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莉莉和章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莉莉和章鱼》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1 21:5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莉莉和章鱼》的读后感10篇

  《莉莉和章鱼》是一本由[美] 史蒂文·罗利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一):狗狗永远人类忠诚伴侣

  我们家里也养了4只狗狗,每当狗狗嗅到我们已经到达停车场,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欢呼雀跃地挤到大门等待我们出现了;当我们推开大门的那一刻更是无比疯狂地、像电扇一样摇摆着尾巴,那种兴奋劲没养过狗的人真的无法想像!主人对狗狗来说真的就是它“狗生”的全部。

  看过几本关于狗狗的书,如《我在雨中等你》、《巴别塔之犬》、《再见了,可鲁》、《我与狗狗的十个约定》等,还未开读《莉莉和章鱼》之前感觉这本书会与《我在雨中等你》有些许类似,讲述的都是人与狗之间的亲密关系

  《莉莉与章鱼》运用了过去与现在穿插描述的写法,但不会杂乱,因为穿插的内容是有相同点的,例如第一次穿插的“过去”是莉莉才一岁时腰椎破裂进入兽医院,“现在”是莉莉因为“章鱼”进入兽医院;过去与现在都是相互呼应的,阅读起来较容易理解作者心情。看着泰德为了莉莉所做出的一切,包括纹身、幻想中的出海击退章鱼等等,似乎听起来是非常傻而且毫无用处,可以说是自欺欺人,但他却愿意这么去做!可想而知莉莉对他是多么的重要。虽然故事最终结果悲伤的,但何偿不是一个新的开始?狗的一生对于人来说非常短暂,人类可以陪伴狗狗终生,然而人的一生也许就得经历多次与不同狗狗的永别……重新养育一只新的狗狗,也是逝去的狗狗的生命延续。因为狗狗们的忠诚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也许只是换了个样貌,换了个品性而已。正如作者后记所说:“致敬爱的最好办法就是去治愈自己——再次踏上爱的道路。”

  除了作者与莉莉的往事,从字里行间我还发现了埋藏在作者内心的一些“秘密”,像故事开篇不久他就提到了对母亲的感觉;从中让我体会到的是母亲的爱真的很重要,虽然我不能说“同志”有什么问题(但它终归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障碍类型),作者大书中说过他从小就有“爱心感知障碍”,原因就是缺少妈妈的爱,或许就是缺少的这份来自女性的爱使他成为了“同志”,心理上认为在女性身上无法得到他所渴求的爱与关心,慢慢改变了他的性取向。虽然在我的人际范围中没见过不爱或冷漠自己孩子的母亲,但对于父亲也是相同道理吧!然而在现实中“父亲”角色缺失的却大有人在……还是奉劝“当值”的父母们,好好值好自己该值的班,不再沉迷于手机网络,给予孩子足够和正确的爱,让孩子能真正的健康成长,而不是单纯地把孩子喂得壮壮实实就够了,那仅是“肉体”上的健康;我们要的是“身心”健康!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二):又是一个离别的故事

  太悲伤的故事总是不忍心去读,《莉莉和章鱼》像是作者是的一个自言自语,又像是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于是努力看下去这个关于爱与告别的故事, 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是一个笑中带泪的真实的故事。 莉莉是一条腊肠犬,史蒂文在30岁生日时,彼此相遇了, 在他们相见的第一天,不是史蒂文选择了莉莉,而是莉莉选择了史蒂文。他们一处,就是12年。12年对一条腊肠犬来说,已经走向生命的衰竭,在年迈之际,莉莉长了一个章鱼。 章鱼是她脑袋上的肿瘤。当泰德发现这一切的时候,几近崩溃,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赶走章鱼。却不敌命运,在做了冗长的与“章鱼”斗争的海洋之旅的梦境后,最终选择了让莉莉“安乐死”。莉莉死后,也许是冥冥之中莉莉的庇佑,泰德遇到了自己爱的人,人生重新启航。 脑海中,仿佛看到一个男人牵着一条狗,在夕阳西下散步。我想,主人公泰德也好,作者史蒂文也好,都希望自己与“莉莉”的这幅画面定格在永恒吧。很多很感人对白,发自肺腑、催人泪下。例如这段:“我没开玩笑,你这个蠢货。周一我们就去看兽医,倾家荡产我也要阻止你。刷爆所有的信用卡也没所谓,去讨、去借、去偷我都没所谓。我会要求医生给她作所有的检查,试所有的药,用所有的办法。”章鱼眨了下眼睛,但并没有后退。它不相信道:“真的吗?” 主人公泰德对“章鱼”肿瘤的“宣言”振聋发聩。看惯了新闻报道中亲属生病后家人的逃离,主人公不惜一切也要救助莉莉,对莉莉的深情可见一斑。 这即是一个温暖的故事,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也许这就是生活,与人与动物都是。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三):Valar Morghulis 凡人皆有一死

