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穿越平行宇宙》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穿越平行宇宙》的读后感10篇

2018-04-04 20: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穿越平行宇宙》的读后感10篇

  《穿越平行宇宙》是一本由[美]迈克斯•泰格马克 (Max Tegmark)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9.90元,页数:4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一):一闪

  虽然大部分没有看懂,即使是了解地方我也无法确定这正是作者表达的。也许以后我还会再次拿起这本书。 1、三角形的内角和有各种可能 2、哈勃定律 V=Hd 3、物体朝我们而来还是离我们而去可以根据光谱发生变化,红光频率低,它离我们远去则向红光移动,靠近我们光谱则向蓝光移动。 4、雪花分形 5、流行的宇宙学模型作出的预测:另一个你就住在10^10^29米外的星系 6、薛定谔的猫 7、自我意识,源于一个你自己的模型。对时间流逝主观感觉来自现在你拥有记忆之间的关系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二):作为数学大千世界

  两年前,Max Tegmark的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刚出版时,全家到山里露营,我带了书过去,走山路钓鱼烤玉米红薯方便面之余读了三天。这次出差,本来想带Curtis Sittenfeld 刚出的小说Eligible,临出门时家属说想看,就换了这本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结果是个不错选择。出差一周,每天忙于人事和应酬,很晚回到酒店房间,放点音乐,重读这本书,也算片刻的解脱

  有的科普作者很能写,象Dawkins,Michio Kaku, 写多了内容不免重复,而Max Tegmark类似于那种文学史上的“一本书作者” ,象《红楼梦》的曹雪芹,《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哈珀,把一生经验体会思考都融进一本书里(导演Matrix的两兄弟我也归于这一类)。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这本书,既是一本科普,也是一本自传,同时也是一本关于作者自己三观的书。这种写法很对我的胃口,Gombrich在The story of art里的第一句话:There really is no such thing as Art. There are only Artists。科学是对世界客观表述,可打动我的常常科学史上的一个个人

  作者Max Tegmark,瑞典人,开始认为人类已经有足够的科技手段,他想做的是用经济方法政策世人更好利用科技来造就更美好的人类社会,于是去读经济学。可他学着学着发现经济学家其实是政客的弄臣,罗斯福要搞新政想起凯恩斯(这段我看过详细历史考证,不是Max Tegmark说的那么简单),里根要私有化减税抓来弗里得曼,让他觉得很丧气很没搞头。那时他的女朋友是读物理的,他去看她的课本,觉得有意思多了,后来读到费曼的物理学讲义,有了宗教般的狂喜,类似罗素年青时候接触数学那样。然后转去伯克利读物理,现在在MIT任教。

  书大致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zoom out,把镜头拉远,从宏观说。人类的认知尺度不断在外推,开始只是日月星辰围绕着地球,后来到太阳系,再到银河系到河外星系,一直到半径约为46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但这个可观测宇宙并不是终点,往外就是多重宇宙。第一层是有着和我们宇宙相同的物理常数但历史不同,第二层是物理理论基本一致,但物理常数不同。因为大爆炸-爆涨宇宙模型是目前宇宙学最能解释问题的理论,从这个理论外推,必然带来多重宇宙。多重宇宙本身不是一个理论,而是理论带来的预测。类似的例子是,接受相对论,则必然推出黑洞可爱因斯坦本人都否认黑洞。作者有个同事对他说:我喜欢你的多重宇宙理论上数学部分,但我难以感觉并且不能接受我这个人在不同的宇宙有无限多的拷贝。作者回答到:你能感觉到自己每秒30公里的速度饶着太阳转么?

  第二部分是zoom in,把镜头拉近,从微观说。第三层多重宇宙的起点是抛弃波函数坍塌和哥本哈根诠释。最初起因是他在准备量子物理考试时很痛苦,因为接受不了,既然微观上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为什么大尺度不可以?波函数坍塌和哥本哈根诠释引入了观察者,他觉得毫无道理也毫无必要,人是观察者,电脑的摄像头是不是(最有名的是爱因斯坦关于月亮对话)?抛弃波函数坍塌和哥本哈根诠释后,Hugh Everett导出的就是平行宇宙, 薛定鄂的猫在一个宇宙里是死的,在另一个宇宙里是活的,两者并行不悖。书里给的简单例子是,一张扑克牌竖在那里,往左倒还是往右倒,完全取决于微观层面上的量子活动,我们只能看到每一次倒左或者倒右,其实另一种情况倒右或者倒左都在另一个宇宙里发生着。第四层多重宇宙则是本身就是不同数学结构的宇宙,所有的数学结构在每个宇宙里对应着不同的物理基本定律。

