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3 21:0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的读后感10篇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是一本由宋怡慧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一):给孩子最重要的一份人生礼物——阅读

  作为广告的我来说,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台湾一个很有名的广告词:学钢琴的孩子不会变坏。

  并且我还想说的是,喜欢读书的孩子是真的不会变坏,恩,而且还会变好。

  比如说我吧,我其实智商很一般,小时候读书成绩一般,初中也是中下水平,甚至还留了一级。读了高中更加成绩列最后。

  最后爸妈见我实在学习不怎么样,就让我去打工了。

  话说,我在学校学习不行,但是我从小培养了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喜欢阅读。

  话说我是73年出生的,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需要介绍一下我成长背景

  我成长的时候我们才结束文革,国门才打开,中国整个社会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希望,人们渴望改变现有的生活,更渴望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与明天。

  仅以流行歌曲来举例说明当时的时代精神(zeitgeist),你看一下八十年代歌曲年轻朋友》:啊亲爱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啊亲爱的朋友们,愿我们自豪地举起杯,挺胸膛,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还有另外一首很有名的歌,是国母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你如果听过这两首歌,就一定知道这两首歌曲调高昂气势积极向上歌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歌曲充满了朝气阳光

  走出了长达十年的文革的中国人,尤其是经过七十年代未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中国人的脑袋开始打开,长期被禁锢的思考头脑开始探求世界,并极度渴求希望能为未来找到一个方向。这个时候一方面中国的出版业迅速发展,各种书刊纷纷出现;同是中国也大量引进国外的各种书籍思想。可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化与思想最有活力的时代,人们像海棉一样,吸收各种知识同时,社会对知识的渴求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比如那会经常会有各种智力竞赛,也就是考人们的知识点。

  作为在那个时代下成长的我,也受了这样的氛围影响:一方面是整个社会风气大家都对知识表示渴求与尊重;同时,作为一个个体来说,也存在对精神与文化的需求

  我家里我父母都喜欢看书,而且这里也有各种书籍与杂志,我父亲以文史为主;我母亲电影小说为主。所以无论是家内,还是家外,我自小就有一个好的阅读环境与氛围。

  我小时候是读连环画,而且家里买的很少,都是去书摊,一分钱一本看连环画;后来,读小学了,家里订了《中国少年报》,读了初中后,因为我喜欢军事,就订了不少军事杂志。同期我还有个爱好是集邮,但被父亲中止了,认为我花钱买邮票不值得。但对我订杂志父亲从来不反对结果我的杂志越订越多。到了上海可以自己赚钱后,我一口气订了多达10多份杂志。那会没钱买书,吉安图书馆就是我的最爱,我甚至后来和一位阿姨关系特别好,允许我进库房看书~她也很喜欢我,我后来还投稿参加读者作文比赛,还得了奖,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得阅读奖~

  虽然我从小学习不好,但因为我所处的时代与家庭影响,让我自小就培养了阅读的习惯,而这个习惯裨益我终生。

  最简单的说,这个习惯后来改变了我的命运意识到知识与文化的重要性,从而发奋图强努力学习读书,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一个锅炉工变成了一个白领;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最后通过成人大学考到了本科;从一个英语白痴变成了个英语角的负责人

  我除了阅读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更重要的是我会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文化、历史哲学科学等书籍,在扩大自己视野的同时,来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与科学素养。这些阅读虽然与我的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从间接来说,帮助我更好的去理解支持我的工作,比如我要做大量的培训,因为有了这些阅读,极大的帮助我去开放设计培训课程。我会把阅读中学到的融会贯通,运用在实践中,让培训变得生动有趣

  最重要的,阅读让我学会反思自我。尤其是阅读有关佛学的书,触动我的心性改变,并最终塑造了我的心性。

  现在阅读可以说是深深地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包里永远都有书,我几乎一有闲暇就会看书:公交、火车飞机、等车、排队。。。。。。

  遇到不少人,都说自己很浮躁,看不进书,问我如何能看得进,其实当这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后,读书就是一种享受,不存在看得进看不进的问题,而是如何享受的问题。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确是这样,读到一本好书会有一种快感,一种豁然开朗、一种醍醐灌顶、一种脑洞大开、一种共鸣共振、一种他乡遇故知、一种久旱逢甘霖、一种发现大陆等等这种纯精神、纯思想、纯心灵的快感。

  这种来自精神的愉悦、来自思想的快感、来自心灵的成长,会让人自然而然喜欢上阅读。

  阅读不仅仅是与世界,与伟人、与他人的深度对话,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我们开始了一个探索自我与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旅程,这是一个充满了惊喜、意外、收获快乐趣味过程。当一件事情有上述这么多美好的特点自然而然会吸引你。这与是否浮躁无关,而与你是否体验过阅读的快乐有关。