  作者对莉莉的那种感情,我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因为我也养过一条京巴狗,她最终活了11岁。从我上初中年级,一直到研究生,整整十一年的时间。不过从我上大学开始,因为是在外地上大学,所以和她没有那么多时间相处了,但这完全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感情,她是我的家人,是我们家庭的一分子。 当年我上初二的时候,家里边的生活条件比较困难姐姐自在外地上班,爸妈在家照顾我,每天我一上学,爸妈便有些无聊,于是姐姐便买了一条1个半月大的小狗,送到了家里,给爸妈聊以解闷,于是这条狗叫做“妞妞”。 妞妞小时候的每件事,我都记忆犹新,她的那个小黄鸭,那个磨牙的小短棍,那个箱子改成的狗窝,以及给她找的“男朋友”毛毛,等等等等。虽然妞妞已经去世7年,但每次回忆起这些,我还是有阵阵心碎的感觉。但我最难忘的,还是那个圣诞节。 圣诞节那天早上,我正在学校里琢磨晚上跟谁以及去哪儿High,结果爸来了一个电话,告诉我说:妞妞没了。我知道妞妞那段时间身体不好,已经不怎么运动了,但一时也没反应过来“没了”是什么意思。过了5秒钟,我才意识到是“妞妞死了”的意思。我问怎么回事,爸说,五天前早上起床后发现妞妞不见了,他以为妞妞出去玩了,可等了半天也不回来,这才意识到不对,于是出去找,已经找了五天了,还是找不到,估计是再也找不到了。因为妈那几天不在家,所以都没敢告诉她。挂下电话,自己忍不住哭了起来,知道这一天会到来,但最终到来的时候,还是无法接受。 妈过几天到了家,知道了这回事,赶紧出去找了一整天,结果当然是没找到。打那之后,天天以泪洗面,一想到妞妞就哭,持续了有半个月。从此我们再也不敢提起妞妞的事,电视上也不敢出现关于狗的一切消息。就这样,整整过了一年,妈才接受妞妞已经去世这个事实。 后来从网上看,说是老狗在死之前,会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为了不让主人伤心,会离家出走,找到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静静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倏然间,我心酸了一下,妞妞这么懂事。忽然间,又怪妞妞不懂事,她的凭空消失又给我们造成了多大的痛苦。 无论怎样,七年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家有个四岁的狗狗,她叫“点点”。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四):只属于你的我的一生

  近几年关于人与宠物文学作品越发多了起来,宠物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从原先的看家护院变成高等家庭成员,被当作是伙伴、家人来看待,受到更多的尊敬和关爱

  每每看到这样的作品或事件,总能联想到自己曾经的那些小伙伴,虽然它们不能说话,但无时无刻的陪伴,可能是我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是生于计划生育一代,处在筒子楼拔地而起的的年代,我们的童年可能没有太多书上爬湖里游的小屁孩儿,难得的家里有一两只宠物,可能会成为我们最贴心的伙伴,爸爸妈妈朝九晚五,宠物陪我们度过每一段孤独时光,会对着它说着自己的心事,它也仿佛听得懂似的瞪大双眼聆听,可能它就是知道我最多秘密的倾听者了。

  就像莉莉一样,二十来岁的我们,一定也面临过宠物们的生老病死,听着它们只能发出呜呜呜的呻吟,每一次都比自己生病更难受,当它们离开这个世界,自己的世界可能也被撕去了一角,忍痛将它们埋葬。也会带着痛苦,迎来下一个可爱的生命,每一次投入的感情也会更加炽烈,仿佛在累加对上一任伙伴的爱。一次一次,宠物在我们的生命里也成为无法抹去的烙印

