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盛顿传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华盛顿传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盛顿传读后感10篇

  《华盛顿传》是一本由[美]约瑟夫·J.埃利斯(Joseph J. Elli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1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盛顿传》读后感(一):41度的人生

  文/心无际

  41度的人生_深圳新闻网 http://www.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7-04/25/content_16080008.htm

  其实与我们一样,华盛顿也有着柔软的心、意气用事的心、出世的心,甚至脆弱的心。不同的是,他拥有平衡自己与外界的能力:控制自己!并把声誉看得高于一切。

  在学院派正统观念一度将华盛顿看作一个充满禁忌的、不合适的研究课题时,约瑟夫·J·埃利斯将目光投向他,其目的“是研究一个人,而不是一座雕像,必须跨越一切荣耀和尊崇,直视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并避免将华盛顿逼入意识形态的深渊”。遵循这两个总纲原则,其所著《华盛顿传》让我们不但可以观到其外貌在历史中的流转,更是直指其心,给我们透视了处于历史拐点处,一幅生动的有血有肉的华盛顿心理画像。

  作者没有因循守旧,沿用首位华盛顿的传记作者约翰·马歇尔及其他研究者的套路,把华盛顿神化。而是对以往传记中的一些“故事”“史实”进行了大胆质疑,深入分析。比如,“华盛顿砍樱桃树,勇于承认错误的故事”,流传广、影响大,而作者在考察后,得出结论,是编排的。

  其实与我们一样,华盛顿也有着柔软的心、意气用事的心、出世的心,甚至脆弱的心。不同的是,他拥有平衡自己与外界的能力:控制自己!并把声誉看得高于一切。为了捍卫荣誉,他可以去死,尽管那“死”有时是不理智的。当然这不是让我们死死盯住伟人的软肋以满足我们的某种低劣心理,而正是要从这一层面上去矫正我们自己的心理。不强求、不刻意、不回避。

  无论是本书的写作,还是其他传记中的展现,毋庸置疑,华盛顿不是军事天才,甚至,他的抗英的成功,绝大部分功劳要归功于对手的失误与愚蠢。“他支持北美独立的动机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他将这场冲突看作一块权力的争夺……他有一种决斗式的想法,将每一次战役都看作对自己荣誉和名声的挑战”。之所以被拣选,无疑是他坚韧的性格,天赋人权,自然正义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石,在战争中升华。勇敢、沉着冷静,困难中不断学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并最终取得战略转折,奠定了他后来成为总统的基础。这阶段其性格是激进的,甚至是鲁莽的。

  其中,一些传记作家将攫取土地的历史看作华盛顿个性反常插曲,他们认为这与华盛顿后来克己为公的形象违背。除了书中所给出的不违背原因,我也想说下我的想法。其实不反常,因为人在小范围内,尤其初始状态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利益,华盛顿在蓄势阶段,一样要经历原始积累,这个阶段攫取土地,“圈地运动”,是适应当时时势的需要,同时作为首席贵族,抓住机会是他的唯一选择与必须选择。而后期,成为国家元首,地位、阶层都发生了变化,他考虑的重心发生转移,也是正常与顺势的。

  转变过程中,很符合“若欲无私,必先有私”的歪理。对于权力及其诱惑的完全免疫,是他对世俗说法的一个完胜挑战,也是对人性本身的完胜挑战,完成了哲学与宗教意义上“人格再造”的成功形象。本书把以往高大上的华盛顿形象,从心理层面,做了一个更符合逻辑与现实的补充与剖析。无论其历练、自我斗争,反复挣扎,华盛顿心理,都折射出新旧两个历史时代交替时的整体民众的心理全息相,与资本主义共和是同呼吸的。

  纵观华盛顿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高于一切的荣誉!分为两大层次:权力与“永生”。华盛顿本能地知道权力是如何运作的,十分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强调自己的权威是大陆会议的代表们授予的。他知道权力会被野心所操纵与吞噬。而人很多时候是野心的奴隶。所以如何制约野心、平衡自己,是他一生走向成功的法宝和终身戒律。这种平衡的极致后来发展演变成为“三权分立”。完成了个人性格与国家政治性格的同体。终其一生,为荣誉而战;为“永生”而隐。

  在华盛顿的意识里,“永生”的唯一方法就是活在后代的记忆里。从这点上看,华盛顿的思想一直游离于政治之外,或者说没有完全政治化。他的心中,名誉高于一切,“永生”是对其荣誉的授奖和衍生物。所以,“早在战争临近结束时,他就开始执行‘向后代解释自己’的计划”。“他会小心翼翼地保存信件,并从子孙后代的立场来编写回忆录”。也从侧面给出“伟大退场”的一个隐因。

