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姚著中国史》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10篇

2018-04-12 21:1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10篇

  《姚著中国史》是一本由姚大中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98.00,页数:198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一):封建统治的全盛以何为代价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对普通民众生命来说是一部血泪斑斑的生存史,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个体的生命虽如沧海一粟、微之又微,但对于存在于其中的每个个体却是独特、唯一、不可替代的。

  历史的脉络发展到公元世纪至八世纪,混乱与分裂的时代战乱频发,做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在累累妄死的尸骨之上,隋朝的开国皇帝建立了一个千疮百孔王国史书评价这位君主“躬节俭,平徭役,仓廪实,法令行。君子闲乐其生,小人个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丰,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这算是很高的历史评价了。只可惜在封建的体制内注定有为有才的开国皇帝因为权利的争夺,血缘更替成为如昙花般的美丽

  人祸,无人制约的极权,上层的权力倾轧,无数底层民众的陪葬,若要人人安居乐业,只有更加民主先进的政体才能办到。人人寻求突破,掌握了封建国家财政经济命脉的豪门、士族、重臣纷纷融合交替,趋利避害,唐朝建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个人权谋达到顶峰。时代的发展不仅在于君主的敏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更在于其在嬗变的政治中,靠着坚韧信念成就个人和时代的伟业。

  读历史学历史是为了不让前人悲剧重演,<<姚著中国史4-中国世界的全盛》用详尽的笔墨生动刻画了在中华大地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光荣的、卑虐的各色场景生动再现。史书留名的无数皇帝、皇后、文臣、武将、士子等等在历史的长河中做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无数汲汲无名的普通民众如何在这剧变的时代艰难求生,文化的发展,艺术繁荣,经济的昌盛,政体的利弊,均在此书中一一求证论述。

  一部严谨学术著作必然要经得起推敲。从正史资料上的考证仅仅只是一方面,此书更结合了当时各个邻域的成果,做出客观公正结论。就如隋朝大运河的修建一般,在当时的时代是用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换来的顺利通航。生命的可贵与经济的发展孰轻孰重?在现今的社会体制下,经济的繁荣也不能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可在封建政体之下,这些生灵却被无情扼杀。不尊重个体生命的朝代注定不会长久,繁荣如唐朝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强大帝国,终于也在瞬时瓦解崩析。

  根源在哪里?历史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二):黄河——中国文明的中核(评《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姚大中说实话,这是一本不太好读,却又十分值得读的书。

  不好读在于作为一本关于中国史的书,它并没有被局限于中国史,在论述中,加入了大量的材料,进行同时期的类比,以世界史的视野来看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其中不论是文明史,还是经济史,甚至于宗教史,涉及的内容颇为丰富。如果依旧以常规的中国史眼光看这本书,容易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但是这也正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地方。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客观的态度使得这本书在一系列的中国通史作品独树一帜。正如作者姚大中先生所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中国史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不仅要着眼于政治层面上的论述,也应该注意与人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历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另一方面,书中参考了大量外国对中国史研究的成果,以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主观问题。走出了将传统史书的结论翻译成白话文来讲中国通史这一怪圈,这正是此套书的独特之所在

  《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主要讲述了两部分内容,黄河文明的诞生与展开与汉族中国统一后的中国世界。全书从北京原人讲起(北京猿人),从一开始,作者就表明这本书的“世界史”视野。北京猿人所属的猿人类乃人类进化的最早阶梯,所以作者认为中国史的开始便是与世界史相共通的。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三):一部最详实,最理性的中国史

  说起最令中国人骄傲事儿,恐怕就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了。想起之前微博上的一个段子,四大文明古国打麻将,别人家都换几轮了,只有中国在一直坐庄,确实,放眼世界,只有中华文明从未出现过断层,从北京猿人出现,到圣经记载的大洪水灭世,到夏朝建立黄河文明的出现,到春秋战国的纷争,到汉朝的建立,再到五胡乱华,到蒙古族横扫欧亚,再到世界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到闭关锁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到二十世纪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在中华大地上,文明不但没有出现过断层,并且中国在世界发展的这场比赛中,大多数时间领先世界科技四百年。这足以让国人骄傲,不是只有中国人在意历史,而是说只有中国人有如此详整的历史!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四):黄河文明