  但仔细想来,我们可能亏欠宠物太多太多,我们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活动,自己的人类朋友,我们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宠物们从进入这个家庭,它的一生就只属于这里,此一生也只能依赖这人,对宠物来说,它没有更多的社交,它的一生属于一个人,一辈子都在等这个人回家,因此,宠物的寿命比人短,人,也注定要承受更多离别的痛苦,以回报宠物一生的守候

  这是一本温暖的小说,在阅读过程中会带着微笑泪流满面,会时不时想起自己的那个小伙伴,会怀念曾经一起的美丽时光,虽不能共度此生,但我的生命里,曾经有你。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五):莉莉的后1/2生

  请原谅我书读得少,当我还没看到封面的时候,也还没看到内容的时候,我真的以为是作家笔下那可爱的小公举和她心爱宠物鱼的温馨故事。退一步讲的话,要是有人告诉我主角是可爱的狗狗的时候,我也会认为是猫狗的故事,抑或是微博红人小马甲般的家里的宠物狗,一是狗狗叫章鱼,一只猫猫叫莉莉。

  当我看到封面和开始史蒂文.罗利的故事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的没有想象力,果真与作家无缘了,ORZ!

  第一感觉,这作家,可以啊,居然将自己叫莉莉的狗狗拟人了,完全的想象力大咖,第二感觉,牛啊,居然可以将狗狗头部的肿瘤想象成章鱼。动物拟人化,嗯,你没看错,肿瘤也鲜活了,这比喻简直了,再一次感慨自己想象力的匮乏和膜拜真正作家的脑袋。

  其实我这个标题严谨,有蹭最新大热点电视《我的前半生》的嫌疑,以及莉莉其实已经狗生84岁了,不但是后半生,而且是很后后后半生了,以及书中还有前半生的故事(当初莉莉怎么选择了他等等)。但我从一开始翻书,我就觉得史蒂文这本书就是写的莉莉的后1/2生。莉莉就是他的家庭一员,每周几晚上都会有固定的活动,厉害了我的莉莉,还会象棋,看电影,听得懂故事……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斯蒂文的爱,和莉莉回馈的爱。这让我想拥有却不曾做到,年少时,老妈就不允许家里养宠物,猫狗嫌弃麻烦,屎尿和毛发等,年长时,也没鼓足勇气养一只,怕给不了狗狗或者猫猫活着其他萌宠一生的爱。佩服斯蒂文的勇气,特别是书里开始的章节没多久就写到,莉莉之前也突然不能站起来,后来咬了咬牙,做了手术,术后还得坚持帮她恢复膀胱的尿尿功能,要不能羞耻按摩和挤压阴囊。

  斯蒂文记得莉莉每一个兴奋的表情,都用着重的言语表达了出来:坚决不带最蠢的项圈,喜欢行李箱,吃亲爱豆腐火鸡,吃冰激凌,沙滩沙子……

  莉莉居然有39个昵称,史蒂文也真真是绝顶起昵称一把手。我估计这要是拍成电影,腊肠狗从此会多了很多的名字。安乐死的那些文字,我估计斯蒂文不怎么愿意去回忆,毕竟是曾经伤痛心碎的片段,但又想回忆他和莉莉的点点滴滴,好努力不忘记莉莉的后半生的点点滴滴。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六):《莉莉和章鱼》给我们的感动

  《莉莉和章鱼》于2016年出版,惊艳四座。两周之内,荣登美国独立书商畅销书榜单。六个月内,全美400多家独立书店合力推荐,126家媒体好评如潮,23次列入必读书单。一年之内,小说版权风行全球近30个国家。这是拜读之前,在网络上搜索得来的信息,是怎样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动,甚至有言论说所有写宠物的书这本是最感人的。

  等读完此书,才发现没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轰轰烈烈刻骨铭心描写,有的平淡如水,周而复始,从周一到周日,清晨到黄昏,有如流水账的诉说,故事中的人物部分都只是一人一狗,在赶走章鱼的日常中回忆过往的点点滴滴。

