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1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读后感10篇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一本由傅雷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一):粗人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傅雷先生于1934年完成的著作,评述欧洲自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浪漫主义画派兴起期间的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作者解构这些绘画雕塑佳品的构图、线条色彩,更深入分析艺术家倾入其中的情感思想

  文艺复兴艺术占了本书一半的篇幅,从先驱乔托,到文艺复兴三杰之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读者仿佛望见那个经典辉煌时代,它属于欧洲,属于意大利。

  1、文艺复兴艺术先驱之乔托

  乔托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他的壁画多为基督教圣者方济各所作。圣方济各的教义仁慈博爱,给人以亲切安慰。这种情绪,为过去的宗教绘画难以表现。乔托开创出新的艺术形式,以“简洁手法,无猜的心情,最足表彰圣方济各的纯真朴素的爱的宗教”。

  傅雷先生特别介绍了乔托的《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他写道:“小鸟们从树上飞下来,一行一行地蹲在他面前,仿佛一群小孩在静听“基督教义”功课。有的,格外信从地,紧靠着他;有的,较为大意,远远地蹲着。一切都是经过缜密的观察而描绘的。笨拙素描中藏着客观的写实与清新幻想。圣者的手,描得很坏,小鸟也画得太大,飞鸟也飞得不行。十八世纪以来的动物画家可以画得比他高明十倍。他的树,像纸板做的一样。但是我们看了圣者向小鸟说教,小鸟谛听圣者布道的情景,我们感动到忘了它一切形式上的笨拙。原来那些技巧,只要下一番工夫就可做到的。”

乔托《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

  作者又提到保罗·韦罗内塞(Paolo Veronese)的同题材作品《圣安东尼向鱼类说教》。我特意找来这幅画比较。“圣安东尼”较之“圣方济各”,色彩和气氛都重一些,非天真所在

保罗·韦罗内塞《圣安东尼向鱼类说教》

  2、迷之达·芬奇

  达·芬奇着实是位传奇人物:他既是画家、雕塑家,也是建筑师、工程师,他还是歌者,甚至发明乐器!他的一些笔记是反写的,以防泄密。他像是未来人类穿越到文艺复兴,他本身就是个迷。

  达·芬奇对于艺术创作秉持着严谨的学究态度。仅一副《最后的晚餐》花费了他四年之久。这幅著名的壁画绘在意大利米兰的一所寺院食堂里。一位修士对达·芬奇的工作效率颇有微词。达·芬奇辩护说,艺术家并非普通工人,应有充分的创作时间,并淘气地暗示,叛徒犹大这个人物折费心思,修士的面相倒是可以做犹大的模特呢。

  正是这等煞费苦心,达·芬奇的画作并不多,留存至今的真迹就更少了。那副《最后的晚餐》被毁得不成样子,幸而有尺寸相当的临摹版安身在卢浮宫中。

壁画《最后的晚餐》在1970年代的样子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写有:

  “当作品满足判断时候,表示判断是何等薄弱。作品超越了判断,那是更糟。判断超越了作品,才是完满。如果一个青年觉得有这种情形,无疑的他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会多,但饱含着优点。”

  盛名之下,依然沉着

  3、苦闷的雕塑家之米开朗琪罗

  “睡眠是甜蜜的,成了顽石更是幸福,只要世上还有羞耻罪恶存在着的时候。不见不闻,无知无觉,便是我最大的幸福;不要来惊醒我!啊,讲得轻些罢!——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多是苦闷。他是位天赋异禀的雕塑家,正雄心勃勃地筹划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委托的墓地工程。不料遭嫉妒者使坏,工程取消,米开朗琪罗被调去西斯廷礼拜堂绘制天顶画。本不待见绘画亦未曾学过绘画的米开朗琪罗不得已爬上高高的台架,仰躺作画,一画即是五年。五年的台架创作诞生出一幅壁画杰作,但也大大折损了他的身体

  尤里乌斯二世去世后,米开朗琪罗得到机会重拾教皇墓地的伟大工程,却又半途被新任教皇勒令调去负责美第奇墓。可叹天意弄人,这项工程最终也没能全部完工。一位伟大的雕塑家,怀揣着宏大的愿景,然一生忙忙碌碌不得所愿,留下的雕像只是胸中宏愿的只言片语罢了。

  虽是只言片语,每一座雕像亦被注入满腔的情感与理想。傅雷先生写到:

  “米开朗琪罗永远坚执他的人体至上、雕塑至高的主张,故他竟欲把建筑归雕刻支配。屋子的采光亦有特殊设计,我们只须留神《思想者》与《夜》的头部都在阴影中这一点便可明白。”

