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战地新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战地新娘》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2 20: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战地新娘》的读后感10篇

  《战地新娘》是一本由[美] 海伦·布莱恩 / Helen Bryan著作悦读名品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地新娘》读后感(一):战争中的女性如何生存

  《战地新娘》这本书有一种魔力,能让人一口气将它读完,时间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的。

  职业缘故,在阅读《战地新娘》的时候,我总在想,要是将它改变电影或者电视剧会是什么样子

  目前有的关于战时爱情小说和影视作品有很多,往大了说,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其中高屋建瓴代表,连带改编成的电影,尤其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那版,都成为经典,值得反复观看。托爷的《战争与和平》是以1805年法俄之间的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俄国四大家族之间的爱恨情仇,他在表达反战情绪同时,更是在揭露俄国上层贵族生活讨论他所处的阶级之人的思想走向

  电影中能够成为经典的,1939年的《乱世佳人》和1940年的《魂断蓝桥》应该榜上有名。《乱世佳人》也是根据小说改编,然而对我个人而言,小说的成就被电影所覆盖,毕竟这部电影是美国大片时代走出来的杰作,从选角儿开始舆论造势和影响力非同凡响,好莱坞只要是适龄女青年,几乎都参与了本片的选角。据说为了赢得郝思嘉一角,有的女星不惜将自己打扮礼物送到选角导演房间。《乱世佳人》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可以说是当下流行的“大女主戏”了。描写了一个女人在战争中的成长,而她的魅力不仅在为爱所做的努力,更是在爱人离开后她的坚强

  《魂断蓝桥》同为费.雯丽的作品,讲述了陆军上尉在休假邂逅了芭蕾舞女郎,之后两人坠入爱河并互订终身,但战争将两人分隔,女郎以为上尉亡故。结果等上尉归来时,女郎早因为生活所迫沦为了妓女,她承受不了背叛爱人的心里谴责,在二人邂逅的蓝桥上自杀。是一则小格局的爱情悲剧故事。电影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流传至今。

  二战后的战争电影,大部分都是二元对抗的思维,即敌我不两立。七十年代的美国,则因越战,对战争的表达大部分都是反战思考,例如《猎鹿人》、《现代启示录》等。女性角色或者爱情表达,在其中只占据非常小的一块,在无形中被驱赶到了边缘

  到了冷战结束后,政治表达不再作为重点,人道主义登上舞台。从《拯救大兵瑞恩》始,到今年的《敦刻尔克》,战争让位给活生生的人,战争中的女性也有了一席之地。其中我个人非常喜欢去年台湾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把青》,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群空军军嫂的故事。同为空军题材,故事没有像《北平无战事》一样围绕热血男性展开,而是扩展了白先勇小说中三个军嫂的形象,将家国离散中处于更为无助地位的女性生活展现出来,女性在其中时而比男性更有韧性,时而互相之间又有微妙嫉妒竞争,她们不再是男性背后的角色,而是有血有肉的人。

  在阅读《战地新娘》之前,我就在想象,二战背景下的战地女性故事会怎样呈现。真正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惊喜也有失望的部分。

  惊喜在,这个讲述五个女性故事的小说没有单纯展现苦难或者苦难背后的互相扶持,而是以倒叙的手法埋了一条悬疑线:1995年,二战胜利50周年的时候,五个老太太要聚集起来,回到当初她们一起呆过的英国小村克洛玛什。然而其中一个老太太的行踪成谜,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还存活于世。故事以平行叙事将她们五十年后的奔赴先表现出来,然后故事切回50年前,每个人如何从德国、美国、伦敦来到克洛玛什。

  故事的主角是爱丽丝、埃尔茜、坦妮、伊万杰琳和弗兰西斯五位女性。爱丽丝是克洛玛什的土著,她成长在一个教条刻板的家庭中,本以为嫁给理查德就是自己最好的归宿。谁料作为海军的理查德一到美国,就爱上了农场主的女儿伊万杰琳,两人私奔回到了克洛玛什。小镇掀起风波,爱丽丝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姑婆。而实际上,伊万杰琳也不是因为喜欢理查德才私奔的,她追随恋人离开美国,理查德只是她的跳板而已。埃尔茜则是理查德的母亲城市志愿者的时候安置的女孩,她作为战时被遣散的女孩到克洛玛什当女佣,她的大胆和伶俐让她很快成为这个团体核心成员。坦妮是其中最可怜女人,她是犹太人,在那个时代的命运可想而知。被不安围绕仿佛成了她的宿命,虽然她和丈夫逃出了德国,但是在漫长等待妹妹中她的精神受到了很大创伤。弗兰西斯可以说是这个团队灵魂,她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名媛,还是个不断闯祸的名媛,被“贬”到了小村庄躲避。她的智慧让她被特工组织看上,也改写了她的命运……整个故事的悬疑部分就是围绕弗兰西斯的神秘爱情和工作展开。

  我提到的失望部分,就是故事中所有女性一起为坦妮寻找妹妹,打通了一条暗线,大概就是类似美国废奴运动中开辟的地下铁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东西,结果功败垂成,因为村里出现了叛徒,错过了最好的接应时机,秘道也遭到了损坏。一场坍塌事故,让中间的线人失去了生命,坦妮从此与妹妹再无缘相见。虽然这个事件可能更符合当时的情况,但完全削弱了整个故事的气韵,让读者忍不住想篡改结局

  时间回到1995年的部分则有些后继无力,作者安排了一场尬聊的采访来让人物登场,爱丽丝阴差阳错嫁到了美国,成了她最讨厌的美国佬的太太;伊万杰琳则成了贤妻良母,和理查德举案齐眉;埃尔茜和她的丈夫凭借灵活头脑成了亿万富翁;坦妮则遗忘了自己在英国的痛苦记忆,生活在以色列。她们在战后第一次齐聚,但她们对弗兰斯西的拼凑也只占据了很小的部分(这个部分吊足了读者胃口,结果用小篇幅就草草了事),然后就对村中的叛徒实施了报复,几个加起来几百岁的老太太将他踹下了密道,完成了对他晚半个世纪惩罚

  不过,尽管故事埋的这个深梗揭示的让人意犹未尽,故事本身还是非精彩引人入胜,女性之间的小事上亦敌亦友,大是大非统一战线的精神,还是让人十分感动的。更多的细节,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寻找。

  《战地新娘》读后感(二):战争中的花朵

  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无疑是悲痛沉重的,硝烟弥漫民不聊生,而对于西方人来说,恐怕没有什么比一战和二战给人带来的阴影更大的战争了,随着战争结束,或许是对战争的哀悼,或许是对战争的反思,很多优秀的作品便以此为背景展开故事的讲述。但是,同样因为战争的关系,故事总的角色往往总是男人,因为那个时期,男人才战场中的主力。相对的,以女性主角为角色的文学作品则非常少见了,《战地新娘》不但开了这个先河,而且也是同类作品中相对优秀的。