  很遗憾,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因为功利化的社会与功利化的教育。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二):教育做不到的事情,就交给阅读吧!《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一)

  小时候喜欢坐在家里院子葡萄架下,拿一本喜欢的小说消磨还不会酷热的暑假。因为家不远的地方就是农村,不少农村的孩子每天就在我家门口跑来跑去,盯着木架上的葡萄垂涎三尺,甚至于各种污言秽语在他们嘴里吐出是极为见怪不怪的事情。每每这种时候,我总是迷惑不解:为什么年纪差不多,他们却不能稍稍花点时间看看书,而非要以这种消磨生命无聊过日子呢?

  于是有一天,他们又来到我家门口的时候,我合上书本问他们:

  “你们每天都跑来这里为了这几串葡萄喋喋不休,就不能去做点别的事情吗?例如看看书?”

  他们哄然大笑,如同看见那个傻乎乎地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在一如既然地打闹后,他们心满意足而去,我听到有个小孩不屑一顾地说:

  “书有什么好看的,他读书都读傻了吧!”

  若干年后,当在高校里工作的我每每下单买书,或者在书店里抱回一捆捆沉重的书时,也能听到旁人有类似声音

  “买那么多书,看得完吗?有这个钱,干嘛不去吃喝玩乐,非要买一堆没用的书回来堆在家里?”

  不由然地,我又脑补出当年那群衣着破旧鼻子还挂着一串鼻涕的农村小孩。如今尽管我们衣着光鲜,可在心态上,似乎却从来没有走出那教育贫乏的小乡村

  (二)

  古人说“言传身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言语行为上的示范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如果父母都不愿意把阅读和思考作为自身的一种习惯,恐怕也难以让孩子静静地坐下来把心思交给广袤的阅读空间具体知识的学习只是一种谋生的技能基础,而完整人格的培养,恐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父母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教育和反思,才能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与引导

  有幸的是,朋友给我送了一本台湾宋怡慧老师所著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让我对这一问题能够更直观地进行考察。宋老师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和政治大学国文教学研究所,2006年她接下了台湾新北市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一职,希望通过对图书馆的改造积极推广她的信仰——阅读。而这本书,就是她用阅读与学生进行互动互通的成果。在她的努力下,丹凤高中获得了诚品文化艺术基金会五大阅读学校的荣誉,更重要的是,是不少孩子、尤其正处于叛逆迷惘青春期孩子,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与人生道路

  这本书应该是写给家长看的,它不仅仅是希望通过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去解决孩子的许多问题,例如付出、面对失败关于爱情、关于友谊、关于公平等问题。宋老师在面对孩子们这些问题时,并不是一味地说教、试图通过告诉孩子一个大人答案去解决,而是利用自己图书馆主任的身份,通过给予孩子们阅读的建议,让他们去摸索去思考。非常有心的宋怡慧老师不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孩子们交流的过程,还在每一章节后面都附上了阅读书目,家长可以按图索骥,在自己的孩子面对同样的困难时,通过这样的办法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案

  在我的理解里,这本书更多地是在“教育”家长。因为第二章和第三章,都是建议家长如何和孩纸们一起阅读,如何把阅读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去。在我的理解中,孩子就是一张白纸,而白纸上可以呈现什么样的风景,全依赖家长这支笔懂不懂得写最美的诗歌,懂不懂得画最美的图画。从家长的角度来看,有丰厚经济基础才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可在孩子看来,也许他所渴求的仅仅是每晚能在父母怀抱里一起读本经典,一起分享在阅读时的喜悦悲伤。这样的陪伴可能更为满足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需求。

  宋老师本身就是一位讲故事高手,而且她并没有以理论说教的方式去论证阅读的重要性,她只是用一个又一个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去分享阅读带给每一个人的快乐与成长。从文风来看,她喜欢用短句和多段落的写法,恰恰又是和自媒体时代这种阅读心理不谋而合,所以读来不觉枯燥,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感悟

  (三)

  宋怡慧老师在这本书的后记《我的阿嬤是一本好书》里,深情回忆了她那位文化水平不高却极为支持她读书的阿嬷。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身体力行,她才会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始终坚信,阅读的力量,可以使人内心坚强,可以使人温良恭俭、善良开朗

  我不由地想起了已经去世的祖父。尽管他只是上过私塾和读过几年新式小学,在后来的革命生涯里并没有太多机会与书结缘,但对于子孙后辈,他始终认为读书才是正途。犹记在那个图书并不丰富小镇里,他载着我到书店去挑选我感兴趣的书籍。每年暑假到广州佛山这样的大城市里,他也是带我到书店去转悠,背回一包包在小镇听都没听过的经典。