洛伦佐·美第奇墓,上为《思想者》

  4、艺术之于我

  嗯,对于绘画、雕塑的精妙与深度,粗人如我着实是门外汉。但是,在傅雷先生的牵引下,木讷的门外汉似乎也触到了艺术作品之上的情感与温度。虽然,我对艺术品不通,但我想这种情感应是来自同一种本源。我有好多次被家中的小臭宝萌到,那一瞬很想把他的可爱劲给画下来,在白纸上一笔一笔地呈现。这样的心情,跟画家、雕塑家在创作时的心情该是相似的吧?愿如此认真地触摸每一寸肌肤,亲吻每一缕发丝,擦拭每一片树叶珍惜每一道光彩成就自己心中的永远。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二):『霓醉华浓』《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对于傅雷知道得很少,读高中的时候,买过一本三联版《傅雷家书》,虽然当时读的挺认真的,现在能回忆起的少得可怜,但对傅雷先生笔端流露出的舐犊情深和他言辞中所代表的知识分子风骨却是有着不可磨灭记忆,后来读大学的时候到时也看过他翻译的《人生五大问题》,《巨人传》其实读来也稀松平常,不是很喜欢。读大学的时候,虽然看书不少,但深获我心者少,皆因为我读书不求甚解毛病,用眼看书时多,用心品味时少。图书馆有全本的《傅雷译文集》洋洋洒洒的硬本十几大卷。有几次想拿起《约翰克里斯多夫》,都被那千页的篇幅吓退了,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硬壳大书,翻看了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一下被吸引。天才故事本就吸引人,加上文字考究,一个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家们,很耐看。权威学者生动引介最具代表性的世界经典美术作品,完美呈现“艺术如火”“艺术之美在感受”的美学思想。这二十讲,简练精辟引导我们踏上激动人心的艺术欣赏之路;这二十件非凡佳作,也以其独有的魅力,向我们呈现一个静谧深刻的美之世界。这些激动人心的佳作背后,是艺术人生的完美结合,其丰富内涵神秘的内在力量不容置疑改变着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

  傅雷对文学、美术、音乐有很多建树。他翻译的《约翰 ·克里斯朵夫》还有他翻译的伏尔泰、巴尔扎克。不仅影响中国一代人,他1934年写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被列为美术本科硕士博士生的必读书籍。是艺术史着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有利于读者增强美术修养的艺术杰作,一本为广大读者指点艺术迷津的经典之作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又涉及时代与环境,并融入了对相关文学、音乐、哲学感悟,虽浅显通俗,却耐人回味。《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很是喜欢,其实我对于美术向来缺乏鉴赏力,买这本书全是凭着傅雷的两个字去的,换做另外某个人的讲美术书,断难让我产生够买的冲动。书中最让我感兴趣的倒是傅雷对于《圣经》的熟稔程度和独到的见解。西方名画很多取材于圣经故事,傅雷先生讲画往往把画中所描摹的圣经故事娓娓道来,读来温润熨帖,即使如我对美术一窍不通的外行人也能体味出画中隐藏的韵味。他对中国古典诗词,对西方美术,音乐,对于美学都有十分独到的见解,这些见解须是纵览熟知之后的提炼,是心灵理解和互通,是文化间的交融和贯通。他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深入的涉猎,才有了后来的〈贝多芬传〉,〈艺术哲学〉这些使人受益颇大的新作。傅雷先生自己曾专门比较贝多芬和舒伯特之间的细微区别,曾写过专论莫扎特的文章,曾评论张爱玲女士,曾言道王观堂〈人间词话〉乃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文学批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则是他在美术方面的专论,其鉴赏水平绝非一般的滥竽充数之辈可以比拟的。

  “某个晚上,许多艺术家聚集在莫扎特家里谈话。其中一位,坐在格拉佛桑(钢琴以前的洋琴)前面任意弹弄。忽然,室内的辩论渐趋热烈,他回过身来,在一个要求结论音符上停住了。谈话继续着,不久,客人分头散去。莫扎尔德也上床去睡了。可是他睡不熟,一种无名的烦躁不安侵袭他。他突然起来,在格拉佛桑上弹了结尾的和音。他重新上床,睡熟了,他的精神已经获得满足。”