  第三部分是Stepping back, 退回来一步,进行一些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之分是不是一种幻觉?意识到底是什么?一些相关的问题包括:人的大脑是不是量子计算机?现在在读这本书的人是不是很可能只是一个孤零零的玻尔兹曼大脑(Boltzmann brain)?Max Tegmark在这部分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从External Reality Hypothesis (ERH,有独立于人类体验的外部现实)出发,提出一切人类语言表述,不管是行星恒星,还是基本粒子和能量,都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引入的,实际都可以是抛弃的baggage,最终的真实只是数学结构。这个Mathematical Universe Hypothesis(MUH)其实有很久的历史,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到伽利略关于数学是宇宙的语言的表述,到近代Eugene Wigner的著名文章(Unreasonable in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为什么数学能那么有效的来描述我们身处的物理世界。Max Tegmark的回答是:大千世界本身就是数学。顺便说一句,佛教里的大千世界其实也是一种多重宇宙观。

  Max Tegmark在书里说起自己在学术界的策略:分身为Dr. Jekyll和Mr. Hyde。白天是Dr. Jekyll,研究主流的宇宙学来维持自己在publish or perish的学术界的生存,晚上则化为Mr. Hyde,来进行一些疯狂念头的思考和写作(晚上的他因此被人称为Mad Max)。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这本书其实也Dr. Jekyll和Mr. Hyde两个人创作的混合,基本上第一部分是目前比较主流的科学,第二部分开始到第三部分,由量子力学导出的平行宇宙,慢慢进入关于宇宙本质的思考,奇思异想的色彩越来越浓。

  作者在书里动情叙述平行宇宙先驱,他心中的悲剧英雄Hugh Everett,娓娓而谈他和物理学巨人晚年惠勒的来往(他的结婚证书是惠勒签证的),同时也提到一个个各具性格聪明同行和学生。不少人选择物理为专业,一开始经常是被物理学巨人所激励,想去更深理解并推动关于对世界本质和基本问题的思考,到头来因各种原因而转行。以前看到过卢昌海写自己的经历,也碰到过一个科大物理系转到IT业的,感慨自己和曾经心爱的物理渐行渐远。Max Tegmark算是这一行里少数能够继续坚持自己理想的人,虽然他在书里自谦,不朽的是爱因斯坦,薛定谔,费曼那样已经进入物理学神殿的巨人,他自己只是终归尘土凡人。我这样的还在门外的人看这样的书,大概只能算是物理学神殿门缝里的张望,不过就算张望片刻,也能让我体会到一种特别庄严之美。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三):你愿做一条失去好奇心的咸鱼吗?