  自古以来历史就如同黄河一样见证了无数个华夏民族的岁月,见证了无数的沧桑的历史,见证了各种帝国文明的崛起与陨落。

  黄河,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大长河,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而且与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几”字形中国龙构成了著名的中华民族形象的表征。

  古时有四大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世界四大发源地,文明分别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中国,这四大文明都有个特点,那就是对应着著名的河流,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埃及的尼罗河,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姚大中先生的《姚著中国史1:黄河文明之光》就是从黄河流域这里说起的。

  姚大中,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早年毕业中央大学法商学院政经系,后在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政治经济所专职研究中国古代史,繁体版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被列入台湾大学参考丛书,首次在大陆推出简体字本,本套书包括《黄河文明之光》,《古代北西中国》,《南方的奋起》,《中国世界的全盛》,《近代中国的成立》。

  本书很新意,不像我以前读过的历史书,一开始就是从猿人类出现说起,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证明来述说人类起源的历史,以及周口店文化与北京原人的发现是非中国初期旧石器时代遗迹的唯一代表。在考古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等等考古证物,其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

  之后来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海岱地区的太昊、少昊。他们的部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生息、发展,创造灿烂的黄河早期文明。也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初级阶段

  黄河文明的发展期是它的升华阶段。是华夏文明历史的曙光,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这些时期从历法,产业,社会,礼乐文化等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黄金思想年代,汉族的诞生,秦朝的统一,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封建主义国家。汉朝社会经济等等发展盛衰。以及东亚近邻国的发展等等。

  本书非常独具一格,非常有特色,实乃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作者用独特眼光看待历史,非常细心谨慎写下这部惊叹的史书。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品味和反复的阅读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五):读读中国史

  记得小时候上历史课,老师说,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好好读一读中国史。那个时候觉得很不以为然,觉得只是老师让我们引起重视说的话而已。就像每一年在班主任的口中都是无比的重要。而繁琐的年代、事件、历史人物每每让我们背诵的痛不欲生,以至于我们往往都不记得读读中国历史的乐趣,忘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搞懂一点中国历史是多么有必要的一件事。

  真可惜,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这一件事。这距离高中为了备战高考而背诵历史课本背的要死要活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真希望,自己孩子可以很早就从学习历史中获得乐趣。尤其是好好读一读中国史,读完中国史会更加感到我们的祖先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值得我们骄傲。我们不仅有光彩招人的五千年文明,更重要的是我们有那种坚忍不拔精神,这种精神才更为可贵。

  很喜欢这一套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毕生精力创作的《姚著中国史》,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他采用的时间线索,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这样全新架构下的中国史脉络清晰,让读者可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清楚历史的发展。从人类的发生、文明的始源到隋唐繁荣、清末动荡,到近代中国的成立,笔者姚大中用简单、严谨的语言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幅画卷全面勾勒出华夏—中华民族整体命运兴衰的历程,这一段历程既漫长,又精彩,这一段路程我们走了很久很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前路的光明让这一路的艰辛都不那么辛苦了。

  《姚著中国史》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并非是艰涩难懂的学术著作,并非是让人一见生畏的大部头,让人提不兴趣读下去,让人翻开几页就匆匆合上,从此放在书架上落灰尘。它是为了普通读者准备的,它在全新架构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历史画面,在史料的表述上大多采用的是现代化的表述,让读者阅读起来没有障碍,从而让历史变得更加亲民,让读者更加愿意读下去,在阅读中思索,在阅读中获得教益。

  我一直都觉得,一本好的历史书首先肯定是要尊重史实,其次就是要让读者乐于阅读、引人思索,毕竟,一部好的历史书应该是一架望远镜,而不是浮云遮望眼。

  本书一套五册,从《黄河文明之光》开始剖析了中华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不仅仅从大视野角度踏实实的讲述了历史知识,更是通过对众多繁杂史料的细致表述、描写,让读者更加了解了这一段历史,更加的贴合中国历史。

