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1: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10篇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是一本由【美】珍妮特•洛尔(Janet Lowe)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一):自觉人品好,可你还是穷光蛋

  在成功领域,有两个明显的阵营。一是以《羊皮卷》、卡耐基为代表鸡汤,他们反复讲述个人品质重要性;二是以微信朋友圈各种“马云说”为代表的新鸡汤,传授的基本是如何对自己玩狠。至于哪种方法有效,我这辈子估计是没机会知道了。但我越来越相信“你能在公开场合找到的赚钱方法,都绝壁是无效的,鸡汤喝多了,还真以为天下有钱人都好抄吗?”

  所以,我在读《查理·芒格传》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立志成为查理·芒格、巴菲特一样富翁。这种玩笑不是随便开的。能够成为芒格的人,他绝不会三十岁才开始想起这件事的。我只想知道查理·芒格的成功学属于哪一类。我发现他还在重复一个我压根就不信的道理——“努力工作为人诚实,如果你坚持这样做的话,你会得到一切”。

  是这样吗?

  忽悠小孩儿呢!某某某都三十好几了,老老实实上班,起早贪黑干活,人品也没什么问题,可还是个穷光蛋。这种现象,你怎么解释

  我继续读,慢慢地感觉到话里有话。人家说的是这么句话,但不是我理解意思也就是说,你该如何重新认识一些“常识”了。你不能老是“看山是山”。在《查理·芒格传》中,我同样看到了与我日常生活中不同东西,这种熟悉陌生的东西,非常有意思

  比如,在道德经里,老子告诫他的追随者要学会见微知著,而查理则称之为“细节迷恋症”。

  比如,查理·芒格说:“我非常喜欢勤奋”这个单词,因为对我而言它就意味着你必须静下心来直到把问题解决。”

  比如,查理·芒格说:“在军队里和当小律师时的打牌经验锻炼了我的经商技巧,你必须学会的是在形势不利情况下及早认输,而如果有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因为你不常拿到大牌。”

  下面,重新回到查理·芒格所说的人格财富的问题上来。

  你所谓的好品质一文不值,这是正确的。是否相信这一点,似乎也变成了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标准类似的还有读书无用论等。我不会站在对立面反驳。我承认品质好坏、读书多少的确无所谓。我们头上不会有一个衡量品质好坏,读书多少的显示屏。这些往往是财富的结果,而不是财富的原因。你不会因为读书多,因为人格高尚而得到收入、变得富有。恰恰相反,你往往因为富有,而更加关注教育,也显得人格高尚。

  你品质好,自然好。你品质一般,只要没妨碍别人,也没必要觉得丢人。人可以少些陶冶情操。多做些事,把做事当成一种品质就够了。你千万别拿提高修养活儿干,也别拿读书当活干。这些不能当饭吃,也不能做抵押。

  自觉人品好,可你还是穷光蛋。这应该没什么错,也不能说明财富与人格的函数关系有什么问题。同样是打牌、划船、读传记,查理·芒格看到了不同的东西。同样是扫地做饭,对你来说这是做家政,对出家人而言这是修行。我觉得这可能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空谈品质,不能致富。相反,努力工作致富,也许本身就是一种品质。

  最后模仿一下博尔赫斯式的傲慢:让别人去夸耀奇异世界好了,我则要为我认识的常识而自诩。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二):巴菲特幕后的男人

  我们经常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了不起的的女人

  而在巴菲特身上,好像更重要的是他幕后的这个男人,一个活得智囊,一个被巴菲特的儿子称为第一聪明的人。原话是:我爸是我认识的人中第二聪明的人,查理·芒格第一。感觉说这话有点大逆不道的感觉啊,不过听了巴菲特自己口中说出来就是不一样的感觉了。

  我们的股神巴菲特曾经这样评价查理·芒格:芒格绝对独一无二的。他用思想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的多。这样的评价简直就是非寻常了啊,照这话讲,巴菲特的钱应该基本都是查理·芒格的功劳了,有这么一个好的伙伴,简直就是拥有了一座金库。

