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9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精选10篇

  《百年战争简史》是一本由[英] 德斯蒙德·苏厄德著作,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一):一个世纪记忆

  自公元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没收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吉耶纳公爵领,致使后者宣布对法国王拥有继承权为始,至1453年英国丧失波尔多为止,史称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这场由多个战事所组成的复杂经历,在法裔英国学者德斯蒙德·苏厄德所作《百年战争简史》之中得到了很好的梳理。苏厄德以战争的推进和主要历史人物为主线,提纲挈领地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铺陈开来,令读者大体能够知道百年战争的进展前因后果。从国家记忆的角度看,这场持续了一百余年的战争对两个国家都造成了严重创伤,而对两国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百年战争直接塑造了法国人的创伤记忆,既表现在外部英军战火的摧残,还体现在法国内部国王的糟糕领导

  由于主战场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领土之上,大部分时间占据军事优势的英国对法国人的屠戮和破坏,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战斗、围攻“骑行劫掠”、赎金勒索、抢夺、“保护费”、杀人放火等一系列行径中。战争爆发后几十年间曾经被视为拥有欧洲最强军事实力的法国,在英国国王和将领的巧妙战术之中节节败退,胜少负多。1339年在面对军队人数两倍于敌人的法国按兵不动双方僵持了一个月后,以英国撤军并劫掠和破坏了沿途的法国村镇而告终;克雷西一役,尚处冷兵器阶段的法国遭受英国火药痛击,失去了加莱这个重要港口;1415年,因为缺乏秩序和机动性,法国人又输掉了阿金库尔战役,其直接后果是,1420年之后的15年间,巴黎不得不向英国俯首称臣,诺曼底也为英国人所占据。至此,法国在这场由大大小小的战役所组成持续了百年的战事中坠入了谷底。此后,横空出世的“奥尔良女巫”圣女贞德带领法国人拼死抵抗,逐渐扭转了战局。

  不仅是外部敌人过于强大,法国在百年战争开始后长期被动原因,更多的源于其内部因素。一方面,法国领土广阔生活富足,但内部各派势力分裂严重,无法一致对外。受益于农业技术,法国有着广袤的耕地和迅速增加的人口,法国骑士阶层殷实而富有,在“骑士精神传统中维持了欧洲最大的常备军,装备也最为精良。不同于英国政制,尽管法国没有单一的税收体系和可供咨询的议会,但是法王没有财政方面的烦扰,可以通过炉灶税、出口税、盐税和其他一些资助中获取充足资金。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法国内部却诸侯林立,勃艮第和阿马尼亚克派的纷争割裂了法国,他们之间的相互仇恨甚至超过了对英国人的仇恨,更有甚者,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与英王亨利五世结盟,助其征服法国。另一方面,除了“智者”查理五世这样的英明君主之外,大部分法王难堪领导法国军民的大任。在多次战役中人数占优的情况下,腓力六世等法王选择拖延避战,本国村镇遭受英军劫掠;在精神异常的查理六世治下,法国与英国签订了《特鲁瓦协定》这一耻辱性条约,可以同1940年贝当与德国人签订的停战协定相提并论;在圣女贞德的感召下,法国人同仇敌忾回应英军的时候,王太子优柔寡断,也未出手营救被俘的女英雄

  如果上述因素可被视作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连连战败的“人祸”,那么腺鼠疫则无疑是一场“天灾”了。1348年自马赛爆发的黑死病,旋即席卷全国,造成了大量法国人死亡。这场灾难不独对法国造成了灾难,还跨过英吉利海峡,夺走了英国1/3的人口,致使土地抛荒,税收急剧下降,从人口和资金双重打击下,法国乃至英国都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除了骑士阶层外,这场战争波及到了各个阶层,因为不断加大税收用于战事,农民阶层不断被压榨;而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军多次“骑行劫掠”,农民的人身财产都一再被侵犯,遂在1358年5月,爆发了扎克雷起义。尚战的骑士、投机的商人手无寸铁的农民,都参与到了百年战争之中,他们惨痛的亲身经历和遭受屠戮的记忆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极大震撼了法国人的心智

  而对英国人来说,百年战争带给他们的回忆则是先甜后苦。在骁勇善战的国王的领导下,英国人主导了战争的进程,多次以少胜多,痛击法军;相对法国诸侯林立,内部纷争频仍,英国一边的大多数贵族则效忠英王,一心一意辅佐幼主。然而,受制于海外作战的长途奔袭,尤其因为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加之法国人的奋力抵抗,最终英国人败退欧陆,后来连加莱这个重要港口也被法国收回了。

  从英国人编写的史书和莎士比亚历史戏剧中,留下了不少英勇无畏的国王形象,他们在百年战争前半段为英国人塑造了甜蜜的记忆。为重获法国王位继承权,爱德华三世挑起了战端,靠着天才的指挥和合理的战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借此逼迫法国与英国签订有利于后者的合约;因一身黑甲胄而得名“黑太子”的威尔士亲王,则接过了他父亲的大旗,在其短暂一生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迫使法国签订《布雷蒂尼和约》,将吉耶纳等其他许多地区完整主权让给英国,而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主张;在强势的法王查理五世一再收复失地的时候,英国人则因黑太子的英年早逝和爱德华三世的垂垂老矣而处于守势,随着查理五世也因病溘然长逝于而立之年,英法两国都叫“查理”的继任君主都是未成年孩子。在亲法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被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取而代之后,史称亨利四世的兰开斯特王朝首位君主本可以利用法国内部纷扰开创一段传奇,但是死亡夺走了他的机会,而他的继任者亨利五世则被视为英国的传奇国王,在他的英勇征服过程中,凭借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为其子赢下了法国的王位。天妒英才,亨利五世以35岁的年龄平静离世,接手英国和法国的则是尚处在襁褓之中的英国的亨利六世(同时也是法国的亨利二世),这本可能是一场灾难,幸而在他的叔父摄政贝德福德公爵蒙默斯的约翰及其大将军索尔兹伯里伯爵二人的忠心辅佐下,令英国人取得了百年战争中最辉煌的七年(1422-1429年)。靠着英明的君主和忠诚大臣以及好战的贵族,英国人在百年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强势一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对比。遭到曾与英国结盟的勃艮第人背弃,加之亨利六世乃无雄才大略软弱少年,最终英国在欧陆的领土除加莱港外都被法国重新夺取,这样的战果震动了英国全境,1453年10月19日吉尔纳首府波尔多投降,百年战争悄然结束