  《战地新娘》的作者是海伦·布莱恩,美国人,她是战后“婴儿潮”的那一带,虽然未必吃了多少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战争还是在她的童年时期对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消说,海伦·布莱恩出身军绿世家,按如今的话说,怕也能算是红二代了。

  海伦·布莱恩的父亲和丈夫隶属美国陆军,而她的几个叔叔都是空军飞行员,她的母亲更是在女子紧急任务后援大会中担任军官,以至于海伦·布莱恩从小就为自己又一个军官母亲而感到自豪,她的母亲更是家中的顶梁柱,也可以说,作者将自己的见闻都写进了这本书中。

  《战地新娘》的故事情节是依靠时间进行推进的,甚至连书中的目录都是按着时间而进行排列的,也许是为了故事的丰富程度,本书围绕了五位性格各异的女性来写她们的故事。得益于海伦的所见所闻,可以说这五位战地新娘都被海伦塑造的十分鲜活。爱丽丝为了寻找自我,接受了伦敦的救援工作,就当是的战况来说,这几乎就等于放弃生命,因为伦敦的战况十分惨烈。弗兰西斯为了国家的存亡选择成为了一名特工,为保卫家园服务于战争。更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五位女性角色都是坚强和勇敢化身。在战争中都担负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责任

  海伦似乎也被她自己塑造的角色感动了,所以《战地新娘》的结局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完满的,而面对战争的背景,创造一个完满的结局是需要勇气的。

  《战地新娘》让战中的女性亮起了的自己身上的光芒

  《战地新娘》读后感(三):战时的爱情

  《战地新娘》一书,主要讲述二战时五位女子在克洛玛什村发生的故事。她们在战争岁月,努力地活着,奋力地爱着,不屈地斗争着。她们在打着另一场战争——为某种正常的生活而战。战争改变了她们的生活,但逆境也让她们走近了彼此。作者想为她们立传,于是有了本书。

  五位女主角分别是爱丽斯·奥斯本、伊万杰琳·方登、安托瓦内特·约瑟夫(坦妮)、弗兰西斯·菲奥孔雷、埃尔茜·皮吉恩。五人同为女子农村服务大队的成员,维持着战地后方的运作。她们之中,四人撑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在二战胜利五十周年重新相聚,一人却没能走到二战胜利的那天。

  读到《战地新娘》结尾部分时,心情特别沉重,尤其当弗兰西斯的结局被缓缓揭开的时候。弗兰西斯结局揭晓的时候,也是雨果·贝拉福赫被处决的时候。有一句话叫“痛并快乐着”,用在这里不太恰当,但那时候的心情的确是揪心中带着一丝安慰。揪心的是弗兰西斯年轻的生命因叛徒雨果而陨落,安慰的是弗兰西斯的四个姐妹联手将叛徒关进地下隧道,替天行道,让叛徒为曾经所作所为付出了迟来的代价。作者在序言中说,现实中的叛徒没有伏法,为了让人们心灵得到慰藉,他让叛徒在小说中受到惩罚。这应该算是作家权力吧。

  亲人都无法团聚的战争岁月,爱情显得尤为珍贵。五位女主角分别经历了怎样的爱情

  爱丽斯:

  爱情走时如抽丝,来时像闪电

  青梅竹马的恋人在订婚前夕,突然爱上了别的女人并结婚,使她几乎丧失了爱的能力。在她因战争疲惫不堪孤独无助的时候,刚好出现了一双坚实温暖的臂膀。靠上去,她重新找到了爱情的天堂对方是美国飞行员,不想再错过美好,于是两人闪电结婚。

  伊万杰琳:

  爱情始于激情,终于陪伴

  与劳伦特相爱,却被许配给钻石王老五。所以她勾引了海军上尉理查德,随他私奔英国。她时时去伦敦与情人劳伦特私会,渐渐发现劳伦特另有新欢。在与丈夫理查德短短几天的朝夕相处中,被其深情感动,爱上了理查德。理查德出事故后,伊万杰琳始终陪伴身旁,不离左右。

  弗兰西斯:

  一经结婚,只有死亡才能夫妻分离。

  沦陷于奥利弗清澈眼眸,二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仅能在黑夜短暂相伴。二人爱得火热,又爱得克制。弗兰西斯消失后,奥利弗也猝然离世。没有人知道健康的奥利弗为何死亡,我愿意相信这是爱情的力量。身为牧师的奥利弗坚信:一经结婚,只有死亡才能让夫妻分离。他们在天国长厢厮守

  埃尔茜:

  陪伴中成长。

  在五位战地新娘中,埃尔茜是唯一从容结婚、举办盛大婚礼的人。在看到最终结局之前,我并不看好她与小混混伯尼的爱情。但时间证明,两人之间的的确确是真爱。这真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我还无法理解他们的爱情,或许是在战争中相伴成长吧。

  坦妮:

  爱情抑或是亲情

  坦妮的婚姻父母安排的,她安心接受了安排,并天经地义地爱着丈夫。一丝不苟地生孩子,一个又一个。寻找双胞胎妹妹,与亲人团聚,是她毕生的心愿。爱情与亲情,没有明显界限

  在五种爱情中,弗兰西斯的爱情最令我感动。战争岁月,依然存在纯粹的爱情,也许那时屈指可数的值得欣慰的事了吧。愿天下太平

  《战地新娘》读后感(四):战火玫瑰

  这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战争史诗,它的故事并不是来自于战争的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对自己战争的“正义”阐述,也不是用上帝视角来中立讲述战争的故事,而是通过讲述战争大后方的五位普普通通的女孩(人)的故事,从女性的角度来为我们展现战争的残酷,还有作者表达的对战争的愤恨和罪恶。可以说,这部《战地新娘》不能算是战争题材,而应该是反战题材,五个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女孩,来到这个改变她们一生命运的地方——英国的克洛玛什,她们相遇,然后命运的齿轮开始了转动。

  故事的开头是四个年迈的老太太,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去,引出了整个故事:被参军的理查德甩了的当地女孩爱丽丝,随理查德从美国私奔而来的伊万杰琳,女佣埃尔茜,犹太妇女坦妮,还有爱闯祸的大小姐弗兰西斯,五个女人聚在了一起,开始了她们的故事,从弗朗西斯神秘的工作和爱情,到坦妮和她那失踪的妹妹,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不断地告诉我们,他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幸福世界,而是有一场距离并不太远的战争,那阴云依旧没有从她们的身边飘散。四个老太太的回忆中,故事慢慢展开,拼凑出一个逐渐完整的弗朗西斯的形象,可是,为什么五十年后的聚会里,没有弗朗西斯?因为,她被克洛玛什中的内奸害死了。而那个内奸在五十年后的今天还在厚颜无耻地炫耀自己当年的战绩,愤怒的老太太们一脚把他踹进了地道,帮弗朗西斯“报了仇”。