  而这本书就是带领我们打开这个智囊的钥匙,因为你要了解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是没有自传的,而这本书又打着独特的标语:国内唯一芒格本人及巴菲特授权传记。而且还你丫的是珍藏版,简直了也是,所以我当初立马入手了。入手后突然后悔了,因为我发现我有啊,2009年十月一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此书,作者翻译者、出版社一模一样,甚至出版的时间也是一样的,此书出版时间是2016年10月1号,整整7年啊,简直了。更有意思的是内容也一模一样,粗略估计一字不差。我说这些不是在吐槽他们的挣钱套路,毕竟好书就应该多出版。或许当初出版的时候没想到这本书会如此的火吧,现在在出版就是在满足我们的欲望,这是好事。我只是在吐槽当初没注意看仔细,如果我知道一模一样就不入手了,简直就是在浪费好的资源,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是珍藏版,而且质量也是好的没话说,我也是心满意足了,值了。

  话归正传,我们继续谈谈这本书,这本书可谓花费了我们作者好多的时间,毕竟人家是大忙人啊。作者为了此书对芒格本人、家人和密友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近距离访谈,重现了芒格从律师成长为具有深刻洞见投资家的人生经历,展现了投资大师决策背后深刻思考的细节。咱们不论内容如何,但就作者的这份职业操守就要给他掌声

  说句实话,这本书我没看,但就说这本,因为不就前刚看了旧版,所以当初没写,现在突然想和大家谈谈罢了。

  因为,读了此书你就会发现智囊不愧是智囊,每句话都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在你的未来道路上他真的很有用

  或许你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你一定要坚信这一点啊。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三):“穷查理”的人生故事

  我知道查理芒格并不是因为他和巴菲特的关系和他对股市投资的独到见解,而是来自于那本——《穷查理宝典》,可以说,在《穷查理》中,作者通过查理芒格的十一篇公开演讲稿展示了查理芒格在为人处世上的智慧光芒,就如芒格所强调的一样,终身学习和保持求知欲望对一个人来说相当重要,这也是我一直坚信的,可以说,《穷查理宝典》比当下那些鸡汤高明到不知道哪里去了,推荐年轻人都应该买来读读看(额,好像跑题了,咱们今天不是说这本书哈。。。)。

  可以说,很多人对查理芒格并不了解,我就大致说下我以前所了解的这些事吧:著名的“投资之王”沃伦巴菲特有一家公司,叫伯克希尔哈撒韦,而这个公司的另一位灵魂人物,就是查理芒格。与他的合作伙伴巴菲特不同,芒格非常低调知名度比不上巴菲特,但是,他在投资与决策上的能力却丝毫不逊于这位“投资大王”,怎么样?是不是对这位低调的天才十分有兴趣呢?这本《查理·芒格传》就是讲的查理芒格的故事。他年少时从事律师职业,参与建立的事务所甚至以因为没有工作经历原因把他的女儿拒之门外,可见其为人之公正,事务所如日中天,他却跑出来和别人合作搞起了投资。在与投资人分开后他在一次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巴菲特,从此开始了他们超过半个世纪的合作。他说他和巴菲特从未争吵过,这可以说是相当的难能可贵了。曾经有不少人开玩笑地说巴菲特:“如果你死了我的钱怎么办?”巴菲特给他们的回答是:“查理·芒格会接替我。”不过现在看来,巴菲特应该不会这样说了,因为他们二人都已年老了。这本书从查理芒格入手,写他的经历,到与巴菲特合作建立伯克希尔哈撒韦,再到二人与公司的故事,一路讲来,我们除了看到芒格的成长经历和创业故事,透过这些我们还看到了芒格一直坚持的为人处世的信条以及他对他的家族众人的深刻影响,可以说,这位天才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所致,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选择决定形成的,看完全书下来你才会知道,为什么他这么成功却依旧低调,这都是深入骨子里的东西,绝非故意为之。

  或许从他的故事里我们也同样能够分享他的智慧与经验,但是,即便毫无收获,看看他人的人生,本身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四):奥马哈的另一块老姜

  原刊于《中国经济信息杂志2017年第10期

  《查理•芒格传》的初版写于2000年,当时本书的主人公已经76岁。17年后,他依然精神矍铄地工作,年复一年和搭档巴菲特出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

  当地时间2017年5月6日,93岁的芒格爷爷继续出现在了奥马哈体育馆。面对诸多信徒,他云淡风轻,“我想回到九十岁”和“或许几个月后我就不在了”都是深刻智慧下的独特幽默。也许可以这样用一种略带恶趣味的笔法来描述现场:当与身边的老搭档一起坐在主席台上时,芒格不知会不会回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巴菲特家的杂货店当暑期工的那些下午。