  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由盛转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并且这个结局对英国来说不啻一场灾难。从战争的动机来看,尽管爱德华三世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主张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自愿加入的贵族和贵族乃至士兵,甚至国王本人对物质财富追求,则可能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英国学者主张旧式战争中的劫掠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正如苏厄德所言,实际上像英格兰人这么野蛮,甚至洗劫教堂,则已经远远超出中世纪的战争劫掠的程度了,这样的狂热失控行为弥漫在整个英国军队,下到普通士兵,上到贵族、国王,无不如此。产生这一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英王自始至终都缺少资金。天灾人祸不断,令国家税收一再萎缩。不同于法国,英王受到御前会议和议会的牵制,无法及时筹措资金,因而战争的推进十分艰难,国王所欠外债甚巨。此外,战争中带有浓厚宗教狂热色彩。英国人把战事初期的顺利推进归功于上帝的庇佑,而教会在战争中曾多次试图让战争双方偃旗息鼓。但是在1378年发生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国际调停机制失灵了。在战争的狂热氛围下,不顾自己的财政拮据现状,英国人一再发动战争,最终难以为继,最终输掉了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

  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对英国和法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法国人来说,战争对其领土和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直接的创伤,这种屠戮的记忆长期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长期仇视英格兰人,在其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国人来说战争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获得了巨额财富,而其副作用则是议会权力的上升,英王处处受到御前会议和议会的阻挠,为得到资金支持维持战争而不断做出妥协;另外,百年战争最终失败的结局和政府破产令英格兰人出离愤怒,直指英王亨利六世所在的兰开斯特家族,直接引发约克家族的崛起,进而导致后来玫瑰战争的爆发,英国的历史亦随之进入了新的篇章。总之,经此一战,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被重新塑造了,带着旧时代的记忆开始迈向新时代。

  (原文首发自后浪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88xRWIXgUYWDXBaOchzBuw)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二):百年恩怨,留待后人分晓