  这是一套让人一读就能读懂的中国历史,这是一套让人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中国历史,这更是一套干货满满的历史书。没事的时候,读读中国史,读读我们的中华文明。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六):非主流的中国发展史

  《姚著中国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体例,既不同于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也不同于通史、断代史。而是以更宏大的视角、更新颖的架构,将中国放置于人类文明、民族碰撞交融以及世界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发展的主线,从而描绘出中国从远古到清代的发展历史。姚大中先生具有高度系统化的历史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以恢弘的笔触引经据典,用全球化视野审视中国发展历程,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发掘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意义。

  《姚著中国史》最大特点就是叙述空间的扩大,将中国放置于当时的世界发展全局之中进行分析、研究。毕竟中国并非脱离世界国家而独立存在的,与周边各国直接有着千丝万缕联系。脱离了世界背景,中国历史的研究必定有失公允、有失偏颇

  姚大中先生指出:“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于是,姚大中先生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中国与东亚、中亚、南亚以及北亚细亚、欧亚大陆游牧国家、民族之间的碰撞、交融、共生的发展史。姚大中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

  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便非只遗憾而已。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更能还原出中国历史的立体形象。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七):历史是一面镜子

  中国历史悠久,追溯三皇五帝时期约有4600;自夏朝算起约有近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秦朝算起约有2200年。中国与其他的文明不同,中国历经多次的演变与朝代更迭,又一次次的站起来。中华民族拥有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与西方历史不同的是,中国薪火传承从上古伊始,不断传承至今。它蕴含着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可以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用以审视现实的视角。

  近年来,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不断纷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14年引进日本的《中国的历史》,有201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社科院五卷本《中国通史》,及去年年底中信出版的美国《哈佛中国史》。今年,台湾版的中国文明史——《姚著中国史》经典重现。台湾著名学者姚大中所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五卷,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学大纲》的叙事风格,《芈月传》历史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马勇联袂推荐。

  中国文明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中华文明主要是由这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黄河文明的形成期大体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前后经历了两千年之久,从时代来说,主要是夏、商、周三代。世界上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大都位于河海之滨或河流交汇之地。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恒河、以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都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血脉。水源是人类的母亲,古老的河流,培育灌溉农业,予以让人类生存发展,也让文字与数学之树开始发芽生长。轮子的发明,将交流和贸易成为现实,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种下了文明的种子。然而时代与时间的无情,埋葬了古老的文明。

  《黄河文明之光》爬梳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剖析了中华早期帝国秦汉的勃兴与崩解,黄河文明从早期的部落时代,贯穿到了中国大统一的秦汉时期,也使河洛地区文明处于中国核心地位。帝国文化推动着全国科学文化的进步,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立郡县、车同轨、书同书、统一度量衡。汉承秦制,对这一重大文明创造了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先秦百家文明皆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在先民的累计下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思想碰撞。我们现在的思维想法,主要也是延续着古代学说。秦朝之后,姚大中深刻剖解了汉朝四百年的兴衰,并且从经济层面解析当时的汉朝环境。中国文明圈,也主要是在这个时代形成。犯我汉者,虽远必诛。万朝来贡,奠定了中国古老文明的基础。

  姚大中所撰写的中国史与以往的史学不同,他没有局限于一地的历史,而是从更大的层面来讲述中国的历史,《姚著中国史》(全五卷)是一部超越汉族中心主义的中国通史。在黄河文明之后,姚大中把笔风转战到了中国的古代西北,虽是古代西北,但实为一部古代蒙古、新疆史,第二卷分两个线索来解明古代西北中国自身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形态。《姚著中国史》在域外与中国的动态联系和环境中考察中国历史,当前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边疆民族的一些历史渊源都可以从中关照。传统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来论述,一层一层向外看,而姚大中先生则是从匈奴、月氏、鲜卑、东胡、西羌、突厥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如今的中国的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而不是单一的汉族,因此中国的通史,不能仅以汉族为中心,在战争中,中国的历史已与这些民族无法分割。这也是中国通化能力的强大之处,欲征服中原者,必先了解中原文化,了解中原文化,必先被通化,收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强大的不仅是武力,文化更为可怕。蒙古、爱新觉罗,无不被中国化。