  这虽然有些讽刺的意味,但我依然认为华盛顿给我们人类的遗产中,莫过于他走向成功——权力之巅前后的态度与心理规避。

  严格讲这不是华盛顿留给我们的财产,而是我们原本就拥有的,只是我们没有去挖掘与利用。华盛顿用一生去揭示它,提示给我们。所以属于我们全体人类。

  对于《华盛顿传》的阅读,借用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的话说,真正要探究的“与其说是华盛顿,不如说是我们自己”。

  “一切如昨,41度”,华盛顿日记中如是写道。可以理解为描述其退隐后与在任时关注的热度一样不减,这种氛围与命运中的人,很容易膨胀,难以保持冷静。还能保持定力,从容退场,伟大归隐,足见华盛顿与众不同的深厚自省功力。与其说这种自控是对自己的挑战,不如说是对人类本性的表演与诠释。因为只有这样,他不仅可以活在我们的记忆里,还可以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行为里,这也是他对自己荣誉最高级别的捍卫。因为不止是他,所有人,都会有自己“41度的人生”。

  《华盛顿传》读后感(二):不可思议的胜利(书摘节选)

  当华盛顿和美法联军主力部队于9 月15 日到达时,约克镇的所有出路都被堵死了。“将来的命运会如何,我们还很不确定,”几个星期以后,华盛顿写道,“但我们预见到康沃利斯的军队将元气大伤,这让我们十分满足。”华盛顿盼望了整整6 年的转折性战役终于要来临了,尽管它比想象中来得晚,也没有发生在纽约。事实上,战场距离玛莎作为嫁妆交给他的庄园不足50 公里,近到他那年轻的继子杰基都可以过来做他的助手了。

  约克镇之围实质上是一场军事工程的较量,而这方面恰恰是大陆军的弱项。幸好法国盟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军事工程师。结果,华盛顿虽然是名义上的总指挥,但实际上约克镇之围完全是一次法军的行动。华盛顿把注意力放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比如发布了一份包含55项条款的备忘录,明确每位军官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他还获得了向英军防御工事发射第一枚加农炮的礼节性荣誉,据说炮弹正好击中了一群围坐在一起吃饭的英国军官。然而大部分时候,华盛顿只是四处视察,努力让自己忙一些,单等着康沃利斯的军队被慢慢困死。

  报 告

  1781 年10 月5 日

  今天晚上没有月亮,大雨滂沱。大陆军的一队坑道工兵试图将战壕挖到离英军防御工事边界500 米的地方。约瑟夫·普拉姆·马丁(Joseph Plumb Martin)中士负责挖掘工作,他年仅21 岁,却已经是参战6 年的大陆军老战士,作为新英格兰千千万万穷苦农民中的一员,他签下的应征合同规定“服役至战争结束”,因为只要仗一直打下去,当兵就似乎是唯一适合的选择。当他在泥水里挖掘时,一个陌生人出现在马丁的小分队所在的战壕中,并请求他们干活的时候保持安静,因为英军的岗哨就在不远处,一旦被发现或抓获,就可能将重大的情报泄露给敌人。马丁觉得这个建议出发点是好的,却没有什么用,用他后来的话说,“人人都明白,坑道工兵是不可能得到敌人的宽恕的”。这就是说,一旦被发现,他们一定会被打死。接着,一群军官匍匐进入战壕,马丁听到他们称呼这个陌生人为“阁下”。这使得马丁疑惑不解,不明白为何总司令如此无所事事,又为什么故意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华盛顿显然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上述想法。第二天晚上,他又一次加入到小分队中,并且还扛了一把镐,这样历史学家就可以记下—虽然并不准确—华盛顿将军亲自挖掘了攻破约克镇的第一道战壕。

  10 月17 日,康沃利斯终于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于是要求与华盛顿会面商讨投降条款。在此之前,华盛顿只和一个投降者谈判过,那是27 年前他还在尼塞西蒂堡时。他坚持要全体英军投降,允许一艘英军舰船载着保王党的军队驶离纽约。他在日记中谈到这48 小时的谈判时,强调的是英军投降在美军后勤改善方面的具体作用,而不是美军胜利的历史意义。他写给格拉斯的信中催促对方继续战斗,也许是指进攻查尔斯顿,这表明他并没有意识到约克镇大捷意味着独立战争的结束。