  百年的恩怨,一笔能否勾销 今天,朋友圈都在晒18岁照,想起正在看的英法百年战争简史,英勇无比的爱德华三世继位后初次立威,也才是个刚刚18岁的大男孩啊!却从此为不久后的百年战争写下了伏笔。 “ 请给我一身万世不朽的甲胄吧!我要去征服国王……”——莎士比亚《爱德华三世》 如果不读《百年战争简史》,不知道莎翁笔下的《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等这些系列历史剧,虽然不若他的其他剧那么出名,却有着如此纠结复杂的历史情怀在里头,凝结着一个英国人对于自己历史的怀念自豪。 对于英法间的历史,过去只知道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只知道圣女贞德,然而在那个阴冷古老的英吉利海峡两翼,当年的铁与火之间,究竟有多少诡谲的宫廷迷雾,有多少骇人的兵马铁蹄,决定了两个有着复杂王室关系帝国之间,又究竟在打些什么? 最近的夜晚,几乎每天都是抱着一盏小小的台灯,沉浸在600多年前的异国历史中。 最开始是在看阿拉伯民族与基督文明之间的征战,在读罢《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军东征》一书,其中隐约提到了,当年战争中,来自法兰西的骑士是何等英勇无匹,在中东取得了那么多的胜利,然而后来却停止了东征,那本书中只简略提到了基督教世界的内部纷争,这时候看《百年战争简史》,正好上接那段历史,如果不了解1340年左右开始那大约一百年的英法之间残酷的战争,可能就无法理解很多事情。这些战争不仅改变了英法两国的关系,也对这两个国家的内部社会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后来的欧洲文明的发展演进,的确是我们了解欧洲文明史所必须要弄清楚的一个重要环节。 《百年战争简史》的作者德斯蒙德·苏厄德,是个出生在巴黎的英国人。 他在前言中指出,普遍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没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吉耶纳公爵领,爱德华随即宣布对法国王位拥有继承权;止于1453年英军丧失波尔多。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英法两国之间的关系,在1337年那会的时候,法国地大富庶,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来讲,法兰西武士,都是基督教世界中的佼佼者,而英国当时则是非落后的小岛国,内部英格兰、苏格兰等之间纷争不休,军事上也无任何优势可言。 从王室关系来看,由于第一代法国贵族安茹伯爵从12世纪前后占领了英格兰,伯爵喜欢把一支金雀花插在帽檐上,这也就是著名的金雀花王朝名号的由来,其也被称为安茹王朝,因此,英法两国的王室从那时起就不可分割了。 后来,法国的公主伊莎贝拉嫁给英国国王爱德华二世,没错,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同性恋国王,王后和情夫一起干掉了爱德华二世,但是她的儿子爱德华三世,在18岁时以在母亲的跪求也无法挽回的决绝干掉了王后的情夫,从而在英国历史上闪亮登场。 与此同时,在海峡的另一边,由于死后没有有竞争力的男嗣,来自瓦卢瓦的腓力六世,继承了法国王位,而在当时的欧洲,女性并没有被剥夺继承权,因此,爱德华三世依据自己母亲的血缘关系,认为自己也拥有问鼎法国王位的权力,甚至从血缘关系来说,上一任法国国王查理四世上他的亲舅舅,比他的堂叔腓力六世的血缘关系更加亲近。同样雄才大略的爱德华三世,就这样与腓力六世怼在了一起。 起初的时候,爱德华三世国内乱得一团糟,中间又隔着英吉利海峡,军事实力又相差甚远,本来没有那么大野心去与腓力六世竞争的。但是这中间有一个问题,因为爱德华三世在法国境内阿基坦公国境内的吉耶纳,拥有一块公爵领地,这个地方,对于现在的我们更出名的是波尔多,就是那个盛产葡萄酒的地方。另外还有一小块地方蓬蒂厄,旁边就是后来的著名的克雷西之战的发生地。出于对吉耶纳的领土主张,腓力六世估计是不想在国土的一块归英国所有,想要收回,爱德华三世不愿意,不仅不愿意,干脆还开始申张对法王位的继承权,并扩大吉耶纳的范围,王室之间的纷争,是战争的肇始,不过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场就打了一百多年。 爱德华三世开始发动战争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看好他,都认为英国又小又穷,不可能去攻打强大的法国。然而,爱德华三世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他到处筹钱,英国的议会上,他想尽一切法子说服开征新税供给战争,他还把自己的王冠都当掉了筹钱,在低地国家(欧洲西北沿海地区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的简称,英国把这一地区视作它的屏障)到处借钱,欠了一屁股债,还把儿子和怀孕的妻子作为人质押给债主,他的儿子也出生在法国的根特。他在英国议会甚至说,如果再不发动战争,他就得回低地国家去坐牢还债! 爱德华三世最初的战争其实并不顺利,他早先的债主,基本上也被他坑得破了产。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斯鲁伊斯的一场海战,是爱德华三世打胜仗的开端,从此,英国军队开始占了100多年的上风。 作者认为,在百年战争的大部分时期,英国相对法国都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这得益于英国长弓的强大战力。当然这是具体的战斗的排兵布阵,包括重装骑士的配备,骑士们的日薪,以及后期炮兵的投入使用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战争中的军事实力的演进,不过很好奇的是,法国军队屡屡被英国的重装骑士在中间,十字弓在两翼的打法打败,为什么就不能学得聪明点,也学下新法子。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当时一些著名的战争,在我看来,胜败有时往往在一瞬间,例如英国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库尔的光荣胜利。比如克雷西之战,法军稀稀拉拉赶到战场时已经天快黑了,本来打算停下来明天再战,结果前后的士兵停了后头还在前进,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涌到了英军以逸待劳的阵前,英军居高临下地快速射击,法军死伤惨重,正要撤,然而后面的军队不知道,还在往前冲,大批的法军就这样被自己叠了罗汉,一塌糊涂,结果是英国只损失了不到一百人,法国死了一万人以上,腓力六世的脖子中箭,仓皇逃回巴黎;再比如普瓦提埃之战,英国的黑太子几乎要顶不住了,法军再来一次冲锋就能得胜,然而就在此时法军退了,一败千里。这样的例子处处可见,强大的法军,就这样从军事实力,作战能力,作战勇气等各个方面都被击垮,这能怪的了谁呢! 后来,腓力六世的孙子——查理五世反击英国的办法就是不正面作战,四处煽风点火,鼓动被英国占领的地区起义。亨利五世时,英国在法国的势力范围最高峰,连巴黎都被占领,并主张了王位,当然并没有登基。而后来被英国统治了三十年之后,诺曼底人民反而不愿意回归法国,理由就是英国能打胜仗。 后来,英国和法国陆续出现了一批批在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英国方面有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以及比前二者更为可敬的亨利五世;法国方面有奢华却无能、最终死在伦敦监牢里的约翰二世,病恹恹、一瘸一拐却又充满智慧,差一点就击败了英国人的查理五世,还有谜一般的查理七世(贞德的王太子),他最终把英国人赶出了法国。英国登场人物还包括约翰·钱多斯爵士、冈特的约翰、贝德福德公爵、老塔尔博特以及约翰·法斯托夫爵士—莎士比亚笔下法尔斯塔夫的原型。法国登场人物包括杜·盖克兰骑士统帅、“奥尔良的私生子”和从多姆雷米来的女巫(圣女)贞德。 另外,在百年战争的这一个世纪中,西方国家持续不断地互相劫掠。事实上,英国各个阶级一代又一代人前往法国赚钱,就像后来的英国人去印度或非洲赚钱一样。很多人愿意参战,就是要去发战争财,当时英国几乎人人家里都有从法国掠夺来的战利品,英国妇女用从法国主妇那里抢来的东西装饰自己,前者欢欣鼓舞,后者黯然神伤。 编年史家弗鲁瓦萨尔描绘了百年战争期间奢华的宫廷生活,另一位编年史家“巴黎市民”却记述了狼群游荡在巴黎城内、啃食尸体的场景。对法国人来说,百年战争更像是一长串战争故事:这是一段可怕的经历,所有社会群体都牵涉其中。 当时的一位英国贵族形容说,没有硝烟的战争,就像是没有芥末的熏肉。双方都将劫掠作为尽可能削弱对方实力的手段,并杀人放火,大肆抢劫,勒索赎金,以及收取保护费等,不一而足,再加上国家备战不断征税,以及黑死病的横行,民众生活的困苦,人烟凋敝,无以复加。 几点思考: 1.根据分析,法国人多打败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团结,虽然有个统一的法王,然而各地的诸侯公爵等完全自行其是,就像一个个国中国,事实上,亨利五世的横行,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的内乱,查理六世疯疯癫癫,勃艮第派和阿马尼亚克派互斗,用血腥手段互相刺杀重要人物,最终勃艮第派的腓力与亨利五世合作,终于导致了半个法国的陷落。 2.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导致了两国国内阶层的分化,由于打战需要人财物,国王不得不一次次与三级议会协商,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对国家的控制权增强,这对于后来的英法国的革命,不能不说是埋下了伏笔。 3.作者指出,他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英格兰曾不公正地对待了法兰西。我们在赞叹了不起的英国弓箭手们依靠强大的武器一次次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法国人入侵了英国,他们也将同样对待英国人。但是,英国入侵法国的历史已经深深融入法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当中,此后不断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 4.从国家的版图上来讲,虽然战争中英国一度占领了大半个法国,但到结束的时候,基本都吐了出来,甚至连最早的吉耶纳,也丢了,从这一点而言,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英国的民众从这场战争中捞到了巨大的财富,另外,英国军队和战斗能力得了很大的提升,还有英国议会的权利不断增大,这些都对未来的发展很重要。 5.还有,这场战争最初是王室之争,最终由于全面战争的打法,使之成为两个民族国家的战争,这促使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 6.还有一点,战争还是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从开始时英国的十字弓战无不胜,到后来查理七世时法国火炮的进步并最终帮助了法军的军事胜利,这些都离不开技术进步,可以说,从百年战争起,世界的战争从铁与剑的冷兵器时代,正式迈入了火与炮的时代。 英军在英法战争中的最终失败,最终导致了兰开斯特家族(亨利五世这一支)在英国的垮台,从此引发了兰开斯特与约克家族的争夺,这便是接下来玫瑰战争的发端,关于这段历史,我待读完新的书再写。 在2017即将结束的冬日,我趴在一家小饭馆的桌子上,跟上课间隙的小妞儿指着法国地图,跟她讲讲700年前的异国战争,小妞听的有点糊涂有点明白,不过波澜壮阔的历史,令她惊叹,希望她由此能开启世界史的兴趣。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三):一场输在当下,赢在未来的战争

  曾经有一年,豆瓣上有一位友邻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写豆油给我,就问了我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对英法百年战争怎么看?”——老实说,整个欧洲史,直到今天我仍然只能说自己仅止于通史的认识,我既没有办法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也没有办法完整地描述这件史况。所以我只能抱歉地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无知。

  后来那位友邻既没有再回复我的豆油,也没有和我达成成为友邻的共识,虽然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豆瓣上看到他的各种历史观点和他展示的各种有趣的历史材料。这里面有一些独到的角度,当然也有很多我看来颇为不成熟的认识。

  然而,为什么要追问我对于百年战争的看法?这是基于历史NSN社交的某种门槛吗?还是某种价值观的试金石?