  他后来跟我说了一句让我铭刻在心的话:藏金不如藏书。

  我后来在想,如果今天我对自己还能有一份道德自觉约束、还有一份对他人的同情理解、还有一份为人处世温柔淡泊,都是阅读、都是祖父和父辈在阅读习惯的培养和传承下,留下的一份精神财产

  这,就是阅读的力量。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三):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打开方式

  几年前参加过一个资深出版人的分享讲座会。这位出版人不仅分享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有趣故事,还提出一个大胆前卫的设想:未来的书店是不存在的,只存在读书体验店;未来是“悦”读时代,而不仅仅是阅读时代。

  当时的我虽然知道实体书店的减少衰落是不可逆转大势所趋,但依然不明白“悦”读的意义

  “悦”读是快乐的阅读吗?

  2017年年初,央视《诗词大会》的热播,我身边一下子多了许多穿着和服有模有样吟诵唐诗宋词的家长和孩子。当我看到总角的儿童吟哦着千百年前人写的五味杂陈的诗句时,我一下子明白了“悦”读,明白了什么才是读书的打开方式。

  “悦”读,不仅仅是自发自动快乐阅读,而且还包括我们此时此刻的思考、情绪与书中内容形成共鸣,从而怡然自得,乐在其中,。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说,文章应该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而写;诗歌应该为了表达自己对某事的看法而写。

  创作者如此,阅读者何尝不是如此?

  书到用时方恨少,但谁能否认,用到的时候去读书,是吸收、消化、理解最快也是最有思辨性的时候。

  读书,也是因为现实的需要才去读书的。

  比如,受人际关系困扰的人,读人际关系方面的书会缓解他在人际方面的痛苦;受情感困惑的人,读情感读本会比其他书更能走出情感的阴影

  《会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里面,也有这样的案例。一个学生失恋了,这个时候,他没有像青春片的主角一样颓废放纵,而是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两本情感读物,受伤的心渐渐得到治愈和安慰

  这个时候,书既是良师也是益友,是陪伴也是抚慰,是世界上最陌生也是世界上最亲近的存在。

  而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阅读,一直是一个痛苦的经历。韩寒在《三重门》里吐槽《出师表》,记住开头忘记结尾,记住结尾忘记开头,开头结尾都记住,却忘记了中间。虽然有点夸张,但从历年的热销可以看出,引起多少人的共鸣。

  从小学到大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建立、形成、完善一个人的三观,在这段时期,初涉人际关系、成功、失败、付出、收获,初品亲情、友情、爱情的甘美与苦涩,初验生活的残酷与生存况味。

  这个时期的阅读,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的书,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太漫长了,而是太短暂了。

  《会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不一样,让我切切实实看到了阅读与悦读。

  让我讶然、激赏的是,《会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里面,不仅示范了怎么打开孩子的阅读欲望,而且示范了如何开启孩子们的心扉,从成长中必然面对的失败、付出、友情、爱情、人际关系、温暖、视野等,到当今时代的电子产品与图书争锋时,孩子们怎么去思考阅读。这点对电子化时代的父母来说,不啻一个极大的借鉴。

  每个人都是一个孤岛,在浩渺无垠的时空中,都是孤独而渺小的存在。怎么才能在浩瀚无边的书海里找到同类,温暖彼此?或许找到合适的书是最好的方法。

  正如杨绛说的:你的问题就是想得太多而书读得太少。读书多了,自然能找到同类。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四):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

  我的阅读习惯是在大学时期才培养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脱离了为高考而奋斗的题海生活,有了大把的时间,为了消磨时间于是开始大量的看书。一开始并没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但是时间长了才发现好处太多了。因为不仅心情开始变得更加豁达,很多事情上不再较劲,连思维逻辑都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自己尝到了好处,于是儿子开始懂事,就给他买了好多绘本,他也是从开始的不愿意看到后期的迷恋,相比之下,他比其他孩子的语言能力更出色一些,在他的语言表达中不仅连贯并更多的出现了成语,而且一组词语解释起来他也很容易理解。

  读书到底有什么好处?且不说老话中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读书是最便宜的行走世界的方式,不仅让你变得眼界开阔更加自信,也让你的心境、气质变得不同。现在中央台也有很多关于读书的节目,比如《朗读者》等,读书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为了学习而读,更是为了释放自己的情绪、为自己的情绪找一个安放之地,为自己的梦想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爱读书的孩子 ,不会变坏》,单看标题便说出了我心中的想法。一直以来,我始终觉得,对于孩子来说很多时候,父母的责爱、老师的教诲,甚至身边朋友的安抚,都不如一本引发他共鸣的书籍带给他的触动和感想更大。爱读书的孩子,体会更多,感悟更多,思考更多,不会轻易的的变坏。这本书通过三章、27个作者生活的与孩子们读书的真切故事,告诉我们,阅读对孩子在友谊、爱情、自我以及失败等方面的帮助和影响。如作者说说:“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