  10 月19 日,他骑上最心爱的战马尼尔逊,而败绩的英军则在法军和美军组成的夹道中穿过,当时的一位见证者说,有几位红衫军曾奚落美军衣衫褴褛,并拿这些光着脚的胜利者开玩笑。康沃利斯以生病为由拒绝参加投降仪式,而那位替他出席的人显然错把罗尚博当成了华盛顿,准备将宝剑交给这位法国将军。以前在康沃利斯保护下的数百名黑人奴隶(其中许多人已经因为天花而死去)试图逃到丛林里去。华盛顿下令将他们围捕起来,刊登布告以还给原来的主人。(其中可能还有华盛顿在芒特弗农庄园时拥有的一些奴隶。)美国历史上意义最重大的一场战役,也是华盛顿梦想了6 年的决定性战役,现在终于获胜了。然而华盛顿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离奇的投降场面更使得局势含糊不明。就个人而言,一场家庭悲剧使这一喧嚣的时刻更加混乱:华盛顿听说杰基因为在营地中感染了热病(也许是脑膜炎)而病倒了。11 月5 日,他来到继子的床边,眼睁睁看着孩子离开人世。

  《华盛顿传》读后感(三):从凡人到开国总统的成长历程

  就像《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和《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等书一样,约瑟夫·J·埃利斯的作品可谓内容精炼,篇幅适中,文笔犀利,分析深刻,饱含真知灼见。全书约20万字,读起来赏心悦目(顺便插一句,作为美国建国史和开国元勋研究的专家,也希望作者的《杰斐逊传》、《美国创世纪》和《开国四伟人》等书能尽快出版)。

  作者依据华盛顿的书信、日记等大量原始材料,以其独到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观察,简洁流畅的笔触,引领读者深入华盛顿的内心世界,了解华盛顿的心路历程、性格特征和政治见解,理解华盛顿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凡人,一步步成长为一个创造美国历史的伟人的。

  作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英雄、建国之父和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成为美国历史上毋庸置疑的第一人,尤其是他毫不贪恋权位的榜样作用,对美国的政治体制影响至今。独立战争的英雄亨利·李曾用“三个第一”来评价华盛顿:“战时第一人,和时第一人,国人心中第一人”,用于归纳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立下的巨大功绩,对美国国家政治制度奠基和示范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在其伟大的人格在国民心中的形象。

  华盛顿并非一个超人,其单项能力也不见得出类拔萃,在作者看来,“本杰明富兰克林更聪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更有才华,托马斯杰斐逊的学识更为精深,詹姆斯麦迪逊在政治上更为精明,但这些杰出人物却一致肯定华盛顿是他们中最为杰出的”人。

  华盛顿并非一个完人,也有很多缺陷,如对土地的渴望和终生追求,也并非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伟人。正如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评价林肯那样,“林肯伟大的本质是他在政治和种族思想上的成长能力”,华盛顿更是如此,他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这也是他一生的遗憾,也没有专门学习过现代政治。但他在殖民时代作为种庄园主、殖民军指挥官和州议员的经历,在独立战争时期作为大陆军总司令的经历,使他对美国社会的现状,对美国政治的构想,对美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国家性质的认识,对外交关系的认识,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远超烂漫理想主义的杰斐逊等人。

  本书的翻译也是相当不错的,译者及编辑下了很大的功夫。下面是书中存在的若干文字瑕疵,写下来供参考:

  70页,“唐森德法案(Downshend Act)”,国内出版物大多译作“唐森法案”故最好去掉“德”字。

  112页,“华盛顿却利用这一大好时机进行修整”,“修整”应改为“休整”。

  140页,“也不觉得有多么有趣”,一句话中出现两个“有”字似显累赘,故应去掉第一个“有”字。

  151页,“英政府就像‘好像被一颗子弹击中了胸膛’”,“就像”和引述中的“好像”重复,应去掉“就像”两字。

  254页,“此时杰斐逊还尚未离开”,“尚”字本身就有“还”和“仍然”等意思,是文言的表达方式。前面再加一个“还”字,词义重叠。故只需保留任何一个字即可。

  263页,“进入1776年夏天”,“1776”应改为“1796”。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之差,但应算一个严重错误。

  《华盛顿传》读后感(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成铸成也非一日之功

  华盛顿让人佩服的一点是,不贪恋权利,既不想做国王,又不想当独裁者,于是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任然奉行的先例,同时也铸就了华盛顿的神话。当然,比起军事打战,他比不上老毛,当时在治国这方面,他比老毛要强点,这或许就是人无完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是最后开创的国家却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而华盛顿一众打造的美利坚,一直存活着,直至今日成为全世界不可忽视的庞然大物。