  在这部小说里,没有太过直接正面的战争描写,可以说,大部分篇幅都在女孩们整天各种吃喝拉撒,爱恨情仇里度过,但是细节和线索诸如她们在后方所承担的繁重劳作、卫生条件极差环境下的生育繁衍以及大量人员安置工作却又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她们此刻正饱受战火的摧残,她们也在为战争的终结做斗争。爱丽丝和伊万杰琳,这两位因为一个男人而相遇的女人,再到犹太人出身的坦妮和她那失踪的妹妹,流离失所的埃尔茜,被“遣散”的弗朗西斯,每一位都因为战争而饱受痛苦,却依旧不放弃对和平的渴望。作者却依旧“残忍”地使故事向前推进,爱丽丝的母亲在轰炸中死去,埃尔茜和坦妮的父母惨死,弗兰西斯夫妇不幸双双阵亡,一切开始朝着阴暗走去,幸好,黑夜再漫长,也终将过去,光明总会到来。

  “再忍一忍吧,等熬过漆黑的夜晚,苦日子就到头了,一切都能恢复如往常。”

  在最后,四位老太得以相聚、重逢,并且还能够一起回忆弗朗西斯,还为她“报了仇”也算是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了。

  我们都希望能够永远生活在和平的世界下,因为你我都希望好好的生活,没经历过战火,才会更明白和平对我们的重要性,就像氧气,我们没离开过它,但我们都知道,失去氧气我们会死。这部小说,可以说,做到了其他战争题材所没做到的,用独特的视角让我们明白和平的可贵,还有战时女性的伟大之处。

  《战地新娘》读后感(五):Moment of Peace

  记得我大二的时候,选修过一门叫做《英美电影鉴赏》的课程,当时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能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警觉,最终目的是为了反战,而那些看完让人‘热血沸腾’、感慨生不逢时恨不得亲自上战场手撕鬼子的‘神剧’往往不过是在宣泄暴力。”

  这句话似乎放在任何战争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身上都适用。当年在课上,全班同学观看的是著名越战电影《野战排》,共同跟随一名19岁刚入伍的美国新兵深入越南战争前线。硝烟弥漫遮蔽了天空,枪林弹雨下遍地血肉模糊支离破碎。有时为了躲避越南土著人的搜索,大兵们会在夜间埋伏于沼泽,而沼泽里栖息着大量吸血的昆虫,有的人便再也没能站起来。越南战争的失败曾给美国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而电影仿佛是要将这道丑陋的伤口硬生扯开,血淋淋地控诉战争的残忍,以及对于人性的极度扭曲。

  相比之下,《战地新娘》的风格要柔和许多。整个故事围绕着爱丽丝、埃尔茜、坦妮、伊万杰琳和弗兰西斯五位女性展开,她们各自的国籍、种族、家庭背景都各不相同,因为二战机缘巧合聚集在英格兰的克洛玛什。村子位于乡下作战后方,前线火拼尚未完全蔓延到这里,所以在不少篇幅中读者会发现:比起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国家民族的前途安危,年轻姑娘们好像比较关心谈恋爱结婚这档子事儿。

  但是,能因为大场面少就说《战地新娘》不是一部优秀的战争文学作品吗?恰恰不能。书中女孩们总是在烦恼——今天吃什么、穿什么、干什么活儿、我的家人们、爱人此时又身在何方。这些极其生活化的情节,其实正是千万普通人真实的缩影。在那个通讯网络还远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有多少平民百姓能够理解开战背后的政治利益、国家命运呢?他们做的所有努力,无非是为了幸福地,活下去。

  “再忍一忍吧,等熬过漆黑的夜晚,苦日子就到头了,一切都能恢复如往常。”

  遗憾的是,随着爱丽丝的母亲在轰炸中长眠,埃尔茜和坦妮的父母惨死,弗兰西斯夫妇不幸双双阵亡,所有人对美好未来的愿景顿时灰飞烟灭。正如作者海伦·布莱恩在序言中所写的:战争会吞没每一个人。战火一旦点燃,它带来的并不只有满屏杀戮与鲜血,而是对个人“生活” 的全方位摧毁。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消耗5万多亿美元,是截止到目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冰冷的数据背后,则代表着无数类似家庭的破裂。当奥利弗神父在亡者坟前痛心疾首地感叹“迟早有一天,文明就只剩下墓碑上的名字”时,隔着书本我们仿佛也能切身体会那份绝望与无助,不由发自内心地祈求当下和平永续,祈祷世间不再有悲伤与不幸。

  当然,《战地新娘》的优秀之处除了有对二战深刻进行反思外,还在于积极评价战时女性作出的杰出贡献。虽说她们不用上前线打仗,但在后方承担了繁重的劳作、卫生条件极差环境下的生育繁衍以及大量人员安置工作。更有意思的是,登场的五位主角安排无论阶层还是性格都可谓天差地别——爱丽丝、埃尔茜出身平民,思想行为偏向传统保守;坦妮是犹太裔;伊万杰琳和弗兰西斯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反骨,其中弗朗西斯更是颇有新时代女性的做派,独立果断、敢爱敢恨,不甘心安于所谓“女人的归宿就是结婚生子”的刻板印象,在动荡的战争岁月里尝试探索自身价值、掌握命运。作者安排差异如此之大的五人聚集在一起显然不是要评判孰优孰劣。人类是十分复杂的动物,可以为了争夺利益、排除异己不惜发动世界大战,同时也有人会为了拯救素不相识的双胞胎姐妹而抛开差异分歧,同心协力。女性身上体现的包容、温柔、坚强也许正是能抚平伤痛,且真正带来和平的品质,印证了那句“笼罩战场的阴云,无法阻挡女性投下的阳光!”

  故事最后以一个光明的结局收尾,个人认为或多或少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可我却愿意相信这个结局,愿从此人间不再有纷争,所有善良的人都能获得幸福。

  《战地新娘》读后感(六):倾国倾城

  一场战争影响的,绝不仅仅是直接卷入战争的人,所有人都或多或少,以不同方式参与进这场战争。有时战争的影响时间会出乎意料的长久,例如人造奶油,被称为二十世纪最邪恶的发明之一,是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肥胖问题罪魁祸首之一,原本就是为了应对二战期间物资匮乏而研制出来的代食品,结果因其价格低廉和口感尚好,应用至今。也许我们可以说,二战后每个爱吃蛋糕的胖子,都是这场世界大战的间接受害人。

  更不用提原本就身处战争之中的人们了。

  美国畅销书作家海伦·布莱恩的《战地新娘》讲述的就是二战期间英国几个女子的故事。这几个女子家境、个性天差地别,若在盛世,应该没什么机会成为好友,但战争把她们绑在一起。牧师女儿、情路不顺的爱丽丝;父亲是犹太医生,在犹太人被抓到集中营之前匆忙结婚,逃难到英国的坦妮;来自伦敦贫民大家庭,穷得都没有完整衣裙的埃尔茜;美国大富之家闺秀,因未婚先孕逃家私奔到英国,成为爱丽丝情敌的伊万杰琳;英国上将独女,因为生活放荡被记者曝光的美女弗朗西斯。

  这几位姑娘,被战争和个人命运,紧紧的困在英国小镇东萨塞克的斯克洛玛什好几年。除了爱丽丝是本地人外,其她几位姑娘原本都以为自己呆在克洛玛什不过是权宜之计,不曾想到这几年竟成了改变她们人生轨迹的最重要时光!是啊,战争洪流中,谁知道命运女神手中的骰子会掷向何方呢?

