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8 20: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精选10篇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是一本由[美] 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著作,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一):让孩子做“孩子”的真正意义

  在百度上,可以搜到关于“成长力”的最简单概括——成长力核心是“品质格局渴望目标”。来源是一本关于企业职工成长的管理书籍,《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英文书名是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如果直译过来应该是“小孩状态重要性”。个人认为,英文书名就是这本书的主旨,好的成长就是自然生长,或许,在中国,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力”,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渴望和目标”。

  不被干涉的成长到底有多难?不过作者举实例来告诉你,但是至少从这本书里,你可以得到一个信息,其实在标榜自由的美国,也是很难做到的。既然如此,不被干预的成长如此难以达到,是不是这样的认知变得毫无意义?也许,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只是为了提醒家长未来的家长,曾经的小孩,所谓的“教育”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关键是,要让孩子像个孩子一样的长大。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学龄前的孩子,也就是低幼儿童。在中国,这样的孩子,从幼儿园截止到上小学。一直以来,我们很多的幼教的书籍都针对,出生前、出生后三年的孩子,从心理学行为学上探讨,怎么样去做一个家长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能降至最低,又或者探讨上了学之后,如何实现有效的教育。关于让孩子成为一位某某,教育专家和家长真是都操碎了心。不过,乏有人探讨学龄前的教育,而这一部分真空的年龄段,只有一位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学龄前老师才能注意得到。

  不过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这本书针对性不强,甚至读完之后会发现操作性极低。首先,不去干预——很难做到。大多数的家长,特别是生于80后年代的家长,有种天然的焦虑。虽然美国人写的环境是,如今比起过去更安全了,更丰富了,但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似乎更不安全了。小时候我们自己放学回家,汽车还很少,不用担心马路被车撞,几率很小,也不用担心谁会在放学路上用一颗糖果就把自己诱拐到山沟沟里。甚至中国的家长都很难做到在孩子专注的玩游戏画画、看书的时候不去拿水果、递水杯;游戏世界的消失,小时候玩的泥巴,各种瓶瓶罐罐都被商店里做出游戏工具玩具取代了,我们已经没有了山坡树林,对于此,大多数人是无能为力的;最后一条,最难做到,让孩子按照自己脑子中的世界去游戏、雕塑绘画——你难道没有听过“早教”这个词吗?对于我家小区不足六个月的孩子花万数块钱去上早教班,家长还在整个小区的同龄孩子家长群里宣传:学了就是不一样。具体怎么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情

  在我们所处的环境里,大多数家长都有一种焦虑,孩子一旦过了两岁,那就是什么事情赶早不赶晚。早早学习英语、绘画、歌唱数学等等,甚至不惜改年龄早点上学。从生下来那天起,孩子们似乎注定就要成为奔跑的人,与此同时,谁还会注意“孩子”这个身份呢?有一句话几乎就是所有人教育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个时候,如果探讨“让孩子成为孩子”,你要做的就是观察、发掘、顺应自然,或者更直白点,就是可劲玩,不要人为的过早干预——那些早教啊、教诲啊,哪一样不是“干预”?当他想要引起注意,认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的时候,家长做的最多的就是告诉他们,要和小朋友们和谐相处。为什么?连家长也说不出原因来。“情绪”是一个太过形而上东西,大多数家长不愿意动脑子想那么复杂问题。宁愿你在一本书里指出“一二三”来去照着实践

  那么,也许这本书只适合一部分家长。那些认真思索“孩子”为什么是“孩子”的家长;那些曾经是孩子,心中还有一颗孩子的心的人;那些还能看得懂《小王子》的大人

  这里没有高深的理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要做的,只是去感受、观察,共呼吸心理感应,那些,不是理论可以教给你的。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二):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教育专业

  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当我们为人父母的时候,都会成为一个教育者。不同的是,父母只是教育一个小孩,而教师则是教育很多的学生。虽然是不一样的身份,但是都有一颗想让孩子成长很好的心。《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而这成长力不是家长和教师给的,而是还给孩子,让孩子自由成长。