  什么是伟人?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并受到绝大多数人尊敬,我想这应该就是伟人了吧。无疑,华盛顿可以冠以伟人的称号,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率领大陆军团赢取了美国独立,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立足于伟人之列。1787年,华盛顿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沿用至今的美国宪法。这让我想到了拿破仑,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并不是我所指挥的那四十次胜仗,但是有一样东西不会被人忘却,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而我认为,华盛顿最伟大的是,制定了宪法,宣读了《独立宣言》,这部宣言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那时,美国以自由著称。1789年,华盛顿经过全体选举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成为了美国第一任总统。

  拿破仑曾称赞华盛顿:“后世将会永远记住华盛顿,一个伟大帝国的缔造者,而我的名字则会在革命的起伏中飘散。”也许唯有身居高位后的功成身退,才能名传千古荣誉中外。而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滑铁卢神话的终结,预示着拿破仑时代的结束,虽是多个帝国的职权者,当死亡历史留下的只是他的名字与战绩,而华盛顿,他的名字是美国的首都,他的头像出现在总统山和美钞上。通过以上种种,我们知道他是美国的缔造者、第一任总统,但在这些威名的包装下,真实的华盛顿是个怎样的人呢?本书所要讲的,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如何成为一个伟大史诗、创造历史的伟人。

  本书设计非常精美,绿色森林背景,华盛顿骑着白马。磨砂的纸质与硬皮精装,拿在手中阅读,非常有手感。只读《哈利波特》的人永远无法理解《华盛顿传》的胸怀,作者写作的手法呈现出历史的硬派感,阅读起来非常有画面感,仿似书中说述说的画面,就如无声电影般,在脑海中播放,这或许就是硬派历史的魅力所在。

  在没有伟人光环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书中是这样评价华盛顿的:“并没有能力洞察历史的下一步走向,"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他都并非军事天才,”不仅如此,作者还不忘不到,“他战败的次数比打仗的此数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成铸成也非一日之功”。华盛顿出生于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在青少年时期并没有能够接受系统教育,他的许多知识来处实际的锻炼。这个例子到现代照样适用,我指的适用是人可以没有系统教育,但是依旧得不断的学习,否则就会被时代与历史所抛弃。在“七年战争”爆发后,华盛顿在英国服役,任上校副官,后被委任为弗吉尼亚民兵总司令,这些使他获得了一些军事经验,有趣的是,在1753年,华盛顿22岁的时候,无意间成为了法国印度安人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在历史的参与者看来,华盛顿仿佛拥有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力量,这个或许就是小说或者动漫里面常道的主角光环与人格魅力,这种感觉或许就是让伙伴有种信赖感,用现代的说法来翻译,用“领导力”一次来概括或许比较恰当。他年轻时参与的法国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战事,经历的失败远大于胜利,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失败是胜利的老妈,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历失败一蹶不起,一种是在经历失败,反思自己的所犯的错误,以期下次做的更好,华盛顿就是后者,他利用在法、印第安人的战争挫折把吉弗尼亚团练成当时北美最具战斗力的队伍。最后队伍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击败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陆军。

  虽在文字下看起来,显得比较简单,但只有当事人才知道现实的艰辛,在失败后他的内心同样痛苦、狂欢的背后他也是彷徨。埃利斯用他的笔尖,剖解开历史的迷雾,,画出一幅鲜活的肖像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

  《华盛顿传》读后感(五):伟大而不无争议的美国革命

  ---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的简评

  前段时间买了约瑟夫•J•埃利斯的六本关于美国独立战争书籍,分别是《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华盛顿传》和《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这六本书里有人物的传记,有事件的描述,也有大历史的节录。特别有趣的是作者将美国革命或者说美国建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776精神”和《独立宣言》的颁布---核心是独立,是关于反抗政治权力的,第二阶段即“1789精神”和《宪法》相继被十三个州通过---核心是建国,是关于控制政治权力的。

  受益匪浅,也产生了更多的疑问。按照阅读的顺序一一简评如下。

  评《革命之夏:美国独立的起源》

  这是一本篇幅不长,聚焦于1776年夏天的书。它并不是一幅关于美国独立战争的全景图画,因此让我这样的读者稍显失望。

  因为,说到“起源”,我更想读到那些殖民地的人们是如何有了独立的想法,如何形成了所谓的“美国民族”的概念等等内容。此外,像华盛顿这样的人物是如何转变立场的(毕竟他之前是英军的一份子)---中文网络里有极端人士将华盛顿称为“英奸”,这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允,而且立场偏狭。但,如果能对华盛顿这样的典型人物做分析,显然有利于理解那场独立运动。