英国东萨塞克斯镇,典型的英国小镇

  当爱丽丝面对青梅竹马理查德的求婚时,兴奋得差点晕倒!这不但圆了她的少女之梦,而且解决了母女生活问题。但战争来了,理查德要回部队执行任务,再回家时,身边却跟着新婚妻子伊万杰琳!幸亏战争需要她加入服务队,有忙不完的工作,情伤一点点平复。

  而伊万杰琳对情敌的虎视眈眈却浑然不知,她一心想着情人劳伦特,只把丈夫当做逃婚的挡箭牌,暗地里想尽一切办法联系劳伦特,但劳伦特在全力为戴高乐将军服务,同时自己也并不想结婚。这时,疏散到乡下,住进家里的坦妮母子恰好分散了伊万杰琳苦闷的心情,把她由爱情的天堂一点点拽回现实,慢慢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坦妮在年仅16岁时就匆匆结婚了,那时她几乎不认识丈夫。但这份“父母之命”中却包含着最深刻的爱,因为犹太人身份,父亲早早判断全家必遭大难,好友之子在英国留学,当时英国的政策是留学生可以带配偶入籍,于是坦妮的父亲就抓住这个机会救出了大女儿!好在坦妮新婚丈夫为人善良,小夫妻和和美美,真不愧犹太夫妇,在英国物资匮乏、精神紧张的条件下,坦妮也没耽误怀孕,孩子一个接一个的生下来,让坦妮没时间自怨自艾,迅速成长,也给被战争阴霾笼罩的小镇带来希望和生机!

  埃尔茜是标准的伦敦贫民,父亲酗酒,母亲独自照顾一家子六七个孩子,作为长女的埃尔茜负担之重可以想见!家里穷到每周一洗衣服的日子就没法见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完整衣服。埃尔茜被慈善团体动员去乡下的时候是百般不情愿,她担心母亲没有她的帮助无法应付家务,但是母亲出于为女儿前途着想,跟慈善团体讨价还价让埃尔茜去乡下做女仆——这个情节十分感人,粗服乱头的贫穷母亲,为了女儿,鼓起勇气跟高贵的太太讲条件、耍心眼!做了母亲的人,一旦面对儿女利益,智商常常成倍增长!埃尔茜哭着告别母亲时哪里清楚,这是母女诀别,同时她将遇见一生好友和挚爱终生的丈夫!

  来克洛玛什最不情愿的是弗朗西斯。她是伦敦社交界的名人,曾在法国上学,漂亮时尚,为人聪明和善,朋友无数,所以简直不敢想象小镇的沉闷生活要怎样度过!刚来小镇,弗朗西斯依然试图持续熟悉的社交生活,迅速解释镇上名门之子雨果一伙世家子,并且拉拢女仆埃尔茜给自己打掩护。但随着战争的进程,弗朗西斯发现自己必须与其他人协作,大家的生活才能继续下去。并且由于种种原因,弗朗西斯逐渐成为核心人物。尤其是,当她得知坦妮的两个妹妹有可能滞留法国,甚至被送进集中营后,她的责任感和聪明才智被激发出来,在营救坦妮妹妹的行动中,弗朗西斯逐渐发现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成为专业间谍。

  小说前半部分除了交代每个人物的来历外,就是讲述战争时期英国人民生活的艰苦:几乎一切日用品都紧张,埃尔茜结婚时,没有婚纱,竟然是弗朗西斯给身为将军的父亲打电话,才借来一袭婚纱!食物首先供应部队,即便战前锦衣玉食的贵族绅士,也不得不忍受物资匮乏的痛苦。小说中写到弗朗西斯在女子服务队工作之后,回到家里:

  “下起小雨来了。到了晚上,弗朗西斯冻得冷彻心扉。她的肩膀有些酸痛,指甲缝里全是泥。她冒着十一月的严寒用黄色的硬肥皂洗了手,惆怅的回忆着当年用过的天竺葵玫瑰浴盐、干净的浴巾、美甲、精心打理的发型、别致的舞裙……还有夜总会、音乐和欢笑……如今,陪伴她的只有泥巴、肥大的裤子、阴冷的天气、坏消息、灰色的天空、忧虑、寒冷、伍尔顿派和土豆。”

  不但食物,连衣料都是配给制,所以将军小姐参加服务队只能穿粗毛衣和劣质裤子。

  当这位将军小姐应邀到当地第一世家赴宴,场景是这样的:

  “狭长阴暗的饭厅里,悬挂着一排排家族肖像画。桌子擦得亮亮堂堂,上面摆着两副餐具——既有利摩日瓷器,又有雕着家族文章的银器,只是外表已经有些发黑了。灯光的照耀下,有什么东西在冒着热气。味道确实很可怕。弗朗西斯把盘子和勺子拿到面前一看,发现是浅浅一盘满是棕色疙瘩的灰色浓汤,盘子两边放着白煮卷心菜和胡萝卜……弗朗西斯又尝了几口布丁,发现里面有蛋奶沙司的味道,便勇敢地吃了下去,假装没有注意到鸡蛋干的味道——只要加了这玩意,怎么调味都白费。”

  文中的“鸡蛋干”跟鸡蛋毫无关系,是当时用调味品和面粉等勾兑的代食品,是战时为了应付经济危机的临时手段。

  小说后半段中心事件是营救坦妮的两个妹妹。说实话,小说中设计的营救手段,是有一点点bug的。最后失败也不意外,这次营救对情节发展的真正作用是引出一直隐藏在小镇的德军间谍。

  虽然有大轰炸之夜紧急营救的紧张情节,但小说整体氛围比较舒缓。这种写作策略比较聪明,因为写二战的小说非常多,很多作品因为氛围太过沉重,令人不忍卒读,某种程度上反倒阻碍了作品的流传,而这部小说整体氛围轻松,可读性很强。实话讲,战争年代出出惨剧的状况更适合温和语调,例如写伦敦大轰炸的场景,德国飞机在天上盘旋,地上人们飞奔找掩体,有人被抢劫,有人被强奸,孩子与父母离散,还有青年共产党员趁机发传单,但这还是不是最糟糕的:

  “昨天晚上,这里还是几百人的家,密密麻麻伫立着一排二层小楼。如今,只剩下一片狼藉:几面墙孤独的杵在那里,上面的窗户早已不见踪影;废墟中,墙砖、窗框、屋顶、裂开的壁炉、地毯、桌子腿、只剩一个轮子的婴儿车、没有牙齿的死猫……全被炸得支离破碎。”