  每一年,伯克希尔和威斯克金融的投资人仔细聆听二人有关人生的箴言,但他们挤在门口,实际上(当然)是为了听芒格和巴菲特谈论投资。投资人最常问的是,你们如何学习成为出色的投资家?芒格表示,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必须考虑自身的边际效用以及心理因素后才来玩这场游戏。有些亏损是无可避免的,如果你会因为亏损而愁云惨雾,那么终生采用非常保守的投资方式,即用储蓄方式累积财富才是明智之举;你必须根据自己的个性及才能采取策略,我不认为我可以为大家提供一项放诸四海皆准的投资策略。

  接着芒格表示,你必须收集信息,“我想我和巴菲特从一些好的商业杂志中得到的比从其他地方多。阅读每一期各类的企业报道,便能轻松快速地获得各种企业经验。而且如果你能养成一种思考习惯,将所读到的内容与这些想法的基本架构结合在一起,你可以逐渐累积一些投资智慧。在这浩瀚领域中,若没做过扎实的阅读工夫,我不认为你可以成为真正优秀的投资人,而我也不认为有哪一本书可以为你做到这些。”

  奥马哈没有从中国大陆过去的直飞航班,就好像早年间不通公路的墨脱,这使得很多信徒可以捧着心中盛开的“价值投资”白莲花,赶往一年一度的“仪式”,凌晨三四点去排队拍照,然后……发朋友圈。

  “没有芒格,我会比现在贫穷的多”

  时至今日,各类自媒体迫切需要自己的读者在碎片时间里获取某种“思考带来的优越感”,扫一眼智慧箴言然后点击“分享”,即可假装刷新自己的三观。近几年来,这位嘲讽火力全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主席老而弥坚,大有成为“高等华人”朋友圈第一毒鸡汤手之势。

  作为著名的投资家,芒格曾经列过一个书单,书单中传统意义上的“投资”相关内容甚少。这位重磅毒鸡汤手自媒体曾赠送给《影响力》作者一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表示感谢,这真是一份天价稿酬:其市值如今已超过20万美元。如果芒格作为投资圈最火IP的影响力由此受益,这份稿酬还真是相得益彰

  关于巴菲特和伯克希尔的投资,市面上流传的各种各样文章书籍不胜枚举,然而那些都是冰冷的数据和纸面收益。今日的巴菲特-芒格投资帝国很大程度建立在通过使用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对优质企业股权进行杠杆投资的基础上。而芒格,堪称这一模式的开创者。从1965年收购蓝筹印花公司开始,到1972年通过蓝筹印花公司收购喜诗糖果,巴菲特和芒格确立了另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

  在《查理•芒格传》第10章关于蓝筹印花投资的始末,第14章关于储蓄贷款业(类似中国的信用社和小贷公司集合体),第15、17章关于伯克希尔哈撒韦成立前因后果以及所罗门兄弟危机的那些段落,也许你可以窥到芒格反复强调的那些要点:投资所需的多学科交叉知识思维模型是什么,而不仅仅是财务指标

  芒格的人生信条之一是“不求迅速胜利,但求长久的成功”。这本书第11章标题是“促巴菲特对阵格雷厄姆”,讲述的喜诗糖果案例如今仍被拿来津津乐道。2017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芒格仍然以回顾自己这次最成功的投资为傲。

  “不要和猪摔跤”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个复杂系统,绝非三两个因素即可概括。芒格的经历可谓最好的注脚:出生于当地上层的法律世家祖父是联邦法官父亲做过助理检察官,经过二战期间的“弯路”之后,他最终进入了哈佛法学院,以优秀成绩毕业,而他选的第一个专业却既非法律也非金融,而是数学

  30岁出头,芒格第一次婚姻失败,自己净身出户,然后长子因为白血病离世,这给他后来的人生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与巴菲特那种不善于处理自己感情家庭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不同,芒格的第二次婚姻给他带来了八个子女,这或许也是刺激他拼命赚钱的动力。

  1950年开始,他利用律师行业无可比拟的信息优势,参与自己的第一项投资业务:变压器工程公司。到1961年卖掉这家公司时,芒格的而立之年过了一半(正是本文作者的年纪呢)。