  本书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本书主要围绕着1776年夏天展开,从《独立宣言》的起草、修改、颁布,到大陆军的匆匆成立及与英军的接战,以及这一段时间内,美国独立运动的几个关键人物的思与行,英军领导层里在对“反叛”的坚决镇压和仍然将“反叛人士”视为“兄弟”或“表亲”两种立场上的犹豫不决,作者对这些都做了生动的描述。

  历史不容假设,但有时假设一下,也无伤大雅。假如英军在纽约之战中全歼大陆军,美国独立运动就会失败吗?恐怕大陆会议的领袖们绝不这么看,因为“他们都将美国独立的命运视为天定”。

  评《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作者用了六个分标题,来讲述所谓的“美国开国之父”们的一些故事,从政治理念的分野,到相互攻讦、诽谤,从相互拉拢到友谊破裂,甚至到用手枪决斗的地步。

  故事生动有趣,作者的文笔也不错。不过,要深入了解那段历史,本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本书面向的读者似乎只是美国读者,或者说是对那段历史已经有了解的读者。像我这样的读者,对当时的联邦党人和共和党人的政见的不同没有太多了解,对当时的总统选举过程以及联邦政府的决策过程一无所知,读这本书只会有更多的问题。

  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在约翰•亚当斯和托马斯•杰弗逊身上(至少最后两章几乎都是关于这两人的),虽然作者对他俩的评价远远低于对乔治•华盛顿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评价。但,由于这两人一生的亦敌亦友关系,以及两人的争斗铸就了美国开国时期的很多理念和制度(如果可以这样归结的话),因此,才有本书英文的标题“Founding Brothers”(也行可以译为“开国兄弟连”?)。

  《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作者确实是美国建国史研究的大家,这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的看法。

  作者对那段历史的研究应该是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许多小故事信手拈来,而且叙述的笔法绝对不会让读者枯燥。虽然每本书的篇幅不长(开玩笑地说,作者靠把那段历史劈成一本本短小精悍的书赚了不少版税啊),但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且一些结论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确实让人觉得心有戚戚焉,比如,“他们确信无疑,北美大陆上印第安人和白人和平共处,是与革命原则一脉相承的”,“华盛顿和亚当斯所代表的美国政治家认为‘党派’或者‘派别’是在致力于狭隘的、往往是一己之私的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杰斐逊在购地之前对美国西部的观点大胆得惊人,肯定是帝国主义观点,而且彻底种族主义”。

  可以说在作者的文笔的影响下,我扭转了以前的狭隘看法---美国独立战争不过是美洲的殖民地从英国分裂出来而已,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了那是一场革命,而且那场革命确实给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带了一些以前不曾有的东西,比如“疆域如此之大的共和国”,比如“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比如那些伟大人物,比如那些伟大的文件,比如那些伟大的辩论。从这些角度而言,称颂那段历史绝不过分。

  但,那场革命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正如作者本书的书名所指明的,革命带来了胜利,但同时带来了悲剧。其中两大悲剧就是:印第安人的被强迫迁移和在白人的移民浪潮中走向灭绝,以及奴隶制根深蒂固的生存并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此外,就是号称“共和国”的美国最后其实走向了帝国主义。正如作者所言,“未能阻止奴隶制、未能保留和保护北美土著人是建国一代遗产上的两个重大污点”。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伟大人物以及伟大文件其实又是虚伪无比的。

  只是,斗转星移,时空转换,作为今天事后诸葛亮的我们轻松地在此简单褒贬,显然对两百多年前的人和物有失公允。

  《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

  平心而论,这一本比前面刚刚读完的《美国创世记:建国历程的胜利与悲剧,1775-1803 》要稍逊一筹。

  首先,这本书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学方面的书了,而在很大范畴上和政治学相关了,因此作者才会不厌其烦地将《邦联条例》等文件列于书后。因此,如果没有政治学的一些概念,对《联邦党人文集》之类的文件又完全没概念的话,读起来会有些吃力。

  其次,译者似乎有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解读本书了,而且我认为,是有些偏差的。书中所讲述的是,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及杰伊四人(“国家主义者”)如何主导了“第二次美国革命”,即撰写了《联邦宪法》并“说服”了各邦的批准,由此确立现代“美利坚合众国”的---联邦与各邦分享主权但联邦高于各邦的---政治框架。因此,本书书名的直译是“四重奏”。但并不意味着反对或者说并不完全支持《联邦宪法》的人士就不是“共和”派了,他们的不同点只是在于---不想给予联邦太大的权力,而更希望维持一个“小政府”或者“松散的邦联”。因此,将本书译为“缔造共和”似乎有违作者的本意,也与(作者描绘的)历史事实不符。