  这个故事取自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先生以此来告诉我们音乐所具有的摄魂动魄的魔力,在一个艺术家的神经上所起的作用是如何强烈、如何持久。其实,美妙的音乐不仅对艺术家如此地勾魂夺魄,对于普通人,也是同样地妙不可言。我没有专门学过音乐知识,但这并不妨碍我去喜欢音乐和欣赏音乐,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和我相同的感受。享受音乐的关键并不在于知识,关键是有一颗真诚敞开而感动的心灵。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魅力而让我们过目难忘呢?傅先生说:“…吸引你的,就是这神秘。因为她的美貌,你永远忘不掉她的面容,于是你就仿佛在听一曲神妙的音乐,对象表情含义完全跟了你的情绪而转移。你悲哀吗?这微笑就变成感伤的,和你一起悲哀了。你快乐吗?她的口角似乎在牵动,笑容在扩大,她面前的世界好象与你的同样光明同样欢乐。”这就是神秘的力量之所在。它能跨越所有空间或时间上的差异与鸿沟,瞬间触及每个人内心柔软地方。我们或许因为不同事情悲伤欲绝欣喜若狂,但我们的情感是共通的。我以我的喜乐去感觉你的欢笑,我以我的悲伤去理解你的痛苦。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那么,从每一滴眼泪、每一个微笑嘴角、每一个微蹙的眉头,我们也可以理解人类的情感了。或许,这也就是对经典的另一种诠释吧。在所有的经典当中,无论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字还是其他的人类作品,我们都可以真切体会到共通的情感与自由的精神,于是我们代代相传,沉醉不已。

  从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的乔托,经历全盛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至十七世纪的大师伦勃朗,鲁本斯,更包括十八、十九世纪的几位名家近二十人,傅雷先生均一一评述。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完成时只有26岁, 刚刚从法国归来不久就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承担美术史的课程。此书正是源自他为学生编写的世界美术史讲义,后来傅雷又将讲稿进行了整理和补充。书中讲述了西方文艺复习以来的二十余名美术家以及他们的名作,不仅探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广泛涉及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非常非常棒的一本书,讲解了文艺复兴前后几位艺术家的生平,他们的代表作,各个时期之间的衔接和冲突,也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生动洗练,深入浅出。对我这样的纯外行来说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自已写的序,文字也非常美,还是傅雷先生苦口婆心地启发告诉当时的美术家和其他知识分子,如果要向西方的文化艺术有所借鉴首先必须立足于理解。一个26岁的青年,能有如此渊博的知识,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不单是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同时还讲了大量的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历史背景等等,一个26岁的青年,让人敬佩到实在无话可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三):推荐有意欧洲行的小伙伴看下这本书

  读这本书时,同时在看陈丹青的《陌生经验》。

  傅雷先生写这本书不过25岁,序里果然有初生牛犊不怕虎针砭时弊,不由联想到木心先生的那句话“年轻人充满希望的清瘦”!

  二十讲读下来,原以为“高冷”的欧洲艺术逐渐变得生动活泼。原来绘画里也有妩媚动人;原来达芬奇做《最后的晚餐》有这么多故事--要把有怨言的修士画进去;原来米开朗琪罗除了画家雕塑家还是个诗人--仰卧做西斯廷天顶画还写了一首自咏诗;现在荷兰国立博物馆有名的《夜巡》导致了伦勃朗的破产;耿斯特罗记住了窃贼的长相,通过画出来破案;……

  强烈推荐去欧洲游的小伙伴看,意犹未尽

  (PS:要看彩色版,才可以看到波提切利的妩媚,看到鲁本斯的色彩。不然像我一样用Kindle看完,还要搜索一张张图原本颜色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四):寻美西方艺术

  你了解西方艺术吗?我不懂,好像很多跟我一样的人都不懂。偶尔听说过的几个西方艺术家也都是毕加索、梵高、莫奈等等一些西方绘画大师的名字,但是真的能说出这些大师代表作或者流派是什么的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坐井观天,莫此为甚!

  有时候觉得艺术离我们的生活真是太遥远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之下,人们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生,去发现生活之美。匆匆脚步走过的不光是浪费掉的人生,更少了生活的趣味。总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缺少了艺术,生活也可以继续,但是就如同白开水一般,少了许多滋味。

  傅雷先生的大名,恐怕是无人不知,很多人都知道傅雷先生是为翻译家、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美术评论家。因为从五四以后,一些人以模仿西方绘画,徒具其表,却自以为学术典范,继续误导对西方艺术不了解的人,长此以往,我们了解的西方艺术,做出的西方绘画恐怕只能在国际市场上徒增笑料,成为别人的笑柄,于是发出了“若是而欲望学术昌明,不将令人与河清无日之叹乎?”的悲乎。于是写作此书,为想要了解西方美术作品的大众开蒙。

  有些事情可以触类旁通,但是西方绘画并不适用于此理。思想的酝酿,技艺的形式,表白的内容跟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没有生活的土壤,艺术结出的果也不会甘之如饴。

  西方的美术史通常是根据文化或美学风格来分期,根据文化分期,可以分为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美术、18世纪美术等。根据美学趣味可以分为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庭、哥特式、风格主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以时期和阶段来划分,美术史形成了连续的发展脉络。