  书中的格式和教育心理学的顺序相同。学习的部分分为了四个部分:课堂、学习区域艺术标准化学习。先从家长和教师最紧要的误区开始:课堂。我们通常的想法,只有孩子安安静静的坐在课堂上,老师来教授,孩子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就像如今的早教中心,总是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让人眼花缭乱课程,这些课程固然是有用处的,而在平时的教导中,孩子就学不到知识了。“无论什么地方,只要有孩子在,我们就能找到可供其学习的课程。”其他部分则是围绕着如何摆脱课程的束缚,还给孩子自由学习的乐趣,而这样做的好处又有着什么。

  在标准化学习这一章,有一句话值得所有的学前教育人以深思:学前教育界有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现象:我们越多地发现孩子们天生的智慧,就越担心他们的潜力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政府为了能够拉近每个孩子,制定了一条条规定,每个孩子都必须达到这些标准,而教师则是按照政府的规定来上千篇一律的课程。没有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学,不顾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部分,以此来掩盖幼儿教师工资低、资质差的丑陋现状而出台的。

  第二个大部分则是游戏:童年和游戏。童年的碎片化与游戏的消失相联系可惜的是这是无法逆转的结局。由于童年产生的“问题”而不得不去针对性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随着时间大部分都会消除。而这问题化的产生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的过度关注,另一方面是传统游戏的消失,孩子越来越难开始一个游戏。这与社会的大背景有关,也是不可逆转事实

  第三部分是孩子的个性发展。情绪情感阅读沟通。最后让孩子做回自己。逻辑清晰,主要围绕着一个字:“玩”。作者呼吁让孩子自由的生长,而不是靠着机械化的教学小配件或考试来催熟孩子。作者以教育专业的目光批判美国教育的不合时宜,而从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我们学前教育的影子,比如课程的标准化,创新性等等。在早期教育这条道路上,我国同样任重而道远。书中的核心很明确,我也十分认同让孩子在“玩”中学习,而现如今这个途径是否是正确的,矛盾是否已经到达了不可调和的地步,我认为是有待商榷的。

  这本书学术性很强,将一本学术(类似教材)的书翻译的已经很不错了。例子与理论想结合,可惜例子是美国早期教育的现状,与中国并不相同,与普通读者的共鸣较少。个人认为这本书适合专业老师和阅读能力很强的家长来看。它讲述的不是具体措施的实施,而是观念层次改变。孩子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能力。父母和老师也很重要,因为他们仍然掌握着一个超越所有其他学习环境的早起学习环境:与成长中的孩子的关系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三):培养孩子你不知道的秘密

  受事业发展、经济原因、环境健康因素的影响,优生优育成为普遍行为,也就是说:现在的人生得晚、生得少。

  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总是给孩子最好的,并给他创造一个自以为良好的环境。迫切想帮助他们,提高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今社会压力

  我们要离开家工作城市越大,上班通勤时间越长,所以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照顾和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

  而如今,教育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宣传到位,让我们对教育机构指导和管理孩子能力充满信心,似乎解决了我们照顾孩子不足的担忧

  我们竟然天真地认为我们可以绕开数万年的人类进化历程常识,把知识强行灌输给还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常常会令幼小的孩子及他们周围的环境过早成人化。

  孩子过早成人化,幼儿时期的发展特征被暂时或永久的潜藏了。

  《铁链与大象》的故事联系起来,这句话容易理解了。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为何栓得住一头千斤重力气惊人的大象?因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用力去挣脱铁链的束缚,却又怎么都挣脱不掉,小象经过多次努力后,就习惯被绑住,即使后来长成大象,在其记忆里,铁链仍是牢不可破的,思维定势让自己失去命运抗争勇气斗志了。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四):你给孩子那么多,可你给他最好的成长力了吗?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很多家长的育儿信条,也是因为这句话,家长为了孩子宁愿倾其所有,给孩子报最好的早教,买最好的学习工具,上最好的幼儿园,而且早早的让孩子学习国学、数学、英语等等。尽管很多家长也不确定这些是否对孩子的成长真的有帮助,但都抱着一种“不让自己留遗憾,免得以后后悔”的心态,在这条拥挤的道路上奔跑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很慎重地看待这种现象,特别不支持幼儿园小学化。

  这几天读了一本书,是曾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教工作的美国教育专家埃里卡·克里斯塔斯基所著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完,我更深刻认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舍本逐末,你给孩子那么多,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了吗?

