。其中为害最甚的,我觉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算一个,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分,也得算一个。

  光子先生的这本《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颠覆了读者们一些常规的认知,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知。涉及了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宗教等等等等。读完之后我大胆的想象了一下,所有我们一直以为是确定的所有理论,可能都是一种假说,虽然目前它还能指导我们的认知,但是会有一天,我们探索到这个理论适用条件之外,这个理论(假说)就要被抛弃了。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个态度未免有点消极,但是对于那些以为真理在握的人,倒是合适的很。最后,可以向所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人,推荐这本书。读的时候千万要提醒自己,作者推翻了一些理论,提出了一些新理论,有关这些新理论和旧理论,其实都是假说!

  (作者小天竺,医生,供职北京航天总医院)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六):透出红尘的生命意识 ——《我·世界》阅读札记

  合上这本讲述人·世界·宇宙之书,正在京郊月夜。四下无人,虫鸣山寂,一首唐诗——《春江花月夜》涌上心头: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环宇一片空明,通往永恒之门徐徐打开,洁白的月光如同天上洒落的晶莹飞霜,在空气中发出细微的震颤。月光白沙、过去未来,消融在这虚空化境中。

  一部作品能让人以有限感受无限,有情感受无情,那它必然具有穿越时光的魅力。《我·世界》就是这样一部哲理之书,充满着恢弘的生命和宇宙意识,以及对天人之际的追问。

  凛冽的空气冲破脑中的混沌,我好像很久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样的问题了。

  不,多年前也琢磨过,但就像走进陌生的黑屋,找不到门窗的光亮。身陷于此,恐怕一生都会焦虑,索性就不自寻烦恼,投入生活的洪流。

  工作、家庭、应酬,每天“我”充实地活着,肉身和大脑消耗着能量,随时随地对周围作出反馈。“我”活着——我忙故我在嘛。

  这个“我”,恐怕也是你,是绝大多数人。北京的大街上,每天有数百万人行走,汇成一股股面目模糊的洪流,这里面都是“你”和“我”。

  如果用魔镜透视一下我们的大脑,那里绝大部分充斥着薪水、业务、房价、儿女、社交、八卦等信息。这些素材构建了我们的生命形态,而对于生命本身的关照,已经被遗忘在大脑仓库的某一个角落。

  当大脑本身成了北京某环内拥挤的高层公寓里的格子间,生命就被锁在这间小屋里了。

  《我·世界》以不长的篇什,饱含对人生和宇宙的俯察。提醒人们,生而为人,切忌不要忘掉“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这个永恒的命题。

  《我·世界》最振聋发聩的提醒,就是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众生,“我”是我面对的世界、我生活的宇宙的“创造者”和“立法者”。生为有情众生,何其幸运!每个人早该抛弃幻想,在各自的世界里顶天立地,不抱怨、不嫉恨,胸怀坦荡地走完这一程。

  本书从物理学的经典实验“双缝实验”谈起,纠正了大众对于心物分离的习见,揭示了这样一件事实,观察者可以直接干涉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而推导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因为“我”之意识的存在,才有眼前的这个粒子世界。

  在“我”没有观察前,或者说“我”没有出生前,世界于“我”,只是一堆“几率波”,就像一团具有无限可能的云。当“我”的目光照向四方,这堆“几率波”才“塌缩”成周遭万物。

  本书打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我”的意识就是一块屏幕,意识之眼睁开,屏幕就亮了起来,我的身体和周围的世界,在屏幕上开始演绎。

  我们都做过白日梦,抱怨爹妈平凡、老天不公、说到底是对自己境况的不满意。

  殊不知,每块屏幕上的故事是不同的,你的世界为你量身定做。不用后悔这辈子怎么没有投胎成英国的威廉王子,你和他都拥有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精灵——意识,都是自己“创造”的世界的上帝。虽然在物质上不平等,但在更高的意义上,你们完全平等,各有各精彩。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实验证明,意识并不是大脑电波的集合,它的能量超乎想象。如果把宇宙的各层次事物由高到低排成序列,意识可能是坐在宝座的王者。只有当意识睁开眼睛,微观粒子才从一堆飘忽不定的轨迹成为可以捕捉的对象。就像孙悟空正在72变,这时意识“呔”地一声大喊,他才乖乖地坐在那里变成一只可以捉到的猴子。

  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以小小的身躯,却具有比太阳还要大得多的能量。那个傻大傻大的火球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核反应堆,而具有意识的人,却能直接造就你周围的宇宙。佛教具有类似的观点,我们当下的世界,是过去每个人心力的结果,称为“业力”。

  那自我意识会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溃散呢?本书提供了解释,这里留个悬念。

  我们生活的宇宙太奇妙了,它的精确和巧合让人匪夷所思。光是一个人体的信息交互,就比整个银河系星系之间的交互更为复杂。在这个庞大的演化链条上,只要出现一个极小的错误,都不会出现如今的“你”和“我”。相当于京沪高铁路面下的一粒石子的原子核发生变化,这数千公里长的铁路就造不出来。

  所以,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这个宇宙是设计出来的还是偶然形成的?