  但这种分期并不是绝对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美术尤其是在绘画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塞尚为代表的后印象派画家有意识的打破了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偏离了传统学院派的绘画规则。西方现代绘画舍弃了透视法的绘画方法,打破了再现自然的理念,关注的内容山绘画的题材向绘画的媒介和手段转化,形成了现代绘画的新的审美标准,其主要代表流派有立体主义、达达主义、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等,我们所熟悉的代表画家塞尚、毕加索、马蒂斯、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都属于此类体系。

  西方绘画的历史离不开教堂,在阿西西教堂中,就有乔托描绘圣方济各的行述的壁画二十八幅。翡冷翠圣十字架大寺的内部装饰,大半是乔托以圣方济各为题材的作品。帕多瓦城阿雷纳教堂中,乔托描绘圣母与耶稣的传略的三十八幅壁画,也还是充满了方济各教派的精神。而宗教绘画中绝大部分题材都是跟传说或历史相关的,在描写历史或传说的绘画中,第一要选择能够归纳全部故事的时间。一幅历史画应该由我们去细心组织。画家应当把衬托事实使其愈益显明的小部分捜罗完备;更当把一幅画的题材,含蓄在表明一件事实的一举手一投足的那一分钟内。

  西方艺术注重形式美,而其中人体美是古希腊最美的典范,美的本质就是数量与比例的和谐,美体现着合理的和理想的数量关系,体现人体美的最好表达方式不是绘画而是雕塑。西方雕塑大师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山就是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的米开朗琪罗。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全是许多苦恼的故事织成的,而这些壁画的历史,尤其是他全部痛苦的故事中最痛苦的。但是米开朗琪罗生活的时代是一般人提倡古学极盛的时代。他们每天有古代作品的新发现和新发掘。这种风尚使当时的艺术家或人文主义者相信人体是最好的艺术材料,一切的美都含蓄在内。诗人们也以为只有人的热情才值得歌唱。如何把自己生命的痛苦与对艺术的热情糅合到一起并表现出来是他最大的难题,也是他最大的成就。

  米开朗基罗以人体作为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其雕刻作品刚劲有力、气魄宏大,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生机勃勃的人文主义精神。米开朗基罗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在艺术上得到充分体现的象征。它赞美人体,讴歌正义和力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亦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

  对于西方美术的知识也许我们积累的并不多,除了艺术相关专业的人也许很少会去认真的欣赏那些作品。但是对于美的追求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只要我们对生活还有希望,就不会停止对美的追求。世界那么大,或许不同的地域对美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把美最精华的部分截取出来,展现出来,只要一个人耐下心沉浸其中,都会有新的发现。傅雷先生这本作品就是在西方美术集大成者的精华作品解析,可以让我们以最直接的眼光发现那些作品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让我们对世界美术大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会是只识其名。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五):听傅雷讲艺术课

  听傅雷讲艺术课

  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by烟波浩渺1980

  读这本书是先是受傅雷的大名所吸引,之前读他的作品多数是受到傅雷家书而感动,他那种为孩子为孩子敞开艺术大门,引导孩子自由飞翔、信任孩子的教育方法,至今仍影响深刻。对其了解更多是在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中,在头脑中浮现的他则是一个翻译家的样子。

  傅雷的名言“先做人,其次做艺术家,再次做音乐家,最后做钢琴家”。至今仍然让人警醒,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从一个合格“人”做起,而不是盲目的做艺术家和音乐家或是其他家,更应该是打好基础,把知书达理的人做好,否则其它都是空中楼阁,飘渺虚浮没有根基,不牢靠!

  近两年来不多不少也读过几本关于世界名作的解读,例如:小顾聊绘画、中野京子的名画之谜、高阶秀尔《看名画的眼睛》等等。当翻开傅雷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之处。傅雷的文细腻,偏唯美的调子,再加上那时的翻译风格与现在不同,很多译名也不相同,本书读起来很有年代感,例如把佛罗伦萨成为翡冷翠,把《蒙娜丽莎》称为《瑶公特》。并且作家也会给书中介绍的这些著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贴一个小标签,例如:波提切利的妩媚,给蒙娜丽莎的微笑贴一个爱娇的名词标签。用这些明晰的名词为人物和作品表明特色,让读者和其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确实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

  傅雷的讲稿无论是从作品内容的详解还是到艺术家的个人生平、作品背后的涵义和艺术表达,傅雷入情入理的细腻表达,显示出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素养。令读者读起来颇有美的享受,一眼可读懂在傅雷眼中关于美和丑观念,对哪位艺术家更加推崇,对于哪位艺术家更有批评性。