  这两天的朋友圈被《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了。在小小的病毒面前,人类显得太过脆弱。甭管你有多高的title,有多少存款,有几套房几辆车,面临未知仍然素手无策。暂且不管这个帖子是不是保险公司营销文章,作为一个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累普通人,干嘛要关注那些虚无缥缈东西呢?什么宇宙天体、量子力学,跟我有狗屁关系?能让我多买一平米的房子,多吃两顿烤串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为什么还要抽出时间读这些难懂的书呢?对我来说,至少有以下三点理由: 1)这一生也许不容易过得十分精彩,但也不至于那么平淡。临终回忆的时候,我不想把自己评价成一条咸鱼,一辈子过着别人眼中的生活。至少我的内心深处保留着一份思考,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一回事。 2)我们每个人年少的时候,都应该琢磨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宇宙有没有边际、流星从哪儿来的、能不能倒转时间……长大以后,被生活和工作填满了时间,好奇心也一点一点减少,直到麻木。所以,为了找回一点好奇心,也应该多看些“没用的书”。 3)那么晦涩难懂的理论书籍,谁看得懂啊?没错,专业书籍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我们这些麻瓜也只能看些入门书籍。不过,这不妨碍我们从中学到东西,或开拓视野。在Apple的创业初期,乔帮主的最大贡献不也只是下楼买点饼干咖啡吗? 那么,我们能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呢?我觉得这本书是很好的入门书,作者文笔风趣幽默,尽量用浅显的语言讲述专业知识。看完后,至少能有以下几点收获,或者记住几项有趣的内容: 1)对于我们儿时常常提出的那个问题,可以这么回答:以人类现有的知识水准,宇宙有着超大的尺度,几乎无穷无尽,但宇宙可以同时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怎么理解呢?以爱因斯坦举出的模型为例,假设宇宙是个圆柱体的平面。那么,在整体看来,宇宙是围绕圆柱的一个有限体。但无论向左还是向右走,都是无限的距离。所以,宇宙可以是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统一。另外,137亿岁高龄的宇宙,其实是个“空心人”。比陆地在地球中占的比例还要低,组成天体的实体物质质量只占到4%左右,其余大部分空间被暗物质和暗能量塞满。所以,大刘说的没错,宇宙就是黑暗森林,特别黑。 2)研究宇宙到最后其实是在研究数学,每一个物理定律的背后等同于一个数学对称性。在人类的所有学科中,涉及数学的内容越多,说明这个学科越接近于物理本质,反之则是空中楼阁,是人类自己的游戏。我们在物理学中学到过很多“宇宙常数”,这些特定的数字就像是开关一样,还有许多类似的开关,共同影响着宇宙的形成。想想看,如果改变一个或者几个开关,宇宙就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幅模样。对于以“无数”作为数量级的宇宙总体来说,是这些开关全部排列组合后的结果,其中必定有一个或者数个宇宙跟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一样,必定有一个同样的你(理论上)。所以,绝不是什么“人择理论”产生了现在这个宇宙。在黑暗森林中,人实在算不上什么。 3)那么,文学和影视作品里的平行宇宙,到底存不存在?以目前的观点来看,至少存在四层平行宇宙。第一层宇宙像个半径137光年的大泡泡,分散在宇宙各处,每一个宇宙有着相同的物理定律和不同的历史;第二层宇宙是暴胀产生的结果,有着或相同或不同的物理规则,是无数个位于同一个三维空间的大泡泡;第三层宇宙则只存在于希尔伯特空间中,是个抽象空间,有无数个维度,宇宙在里面只相当于一个点,是量子理论的结果;第四层宇宙有着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根基的不同导致整个宇宙已经超出了人类目前的认知,或许继续发展数学后才能理解吧。 不过,上面这些都是目前的研究进展。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些猜测也有可能全部都是错的,我们的宇宙也许只是狗脖子上的一个玩具球。宇宙的终极答案也许是42~~~ 谁知道呢?不重要,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保留那份纯真和好奇心就好。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四):书不在身边,随便写几句

  又是一本五星之作啊。其实原著名是Our Mathematical Universe我们的数学宇宙,用平行宇宙还加上穿越两字,显然是为销量考虑啊[奸笑]作者把平行宇宙分为四类:1是在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宇宙,和我们所在的宇宙其实是同一宇宙,2是和我们宇宙之间隔着无限暴涨(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暴涨阶段)空间的其他宇宙,3是量子理论推导出的存在于希尔伯特抽象空间的宇宙,简而言之是每做一个决定都会分裂的平行宇宙,4是数学宇宙,不不不,作者是说宇宙就是数学本身,数学结构有很多不同,因此有无数个数学宇宙。

  我认为最有启发的是在此基础上,作者说明了三个现实:1是内在现实,即我们主观(内心)认定的现实,2是共识现实,即物理规定的外在现实,3是数学现实,是一切的真相。

  作者最后还说了说关于意识的观点,和很多前沿学者一样,认为意识只不过是复杂体系的副产物,一种产生的感知,但意识的层次和状态会不同(随着复杂体系架构的不同)。

  我认为,他关于意识的看法很不错,内在现实其实就是各种意识的自我感知,这是一种很低级的意识,很带有主观性,由于个体的局限性而这催生了幻觉、误解和迷信等。但意识可以提升到与共识现实结合,也即抛开主观性,站在客观而理性的物理性上看待世界。现在人类发生的转换即是这一种提升之路,从个体状况局限的主观性提升到共识,但人的发展是缓慢的。我们可以因为果腹之欲得到满足而满足欢庆,却无法理解高维空间或者希尔伯特空间的抽象存在。

  但提升的最后阶段是数学现实,它说明了共识现实物理现实只不过依然是数学结构的表现形式(比如你可以测得一个基本物理量,却不理解为什么是这个数值),而数学现实是本质。意识提升到这个阶段,就是各种派别所奢望的最高境界,比如道、无、统一、唵等,叫法不同但都表达了本质性。

  不过拘于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美丽意义。

  私人讨论:

  外部视角的自在之物即基本构建不具备任何内禀性质,但人类的主观加上后,会一层层获得(应该说是发现)其关乎人类存在的多种性质,这是人类和有意识之物的幸运。

  这一过程具体是如何发生的呢?似乎与意识的秘密有关。因为数学结构中当然包含这些共识性质(共识性质根据人的主观变为了内在性质),但是这究竟算是人类发现的还是必须由意识参与进来才能创生?