  好的作品,不一定站在大时代背景,要有人文关怀,揭示社会真相的大主题,给人以深刻震撼恍然大悟启示借鉴。就犹如这两百年来,对于简奥斯汀作品的争论。

  蒂文·罗利以自己亲身的真实经历创作了此事,30岁那年生日醒来了12周大的莉莉。相伴十二年,莉莉因脑袋上长了肿瘤,离开了他。他说:“我很震惊,完全没有准备好。我已经站在悲伤的边缘。我从小就有小狗陪伴,成长过程中,大概有过六只小狗。但莉莉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候,小狗会在你的内心留下深刻的影响,莉莉就是这样对我的。她走之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在六个月的忧郁之后,我坐下来,开始写我们在一起时的小故事。”

  罗利持续写作一百天,他说:“我的初衷简单:永远渴求情感的真面目。不管故事如何发展,不管它变得多奇形怪状,也不管别人眼里的我是多么脆弱。最后,我完成了《莉莉和章鱼》的初稿。”

  正是由于亲身经历,让这个故事在简单平凡的叙事中读到了最真实质朴的情感,就好像是自己的故事一样。相伴多年的即使是一只宠物,都是生命中彼此依靠最亲密的伙伴,你会和它说从不跟人提前的心里话,然后想象着如果它是你的知己会如何和你对话,乐此不疲。“人养猫,养狗,不就图个亲近吗?你召唤它,它乐颠颠地过来,见到你比见到吃的还欢喜。你不召唤它,它也要黏着你。它们使你感到自己是多么招人喜欢呐。”这对于泰德来说又是何其重要,莉莉让他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面对一切,并不孤单。但这也是当他得知莉莉的病情时,他的逃避和痛苦。

  故事在琐碎的生活里,泰德的内心独白让我们慢慢的了解事情的起始和发展,一个定期去看心理医生性取向跟大众不同的少数群体,对爱情的渴望又患得患失,怀疑所爱之人不忠,内心的挣扎不安,又拼命说服自己要信任对方,一次次的怀疑否定都源于缺乏安全感。莉莉患病的发现和可能会离他而去的事实像平静生活中的一个核导弹,让生活支柱轰然倒塌,让他在歇斯底里的苦痛里又不得不逼自己坚强以对。所有这一切都是普罗大众所有可能会面对或者已然面对的,这是故事所能牵动人心的根本。

  人生从来都不是平顺的,而生活向来都是平淡琐碎的。“我们拥有的一切都可能失去,即便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一旦失去,考验我们的时刻就到了。”莉莉从患病开始,泰德消极逃避过,自责悔恨过,急切焦躁地想尽一切办法要赶走章鱼,最终还是无能为力一天天地看着它消失。过程有多残酷没经历过的人只是想象至爱的人又一天会离开都觉得无法接受,而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种折磨和痛苦无法诉说却不得不忍受。

  伊壁鸠鲁曾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即使我有一年的时间来接受她会离去的事实,还是祈求时间慢一点,而当那一天正真到来,还是觉得突然得无法接受。但是我们始终得学着泰德,莉莉走了一个月,他把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工作,健身,会友,约会,试着让自己忙起来,时间会治愈一切,终有一天当想起这一切的时候,多些缅怀,少些悲痛。

  史蒂文的智慧在于他的幽默,小说中的一些内心戏总能引人一笑。在回忆年少时候的少女心,他央求妈妈透露一点家族血统秘密的浮想联翩,让人短暂地忘了莉莉的病情。笑过哭过,失去得到,不圆满的人生修行过是圆满的一生。毕竟“过一天,算一天。不开心,吃饼干。”

  “茧未必就意味着圈套,它同样可以代表成长,代表转折,代表变化。”我们这一生注定会得到很多很多爱,我们终究会变得强大,学会与这个世界温柔相处。每一个“莉莉”都是无可替代的,我们没办法战胜每一只“章鱼”,却要学会带着很多很多的爱坚强地走下去。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七):伴你一生 不要怪我