  第一章,孩子们巨大的生命困惑

  本章讲述了关于做自己、寻找自我、爱情等的小故事,作者还推荐了不少类似的书籍,真的特别感叹。我们都经历过年少青春,都有过迷茫冲动和叛逆,但是那个时候,总是在冲突中激化矛盾觉得不被所有人理解,在困惑中不知所措又不愿寻求帮助。总觉得是自己的事情,没有人可以理解并帮助自己,更不知道从书中可以寻求到答案。而这本书,却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读书清单,让孩子们在书中去寻找答案和方法,真的有些感叹为什么自己年轻时没有看到这样的书。读书这个过程看似枯燥,但是细细品来却感知良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何被书中的语言一点一点的点透然后开始改变。这是何其幸运而又美好的事情啊?

  第二章,关于牵孩子的手,一起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最有效的方法怕是父母以身作则。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处于有样学样的状态,父母爱读书,在整个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也会很快喜欢读书。牵着孩子的手一起阅读也是我们所有人期待的最温馨的事情了。和孩子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提升孩子思维和想法的过程。这期间你可以依据孩子的喜好来推动阅读,注意,这里作者说的是推动阅读。让孩子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书,因为这些读起来完全不同于父母挑选的自认为适合孩子的,当然对于孩子来说感觉和收获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在每一对父母之中,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也成为他们的品牌。在打造、经营这个品牌的道路上,不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要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什么,然后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去努力并实现。如何让孩子明白,那么和孩子一切阅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这是一种强大的助推力,能在孩子在这条路上日积有功、披荆斩棘,渐渐被他人认同并成为自己想象的样子。

  第三章阅读提醒:生活就是阅读

  在这一章中,作者提供父母在和孩子阅读时,如何引领孩子进入书籍世界的方法,如为孩子不止一个温馨自在的阅读环境、陪伴孩子从阅读做起、营造和孩子聊书的氛围、使用阅读便利贴、让孩子动手整理自己的书单、交换书籍、建立亲子共读的默契等。和孩子一起阅读,作者给的这几种方法都很实用,而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讲,我使用最多的就是和孩子共同阅读,让他自己挑选感兴趣的书以及一起了聊聊书中的内容。这几点带来的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孩子愿意和我分享书中的故事,因为他也很有成就感。等到他逐渐长大,其他的几种方式也是可以尝试的。

  作者说:“阅读一本书,可以为我们受困的生命提供正确的答案,让我们很快找到安身立命、自在自适的天地”。对于孩子来说,总是要长大,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陪在他的身旁帮他做决定,解决困难,他注定要自己独立的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风雨。为了能让他在受困时能更好的面对解决困难,不仅从小培养他的各种能力、锻炼意志,更要给他培养一个好的读书习惯。读书累积的知识,让孩子在面对不可控风险的时候会更加有勇气。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爱读书的孩子,在面对生活风雨时,会更加的豁达和坦然。教育做不到的,可以交给阅读,很多性格、习惯以及知识体系的培养,也可以交给阅读。希望我们都能有爱读书的习惯,也能培养孩子有良好的读书习惯。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五):和孩子一起阅读、探索、发现

  当我知道自己也要做妈妈时,我就在慌乱中思考,我将来能给予我的孩子什么?其实,至今我也没想得特别透彻。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发现自己的局限性很多,越发地需要探索,学习,该怎样做好一个孩子的妈妈。关于学习,读书是一个重要方面,慢慢的我就想将这个习惯,想要灌输给孩子,这个念头随着他的成长越来越明确时,我们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和收获。

  现在回过头看,当初我之所以越来越强化读书的习惯,也在于我内心是相信,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而这句话,若不是看到这本书,我是无法自己总结出来这句话来的。直到看到《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样的书名,我有一种被印证自己判断的喜悦和庆幸。由宋怡慧所著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是精心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开启阅读习惯的指导书。作者以老师与各阶段学生的交流,给出不同成长时期,孩子们适合阅读的书籍推荐,从幼年到成年,从生命困惑,到具体的困于读书的症状,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