  是什么让芒格成了百万富翁?答案可能有些意外:其实是房地产。通过和《洛杉矶时报》创始人的曾孙奥蒂斯?布思合作开发加州理工学院对面的公寓项目,芒格进入地产行业,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他在地产开发上赚了140万美元。

  然而地产开发只是兼职,整个60年代,他还同时参与两项更为庞杂的工作,一家是惠勒芒格证券,另一家是芒格和托尔斯律师事务所。这家律师事务所后来成了为伯克希尔长期的法律顾问,业务滚滚而来。

  期间有几件事相当有趣:芒格的女儿莫莉因为没参与过《哈佛商业评论》的工作,被律所拒之门外;芒格的合伙人希金斯夫妇后来分别成为了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贸易代表。1965年开始,尽管律所铜牌上还有他的名字,也一直有他的一间办公室,但芒格不再参与律所的日常事务。至于证券投资业务,有一件事也显示了芒格的作风:早期合伙人古瑞恩退出的时候,他提出要20万美元,芒格给了他30万美元。

  “我从来都对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兴趣更大”

  通过第12章和20章,我们还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这位长者的一些长寿秘诀:他的偶像是那位印在100美元钞票上的美国创建者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芒格自己的演讲集也向偶像表示致敬——取名为《穷查理宝典》。

  第13章和第18章讲述的是芒格的另一个理想:传媒事业,当然,这很芒格。《布法罗新闻》可能并不出名,但《每日新闻》现在声名昭著,部分原因是投资者可以在这家上市公司的股东会议上看芒格的LIVE,它的业务风格也有趣——利用传媒业现金流进行其他领域的投资。很多人把它的股票当成伯克希尔公司的廉价替代品。

  除却《华盛顿邮报》和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和芒格林林总总加起来可能拥有上百家报纸、杂志和有线电视运营商的股权,传媒领域的激烈竞争也让他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诉讼和争夺。对了,他们甚至曾动过买下《纽约客》的念头,或许在这一领域,布思先生能给他们提供很多建议。

  在这本传记中,画面总是切回到芒格家族的度假地:明尼苏达州的卡斯湖。传记关于芒格那些跳脱陈规的爱好和行动部分也饶有趣味,当然,我等俗人肯定是没有时间和金钱去自己画游艇和科研中心设计图的。

  传记的最后,附上了两篇不是很好理解的演讲稿,然而这两篇演讲稿已值回书价。账面上的财富自由远不及心灵自由,体味一位智者的人生经历才是最宝贵的默会知识。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五):本书的亮点,当然来自芒格

  按照去年的评分习惯,只要书没有写成翔,或是欺世盗名,我都会奉送满分。但是今年想法不同,哪怕你写的是芒格,我都会看看内容再说……这次我客气点,给四星。生活的经验告诉我,学校教育通常让人充满不切实际的幻想,进化本能让人自以为是,宇宙幸运儿,但现实会告诉你每日一得,不疾而速是正道,芒格干脆就说: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及早认输,大牌在手就要下重注。这句话的另一个版本也出现在罗胖子的跨年演讲中。再延伸一下,当人有这样自大的错误认知时,遇到挫折又会怀疑人生。芒格的看法则是远离负面情绪,不要再回头。在投资中,很多人喜欢大量的做决策,结果效率低下,结果则被证明只会很糟糕。芒格则发现用四千万创造几十亿的财富,真正重大的决定并不多,不会超过每三年一次。这是对决策深思熟虑后的高效反馈,但是需要反复修炼所得到的耐心和果决。问:怎样以最好的方式得到你想要的?答:付出应有的努力,并实现你所希望。生命是一个箱子,试图让箱子变大的人最后会发现必须冲破箱子的四角才行。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六):每个人最终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Leo鉴书236

  听说芒格是好多年前听《冬吴相对论》,就知道是巴菲特的合伙人,做投资的,有是很厉害。深入了解是去年,我的一个合伙人深入提介绍了他的经历,然后又读到另一本书,也提到芒格。慢慢的,我对芒格的兴趣越来越大,陆续读了几本相关的书。