  在豆瓣很多年,如果说不往回翻查广播或者豆油,我极少能记住自己曾经做过什么,但这个关于百年战争的提问,不知道为什么却一直停留在我的记忆里,也成为促使我有意识地关注欧洲历史,了解欧洲历史的契机。从古希腊文明到工业革命,多多少少我都在慢慢地摸索。当然,到今天我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难倒我的大问题。但历史就像通往“人类”这个迷宫(如果有这个迷宫的话)的各种大门和钥匙。虽然我没办法打开百年战争这个大门,但仍然有很多令人着迷的花园小径让我获益匪浅,在这里我要万分感谢那位没能成为友邻的友邻了:)

  回头过来,经过这些年,我对于英法百年战争,究竟了解了多少?嗯,我看了BBC的记录片《骑士精神与无情背叛:英法百年战争 Chivalry and Betrayal: The Hundred Years War (2013)》,接着又看了《玫瑰战争:血色王冠 The Wars of the Roses (2002)》,以及《金雀花王朝 The Plantagenets (2014)》。商务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还看了《奥斯曼帝国》这本书的一部分,以及探索频道的纪录片《奥斯曼帝国与基督教世界》,还有什么呢?大概还零零散散地看过一些关于拜占庭帝国、诺曼王朝、罗马教廷的一些资料。

  以上,可以看出来,我既没有完整、系统地读过英国史,也没有完整、系统地地读过法国史,严格地说,我就是那种被称为历史民科的网友,我是不削于和我这种网友讨论的。

  可能大家已经觉得,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作者基本上已经很灰心了。。。

  等等,有一个事实大家可能不是很重视,即作为一个人,我及我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世界上也没有那么一个能通晓人类全部知识的全能人。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通晓了我们的专业(大概吧),但不见得每个人都需要通晓系统的英国史和法国史对不对。

  在知乎上曾经看到一个令我心仪的答案: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四):中世纪英帝国如何失去欧洲的

  英国政治以中庸保守闻名,辉格史学家一再强调光荣革命的不流血本性,革命不是狂飙突进,而是守旧之举,守护英格兰的“古老的自由(Liberties)”,爱德华三世执政期(公元1327年—1377年)正是其古老自由的黄金年代。

爱德华三世

  无地王约翰之后的历代君主均要重新签署《大宪章》,与臣民誓约,爱德华制定了六份法案,确认了这份文件的效力。西敏寺议会定期召开,尤其是1376年的“贤良国会”,平民代表敢于斥责庙堂衮衮诸公,弹劾权臣。

  有限君主制并不专属于英伦三岛,而是封建主义欧洲的普遍常态,德意志、法兰西、波兰都有各自《大宪章》式文件,爱德华三世执政的年代,同时也是波兰贵族共和的全盛期。命运的转折自14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中世纪的城堡、骑士精神殒灭,君主的权威急剧扩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仅有英格兰保持了珍贵的“古老的自由”,波兰那种贵族共和被世人笑话为最软弱无能的政体。

  直到二战之前,宪政的岛国面对君主专制的欧陆,产生道德优越感,这是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的源头之一。英格兰不许任何雄主企图独霸欧洲,击碎了西班牙查理五世、法国拿破仑的大一统梦想。

  最后一个尝试兼并列国的人,希特勒死后,欧洲恢复了自由,英国人讶异地发现自己并不独特,司法独立、人身自由等权利成为各国的标配,孤立政策失去了意义。新时代的格局仿佛回到了中世纪,英格兰回归为欧罗巴大家庭的普通一员。

  然而介入欧洲事务的英国比孤立主义的英国,同样令欧洲人感到头疼,1960年代英国拉拢奥地利、丹麦等国组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跟法国主导的欧共体(即欧盟的前身)分庭抗礼,就如同中世纪的英国深深地卷入欧洲事务,与瓦卢瓦王朝法国一决雌雄。

  英国王室本身就源自于欧洲大陆,1066年威廉一世跨海进行了“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 ”,原本位居法国北部诺曼底的公爵,在各种机缘巧合下获得不列颠的王位,后继诸王无不打算重返欧陆。诺曼王朝带有外来寓居政权的色彩,类似寄居在蜀国的诸葛亮时刻想回到中原。

金雀花王朝极盛时期的版图

  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婚姻继承,王朝世袭转入金雀花家族,他们丢掉了诺曼底,获得了阿基坦,这块土地是吟游诗人的大本营,是骑士爱情文学的发源地。等到了雄才大略的狮心王时期,他占领法兰西的半壁江山,比法国国王的领地还要多;再等到爱德华三世时期,英国人仅存留阿基坦的沿海狭长地区吉耶纳(Guyenne)。

  吉耶纳贡献了远超过自身体量的经贸财富,波尔多有味道上乘的葡萄酒,比斯开湾有丰富的鱼类,加斯科尼草原盛产良马。吉耶纳一地的物产税收能抵得上整个英格兰,是爱德华三世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

  正如作者苏厄德所言,跟威尔士、爱尔兰相比,吉耶纳更是大不列颠王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地人不讲法语,吃英国进口的粮食长大,一个诉讼人若对吉耶纳法庭的判决不服,还可以去伦敦上诉。

今天的法国行政区

  中世纪一块采邑封地可以随着婚姻,从一个家族转手到另一个家族,根本不存在割地辱国的概念。吉耶纳遵循英国制度,手工业者,农民世代相袭都是自由人,他们不必为拥有的财产而承担义务,并且可以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世代相传。这样的权利在法国其他地方罕有,所以在战争中,他们对法军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

  当巴黎试图吞并这块国中之国时,百年战争开始了。从现代民族主义视角来看,战争性质是法国维护主权,抗击英国外敌侵略,但生活在中世纪的人们,只认为这是两个王室的霸权争夺,是狮心王以来重返欧陆的一贯战略。

  如果要讲道理,爱德华三世甚至更占上风,他是法国公主的儿子,而瓦卢瓦家族仅是王室的一个旁支。当卡佩王族的男性绝嗣后,流淌着王室最后血脉的爱德华有理由讨要继承权,而瓦卢瓦家族抬出“传男不传女”的法典规定,登上王位。

  爱德华的出色战术,令同时代的武士和后世的军事爱好者拜服,远射程长弓配合近距离骑兵冲击,几乎天下无敌。长弓射出的利箭遮蔽了战场,也遮蔽了学术研究,现代人谈起百年战争,全部集中于长弓和三大战役,克雷西、普瓦捷、阿金库尔,英国人打了一次次漂亮仗,这些战役都载入史册,值得当作军事教科书范本案例。

英国长弓手

  本书也不例外,正如书名《百年战争简史》透露的那样,内容提纲挈领,简明该要。作为简史,作者无法面面俱到,谈论当时的经济商业、宗教文化民俗,苏厄德留出了大量篇幅,描写战事具体进程。