  刚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很好奇,成长力?什么是孩子的成长力?我甚至去百度词条查了这个词,没查到。然后我看到书上的翻译:“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有了一点感觉上的理解。这还是一本讲学前教育的书,详细分析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优化的策略等。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刚开始感觉有些吃力,一是理论性比较强,二是因为一些思路对我来说相对陌生。这时候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平时在阅读时的急功近利,现在都喜欢读一些“干货”啊,实战经验之类的,对于这种探究性的问题缺乏耐心,其实,这何尝不是现在家长对待孩子教育的态度

  随着阅读的深入,对成长力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所谓成长力,即对孩子成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与助推力,包括爱、支持、空间等。在克里斯塔斯基眼中,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学习和爱是相辅相成概念

  结合克里斯塔斯基在《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的理论,孩子的学前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孩子所在的地方都是学校场所不必要局限于幼儿园或者学校。孩子与父母、同伴互动交流是孩子思想自然的生成,而不是灌输,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巨大能量和成长力的。那么目前我们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呢?

  1、快乐的童年充分“玩”

  玩,本是孩子天性,在玩中接触大千世界,在玩中学是孩子最幸福的事情。可是,现在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却没有玩好,这就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力。克里斯塔斯基从狂热的标准化学习、不断碎片化的童年、游戏的消失和若即若离的世界这4个方面来说。现在,幼儿园小学化,孩子被迫去接受一些标准化的知识,例如加减运算、拼写、舞蹈歌曲等,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心智各个方面的发育并不同步,每个孩子花期不同,这些学习会给孩子的情绪以及动机带来消极影响。为了达到学前的孩子能够掌握的目的,我们不惜将知识碎片化,孩子掌握的不是一个系统,只是一些碎片,这样学到的知识忘得比学得都快。

  因为爱孩子,所以我们拼命保护着孩子,以至于连游戏都消失了。这里的消失不仅仅是指因为学习导致的时间的消失,还有以为过度保护导致的体验刺激性的消失。当然,这个具有两面性,孩子的安全还是第一位的。孩子会形成自我的生态系统,会打架,如果家人不去干预,孩子也能自己解决,因为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他们打架一般没有恶意,但是家长一旦干预就破坏了这个天然的平衡。下河捉鱼、爬树、或者挑战一些有刺激但可以丰富生活体验的游戏现在常常不被允许,这样无形之中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对他们的成长力是种阻碍。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流行电子保姆”,孩子在游戏的虚拟体会着不同的环境,对自己身处的环境若即若离,这样的孩子是迷茫的,会有强大的成长力吗?让孩子走出去玩吧,真实的世界会教孩子成长。

  2、学要有道

  玩是学的介质,学要有道。克里斯塔斯基从正确应对孩子的情绪、让阅读成为快乐的源泉必不可少对话和让孩子做个孩子的重要性几个方面来阐明。情绪,是个奇妙的东西,其妙它能影响孩子的性格,进而引起蝴蝶效应,但我们又很难去解读。孩子们内心深处有强烈的冲动,只是我们一般都很善于在群体中抑制孩子们的各种情绪,以至于我们大多时候可以假装它好像确实不存在一样。我们要正式孩子的情绪,伤心或快乐,都没有错。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在不受任何评判的影响下接触各种好故事,甚至包括哪些不完美的,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我们要接触更多新的视角,开启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封锁。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能正视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作为家长或者老师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情绪,这样是危险的,首先要洞察自己的情绪,继而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情绪对待生活。

  阅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克里斯塔斯基提出:寻找幼儿教育学习的最佳切入点的过程中遇到的所有苦难中,最有挑战性的就是阅读教育。关于阅读教育,有两个一直有争议的概念,意义型阅读和拼读型阅读,这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矛盾,但从我的角度上来讲,我觉得在我们中国,因为汉字文化问题,学龄前儿童认字压力太大,我偏向意义性阅读,街互助图画,即我们常用的绘本,孩子在阅读中快乐,增长知识,提高成长力。