  本书《查理·芒格传》是2016年下半年读书的念想之一,得知再版就立即入手,通宵读完,很有收获。与预期相符,在图书市场如此混乱的当下,这是个非常高的标准。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查理·芒格的爷爷是法官,父亲经营过报业,芒格自己则最早从事律师工作,参与成立的事务所口号是“只招收最好的人,建立最好的事务所”,连其女儿莫利·芒格都因为此前没有在《哈佛商业评论》有过工作经验而被拒之门外。门槛很高说明质量很不错,查理·芒格在作律师时业绩也不错,至今他的名字还在律所保留。

  不过,查理·芒格最终还是选择进入投资领域,其实在经营律所时他自己就有实业生意和投资业务,与合伙人(当时还不是巴菲特)建立了投资机构。

  后来,芒格与合伙人和平分手(就像夫妻一样,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而当时的巴菲特与格雷厄姆也分了,后者更愿意参与教学,很偶然的机会巴菲特与芒格见面并最后开始了超过半个世纪的合作——书上说他们从来没我争吵过。这个有多难,相信读者非常清楚。书里交待,其实巴菲特家族与芒格家族渊源很深。

  芒格除了是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二把手,自己也有独立投资机构运营。

  每当有投资人问巴菲特,如果你死了我的钱怎么办?得到的回答是:“查理·芒格会接替我。”

  书中详细讲述了芒格与巴菲特的合作还有就是伯克希尔一路走来的历程。从蓝筹印花诉讼引发的公司改制,再到所罗门公司的危机,后者因为管理层跟美国证监会说谎而让公司陷入麻烦,巴菲特不得不自己任董事会主席——就是以自己的信誉担宝,还好最后损失不大。其中处处可以看到芒格的影子。所罗门前高管虽然能力很强,但因为说谎还是得到了惩罚。

  可以说始终保持自己的基本价值观,让其个人和公司都持续成长,从而让股东得到不错的回报。

  每个人最终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公司其实也是,选对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念走到最后,能做到的实在太少了。

  为人处事的学问与门道

  书中并未深入提及芒格的信仰,但是对他的家族有比较全面的描述,基本上可以看出他是遵循传统基督教价值观念,以家庭为重,重视道德以及个人修养。书里讲了几个为人处事的点,相信对大家会很有启发。

  1、不与不信任的人做生意

  这跟当下国内的生意经相悖,大部分人认为只要有钱赚跟谁做生意都无所谓。但是我很赞同“不与不信任的人做生意”这条准则,说白就是没有互信就没有任何打交道的基础,双方随时可以互害(现在国内就这样),那只会给生意带来更大的风险。

  永远不要跟一头猪摔跤,因为如果 你这么做了,双方都会变脏,但是猪乐其中。

  2、诚实不欺地对待每个人

  书里提到有个合伙人想兑现自己的部分权益,当时需要20万美元,找到芒格提出自己的要求。芒格说:“不,你那部分值30万。”只按期其实价值兑现,而不是对方需要多少。

  另一次是收购一家公司,芒格坚持按合理的价格交易,而不是乘人之危。

  3、只对两三次就够了

  当被问及不会再有像可口可乐这样投资回报高的企业时,芒格的回答是:“只要做好两三次,就足够让你一家人都比重富有了。要做到这样的事怎么可能会很容易呢?”

  长期等待,寻找正确的那几次机会——这可能就是投资的真谛。

  4、交友需胜我,似我不如无

  芒格本人很聪明,也经历过傲慢自大,书里记载在法学院,如果老师提问他会回答:“我还没看这个案子。但是你说下背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看法。”呃……意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之后,他再也没这么做过。

  交友方面,他更喜欢那些已经离世的伟人多过活着的老师——多读书、终生学习。

  5、吸取教训继续向前

  芒格的初次婚姻以离婚结束,多年后他谈到此事时的看法是:一旦吸取了教育,就不会花很多时间的后悔过去所做的事情。我不会跟过往纠缠不清。我们虽然分手了,但婚姻为我们留下了好孩子。我想我的前妻 在一个不同的环境中更加快乐。

  本书给我启发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多跟好人、好机构打交道”,书里提到喜诗糖果公司的趣闻,这家公司的制作车间里没有水管,意思是除了奶油不掺水。虽然高质量未必能保持公司走到最后,诚信的人最终也不见得有正向结果,但是与他们打交道省心、省事,更主要的是自己也有机会变得更好,翻译成时下流行语就是“No zuo no die”。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选择的买单并承担最终的后果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七):一个智慧的老头