  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在傅雷于1931年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课时的讲稿基础上完成的。从其面对的授课的受众就截然不同,针对的是有基础的大学生。这二十节艺术赏析课的层次,是最大的不同。同时本书还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作者傅雷在序言中便表明可见“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这段话就是引导读者和其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艺术作品的辩证分析法,不可剥离当时的环境分析人物和特点,在现在仍旧是非常有教育意义。在任何时期,任何事件都应该如此分析,有自我的认知和头脑,而不要从众。

  傅雷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被誉为中国版的《艺术故事》,艺术家和世界名作的故事总是说也不说不完,每次读不同作者的文都会都所获益。而傅雷更是把个人的哲学、文化功力当做是画外音,把个人音乐的韵律感融于作品的赏析中,将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名家的油画、雕塑、版画、图稿解读的更富有文艺气息。确实是一本名画的入门读物。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或2933702061@qq.com。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六):给灵魂之火添柴的人——评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27岁的梵高在给哥哥提奥的信里写道:

  “人的灵魂里都有一团火,却没有人去那儿取暖,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囱上的淡淡薄烟,然后继续赶他们的路。那我们要做什么?给火添柴……”

  伟大的画家,能够画出灵魂里的火。然而,只有真正懂得这些画的人,才知道怎么去那儿取暖;而那些杰出的艺术评论家,是给火添柴的人,他们能导引路过的人去靠近这些伟大的艺术,在火边坐下来,取暖。

  傅雷,就是一个给火添柴的人。1928年,20岁的傅雷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正式开始了他与艺术结缘的生命。翻译丹纳的《艺术论》,撰写介绍塞尚的文章,与刘海粟合编《世界名画集》,这些经历,为他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1931年,傅雷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课程,在讲义的基础上,他完成了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艺术家的敏感,人文主义者的关怀,深厚的艺术功底,高妙的文笔,这一切因缘际会,使他的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甫一问世便即风靡,成为无数人的艺术入门书,开启了无数人向艺术取暖的动人历程。在这本书里,他为我们深情地介绍了二十位画家及他们的代表作,导引我们摸触藏在伟大画作里的,灵魂的火。

  他介绍的作家及作品是如此宏富,一一罗列,难免有獭祭鱼之弊。为使诸君能深切地了解傅雷是如何给灵魂之火添柴,为路过的人指路的,在此我不惮“文抄公”之讥,向大家展示一下,他是怎样讲解波提切利的名画《春》的。——以下引用之傅雷原文,用『』标出。

  《春》,波提切利,油画,1482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七):充满诗情梦意的名作赏析

  从前几年流行的《如何看一幅画》等书籍开始,就一直在找寻对于非美术科班生来说能指导欣赏画作的书,目前为止这本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为最佳。默默准备作为日后的儿童读物,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并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去欧洲寻访书中提到的画作和雕塑。

  就像傅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 本书则是“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从名家名作出发,二十讲中分别介绍了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贝尔尼尼、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普桑、格勒兹与狄德罗、雷诺兹与庚斯勃罗,以及对浪漫派风景画家的群像。每一讲间论时代和环境,艺术家生平和画作特色,并对名作做出重点点评,语言优美又富于诗意,除了用傅雷先生描述庚斯勃罗生平的“诗情梦意”四字来表达对本书的喜爱之外,还真一时不知如何评论一本美术讲座类的书籍。

  本书中尤其喜爱的作品如下: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头上的角超级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最爱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贝尔尼尼 《东方民族膜拜圣婴》,鲁本斯 构图与色彩的奇思妙想《西登斯夫人像》,庚斯勃罗 与雷诺兹的同作对比后更觉优美

  这些作品都给我以美的冲击与享受,就像在第十八讲中所述“狄德罗( Diderot, 1713—1784)所求于一件艺术品的,首先是动人,动人的可不是一种特殊的情绪,如世之所谓艺术情绪,而是一般人的共同情绪,有如我们在可怜的景物前面,或看到戏院里演到悲怆的一幕,或是读到一个巧妙的小说家述及可歌可泣的故事时所感到的情绪。”这种美就像读小说给人的感染一样,给人以情绪上的波动和无法抑制的想象。