  黑太子爱德华脱颖而出,成为百年战争前期最耀眼的将星,他在克雷西战场经受了法军14次冲锋,在普瓦捷俘虏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他是嘉德骑士团的领袖,衣着黑色盔甲的战神。

黑太子爱德华

  但是决定胜负的地方不在战场,而在后方的议院。爱德华三世为了填补军饷,卖掉了他的王冠,并且通过国会征收了约翰王之后最沉重的一笔赋税。这支部队的规模仅次于狮心王的十字军东征,如果他们在军事上失利,通常是出于经济原因。1340年国王包围了法军主力,却因后援不足退兵,他回到伦敦后,把怒气撒在大主教斯特拉特福德身上,因为主教干事不力,没能收拢财税。

  任何一个强人都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手段,运用战时独断权收拾政敌,关键时刻,英国的宪政机制起了作用,未经议会的审判不具有司法效力,爱德华只好悻悻然释放了主教。

中世纪的议会

  中世纪封建主义的优势在于,没有一股力量能独大,国王、大贵族、教会、自治城镇互相牵制,英格兰的宗教事务统属于罗马,财政仰赖佛兰德斯(今天的荷兰、比利时)银行家,由于未及时偿还战争债务,有三位英国伯爵被债主扣押,爱德华三世苦口婆心才说服释放他们。平民在军事上的地位凸显,没有农夫出身的长弓兵,贵族骑士不敢在没有弓箭后卫的情形下冲锋。角逐欧陆的战争,往往推动国内的大众民主进程,匹夫“执干戈以卫社稷”,用血汗挣得公民权,拿破仑战争之后有宪章运动,一战之后有全民普选。

  法兰西在14世纪之前的政治生态,跟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差别无多,战争改变了路径。表面上普瓦捷败绩后,国家元气大伤,实际上君主获得了机遇。2426名贵族阵亡,一个大主教、13位伯爵、5位子爵、21位男爵,2000个骑士被抓,世家大族之衰以致于再无力量跟瓦卢瓦王室抗衡,中央集权进程加快了,寒人上台,填补了官职空缺。统帅迪盖克兰就是典型的草莽豪强,他善于伪装、用间、金弹攻势,对俘虏折磨,在“神圣休战”期间发动奇袭,不讲骑士精神,手段虽然卑劣但很有效。

  经过大溃败,王权大而不倒,撑了下来。智者查理深谙帝王术的妙用,依靠布尔乔亚充值军费,再用贵族镇压巴黎市民的反抗,但对贵族从未真正放心过,把军权交给了迪盖克兰等底层出身的骑士,反败为胜收复了大部分国土。

法国王室的纹章

  爱德华父子没有这么多小心思,他俩能够“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不善于在国会的财务议题上斤斤计较,财权放手给内行专业人士,只要他能保证“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代价则是开征苛捐杂税,重担压到底层贫民身上,中国帝王里唐玄宗跟爱德华三世酷似,前半生励精图治,晚年昏聩,沉溺于女色,足够幸运的是,爱德华在变乱爆发之前死去,保住了明君的声誉。

  重税引发了泰勒叛乱(Wat Tyler's Revolt),这场叛乱的意义被自由派史学家夸大了,民众确实对朝政不满,但还未到改朝换代的地步,瓦特·泰勒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斩除少年国王理查德二世身边的佞臣。在停战和谈期间,泰勒那双粗糙的手掌握住国王的纤纤玉手,诚恳地说:“尽管放心,我们会成为好伙伴。”结果谈判破裂,伦敦市长一剑刺死了起义领袖,英国历史上最暴戾恣睢、奸邪诡诈的君主登场了。

泰勒叛乱

  朝廷最初向起义的农奴颁发了特许状,允许他们赎身为自由人,理查德二世撕毁了文书:“你们是农奴,将来也永远是农奴。”历代先王崇尚简朴,与民同乐,亨利二世、狮心王理查德都展示亲民作风,爱德华三世曾乔装打扮成普通人出席比武大会,甚至连贪蠢的无地王约翰都过问最低贱臣民的案件,为民主持公道。理查德却深居宫中,规定各种繁文缛节,过去臣民称呼英格兰国王为“主公”,理查德启用了“殿下”“陛下”这样的尊称。

  这是对巴黎宫廷礼仪的模仿,理查德颇为欣赏法兰西的典章制度。战争的最大恶果显露出来,每当不列颠国王卷入欧洲事务,就会发现对岸的君主制更加精美、完善,后来的亨利八世、查理二世均从欧陆引进绝对君主制。

  议会要弹劾宠臣萨福克伯爵,理查德宣布,他不会因为议会的请求,解雇哪怕只是一个御厨帮工。西敏寺后来发出诤谏信,理查德回复道:“国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理查德二世

  假设国君有能力再度征讨法国,议会构成不了阻碍。约翰王被贵族背叛不是因为他横征暴敛,而是他失去了在欧洲的领地,暴露出自身才干低劣,遭到臣下轻蔑。理查德比约翰王还糟糕,甚至连战斗的尝试都不敢做,任凭法军反扑,格洛斯特公爵曾劝诫:“陛下,您在考虑放弃祖先的土地前,至少应该先冒次危险,从敌人手里夺取一座城池吧!”

  自由派史学家把第一次入侵法国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民众的厌战情绪,事实恰恰相反,战争是有利可图的。一个牧场放羊的农奴当兵之后,可以在战场的死人身上搜刮财物,俘虏一个骑士获得高价赎金,或者干脆劫掠法国村民。作者苏厄德举了不少例子,一个叫索尔的诺福克郡农奴参军后,成为加莱附近要塞的长官,获得骑士爵位;约翰·霍克伍德爵士,他是家里次子没分到一块土地,在战斗中一路高升,最后娶了一个意大利公爵的女儿。

  苏厄德打了个比方,战争是一场大型全民彩票,有中奖翻身的,也有终年穷困潦倒的,但至少人们愿意搏一搏。靠着对战利品的渴望,英国在1415年重启战端,此时的国王为亨利五世,他的父亲废除了不得人心的理查德,亨利四世而非奥兰治的威廉,成为不列颠第一个通过议会产生的国君。按照辉格史学的观念,英格兰人自古以来就拥有自由,只不过独出心裁的暴君不断创造出驭民之术,才对自由构成威胁。

  国会的慷慨解囊是新君受欢迎的最明显标志,伦敦商人争前恐后地献上家财,用作军费,从10便士的小额捐款到2000英镑的巨富赞助不等。亨利五世在后勤组织方面比爱德华时期更加有效率,由于后勤管理混乱,爱德华父子的部队就地压榨百姓,以战养战,引发了法国人的痛恨,吉耶纳原本对英王忠心耿耿,却因赋税增加,而倒向了智者查理。