  最后,既然牵扯到政治学,就像作者所言,“任何合法的政府都必须以民意为基础,但我们不能相信大多数民众都能做出负责任的行动,这是一个极为古老的悖论”。回到现实中,就算两百多年来,美国人多么相信“Manifest Destiny”,多么相信“这最不坏的制度”,2016年大选以来在美国国内外造成的民意大分裂都是显而易见的。

  《华盛顿传》

  正想作者在开篇所说的,这个男人就像“月亮上的男人”一样充满谜团。

  “实际上,美国的建立过程有两个独特的创造时刻,即赢得独立和创建国家,而华盛顿在这两个创造性时刻中都是中心人物。”

  这样的评论应该是相当精准的,而且客观公正。正是因为华盛顿有这样的成就,才会有超然于其他“建国之父”之上的“国父”的地位,不管是在他那个时代,还是在整个美国历史中。也正是因此,美国的首都才会按照他的名字来命名。

  本书基本上把华盛顿在那两方面的成就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虽然书的篇幅并不长。但读完了本书,依然感觉华盛顿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1. 身为英裔,并且曾经追求成为英国军官(而且曾经是殖民地的英军军官),他的独立意识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 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如何拥有了几乎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力,判断力和坚毅,坚持打独立战争,坚持美国要有一个中央政府,坚持美国的前途吧在欧洲而在广袤的西部,成为几乎是“半神半人”?

  3. 并未有过成熟的军队指挥经验,是如何被推举为大陆军的总司令,并最终打赢了独立战争的?

  4. 作为殖民地出生和成长且没有受很多教育的一个武人,在赢得前所未有的声望和地位后,究竟为何会有绝不贪恋权力绝不恋栈的意志力,而没有最终堕落为英王乔治三世之后的北美乔治一世?

  读完这本书,真的觉得华盛顿其人简直接近完美,真的奇异为什么在美国建国的关键时刻会有这样一个人物,而不是拿破仑,或者克伦威尔。

  特别是考虑到华盛顿传说中的无法生育,且确实没有留下任何直系后代,让人感觉他就是为了那个时代,为了美国建国而生的。

  《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

  感觉这本传记比上本《华盛顿传》弱了许多,一方面的原因是如作者所言,杰斐逊是个本身性格就充满矛盾的争议人物,因此很难把握;另一方面,作者自己似乎也有些迷失了,导致读者不知道该如何解读他的文字。比如副书名《美国的斯芬克斯》被中文出版商解读为“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之意,但斯芬克斯哪来的一半是圣人呢?我自己倒感觉作者的本意是“杰斐逊是个变幻莫测、难以捉摸的人”。

  此外,由于不想写一本流于形式的普通传记,作者特意撷取了杰斐逊生命中的几个时间段来做详细解读。这样的风格显得超脱,但整个解读就变得支离破碎了,特别是对于杰斐逊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物而言。

  不管怎样,一些针对杰斐逊的结论还是值得推崇的,比如,他是“美国伟大的凡人”,有别于华盛顿的“半神半人”;比如,不管是否原创,这段文字都是在年轻的政治资历尚浅的杰斐逊的笔下经由《独立宣言》传遍四海: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当然,尽管伟大,但作为一个凡人,一个男人,免不了犯“男人都会犯的错”,即婚外情,并且有了非婚生子女。只是,彰显杰斐逊乃至其他美国国父虚伪一面的是:杰斐逊一方面反对奴隶制,另一方面却认为白种人确实比非洲人有人种优势,而不愿努力废除奴隶制。更加奇葩的是,他和自家的女奴隶有了婚外情和非婚生子女之后,竟然未在去世前给予她自由,而且在他的非婚生子女长大成人后依然将他们列入奴隶名册。

  这是多么强大而扭曲的心理。

  读这样的人物的传记,哪怕他在某些方面再伟大,对他也殊难有好感。谁让我们是平凡的凡人呢。

  《华盛顿传》读后感(六):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的美国国父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公益霎哈嘉瑜伽(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302386/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1775年至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9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年。