  埃尔茜的妈妈和一弟一妹就死于这个晚上。战争的巨轮不会绕过任何人,活下来只是侥幸。所以,在这种环境下,人们之间的温暖和善意才弥足珍贵。

1940年10月16日,伦敦居民在大轰炸的时候藏在Bounds Green地铁站内躲避空袭。1941年伦敦大轰炸的景象

  爱丽丝和伊万杰琳是标准的情敌,如果在和平岁月,两人原本应该终生不接一语。但战争来了,伊万杰琳优秀射击能力为单调的餐桌增添了多少美味!而爱丽丝的勤快、聪慧又让大家渡过多少难关!两人和自然合作为大家服务,虽然不能说冰释前嫌,但也足以让爱丽丝走出阴霾,决定到伦敦寻找自己的一片天地,眼界一开,竟然遇到真爱。而伊万杰琳也在繁忙的工作中逐渐走出看清恋情真相,告别过去,真的爱上丈夫。

  坦妮独自一人带着两个孩子躲在小镇,恓惶无着,但因为她有一双巧手,做出的衣服、织出的物件格外好看,跟大家在手工中频繁交流,竟然克服了语言障碍,建立起深厚友谊。最后,大家都自愿帮助她寻找妹妹。当看到弗朗西斯拿出自己继承来的珠宝替坦妮找妹妹时,谁能不受到感动?

  大家在战时共同工作、共同竭尽全力帮坦妮营救妹妹的经历,除了为大家展示了一系列艰苦年代的温情故事,也直接促成了战后五十年,几位战地新娘的聚会。大家不仅仅为了故地重游,老友聚会,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为弗朗西斯讨回公道!

  几位八旬老妇,从天南海北,克服重重障碍,振奋精神,拿出当年对敌作战的坚强劲头儿——复仇!

  五十年前,她们为了维护国家秩序战斗!五十年后,她们为了维护友谊和真理战斗!

  当我看到这个情节时,突然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不知道海伦·布莱恩有没有受阿加莎的影响,但二者同样是普通人的快意恩仇。尽管在战争中,几位战地新娘也不能接受有人被出卖而没人为此付出代价。埃尔茜的丈夫,战前的黑社会马仔加犯罪天才伯尼,一直对弗朗西斯的下落不明心存疑惑,在他们夫妻不屈不挠的调查下,真相终于大白,然而当时已经身居高位的伯尼却发现,无法走法律手段惩罚恶人!于是,几位战地新娘毅然出面。

  我对这个情节特别感慨,即便天翻地覆也不是原谅个人罪恶的借口。“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每个人都要背负自己的那份责任。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遇到事,用轻飘飘的一句:“那个时代,就那样!”为自己脱责,用时代之恶掩盖个人之恶,是更大的恶!

  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给我印象颇深,一位老太太在二战胜利日那天失踪了,后来被找到是发现是因为胜利日游行,天上飞过好多飞机,老太太被吓到了——还以为德军又来空袭了呢,结果就躲到掩体里去了。这不是笑话!我们的每一个经历合起来构建了我们的内心世界,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无法随着时间消逝的,我们能体会这位老太太一生是怎么过的吗?

  记得以前看过英国BBC的节目,说二战已经过去五六十年的今天,英国很多老年人家里依旧保留当年的掩体设施,有些人家的掩体内部还常常打扫,定期加固,内中频繁更换紧急物资。因为,那场战争给人留下的记忆太深刻,很多人终生不相信和平能够持久。年轻人可能会嘲笑这样的老年人,但当年当战争刚刚开始,这些老年人也是年轻人时,谁会相信战争这么可怕呢?

  当前国际局势一有动荡,网上总会有一部分兴奋高喊:“我们和某某必有一战”!希望这些人能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战争枪炮齐鸣、炸弹纷飞的背后,是全体人民日常生活的彻底改变,是每个普通人命运的硬性转轨,是一直到老,即便糊涂到忘记中午吃了什么,看到天上飞过好多飞机,也会本能寻找掩体的心理创伤!

  好在,还有温情,可以让我们在倾国倾城之际彼此依偎取暖。

  c��=0��L

  《战地新娘》读后感(七):战地新娘“别样红”

  关于二战的小说有很多,但主角们是女性的则寥若晨星,而由女作家海伦·布莱恩创作的《战地新娘》讲述了二战时候以各种方式来到英国东萨塞克斯克洛玛什的五位女性——爱丽斯、坦妮、埃尔茜、伊万杰琳以及弗兰西斯——之间的故事,她们国籍不同——伊万杰琳是美国人,而坦妮则是奥地利人,其他三位是英国人——脾性也不同,但她们都有一颗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爱生活、爱亲人,同时又乐观向上,即便在二战结束后的1995年,当她们中的四位再次来到小镇聚会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她们虽已年老,却依然如此!

  1995年,二战胜利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很多,但埃尔茜的一封信把当年的三位女伴从美国、以色列以及英格兰的克洛玛什“叫”到了一起。时隔50年后不辞辛苦回到克洛玛什的四位女性,不仅仅是为了纪念战争胜利,也不仅仅是为了在当年各奔东西后再次难得相聚到了一起,她们还有另外的一个目的——为了这个目的,爱丽丝觉得,她有义务回到萨塞克斯;其他几位也是一样的心思。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国法西斯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重灾难,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战争中,不同的人作出了各自的选择,也承受着加载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他们的人生轨迹因为二战而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一点,以不同方式来到克洛玛什的五位女性——爱丽斯、坦妮、埃尔茜、伊万杰琳以及弗兰西斯——都感受到了。当战争的阴影从欧洲大陆向英伦半岛扩散时,五个女人在英国的克洛玛什,在惨烈的战地后方,用她们的勤劳与乐观,为胜利付出了各自的一份力量——甚至如弗兰西斯还主动申请深入敌后执行特种任务。在她们的身上,不仅可以见到战争带给她们家庭、生活的种种创伤,更使得她们在战争的洗礼下变得更加坚强、坚定以及勇敢。

  但在这五位女性的映衬下,在当时的克洛玛什,也的确有一些人迷失了自己,做出了有负于国家和民族的罪恶行径。比如当年的雨果·贝拉福赫。不仅向德国法西斯通报情况,而且还最终出卖了弗兰西斯。虽然当年他的罪恶没有被发现,甚至后来还成为了雨果·贝拉福赫爵士,但纵然是迟到的正义也依然是正义。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爱丽斯、坦妮、埃尔茜、伊万杰琳不仅获知了当年弗兰西斯后来遇害的情况,而且还巧妙地在聚会的时候,让如今的雨果·贝拉福赫爵士自己得意洋洋地讲出了当年的事情!正如埃尔茜所说的,虽然通过法律途径把当年犯下十恶不郝罪行的雨果·贝拉福赫爵士送进监狱“根本没戏”,但她们自有办法,终于让罪恶得到了惩处!