  非常幸运可以遇到这本书,虽然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努力和孩子一起阅读的习惯,但内心并没有特别清晰的书单。到现在,孩子该独立阅读的时候,事实上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孩子挑书方面还算有主张,但独立阅读的兴致还比较脆弱,仍喜欢和依赖我讲给他听,或者听其他人讲给他听。虽然他听得很认真,也能听出问题,但我觉得这仍是惰性的体现。我总希望在独立阅读这方面能够恰当引导他,使他真正开启独立阅读,当然我仍然会陪伴他,帮助他,监督他。我也是在这个时候遇到了这本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阅读是什么?作者宋怡慧是这样诠释的:“阅读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它让我愿意等待,等待孩子能传承打开一本书的幸福。”全书三章内容,作者以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谈论关于读书,其中不乏人们对读书的一般观念。“读书无用论”这其实是很多人默认的一个观点,尤其在钱这个命题上。作者跟小男孩的对话就是典型的实例。作者和小男孩对话之后,孩子的态度转变,你可以说是作者借款5万这个行动,促使男孩态度的改变,但无疑这场对话震撼了读者(我),什么是好的未来,我们很难定义,但好的努力总会促成令人信心满满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活着而言是多么可贵。对于那样一个成长环境的孩子,长大后可以从事着一份致力于把自己和他人都变得更美好的普通工作,这难道不是好的结果么?

  当心很痛,用一本书温暖你的生命,这篇文字中看到一位如妈妈般的老师循循善诱着为一个脆弱孩子开启阅读旅程。这篇文章之后所推荐的书目,我只读到过张曼娟的作品摘录片段,我把作者推荐的这几本书,给自己记录下来,孩子逐渐长大,所遇到的成长困惑或挫折会越来越多,做妈妈更需要在这个时候给他及时和充裕的关注与鼓励,因此丰富自己也尤为重要。

  看了作者每篇文字之后所推荐的书单,真的惭愧我读过的甚少,我和孩子才刚刚开启了读书的旅程,以后要有很长一段路,有很多书陪伴我们的行程,作者所推荐的这些树书目对我们而言有着极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从作者的文字中体会到温和的力量,我从小就有着梦想以温和态度面对生命的所有经历,事实上我还并没有做到,但我能体会到,读书所带给我的温和力量恰是在最孤独无助时给我一点支撑的有效力量。我也希望孩子能够有所储存,在文字中寻找到那些足以慰藉他生命中那些无法预知的挫折和沮丧。就如同封面的那句话“用一本书柔软孩子的心。用一本书燃起孩子的行动。”我愿意向作者那样耐心、用心,并且以读书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六):阅读,最简单也最好的教育

  如果没有阅读,我们的人生将会变成怎样?——大概很多疑惑的问题都找不到答案吧。

  都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里的读书,不仅仅指的是求学,还包括更大范围的阅读。

  特别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一本正能量的好书可能会引导他走上积极奋进的健康道路,但一本内容偏激的书也可能使得他走上邪路。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在丹凤高中里的一群孩子,因为图书馆主任宋怡慧老师(也是本书作者)的阅读引导而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故事。

  孩子们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作为老师,宋怡慧总是能够通过巧妙地利用相关的书籍鼓励孩子阅读,来让他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转换看问题、看世界的角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无论是少男少女的感情问题,面对纯真爱情的患得患失,还是家庭中不被父母理解的亲子矛盾,还有人际交往、网络沟通,孩子们总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宋老师用春风化雨式的温柔,用一本本好书,化解他们内容的疑惑和焦虑,解决成长过程中很多难以对人言说小秘密。

  整本书看完,惊叹于宋怡慧老师的阅读量,似乎孩子们遇到的一切问题,她都可以用书籍来帮助解决。而在读过宋怡慧老师推荐的书后,孩子们也总是能举一反三,从中发现解决问题之道,所以说,《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个名字真是一点也不错。

  在求学时代,很多时候老师往往都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的,能够遇上像宋怡慧这样的老师是一大幸事,她可以不抱有大人的偏见、成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帮助学习解决问题,也不会轻视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真心地为孩子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而感到心疼。

  其实老师最应该是学生的好朋友,学生对老师的敬畏和信任有时甚至超过父母。我们小的时候,老师说什么,那可是说一不二必须照做的,父母说的话倒是可以打折扣,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可是老师说的话,却往往被我们奉为金科玉律。于父母而言,与其花大价钱帮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学各种各种的才艺,不如给他一本好书,让他从书里学到更多。

  宋怡慧老师自己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锻炼了自己的个人品格。在她的言传身教之下,孩子们也通过一本本书,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爱读书的孩子,眼睛更宽,思维更敏,见识更多,他知道什么样才是对的,所以不会走错路。

  因为书中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千金方。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七):想做好父母,从阅读开始

  爸爸妈妈们:

  面对爱情、友谊、挫折与梦想,你知道该如何和孩子谈心,并引导他们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吗?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你是否已经储备了足够多的知识来解决?