  姚大中先生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为切入,再逐步讲述中国通史。欧亚大陆游牧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关系,汉武帝把匈奴赶出草原,之后他们到了欧洲,罗马帝国的陨落就与匈奴有着关联。本卷论述了西北民族的历史起源与民族发展,中国今日的人与地,须包含东北、蒙古、新疆、西藏,则其记录,应该突破传统“东部十八省”的汉族中国范畴。深一层来说,中国在世界非为孤立,应该从叙述空间适度再扩大。传统历史现象说明,于时间是悬空的,应该拉下到今日的立场!传统历史偏向于政治史的叙述,但人类活动非限于政治层面,则同时也应该注视当时人的社会、经济生活。研究中国历史,今日已非限中国人自身。本国人笔下的本国史,容易主观而作身在其内的环顾,观察自有所局限。外国人置身事外,自上鸟瞰的客观性系其长处,但究竟非中国人,透视深度不够或只见屋顶未及屋内,又或存在先入为主偏见时,变非只遗憾而已。环境不同,终归望不到本质,外国人所著,味道终有点不同。

  自二世纪末到六世纪末的汉族中国大分裂时期,中国在动荡纷乱之下的面貌并非是全是破坏,历史意义也非全是消极,其间各存在其积极的一面。在积极方面,既是迎接统一再现的准备褚分野,以及充满了新生命、新活动的新汉族孕育,江南文化的发达,使南方奋起,奠定中国的东亚文明圈。黄河文化奠定河洛文明及经济、农业基础,然时间并非一层不变,战争璀璨、政治与经济的需求,在人口迁移下,南方便逐步奋起。人口是经济的基础,量变产生质变,三次人口迁移,给南方注入了生机与活动,西晋永嘉之祸给南方带来了生产技术,南渡之下,农业重心也转移至南方,诞生了历史上闻名的江南文明。

  历史的曲线变化犹如股票的K线,让人无法捉摸,但细思总可发现一丝蛛丝,发现历史的轨迹总是有些相似。南方的奋起从汉朝的崩坏起始,这并非是瞬间产生的结果,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然汉族依旧不灭。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的大灾难,丝毫不弱于后代的蒙古入主中原,在战争的趋势下,南移已是历史上的趋势,只有南方奋起,才能在经济上平衡政治,且南移的不仅是经济政治对南方的影响,从文化上来说,更对东亚文明产生的历史性的影响,朝鲜半岛、日本大和皆是在南方奋起之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三次衣冠南度渡,中国的农业中心从北向南转移,文化的中心亦随之南移,造就了江南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每一次游牧民族南向牧马,汉文明的衣冠南渡,都是对江南的一次开发、拓展和提升。

  汉族形成的充肺活力,带动了中国模式政治,文化为基底的东亚“中国世界”,自汉朝的时代塑定胚形。新汉族于隋唐时代再形成,又培育、提携“中国世界”成员,共同内耀博大而绚烂的中国文明之光。自秦汉后,隋唐再次把中国推上大统一的世界帝国,且政治、经济超越了历史以往,这个时期是中国人最骄傲的时代。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延续前朝且改进,隋唐续前朝成为中国最骄傲的时代,隋朝统治时期虽如秦朝一般短暂,但对中国的影响却丝毫不弱于秦朝,不仅大统一中国,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并正式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且兴建了大运河改善水陆交通线。在政治上,唐朝延续隋朝的制度且改善。

  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荣光。这时是中国最强大的时期。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统一中原王朝,唐朝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李世民被四夷称为“天可汗”。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出了大量的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颜筋柳骨的颜真卿、柳公权,画圣吴道子等。国家繁盛是政治文化发展的基础,且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日本正是在这个时期,吸收了中国文化。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东亚文明圈才正式形成。中国的影响犹如扇形辐射般影响周边国家与东亚,且还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世界各地。不过在“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步走下神坛,到了五代十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上,虽灭亡,但唐朝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永远留在了汉族的血液中。