  读过这本书,不禁泪目,虽然不曾养过宠物,但依然被作者和莉莉的感情至深,作者对莉莉的不离不弃,莉莉对作者的深深依恋所震撼。

  作者偶然发现自己的狗头部长了一个肿瘤,不愿面对这个现实,所以把肿瘤叫做章鱼,把肿瘤形象化,开始了他和莉莉一起对抗病魔的惊险,艰难,希望破灭的过程,最后还是失去了莉莉。从突然发现莉莉头部的肿瘤的不愿相信-拒绝承认它是肿瘤而只是一个暂住这里的一只章鱼,面对着病情的确认和肿瘤给莉莉带来的影响,作者回想起了曾经和莉莉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如何领养了莉莉以及莉莉的第一次生病。作者和莉莉开始了抗击病魔之路。面对着莉莉病情的日益严重,作者也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他拼近自己全部的努力为了杀死章鱼。也许作者最后的选择对自己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选择,但对莉莉来说却是最好的选择。失去莉莉的每一天都在思念中度过,为了纪念莉莉也为了不辜负莉莉,作者拿起笔,写下了这本感动千百万人的真挚小说。

  从不曾见过一个男性作者写出情感如此细腻的作品。这本书没有什么伟大的写作技巧,通篇只是叙述一件件小事,但却深深表现刻画出作者和莉莉这一段平凡却真挚的感情历程。作者和莉莉语言不通,却心心相印,作者陪着莉莉迎接了第一次病魔的袭击而全身而退,莉莉陪着作者走出了六年感情失败的沉痛打击。十年的时间不算短,可人生又有几个十年,而且狗的一生却只有十年。用十年的时间陪伴彼此,不离不弃,你我以温柔相待,给予你我深深的爱。

  深沉的爱让我们温柔而强大。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八):爱与不爱是一道选择题

  夏目漱石写过一篇《猫的墓》。文中的那只猫便是夏目漱石名著《我是猫》中那只的原型吧,然而并没有那么犀利,反而可怜。那猫在家中兀自存在着,夏目漱石本人和家人待它都极为冷淡,任它自生自灭,直至它老病缠身,也丝毫没有多关心一点。它死后,家人却表现出悼念的热情,不仅有自己的墓地,还有忌日的供品。《莉莉和章鱼》里,莉莉的待遇却完全不同,它的一生和主人亲密无间,老病时得到了一切可能的救助,死后还给主人带来好运。

  猫和狗似乎是两个极端,一个孤高冷傲,对自己的“奴才”爱答不理,一个热情似火,恨不得天天围着自己的主人。然而据说猫和狗都是自我驯化的。狗发现人类社区的垃圾里有食物,猫发现人类社区有老鼠,于是纷纷靠近。人类发现狗的祖先能吠叫预警,能撕咬敌人,能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而猫能捕鼠,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所以接纳了它们。猫和狗对人的功用不同,在早期人类社会并没有造成两者命运的截然不同,在一般情况下,除了贵族阶层之外,猫和狗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人和猫、狗之间主要是共生关系。《猫的墓》所反映的,大体上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人—猫狗关系。

  真正带来人—猫狗关系转变的,是近现代社会的到来。猫狗的实用功能削弱了,而情感功能凸显出来。近现代社会一方面是内部功能越来越分化的团块社会,一方面又是个体的原子化:前者导致原本由猫、狗承担的实用功能被人类的功能团块承担,后者则是造成个体的情感需求渐渐难以通过人际交往获得满足。社会这么残酷,人之间爱越多,要求的回报也就越多,那么,就让我们就从猫和狗身上获取毫无掺杂的爱吧。有人说,爱猫,爱狗,爱的其实是永远不会长大的婴儿。

  爱越多,回报越多,这条规则仍然是成立的,因为公平是人性的一部分。莉莉穷尽一生的陪伴,换来了主人毫无保留的救治。爱如果纯粹,得到的回报也就纯粹。不单单是人—猫狗关系如此,人际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读《猫的墓》,读《莉莉和章鱼》,把猫狗换成人,故事也是成立的。在多成员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冷漠而实际的,但亲人死后,“慎终追远”既轻松,又符合风俗的要求,能够博得美名。因此,常常有老人生前不孝却大办丧事的子女存在。而在独生子女家庭,亲人之间的关系普遍比多子女家庭更紧密。因为物质条件更宽裕,人和人之间的冲突更少,所以爱也就更多。有时别无选择,唯有相濡以沫,又加重了人和人之间的爱。