  想做好父母,该读什么书?

  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

  如何打造家庭阅读环境?

  ......

  这本书将告诉你答案。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八):当你不能帮孩子解决生命困惑时,请给他一本书

  年初,一篇名为《14岁少女早恋开房,被父亲殴打至尾骨骨折》的帖子在网上传的沸沸扬扬。帖子中少女的父母,发现14岁的女儿早恋,先是跟女儿苦口婆心讲道理,但叛逆的女儿不以为然。于是,给女儿定下了两条底线“一是绝对不允许有性行为,二是学习始终要放在第一位。”然而,女儿的成绩一落千丈,还偷偷去跟男生开房。

对孩子早恋束手无策的父母

  开房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女孩父亲,气急败坏的父亲打了女儿,并且骂她不知廉耻,不懂自爱。被打的女儿也气红了眼,拿起书本摔在了父亲身上。看着毫无悔意的女儿,父亲暴怒之下抓起冰球杆,将女儿的尾椎骨打到骨折。

  事后,女孩父亲表示自己行为太过激,但除了打,对女儿真的已经无能为力。

  除了面对爱情,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生命困惑,比如面对失败,面对找寻自我,面对如何交朋友。

  而对于孩子们的种种生命困惑,父母们不知道如何帮他们解决,苦口婆心不行,循循善诱不行,过激打骂更不行,黔驴技穷的家长们焦虑异常。

  而宋怡慧用一本书《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来告诉焦虑的家长们:当你不知道如何帮孩子解决生命困惑时,请给他一本书,让先贤哲人的力量来引导孩子走出困惑,拥抱未来。

  宋怡慧,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在阅读推广方面获奖无数,她不仅以耐心、同理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还陪伴孩子们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她希望在成长的路上,书会温暖孩子们,既为他们解惑,也能帮他们培养出未来所需的27种关键能力。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温情易懂,宋怡慧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阅读推荐相结合,精选出300本好书,通过阅读,帮助孩子解决了生命中的种种困惑,也让孩子学会了迎战未来的27种关键能力。并且在《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宋怡慧还专门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做了解答,有理论有方法,让人受益颇多。

本书思维导图

  一、孩子的生命困惑

  宋怡慧用自己的教学实例,告诉家长们,当你的孩子遇到了生命困惑,而你无法帮忙解决时,请让阅读陪伴他渡过难关,生命中的很多困惑都可以用书来阐明,来解惑。

  关于面对失败:在靠近梦想的路上,谁能免于疲累、困顿和失败。只要你愿意相信,失败,才是最好的礼物。——陈文茜《我相信失败》

  关于找寻自我: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才能和爱好,它们能够激励我们去取得超乎想象的成就。 他们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情并且努力去做了,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天命。——肯罗宾逊 卢阿罗尼卡 《让天赋自由》

  关于学习:不仅仅是语文,还有自然科学,算术,体操,音乐,这些都是深刻了解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语言。为了学习这些,无论是什么时代,孩子都是要去上学的。 ——大江健三郎《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关于友谊:好朋友就是这样,像姐妹和妈妈一样,总是能惹你火大、哭泣、心碎,即便如此,当你遭遇困难,她们仍会守在你身边,在最黑暗的时刻逗你笑。——克莉丝汀· 汉娜《萤火虫小巷》

  关于外表: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心灵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关于表达: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交谈时不时望着对方,带一点点观察,让对望充分感受到,她在你眼中的存在。——蔡康永《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关于梦想: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关于懂得生命滋味: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让我常常想起,永久不忘。那年我正在恋爱,初恋。——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的》

  关于不放弃: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老人与海》

  关于突破:真正的专精,是必须经过一万个小时的锤炼和累积的功夫。——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异类》

  二、阅读提醒

  1.爱玩手机的父母,教不出爱读书的孩子

  女儿长大后,我给她买了各种各样的绘本,希望她会爱上阅读。但她每次都是随意翻两页就扔到了一边,连续几次都是这样,我惊诧不已。直到有一次,我递给她书,她不但不接,还试图抢我手里的手机,这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她不爱看绘本。

  在她面前,我总是手机不离手,从来没有看过书,如此言传身教,她怎么会爱看书。

  宋怡慧在《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里也这样说:“如果大人都没有阅读习惯,又如何要求孩子?”因而爱玩手机的父母,教不出爱读书的孩子,在孩子面前总是手机不离手,就别指望孩子会爱上读书。

  那么如何引导孩子爱上读书呢?