  在第五卷中,姚大中先生把笔风转到了近代中国,标题虽以近代中国为名,但全貌的展现了中国以及游牧民族的历史,这是中国最惨烈的时期,从突厥时代最后的荣光到女真、契丹,再到蒙古元朝与爱新觉罗的清朝。十世纪的中国,是历史上的转折点,横的方面,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纵的方面,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明朝海禁、清朝闭关锁国,彻底封住了中国步向近代社会道路。欧洲曾经历漫长的中世时期,但短短三个世纪的近代欧洲,十八世纪后半以来便以产业革命成功,快速转换现代社会,中国领先欧洲快速通过中世时期,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时间却停滞在十个世纪,清朝之末,才在痛苦下,被迫的形式下勉强向现代化举步。这其中存在诸多的因素,除却政治环境外,还有思想上的原因,西方的思想及政治形式,主要延续罗马与希腊。他们有着比中国更激烈的思想碰撞,而中国的思想只有一种,则是儒家思想,这里我并非说儒家思想不好,只是中国历史政治,过于专注于学说,而忽视科学。西方工业革命时期,中国还依旧在自身强大的幻影中。宋朝以前,中华民族是开放,包容的,善于学习的,但是之后却封闭自身,这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最后却被大炮强制打开国门,屈辱的臣服在西方之下。西方把火药制成武器,而我们却当成庆祝的烟花,把火气珍藏在最角落,直至遗忘。早在明朝,就有火气,且那时海上的力量绝不弱于西方。自此之后,差距越来越大,直至在美梦中被打醒。

  从黄河文明至近代中国,姚大中先生全面的讲述了中国通史,且并不局限于汉族历史。全书打破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石、民族史的界限,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朝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的资料丰富,文笔古雅。姚大中先生集传统人士风骨与匠人精神于一身,对中华民族饱含热情。全套五卷,每册分册则各自独立,并不妨碍阅读,合则成套。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任令厚积尘埃不加拭抹,便任何面貌都不能反映,再如果镜面仍是变形的哈哈镜,则尤系歪曲历史。分辨与衡量,混淆与偏颇都是不公平的,犹如镜面被无损或扭曲都是不公平的,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伟大不仅显示在思想文化上,更在人文与精神,薪火传承的血液延续着前人的古老精神。这是套很棒的中国通史,超越王朝循环体系,以世界史视野展示大中华文明。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八):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共生融合史——评《姚著中国史•古代北西中国》

  《古代北西中国》作为《姚著中国史》的第二卷,没有延续第一卷的时间轴,而是另辟蹊径,稍微淡化中原历史,侧重描述中国北部与西部的历史。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史书记载往往使地域范围固定在长城以南,记叙也以汉族为主体。对于长城以北的人物风俗等都不过是简略述及,古代之“中国”,或指中原地区,或指长城以南之地,却远不是今日“中国”之概念,这自然是与因历史变更而产生的地域变动的关系密不可分。 以长城为界,似乎就形成了一道天障。长城以南由于近海,水汽较为充足,故形成了农耕文明;长城以北由于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浸及,遂形成了与后世所谓的中华民族主体文明差距甚大的草原游牧文明。 北方的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也时常发生冲突,长城地区恒久是个战场,不是汉族越过长城攻击草原,便是游牧民族突入侵略中原。但在这种相互的对抗中,无论是草原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都没有哪一方取得最终彻底的胜利,汉族无法将自己的文明彻底移植到草原上去,游牧民族也无法摧毁汉族的农耕文明,进而在中原移植自己的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就犹如两个世界,谁也无法彻底消灭谁。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便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案例。 但游牧民族与汉族并不仅仅存在对立。在和平时期,双方也是有不少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两种文明正是在这种对立与融合中逐渐实现了各自的成长。 转换视角,对准汉族中国西部。西方世界的发现与接触,“通西域”一词用得最为广泛。丝绸之路便是无数的“通西域”者共同开拓的一条通往西方的“圣道”。从“通西域”到“西域经营”,其间历经百来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曾经繁盛一时的“西域”大多已沦为荒凉的戈壁沙漠,古老的西域王国在历史尘埃中逐渐被湮没。姚大中教授基于对各种史料的综合比对分析,重新给人们展现出来汉族中国西部游牧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文明发展脉络,在今昔对比中引人深思。 《古代北西中国》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大中国:『游牧中国』和『农业中国』的竞争、共生与融合。 一本《古代北西中国》,其实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共生融合史。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九):存在必有其价值