  谈起查理.芒格这个充满智慧的老头,就让我想到了三个NO带领阿里巴巴走上巅峰的蔡崇信,他们都有三个共同点,不贪便宜、充满智慧、还同样都是公司各自二把手。世无蔡崇信,阿里巴巴有没有今天的成就呢?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全中国爱购物的女人都是马云背后的女人,但是能称的上马云背后男人的,大概只有蔡崇信。如果没有蔡崇信的话,阿里巴巴有可能只是靠江湖义气打天下的团队,我不敢说会失败,但是成就肯定没有这么高。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不仅有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还有个默默帮助他的男人。

  巴菲特曾经有趣的形容,芒格使他从猩猩迅速进化到了人类,“否则会穷很多”,巴菲特的好朋友盖茨兄也有趣的打趣,“如果没有芒格的辅助,巴菲特恐怕很难做的这么好! ”这两个投资大师共事将近40年里,伯克希尔的股价从19美元一路涨至现在的7000多美元。两个双剑合璧,一路势如破竹,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记录。

  书中采用了传记的一贯套路,且还远离了投资的主题。如果想要从中了解芒格的投资操作方式,恐怕是要失望了。这本书主要是从芒格的生活切入,来讲述他的智慧与投资理念。里面有一段,侧面的简述了茫格的人格魅力:当古恩继需一笔钱,自己认为退出K.W股权只值20万美元的时,芒格说:“你那份值钱30万美元。”这是他人性的闪光点。抛开他的谦逊,我们也看到另外一种非凡的胸怀和气度。

  其中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里面还描述了他成长上的细节,如:怎样平衡生活与投资、如何从伟人身上学习、怎样正确的思考、遵循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对待社会责任和对人类文明事业奉献。

  这老头的智慧不止于此,还把巴菲特猩猩状态的雷格厄姆的投资哲学,转换成了人类状态的芒格式投资哲学,前者是低价购买破产可能性不大的企业,等市场恢复正常状态时把它卖掉,后者是以中等价格购买稳健成长的优质企业,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独角兽公司,然后耐心长线等待,直到满足条件时卖掉。这种投资组合使得这个智慧的老头,“安然坐在靠椅上,手夹古巴雪茄,有事指点江山,无事回家钓鱼。”

  在前言中,我发现有趣的一点,芒格并不希望此书的出版,因为他不希望影响家族的生活,作者一展女性霸气说:“这本书已经和出版社签订了合同,即使他不合作也必须把书写出来。但是他如果配合的话,此书将会精彩很多。”可能是出于诚信与茫格人性的理解,最后还是帮助作者完成此书。书中最精彩的部分,还属末端的演讲。前人所经历的人生转化成了智慧,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鉴他们的智慧,明悟自身的缺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完善三观、完善人格,做一个对的起自己、喜欢自己的人。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八):名词卡-跨学科学习和思维的重要性

  芒格非常强调跨学科学习和思维的重要性,例如,他提到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一定要学习心理学及会计方面的知识。他本人也出资在斯坦福大学设立一门商业课程,这都是芒格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的体现。这一点,也是我在阅读开智的过程中,阳志平老师反复提到的。我疑问是,跨学科具体指的是跨哪些学科,而这些高阶思维模型可否通过自学所掌握,在这本传记附加的演讲部分,我找到了部分答案。正如芒格在演讲中所说:

人文科学应该加强模仿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精神 -- 有条理有组织(被定义为“四门基本学科组合: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学”),这种精神值得效仿。而基本组织模式指的是以下几点:其一,你必须根据各种学科的基础性的高低进行排序和使用。(我理解为各学科中有元知识和元学科)其二,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掌握到能通过测试的水平,同时能常规地应用这四门基础学科中最基本的知识,对于比自己的专业更为基础的学科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其三,永远都不要吸收任何出处不明的跨学科知识,也不要违背“经济学”原理,即拒绝采用任何本学科或其他学科资料中现成的解释。(不要盲目创新)其四,如果第三个步骤不能产生有用的新观点,那就应该模仿那些以前曾经创造出成功观点的方法来进行大胆假设,尝试创立新原理。但所创造的新理论不能喝以前的有冲突,除非你能证明旧原理是错误的。