  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若想成功征服欧陆并非不可能,直接占据法兰西的北方地区,承认南方诸公爵的独立地位,让瓦卢瓦王室沦为丧家之犬,亨利五世便是这么做的。与百年战争前期互不协调的袭击相反,他打下一个地方就占领一个地方,从一开始,亨利就决心以法兰西合法国王自居,要常驻在他所征服的国土上。

抖森扮演的亨利五世

  19世纪日不落帝国的统治秘诀是尽可能下放事权,在印度他们通过土邦王公来治理国事,间接统治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这个年代。当吉耶纳仍属于英王领土的时候,仅有几个高级行政职务(总督、波尔多市长、堡垒司令和治安官)由英国人担任,其余官员由本地人充任,而且几乎没有英国领主。亨利五世占领诺曼底后,继续实行间接统治,诺曼底保留自己的三级会议,跟西敏寺的英国议会分属两套班子。

  无论是治国谋略上,还是战斗纪律上,亨利五世远超黑太子、狮心王,阿金库尔会战前,部队已经4天未得到伙食供应,而且淋受大雨,同样的情形发生在中世纪的英军,很可能士气溃散,亨利五世的正规军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在1:3的兵力劣势中,仍击败了法军。

英军第二次入侵法国的形势图

  亨利在史册中留下与其功绩不符的低知名度,自有其道理。黑太子俘虏法王约翰二世后,亲自端着饭菜招待他,并且称颂约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在回伦敦的进城仪式上,黑太子把高大的骏马留给了约翰,自己骑着小马。战败者以凯旋胜利的姿态获得对手侠义相待,仅有南北战争中格兰特对待罗伯特·李的举动可相媲美。爱德华为人豪迈,甚至做出不理性的举动,有次俘虏了迪盖克兰,打算囚禁他到死。迪盖克兰嘲笑说,黑太子怕以后在战场上会败给他么?

  于是交付赎金后,这位最狡猾有智谋的法军指挥官被放走了,这么简单的激将法能奏效,只能证明爱德华的豪情冲动,这是他的弱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在政治联姻通行的年代,黑太子为了爱情,娶了一个没有嫁妆的寡妇。1376年“贤良国会”召开时,爱德华染病浮肿,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即便如此,各派系仍在寻求他的奥援。

  相较之下,亨利五世缺乏侠道义气。亨利命令俘虏伺候自己用餐,在围攻鲁昂,副主教站在城墙上宣布对亨利五世绝罚,城破后亨利用铁链栓住这家伙,终生囚禁。亨利占领巴黎后,斥责了法国元帅让·德·里拉当,因为他胆敢在回话时抬头直视自己。

  这类人锱铢必报,重实利而不慕虚名,注定能取得更大的业绩。阿金库尔战役胜利后,《特鲁瓦条约》签订,法兰西王位和三分之一的国土拱手让人。法国历史在丧权辱国程度上,能达到这个条约程度的,只有二战时期向纳粹德国签订的停战协议。法国最大的诸侯勃艮第公爵悲观地认为,军事上英国人不可战胜,屈膝投降,情形如同二战时期贝当元帅认为德意志国防军不可战胜。

勃艮第在法国的位置

  疾病意外地夺走亨利五世的性命,死时年仅35,没能亲眼看见自己的胜利。他和法国公主生下的亨利六世,在大教堂涂油加冕,英军占据了首都巴黎,《特鲁瓦条约》获得三级会议的通过,巴黎最高法院取消了王太子查理的继承权,从任何角度来说,亨利六世都是法兰西的合法国王。

  身形肥大,面色红润的贝德福公爵担任摄政王,监理朝政,他执政前七年气势如虹,执政后七年呈现土崩瓦解之象。战局的逆转不能归咎于他,尽管贝德福公爵担的将才稍逊一筹,但也称得上优秀,在维尔纳伊战役,公爵挥舞双手战斧,勇往直前,迫使法国王太子再也无力对抗。

  追击王太子查理,将其一举歼灭,是英军唯一的取胜之道,由于贝德福的小心谨慎,瓦卢瓦王室逃出生天。南方的奥尔良公爵党派,发出尊王攘夷的号召,成为最坚定的主战派。北方战线上,英法互相拉锯,依靠勃艮第公爵的“皇协军”,贝德福公爵勉强稳住阵脚。

  诺曼底是英政府大力建设的模范合作区,许多法国贵族抛弃了庄园领地,官员鼓励盎格鲁撒克逊农民迁居到诺曼底,但是英国本身人口稀少,拓殖计划胎死腹中。贝德福公爵是高层里罕有的亲法温和派,真诚地相信一个“盎格鲁-法兰西”国家能建起来,巴黎名流拜服于他的怀柔政策。

  然而人力、财力资源都聚集在查理的阵营,南方未遭战火摧残,人丁兴旺。英占区的财税收入至多30万锂,而查理的潜在收入为其五倍,由于管理简陋,王太子生活困窘,还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换而言之,他蹲在聚宝盆上不知道怎么使用,雅克·科尔建起了一套财政署,作为科尔贝(路易十四的重臣,重商主义之父)之前最擅理财的官员,雅克征税严苛而高效,在后方支援圣女贞德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圣女贞德

  西敏寺议会照旧在军费问题上抠门,迟迟不拨款,贝德福公爵又不愿加重占领区的赋税,饱受财政困扰,没有多余钱去笼络四境诸侯。勃艮第公爵每年获得伦敦的五万英镑津贴,作为联盟的报偿,当金援日渐减少后,他对英国日渐不满,再度变节,投向了王太子查理。

  再也没有一个误判比这更严重,没有英国的离岸平衡手,夹在法德边境之间的勃艮第公爵领地必然不能维持独立。鼠目寸光的伯爵选择短期利益,永久错失国运,百年战争结束后,他的儿子致力于抵抗巴黎的吞并,最终人死国灭。吉耶纳人的命运别无二致,他们刚刚落入法军手中,就感到祖国的税务官比英国兵更可恨,民众徒劳无功地发动起义,接着被扑灭。

  大势已去,英国人不可谓不勇敢,直到战争末期,公认一个英国兵能抵得上两个法国兵。但是法国有了火炮、爱国大义,以及高效的中央集权机构,英王不敢肆意加税,而法王敢,所以他赢了。14世纪的英国人,还不是18世纪的英国人,他们还没学会如何熟练地统治一个大帝国,百年战争是他们交的第一笔学费,吸取了足够多的经验和教训。

  文/柳展雄

  平成二十九年 雾月

  发表于上海书评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五):一场延续百年的杀戮游戏

加莱义民,青铜,208.5×239×190.5厘米,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84-1886年,现存法国加莱市。

  罗丹有件群雕名作,叫《加莱义民》。艺术家利用粗糙的材料质感,雕刻了六具疲惫、凝滞的男性躯体,传达隐忍、不甘与挣扎的人物内心。这六个人,有什么样的故事?