  不仅如此,小说的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是,当年坦妮的两个双胞胎妹妹,不仅没有如她们所想的那样在战乱中遇害,而且也来到了英国,最终很好地活了下来。虽然今天的坦妮依然不知道这个消息,但这个也许不是很重要。那个战乱年代,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了!

  《战地新娘》读后感(八):《每一个地名背后的故事,都诉说着战争再也无法从女人生命中走开的原因》

  偶尔听家人谈起过一部很久前的影片,名字叫《战争,让女人走开》。故事情节早就随着他们的记忆变得模糊不清,唯独这个名字甫一听便足以让人印象深刻。放在今天,必然也能先声夺人地凭借自带的“直男癌”、“铁与血”“力与美”等标签,言简意赅地收割一波流量。然而,当战争避无可避、面临生存与毁灭的抉择和考验时,又有谁,能彻底分裂自己,把自己生命中和女人相关的亲情、友情、爱情,乃至天性中觉得是源自女人们的怜惜、慈悲、坚韧······等品格,一并抹杀殆尽?

  战争最让人感到恐惧的是--无论是先前的观念,还是所有看似本来无可更改的事物和人,都会瞬间改变,却无法探知走向。毫无疑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看法距离我们更近、但所有人类都希望那只是“上辈子永远的噩梦”的最现实的佐证。于是,前方金铁交鸣、血肉横飞之际,在看似更安全、承载着以命相搏的男子们心灵寄托和希望的后方,克洛玛什、新奥尔良、伦敦、训练营、奥斯维辛,五个主要地点,交替出现;爱丽丝、伊万杰琳、埃尔茜、坦妮、弗兰西斯,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女生,命运猝然各起波澜。

  克洛玛什牧师之女爱丽丝,温柔明礼,家境清贫,母亲絮叨多病,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和父亲出门散步,好暂时不去想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随后,已经向自己求婚的青梅竹马理查德突然参军入伍,远到美国执行任务,却在这个过程中移情别恋另娶他人,父亲的去世更是让她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失去了再接近从小长大的教堂的心情--状态之惨,比现实版樊胜美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村里的老贵妇觉得她的婚姻只能凭“侥幸”入得新来的牧师奥列弗之眼,才可能解决,让本来已成他人笑柄、又对奥列弗无感的大龄剩女爱丽丝愁上加愁不胜烦心。

  但这并没有什么用,什么也阻止不了她的情敌伊万杰琳也来到克洛玛什的脚步--出身大户人家、美丽自我、性格不羁的伊万杰琳和有黑人血统的表弟劳伦特本打算“私奔到法国”,却被并非善类的未婚夫察觉,匆忙之下借助“巫术”、美貌和远胜爱丽丝的万种风情,成功将马上要返回英国的理查德收为裙下之臣,婚礼一切从简争取到的宝贵时间,让她得以当机立断逃出生天,到克洛玛什当起忧心忡忡的待产孕妇。天性里的大胆果断能让她在逃走前为了维护心上人向未婚夫开枪毫不手软,也能让她在辗转收到劳伦特已到法国的消息后径直跑去与之相会。这样的她当然不能被更欣赏爱丽丝那种传统英国女性的婆婆所喜欢,所以直到孩子流产,她在家里更是不修边幅。婆婆则气得直接跑到了伦敦,过起了既能不搭理伊万杰琳、又早就向往的都市生活。

  而当政府推测战争即将到来之时,本来只想到伦敦参加点社会活动、找点事儿做的理查德的妈妈顺势加入了女子志愿服务组织,负责劝导母亲和孩子们疏散到乡下去,躲避轰炸或毒气弹。她遇到的两家“钉子户”,则各有各的理由:坦妮本是是犹太人,老家在奥地利,突然有一天,她父亲的诊所再也无人光顾,家中的女佣因为是奥地利人也只得离去,她不能上学或参加什么社交活动了,只能在家照顾一对双胞胎妹妹--虽然她们就是她的心头宝,直到母亲和邻家太太将桌布拼凑缝成婚纱,让她与邻家太太在牛津谋得教职的儿子布鲁诺在“水晶之夜”匆忙成婚,并借机逃到伦敦,她似乎才明白了点什么,又不明白这样的情形到底是为什么,故此,她唯一还能做的,就是等待父母和妹妹们逃到伦敦一家团聚,所以她认为自己不能离开这个父母唯一能联系上自己的地址;埃尔茜一家则是典型的家大人多造成的“贫贱不能移”,孩子们连被疏散需要带的基本物品都置办不起。直到坦妮害怕再拒绝就会被“送进集中营”,埃尔茜一家实在连饭都吃不上了,两家人才松了口。

  坦妮带着儿子住进了伊万杰琳的家,埃尔茜被送到了老贵妇家当女仆。在这里,埃尔茜不但遇到了对她不无好感、精通各种造假技术的老乡伯尼,还伺候上了老贵妇的教女、海军少将家的大小姐弗兰西斯。弗兰西斯从大城市到了克洛玛什,出于无聊很快与当地望族之子雨果·贝拉福赫成了朋友,经常到其一时兴起耗财极多改造的庄园游玩--虽然乱改人工湖为水池什么的,根本被其他的贵族瞧不上--很多时候还需要埃尔茜为她“大开方便之门”,替她遮掩。老贵妇认为以雨果的门望,弗兰西斯家的财力,两人联姻无疑是天作之合。······

  直到持续的轰炸,让五个女生各自以更直观的方式参与到战争中来。是的,这也是战争--女人们尽一切努力获取食物、鼓舞大家,让所有还活着的人能够继续撑下去。而且,这样的日子一过数年,眼下也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爱丽丝发挥了旧有的沟通长处与本地人地理熟的优势,每日奔走,接收难民、给军人织衣物、上急救课程、挂海报、做宣传;埃尔茜自小家中人多,很擅长一边工作一边指派大家分头干活;弗兰西斯除了在村子中做日常劳动,还背着父亲,凭借着自己会法语、精于变装等特长,几经努力加入了特种行动部队;坦妮发挥了自己手巧的特长,做衣服换取物资,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大大减轻了伊万杰琳的压力--说到伊万杰琳,她在战争中无法和情人团聚,只得每天种菜、做饭、打猎,好努力养活四个大人和四个孩子,却也因为忙碌不必饱受相思之苦。

  坦妮的丈夫布鲁诺终于回来休假,几个姐妹--她们早就相处的胜似一家人了--纷纷拿出仅有的漂亮睡袍、香水,让坦妮回到伦敦和丈夫、亲戚们过节,顺便打听她双胞胎妹妹的下落。遗憾的是,依旧一无所获,坦妮只带回了又一个腹中的孩子。