  本书的核心观点说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孩子学习的最好工具,必不可少对话贯穿于每一个方法中,建立良好的关系从必不可少的对话开始。让孩子成为孩子,不强加给孩子太多的限制因素,让孩子在充满爱与宽容的环境总玩着学,学着乐,有爱,有交流,有思想,有视野,孩子会开阔,敢探索,积极向上。我想:这便是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五):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不需要被给

  看译本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念头就是想读原文。光看标题就可以感受到译者并没有了解作者的立场。「The Importance of Being Little」其实就是在强调孩子作为孩子的重要性,也是贯穿本书的中心要义。作者是一位细心的儿童观察者,她了解儿童身上的巨大潜能和区别于成人世界的能量,这种能量值得家长和老师们珍惜。往往被忽视的围绕儿童的环境和人际其实是能帮助孩子们成长的强大外因,丰富的语言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不用说这些会有多么有益。我们在意的读书写字数数,其实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何不从游戏中渗透,本就是源自生活的知识,我们还原于生活,更能丰富孩子的体验。作者明白寓教于乐其实要求更高——对教育体系,对处于一线直面孩子的老师,甚至对整个社会世俗观念都是挑战。

  我们发展得太快,有时容易忘记自己童年的乐趣,此时此刻,为人父母,也思量着父母之道,看了此书,不禁回忆一下,有时快乐很简单,让孩子做个孩子。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六):改善童年,让孩子做个孩子

  下半年,儿子该上大班了,开始为孩子上小学发愁。为此,也找了一些比我们早一两年入学的家长们聊了聊相关找小学的问题。

  聊过之后,发现,太多的家长偏向为孩子选择民办小学。的确,在社会环境和政策等影响下,民办学校的管理更严格,孩子在校上课的时间更久,升学率更高。或许,这就是现在众多家长选择民办高分学校的原因吧。有些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走上了“功利教育”。孩子在幼儿园中班认字,写字,写拼音,家长回家看到孩子认识了那么多字,自然高兴,有成就感。更有甚者,有一些幼儿园的孩子开始学奥数,真是让人瞠目。

  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到了空前重视教育的时代,“知识改变命运”成了整个社会的狂热追求。

  当这句充满功利味道的话成为全民信仰时,应试教育也随之被推向极端。这样的状态催生了无数焦虑的家长,也提前终结了现在孩子们的童年。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七):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每个父母在有了孩子后,都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我也不例外。女儿虽然才七个月大,可是周围的人已经在将她和其他亲戚邻居的孩子作比较了,从外观上的皮肤白不白,眼睛大不大,到语言、动作的发展,比较的结果就是,女儿完胜。如果说我心里感觉一点都不得意,那肯定是假的。但是得意的同时也有一丝担忧,小时候被这么多亲戚邻居夸,万一长大了不聪明不优秀成绩不好,那可怎么办?

  毕加索曾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个艺术家,问题在于如何确保他长大后依然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教育,可是你真的知道怎么教孩子吗?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给孩子报最贵的辅导班,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吗?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阅读给人当头一棒。本书提醒我们,孩子所在之处就是课堂,幼小的孩子天生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和任何事情中学习。当我们学会恢复孩子早期学习的“游戏生境”,找到孩子的更佳学习区域,我们就会看到他们的活力与力量。

  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哈佛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并先后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宾夕法尼亚大学传播硕士学位、莱斯利大学幼儿教育硕士学位。曾任教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教授与儿童发展和教育政策相关的大学课程。在多年的工作中她发现:儿童发展中重要的推动力不是那些教学小配件或考试,而是密切的人际关联,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做一个小小研究者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主任温妮带着一帮孩子开始他们的晨会,今天的晨会是从一个有趣的问题开始的,“鱼的身体里面有骨头吗?”。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有”和“没有”的回答中,孩子们纷纷举手,简单的提问激发了一连串的猜想。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探讨了食人鱼,鳗鱼,蟒蛇,以及金鱼,恐龙等动物,甚至还有一个孩子拿出了百科全书,试图寻找蛇的图片。

  在这段对话中温妮老师从始至终都没有教过孩子们任何关于蛇和鱼骨的特定知识,但是孩子们却从这段对话中学到了很多。换作中国的老师,也许会直接在大屏幕上放一副鱼骨的解剖图,就算完成任务了吧?可是温妮老师与学生这段对话的教学目标,并不是鱼骨剖析,而是批判性思维。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八):让孩子自由飞翔

  这本书源于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她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早期教育文化,充分暴露了当下父母的担心;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工具,我们的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远远落后。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越来越重要。而且现在有这样一句话“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就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生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落下,但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在他人生中最好的阶段,要被逼着去学自己不喜欢的奥数,钢琴......孩子真的喜欢吗?