  华盛顿早年在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 and Indian War)中曾担任支持大英帝国一方的殖民军军官。之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大陆军团赢得美国独立,他拒绝了一些同僚怂恿他领导军事政权的提议,而回到了他在维农山(Mount Vernon)的庄园恢复平民生活。在1787年他主持了制宪会议,制定了现在的美国宪法, 华盛顿并在1789年,他经过全体选举团无异议的支持而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在两届的任期中设立了许多持续到今天的政策和传统。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也自愿地放弃权力不再续任。之后他便再次恢复平民生活,隐退在弗农山庄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从华盛顿揭竿而起的那一天起,他的一生就是整个国家的缩影。华盛顿始终被学者排名为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2006年,华盛顿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2位。在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华盛顿名列第27位(新版第26位),是该榜排位最靠前的美国人。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于1799年逝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美国之父)。在今天,华盛顿的脸庞和肖像通常被作为美国的国际象征标志之一,并也成为了旗帜和国玺的图像。或许最普遍的就是1美元的钞票和25美分硬币上他的肖像了。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则以华盛顿为名。华盛顿对于联邦政府哥伦比亚特区的建立有极大关联,也是他挑选了白宫的位置。因此后来建立了华盛顿纪念碑以纪念他,纪念碑也成了华盛顿特区最著名而显目的地标之一。华盛顿也在遗嘱中捐赠了一部分资金,以在当地建立一所大学,而这所大学后来便命名为乔治华盛顿大学也纪念他。华盛顿和托马斯·杰斐逊、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等四位总统一起被卡尔文·柯立芝所选上,他们的脸庞被刻在拉什莫尔山的巨大石壁上,成为美国最知名的雕像群之一。

  《华盛顿传》读后感(七):开国之父华盛顿

  作为美国开国之父,华盛顿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任何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第一步:独立。没有独立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成,所以说无论是杰斐逊、富兰克林、麦迪逊、亚当斯在他们自己方面的成功和华盛顿都是不可以比的。

  华盛顿有着过人的领导力,他提拔的第一个人才,詹姆斯麦迪逊,后来成为他最信任的司法和行政方面的顾问,并在他和国会之间担任非正式的联络人。他是《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之一。他起草了欢迎华盛顿就任总统的祝词,接着又替华盛顿草拟了答谢词,麦迪逊具有一种独特的能力,集渊博的政治学者和非凡的政治策略家于一身。

  华盛顿提拔的第二个人才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可以说他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罗恩彻诺说:他的影响力甚至比美国总统还重要。他和杰斐逊分别是如今的共和党和民主党的创始人。从美国的后来走向看,如果美国按照托马斯杰斐逊的设想走那么美国肯定不是今天的美国,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主张金融立国。不得不说美国到现在依然是金融强国。也许是因为汉密尔顿出身贫寒,这养成了他闯劲十足、我行我素的作风。在战争期间他是华盛顿的副官,他对华盛顿内心的想法的洞察也是无人能比的。汉密尔顿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了一套明确的国家经济政策,确立了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威,毫无疑问,这就保证了国家对财政政策的控制,而没有必要去迎合各州。当杰斐逊和麦迪逊一边反对汉密尔顿的财政计划时,另外一边又在新首都的选址上喋喋不休。而华盛顿则考虑得更为长远,他将首都视为国家活力的聚焦点,能够扫除地区间的猜疑,实际上这是一个在地理和象征意义上都能起到统一作用的地方。

  在外交上,华盛顿也是一副事必躬亲的态度,在第二次和英国将要发生战争期间,他召集了所有内阁成员讨论意见。当危机消除时,决策期间,有2个清晰的事实确立了下来:首先,为了避免战争,华盛顿几乎不惜一切代价,他相信这个脆弱的国家这时3既没有军事力量,也没有经济实力来抗击英国巨人;其次,更加符合华盛顿本人想法的是汉密尔顿而不是杰斐逊的战略观点。

  对于杰斐逊来说,华盛顿可以说把他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当作养子来看,对他们有着很高的期待。但是华盛顿也同意一些人的看法,认为杰斐逊是“美国政治家中最工于心计、最孜孜以求的两面派人物之一”。无论是在发表关于有损华盛顿声誉的声明还是在暗中中伤华盛顿的声誉。华盛顿之所以发现杰斐逊不道德是因为杰斐逊从未像汉密尔顿那样承认自己的政治野心有多大。对于杰斐逊污蔑华盛顿贪恋权力,最好的说明就是:“华盛顿那独一无二的、放弃大陆司令和总统职位的决定。”这表明他已经征服了自己的野心,而事实却是,他完全认识到,所有的野心从本质上说都是无法满足、无法克服的。他非常了解自己,所以不会幻想自己超越了人类本性。和在他之前的尤里乌斯凯撒、奥利弗克伦威尔,以及在他之后的拿破仑、列宁都不同,他明白更大的荣誉取决于子孙后代的判断。既然希望永远存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就必须表现出巨大的自信,将一切留给后人去定论。华盛顿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华盛顿每次都放弃一些东西,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每一次的放弃都使得他获得了更大的回报,丰厚的财富,战争的胜利,在世人心中永垂不朽的地位。所有的主动放弃都导致了另一次获得。华盛顿那富有戏剧性的自我控制力,我们就能注意到他内心不断进行着的冲突,这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华盛顿在自己的野心的砧板上,锤炼出了关于政治的基本信条。