  老贵妇去世了。她没来得及修改遗嘱,好用不留给其遗产的方式,“教训”她认为“不称职”、慈悲宽厚的牧师亲戚奥列弗,以及她早就各种看不上的教女弗兰西斯。于是,弗兰西斯打算在仅有的条件下,用热闹地庆祝自己二十一岁的生日的方式,间接地气气那些不理解她的“老顽固”。因此,五个女生难得地能在美酒美食中暂时忘记生活的中种种不如意,在听说坦妮对双胞胎妹妹的思念和担心后,醉态可掬地争相出主意,“气魄豪迈”到什么困难似乎都不是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夹带、费用、走私通道、接收家庭······点子一个接一个,如果不是坦妮突然分娩,还不知道她们接下来会继续规划到哪一步呢。

  噩耗传来。埃尔茜的几位家人刚潜回伦敦就死于轰炸。伊万杰琳终于与理查德再次相见,并真心地爱上了彼此,可惜好景不长,理查德在舰船被击中后严重烧伤。坦妮在集中营的父母由于血统惨遭出卖,被定为研究对象,双胞胎被进一步加大力度搜寻所在何处。而弗兰西斯在礼貌性地进入了贝拉福赫家、与其父共进晚餐后,仍拒绝了雨果的求婚,也更坚定了以自己特有的能力进行战斗的决心,但没想到,她又被派回了克洛玛什,虽得以与奥列弗心灵相通,但是找出隐藏的通敌间谍的任务依旧难以完成。

  愁云惨雾之中,率先提供了好消息的是爱丽丝--她找到了走私通道的入口,双胞胎如果被解救,可以从此处逃到村子里。随后,埃尔茜同品行和作为实在说不上正派但打算“改邪归正”的伯尼喜结连理。伊万杰琳的家被改造成康复中心,等着接回丈夫。坦妮在等待第三个孩子出生。弗兰西斯终于和奥列弗秘密成婚。然而,弗兰西斯再次拒绝雨果后,德军突然轰炸了教堂。奥列弗为和弗兰西斯捡了一条命,爱丽丝的妈妈和许多人可没这样的好运气。能让双胞胎“偷渡”进村子的密道也被炸毁。坦妮生下死婴陷入恍惚,终日没有反应。伊万杰琳担负起了照顾理查德的重任,并生下了一个男孩。

  分离的日子还是到了。坦妮病情不见好转只得被送走,因为伊万杰琳已经无法再照顾她;爱丽丝无法忍受家乡处处触目伤怀,远走伦敦,走之前与伊万杰琳和弗兰西斯话别;弗兰西斯似乎将更多地投身于秘密任务中了,再难出现;埃尔茜要带着自己其余的家人出去另过--因为亲戚陆续寻来,人多到已经住不下了;伊万杰琳猜到了弗兰西斯对牧师的感情,并答应保守秘密,多照顾心脏不好的奥列弗。

  又是两年后,爱丽丝遇到热情的美国飞行员,并与之闪婚。从此,五个女生天各一方,长久地失去对方的音讯。

  暮年,应一台电视节目之邀,五人在二战胜利日重返克洛玛什。但早已物是人非。想留下的家乡故园,或毁于战火或仓促离难;想守护的亲朋故交,或勉力同心或星流云散;想嫁的青梅竹马,或移情别恋或生死不见;想逃避的生离死别,或阴差阳错或终难两全。五位战地新娘,尤其是弗兰西斯为调查间谍“曼弗莱德”生死不明,成为姐妹们心中永远的痛,成为击垮爱人奥列弗心脏的最后一击。而其余四位,终于凭借各自的记忆拼凑出了事实的真相,将罪犯绳之以法。

  就像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中一样,战地新娘们所做的事情看似都很平常,很细微,但在谈话中却会时常不经意地谈及一些“大事件”--这是历史题材类作品的惯用套路,比如“偷袭珍珠港”。然而,为了进一步固化人们对历史的确信,常出现在历史事件中的地名,作为人类曾存在、可干涉的“物证”,就有了更多被记住的价值,也会转而成为沟通历史和现实的一部分,成为相比之下更易消逝的生命与恒久存在的世界的见证。对于五个本就聪慧、感性的女孩来说,五个再无法从她们生命中消失、造就了身为战地新娘的她们的地点是--克洛玛什、新奥尔良、伦敦、训练营、奥斯维辛,也分别代表着她们心头的故乡和远方、婚姻与爱情、矛盾与包容、战斗与生存、死别和生离。纵使被迫远行,在故乡长成的性格、练就的技能、学到的对家庭理念的传承、想到的对爱情的理解和接受的对信仰的观念,却伴随着她们在战争中出于各种原因缔结的婚姻里迅速成长,让她们成为多年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战地新娘”,把从前的“远方”变成了另一个始终有着牵挂的朋友的“故乡”。

  《战地新娘》读后感(九):枪炮和玫瑰,那些不完美的勇士

  看到书名的时候,脑子里自动勾勒了一副图景。远天战火纷飞,灼热的火舌舔红了阴霾密布的天空,焦土飞扬。战线前拔高着一浪又一浪的炮火、杀戮和紧随其后的哀嚎。战线后,身着婚纱的姑娘们挎着急救箱、怀抱军用物资,俏丽的脸蛋上爬满灰垢,裸露的皮肉裂着道道血口,作为最柔弱又最刚毅的后盾,不断往来忙碌着……

  诚然,整部作品看完,早前勾勒的场景并未出现,但由海伦·布莱恩操刀刻画的景象,却更为动人。

  在战事到来之际,即1938年,海伦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五个女孩儿,虔诚的牧师之女爱丽丝、遭受迫害的犹太姑娘坦妮、粗野的底层丫头埃尔茜、离家私奔的美国妞伊万杰琳,以及海军上将都压不住的刺头弗兰西斯。她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种族,有不同的身份和家境,性格也全然迥异。当法西斯的铁蹄踏碎十几岁的青葱年华,命运将她们挟持到了同一个地方——克洛玛什——这个近海的小村庄。

  我们见过太多战争中的英雄,讴歌着他们的光辉伟岸、为国为民,听过太多英雄的故事,茶碗一扣,就能侃侃而谈那些救万民于水火的传奇。但在克洛玛什,一切都和“常识”不一样,在这里,没有“完美的设定”,没有一眼即明的“英雄气”。

  贤淑的爱丽丝刻板守旧、毫不讨喜;坦妮太过柔弱文静,以至容易随波逐流;埃尔西连“未婚夫”都会说错,粗口频出;伊万杰琳邋遢懒散、利用“丈夫”感情;弗兰西斯混迹夜场、沉迷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如果将她们拎出来放到现在,网络上怕免不得一场口诛笔伐。无论作为受害者,还是英雄,姑娘们都不完美。甚至是她们在热血岁月里合力干的唯一一件“大事”,也以失败告终。