  本书认为,宇宙的演化是有理念的。直白点讲,宇宙有设计师,虽然不是人格化的上帝。

  广泛流行的“平行宇宙”论认为,当下并存着无穷多的宇宙,各有各的法则,只不过我们这个宇宙恰巧具有完美的机制,能够演化出人类。这个假想目前无法证伪,但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比如,对美的追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你看,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对称,只要对称了,我们就认为它“美”。各种生物,身体以中轴线形成对称;物理规律也追求对称,比如电能产生磁,磁也能产生电。当宇宙设计师没有理念时,很难想象“美”会成为大自然演化的普遍追求。

  我们还追求简洁。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被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方程,物理界盛行的“弦理论”,追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说白了就是希望以最简洁的规律来描述宇宙的运行。

  翻开本书,有更多颠覆世界观的知识。例如,你对现在的观察,能够逆向影响过去事情的发生;离你最远的地方就是你的脚下;当没有人在观察时,月亮并不存在;被截肢的人也能感觉到自己丢失的那部分肢体;通过某种技术,能让你感觉到上帝就在你面前……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宇宙奥秘,在作者平和风趣的文字下涌动。

  一位作家朋友发牢骚,他不太能写东西了。干巴巴,不生动,没有朝气,不像青少年时候,满肚子话像春天发芽的树枝,急不可待地要钻出来。那时候的生命,开阔,充满能量。

  我猛醒,他和我一样,患了一种病。这种病的起因,就是不再思考生命的意义。几十年勤勤恳恳,搭建生活的房子,看起来富丽堂皇,高朋满座,最后一看,这屋子盖在沙滩上。

  中国文化的高峰是唐朝。文人士大夫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智慧迸成无数精彩的篇章。可惜唐宋以后,中国人的生命意识渐次狭窄,行文日渐局促拘谨,技术、应用之学日盛,渐渐忘却了头顶的星空。

  景山公园里那棵吊死崇祯皇帝的歪脖子树,在目睹数百年风云变幻后,到了21世纪,又看到一片富裕繁忙的景象。在物质丰裕之余,少数精英们猛醒过来,重拾那个古老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儿去”的话题。

  本书作者光子,在国内受过专业的生物学训练,兼览文史理化,又在太平洋彼岸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肯德尔教授,复变身为斯坦福商学院MBA,成为生物医疗领域著名投资人。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让他拥有高屋建瓴的视角,兼具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经世济民的情怀。这样一位专业人士在几十年的积淀后,笔下流淌出的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值得仔细品鉴和阅读。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七):重拾赤子之心 ——读光子《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一开始会用很多稀奇古怪的“谎言”逗我(比如从公园捡来的,或是从星空划落到人间的),在我懂事后我才知道我是妈妈生下来的,于是我便想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每当我一直这样追溯着想问题时,我就会对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遥远源头充满了好奇。后来上学了,我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慢慢地运用知识解开心中的疑惑,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很遗憾的是,有些问题解锁了,有些问题至今无解,即使在当下忙碌于日常生活的同时我仍会作一些思考,比如思考明天的工作该如何开展,下一顿饭该吃什么,回家该如何与爱人交流……但这些问题其实样样都跟柴米油盐有关,凡过日子的人都难以避免,思考了它们,我就越来越懒于去思考从童年时代就堆积起来的貌似和生计无关的那些“形而上”问题(比如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世上真的有神吗等等)。直到前不久的一天,我收到光子先生的这本《我·世界》,我像是从一个宇宙探索者手中接过了一架神奇的望远镜,360度旋转式的观察了一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周遭世界,重新思考起很多搁浅已久的生命及生活问题。