  除了对画作本身的介绍和赏析外,傅雷先生也介绍了艺术家的生平,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三杰外,最令我喜欢的是英国画家庚斯勃罗( Gainsborough)生于一七二七年,死于一七八八年。傅雷先生在第十九讲中采用对18世纪英国两位画家对比的方式介绍人物和画作,印象更为深刻。虽然书中说“并非要用以品评两个画家的优劣,而只是指出两个不同的气禀,两种不同的教育,在艺术制作上可有如何不同的结果”,但是从行文的语言中,傅雷先生是定更为喜欢庚斯勃罗的,评价他的生平是“真正的艺术家生涯,整个地为着艺术的享乐,可毫无一般艺人的放浪形骸的事迹。这样一种饱和着诗情梦意、幻想荒诞的色彩的生活,和雷诺兹的有规则的生活(有如一条美丽的渐次向上的直线一般)比较起来真有多少差别啊!”。的确,虽然庚斯勃罗在当时和后世的名气都不如雷诺兹,但是他自己的人生确是浪漫的,得益于妻子的年金,他可以做一个纯粹而最彻底的艺术家,逃避社会,只在自己喜欢时作画,高兴时可以为路人画像,兴致来了可以好几天躲到田野里欣赏风景,疲倦时喜欢听音乐,甚至全家曾因为欣赏音乐而被窃贼偷了东西确不知道。他的生平不可谓不浪漫的,对比于雷诺兹,傅雷先生形容他已经是达到了“心中无画”的境地:“雷诺兹因为学识渊博,因为他对于意大利画派——尤其是威尼斯派——的深切的认识,自然而然要追求新奇的效果。庚斯勃罗则因为淳朴浑厚,以天真的艺术家心灵去服从他的模特儿。前者是用尽艺术材料以表现艺术能力的最大限度;后者是抉发诗情梦意以表达艺术素材的灵魂。如果用我们中国的论画法来说,雷诺兹心中有画,故极尽铺张以作画;庚斯勃罗心中无画,故以无邪的态度表白心魂。”

  看着这样的画作,这样的故事,不得不让人心驰神往,去那些如梦幻般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这些地名在唇间说起,也像诗歌一样——翡冷翠。傅雷先生在介绍法国画家普桑时,首先讲了意大利在整个十六世纪及十七世纪初叶“因了过去的光荣与珍藏杰作之宏富,成为欧洲各国的思想家、文人、画家、雕塑家所心向神往的中心”。“在法国,拉伯雷到过罗马,蒙丹逆把他的意大利旅行认为生平一件大事,文人孔拉特( Conrart, 1603—1675)、诗人圣阿芒( Saint-Amant, 1594—1661)都在那里逗留过。西班牙画家里贝拉( Ribera, 1588—1656)在十六岁上,因为要到意大利而没有钱,便自愿当船上的水手以抵应付的旅费。到了那里,他把故国完全忘记了,卜居于拿波里,终老异乡。佛兰德斯画家菲利普·特·尚帕涅( Philippe de Champaigne, 1602—1674),法国风景画家洛兰( Claude Lorrain, 1600—1682)差不多是一路行乞着到意大利去的。鲁本斯为求艺术上的深造起见,答应在意大利贵族贡扎加( Gonzaga)家中服役十年。被目为法国画派的宗主者的尼古拉·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对于意大利的热情,亦是足以叙述的。” 。至今,意大利之于艺术家的吸引依然如故。我的一位发小(她日后将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自小喜爱画画,从小到大笔耕不缀,毕业后奈于生计在从事与画画毫无关系的工作,终于不能忍受在放下画笔中惶惶度日的生活,辞去了大家心目中稳定的工作,投身于自己的意大利梦中。她从学习意大利语开始,希望能获得到意大利的艺术殿堂学习的机会,这种愿望是如何的强烈,强烈到在一个世俗认为应该结婚生子平稳度日的年纪选择了放弃一切只身上路,对我们这些普通生活的身边朋友来说,是非常感动和触动的。

  一切成就一定来源于强烈的热爱,疯魔一样去追寻所爱的事物,当下的投入和日后的获得都将使人获得满足。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使命,在你找到热爱之物时便明晰了。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八):艺术的生活,即情趣丰富的生活

  朱光潜先生说过:“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然而,对于整日忙碌,不得片刻安闲的你我来说,想过上这样充满“情趣的生活”何其难也。且不说如何去创造这种带着艺术气息的生活,就是面对真正充满美感、值得品鉴的艺术珍品,我们也可能因为摸不清其中门路而难以享受艺术品中传达出的美感。

  好在傅雷先生的这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为我们提供了有关艺术鉴赏、艺术家生平故事以及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虽然这是一本有关西方艺术的启蒙读物,但全书并没有那种僵硬刻板、冰冷无趣的笔调。在这本书里,涉及到的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作品将近百幅,除了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其中更蕴含着傅雷先生饱满的情感。

  读这样的书,好比是跟随着文艺评论家的脚步畅游艺术的殿堂,在踏上这条世界艺术的旅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书作者傅雷先生。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作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专攻艺术理论,在音乐、美术以及文学鉴赏方面极具识见,其主要作品除了本书之外,还有《傅雷家书》、《傅雷谈艺录》、《梦中》、《回忆的一幕》等;翻译作品主要是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如伏尔泰的《老实人》、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巴尔扎克的《亚尔培萨伐尤》等。