  但就是这五个不完美的姑娘,愿意去尝试追求更好的生活,愿意帮助身边每一个人,愿意尽自己所能保护朋友,愿意为国家“做点什么”,愿意“在残酷的世界里温暖地活着”。

  我未在书中看见伟岸的英雄,没有马革裹尸、战场杀敌,但却目睹了五个勇者的披荆斩棘、跋涉前行。她们的肩上压着国破家亡的重担,怀里哺育着被枪炮威胁的孩子,依旧相信爱与被爱,相信友谊和未来。伊人散发的芳香不一定是鲜花和香水,还有浸泡着勇气和担当的磨难。

  无疑,海伦对五个女孩儿是残忍的,为了得以窥斑见豹,她让她们失去了亲人、朋友、恋人,优渥的家境、迷人的美貌,甚至性命……但她又深爱着她们,爱她们不完美的顽劣、苦撑的坚强、仗义、聪颖、正直和善良,以至在落刀不断的酷刑间,始终保留着触手可及的希望。

  纳粹的轰炸机过去了。透过教堂的彩色玻璃窗向外望,杂草丛生的墓地里,陈列着灰白的石料、盘腿骑士、骷髅头骨、藏在手心下的小小天使,以及五朵破土而出、迎着日光怒放的野蔷薇。

  这就够了。

  在《战地新娘》里,有着450页力透纸背的坚韧和温暖,也摊开了450页鲜血淋漓的“拒绝战争”。

  “我不禁开始反思:战争造成的伤痕和仇恨,不知何日方休。”

  “爱丽丝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竟能容得下这等悲凉。”

  “长此以往,早晚有一天,文明就只剩下墓碑上的名字。”

  ……

  《战地新娘》读后感(十):如果是你,面临战争,活得下去吗?

  炮火轰鸣、硝烟弥漫、断壁残垣、血肉横飞……这本就是战争的真实场景,因为这份残忍到无法接受的真实,许多人从内心抵御去看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偏偏又喜欢历史,那如何满足自己探寻的欲望,又不那么血淋淋地刺激到内心呢?好吧,只有找那些比较不残忍的历史书籍了。《战地新娘》正好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战地新娘》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普通民众与几位各个阶层的女人的遭遇,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女人的坚忍,烘托出了人们无法被侵略的内心与意志。战争可以让世界灰暗,但五彩缤纷的向往却依然会在内心深处隐藏。进入二战这段历史,你可以感知到罪恶的纳粹如何用血淋淋的手撕碎同类,如何充满了不可饶恕的罪恶。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女性朋友,你不想对历史有多精准的研究,但也不想无视历史的真实;你想了解历史,但也惧怕残酷的现实,那么,这本书值得一看。

  看书的时候,总是问自己:如果是我,面临战争,活得下去吗?其实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也相信,没有多少人用勇气有机会活下去。

  *战争无一例外地剥夺了人的尊严。如书中所言:战争这东西,真是桩喧哗吵闹、扰人清静的差事。

  16岁的坦妮惆怅地怀念起旧时光。小时候,她可以去电影院,可以逛动物园,可以和父母在河边漫步。但如今,所有商店、饭馆,还有电影院和动物园里,都挂上了“犹太人勿入”的牌子。父亲那些有钱的病人再也不找他做手术了。诊室里一片狼藉,厚窗帘垂在地上,书架上空空如也,珍贵的仪器和医书被扔得满地都是。坦妮的母亲再也不唱歌了,也不弹琴了,周四也不设宴招待朋友了。以前,她每周都去发廊洗头,做个新发型,现在也不去了。头发也因此失去了光泽,散乱地披在肩上……(P64)没有期望的浪漫,身披桌布做的婚纱,坦妮茫然地嫁给了布鲁诺、一位裁缝的儿子,只因为布鲁诺可以带着妻子去英格兰,这是躲避战争、保全女儿性命的唯一办法。(P80)你看,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再也不是大小姐了,也得水深火热地去参加战斗,参加救援,参加后方工作了。衣香丽影的上流聚会再也不像以前一样充满无所顾忌地欢笑与热闹了,大小姐与平民的女儿成为了好朋友,普通人的儿子竟然能娶到高高在上的大小姐了。一切都脱离了正常的轨道,是战争扰乱了一切。

  *但战争并没有冷冻了爱情。

  因为战争,许多不可能的相遇成为了事实,所以有了“战地新娘”这个称谓。坦妮与布鲁诺、伊万杰琳与理查德、埃尔茜与伯尼、弗兰西斯与奥利弗、爱丽丝与乔……如果没有战争,身为裁缝的儿子,布鲁诺不会娶到坦妮。心高气傲的弗兰西斯不会通过朝夕相处对奥利弗萌生爱意。即使战争再无情与残酷,也挡不住爱情开花结果。况且在那种对战争的恐惧与朝不保夕的生存环境中,爱情反而会给更多人活下去的理由。

  *战争无情,国界有别,但人与人还是惺惺相惜的物种,最起码的同情就是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性。

  玛奇芒特太太严重抗议奥利弗居然把两个死去的德国人埋在了教堂墓园最偏僻的角落。抗议无效,主教竟然还让她为这二人祈祷。仇恨侵略者,仇恨战争,但对死去的牺牲者,最起码的人性还是占了上风,埋葬他们,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归宿。这也算是人之大爱吧,能做到如此的,也非常人了。而玛奇芒特太太的反应其实才是正常的反应,管他死活,我只知道是他们带来了战争,他们该死。

  对于二战的实战描写,书中少有涉及,只是通过侧面的烘托,让读者的神经始终离不开战争的圈囿。从德军对伦敦和克洛玛什的轰炸,可以感知到紧张的战时状态。理查德提前结束了与伊万杰琳的蜜月旅行,奉军令出海,却命悬一线,残疾而归。亲眼目睹战争的无情,弗兰西斯对德国人的仇恨加剧,萌生了以女性之躯参与到颇具危险性的特殊工作。因为她思来想去,多消灭几个德国人才能解她心头之恨,才能让大家多几份安全。看,战争让一个上流社会的大小姐如此激愤,让一个女人如此侠肝义胆。

  *战争中女人的友谊让人即使身处恶劣的环境都备觉温暖。她们的友谊体现在阶层不同却始终互相帮助与依靠。一个女人与自己的爱人相聚,虽然物资匮乏,其他的女人想方设法为这个女人置办随身物品。一个女人遇到困难,其他的女人以命相搏,都要为她去解决问题。一个女人结婚,爱美的她们被劳动折损了容颜,但想尽办法都要让自己漂漂亮亮地去参加婚礼……这种大难之中的友谊坚如磐石,即使时间与空间也撬动不了分毫。耄耋之年,容颜易老,一颦一笑,一言一语,依然心心相知。

  看了这本书,我竟然积聚了更多的爱国热情。国强民则强,国弱民遭殃,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为了掠夺与占有,也肯定要踩着人的鲜血踏过,而我们抗拒血流成河的唯一办法就是自强。男人刚强,用血肉之躯护国为家,女人柔弱,也同样可以肩扛家国,置自己以水火之争。如果是我,面临战争,活得下去吗?我想,一定要坚持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