  爱又像毒品。终其一生没有爱过的人,这一生过去了也就过去了。然而,深爱过,无论是爱人还是爱猫狗,总要经受生离死别的极度痛苦,唯有一段新的爱才能结束这种痛苦。《莉莉和章鱼》里主人是幸运的,他送走了一段爱,又迎来了一段新的爱。

  所以,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像《猫的墓》里一样保持着人和猫、人和人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还是像《莉莉和章鱼》里一样毫无保留地爱、付出、绝望、痛苦、重生,情绪起伏如坐过山车,这是人生的一道选择题,终其一生都在做的一道选择题。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九):我们这一生注定会得到很多很多爱,这让我们变得强大而温柔

  一条腊肠犬和她脑袋上的肿瘤,分别叫做莉莉和章鱼。莉莉原本和主人一起快乐的生活着,彼此约定着披萨之夜、游戏之夜、电影之夜。。。。。。但美好的生活最终被章鱼这个不速之客打破了,章鱼在他们的生活中如植物般生根发芽,逐渐长大,大到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

  一开始,主人试图避而不见章鱼,希望章鱼能在他不在莉莉身边的时候自行离开,一如章鱼来到莉莉脑袋上时的悄无声息。但是奇迹没有发生,侥幸只能是侥幸。

  主人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和章鱼抗争,向章鱼宣战:购买6只充气鲨鱼玩具,纹人生的第1个纹身,在梦里驾驶“渔洋思考”进行海上冒险,和章鱼幻化成的半人半章鱼怪真刀真枪的打斗。

  最终莉莉走了,章鱼也死了。主人经历了死亡的悲痛,也从伤痛中不断成长,获得了更多为爱抗争的勇气,也遇见了莉莉走后可以填满他孤寂灵魂的那一个人。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凡人如我们,又岂能像金庸笔下的郭襄女侠在经历江湖风雨后大彻大悟离尘出家。茫茫人海,匆匆一世,越来越多孤寂的灵魂,以刷手机的方式打发时间,用综艺节目的老梗敷衍日渐变高的笑点。我们,早就忘了有趣究竟是什么样子。有趣可以是坐下来欣赏一部部口碑炸裂、票房惨败的非爆米花电影,有趣可以是静下心来练习一帖贴书法,有趣也可以是章鱼=肿瘤。

  爱是一种原生的力量,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美好,爱是一件伟大的事,更让我们有动力去奋斗、去争取、去珍惜。

  “我们这一生注定会得到很多很多爱,这让我们变得强大而温柔”。

  《莉莉和章鱼》读后感(十):可以联想到很多

  简单地说,在《莉莉和章鱼》的故事进程中,关于主角爱德华的画风也渐渐形成。他简直可以让人想起原产澳洲、如今活跃在11区舞台上的新生代金刚芭比LADYBEARD大叔,带来一种所谓的反差萌。这种多少有些新奇的感受,不仅让这本收获了故事写作所追求的“陌生化”效果,还带来一种口味独特的奇趣与诡异,足以对读者形成某种新鲜的刺激。光是这一点,在创意角度上,也许就足以甩小清新宠物故事十八条街(如果不存在口味禁忌的话)。然而这本书的亮点,除了 “刺激的陌生化”,还有 “古怪的想象力”。触发整个故事的动因,实际上是癌症。在英文中,癌症不光叫tumor(肿瘤),也叫cancer(癌症/巨蟹座)——癌变部位经常向周围延伸出一些类似于螃蟹腿的组织,去侵犯其它部位,用cancer来称呼癌症是非常形象和贴切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癌症与螃蟹的基本象形层面上,否则他的故事恐怕只好叫做《莉莉和螃蟹精》。。从螃蟹的具象开始,他的想象力进一步延伸,最终类比到章鱼身上来。章鱼和螃蟹的共同点当然很明显,它们都有八条腿,都是水族,都在一定程度上肉食。然而作为传统的海怪种族之一,章鱼比起螃蟹来说不光更出名,还更有动感,更暴烈,更个性化,战斗技能更多,当然也更邪恶。它确实是比螃蟹更适合的故事形象。