  华盛顿使得得以美国独立,即使在他可以做国王或者终身总统时,他依然懂得何时离开,为后代树立了榜样。就从这方面来说,华盛顿可以说是无人可比。

  《华盛顿传》读后感(八):有瑕疵的华盛顿

  华盛顿的历史地位自不待言,亨利·李曾用了“三个第一”来形容美国的国父:“战争中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对于这样一个伟人,很多传记作家、艺术家都不吝笔墨,大肆渲染其伟大光辉的形象,甚至将其捧至云端,奉为圣人。但在美国传记作家约瑟夫·J·埃利斯看来,华盛顿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虽然是一个创造历史的伟人,也并非十全十美,毫无瑕疵。而这些瑕疵,更加凸显了华盛顿更加崇高、更加令人敬仰的品德和特质。用约瑟夫·J·埃利斯在《华盛顿传》中写道,就是要“着眼于抓住华盛顿的性格特征,试图画出一幅鲜活的肖像画”。通过约瑟夫犀利的笔触,可以看到华盛顿真实生动的那一面。

  《华盛顿传》读后感(九):不完美的人生更有魅力

  年前的美国大选,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针锋相对,着实让人捏了一把冷汗,尽管最后以希拉里的败北而告终,但我们不禁好奇美国的大选制度是如何诞生的,这就要追溯到美国刚建立时,也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的缔造者乔治·华盛顿。此前,我对华盛顿的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历史课本里,他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并当选第一任总统,由于他对美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被尊称为“美国国父”。而看了这本《华盛顿传》,才对他的生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从封面可以看出,一身戎装,骑着白马的华盛顿是多么的意气风发,或许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此书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是美国建国史领域的权威学者,致力于研究美国的开国元勋,并为他们一一立传,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者认为华盛顿伟大的背后蕴含了不少缺陷,为了大众不被蒙骗,他决心尽力还原一个最真实、最鲜活的华盛顿。因此,作者在浩瀚如海的文献中,挖掘出最能反映华盛顿性格和心理的记录,并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有血有肉的华盛顿。 关于华盛顿的童年资料很少,只知道父亲在他11岁就去世了,他与母亲的关系也不太融洽,只接受了小学程度的教育,就被母亲逼着学习农务,这样的家庭环境能培养出传奇的华盛顿,着实让人不敢相信,因此他从小严格要求自己,独立自主,才有了之后安抚众人的沉稳一面。他第一次接触战争是在22岁,穿梭于法军和印第安人之间,并藏身于幕后,将过程的细节全都披露给媒体,不过他还是太年轻了,计划虽好却以失败告终,也间接导致了法印战争的爆发。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华盛顿汲取教训,在莫农格希拉战役中,尽管伤亡惨重,但他冷静的在炮火中组织军队撤退,成为英雄般的人物,此后几年,他继续领导弗吉尼亚团,并将其培养成最具战斗力的队伍,这也为他积累了不少军中威望和打仗经验。不过他不在乎军队地位,结婚后他回家当起了农场主,过了十几年修心养性的生活。直到独立战争的爆发,念及以往的经历,包括个人品行和威望,华盛顿成为当之无愧的统帅。当然,华盛顿不算军事奇才,在引领美国未来的战争中,他收获了不少失败,可他总能及时总结经验,在绝境中逆袭,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这样一个开国元勋,在战争结束后,毫无留恋的离开台前,放弃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反而回归家庭。说到家庭,我不得不赞美他,因为他对爱情的忠贞,不嫌弃妻子的寡妇身份,视继子如己出,遗憾的是他没有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英雄人物,能如此洁身自好,实在难得。这足以说明华盛顿的自律,正是他的个人魅力让大众折服,即便他退居幕后,依然能以自身威望支持制宪会议,通过1787年宪法,才有了如今的美利坚合众国——世上第一个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因此他代表了美国自由和民主的精神,首都以他命名,货币有他的肖像,他也继续伫立于总统山,默默守护着美国人民。 慢慢读完这本书,我们会发现,华盛顿并没有想象中十全十美,亦没有传闻中吹嘘的骁勇善战,他是人不是神,他也会有错误,也会有失败,但这些也赋予了他别样的魅力,作者用客观的事实和精辟的语言诠释了一个真实的华盛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华盛顿传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