  其实我一直认为养孩子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学习关于教育的东西之后,根本不存在因为你学习了,你就能把孩子教的很好。不同的孩子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实我感觉墨子所说的“素丝说”,孩子生来就好像一张白纸,但是人生来就会有自己的情绪,剩余东西的形成都是在以后的生活中所养成的,而在孩子在上学之前的阶段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从而生活处处是课堂,可能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那我们怎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点滴来影响孩子呢?我感觉这本书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我们怎样才能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去教育呢?首先是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一个孩子,你会希望自己被很多的没有必要的规矩所约束吗?你会希望自己因为一点儿无所谓的事情被训斥吗?你又会希望自己的自由被束缚吗?

  而以上这些都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总是把你认为好的给予孩子,但是孩子真的需要吗?这样说的意思不是说不给孩子立规矩,只是说对于一些没有必要的事就不要多加干预了。就比如说:孩子因为玩耍把身上弄的很脏,于是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生气了。但是有没有想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爱玩的时候就把孩子给约束起来,真的是对孩子好吗?建议这样的家长去看看卢梭的《爱弥儿》,回归自然其实也很有益于孩子感情的发展。

  还有当孩子存在问题而你又解答不了的时候,千万不要回答说:你以后长大就知道了。其实此时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毕竟“闻之疑始”。

  有很多家长会夸一些懂事的孩子说“某某就跟个小大人似的”,虽然被夸孩子的家长会很高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明明是一个孩子,为什么被叫做小大人,这真的是值得夸赞的吗?他在孩子的年纪已经丧失了孩子的天真,体会不到孩子的快乐,等到他长大以后,他还会开心吗?其实我一点儿都不羡慕天才,即使他们很聪明,但是他们真的快乐吗?希望家长们能够在孩子还是孩子的时候把他们当做一个孩子对待,不要期盼他成为一个小大人,因为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一样,家长也会对孩子造成这样的影响。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关于孩子的公众号“凯叔讲故事”,由衷的希望每个孩子都会有一个愉快的童年。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九):读《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和孩子建立联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

  现代的父母们,和上一辈父母相比,最大的改变,应该是懂得了更多的育儿知识,有了更科学的育儿教育观念。这是时代的一个进步,说明现在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更重视,也更容易接受最新的儿童教育观念。

  但是,我们接受的儿童教育观念,更多地碎片化地从各种媒体而来,媒体公众号的不断推送,儿童培训机构的各种关于应该重视早期教育的宣传,一方面让父母们知道了很多的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但是同时,也让父母们更加焦虑,好像关于儿童教育的知识,我们永远都学不够。

  碎片化的儿童教育灌输,也给父母带来许多困惑,因为有的时候,这些观念其实是互相冲突的。特别是关于儿童个人能力发展的文章,更是有这种倾向。

  最近读了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的一本书,名字叫《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这本书探讨了很多儿童教育,特别是儿童个人能力发展的一些现状,并且提出了很多新颖而令人震撼的观点。

  本书的作者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 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她同时还有公共卫生硕士学位,传播硕士学位,幼儿教育硕士学位。她写的这本《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内容源于她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

  克里斯塔基斯在这本书中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学习工具。

  虽然埃里卡·克里斯塔基斯所观察研究的案例,都是基于她了解的美国的儿童教育现状,但是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书中提出的很多美国儿童教育现状中出现的困境,也同时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中国现在的儿童教育,也正在经历着同样的困境。

  比如,克里斯塔基斯认为,美国的儿童教育在注重个性的同时,出现的课程标准化的倾向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变得过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

  美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体系,把课程的进行了标准化,以便于教师的课堂教育。克里斯塔基斯认为美国对于标准化课程有些过于狂热,人们认为孩子具有非常多的潜力,人们害怕浪费儿童的才能,开始进行各种课程的开发和测试。