  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的《序言》里,傅雷写道:“编分二十讲,所述皆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除了从艺术角度来对这些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傅雷还“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

  这场艺术之旅先从乔托开始。作为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文艺复兴的先驱者之一,乔托的作品“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通过解析乔托的这些代表作品,傅雷让读者看到了“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在傅雷看来,这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

  在讲解意大利肖像画的先驱者波提切利的著名作品《春》与《维纳斯之诞生》时,傅雷顺便还普及了一下古希腊的传说与信仰,如果不说明这些,那么读者就难以较为全面地了解、较为深度地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波提切利画作中的人物,具有一种别样的妩媚和神秘的美感,这被称为“波提切利的妩媚”,而傅雷对此进行的解读则是:这种妩媚,“并非是心灵的表象,而是形式的感觉”,并且,“妩媚是由线条构成的和谐所产生的美感”。

  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时,傅雷不仅能够精准地指出某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个人特色,并且还能较为公允地指出艺术作品中有所欠缺的地方。比如在谈到波提切利的作品时,傅雷便指出其作品“构图中的人物缺乏谨严的关联”。如此一来,读者接受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美”,更看到了其中的局限性,从而真正提升自己对于美感的欣赏层次、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

  谈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莱奥纳多·达·芬奇时,傅雷这样评价道:“十五世纪的清明的理智、美的爱好、温婉的心情,由莱奥纳多·达·芬奇达到登峰造极的表现”。

  《瑶公特》(即《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施洗者圣约翰》、《吉内薇拉·班琪》,这些皆为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而其中尤以《瑶公特》与《最后的晚餐》最为知名。但达·芬奇的成就并不只是这些。

  傅雷列举了达·芬奇的多幅作品来进行艺术鉴赏分析之后,还论及其在机械、建筑、水利等多领域的成就。这样一来,我们便在多个角度上对达·芬奇有了新的认识,这也足可见出傅雷先生之学识渊博。

  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雕塑艺术最高峰”的米开朗琪罗,在书中所占篇幅较多,主要论及其在雕塑、绘画和建筑设计上的艺术成就。

  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同为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同样在本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论及拉斐尔那些以宗教为主题的作品时,傅雷又结合着画作将创作背景和所表现的意蕴,进行讲解。通过一幅画,我们总能看到更多,这就如同,这些艺术作品是一个点,而傅雷围绕着这个点,引领着我们来到艺术殿堂,看到与艺术无关却联系紧密的其他领域的好风光。

  书中论及的其他艺术家,诸如伦勃朗、贝尔尼尼、委拉斯凯兹、多那太罗、格勒兹等,虽篇幅有限,可是艺术家们的生平历程、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赏析要点等,均详细而生动。

  在剖析艺术作品时,傅雷先生在书中娓娓道来,使我们既了解到艺术鉴赏方面的知识,又能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感受到一种“带有艺术性的生活”。读一本书的时间或许不会太长,但通过一本书我们却在心中埋下对艺术感知的种子,这颗种子在适因适缘的条件下,总会萌生出花朵与果实,散发出清香和甘甜,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傅雷在书中说过:“艺术的最高的目标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或心灵的意境,或伟大的思想,或人类的热情的使命。”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本带着我们穿行于艺术殿堂的书:它既是一本提高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入门级读物,更启发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对于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探寻。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读后感(九):充满诗情梦意的名作赏析

  从前几年流行的《如何看一幅画》等书籍,一直在找寻对于非美术科班生来说能指导欣赏画作的书籍,目前为止这本傅雷先生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为最佳。默默准备作为日后的儿童读物,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并希望在有生之年可以去欧洲寻访书中提到的画作和雕塑。

  就像傅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 本书则是“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从名家名作出发,二十讲中分别介绍了乔托、多那太罗、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占据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贝尔尼尼、伦勃朗、鲁本斯、委拉斯开兹、普桑、格勒兹与狄德罗、雷诺兹与庚斯勃罗,以及对浪漫派风景画家的群像。每一讲间论时代和环境,艺术家生平和画作特色,并对名作做出重点点评,语言优美又富于诗意,除了用傅雷先生描述庚斯勃罗生平的“诗情梦意”四字来表达对本书的喜爱之外,还真一时不知如何评论一本美术讲座类的书籍。

  本书中尤其喜爱的作品如下:

米开朗基罗的《摩西》 头上的角超级萌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 最爱下方的两个小天使《圣者阿尔贝托娜之死》,贝尔尼尼 《东方民族膜拜圣婴》,鲁本斯 构图与色彩的奇思妙想《西登斯夫人像》,庚斯勃罗 与雷诺兹的同作对比后更觉优美