  也就是说,数学结构中包含一切的一切有意识的视角能发现的东西,这是否是一个先定的程序?这种程序可以有无限多个吗?

  还是,数学结构本来就包含一切,有意识的视角参与进来才发现出适合自己的?

  数学结构无内禀性质,如何推出有内禀性质的世界万物呢?或者是一种幻觉?或者内禀性质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到最后都能分解成数学关系,那么它是否是一种复杂涌现现象?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五):没有概率,只有宇宙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本宇宙半径460亿光年左右,直径920亿光年,可为何我们通过曲率观测,认为宇宙应该是无界无限的?

  平行宇宙之间的居民是否有可能互相访问?

  这本书给了我所需要的所有答案。

  如果仅仅因为作者给答案的高明程度,我不会这么极力的推荐这本书。更因为作者在本书中袒露了自己的内心,让这本书有了许多科学之外的亲和力和温度。我甚至因为这本书,买了费恩曼的物理学讲义,开始研究,这是后话。

  言归正传,泰格马克在这本书中,把平行宇宙分成四个大类。

  第一层平行宇宙,也叫做百纳被平行宇宙,值得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并非通过观测发现,而是通过宇宙暴涨理论推理出来的(这里要说的是科学中一个有趣的观点,你不能接受一个理论的一部分,你要嘛接受一个理论,要嘛拒绝它。如果选择接受,你不仅要接受它温和的推论,更要接受它哪怕惊世骇俗无法接受的理论。这一段可略去不看。)如果暴涨说成立,那必有本宇宙空间接近无限的推论。我们所谓的宇宙,其实只是可观测的460亿光年半径的宇宙,再远因为光线无法到达从而无法被观测。第一层多重宇宙就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按概率,这其中也必有无限多的地球,无限多的你。(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很适合北京朋友理解。如果说我们置身于强雾霾中,本宇宙就是我们可观测到的一个球形距离,而第一层多重宇宙指每一个“人”可观测的球。这些球可以接近、远离甚至重合,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层平行宇宙,这里的基本物理定律与我们的一致,然而其历史发生过程可能各有特色)。

  第二层平行宇宙指不同暴涨区间的宇宙,其基本物理规律和本宇宙不同,且我们永远无法抵达。这是暴涨理论的推论之一。

  第三层平行宇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量子多重宇宙”,其存在于希伯特空间中。大抵就是,这个世界任何的概率都是因为本宇宙观测的局限,如果我们可以站在第三层平行宇宙之上观测,那么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

  第四层平行宇宙,数学宇宙。

  这里泰格马克的脑洞太大了,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宇宙,所有的宇宙,都仅仅是数学结构。我们无限放大一个空间,一个粒子,你,背后都会发现那个奇妙的数学结构。

  我觉得他疯了。

  疯得可爱,说实话,我爱死这个疯子了。

  《穿越平行宇宙》读后感(六):勉强看懂了吧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讲述了非常前沿的理论物理的东西,作者先从宏观尺度讲述了前两个平行宇宙,然后再去进入微观尺度,通过量子力学来讲述第三个平行宇宙,然后跳出来在纯数学小额层面阐述我们这个宇宙的本质。实际上,读这样的科普读物很容易让人犯困,我几乎是磕着头把这本书读完的,后半段几乎就是快速浏览。

  不过这并没有妨碍我对这本书的充分理解。尤其是当作者阐述我们的宇宙就是数学规则本身,以及讲述生命本质也是数学的时候。这就跟佛陀教导如出一辙。书中很多的理论都印证了佛陀的教诲是真实不虚的。为此我还特意将与佛经中契合的段落摘录出来。通过这本书,我对佛学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的确是一本不错的书,如果后半段不那么抽象,导致瞌睡连天就更好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