  (1) 父母以身作则经常读书

  在家里设置阅读角落,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自由的读书环境,让孩子置身于爱读书的氛围内。

  最重要的是父母们要学着放下手机,经常陪着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时光,充实自己的同时,给孩子做个爱读书的榜样。

  (2) 根据需求定期给家里添置新书

  我们会定期给家人添置新衣,添置家居用品,却很少有人定期给家里添置新书。

  带着孩子一起去挑书,买书,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无形熏陶,让孩子知道,父母爱看书,家里经常会买书。

  (3) 如果可能,在图书馆办借书证

  如果家的周围有比较近的图书馆,可以办个借书证,经常带孩子去图书馆借阅图书。

  在图书馆,让孩子自由选书,看书,充分尊重孩子的读书品味。

  (4) 经常跟孩子一起聊书

  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亲子共读,一起读完一本书,然后聊聊彼此的感受和看法,父母用自己的经验帮孩子解决生命的困惑,孩子用自己的纯真洗涤大人的世界。

  2.给孩子选书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阅读品味

  如果孩子读的是金庸琼瑶类的轻小说,大部分家长都是没收撕烂,并且会抱着宁愿不让孩子读书,也不让孩子阅读轻小说的想法。

  但家长们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为什么孩子喜欢阅读轻小说?如何引导孩子从轻小说开始爱上阅读?

  宋怡慧在《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里说:“推动阅读的第一步还是相信孩子选书的权利。”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尊重他阅读的品味,再慢慢引导他去阅读其他类型的书籍,只要有阅读的习惯,慢慢改掉阅读偏食也不是难事。

  其实,并没有好坏书之分,只要让读者能从文字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对身边人有同情,对未知的生活有期待,就是好书。

  因而,作为家长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读书品味,肯定他选的书,之后再慢慢引导孩子改掉阅读偏食的习惯。

  3.用合适的方法,引领孩子阅读经典

北大学者秦春华曾经撰文写道:“水浒里满是打家劫舍,占山为王;三国中充斥了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这部书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书中随处可见“修持““菩提”“元神”“禅心”等字样,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反而最不适合孩子阅读。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要加以提防,更何况是不能明辨是非,易受影响的孩子!”

  他明确表示,反对孩子阅读经典,认为经典名著离现实生活太远,跟现代价值观相悖,容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但是,宋怡慧却在《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一书里明确支持孩子们阅读经典,认为经典的魅力是它能轻易跨越时代的想象,能让所有读者从中获得阅读隽永的趣味,以及提供有用的智慧和激发我们去省思的心情。

  宋怡慧在《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本书里写跟学生们一起聊四大名著,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与看法,阅读经典后的触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生命选择,让学生们知道了经典名著的经典魅力所在。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是一本温情又实用的书,作者在书里列出了大量的书单,供孩子们阅读,解决生命困惑。但是,因为作者是台湾人,推荐的书单台湾作家偏多,作为家长们的我们可以借鉴作者阅读推广的经验,列出一份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书单,用阅读帮助孩子培养迎战未来的关键能力。

  如果你用现有的经验,不能帮孩子解决遇到的生活困惑,那就给他一本书,陪他一起踏上阅读的旅程,用阅读陪伴告诉孩子,父母不能帮忙解决的难题,阅读可以解决。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九):爱阅读的孩子,内心很美好

  01

  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如呼吸一般自然;阅读成为一种乐趣,思想可以自由的放飞。

  爱读书的孩子,作文一定好么?不一定。但爱读书的孩子内心一定是柔软的,细腻的,敏感的。

  当一个孩子安囿自己的世界,不出门不开窗,就会变成一个狭隘的个体。阅读一本好书,就会变成一千个其他的人,透过自己的世界看到一千个世界。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让我明白了自己人生意义,我常对学生们说:“学校不是知识复制的工厂,是敬天爱人的地方;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学习就枯燥乏味了。”

  那些爱阅读的孩子,静静地守护着内心的世界,忘记了考试紧张,升学的压力。在阅读中,产生了对世界的好奇,对身边的人有同情心,对未来生活有期待,这就是阅读的意义。

  那些爱阅读的孩子,用文字治愈自己的负面情绪,正视自己的脆弱,愿意从挫败中站起来,继续接受未来的挑战。

  02

  如果你的孩子一看书就打瞌睡,怎么办呢?孩子不爱阅读,首先从有趣,有用来引导。

  阅读是一个静态的过程,从小就受到电视、手机刺激的孩子,怎么会短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孩子打瞌睡的原因:书的内容太难?题材太深奥?字数太多?这些都可以降低孩子阅读的乐趣。