  一开始接到这本书时,说老实话,我被它的书名和书封设计有些“吓到了”,我觉得它一定是本很“高级”的科学类书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而对于文科生出身的我来说,我读起来可能会非常吃力。但当我打开书,从“红章”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时,我不但没有被书中各式各样的理论名词和科学术语吓跑,反而越读越饶有兴趣,看完了红惦记着橙,看完了橙又惦记着黄……心里渴望填充的颜色越来越丰富。最感恩的是,作者篇里篇外没有丝毫“炫技”的描写,每当我读着读着快要陷入“不明觉厉”的境地时,作者一定会紧随其后笔锋一转,贴心地补上一个生动形象、便于想象的例子,瞬间帮你推开顿悟的大门,再给你进一步蓄上充足的动力,鼓励你勇敢地把书翻向下一篇章。

  想问当今时代的很多人,还在难以想象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吗?还在为世界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而彷徨吗?还要纠结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去坚持个性化发展还是盲从于世界的“趋同”吗?究竟对立统一是世界万物的常态美还是打破常规随机而生才是王道?如何做到“天人合一”,既不为天所役,又不逆天而行呢?许许多多这样思辨的问题布满了我们人生的各时各处,尽管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一定能立竿见影找到最直接和最信服的答案,但是作者不遗余力地为读者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向和通道,他并不逼迫你生硬地相信书中所引述的任何科学理论,他只是耐心、客观地引领你和他一起观看,引导你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好似一个心怀虔诚的人,先是闭上眼,举着双手慢慢摸索古老宗教建筑物上风吹日晒的斑驳神迹,一步步靠近他心中选择相信的神明,迎着最光亮最神圣的未来走去。

  《我·世界》这本书让我从繁忙的朝九晚五、家里家外的生活琐事中抽身出来,认认真真观照了一遍自己的身心内外,拓宽了我对世界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认知,让我静下心来思索了一回该如何把控好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盘。尤其喜欢色彩篇章中的最后一篇——紫色篇,虽然本篇中讲的是一个个思想家或科学家们生平的小短篇故事,但作者在揭开他们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多捧腹一悦的时刻。或许善于思考、喜欢钻研、追求真理的人都有着十分可爱和有趣的精神内核,本书从头读到尾,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隐藏在本书文字背后的纯真“赤子心”。

  作者虫二(昵称“風月无边”),女,32岁,2014年为了戏剧和各大书店来到北京,之后“留连忘返”。至今,目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立志做一个“财务管理界的文学精英,文学爱好界的财务高手”。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八):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而美丽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搞不懂物理、看不懂哲学、至今还没有任何信仰的我来说,我现在,在这里敲下一些字,美其名曰为“读后感”是不是有些荒唐。那么,姑且就让我把这篇文字定义为对这本书的感谢。

  首先,我获得这本书还是因为种种的机缘巧合。参加活动多次,这次受到垂怜,获得了这本赠书。特别感谢它的到来,让我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获得了不一样的幸运值。这让我又开始坚信那句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对啊,活动还是要参加的,万一成为了幸运儿呢?

  其次,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平常的类似科普读物的看法。它没有给你单纯的讲解那些比较枯燥难懂的科学现象,也没有把那些条条框框都悉数罗列起来。之前我看过《时间简史》,感觉霍金教授已经很厉害了,把特别难懂的科学实验讲解的妙趣横生。可是相比于这本书,《时间简史》对我来说还是有难度的。毕竟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真的难以理解一些现象。而此书,不仅运用了物理学知识,还夹杂了宗教以及哲学思想。这就让一些科学理论显得更加有趣,也让我有了更多读下去的兴趣。所以,特别感谢作者能让我在明白了科学原理的基础上让我涉猎了许多宗教以及哲学方面的东西。

  除此之外,我觉得这本书,让我转变了之前“人类只是茫茫沧海中的一粟”这样的想法。“上古有大椿,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这样的生命长度已经让我十分震撼了。书中描述的宇宙的“寿命”更是让我叹为观止。但是,作者却说,“世界因观察而存在”。如果我们不观察,很多事物其实都是一堆“几率波”。

  波与粒子、实验对象与观察者、唯物与唯心,科学与宗教,每个事物之间都有相互的影响,它们看似相克,却也相生。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中国著名的哲学思想。类似于道家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它来解释宇宙的科学现象都是相通的。

  都说读书就是一个能完善自己三观的过程,通过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的世界就是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的。或者说,世界就在那里,因为观察而存在,却并没有因为人类狭隘的认知和分辩而改变。特别喜欢书中,引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所以,感谢这本书,让我任性的可以说:“我来过、我看过这世间的花花草草,这就是我独一无二的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不用太多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完美的过好自己的生活来获取别人的认可。因为这个世界,只因为我们自己而存在。只要自己无悔于这一生的历程,就是对于“我”这个意义的完美表现。

  最后,再容我赘述一点:这本书的设计让我特别喜欢,彩虹的七彩色,每一个问题的引述,以及最后那句:“你有一份属于你的世界,我想把它还给你”让我倍感温暖与快乐。谢谢!