  我最早上过物理和数学方面的基础课,对于这两门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因此吸收消化了自然科学中最基本的组织精神。后来我在越来越偏向人文方面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精神,将“基本组织模式”当做自己的组织指南和归档系统,这样不管要搜寻什么跨学科的智慧时很容易就找到了。

  《巴菲特幕后智囊:查理•芒格传》读后感(九):赚钱人必读的作品

  赚钱人必读的作品

  虽然查理・芒格的图片已经刊登在《财富》这样著名杂志的封面,而且他在几家报纸上也露过面,但对这位被人们认为是投资巨头沃伦・巴菲特的“幕后智囊”的人写得却很少――直到现在。 用巴菲特的话来说,芒格是9个孩子的父亲,凭着本身的头脑成为亿万富翁,他的职业生涯是他天赋、博学、忠诚及“疱丁解牛”般智慧的明证。巴菲特本人赞誉芒格是开拓他视野的人,然而,这部关于投资界最神秘、最迷幻人物的书,却揭示了查理・芒格不仅仅是站在巴菲特皇冠后的人。 素材的收集来自芒格本人史无前例的配合、沃伦・巴菲特大量的访问、演讲手稿和其他书面文字。通过本书,你可以了解伯克希尔公司副官席芒格先生如何拥护伦理企业操作――诚实、坚忍不拔;如何在经济上保持独立,并对家庭、社团及世界负责。

  一直喜欢传记,缘由在于他记录了一个人一生,让我们透过《查理.芒格传》来感悟别人的人生,从而丰富和把握自己的人生。这本书的作者是珍妮特·洛尔: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之前的著作包括畅销书《本杰明·格雷厄姆谈价值投资》、《沃伦·巴菲特如是说》、《比尔·盖茨如是说》、《杰克·韦尔奇如是说》等。 她的上百篇文章刊登在诸如《新闻周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洛杉矶时报》等权威媒体上。很喜欢洛尔的作品。很有味道。

  书中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比如:用理想支撑一份报纸“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圣经》箴言

  芒格家的孩子们从来没有忘记1977年,爸爸和他的合伙人沃伦·巴菲特买下《布法罗晚报》(Buffalo Evening News)后的那个夏天。小孩子们在他们的湖边小屋里急急忙忙地到处收集硬币,然后跑到湖对岸船坞旁的电话亭里,帮查理把钱扔进投币电话,好让他们能继续讨论运营报纸的策略性问题。

  “《布法罗晚报》是一笔大生意。在我印象中真的是笔很大的生意。”莫莉·芒格说。

  莫莉说随着巴菲特和芒格收购了这份东部地区知名的报纸,她觉得他们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他们的眼界更为广阔,收购范围从小型的地区性公司扩大到了更有名有姓的资产。从那以后他们开始更倾向于买入广为人知的公司,当她想跟朋友们解释爸爸是做什么的时候就简单多了。

  《布法罗晚报》是运用蓝筹印花的备用金账户收购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笔资产,同时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让他们非常困扰。

  布法罗新闻集团成立于1880年,多年来都由一个名叫“巴特勒”的家族运营。1974年该家族一位重要成员去世后,这份亲共和党的报纸作为她的遗产进行了拍卖。直到1977年元旦后的第一个星期六,巴菲特和芒格才飞到康涅狄格州和一位负责这单交易的报纸经纪人会谈。巴菲特首先出价3 000万美元收购报纸,但他的出价被拒绝了。他接着提高到了3 200万美元。考虑到晚报1976年的税前利润只有170万美元,这个价格相当高。不过,这个报价还是被拒绝了。巴菲特和芒格离开了一会儿去商量。他们回来的时候在本子上写了一个价钱:3 250万美元,这个价格被接受了。这一举动非常勇敢,因为收购价占了伯克希尔当时净资产的近25%。

  谈妥了价格,巴菲特和芒格飞到西海岸的纽约解决合同的细节问题。他们到达的时候布法罗正经历着史上最严重的暴风雪。对于一个习惯了加州气候的人而言,布法罗肃杀的冬天可能让芒格大吃一惊。在给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一封信中,查理形容布法罗当地“风刮得很猛,镇上的乔治·华盛顿的雕像上的铠甲都往上翻,而不是垂下来。”

  喜欢投资的朋友,或者喜欢传记的朋友,都可以在黄昏后阅读一下《查理.芒格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