  阅读初期,不只需要教,也需要陪伴。爱阅读的父母,才会培养爱阅读的孩子。选书、买书都用心的家长,孩子也会因为父母的榜样而开始喜欢阅读。在求知,求学,求爱的羽翼下,孩子的内心一次比一次丰盈。

  03

  中学生看绘本会不会太简单?这是作者怡慧常听到的一个问题。

  事实上,在阅读旅行中,不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还没养成阅读习惯,都可以从绘本出发。

  几米的《月亮忘记了》,就是一本很好的绘本。有句话: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这句话,也帮助我高三的艰苦岁月,最终步入了大学生活,才有后来工作机缘,与教育相逢。

  “几米的文字看似简单却富有诗意,画风时而甜美,时而忧伤。几米的世界是善良的,即使碰壁了,也是安分的接受。”怡慧老师一句话道出了几米作品的真谛。

  成年后的我,再次阅读几米《向左走.向右走》,反而有一种释然,更相信心灵相契的缘分。

  几米的文字,看似简单,却不简单;几米的画,看似难懂,却也不难懂,这就是几米对读者的魅力!

  04

  性格或许早已决定孩子的命运。这一生是斑斓是单调,完全是个人的选择。

  弱水三千,老师只取一瓢饮。没有阅读的讲台,就是没有创意的舞台。老师最大的使命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再放手让孩子们自己飞向更广袤的世界。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各个时期的那些老师们,他们在阅读课上挥洒自如的风采,妙语连珠的快意,真把三尺讲台演绎得精彩!

  愿自己也可以在阅读中找到生命的内核,传递文字本身的温度。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读后感(十):年轻人,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

“这是一个有涵养的人。”又或者“这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在餐馆吃饭,或是参与某场活动时,我们有时会听到别人这样评价他们认识的人——朋友、同学、同事或者领导。这些人如此毫不吝啬他们对别人的赞誉之词,仿佛他们也十分渴望成为他们描述的角色那样。如果你偶尔碰到这样的景象,有可能被其感染。当然,你也很有可能无动于衷。至于你的情绪与精神能否被他们打动,与你自身有着很大关系。

  不过,我坦诚地告诉你,若是遇见这样的场面,我是一定会难以抑制自己激动之情的。不单这样,我还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投向他们,看看他们到底是怎样称誉别人的。我会凝神观察他们那绽露的激动神色,欣赏他们唾沫四溅、手指激越的图景。我把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视为神圣的精神碰撞。它是壮丽而纯粹的。

  如果你无动于衷,至少说明一个问题——你对生活的细节缺乏敏锐的观察力。而这些富有韵味的生活细节,恰恰是构成社会生活一切活动的基础分子。因为你缺乏对生活细节的洞察力,你的心智就会逐渐萎缩,进而导致你精神世界的贫瘠。你的精神世界越贫瘠,你就越容易被时代拖着走。但事实是,时代根本不愿意有太多的负累。通常,时代会抛下那些精神萎顿、思想贫乏的落伍者。

  那么,富有涵养与思想该怎么理解呢?毫无疑问,我们的看法一定不同。在我认为,富有涵养与思想是一个健全人格所应该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具体而言,富有涵养与思想除了具有丰富的学识、眼界与人生阅历外,还具有一些诸如开放、向上、宽容、谦卑、博爱而富有张力的特质。这些人格特质综合起来,对人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大家才会更加欣赏、钦佩并羡慕那些富有涵养与思想的人。

  然而,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不论是它的诞生、形成与发展,从一开始就有着与此密切关联的原因促使它们的演变。更形象地来解释的话,可以将其比作一粒种子。

这粒种子从发芽、长大,到茁壮、坚实,其实熬过了漫长的岁月。

  人人都知道,“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其实也是“涵养与思想”的一种具体呈现,而“华”自然是指庄严、富丽的意思。人人向往“气自华”的饱满状态,却轻视它的前提——腹有诗书。说到这,不得不使人沮丧,二十一世纪为人类打造了一个空前富有而壮丽的世界,然而自从互联网掌控这个新世纪后,由于它宏伟而无穷的魅力,致使人类忽视甚至抛弃了传统文化的丰厚遗产。

浮躁、缺乏毅力、易受影响、毫无目标……

  这些特点是今天新人类身上出现最多的负面元素。人类在时代环境的塑造下,大多成为实用主义者,他们追逐财富、权力、声誉等等,而非踏实钻研知识、追求成长、做出贡献。如果我们聚焦其中所有危机的横截面的话,简直不可思议。比如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这已经成为浮出水面的社会性问题。接下来我将从这个方向出发,讲述教育、孩子与阅读几方面的话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