  最后,所有的这些陌生化与想象力,还需要具体的表现手段。这个手段,在《莉莉和章鱼》一书中,就是主角爱德华超强的内心戏。所有那些柔肠寸断的情感,所有那些情绪化到极点的嫉妒猜忌与喜怒无常,所有那些辗转反侧与抚今追昔,都是他汹涌澎湃的内心戏的一部分,而已。最奇幻的一场内心戏体现在海上的裸战(由于环境、高温而穿得少,不是故意暴露,谢谢!)……为了拯救莉莉,爱德华和章鱼上演了一出海盗故事加近身肉搏的男性化戏码,情节说得上跌宕起伏——尽管这只是他醉酒后的深度YY,一段弗洛伊德式的求不得的情结与梦境。如果说寻常的宠物故事的情感色彩可以达到3星,本书作者可以说开发出了这类故事的言情本质,把它发挥到了超5星的程度。考虑到《莉莉和章鱼》的流行程度和商业故事写作者的跟风属性,也许以后的宠物故事在塑造主角时,会以深度自恋、一天哭三次以及人兽对话作为标配。。。

  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值得注意的是,《莉莉和章鱼》不仅仅是一个宠物故事。。这本书实际上也是一部同志小说。虽然从前的同志情感通过《情感的迷惘》、《死于威尼斯》、《背德者》、《蜘蛛女之吻》、《故园风雨后》、《裸体午餐》、《假面的告白》、《莫里斯》、《微暗的火》之类经典文学作品有所反应,随着酷儿运动的发展与影响,越来越多更具有通俗色彩的同志故事也开始进入商业出版领域,成为大众读物的一个抢眼分支。在《莉莉和章鱼》一书中,从人物形象到各种细节,都具备丰富的LGBD色彩。这是一本以同志为绝对主角的书,从爱德华的妹妹、妈妈、到他的心理医生和宠物医生,书中有限的女性角色全是配角,剩下的几乎全是gay。

  基友和gay都(du)他和莉莉一起生活在洛杉矶,曾经有一名相处6年的男朋友,现在偶尔和别的男人约会。他从大学开始的好基友Brent及其配偶Matt的生活模式基本上是他的生活翻版,也养了一只小狗。就内容来看,全书的大多数篇幅都在说爱德华和他的前男友、爱德华和他的好基友之间的故事,此外还专门花不少笔墨介绍美国gay都旧金山。当年的同志名人米尔克就是在旧金山发起平权运动的,麦当娜的著名前夫、传说中的女神收割机西恩·潘因为扮演这位眼神飘忽的自由斗士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当爱德华和好基友Brent羡慕旧金山的gay们甚至可以当街啪啪的时候,他们从另侧面证实了这座城市在现实生活中的彩虹属性:湾区确实是弯仔码头。

  少女心和女王范儿如果说频繁的哭泣和神经质暴露了主角爱德华粉红的少女心,对凯特·布兰切特的喜爱则反应了他对女王范儿的羡慕。爱德华和莉莉反反复复地提到布兰切特,讨论她的角色,背诵她在《童贞女王》中的著名台词:“我心如飓风!”凯特女王让爱德华和莉莉迷恋的原因,也许不仅仅在于她的强大气场,还在于她在丰富的演出生涯中呈现的百变角色。那些角色千差万别,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女人。女人——这也许正是爱德华永远渴望,却永远不能成为的那种人。

  戏仿和影射《莉莉和章鱼》颇多戏仿,其中在海上与章鱼大战的情节,尤其明显。具体章节的标题“老女人与海”直接活剥海明威书名,只换了一个词。这固然跟具体情节与场景有关,其实还有双重的同志意义影射。第一层影射是在暗示梅尔维尔的《莫比·迪克》。追猎章鱼的过程确实神似该书追猎鲸鱼的框架,但相似性并不局限于对海洋生物的追杀,落脚点是在《莫比·迪克》的gay色彩。第二层影射是暗讽海明威的同志传闻。各种报道和研究早已表明,这位著名的硬汉作家原是一名深柜弯弯,他的一切刻意经营出来的猛男架势,以及对武器和血性的热爱,都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粉色小公主属性。据说一切因果起源于他的童年时代。在幼时他曾被打扮得跟花蝴蝶似的——就像希腊神话中可怜的阿喀琉斯一样,固然心有猛虎,却被迫穿上女孩子的衣衫,扮演美丽的蔷薇;从此在交错的性别与身份中迷茫、迷失以及迷路,直到纠结至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