  《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读后感(九):再启儿时天问,重拾赤子之心 ——读光子《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

  很小的时候我常常问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一开始会用很多稀奇古怪的“谎言”逗我(比如从公园捡来的,或是从星空划落到人间的),在我懂事后我才知道我是妈妈生下来的,于是我便想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妈妈的妈妈又是从哪里来的……每当我一直这样追溯着想问题时,我就会对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遥远源头充满了好奇。后来上学了,我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慢慢地运用知识解开心中的疑惑,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很遗憾的是,有些问题解锁了,有些问题至今无解,即使在当下忙碌于日常生活的同时我仍会作一些思考,比如思考明天的工作该如何开展,下一顿饭该吃什么,回家该如何与爱人交流……但这些问题其实样样都跟柴米油盐有关,凡过日子的人都难以避免,思考了它们,我就越来越懒于去思考从童年时代就堆积起来的貌似和生计无关的那些“形而上”问题(比如宇宙是怎样形成的,世上真的有神吗等等)。直到前不久的一天,我收到光子先生的这本《我·世界》,我像是从一个宇宙探索者手中接过了一架神奇的望远镜,360度旋转式的观察了一遍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周遭世界,重新思考起很多搁浅已久的生命及生活问题。

  一开始接到这本书时,说老实话,我被它的书名和书封设计有些“吓到了”,我觉得它一定是本很“高级”的科学类书籍,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懂,而对于文科生出身的我来说,我读起来可能会非常吃力。但当我打开书,从“红章”开启我的阅读之旅时,我不但没有被书中各式各样的理论名词和科学术语吓跑,反而越读越饶有兴趣,看完了红惦记着橙,看完了橙又惦记着黄……心里渴望填充的颜色越来越丰富。最感恩的是,作者篇里篇外没有丝毫“炫技”的描写,每当我读着读着快要陷入“不明觉厉”的境地时,作者一定会紧随其后笔锋一转,贴心地补上一个生动形象、便于想象的例子,瞬间帮你推开顿悟的大门,再给你进一步蓄上充足的动力,鼓励你勇敢地把书翻向下一篇章。

  想问当今时代的很多人,还在难以想象宇宙大爆炸是怎么回事吗?还在为世界到底是“唯物”还是“唯心”而彷徨吗?还要纠结应该是以“我”为中心去坚持个性化发展还是盲从于世界的“趋同”吗?究竟对立统一是世界万物的常态美还是打破常规随机而生才是王道?如何做到“天人合一”,既不为天所役,又不逆天而行呢?许许多多这样思辨的问题布满了我们人生的各时各处,尽管在这本书里我们不一定能立竿见影找到最直接和最信服的答案,但是作者不遗余力地为读者提供了思考这些问题的方向和通道,他并不逼迫你生硬地相信书中所引述的任何科学理论,他只是耐心、客观地引领你和他一起观看,引导你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好似一个心怀虔诚的人,先是闭上眼,举着双手慢慢摸索古老宗教建筑物上风吹日晒的斑驳神迹,一步步靠近他心中选择相信的神明,迎着最光亮最神圣的未来走去。

  《我·世界》这本书让我从繁忙的朝九晚五、家里家外的生活琐事中抽身出来,认认真真观照了一遍自己的身心内外,拓宽了我对世界与生活中许多事物的认知,让我静下心来思索了一回该如何把控好自己未来人生的方向盘。尤其喜欢色彩篇章中的最后一篇——紫色篇,虽然本篇中讲的是一个个思想家或科学家们生平的小短篇故事,但作者在揭开他们神秘面纱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很多捧腹一悦的时刻。或许善于思考、喜欢钻研、追求真理的人都有着十分可爱和有趣的精神内核,本书从头读到尾,我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隐藏在本书文字背后的纯真“赤子心”。

  作者简介:虫二,昵称“風月无边”,女,32岁,2014年为了戏剧和各大书店来到北京,之后“流连忘返”。目前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立志做一个“财务管理界的文学精英,文学爱好界的财务高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