  作品主题取材历史。1347年,英格兰军队围困加莱。城市经历长久的坚守,终于迎来援兵,然而,法军统帅在衡量敌我形势之后,放弃了加莱。加莱市民落入绝望的境地,害怕遭受英人的报复。作为被挑选的牺牲品,六位议员身赴敌营,换取全城民众的性命。加莱陷入英军之手,在此后的两个世纪,成为英国进入法国的门户。

  加莱围城战,是历史作品《百年战争简史》的一个片段。正如后来罗丹雕像所展示的,在这场战争之中,既能看到高贵的牺牲,也有背信弃义;既能看到军队的蛮横,也有百姓的受难。英国历史作家德斯蒙德·苏厄德专攻中世纪英法历史。这部《百年战争简史》,写法中规中矩,用正统的线性叙述方式,清晰地梳理了这段历史。

  不得不说,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和荣誉观念有其迷人的一面。比如,克雷西战役里提到的波希米亚盲人国王约翰,他命令仆从骑士带他一起冲锋,“这样我就可以用自己的剑刺向敌人”。骑士悍不畏死,尽忠职守,临阵脱逃是懦夫的行径。可是,除了类似的些微光亮之外,这场延续百年的英法战争,说到底,不过是一场残酷的杀戮游戏。

  1337-1453年的英法战争,是世界上历时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长达116年。导火索是法国王位的继承问题。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查理四世的堂兄,瓦卢瓦的腓力继位,史称腓力六世。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查理四世的外甥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由此点燃战火。继承权战争向来是欧洲的一个历史难题。

  英法矛盾,积蓄已久。爱德华三世属于金雀花家族。王朝创始人亨利二世的身份有点尴尬,他依靠母系血缘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同时他又是法兰西的安茹伯爵及诺曼底公爵和阿基坦公爵,除非他愿意放弃法国的领地,那么,英格兰应当臣属法国。英国被法国压在头上,这口气憋很久了,一看有机会,再加上贸易纷争,这不,终于变成喷火龙了。

  欧洲是一个大型火药桶。王室、贵族讲究政治联姻。继承权要看血缘位序。长期通婚造成彼此的关系很复杂。有资格获取王位、爵位和财产的人,数量有点多,怎么办?阴谋、刺杀、诡计、篡位……莎士比亚的戏剧素材往往来源于现实。国与国,冒点火星,就会酿成燎原战争。你拉亲戚来帮忙,我找盟友来助阵。打来打去,欧洲成了焦土。20世纪世界大战根源在此,百年战争则是预演。时至今天,欧洲的统一进程仍然步履艰难。

  这场战争对欧洲的战术、战略和武器装备产生了影响。英、法两国原先实行贵族兵源制,主要由领主募集军队。这对跨海作战的英国很不利,于是英国就采取了雇佣兵制。雇佣兵团作战比较灵活。法国的重骑兵作战方式吃了很大苦头,所以后来步兵日益受到重视,骑兵却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战争初期,英格兰迎战的利器是长弓,无数法国骑士还没有靠近就摔落马下,锁子甲不得不被防护力更强的板甲代替,战争后期法国研制的火炮等热兵器更是发挥了扭转战局的重要作用。欧洲后来实施军备扩张,这是一个原因。

  战争对英法两国都是巨大灾难。战争期间还爆发了黑死病,造成人口锐减,经济衰退。百姓民不聊生,各地起义频发,对于王权统治提出了挑战。由于战场放在大陆,法国的损失更加惨重。战争唤醒了法国人的民族感情。正如作者描述,贞德对战局的影响被人为夸大了,贞德的意义更在于她代表的平民力量的崛起。英国的最终落败,迫使其不得不放弃称霸欧陆的野心,转而走上了海上殖民帝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欧洲,有点像中国的先秦,战火连绵,烽烟不绝。春秋无义战,百年战争亦非义战。累累尸骨,铸就王座。欲承王冠,必承其重。1453年,法国收复除加莱之外的全部领土。百年战争结束。战争不仅对英法两国的历史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欧洲大陆整个地缘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在改变……

  《百年战争简史》读后感(六):一个世纪的记忆

  刘雨君

  自公元1337年法王腓力六世宣布没收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吉耶纳公爵领,致使后者宣布对法国王位拥有继承权为始,至1453年英国丧失波尔多为止,史称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这场由多个战事所组成的复杂经历,在法裔英国学者德斯蒙德·苏厄德所作《百年战争简史》之中得到了很好的梳理。苏厄德以战争的推进和主要历史人物为主线,提纲挈领地将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铺陈开来,令读者大体能够知道百年战争的进展和前因后果。从国家记忆的角度看,这场持续了一百余年的战争对两个国家都造成了严重的创伤,而对两国的影响也是不尽相同的。

  百年战争直接塑造了法国人的创伤记忆,既表现在外部英军战火的摧残,还体现在法国内部国王的糟糕领导。

罗丹于1884-1886年间创作的青铜雕塑——加莱义民

  由于主战场在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领土之上,大部分时间占据军事优势的英国对法国人的屠戮和破坏,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战斗、围攻“骑行劫掠”、赎金勒索、抢夺、“保护费”、杀人放火等一系列行径中。战争爆发后几十年间,曾经被视为拥有欧洲最强军事实力的法国,在英国国王和将领的巧妙战术之中节节败退,胜少负多。1339年在面对军队人数两倍于敌人的法国按兵不动,双方僵持了一个月后,以英国撤军并劫掠和破坏了沿途的法国村镇而告终;克雷西一役,尚处冷兵器阶段的法国遭受英国火药痛击,失去了加莱这个重要港口;1415年,因为缺乏秩序和机动性,法国人又输掉了阿金库尔战役,其直接后果是,1420年之后的15年间,巴黎不得不向英国俯首称臣,诺曼底也为英国人所占据。至此,法国在这场由大大小小的战役所组成持续了百年的战事中坠入了谷底。此后,横空出世的“奥尔良女巫”圣女贞德带领法国人拼死抵抗,逐渐扭转了战局。