  这些作品都给我以美的冲击与享受,就像在第十八讲中所述“狄德罗( Diderot, 1713—1784)所求于一件艺术品的,首先是动人,动人的可不是一种特殊的情绪,如世之所谓艺术情绪,而是一般人的共同情绪,有如我们在可怜的景物前面,或看到戏院里演到悲怆的一幕,或是读到一个巧妙的小说家述及可歌可泣的故事时所感到的情绪。”这种美就像读小说给人的感染一样,给人以情绪上的波动和无法抑制的想象。

  除了对画作本身的介绍和赏析外,傅雷先生也介绍了艺术家的生平,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文艺复兴三杰外,最令我喜欢的是英国画家庚斯勃罗( Gainsborough)生于一七二七年,死于一七八八年。傅雷先生在第十九讲中采用对18世纪英国两位画家对比的方式介绍人物和画作,印象更为深刻。虽然书中说“并非要用以品评两个画家的优劣,而只是指出两个不同的气禀,两种不同的教育,在艺术制作上可有如何不同的结果”,但是从行文的语言中,傅雷先生是定更为喜欢庚斯勃罗的,评价他的生平是“真正的艺术家生涯,整个地为着艺术的享乐,可毫无一般艺人的放浪形骸的事迹。这样一种饱和着诗情梦意、幻想荒诞的色彩的生活,和雷诺兹的有规则的生活(有如一条美丽的渐次向上的直线一般)比较起来真有多少差别啊!”。的确,虽然庚斯勃罗在当时和后世的名气都不如雷诺兹,但是他自己的人生确是浪漫的,得益于妻子的年金,他可以做一个纯粹而最彻底的艺术家,逃避社会,只在自己喜欢时作画,高兴时可以为路人画像,兴致来了可以好几天躲到田野里欣赏风景,疲倦时喜欢听音乐,甚至全家曾因为欣赏音乐而被窃贼偷了东西确不知道。他的生平不可谓不浪漫的,对比于雷诺兹,傅雷先生形容他已经是达到了“心中无画”的境地:“雷诺兹因为学识渊博,因为他对于意大利画派——尤其是威尼斯派——的深切的认识,自然而然要追求新奇的效果。庚斯勃罗则因为淳朴浑厚,以天真的艺术家心灵去服从他的模特儿。前者是用尽艺术材料以表现艺术能力的最大限度;后者是抉发诗情梦意以表达艺术素材的灵魂。如果用我们中国的论画法来说,雷诺兹心中有画,故极尽铺张以作画;庚斯勃罗心中无画,故以无邪的态度表白心魂。”

  看着这样的画作,这样的故事,不得不让人心驰神往,去那些去梦幻般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地方,这些地名在唇间说起,也像诗歌一样——翡冷翠。傅雷先生在介绍法国画家普桑时,首先讲了意大利在整个十六世纪及十七世纪初叶,“因了过去的光荣与珍藏杰作之宏富,成为欧洲各国的思想家、文人、画家、雕塑家所心向神往的中心”,“在法国,拉伯雷到过罗马,蒙丹逆把他的意大利旅行认为生平一件大事,文人孔拉特( Conrart, 1603—1675)、诗人圣阿芒( Saint-Amant, 1594—1661)都在那里逗留过。西班牙画家里贝拉( Ribera, 1588—1656)在十六岁上,因为要到意大利而没有钱,便自愿当船上的水手以抵应付的旅费。到了那里,他把故国完全忘记了,卜居于拿波里,终老异乡。佛兰德斯画家菲利普·特·尚帕涅( Philippe de Champaigne, 1602—1674),法国风景画家洛兰( Claude Lorrain, 1600—1682)差不多是一路行乞着到意大利去的。鲁本斯为求艺术上的深造起见,答应在意大利贵族贡扎加( Gonzaga)家中服役十年。被目为法国画派的宗主者的尼古拉·普桑(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对于意大利的热情,亦是足以叙述的。” 。至今,意大利之于艺术家的吸引依然如故。我的一位发小(她日后将成为一位令人尊敬的艺术家)自小喜爱画画,从小到大笔耕不缀,毕业后奈于生计在从事与画画毫无关系的工作,终于不能忍受在放下画笔中惶惶度日的生活,辞去了大家心目中稳定的工作,投身于自己的意大利梦中。她从学习意大利语开始,希望能落得到意大利的艺术殿堂学习的机会,这种愿望是如何的强烈,强烈到在一个世俗认为应该结婚生子平稳度日的年纪选择了放弃一切只身上路,对我们这些普通生活的身边朋友来说,是非常感动和触动的。

  一切成就一定来源于强烈的热爱,疯魔一样去追寻所爱的事物,当下的投入和日后的获得都将使人获得满足。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使命,在你找到热爱之物时便明晰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