  这样带来的后果,破坏了孩子本来的内在发展规律。例如,在美国的学校中,认识字母都是标准化的过程,每周只认几个字母,到了下星期才教新的字母。克里斯塔基斯在书中认为,这种课程标准化的倾向的原因,当今社会,儿童成了烫手的山芋,在成年人的游戏中,人们把责任推给别人,这是一种自我免责的方式。如同医院为了避免医疗事故的责任,赋予病人的自主的权利,让病人参与他们的个性化医疗。

  建立统一的教学框架具有必要性,但是前提是老师们能够灵活的运用到他们的课程中,虽然课程的设计者认为老师会有灵活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情况却非常少。

  克里斯塔基斯举了另一个例子:在幼儿的课堂中,会有许多的手工制作课程,也存在了太多的课程化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简单的说,就是手工课上做出来的东西对孩子来讲,并没有太多的意义。许多手工课堂本来应该是培养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是现在却变成了一种课程,并没有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通过介绍意大利雷焦艾米利亚省的雷焦式的教学法,作者在提出了一个观念: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投机主义者。

  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最好的老师应该是投机主义者,是指幼儿教师要了解儿童发展,利用兴趣和互动来推动它。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被认为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有些人被错误判定为多动症,作者认为孩子这些注意力难以集中的行为,是我们大人造成的。我们给予孩子越来越多的玩具,孩子变得越来越物质,我们应该奉行少即是多的观念,而不是买来一堆玩具,一鼓脑都塞给儿童。我们被广告所吸引绑架,这其实是成人的一种缺乏安全感的心态。

  关于电视对于儿童的影响,书中引用了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提出了很有见解的观点。早期儿童的学习是社会性的,他们跟社会之间进行互动,有相互的关联,但是现在孩子开始看电视的年龄,却越来越早。电视在对孩子的知识方面的成长,确实会有好处。但是,电视也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会孩子过多的刺激。

  比如说,一段关于参观农场的视频,在二十秒内有七八个场景的切换,即使是大大人也会觉得晕头转向,这种过度的刺激,会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了跳跃性思维的习惯,他们会一直期待这种水平的精神刺激,从而导致日后生活中许多注意力的问题。所以作者认为,那些节奏较快,情节激烈的情绪的电视,对注意力持续时间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大。

  在书的最后,作者通过了孩子在沙滩上玩沙子建造沙堡的例子,来说明孩子建造沙堡虽然非常辛苦,但是他们能够从中得到许多乐趣和知识,如果给予孩子各种现成的沙堡模型,这会剥夺他们学习的乐趣。儿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不是那些标准化的课程和各种考试,而是密切的人际关联。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加强与孩子的联系。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中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孩子很重要,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的能力,父母和老师也很重要,因为他们掌控着超越所有其他学习环境的早期学习环境。

  给予孩子最好的成长力,在于给和孩子建立联系,这是作者在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只是本书的一部分内容,这本书提出了很多让我们耳目一新的观点,这些观点能够让家长看到儿童教育中的不足,同时也会了解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推荐大家读一下本书。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读后感(十):让孩子开出最与众不同的美丽花朵

  有句话说得好:“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重要的是看孩子能否感受到愉悦和幸福,能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的根本。不需要说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家长与孩子之间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这个良好的关系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相互尊重的关系。当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就会发现,家长希望孩子发展什么样的性格,他必然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因为孩子自己有了内动力,换句话说,就是良好的成长力。

  《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力》源于作者在耶鲁大学儿童研究中心从事早期教育相关工作的经验。她带领我们深入当前的早期教育文化,充分暴露了天下父母的担心:如果没有合适的策略和工具,我们的小爱因斯坦可能会远远落后。针对这一问题,书中给出的建议核心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是重要的学习工具,因为,在孩子的大脑中,爱和学习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更幸运的是,孩子的大脑里本就拥有成长需要的所有要素。如果我们肯有爱但不加评判地观察他们,他们会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

  很多父母有非常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有着非常糟糕的亲子关系。究其原因,竟然是他们太重视教育,而忽视了和孩子的良好关系。糟糕的亲子关系的结果,是你教育的方式越正确,结果越差。何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尊重和理解。妈妈尊重孩子,绝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孩子理解妈妈,愿意为妈妈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