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王室失去了大片领土的控制权

  不仅是外部敌人过于强大,法国在百年战争开始后长期被动的原因,更多的源于其内部因素。一方面,法国领土广阔,生活富足,但内部各派势力分裂严重,无法一致对外。受益于农业新技术,法国有着广袤的耕地和迅速增加的人口,法国骑士阶层殷实而富有,在“骑士精神”传统中维持了欧洲最大的常备军,装备也最为精良。不同于英国政制,尽管法国没有单一的税收体系和可供咨询的议会,但是法王没有财政方面的烦扰,可以通过炉灶税、出口税、盐税和其他一些资助中获取充足的资金。在这种有利条件下,法国内部却诸侯林立,勃艮第和阿马尼亚克派的纷争割裂了法国,他们之间的相互仇恨甚至超过了对英国人的仇恨,更有甚者,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与英王亨利五世结盟,助其征服法国。另一方面,除了“智者”查理五世这样的英明君主之外,大部分法王难堪领导法国军民的大任。在多次战役中人数占优的情况下,腓力六世等法王选择拖延避战,本国村镇遭受英军劫掠;在精神异常的查理六世治下,法国与英国签订了《特鲁瓦协定》这一耻辱性条约,可以同1940年贝当与德国人签订的停战协定相提并论;在圣女贞德的感召下,法国人同仇敌忾回应英军的时候,王太子却优柔寡断,也未出手营救被俘的女英雄。

  如果上述因素可被视作百年战争时期法国连连战败的“人祸”,那么腺鼠疫则无疑是一场“天灾”了。1348年自马赛爆发的黑死病,旋即席卷全国,造成了大量法国人死亡。这场灾难不独对法国造成了灾难,还跨过英吉利海峡,夺走了英国1/3的人口,致使土地抛荒,税收急剧下降,从人口和资金双重打击下,法国乃至英国都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除了骑士阶层外,这场战争波及到了各个阶层,因为不断加大税收用于战事,农民阶层不断被压榨;而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军多次“骑行劫掠”,农民的人身和财产都一再被侵犯,遂在1358年5月,爆发了扎克雷起义。尚战的骑士、投机的商人和手无寸铁的农民,都参与到了百年战争之中,他们惨痛的亲身经历和遭受屠戮的记忆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极大震撼了法国人的心智。

黑死病的肆虐使英法两国不得不放弃大规模军事行动

  而对英国人来说,百年战争带给他们的回忆则是先甜后苦。在骁勇善战的国王的领导下,英国人主导了战争的进程,多次以少胜多,痛击法军;相对法国诸侯林立,内部纷争频仍,英国一边的大多数贵族则效忠英王,一心一意辅佐幼主。然而,受制于海外作战的长途奔袭,尤其因为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加之法国人的奋力抵抗,最终英国人败退欧陆,后来连加莱这个重要港口也被法国收回了。

  从英国人编写的史书和莎士比亚历史戏剧中,留下了不少英勇无畏的国王形象,他们在百年战争前半段为英国人塑造了甜蜜的记忆。为重获法国王位继承权,爱德华三世挑起了战端,靠着天才的指挥和合理的战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借此逼迫法国与英国签订有利于后者的合约;因一身黑甲胄而得名“黑太子”的威尔士亲王,则接过了他父亲的大旗,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赫赫战功,迫使法国签订《布雷蒂尼和约》,将吉耶纳等其他许多地区的完整主权让给英国,而英王则放弃对法国王位的主张;在强势的法王查理五世一再收复失地的时候,英国人则因黑太子的英年早逝和爱德华三世的垂垂老矣而处于守势,随着查理五世也因病溘然长逝于而立之年,英法两国都叫“查理”的继任君主都是未成年的孩子。在亲法的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被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取而代之后,史称亨利四世的兰开斯特王朝首位君主本可以利用法国内部纷扰开创一段传奇,但是死亡夺走了他的机会,而他的继任者亨利五世则被视为英国的传奇国王,在他的英勇征服过程中,凭借阿金库尔战役的胜利为其子赢下了法国的王位。天妒英才,亨利五世以35岁的年龄平静离世,接手英国和法国的则是尚处在襁褓之中的英国的亨利六世(同时也是法国的亨利二世),这本可能是一场灾难,幸而在他的叔父摄政贝德福德公爵蒙默斯的约翰及其大将军索尔兹伯里伯爵二人的忠心辅佐下,令英国人取得了百年战争中最辉煌的七年(1422-1429年)。靠着英明的君主和忠诚的大臣以及好战的贵族,英国人在百年战争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强势一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遭到曾与英国结盟的勃艮第人背弃,加之亨利六世乃无雄才大略的软弱少年,最终英国在欧陆的领土除加莱港外都被法国重新夺取,这样的战果震动了英国全境,1953年10月19日吉尔纳首府波尔多投降,百年战争悄然结束。

“黑太子”是爱德华三世的爱子,因卓越战功被后人铭记。

  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由盛转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并且这个结局对英国来说不啻一场灾难。从战争的动机来看,尽管爱德华三世对法国王位继承权的主张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是自愿加入的贵族和贵族乃至士兵,甚至国王本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则可能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英国学者主张旧式战争中的劫掠是稀松平常之事,但是正如苏厄德所言,实际上像英格兰人这么野蛮,甚至洗劫教堂,则已经远远超出中世纪的战争劫掠的程度了,这样的狂热和失控行为弥漫在整个英国军队,下到普通士兵,上到贵族、国王,无不如此。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英王自始至终都缺少资金。天灾人祸不断,令国家税收一再萎缩。不同于法国,英王受到御前会议和议会的牵制,无法及时筹措资金,因而战争的推进十分艰难,国王所欠外债甚巨。此外,战争中带有浓厚的宗教狂热色彩。英国人把战事初期的顺利推进归功于上帝的庇佑,而教会在战争中曾多次试图让战争双方偃旗息鼓。但是在1378年发生了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国际调停机制失灵了。在战争的狂热氛围下,不顾自己的财政拮据现状,英国人一再发动战争,最终难以为继,最终输掉了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战争。

  第一次英法百年战争对英国和法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法国人来说,战争对其领土和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直接的创伤,这种屠戮的记忆长期伴随着法国人的生活,长期仇视英格兰人,在其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英国人来说战争的最重要的产物是获得了巨额财富,而其副作用则是议会权力的上升,英王处处受到御前会议和议会的阻挠,为得到资金支持维持战争而不断做出妥协;另外,百年战争最终失败的结局和政府破产令英格兰人出离愤怒,直指英王亨利六世所在的兰开斯特家族,直接引发约克家族的崛起,进而导致后来玫瑰战争的爆发,英国的历史亦随之进入了新的篇章。总之,经此一战,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都被重新塑造了,带着旧时代的记忆开始迈向新时代。

百年战争简史8.2[英] 德斯蒙德·苏厄德 / 2017 /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