  结合草原游牧文化的特质,与汉文化在各个社会演变环节中进行对比。独特的生存环境、贸易方式、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和存在的可能性,不可替代和被同化。

  文中六个方面讲述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迥异程度,这部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内容知识的补充。很系统很全面的写出了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的差别所在。

  游牧社会是以牲畜为财产,衣食住行都可以从牲畜身上得以解决,无需货币,物物交易,注重分配。特别重视移动,完全依赖天然放牧,需要调整生息,所以需要移动。土地分配+移动,相对于所有权,更注重自由移动。房屋都是方便可拆卸。对马匹的非常的重视,马与骑术,达成了草原--牲畜--人之间的关系,骑术是一项生存的基本技能。社会形态是集体所有制,财富不属于私人而是团体共有。只有团体的富足或贫乏之分,而不是人。天生具有战斗性,迅速前进活迅速撤退。草原人民保护他们的游牧财富,思想单纯,对友忠诚,对敌残酷,只求团体生存而无视个人生命。以牺牲小我为光荣。环境恶劣、繁衍阻力大,“妻后母,配寡嫂”

  农业社会:以庄稼收获为财富标准的观念与实质。人必须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注重土地的所有权,更注重安居乐业。骑术很少有人会。相处模式是和平模式,止戈为武的原则。私有财产制,一夫多妻制,对名节的看重。

  骑术对于我们这些以农耕生活为主的农业社会来说,是很难接触到的,马也被作为交通工具,但是是马拉车的形式,骑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那是看家本领,从出生就要学会的,或者是与生俱来的本领,这样才可以在大草原上,在放牧的时候,管理牲畜,能够快速的移动成为了草原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并不是以拥有的货币资产来衡量富有程度,在草原上有钱不一定花的出去,而是要有实际价值的东西,才能够进行交换。所以是一种自己自足的生活。

  2015年去了趟西藏,对藏民的淳朴所深深的感动,现在的放牧,已经有了现代化的摩托车或者皮卡车,他们生活淳朴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但是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信奉藏传佛教。现在也会看到很多跟内地一样的住房,都是政府给修建的。每一户都是上千平米,而且每户的房屋等段都有一面五星红旗,而有特色。

  放牧的生活,颠沛流离,要随着季节和水草的变化,进行迁移。在我们觉得这样的生活肯定是接受不了的。但是在藏民的心中,那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牲畜越多,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勤奋和富有。由于放牧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他们也是一个生产队,大家轮流去工作。

  文中对长城的兴起和发展的演变有着详细的介绍,会排除原有的很多认识误区,也能够从演变中证实长城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重要意义。

  每一种社会形态和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也引起生存的环境,造就了完全不同的文化差异。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会在前进中有所发展,但是本质的东西还是会保留下去,使其变得不断的强大和有价值。

  《姚著中国史》读后感(十):中华帝国:从崛起到衰败

  华夏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姚著中国史》有是一部研究中华历史的煌煌巨著,是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耗费毕生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了历史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浓厚的兴趣。

  也有评论认为《姚著中国史》是从新视角研究历史的佳作,其学术性可与近年的《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媲美,该书打破了传统历史著作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等几条线索进行历史叙述的窠臼。而是立足于全球视野,概括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是以全球史观为指导的一部具有世界世界的中国大历史著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